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安阳中原经济区十八谈系列文章

合集下载

新十八谈之基础篇 新型农业现代化 何平强基固本重点

新十八谈之基础篇  新型农业现代化 何平强基固本重点

新十八谈基础篇:新型农业现代化强基固本2011年11月30日11:31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10658000,订阅河南手机报。

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原丰(一人类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文明之光、农牧分工,都离不开“民以食为天”这个永恒主题,遵循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个朴素真理,验证着“农业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个理性结论。

古今中外,无数民变战乱、朝代更替,多以饥荒为导火索,因饥寒交迫而引发。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农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

当今世界,人口激增,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而制约因素日益凸显,食物短缺、粮食危机成为重大国际问题,粮食被当成重要的战略物资。

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兴,国家盛。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舞台上,农业和粮食生产注定是一出重头戏。

“能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

”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寄托了党和国家对河南农业的殷切期望。

“农业是河南的优势,中原经济区建设,依然需要在念好…粮食经‟的基础上全面展开。

”温家宝总理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视察河南,对河南农业和粮食生产寄予无限希望。

省九次党代会指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

确保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基础,始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稳粮强农,强基固本,乃河南自身发展所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担当。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农耕文明从此发端,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发展,至今绵延不衰。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幅河南农村常见的春联,是千百年来农民内心愿景的真切反映,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具体表现。

“得中原者得天下”,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历史上兵连祸结,加之水旱病虫等灾害频发,人民饱受饥荒之苦。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目录洛阳篇(洛实)一切立足于实 (3)焦作篇(怀川)在转型中提升 (8)平顶山篇(平实)靠正气实干 (13)许昌篇(许岩)求客观规律之真 (18)三门峡篇(崤函)抓好基层夯实基础 (23)新乡篇(常新)创新破解难题 (28)安阳篇(彰德)用好文化软实力 (33)济源篇(济帆)干出新天地 (38)漯河篇(实诚)以质为本促提升 (43)濮阳篇(濮兴)科学定位谋发展 (48)周口篇(周道)破难解缚求作为 (53)南阳篇(宛言)‚带‛出发展新天地 (58)信阳篇(信念)在‚做‛上下真功 (63)驻马店篇(竹岩)常怀忧思图自强 (67)鹤壁篇(和同)统筹促转变 (72)商丘篇(尚志)把责任落实到行动中 (77)开封篇(开言)开拓奋进谋跨越 (82)郑州篇(郑重)以重做铸重心 (87)建设中原经济区怎么做河南日报刊发“十八谈”河南日报讯建设中原经济区怎么做?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怎么转?从明日起,河南日报将在一版重要位臵,陆续刊发全省18个省辖市的文章,统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十八谈‛。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和保障,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这是对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的一场‚大考‛,18个省辖市的领导感受更深。

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氛围,形成合力,河南日报集中力量,精心编发‚十八谈‛稿件,展示解放思想的真思考、真成果,每一谈还配发署名‚何平‛的感言。

18个不同角度,18种独特样本,在深入学习中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各抒己见,‚十八谈‛是一次精彩的集体亮相,是一席丰盛的精神大餐。

河南日报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如果说省委书记卢展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文‛是点题,‚何平九论‛就是进一步破题,‚十八谈‛则是结合实践的深入解题,‚一文九论十八谈‛作为一个系列,必将有力推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学习更深入,工作更有效,也将会在更大的范围引发思考和体会,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文九论十八谈

一文九论十八谈

抓住务实发展—王明义谈“一文九论十八谈”“一文九论十八谈”紧扣“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题,在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共识联动,在省外也引起了密切关注和好评。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原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明义。

他深有感触地说:“研读‘一文九论十八谈’后,深感其主题突出,说理深刻,以实解题,文风清新。

抓得准,谈得好,发人深思!找到了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问题,提出了治本之策,对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动力与活力、总开关与金钥匙。

”关键之举势在必行王明义说,去年他第一次学习人民日报刊发的卢展工同志的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思想为之震动。

短短1300多字,内涵丰富,提出了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课题,点明了解题思路。

去年12月16日从《河南日报》上看到省委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召开座谈会的报道,提出了转变的八个着力点,感到是对“转变”的进一步全面动员。

