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经历世事变迁,饱尝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本文从苦难叙事的角度,分析《活着》在当代的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揭示这部作品在文学和社会领域的深远影响。
一、引言《活着》以福贵一家人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变迁。
在这部作品中,余华运用苦难叙事手法,深入剖析了社会现实、个体命运和人性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苦难叙事,探讨《活着》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二、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1.反映社会现实:《活着》通过福贵一家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矛盾。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引发了读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批判现实:在《活着》中,余华对旧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不平等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这种批判现实的精神,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意义。
3.激发思考:通过对福贵一家苦难生活的描绘,余华激发了读者对个体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导人们关注现实、反思历史。
三、人文意义1.关注个体命运:《活着》关注了福贵一家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个体命运,展现了他们在苦难中顽强生存的精神风貌。
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彰显了作品的人文关怀。
2.传承文化:通过讲述福贵一家的人生故事,余华传承了民间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使得《活着》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3.彰显人性:在苦难中,福贵一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弱点。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四、审美意义1.叙事手法:《活着》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福贵一家的苦难生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2.人物塑造:作品中福贵、家珍、有庆等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人物形象,使作品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3.艺术表现:《活着》以悲剧美学为基础,展现了福贵一家在苦难中生存的艰辛和坚韧。
219339645_荒诞与现实——浅谈余华《第七天》先锋叙事的重现

001[摘 要] 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在观照现实的同时,延续了余华早期的先锋叙事风格,重现了先锋叙事的特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余华回归传统写作后作品中先锋叙事的新突破。
试图从《第七天》的叙事入手,分析《第七天》中重现的先锋叙事元素,探讨余华在回归传统之后,在先锋与现实纠缠之间对先锋精神的捍卫与坚守。
[关 键 词] 余华;《第七天》;荒诞;先锋叙事荒诞与现实——浅谈余华《第七天》先锋叙事的重现王 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中国文坛崛起。
马原、洪峰、苏童、余华等青年作家登上文坛,他们对现有的社会秩序、理性逻辑、创作原则和欣赏习惯报以怀疑的态度,在创作中追求风格形式、叙事结构、语言经验上的新奇。
余华早期创作的小说《死亡叙述》《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等,以异乎寻常的先锋叙事颠覆了传统小说模式,具有很强的实验性,也由此引发了一次先锋实验创作高潮。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给文学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市场化的冲击导致文学丧失了其原有的社会效应。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锋文学的生存发展环境。
先锋文学特有的前卫性、创新性以及新奇的形式实验等,都在90年代初期多元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下,难以继续发展。
众多先锋小说家的创作进入“瓶颈期”,开始回归现实主义,集体转型。
余华的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逐渐转型,与80年代冷漠、暴力的叙述风格不同,开始有意识向传统回归,故事中展现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和人生的自然状态,充满温情的叙述话语,弥漫着悲悯和温情的气息。
余华在作品中开始倾注人文关怀,关注人物命运,塑造有血肉的人物。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余华由先锋小说回归传统讲述故事的过渡作品。
之后创作的《活着》是余华在回归传统写作方式上踏出的最坚实一步,而在其后的《许三观卖血记》则标志着余华逐渐完成了回归传统小说叙述模式的转型。
本文要讨论的作品是余华继《兄弟》之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
浅论余华新作《第七天》

