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吊兰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合集下载

寻草西白山——关于石吊兰与吊石苣苔

寻草西白山——关于石吊兰与吊石苣苔

寻草西白山——关于石吊兰与吊石苣苔1、苣苔花之约三个月前,适春夏之交,偕三五好友,去了一趟嵊州的西白山。

在白雁坑村口发现一丛吊石苣苔,墨绿的枝条下垂,披挂在大树的树杈上,其中有蒴果分裂如丝条,随风摇曳着。

因当时吊石苣苔未值花期,遂约定花期再往。

7月初,联系了白雁坑村的钱师傅,回复尚未开花。

待至8月初,终于获悉吊石苣苔已陆续开花了。

于是,周六即成行。

西白山海拔1千余米,为嵊州最高峰,物种资源丰富。

树干上、岩壁上,只见吊石苣苔花呈筒状、淡紫色,犹如自带仙气的山野小精灵,带来了莫名的惊喜与感动。

2、植物之吊石苣苔吊石苣苔,花开似兰,古名石吊兰,亦为散结通络与止咳的良药。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始载石吊兰,曰:“石吊兰,产广信(今江西上饶)、宝庆(今湖南邵阳)山石上。

横根赭色,高四五寸,就根发小茎生叶,四五叶排生,攒簇光润,厚劲有锯齿大而疏,面深绿背淡,中唯直纹一缕,叶下生长须数条,就石上生根。

土人采治通肢节、跌打、酒病。

”吴氏之描述较为详实,基本符合吊石苣苔的形态特征。

但对于“叶下生长须数条”句有所不解,或为蒴果分裂的丝条,或茎部的不定根。

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为附生常绿灌木或半灌木,叶对生或轮生,在茎顶端密集,叶片常较厚,全缘或有波状浅齿,通常有短柄。

吊石苣苔属约30种,浙江有1种。

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又名石三七、岩头三七、石吊兰、石豇豆、岩泽兰等,附生小灌木,茎长5~25cm,无毛或上部被疏短毛,叶在枝端密集,下部的3~4轮生,叶片革质,楔形、楔状线形,有时狭长圆形、狭卵形或倒卵形,长2.5~6cm,宽0.5~2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在中部以上有钝状粗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色淡,中脉明显,在下部突起,两面无毛,具短柄或近无柄。

吊石苣苔的聚伞花序顶生,具花1~4朵,花序梗纤细,苞片小,披针形,花萼5深裂,裂片狭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带紫色,长3.5~4.8cm,无毛,筒细漏斗状,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花冠内面具2条黄色肋状突起和深紫色线纹。

中药材 石吊兰 概述说明

中药材 石吊兰 概述说明

中药材石吊兰概述说明功能主治简介:清肺消痰,凉血止血,祛湿化滞,通络止痛。

治肺热咳嗽,吐血,崩带,菌痢,疳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通肢节,治跌打,酒病。

②《草木便方》:消痰...[详情见下文]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别名】:黑乌骨(《植物名实图考》),石豇豆(《草木便方》),石泽兰、大姜豆、小泽兰(《分类草药性》),岩豇豆、岩茶(《贵州民间方药集》),岩泽兰(《贵阳民间药草》),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蜂子花、瓜子草、石花(《湖南药物志》),接骨生、山泽兰、千锤打、产后茶(《广西药植名录》)。

【汉语拼音】:shidiaolan【成份】:全草含石吊兰素,即内华达素(nevade-nsin)。

【加工采集】:8~9月采收,晒干。

【药材鉴别】: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3g,加水50ml,煮沸30min,趁热滤过,滤液蒸干,残潭加乙醇2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镁粉少量与盐酸5-6滴,溶液显深红色。

(检查黄酮类成分)(2)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3g,加乙醇15ml,回流15min,趁热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0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取石吊兰素10mg,加乙醇10ml溶解作为对照品溶液。