接着,又欣喜地看到河南日报推出了“九论十八谈”,他逐篇研读。

记者看到,在他对“一文九论十八谈”及有关文章的剪报册上,用红、黑、蓝等多种颜色的笔,做满了密密麻麻的标注,写满了动情的体会和具体的点评。

在河南工作40多年的王明义回忆道,河南每一时期的发展都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指引,以思想解放、改革创新为动力。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形势任务,省委相继提出实施“团结奋进,振兴河南”、“改革开放带动战略”、“正确判断形势,找准定位,抢抓机遇,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推进‘三化’进程、实现中原崛起”、“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

这些战略使河南不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王明义认为,当前,河南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省委正确运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和结晶,持续拓展思路,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战略,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干部是决定因素,关键在领导干部,而领导的思想解放、领导方式提升是关键之关键。

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系列述评之一:坚定不移走好这条路

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系列述评之一:坚定不移走好这条路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系列述评之一坚定不移走好这条路来源:河南日报时间:2012-12-24-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国务院11月17日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对未来八年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了科学系统的规划和部署,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行动纲领。

省委书记卢展工强调,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学习要先行,思想要先行,谋划要先行,实践要先行。

”对河南而言,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实践;全面推进《规划》的实施,就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最好体现。

为使全省干部群众深刻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全面理解《规划》的丰富内涵,真正增强落实《规划》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本报从今天起,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为栏题,在一版突出位置,推出七篇述评,从路子、目标、转变、民生、生态、文化、实干等七个方面,深刻阐述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对于实施《规划》的关键作用,全面展示《规划》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任务,放眼展望推进《规划》实施将给河南带来的辉煌未来。

年末岁尾,两场令人欣喜的漫天大雪,使中原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瑞雪兆丰年,发展气势旺。

12月19日,总投资154亿、能起降世界上最大的客机“空客A380”的新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年运送乘客达2900万人次,飞机起降量23.6万架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

就在同一天,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铁路一类口岸工程和博爱—郑州—薛店天然气支线工程两个大项目也“静悄悄”开工。

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国务院就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

《规划》鲜明地提出河南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并把这条路子作为《规划》编制的主线,贯穿于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章节,成为《规划》最为鲜明的特色。

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原经济区规划》,全省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既体现了四化同步的内涵、符合四化同步的要求,又紧扣中原经济区发展实际,必将指引中原经济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必将极大增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学习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心得体会

学习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心得体会

学习《新十八谈》心得体会为了贯彻落实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河南日报在头版开辟了“十八谈”专栏。

这个专栏的特点是一谈、一评。

谈,是一市一谈;评,是以何平名义对每谈配发评论。

可以说,谈出了转变领导方式的志向,评出了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导向,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产生了推进以领导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环境和态势。

就个人学习体会看,先学评、再学谈,有引人入胜之感;先学谈、再学评,有深化提升认识的作用。

无论哪篇学在前,反复读之都大有收益。

十八评,站位全局,着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紧密联系实际,求理、求真、求实、求效,导向正确,文风清新,是写好短评的范文,为“谈”增加了魅力,为“转”增加了活力。

十八谈,是河南各省辖市学习科学发展观,谋划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成果展示;是学习卢展工书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文的收获和体会;是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一次生动实践。

十八谈,每谈的关键词虽然是一个字,但每市的每个字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既展示了各市的特点,又与全省大局密切关联。

融合起来,十八个字就是一篇大文章,内涵丰富,体现的是观念转变,弘扬的是创新精神,彰显的是发展优势,剖析的是现实问题,谋定的是发展战略,强调的是真抓实干,谈的是大道理,出的是大智慧,聚的是大动力,促的是大发展。

因此,每市都学十八谈,就会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八个字又是一个整体,只要深入学、认真思、着力用,对自己都是启示、借鉴、丰富、完善,都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需要。

或者说,既要在一个字上下工夫,又要在十八个字上吸取营养,实现十八谈的资源共享,使之真正成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源动力”。

学习十八谈,受益匪浅。

在学习思考时感到,不仅要谈得好、写得好,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得好、落实好。

我们的着眼点不只是写文章,更重要的是转变领导方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要把谋定的思路变为实践,把制定的目标任务变为现实。

