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则生明
(优美语句素材)古代廉洁清正名言警句

(优美语句素材)古代清廉清正名言警语古代清廉清正名言警语优美语句素材1、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释:要想影子正时就把个人仪表搞正直,要叫手下清廉先要自己清廉。
2、大臣法,小臣廉。
释:大臣能够遵纪守纪,小臣就能清廉。
3、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中午。
释:只需使得作官的清正,当吏的不胡作非为,那就能够令人民拥戴,即可歌舞升平了。
4、为政戒贪。
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养廉唯俭。
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养廉隅。
释:作官从政要戒贪。
贪利固然是贪,沉醉声誉,欺世盗名也是贪。
切莫致力于图浮华浮名而忘了从政的根本;养廉惟有朴素。
行节俭,严于律己算是俭;只需求他人,只需求百姓节俭,便不算是俭,还要从对己严,对人宽来保持道德方正而有节操。
5、人之行贿,其实不是所愿。
但是行之有益,不能够有虑。
因之,肃贿风,由上起。
上之所为,以导下也;上所不好,以检下也。
(优美语句素材)古代清廉清正名言警语释:人们因此行贿,其实不是心甘宁愿的。
但是由于行贿对个人有益,不行贿又有忌惮。
因此,要肃行贿之风,应由上做起,由于上边的做法,能够指引下边,上边不去行贿,能够遏止下边不来行贿。
6、其身正,无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释:领导者自己持身公正,就能使手下自觉去行动;自己身不正,固然命令人们也不仔细依据。
7、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释:公正了就能理解事理,清廉了就能产生声威。
8、廉者憎贪,信者疾伪。
释:清廉的人恼恨贪心,讲信誉的人反对虚伪。
9、贪爱沉醉即若海,利欲炽然是火坑。
释:沉醉到贪占和爱欲中就是进了苦海,利欲太重了就等于跳进火坑。
10、据土子民,治国治众者,不能够牟利。
治家产则教化不能够,而政令不从。
公生明 廉生威

公生明廉生威作者:刘绍义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04期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有一块官箴刻石,上面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字眼“公生明,廉生威”,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的一句话:“居官有二语,曰‘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唯恕则清平,唯俭则用足’。
”看样子,此语流传甚广矣。
这刻石,最早是出现在泰安市,弘治十四年(1501年),为政清明的南直长洲(今苏州)人顾景祥任泰安知州时,将此语刻于石上并立于泰安府衙,此語最早的创造者,应该是蒲州学正曹端,曹端(1376——1434),河南渑池人,至今在他老家的祠堂中,还镂刻着这36字的传世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公生明,廉生威。
”据《明史》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曹端的学生郭晟到西安任职时,去看望改任蒲州学正的曹端,在老师家吃饭时,郭晟请教为官之道,曹端说:“其公廉乎。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郭晟牢记老师教导,并视其为座右铭。
曹端是一个忠孝两全的清官,据史料记载,永乐十六年(1418年)正月,曹端母亲去世,同年冬,父亲也走了,丧事一切从简,他在父母墓前结庐守孝,这一守就是六年。
他的学生郭晟也不负所望,“历九载以公廉称”。
要说传播这条官箴的人,不能不谈到山东巡抚年富和清代名臣颜希深、颜检、颜伯焘祖孙三人。
先说年富吧,年富(1395年-1464年),字大有,安徽省怀远县梅桥乡(现属淮上区)人。
本来姓严,讹成“年”。
年富历事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景泰帝和明宪宗五朝,先后在地方和中央部门任职,历官吏科给事中、陕西左参政、河南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兼大同巡抚、兵部右侍郎兼山东巡抚、户部尚书。
不论在哪里,他都清廉刚正,始终不渝,从而成为一代名臣。
年富把流传甚广的这段官箴稍加改动,增加了“公生明,廉生威”六个字后,恭楷书写,置于座右,成了自己的为官之道。
到了泰安知府顾景祥刻石于府衙时,年富已经去世35年,此语能够在官场广为流传,应该与这段箴言“简而意甚周”密切相关。
2003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公则生明-作文