浅论余华新作《第七天》作者:程一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8期摘;要:著名作家余华在沉寂七年之后推出新作《第七天》,学者们以期待的目光审视之后引发了大量争议与讨论,褒贬不一。
本文从叙事手法、写作技巧、主题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求对其进行完整解读,分析其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同时,本文也对文本中颇受争议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求客观公正地抒发见解。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021.叙事手法与写作技巧余华代表作《活着》表现了福贵与家珍夫妻关系的坚贞纯洁与肮脏背叛的矛盾统一,《世事如烟》中七个家庭的如烟世态、飘忽的节奏以及诡谲多端的命运,《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和他父亲在苦难中的感人与心酸,《现实一种》里那些充斥着观念化议论的寓言,《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的小聪明、圆滑与荒诞,《古典爱情》中柳生和小姐惠之间令人叹惋的阴阳两界、人间地狱……从叙事手法与写作技巧来看,《第七天》中的写作技巧与叙事方式在此前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娴熟的排演。
“重复”、“绕”与“回环”是现实主义作家常用的叙事方式。
余华也不例外,小说中不自觉的“重复”是余华标签式的叙事风格,为了增进情节铺排在读者心中的地位与阅读体验,在他的文本中大量使用了这样的“重复”与“回环”。
《第七天》里已经身在“那边”世界的张刚和李先生那下棋悔棋的情节铺排,采用的就是“重复”与“回环”的写作技巧。
余华“重复”与“回环”写作技巧往往表现的是人物之间复杂、纠结、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不仅仅是为作品贴上防伪标签,更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第七天》以“我”即杨飞为线索,描写了一个刚刚去“那边”的人所见到的阴阳两界。
概观中外现实主义文学,“幽灵叙事”并非是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或手法,但以此来描绘当今中国和批判中国现状当属首创。
被奉为“幽灵叙事”经世之作的《神曲》(但丁著),被覆盖了厚重的神学袈裟,试图站在启蒙主义与反蒙昧主义的立场来进行对现实世界的精神指引,这一类“幽灵叙事”作品的背后暗含着精神光辉或宗教神学的指引。
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

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活着〔余华作品〕》是一部同人类型网络小说,作者是余华。
本站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摘要】叙事语言是叙事者借以完成表达行为的工具,也是读者与叙事者之间的媒介。
作家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要借助语言这一媒介表达的,因而叙事语言也成为了解作家的直接路径。
余华的《活着》在叙事语言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笔者试以小说的叙事语言为切入点,分别以地域性乡土语言、充满温情的语言及冷静的死亡表达三方面浅析其语言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余华;《活着》;叙事语言【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22〕10―0125―1.5《活着》是余华作品由暴力转向温情的代表作之一。
在叙事手法、叙事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平缓的叙事语调、直白简单的叙事方式、重复而有节奏的表达技巧向人们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一、地域性乡土语言对作家而言,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固然与作家独有的个人感悟、思维方式、表达技巧等内在的因素有关,同时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文化、地域等外在因素也相关。
被比利时《南方挑战》杂志评价为写出了以地区性个人经验反映人类普遍生存意义的余华,其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始终是饱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有着吴越文化的精神,有着乡土文化的特质。
《活着》所蕴含的地域性乡土语言使文本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它将江南农村生活、乡土人情等都浓缩到文本中,清晰地再现了浙江一带的乡村风貌;且小说以老人讲故事的口述形式展开,语言高度口语化的同时质朴简洁,富有日常生活气息和浓烈的乡土韵味。
小说中的人物,从福贵的父亲到小孙子苦根都具有个性化的语言。
作家巧妙地结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同一人物的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的社会大环境、等等,给每一人物特定的言语措辞。
透过语言的表层我们读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农民。
余华作品叙事艺术研究

余华作品叙事艺术研究摘要:《十八岁出门远行》使余华在先锋文学初露锋芒,再到《现实一种》、《活着》等作品代表着余华的创作风格几经变化。
本文通过对余华作品的叙事策略与方法的研究,进而探究余华叙事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零度情感;民间化叙事;生命意识与希望卡夫卡对余华的创作影响之深。
从此,余华便开始了先锋创作,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河边的错误》到《现实一种》等作品诞生,都体现了余华作品风格的完成与成熟,对于先锋文学来说,中国先锋文学也是随着余华的作品在成长。