教育十八谈安阳篇

教育十八谈安阳篇

教育十八谈之安阳篇教育之鼎和谐至上□安树人(一)鼎者,国之重器;教育,国之根本。

占领城池、逐鹿中原、问鼎天下,靠的是实力;国家强盛、中原崛起、城市振兴,离不开教育的支撑。

教育就是一尊鼎,一尊地位崇高、万众敬仰的巨鼎,一尊分量厚重、内涵丰富的巨鼎。

(二)“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安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在殷商时期,安阳即有“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由微渐盛,孔子、庄子等都曾在此讲学。

隋唐宋建儒学,元置社学,明清设府、州、县学,乡闾亦多办起私塾、义学和专馆。

1900年,位于安阳老城的昼锦书院改为昼锦学堂。

“从此,河南省第一所中学堂问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阳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人民群众能够更多更好地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

—1—安阳教育的“硬实力”令人瞩目。

公办幼儿园示范带动,民办幼儿园异军突起。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林州市、殷都区进入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行列。

5个县(市)中有4个荣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市),占地3500余亩的市“职教园区”初具规模。

建成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2所,全市普通高考成绩稳居全省前列。

3所本科院校和2所专科院校相继成立,正在筹建安阳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安阳教育的“软实力”亮点纷呈。

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是全国素质教育六大成功模式之一——“主体教育”的发源地,安阳市殷都区被确定为“全国教育改革实验区”,安阳市荣获首批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通过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一大批名师、名校长脱颖而出,涌现出首批“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王生英、“中学校长的好榜样”刘亚民等一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典型。

(三)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美在和谐。

”马克思也有句名言:“和谐之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其对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

“十八谈”映象版·务实河南·XX县区篇访谈提纲

“十八谈”映象版·务实河南·XX县区篇访谈提纲

“十八谈”映象版·务实河南·XX县区篇访谈提纲【短片一】:2分30秒以短片开头,简要介绍愚公家乡——XX县区的新面貌,并提出问题,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济源,作为一个年轻的正在成长的城市,将如何迎接这个重大挑战。

如何做,才能挺立潮头。

【开篇语】:河南“十八谈”映像版,今天走进一个年轻的城市XX县区。

介绍嘉宾……1、主持人:在20XX 年,“中原经济区”能够说是河南最重要的关键词,也是今后五年河南进展的重点。

在迎来重大进展机遇的同时,也背负了新的历史使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格局中,济源是如何思考与定位自身进展的。

何雄:确实,回顾201*,“中原经济区”无疑是关注度最高,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济源是XX省最年轻的省辖市,省委、省政府与全省人民都在关注着济源,对济源的进展寄予了厚望。

卢展工书记在济源调研时,对我们提出了“把济源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的希望与要求,这对我们来讲既是确信与鼓励,更意味着压力与责任。

按我的懂得,济源要始终充满活力,就务必保持好的进展态势、好的进展趋势与好的进展气势,让全省人民看到一个永不满足、开拓奋进的济源;要实现“新兴”,就要跳出传统的、县域经济的进展模式,真正走出一条产城融合、统筹协调的进展新路子;要成为“中心”,就要有开放包容的全局视野,主动参与区域竞争与合作,不断提升区域影响力与辐射带动能力。

根据这一进展定位,我们提出要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当好“先行者”与“试验田”。

“先行者”,顾名思义就是要“走在前面”,我们的努力目标是“两个领先”:一是进展速度要全省领先,二是人均水平要全省领先。

只有做到了这两个领先,济源才是名副事实上的“先行者”。

“试验田”,就是要搞试点、做实验,在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区域合作等方面做出一些积极的探索,为全省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借鉴。

王宇燕:对济源来讲,中原经济区建设让我们一下子由“边缘”变成了“前沿”、由“交界”变成了“交汇”,站到了新的进展层面上。

十八谈

十八谈

学习“一文九论十八谈”心得按照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通过近期对“一文九论十八谈”系列政论文章的认真学习,我深深的被“一文九论十八谈”中全新的文风,深入的论证,思想的远大,立意的高远、哲理的深刻所折服,特别是在参加学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会议和各种培训后,我个人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等方面有全方位的转变和提升,才能适应这一历史性的发展,从而才能做好各项公安工作。

当前,郑州都市区建设和“十二五”发展全面启动,全年工作已进入第三季度,各项规划建设、改革发展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在这一关键时期,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尤其需要思想解放,“一文九论十八谈”应运而生,处处透着思想解放的深刻内涵,“九论”中不管是“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还是“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全都是在谈论思想解放。