2003年江西省高考满分作文:公则生明这是一篇满分卷。
内容上切合题意,中心突出,认为要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才能做到公则生明,然后分析寓言材料,再举包拯断案公正无私、岳飞带兵不徇私情为例证。
行文思路清楚,结构严谨,语言表达流畅,书写工整,没有错别字。
但文采上稍显平平,材料也不新鲜。
日,记者采访了蒋璐。
蒋璐说,当她将主题确定为正确克服感情疏远才能客观认识事物后,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构思,大约用了-分钟。
构思完后则一气呵成,行文大概一个小时左右。
她当时的构思经过是:我们在生活中处理事物不受到感情亲疏影响时,才能公正无私,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事物。
蒋璐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陈晓春告诉记者,蒋璐在班上的作文水平总体来说是优秀的,语文成绩也比较好,是省优秀班干部。
她认为蒋璐这次高考作文主题鲜明,整体结构和过渡句非常精彩,引古论今,结合巧妙。
附蒋璐作文:公则生明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
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
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
而人往往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
人们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
《韩非子》中一则寓言曰:宋国一富人,一日大雨把他家墙淋坏了。
他儿子认为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家老人也如此认为,是夜,果然富人被窃。
富人于是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家老人为窃贼。
可见,富人对被窃一事,完全受感情亲疏所左右,自己的儿子,偏私地认为聪明,邻翁却是怀疑对象,这样不客观,很难认识到真相。
或许,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也未可知。
所以,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理智客观地分析研究事物,不带一丝感情色彩。
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在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关于公正的名人名言或故事

关于公正的名人名言或故事1.关于公正的格言有哪些关于公正的格言如下:1、心苟至公,人将大同。
——唐·姚崇释义:人心若公正无私,心中美好的梦想就都实现了。
2、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
——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释义:执政者如果公正无私,发一句话万民都会一致赞成,万众一心,团结奋斗。
3、人心公则如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
——明·薛宣释义:一个公平、公正的人就像一颗蜡烛,无论是四面八方,还是上上下下都能照得明亮。
4、目贵明,听贵聪,心贵公。
——春秋·邓析子《邓析子》释义:眼睛的可贵在于看清事实,耳朵的可贵在于听得明白,心的可贵在于平等公正。
5、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苏轼释义:个人修养没有比孝敬父母更重要的了,治理国家没有比大公无私更重要的了。
6、公正不但必须做到,为了令人信服,它还必须被人看到。
——比奇科默2.关于公正的警句格言●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清·何启)●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清·何启)●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宋·释惟白)●平出于公,公出于道〈吕氏春秋〉●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汉·韩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持心如衡,以理为平(明·刘基)●平而后清,清而后明(宋·司马光)●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三国志〉●不看人行事(俄罗斯)●一碗水端平●手抹桌子一字平●公买公卖,童叟无欺●水虽平,必有被;衡虽正,必有差●公正是施政的目的(丹·笛福)●虚荣告诉人们什么是荣誉;良心告诉人们什么是公正(兰多)●让我们记住,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西塞罗)●我们不能拒绝给人以公正,也不能拖延给人以公正(无名氏)●做事公正一小时,胜过祈祷五昼夜(阿拉伯)●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柏拉图)●力量来自公正(林肯)●公正是赏罚公明者的美德(亚里士多德)●高于道德的东西必须基于公正,包含公正,并通过公正的途径去获取(享·乔治)●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孟德斯鸠)●在政府事务中,公正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力量(拿破仑)●公正不但必须做到,为了令人信服,它还必须被人看到(比奇科默)●公其心,万善出(明·方孝孺)●言非法度不出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唐·杨炯)●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汉·班固)●事在是非,公无远近(唐·张九龄)●有公心,必有公道(晋·杨泉)●目贵明,听贵聪,心贵公(邓析子)●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明·吕坤)●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唐·姚崇)●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管子〉●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列子〉●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清·康有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清·王夫之)●天下为公,亿兆已任〈魏书〉●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晋·傅玄)●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宋·朱熹)●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一言正,天下定;一言倚,天下靡〈艺文类聚〉●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刘〈淮南子〉●大明无私照,至公无私亲(唐·张蕴古)●公者明,……无私者正〈黄帝经〉●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人心公则如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明·薛宣)●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明·薛宣)●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淮南子〉●一公则万事通,一私则万事闲〈袁子正论〉●天下事,坏于懒于私(宋·朱熹)●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延误公正就是不公正(兰多)●不公正的东西实在无益于人;公正的东西至少无损于人(享·乔治)●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热爱公正无非是怕吃不公正的苦头(拉罗什富科)●待人不公正比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更有失体面(柏拉图)●覆盆不照太阳晖●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3.有关公平的名言警句一、没有完全的平等,就没有爱。
公则生明