一、余华作品转型前叙事态度的探讨在余华的作品中,血腥和暴力一直存在在他的作品当中,在他转型前的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由于余华做医生的经历,所以他对死亡并不恐惧。
他喜欢去描述死亡的过程。
他在面对死亡过程及结果的描写时十分冷静的,而这种冷静也恰恰体现出他对生命变化的无奈。
(一)零度情感观照世界在余华转型前的作品中,余华从未在作品中展现过他对作品是什么样的态度,不论是对人物的描写、事件的感触又或是其他带有感情的表达都不曾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在我看来,余华似乎站在作品很远的地方,在观察着事件发生。
但是仔细读他的作品后发现正是他这种零度情感的叙事态度使大家可以以一种更冷静的情感去感受作品。
他用一种“无我的叙述方式”去揭示人世间的丑陋与荒诞。
《十八岁出门远行》一发表,就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也许对阅读先锋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的第一感觉就是荒诞。
在作者无情感的叙事中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更大的恐惧。
正是这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感的描述可以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使这种恐惧更加扩大化。
像无底洞一样,不知道这种无着落的恐惧可以延展到何处。
(二)柔化温和的亲情视角余华曾说道:“叙述者不是‘人’,而是‘物’好比一块铁”。
他一直被称为“冷漠的余华”,甚至有人说他的身体里奔流的不是血液而是冰碴。
在他的前期作品中能看到,他只专注描写血腥暴力的细节,而在后期,他的叙事态度慢慢转变,开始了与以往不同的创作。
对《现实一种》的叙事学分析

对《现实一种》的叙事学分析关键词:零度写作审美意识形态人性中的暴力先锋派作家深层结构内容摘要:通过对“叙事性作品”这一章节的学习和思考,加之以前的一些阅读体会,本文借助于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来试着分析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现实一种》中所包含的深层意义以及叙事方面可以借鉴的方法。
不单单思想情感的方面来山西一篇作品,同时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文本自身的视角出发来看待作品的哥哥方面,从而达到更优的效果。
作者似乎有意将整个小说的躯体放置于一个恒温的冰窟中,想一个检验关一样客观而平静地陈述着一切本该鲜活而生动的场景。
正文叙事对世界的解释构成了作品所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也就是故事中所包含的审美意识形态。
那么,在《现实一种》中所包含的审美意识形态又是什么呢?作者所讲述的是一个近乎于丧失人性的极端冷血的家庭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骨肉相残的循环和往复,是人性中残忍一面的真实表现,反省的是人性深层的劣质和污浊。
虽然其中也不乏还有人性尚存的几丝暖意,但这并不能改变作品整体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
一部作品的审美意识形态必然所呈现出的是宏观之下的社会的、时代的大背景,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现实一种》所处的那个年代。
这篇小说发表于1988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是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各种经济体制,思想文化于洪水般席卷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这样的一个崭新的情况下,人们忙于追求物质文化的双丰收,太多的希望太多的憧憬,让人们生活在一个看似五光十色的梦境之中。
然而却忘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
但是任何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气息都会随着下一个时代的来临而烟消雾散。
而作家余华可以说是孤注一掷,孤军奋战,孤军深入到这个没有人介入的大地一隅中用客观的放大镜来描述人们暂时的忘却,其举动不可谓不先锋。
论余华《活着》的艺术风格

现当代文学论余华《活着》的艺术风格On Yu Hua’s artistic style in living张兵芳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ZHANG Fang-bing (Longnan Teachers’College, Chengxian Gansu 742500)摘要:《活着》以幽默、底层语言塑造了一位饱经磨难,“貌似”最该死亡,但却一直活着的老人——福贵的一生。
通过福贵表达了老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活着。
《活着》是余华作品风格改变的开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双重叙事的风格,以简洁含情的语言勾勒出以福贵为代表的穷苦大众的底层生活。
通过福贵人物形象,读者感知到生命的厚重、活着的意义;通过两位各具魅力的女性,读者感知到包容的价值。
接地气的叙事不流于形式,这正是《活着》艺术独特性所在。
关键词:《活着》;福贵;语言特色;叙事风格Abstract:In a humorous and folk language, a life of the old man, named Fugui who has suff ered a lot, is portrayed in the fi ction Alive.It seems that he should die most, but he has been alive all the time.It expresses the minimum life pursuit of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by the character Fugui, that is to alive.As the beginn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Yu Hua's writing style, the author uses the narrative order and the