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小说与科举神的流变
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高考语文必刷试卷含解析

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高考语文必刷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简言之,为笔记体式的短篇故事。
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时人多有志人志怪类文集。
就数量而言,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可谓浩如烟海,至清末,存世有数千种之多。
种类繁多的笔记小说所记内容也极为驳杂,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
内容体量如此巨大,不易全部辨析厘清现实真假,纵如此,依旧有其史料学意义。
作为笔记小说,定然不失虚构与主体自我创作的成分,但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自面世伊始,便受到史学影响,有注重实录的传统,且希冀在事件描述中给人以道德教化。
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为后世笔记小说开拓了题材、确立了基本精神,此期间的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
比如,志怪小说《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在晋元帝时期任佐著作郎一职,为编修国史的史官。
因此,鲁迅先生对此期间的笔记小说有“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的判断。
简言之,魏晋笔记小说的创作性质为“采录传闻”,秉笔实录当朝事件,非有意虚构。
笔记中虽然有文学性的虚构叙事,但依旧在不背离历史背景真实的前提下展开。
后世笔记小说多沿用魏晋六朝志人志怪的叙事视角,以记事者的角度客观记录所述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人物的姓名与籍贯等具体信息。
书中屡见“秀州天宁长老妙海时在彼县,亲见之”“小二至庆元时尚存,安国长老了祥识之”“泉州僧本傅说”之类的句子,借他人之口来佐证自己记载之可靠,强调所录内容的真实性。
唐之后,笔记小说就内容而言,多具有民间性及社会性的特征,多述各地风俗怪谈。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汉语言文学测试题

D.《惊梦》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
暂无
9[单选题,10分]志怪小说,古小说的一种。志怪,记述神鬼怪异之事。盛行( )朝。
A.宋元
B.东汉
C.西汉
D.魏晋南北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
暂无
10[单选题,10分]宋元之间的( )是一本杂钞旧籍而成的内容宠杂的资料书
A.关汉卿
B.梁启超
C.康进之
D.纪君祥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
暂无
10[单选题,10分]清代以后《三国演义》最流行的刊本是:( )
A.李开先《宝剑记》
B.汤显祖《牡丹亭》
C.毛评本《三国演义》
D.白朴《梧桐雨》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
暂无
第一章简答练习
本卷共分为3大题10小题,总分100分。
暂无
第四阶段基础测验
本卷共分为1大题10小题,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
1[单选题,10分]元杂剧剧本一般一本( ),每折分为若干场。折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是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
A.一折
B.二折
C.三折
D.四折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
暂无
2[单选题,10分]孟称舜的( ),写唐伯虎为娶一笑留情的沈公佐的养女,不惜做沈公佐之子的佣书。
A.《清平山堂话本》
B.《儒林外史》
C.《聊斋志异》
D.《老残游记》
收藏本题
收起解析
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
暂无
创意教案_虬髯客传

• 清: •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 刘鹗《老残游记》 •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
之
• 怪现状》
• 曾朴《孽海花》
※《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二十年目 睹之怪现状》 、 《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六才子书和四大奇书
• 清李渔评四大奇书:
• 元末明初:施耐庵 《水浒传》、罗贯中 《三国演义》、明: 吴承恩《西游记》、 笑笑生《金瓶梅》。
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
•最大功臣:杜光庭
•性喜读书,好为词章,著述甚多。 •作品:传奇小说《虬髯客传》、
• 《谏书100卷》、《广成集100卷》等。 • 杜光庭精注重研究《道德经》,有不少道
教作品:神仙感遇传、道德真经广圣义等。
• ※东晋人谈三玄:《老子》、《庄子》、 《易经》。
本文题旨
李清照
• “生来不识愁滋味, 流浪人间尽是愁。 千古词坛星斗灿, 未若南渡词中后。”
虞姬
“血染征袍百战痕, 悲歌慷慨楚人魂。 八千子弟皆纷散, 不及红颜一剑恩。”
赵飞燕
• “汉宫专宠十余年, 掌上腰肢化碧烟。 掠尽南朝豪富影, 乌衣巷口夕阳边。”
王昭君
“飘飘秀色夺先春, 只恐丹青画不真。 能为君王罢征戍, 甘心玉骨葬胡尘。”
哪儿的“胡”?