文章中提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的问题,强调了“发展目的必须明确,头脑清醒至关重要,正确思路应当持续,方式方法亟待改进”。

针对公安工作,“一文九论十八谈”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起,这是加快转变的基础,也是关键。

坚定信念,统一思想,切实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认真检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解决好“来自谁、为了谁、服务谁”和如何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坚持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安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着力民生、着力民心。

把人民群众最急迫解决的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把公安工作成效更多更好地体现在促进社会和谐、惠及人民群众上。

坚决克服工作中“冷、横、硬、推”以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

真正做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要切实加强民警的党性教育、忠诚教育和人民性教育,努力做到党员姓党、公安姓公、民警姓民,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通过各种学习方式使民警的执法素质得到提高,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保护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谈之安阳篇:用好文化软实力
彰德
(一)“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翻开华夏史册,处处可见安阳源头文明的踪迹。

甲骨文在安阳发现、颛顼帝喾二帝生活并葬于安阳、《周易》诞生于安阳,安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字之根、人祖之根、文化之根。

自殷商始,七朝在安阳建都,政治、文化、经济大融合,使安阳文化具有开放兼收、雍容大气、融会贯通、与时俱进的独特魅力。

“铁骨铸胆色,劈裂太行山”。

上世纪60年代诞生于安阳的红旗渠精神,为安阳文化增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等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

厚重的历史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涌动着无穷的文化力量,构成安阳独特的文化软实力。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靠的是大智慧,写的是大文章。

安阳明确提出了自身定位。

——中原崛起示范城市;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

围绕上述定位,我们还要努力打造“两个支点”、“两个区”。

——“两个支点”:中原经济区北部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晋冀鲁豫周边地区辐射、合作、交流、开放的制高点。

——“两个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中原经济区及全国“低空经济”发展试验区。

实现目标,不辱使命,安阳必须传承优秀文化,用文化软实力打造经济发展硬实力,做到主动融入、乘势而上、创新有为!
(三)安阳以文化而名,却未因文化而盛。

回眸改革开放30多年,安阳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总的来看,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不优不强,在竞争中时有落后,在发展中不乏忧患——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中国文化旅游名城,可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

安阳旅游收入仅占全市GDP的5.0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5个百分点。

座拥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没有产生应有的综合效益。

安阳有安钢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与此同时,“安钢一咳嗽,安阳就感冒”,经济结构存在不容
忽视的问题。

安阳“纵向比”有发展,生产总值在全省曾排在第三位、第四位,但近年来却出现了下滑,排到了第八位,人均生产总值更是排到第十位。

与周边城市相比,生产总值比邻市邯郸差将近一半,比聊城差200多亿元,从全国看,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

无论是甲骨文、后母戊鼎、《周易》,还是“人工天河”——红旗渠,每个奇迹的诞生都是革新创造的结晶,可是新时期以来,优秀传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弘扬与彰显,惰性和保守常常阻碍我们的创新,封闭和自满往往禁锢我们的突破。

……
(四)破解这些难题,需要解放思想;实现科学发展,需要转变方式。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

”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精辟论断,为安阳市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

加快转变,安阳须把文化力的开发与利用作为转变方式的重要内容去破解,以文化为引领,以文化为支撑,释放文化的凝聚力、推动力、创新力、提升力,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模式的突破,达到打造经济发展硬实力的目的。

(五)用足文化凝聚力。

文化决定思维,文化砥砺行动,文化凝聚力量。

“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侠肝义胆、不畏艰险,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是对河南人形象概况。

安阳文化博大而深刻,厚重又常新,这些品格在安阳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有商王武丁中兴、奴隶傅说升相、妇好女将军挂帅、文王演周易、武王伐纣、西门豹治邺、项羽破釜沉舟、岳飞精忠报国;今有李官奇精于发明、许东仓心系群众、周国允诚实守信、王生英扎根山区、谢延信至孝至爱、吴新芬大爱无言……无数的英雄和楷模,用行动诠释着安阳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强大动力。

新的历史阶段,安阳继承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就必须持续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让优秀的文化魅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化为文明品格、价值取向,外化为自觉行动、发展实践,把文化创新落实在创先争优上,把思想观念扭转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

当前,关键是要引导干部群众消除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等靠要
等思想观念,牢筑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发展为民意识,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求实求效,用文化软实力凝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促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六)用实文化推动力。