double narrative style to outline the poor life of the grassroots represented by Fugui in concise and emotional language. Through the image of Fugui, readers perceive the signifi cance and meaning of life;through two charming women in the fi ction the readers comprehend the value of inclusion.It is the vivid narration rather than form pursuit that characterizes the artistic uniqueness of Alive.Key words:Alive;Fugui;language features;narrative style《活着》是余华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通过描写福贵的苦难人生,表达了人活着本身就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兄弟》叙事技巧论文

论余华《兄弟》的叙事技巧摘要:余华,中国当代文坛优秀作一。
他在创作中始终倾心于叙事技巧的探索。
《兄弟》的研究热潮虽然已经见见冷了下来,但是这部作品的叙事技巧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叙事模式三个方面阐述《兄弟》的叙事技巧。
关键词:余华;《兄弟》;视角;语言;模式中图分类号:i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32-01余华,先锋文学的领军人物,凭借作品中独有的叙事特色一直受到文坛的关注。
他将创作重点放在叙事技巧上的,无论在先锋时期还是90年代转型之后,一直追求用不同的叙事技巧丰富文章的内容。
《兄弟》问世,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批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人们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
但余华认为这是他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一部作品,他把《兄弟》称为“两个时代相遇以后诞生的小说”: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时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命运惨烈;后一个是当代的故事,浮躁纵欲、众生万象。
这是他在叙事技巧上不断探索的又一部力作。
一、人物与叙述者的两重叙事视角英国作家帕西·路伯克说过:“小说写作技巧中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事观点——即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
”叙事视角是叙事者在向读者讲述故事时所选择的角度,包括比人物知道的多、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比人物知道的少等多种视角。
视角的承担者包括两种类型。
一类是叙述者,他作为旁观者,站在情节之外讲述故事,这种视角对人物无所不知;一类是故事中的人物视角,也叫“内视角”,这种视角注重人物情绪的主观抒发,增加文本的真实感。
《兄弟》中,余华采用了两种叙述视角,叙述者的视角与故事中人物的视角相结合,这两种视角交替运用,灵活转换,使文本更为生动真实,增加了作家与读者内心的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文本的艺术表现力。
叙述者的叙事视角具有舒卷自如,灵活多变,无拘无束的特点,当作家从这种视角进行创作时可以尽情的发挥,不受限制,因而这种叙述视角在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更受到了作家们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作者:马维维
来源:《科技资讯》2019年第31期
摘 ;要: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阅读风气逐步在社会上流行,其中不缺乏各种小
说,但是较受欢迎的乃是先锋派的小说,主要是此种小说派系的创写风格不会拘泥于传统的小
说写作形式,并给社会大众呈现了新颖的故事情节和小说风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就是余
华。余华是一个把传统小说写作风格转变较为彻底的作者,其小说不仅仅是在内容上具有极强
的创新性,其叙事的风格和手段也空前绝后。所以该文简要地从余华小说的叙事内容、时间、
距离等方面积极探索了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从而给社会大众一个真实有效的阅读指引。
关键词:余华小说 ;叙事艺术 ;碳素 ;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4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a)-0219-02
在我国各类小说的学派中先锋小说占重要的地位,对比传统的小说派系来说,先锋小说派
具有极强的反叛精神和艺术性,而且其最大化的创写风格就在于叙事过程中使用的虚实结合方
式,把小说的故事情节虚拟化,而且带有一些创新性的实验精神,让社会大众在阅读的过程中
会有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感染着一代代的群众。并且余华小说不光是在小说内容方面有创
新,还在叙事技巧方面发生了变革和加强,趣味性较为明显,在我国乃至世界小说界都具有极
大的影响力。
1 ;重复的叙事模式
叙事的重复来自于对每一件小事的语言重复或者是对一件事情的重视程度,其中不乏多种
修辞手法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方式,从小说的整体上看,叙事重复是整个场景被无限地复
制,或者是人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而后顺着余华一部小说的主线能够从其他的小说中找到有关
的线索,这就表明余华小说的叙事重复体现在其各个小说之间的关联性之中,每个情节中语言
的重复、情感的重复以及主题的重复,都在余华小说内部得以实现。其中语言方面的重复是把