• 大家知道不同地方的胡须有不同的 名称吗?
• “髯”:两颊上的胡须。 • “髭”:嘴脣上边的短须。 • “胡”:长在嘴边的毛。 • “须”:生在下巴或嘴边的毛。
髭
孙中山先生
希特勒先生
虬髯翁的诞生
• 最大功臣:杜光庭 • 字圣贤,处州缙云人。 • 号东瀛子 。 • 唐朝时著名道士。 • 随唐僖宗入蜀,后留在成都。 • 随后被前蜀王建所用,任光禄大夫尚书
王实甫的〈西厢记〉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本课内容: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授课时间:三课时一、教学目的1、掌握莺莺故事的流变及其阶段性特点;2、掌握《西厢记》在营造戏剧冲突、人物形象塑造、语言等方面的高度艺术成就。
二、教学意义王实甫及其代表作《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地位非常重要。
《西厢记》把元代以来莺莺题材的故事进一步向前发展,确立了以爱情为主线、与封建保守势力勇于斗争、争取婚姻幸福的主题,有很高的思想意义。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也很高,结构安排合理,矛盾线索紧密,语言华美,是元剧文采派的代表者。
三、教学重点1、莺莺故事的演变发展过程;2、《西厢记》的内容主题及其思想意义;3、《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四、教学难点1、对张生、莺莺、红娘三个人物形象之间矛盾关系的认识与掌握;2、《西厢记》故事线索的安排与处理。
五、教学方式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七、课文导入:如果说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列的一座艺术丰碑,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无疑是这座丰碑上最耀眼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明初就有人评价:“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一、王实甫生平、创作和西厢故事的演变(一)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他生活在元代前期,熟悉勾栏生活,才华出众,和关汉卿同为最杰出的元杂剧作家。
《录鬼簿》载,王实甫作杂剧14种,今存3种。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是他最享盛誉的代表作。
如果说,关汉卿剧作以酣畅豪雄的笔墨横扫千军,那么,王实甫所写的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
明初的贾仲明一锤定音,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充分肯定了在《西厢记》在文学上的位置。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
〈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第二十一章 明传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第二十一章明代传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传奇是明代戏曲创作的主体,代表着明代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它开创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新天地:第一节明传奇创作流变一、“传奇”一词内涵的发展演化:“传奇”一词的最初含义,约略同于“志怪”。
“传”者,志也、记也;“奇”者,怪也。
所以,“传奇”即记述奇人奇事。
“传奇”之名,最初见于中唐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该小说曾被题名为《传奇》。
唐末人裴鉶创作的小说集亦题名为《传奇》。
由此出发,“传奇”最先成为唐代文言小说的专名,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
因元代杂剧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是由改编唐传奇而来,所以在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的元杂剧。
在明嘉靖之后,一方面由于杂剧创作成就的总体衰退,一方面由于传奇类戏曲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名称就专指明代戏曲创作中以南曲为主谱成的中长篇戏曲。
二、明传奇的形成及体制特点:明传奇直接发源于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等诸多艺术门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在格律上不甚讲究,在宫调组织上也不严密,音乐及表演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关于此,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有说明:“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