文化对安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是内在、持久、不可替代和模仿的,是地域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

不用这种推动力,文化资源只是潜实力;运用这种推动力,就能转换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牵动这种转换“牛鼻子”的,是文化体制改革。

作为全省五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之一,安阳克服重重困难,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

今年5月初,安阳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助力这种转换的“推手”,是文化资源整合。

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汉代民居博物馆相继开馆,中国考古博物馆主体工程竣工,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破土动工,4个“国”字号文化大项目浓墨重彩。

全市去年确定的47项重点文化项目已有42项完成或取得重大进展,今年又确定了56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引导和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滑县安绣、内黄县麦秆画和农民画、曲沟抬阁、吕村战鼓等文化企业和专业村风生水起。

用“山水安阳、文化安阳、历史安阳”文化旅游发展大战略破解难题,把像珍珠般散落在各地的资源整合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被国家旅游局誉为“安阳思路”。

(七)用活文化创新力。

想创新、敢创新、善创新,是安阳文化的深刻内涵。

创新,要理清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怎么转?变什么?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是主攻方向。

安阳立足区位、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扭住工业、抓好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强化产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软实力四大支撑。

2010年,全市工业总值增长13.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

安阳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林州汽配制造、安阳县冶金建材、内黄县高档陶瓷、滑县牛仔服装、汤阴县食品医药、
殷都区钢铁精深加工、高新区电子信息与新能源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去年完成投资310亿元,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40亿元。

《周易》曰:“刚柔相济,变在其中。

”安阳人创造条件搞发展,靠亲商、爱商、富商来招商引资,中原瓷都建设硬是创出“无中生有”的发展模式来,成为全市、全省一个生动范例。

(八)用好文化提升力。

发展之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

绿色、低碳,是发展的趋势,是新兴的文明。

安阳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把文化生产力的提升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向蓝天要资源、要效益。

安阳有国家体育总局航校,有机场和4420平方公里、3000米以下低空开放空域;有“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抓住国家逐步开放低空领域的机遇,创建中国航空运动之都和低空经济发展试验区。

如今,中国(安阳)国际航空运动旅游节已升格为富有竞争优势的“国家级”品牌。

安阳立足自身具有发展光伏产业和生物柴油、地热、秸秆发电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如今,沿林州市、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滑县一线,坐落着一大批以生产新能源材料为主的骨干企业,绵延百余公里,新能源谷已具雏形。

安阳成为中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安阳)光伏产业化与技术研发基地也落户安阳。

预计到2015年,安阳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将占全市限上工业比重的30%。

(九)“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激越澎湃。

安阳人抱定“倍加珍惜机遇、积极创造机遇、努力用好机遇”信念,着力用文化软实力打造经济发展硬实力。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画卷正在描绘。

十八谈之安阳篇“何平”感言:文化是力
河南是有影响的文化大省,安阳是典型的文化大市之一。

“彰德”谈“文”,让人耳目一新,令人为之一振。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已成为全省上下新的共识。

文化是软实力。

甲骨文的开启鸿蒙是“文”,周易的博大精深是“文”,“有容乃大”的宽阔胸襟是“文”,“自强不息”的奋斗精
神是“文”……“文”,是历史遗产,又是时代风尚;“文”,是思想理念,又是价值取向;“文”,是创造发明,又是发展支撑。

“用足文化凝聚力”、“用实文化推动力”、“用活文化创新力”、“用好文化提升力”,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力,首在凝心。

文化的因子流淌在民族的血液里,民族的精魂浓缩在文化的传承中。

中原文化,穿越时空,联起无数炎黄子孙,同心助力崛起大业。

文化是力,要在提神。

传承优良传统,弘扬“三平”精神,坚持求真务实,倡导开放包容,奋力开拓进取,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文化是力,贵在聚气。

中原崛起,“文”以化之;河南振兴,“文”以铸之。

顺应民心,振奋士气,团结一致,奋发有为,共建精神家园,共创美好明天。

文化是力,重在兴业。

以文兴产业,以文促发展,提升软实力,增强硬实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开创河南跨越的新局面。

思想智慧在文化中积累凝结,民族精神在文化中薪火相传,道德情操在文化中陶冶提高,时代车轮在文化中滚滚向前——文化河南,魅力无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