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偶题》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偶题辛弃疾古诗及诗意

偶题辛弃疾古诗及诗意

偶题辛弃疾古诗及诗意
辛弃疾的《偶题》是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
偶题
宋辛弃疾
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

经时不架阁,信手皆如今。

这是一首抒发感慨的偶题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无奈和不满,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闲适、逍遥、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诗意解释:
1.第一句“偶得幽闲境”,是说偶然找到一个幽静而悠闲的地
方。

这个“偶”字透露出作者的惊喜和庆幸,也暗示着这样的境地不是轻易能得到的。

2.第二句“遂忘尘俗心”,是说在这个幽闲境地中,作者忘却了
尘世间的烦恼和忧虑。

这个“遂”字表明这是作者意料之中的事,因为他已经厌倦了尘世间的纷扰和庸俗。

3.第三句“经时不架阁”,是说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作者不再需
要用架阁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这个“经时”表明作者已经度过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架阁”则表明他已经不再受到外界的伤害,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4.第四句“信手皆如今”,是说作者信手拈来,随遇而安。

这个
“皆”字表明作者对一切都持包容和理解的态度,不再强求和挣扎,而是顺其自然地生活。

总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无奈和不满,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闲适、逍遥、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这种情感体现出了辛弃疾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的矛盾心理:既希望超脱世俗,追求自由和独立;又无法完全摆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忧虑。

文以载道—浅谈文言文【可编辑】

文以载道—浅谈文言文【可编辑】

文以载道—浅谈文言文杜甫《偶题》首联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是古人对写文章严肃负责的态度。

所谓千古事是指写出来的文字要能够阐明亘古不变的大道而利益千古,若无「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情怀与智慧,便不能下笔著文以传世。

一、何为文。

我国汉字,字字为师,全为教化,它是哲学、玄学,更是真理。

将这些字有序的组织在一起,便成文。

《释名》云,「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

合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这是以织锦喻写作,成辞义便是宗旨。

辞,本意是言语、记录,《书》云:「辞尚体要」,意思是言辞要切实而简要;又《易》云:「修辞立其诚」,这是说好好修正自己的言辞,务令心中充满诚意。

义,同时有善、正义与合宜的意思,因此写文章要切实而简要的将道义讲述出来,务必于撰文时不断自诚其意,因至诚感通,而得以文以载道。

这是古圣先贤对于立德、立言的训示。

读书人当好好修品德,以成就德行,继而用身行言教利益天下,当效法孔子、佛陀,毕生述而不作,以教学为本分。

故言道而必尊师承,切不可妄言,是为文不妄作。

千万年来,历代圣贤君子所尊重传承的,不仅是文,更是道,这便是文以载道。

二、著书撰文之东西方比较文以载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必以言道为目的,即使是在文字方面,令行文更加美好,也务必言不出正道,修辞虽需要,但必须与义理相辅相成。

另一方面,读书人承担着教化社会大众的责任,故对于一些长远看来会破坏社会风气的文字,则应帮助大众规避。

春秋时期孔子删诗书,明清两朝士大夫家族禁止子弟阅读小说、元杂剧等,便本于此。

文以载道的思想,代有传承。

李白远效孔子,着《古风》,云「我志在删述」,深望文以载道之正声,能够从此「开流荡无垠」;李白的知己杜甫亦于少年立志,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元稹、白居易复以文不妄作自警。

宋承唐之续,视文章为「天地真粹之气也」,必期文章可将伦理、常道示大众。

及至满清入主中原,文字学复兴于清初,将历代传世之作整理、汇集成《四库》。

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偶题三首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译文: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

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

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

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

”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②不道:犹不知。

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底处:何处。

③擘开:冲开。

④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⑤萦回:徘徊荡漾。

⑥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赏析: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

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这《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

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

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

表达文章转化的诗句

表达文章转化的诗句

表达文章转化的诗句
表达文章转化或文字力量之美的诗句,可以引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诗句:
1.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偶题》
这句诗描绘了文章创作的重要性,以及作者在文字中所寄托的深意。

2.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杜甫《天末怀李白》
此句以文章和魑魅对比,突显了文章能揭露时弊、批评社会的力量。

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这句话强调了文章和诗歌应反映时代精神,为现实服务。

4.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这句诗赞美了诗文创作的非凡魅力,文字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5.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古乐府《子夜歌》
这句诗将文章比作鸳鸯,表达了文章具有联结人心、增进情感的作用。

6.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

”——白居易《续古诗十首》
这句话说明了言辞(文章)是思想的苗头,行动是言辞(文章)的根基。

7.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这句话强调了文章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的重要性。

这些诗句都以不同的角度赞美了文章的转化力量,体现了文字在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反映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江春)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译文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注释(1)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2)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3)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赏析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

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

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

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

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有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不羁。

千古传诵古诗佳句

千古传诵古诗佳句

千古传诵古诗佳句1. 要三个千古传诵的古诗佳句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杂感》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8.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10.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1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2.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欧阳修《吊僧诗》14.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15.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1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2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21.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2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23.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5.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26.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27.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2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聿》2. 千古传诵的古诗文名句1水滴涟漪终消散,木记轮回恋此生。

朱熹《偶题》“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古诗词阅读理解

朱熹《偶题》“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古诗词阅读理解

朱熹《偶题》“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古诗词阅读理解
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①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①底处:何处。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答案】B
【解析】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CD三项正确。

B项错误。

“幅巾终日面崔嵬”的意思是: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这是表面意思,深层意思是人要终日学习时间才不会浪费。

并不是“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2020高三古诗精讲赏析意象作用赏析写景艺术赏析抒情艺术 详细讲解

2020高三古诗精讲赏析意象作用赏析写景艺术赏析抒情艺术   详细讲解

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赏析意象作用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杜甫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答案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②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译文: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赏析:柳絮随风飞舞,落花逐水飘流,这是暮春的特有景色,但却勾起了人的无限感伤。

在诗人笔下,柳絮和桃花人格化了,像一群势利的小人,它们对春天的流逝,丝毫无动于衷,只知道乘风乱舞,随波逐流。

这正是诗人痛苦的原因。

这里面,寄托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和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后来桃花柳絮也就成了一般势利小人的代名词。

漫兴九首,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门外的卐花溪畔,景色秀美,诗人本应在这安定的环境里修身养性。

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却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尽管眼前繁花似锦,家国的愁思依然在心头萦绕。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寄托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不满及自己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偶题》译文及赏析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自 唐·杜甫 《偶题》 [今译] 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

[原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 于斯。

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

法自儒家有,心从 弱岁疲。

永怀江左逸,多谢邺中奇。

騄骥皆良马,麒麟带好儿。

车轮徒已斲,堂 构惜仍亏,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经济惭长 策,飞林假一枝。

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

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

圣府, 万宇插军麾。

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

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

稼穑诗兴, 柴荆学土宜。

故山迷白阁,秋水忆皇陂。

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赏析] 诗篇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 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

所以王嗣奭《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 文章, 始成一部 《杜诗》 , 而此篇乃其自序也。

”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 关系重大,如同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下句“寸心知”是 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

这两句诗虽是以议论入诗,但对仗 工整,语言高度概括,而且切中肯綮,含蕴丰富,很有哲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