……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猥兴,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
”高明《琵琶记》“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相参,卓乎不可及已”。
经历四大南戏,尤其是《琵琶记》之后,南戏才开始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逐渐严密起来。
《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之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也不寻宫数调”之表述,恰显示出南戏向传奇转型期间关于音乐规格化的普遍追求。
也是从《琵琶记》开始,传奇多系用名有姓的文人雅士所创作,文词自然也朝着典雅甚至骈俪的方向发展。
明代又充分利用了南方“四大声腔”的音乐资源,终于自明代发展成一种成熟的表演形式。
所谓“四大声腔”,指的是在当时南方地区流行的四种地方声腔,分别为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南京大学文学院历年考博试题

古代文学专业试题98年(六题选五题)一、汉武帝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何在?请简述之。
(20)二、元稹《杜甫墓志铭》:"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
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请结合诗史,谈谈你对这段论述的看法。
(20)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
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请结合词史,谈谈对这段论述的看法。
(20)四、试比较董《西厢》和王《西厢》的成就和异同。
(20)五、清末小说非常繁荣,有讽刺小说、狎邪小说和侠义小说等,试对其盛况作一简述。
(20)六、明代小说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各有哪几种类型?略述其成就和特点。
(20)古代文学专业试题99年(七题任选五题,每题20分。
)一、试论《诗经》的采集、整理、流传及"六义"之说。
二、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
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请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战国、两汉赋的发展以及赋不同于诗歌的艺术风貌。
三、西晋武帝太康至惠帝元康年间,文坛上出现一批作家,史称"太康之英"其,其中主要包括哪些诗人?略述其创作成就。
四、试述白居易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五、况周颐《惠风词话》:"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南渡诸贤不可及处在是。
"请结合词史,说明自己的看法。
六、试论关汉卿的杂剧创作成果及思想内涵。
七、清初至中叶长篇小说极为繁荣,有文言小说,有白话小说,试对其中文言小说盛况作一简述.2006年博士生入学考试(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西方文学批评史(5选4,25*4)1 评介柏拉图对西方文学批评的贡献2 评介阿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中文学因素与文学坐标的理论3 试比较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西方传统文论4 “美是生活”是谁提出的?予以简要介绍和评价5 评介“宏大叙事”理论欧美文学史(6选4,25*4)1 巴赫金对拉伯雷、塞万提斯的“狂欢化”解读与传统的对它们的现实主义评说有何区别?2 谈谈西方文学对鲁迅的影响以及鲁迅的接受3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对后世的现代小说有何意义?4 宗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何作用?5 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与哈代小说中的宿命论有何相通之处?6 试根据你看过的外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欧美文学史、国别体文学史等)中选择两部差别最大的,说出你的你的取舍及理由2000年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试题:一、学术史1、孟荀异同论。
高中语文练习{教用}_唐传奇选─虬髯客传

唐传奇选─虬髯客传杜光庭壹、基础篇一、形近字比较:“戈部”字辨析(一)基础版:写出正确的国字和注音。
(二)进阶版:写出正确的国字和注音。
二、字义面面观:请依据词例的内容,写出“”中正确的字义。
三、“双关”的谐趣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同时关系到两种事物叫做“双关”。
可区分成谐音双关、谐义双关二种。
“谐音双关”是指一个字除本字所含的意义外,又兼含另一个与本字同音或音近的意义。