朱镕基总理将诚实诚实地履行自己的生命信仰,所以我们看到了公正,公正,尊严和诚实的高度形象。
,只有四个字,意思深。
公平公正地思考事情,做事情,然后处理问题是正确和正确的;另一方面,用主观色彩,他们不能公平和无私地理解和处理这个问题。
而人们往往是主观的影响,很难对事物做出正确和深刻的理解,所以做不容易。
人们必须首先克服远距离的感觉,客观地理解事物。
韩菲子在寓言中说:一个富有的人的歌,有一天大雨给他的房子墙漏了严重。
他的儿子没有修好,会有人偷,隔壁的老人也觉得是晚上,真的富人都被偷了,富有的人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怀疑下一个人是个小偷。
可见,丰富是被盗,完全深情,是怀疑对象,所以不客观,很难认出真相。
也许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
因此,远距离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判断,为了得到正确的理解,我们必须对事物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而不会有情感的痕迹。
在整个古圣徒,所有的客观和客观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以实现正义的目的不是部分的。
我们想从宝正学习,他是诚实诚实,不包罗所有罪行。
他的断头台上剪了国王,下了切人民,只要真相,你就可以在他面前闪过,只要有邪恶和贪婪,都不能逃脱他公正的眼睛。
所以,只有在文明的历史永远刻在他的名字。
我们想从岳飞学习,他训练岳佳军,快速行进,杀敌人勇敢,他的公正与他的儿子岳云不可分割,违反军法的军法,不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和偏见,所以整个军队上下,没有人不同意,没有人不赞美,因此,岳佳君只有金君害怕,只能使北宋保存,岳飞的精神像河中的光辉般的历史。
是否去古人或现有的人,只有公正和公正,才能得到事情的真相,以便处理被赞美的事情。
情绪上的偏见只能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不要争论,我们必须坚决拒绝让理性的感觉占主导地位。
这句话仍然在耳中回响,让我们排除情感干扰,理性和正义在世界上!。
(优美语句素材)古代廉洁清正名言警句

古代廉洁清正名言警句优美语句素材1、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释:要想影子正时就把个人仪表搞端正,要叫下属廉洁先要自身廉洁。
2、大臣法,小臣廉。
释:大臣能够遵纪守法,小臣就能廉洁。
3、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午时。
释:只要使得作官的清正,当吏的不横行霸道,那就可以使人民拥护,就可歌舞升平了。
4、为政戒贪。
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养廉唯俭。
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养廉隅。
释:作官从政要戒贪。
贪利固然是贪,贪图名声,沽名钓誉也是贪。
切莫致力于图浮华虚名而忘了从政的根本;养廉唯有俭朴。
行节俭,严于律己算是俭;只要求别人,只要求百姓勤俭,便不算是俭,还要从对己严,对人宽来保持品行方正而有节操。
5、人之行贿,并非所愿。
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虑。
因之,肃贿风,由上起。
上之所为,以导下也;上所不好,以检下也。
释:人们所以行贿,并不是心甘情愿的。
只是因为行贿对个人有利,不行贿又有顾虑。
所以,要肃行贿之风,应由上做起,因为上面的做法,可以引导下面,上面不去受贿,可以制止下面不来行贿。
6、其身正,无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释:领导者自己持身公正,就能使下属自觉去行动;自己身不正,虽然下令人们也不认真服从。
7、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释:公正了就能明白事理,廉洁了就能产生威信。
8、廉者憎贪,信者疾伪。
释:廉洁的人憎恨贪婪,讲信用的人反对虚伪。
9、贪爱沉溺即若海,利欲炽然是火坑。
释:沉溺到贪占和爱欲中就是进了苦海,利欲太重了就等于跳进火坑。
10、据土子民,治国治众者,不可以图利。
治产业则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从。
廉政格言警句廉政篇(一)

廉政格言警句廉政篇(一)1、贪而弃义,必为祸阶。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2、贪利者害己,纵欲者戕生。
——清·金缨《格言联璧·悖凶》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而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五代史·冯道论》4、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清·朱舜水《伯养说》5、知足而不贪,知节而不淫。
——宋·林逋《省心录》6、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宋·林逋《省心录》7、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汉《黄石公三略·下略》8、不求不争于民,而民知逊;不求不贪于民,而民知廉。
——宋·杨万里《见执政书》9、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
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
——唐·姚崇《辞金诫》10、务为清廉仁爱之官,勿作苟且贪污之事。
——清·徐栋、丁日昌《牧令书辑要·屏恶》11、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清碑·官箴》12、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资治通鉴·汉纪十八》13、伤风害理,莫甚于私。
暴物残民,莫大于贿。
——唐·陆贽《全唐文》卷四七三14、至廉而威。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15、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晏子春秋·内篇向上》16、若君子,律身固己廉矣,一日当官,忧君国之忧,不忧其身家之忧,宁静淡泊,斯名真廉。
——林纾《析廉》17、直不近祸,廉不沽名。
——《新唐书》《孔巢父列传》18、治民莫若平,临财莫若廉。
——三国·王肃《孔子家语·辩政》19、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
——宋·真德秀《西山政训》20、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
——《明史·循吏传》21、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汉·桓宽《盐铁论·疾贪》22、廉方自守。
清正廉洁的诗句和名言