一样的话语多次使用在不同的场景中,借用不一样的场景角度和人物突显话语在不同场景中的
不同作用,从而体现出余华创作的思想感情。
就以《许三观卖血记》这一小说为例,其中不乏语言方面的重复使用,而且伴随着小说主
题的重复以及故事情节叙述的重复,比方说在写到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孩子时就采用了语言
的重复,而且一个字也没有变化,这样的言语重复更能加强流言蜚语在故事中的作用,也能够
给读者巨大的冲击。而且在小说的第十八章,在许三观和其妻子的互动中,也使用了语言重
复,从而组建了一个新的小说篇章。另外,在小说故事中的“精神会餐”情境中,许三观用言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表扬的方式给其3个孩子演示了红烧肉烹饪的场景,使用“画饼充饥”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当时社
会极其贫穷的环境,从而强化小说的创作情感,增强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般来说,小说中的叙事重复是对不一样场景中发生过的行为或者事件再次叙述和描写,
比方说在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小说描写中,多次重复地描写了小说主角与祖父在回南门的
道路上发生的故事,这一小说情节的重复是小说主角情感的强烈表达,是其对其祖父行为的极
其嘲讽和不认同。每种叙事的重复都有其背后的真实意义,看似故事情节相同,但是如果放在
不一样的故事场景中其暗示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细细地去品味小说中的
内容,从而强化小说叙事的艺术性特征。早期的余华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在传达
当下社会的暴力,借用一些故事向读者传达,像《一九八六年》和《现实一种》等小说,其都
是直接描写身体上的暴力行为,从而映射出一些暴力思维,以此来强化小说的编写艺术性,而
且余华的后期小说中,其暴力思维往往是以一种相对平淡的故事和场景显示出来的,只是在小
说的创写技巧方面不同罢了。余华使用的叙事重复写作技巧,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强化叙事性小
说的情感特征,打破了传统小说在创写方面的局限,增强了叙事小说的艺术性特征。
2 ;叙事的时间
在余华小说的叙事时间里,其常常用到时空的重叠交错方式,是在一个理性的视角下去感
受故事的发展性和延续性,体验其中主人公的情感特征以及处事的方式,从而给读者创造了一
个艺术性浓厚的氛围,并且直接冲击了传统小说中单一的时空线索。时空本就是一种物质,其
能够映射出事物本身的特质和存在价值,而且在时空的相互融合下,余华把小说故事描写得更
为透彻,把小说故事中本该有的朦胧感觉打破,直接给读者创写了一个理性的有秩序的小说世
界。另外,余华小说里涵盖的时间思维、宇宙思维以及生命思维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
而跟着这些主线探索余华的小说世界。
在一个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叙事时间是较为重要的,一般的事件都需要以时间线来指引,
所以说叙事时间也是小说艺术性的重要体现。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阅读余华的小说《活
着》时,读者可以从中寻找到两方面的时间线索,一是叙事时间线;二是故事时间线。叙事时
间是小说整体的时间状态,也就是说整篇小说是用回忆的方式来描写的,在现代时的时间状态
中回忆过去某一个时间段的事情,而且故事时间就是以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为主线。《活着》
这篇小说中的时空表达差异较大,其从我国的旧社会直接到新中国的成立之后很多年的故事,
而且小说中的人物也经受了多种事情,像大跃进、土改等活动,而且余华借助福贵这一人物在
几十年里的形象变化向读者展示出了时代的变迁,并且借助简单的事件把苦难描述的非常健
全。福贵在小说中受到的是长期的时间煎熬,不论是其精神还是身体都遭受了漫长的压迫,余
华利用时间倒叙的手法成功地阐释了生命活着的主题,并给大多读者留下了品味和体会的时
空。
3 ;叙述的距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余华小说中叙述距离是在语言的叙述方面或近或远地与故事维持着一定的距离,其中叙事
的远近程度不一样,最终表达出来的人物情感也就不一样。就比如余华前期的小說《一九八六
年》与《现实一种》,其中故事的描写方式就是一种“无我叙述”的距离,余华后期的小说中
《许三观卖血记》与《活着》都属于“有我叙述”的描写距离。看过余华前后期小说的读者都知
道,其前期的小说主要是以暴力风格为主,把社会以及人性的丑态都血淋淋地揭示出来,有人
对余华的早期作品是这样评价的:其创写风格是独特的,并不准备赋予小说人物人世间的态
度,其只是站在一旁看着这些冷血暴力的场景,作为一个旁观者把这些事件叙述出来。
就以《现实一种》这一小说为例,其是典型的“无我叙述”的写作距离。此小说中大概讲述
了自家人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而相互残杀的故事,不论是妻子还是丈夫,都在家族的利益争夺
中不可自拔,面对这样的大型场面,余华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而且默默
的揭示了其他人不敢触碰的现实,从而给读者以较浓厚的艺术感。
4 ;结语
余华的小说无疑是震撼的,用极强的艺术性给读者呈现出了平淡的生活、暴力的现实以及
人性的情感,并给读者以较大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入余华小数内部,与主人公感同身受,
而余华在小说的描写中用其不同于其他小说创作的叙事艺术给小说界增添了诸多色彩,也给我
国文学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姜欣.重复叙事的演绎者——论余华小说中的重复叙事[J].名作欣赏,2018(12):303-
304.
[2] 吕丹.演绎真实的活着——从《活着》解析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J].中国校外教育,2019
(S1):552-553.
[3] 王春.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策略[J].科教文汇,2019(10):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