“谐义双关”是指一个字或词,同时包含两种或以上的事物或意义。
下列采用双关修辞的诗文,属于谐音双关的请填(A),属于谐义双关的请填(B)。
贰、加强篇一、不让须眉(一)小说中的“名女人”:中国古典小说塑造出许多特殊的女子,随着小说流传后世,活在人们心中,你是否认识她们?参考选项:谢道韫杜十娘林黛玉潘金莲王小玉红拂女倩娘红娘李娃(二)历史上的“名女人”: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学作品,不乏著名的女子,或“倾城倾国”,或“红颜薄命”,或“雍容华贵”,总有诗作传颂其事,你可判断出是谁吗?参考选项:(A)红拂女(B)杨贵妃(C)孟姜女(D)西施(E)王昭君(F)曹娥(G)花木兰(H)虞姬二、唐传奇与戏曲间的脐带关系元、明、清的戏曲故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其故事原型最早都是出自唐传奇。
请从参考选项中选出唐传奇所衍生出的戏曲,并填入空格中。
参考选项:(A)明汤显祖紫钗记(B)明汤显祖邯郸记(C)明汤显祖南柯记(D)清洪升长生殿(E)元王实甫西厢记(F)元郑光祖倩女离魂三、中国小说流变下引文章介绍中国小说的流变,请于空格中填入正确的答案。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此处所说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谈、小的道理,与“大道”相对,和现今所说的“小说”相差甚远。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当时的“小说”乃指街头巷尾的民间杂谈,并无现在小说的意义。
在魏晋南北朝,中国开始出现(笔记)小说,内容多为零星记事,欠缺完整结构。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单元综合测试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许多人的想象。
在美版“知乎”Quore上,有不少人发帖探讨“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许多网友探讨共享自己宠爱的中国诗词。
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
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沟通的工具。
一位网友说,他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终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网友,以感谢其对她的帮助。
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
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快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
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侠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
假如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探讨的对象,那么今日,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起先为更多一般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沟通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气。
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袱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沟通,本就是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西湖小说”相比诗文词赋史上有众多流派或作品集以地域命名的现象,“西湖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唯一以地域命名者。
这一概念的最早出处,学界一般认为是史学家谈迁(1594—1657)在顺治十一年(1654)最早提出的。
[1]其实至迟在明代崇祯年间,湖海士在为小说《西湖二集》崇祯云林聚锦堂本所作序言,便载有他与作者周清原的一段交往:“清原唯唯而去,逾时而以《西湖说》见示……不得已而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磊磈,以小说见,其亦嗣宗之恸、子昂之琴、唐山人之诗瓢也哉!”[2]此处《西湖说》的“说”显然不是《文章辨体序说》所界定的文体:“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3]即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用以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
“以《西湖说》见示”照应后文的“以小说见”,《西湖说》之“说”显然是指小说。
因此“西湖小说”概念的最早出处可追溯至此。
到清代顺治年间,谈迁正式提出了完整的“西湖小说”概念,其《北游录》载:“(顺治十一年七月)壬辰,观西河堰书肆,值杭人周清源(原),云虞德园先生门人也。
尝撰西湖小说。