清正廉洁的诗句和名言1.有关清正廉洁的名言警句1、廉树威贪失信廉兴国贪失家2、诚信做人清白为官踏实做事勤政为民3、不怕法律无情就怕自身不清4、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为先5、骥走崖边须勒缰人至官位要缚心6、欲虽不可去求应有所节7、廉洁自律绷紧弦拒腐防变勿思贪8、清正廉洁官本份执政为民党根基9、一心为公是政理贪权谋私有祸根10、修身养性心如玉纵欲贪色形成魔11、心中常念人民苦身边牢筑防腐墙12、憎贪官、戒贪心,思贪害、拒腐不贪分民忧、解民愁、保民安、执政为民13、慎始勿被蝇头小利所惑慎终勿让正气名节不保14、手莫长,心莫贪,尽职尽责做好官。
15、清廉是进步的阶梯,腐败是灭亡的快车。
16、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腰缠万贯,也不是拥有国姿天香,而是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17、索贿受贿,贪赃枉法,只是一时的风光,但他的代价却是一生牢狱生涯。
18、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治、预防、查处齐抓。
19、放私欲、财欲、损国害己抓党纪、政纪严惩腐败。
20、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廉洁从政;教育和惩戒腐败违纪行为利国为民。
21、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方能走端行正;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勤为干事创业。
22、执法如山方显凛然正气清正廉洁自会宠辱不惊 23、秉公执法维护法律尊严浩然正气展示红盾风采 24、廉洁自守能提升生命价值放纵私欲是自毁锦绣人生25、执法公正心坦然清廉不贪自从容26、慎言慎行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两袖清风27、头顶国徽对国家负责尽职尽责肩扛红盾为人民服务自警自励 28、依法行政要牢记职责不辱使命置身商海应清正廉洁自警自省 29、依法行政提升监管服务质量廉洁自律体现经济卫士风采 30、工商事业重如山个人名利淡如水31、职权对廉洁者是一把人生的拐杖,对贪婪者是一把自刎的利剑。
32、固本清源反腐倡廉 33、预防职务犯罪需要您的参与 34、预防职务犯罪人人有责 35、依法惩治腐败构建和谐社会 36、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开创反腐倡廉新局面 37、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廉其政38、严格自律出廉政,服务创新谋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
“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
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
而人往往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
人们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
《韩非子》中一则寓言曰:“宋国一富人,一日大雨把他家墙淋坏了。
他儿子认为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家老人也如此认为,是夜,果然富人被窃。
富人于是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家老人为窃贼。
”可见,富人对被窃一事,完全受感情亲疏所左右,自己的儿子,偏私地认为聪明,邻翁却是怀疑对象,这样不客观,很难认识到真相。
或许,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也未可知。
所以,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理智客观地分析研究事物,不带一丝感情色彩。
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在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我们要向包拯学习,他公正廉洁,不包庇一切罪行。
他的铡刀上斩昏君,下斩黎民,只要是真相,就能在他面前闪光,只要有罪恶贪婪,一律逃不过他公正无私的眼睛。
于是,才在青史上永远镌刻着他的名字。
我们要向岳飞学习,他训练的岳家军,行军迅猛,杀敌勇武,这与他的公正无私是分不开的,儿子岳云,犯军规违纪按军法处置,不因他是自己的儿子而有所偏颇,于是全军上下,无人不服,无人不赞,因此,岳家军才使金军闻风丧胆,才使得北宋得以保全,岳飞的精神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一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
感情上的偏私只能陷人于不分青红皂白,不辩是非之中,我们要坚决拒绝让感情主宰理智。
“公则生明”这句话犹在耳边回荡,让我们摒除感情的干扰,理智公正地在世为人吧!
满分理由:“这是一篇满分卷。
内容上切合题意,中心突出,认为要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才能做到‘公则生明’,然后分析寓言材料,再举包拯断案公正无私、岳飞带兵不徇私情为例证。
行文思路清楚,结构严谨,语言表达流畅,书写工整,没有错别字。
”(以上系江西省高招试评小组专家对这篇作文的评语)考生个性特点:“文如其人”,作者关心时政,写议论文入格,规范,观点鲜明,为人也应该如此。
文化背景分析:对时政有一定的了解,也注意了写作材料的积累。
建议:这是2003年高考结束后,在媒体上公布最早的几篇满分作文之一。
该文公布后,就其是否能得满分的问题,产生了较大的争议。
社会上正反双方的意见都不多谈;“但文采上稍显平平,材料也不新鲜。
”江西省高招试评小组专家对这篇作文的这句评语,应是客观公正的。
我们选《公则生明》一文,也力求客观一些,让读者了解有争议这回事,也希望读者从争议中获得写作上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