噫!施耐庵岂足法哉!”[4]此处的“西湖小说”与湖海士所称《西湖说》一样,特指周清原以“西湖”命名的小说集。
但学界此后对“西湖小说”鲜有论及。
近些年,西湖小说开始受关注,研究者根据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情况,对这一概念做了重新界定。
如刘勇强将其界定为“以西湖为背景的白话小说,尤以短篇白话小说为主”。
[5]孙旭也界定说:“把故事发2017年第11期西湖小说与科举神的流变*胡海义[摘 要] 西湖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唯一以地域命名者,以浓郁的地域色彩独树一帜。
针对学界的认识误区,文章考证、辨析了“西湖小说”的文献出处和概念内涵。
从明中期到清初,在科举中心杭州发生了一次更换科举神运动。
西湖小说家们主导了立新、破旧和巩固的“三部曲”,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现象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在科举地理变迁与风俗流转研究上有典范意义;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在人地关系认识上达到的新高度,孕育了近现代的人地关系理念;彰显古代小说地域空间书写的重要地位及其文学地理研究价值。
[关键词] 西湖小说 科举神 流变 文学地理〔中图分类号〕I207.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7)11-0146-07*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八股文与明清小说相互关系研究”(12CZW0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胡海义,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湖南 长沙,410081)。
文 学 语言学生地与杭州有关的话本小说称为西湖小说。
”[6]葛永海则界定为:“它不仅是以西湖为背景的短篇白话小说,也应该包括中篇和长篇。
”[7]上述界定都把西湖小说限于白话小说范围,主要指白话短篇小说。
我们认为“西湖小说”是一个以地域为标识与关键词的文学概念,具有较高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地理研究价值,其界定不应受到小说语体及类别的限制。
西湖小说较早的出处《北游录》是谈迁赴北京期间的经历见闻,主要记录了京师的地理、气候、景观、风土、民生等内容,具有很高的人文地理研究价值。
他在此论及西湖小说,显然寄寓了浓厚的地域意识与人文地理观念。
明代小说名家众多,谈迁为何选择施耐庵作比呢?明代盛行一种观点认为施耐庵是杭州人。
a《水浒传》的语句留有杭州方言的不少痕迹,一些早期的水浒故事就诞生于宋代杭州的勾栏瓦肆,小说中的“征方腊”就发生在西湖及杭州。
作为杭州籍史学家,谈迁将前辈乡贤施耐庵和《水浒传》作为褒扬同乡周清原和西湖小说的参照,而非选择史家更关注的《三国演义》之类的历史小说,是着眼于作品相同的作者籍贯和地域因素。
谈迁的史家眼光和地域意识启发我们在两点连线的基础上再延展及面,引出一个长久未被关注的庞大的西湖小说家群体,以及薪火相传的西湖小说创作。
宋代至清末活跃着数十位好以“西湖”为名号的小说家,如西湖渔隐、西湖墨浪子、西湖香婴居士等。
还有大量小说以西湖命名,如宋元时期诞生了《西湖三塔记》《绿窗新话•邢凤遇西湖水仙》《夷坚志•西湖女子》等,明清涌现出《西湖一集》《西湖二集》《西湖佳话》《西湖拾遗》《西湖遗事》《新西湖佳话》等诸多明确标示“西湖”的小说集。
历代还有很多在篇名上虽然没有明示西湖,但也是西湖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从南朝的《续齐谐记•徐秋夫治鬼病》,到明清的《剪灯新话》、“三言二拍”、《无声戏》中的诸多篇目,《雷峰塔奇传》《鸳鸯配》《集咏楼》等众多章回小说,再到清末民国的《钱塘狱》(1906)、《湖上嘉话》(1930)等,生生不息。
根据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西湖”现象,在谈迁和湖海士的认识基础上,我们将西湖小说界定为以杭州西湖为故事发生地,而且出现西湖场景的小说。
我们十分注重西湖场景的因素,是因为在文化史上,古人非常注重西湖作为杭州的地理标志和象征意义,如苏轼强调“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
[8]惟有如此才能更全面、真切地反映小说史对西湖与小说关系的观照和认同,帮助我们认识杭州西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深远影响,从而发掘西湖小说在地域文学及文学地理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二、西湖小说影响科举神流变“三部曲”科举对隋代以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致钱穆将唐代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称为“科举社会”。
[9]在科举时代,崇拜文昌梓潼帝君的风气非常盛行。
此神是文昌与梓潼二神的合称,常被简称为文昌或梓潼帝君。
文昌是古星官名,梓潼则是四川北部的一个县(今属绵阳市)的名称,因境内有潼江,江边多梓树而得名。
梓潼神即梓潼县的地方神,其庙在县城以北的七曲山。
梓潼神又附着一个四川人的传说,即越西(今四川西昌一带)氐人张亚子因报仇杀人,举家逃至梓潼七曲山避难,死后为神。
[10]北宋时,四川举子赴试开封,途经位于古金马道上的七曲山,顺路向梓潼神乞求功名。
此神于是成为蜀中举子信奉的科举神。
[11]到了南宋,向梓潼神祈求功名的蜀地风俗随着举子赴试而被传至杭州,梓潼神庙也随之扎根西湖畔的吴山。
《梦梁录》载:“梓潼帝君庙,在吴山承天观。
此蜀中神,专掌注禄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选者悉祷之。
封王爵曰‘惠文忠武孝德仁圣王’。
”[12]梓潼神得到了宋高宗、光宗、理宗和元仁宗的数次敕封,[13]通过朝廷与举子的影响,最终树立了国家科举神的地位。
到了明代,文昌梓潼神庙伴随官学、孔庙遍及天下,明代陆容(1436—1497)的《文昌道院记》载:“凡学宫之旁,皆肖而祀之,以为是司禄、主文、治科第者宜如是也,牲帛相望,莫以为非。
”[14]从梓潼到杭州,梓潼神完成了国家科举神的荣升历程,但他在西湖畔的显赫地位并不长久稳固,后来被杭州的乡贤于谦取代。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杭州钱塘人,永乐十九年(1421)a如高儒《百川书志》卷六著录《忠义水浒传》为“钱塘施耐庵的本”。
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也称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云:“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
”崇祯年间,书坊雄飞馆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合刻的《英雄谱》也署为“钱塘施耐庵编辑”。
进士。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排南迁之议,临危受命,保卫北京,但在“夺门之变”后被诬杀,葬于西湖畔的三台山,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别具意味的是从吴山到三台山,在重塑科举神的革命路线图中,作为文学作品的西湖小说却主导了以下的“三部曲”,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立新(万历至天启年间):《于少保萃忠传》等先启其端,首立新神。
有关举子祈梦于吴山梓潼庙的风俗多见于史志和笔记。
但将祈梦场所移至三台山于祠的记载则始见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万历钱塘县志》:“四方人祈梦以七宝山、三台山为九鲤湖。
因试事祈者尤多。
盖周公新郡城隍,于公谦都城隍也。
”[15]梳理有关西湖与科举风俗的文献,此条记载甚为突兀。
钱塘人田汝成在嘉靖年间所作《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详载西湖胜迹、风俗及故事,“因名胜而附以事迹,鸿纤钜细,一一兼核,非唯可广见闻,并可以考文献”,[16]但叙及于谦及于祠时都未记载他被封为都城隍之事,甚至没有提及于祠祈梦的风俗,《西湖游览志余•委巷丛谈二》反而记载了举子在吴山梓潼庙祈梦功名得灵验之事。
[17]成于万历七年(1579)的著名的《万历杭州府志》亦是如此。
可见此时举子祈梦场所还是在吴山梓潼神庙,于祠祈梦的风俗尚未盛行甚至还未形成。
《万历钱塘县志》认为举子热衷祈梦于祠是因为于谦做了都城隍。
城隍被认为可以预测功名命运或者揭示幽冥神秘之事,并通过梦境告知世人,如宋代洪迈《夷坚甲志》卷九《邹益梦》、明代王同轨《耳谈类增》卷十四《楚士胡士龙》、闵文振《涉异志》卷四十《徐贡魁入阴》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神示郭字》等记载举子在城隍庙祈梦求功名的风俗。
可见,城隍的身份是于谦成为科举神的重要环节,但问题是于谦何时又何以成了北京城隍呢?《万历钱塘县志》并无说明。
据撰于乾隆十年(1745)的《重修于忠肃公祠碑》记载:“(于谦)国朝封为都城隍神。
立庙城中,杭人饮食必祝,祈祷必应。
”[18]可见于谦是在清代才被官方封为都城隍的。
有学者认为:“一般民间多以文天祥为北京都城隍,而不是于谦。
于谦保卫北京的事迹,他对文天祥的仰慕,以及死后曾经在都城隍庙设祭的经历,这些也许是于谦被误传为都城隍的原因。
《万历钱塘县志》将于谦说成是都城隍,可能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有意思的是,后来在杭州盛行不衰的梦神,并不是杭州城隍周新,而是这个假‘都城隍’于谦。
”[19]其实,于谦被误传为都城隍的原因并非如此,始作俑者也非《万历钱塘县志》,而是流行于万历初期的西湖小说《于少保萃忠传》,第五十一回讲述于谦托梦给儿子于冕说:吾前日已被石亨等诬陷而死,吾魄虽丧而魂不灭。
当日诉于天,蒙上帝怜吾忠义勤劳,着吾为京都城隍。
吾今欲朝皇帝,诉吾之冤,讨其封赐,但借汝目光三日现形,朝见皇帝后,还汝目光。
[20]这段文字又见于稍后的一部简缩本《于少保萃忠全传》(四十传本)第三十二传,[21]尽管从前者的约25万字精简到14万字,但这段话依然保留,可见作者特别珍视。
此言实际上采自《西湖游览志余》所载于谦托梦给夫人的话:“吾被刑,魄虽殊而魂不乱,独双目失明。
吾借汝目光,将见形于皇帝。
”“吾已见形于皇帝矣,还汝目光。
”[22]两者最大的不同是该小说虚构了于谦的都城隍身份,并且交代了缘由、出处与时间。
《于少保萃忠全传》的作者孙高亮,乃于谦的钱塘同乡,“约明万历初前后在世”。
[23]该书第四十传中的傅孟春谕文涉及万历二十一年之事,再根据该小说中一些公案故事的流行时间,可知其约成书于万历二十至三十年。
该书以“传”命名,是一部历史演义性质的小说,流布甚广,存世有万历刊本、天启刻本、康熙精刊本、宝翰楼本、裕德堂刊本、三让堂刊本等十多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