分别吸取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15:1)展开。

日光下供试品在与对照品同一位置上显同样色斑。

喷三氯化铝后颜色加深;在紫外光下照射10-15min,显紫红色荧光。

【炮制】:【药理作用】:体外结核菌抑菌试验表明,石吊兰素(岩豆素)在200g/ml浓度下有抗菌作用。

【功能主治】:清肺消痰,凉血止血,祛湿化滞,通络止痛。

治肺热咳嗽,吐血,崩带,菌痢,疳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通肢节,治跌打,酒病。

”②《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养阴血。

治风湿气肿,头闷眼花,诸虚。

”③《分类草药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风除湿,跌打损伤。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中药学_石吊兰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药学_石吊兰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石吊兰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祛痰止咳,活血调经。用于咳 嗽,支气管炎,痢疾,钩端螺旋体病,风 湿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白带。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石吊兰
用法用量: 2~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石吊兰
相关疾病症状:
崩带、喘咳、风湿疼痛、钩端螺旋体病、 化痰止咳、活血调经、菌痢、咳喘、咳喘 痰多、凉血止血、清肺、清肺止咳、清热 燥湿、去风、祛湿、祛痰、祛痰止咳、祛 瘀、痛经、通络、通络止痛、消痰、养阴、 燥湿。
石吊兰 中医药用价值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石吊兰>>>
名称:石吊兰 别名:石豇豆、岩泽兰、赶山艽、石 三七[江西]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石吊兰
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石吊兰
药材基源:
为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植物石吊兰 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以全 株入药。四季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注:吊石苣苔Lysionotus carnosus Hemsl.也作石吊兰入药;石豇豆 Lysionotus cavaleriei Levl、石光棍(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石吊兰
药材基源: 岩参)Lysionotus settatus D. Don与石 吊兰功效类似。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石吊兰
性味: 苦,凉。
谢谢!

兰香草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兰香草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兰香草药材名称:兰香草拼音名称:LANXIANGCAO别名:石将军、紫罗球、婆绒花、石母草、九层楼、野薄荷、茵陈草、节节花、独脚球、山薄荷、紫罗球、野仙草、避蛇虫、石仙草、小六月寒、血汗草、九层塔科属:为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兰香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产地:分布于江苏、安微、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辛;温。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祛寒除湿;散瘀止痛。

主风寒感昌;头痛;咳嗽;脘腹冷痛;伤食吐泻;寒瘀痛经;产后瘀滞腹痛;风寒湿痹;跌打瘀肿;服疽不消;湿疹;蛇伤中成药:共有1种中成药使用兰香草:抗癌平丸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绞汁涂;或煎水熏洗。

采收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份:全草含有一种抗菌有效成分兰香草素钠另含挥发油燃戏化合物,包括有;Α-侧柏烯(Α-THUJENE),Α-蒎烯(Α-PINENE),樟烯(CAMPHENE),对-聚伞花至少(P-CYMENE),Β-罗勒烯(Β-OCIMENE),Α-柏木烯(Α-CEDREN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Δ-荜澄茄烯(Δ-CADINENE),香桧烯(SABINENE),Β-蒎烯(Β-PINENE),Β-月桂烯(Β-BHELLANDRENE),Α-异松油烯(Α-TEPINOLEN E),Α-荜澄茄油烯(Α-CUBEBENE),Α-(王古)(王巴)烯(Α-COPACEN),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Γ-荜澄茄烯(Γ-CADINENE),L-香橙烯(L-AROMADEN DRENE)及Α-葎草烯(Α-HUMULENE)等。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兰香草素钠(兰素钠)在体外(试管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伤寒、甲型和乙型副伤寒、绿脓、大肠、痢疾(弗氏)等杆菌以及溶血性链球菌也有一定作用;较高浓度为杀菌,较低浓度为抑菌。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天浆壳和石胡荽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天浆壳和石胡荽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天浆壳和石胡荽天浆壳【药用】本品为萝藦科植物萝藦的果壳。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

入肺、肝经。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透疹。

【临床应用】1.用于咳嗽痰多、气喘等。

天浆壳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适用于肺气不宣、咳嗽痰多、气喘等症,常与金沸草、前胡、枇杷叶等配合应用。

与百部配合可治疗百日咳。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本品有宣肺透疹作用,可治麻疹透发不畅之症,常与蝉衣、桑叶、牛蒡子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天浆壳、天将壳(剖开,去毛,晒干用)【一般用量与用法】三只治五只,或一钱至三钱,大剂量可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附药】1.萝藦藤:及萝藦的茎藤。

有补肾强壮的作用。

适用于肾亏遗精,乳汁不足,脱力劳伤等症。

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

2.萝藦种毛:外用止创伤出血。

适量外敷。

石胡荽【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温。

【功效】袪痰止咳,通鼻窍,解毒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百日咳。

石胡荽功能袪痰止咳,可以治疗百日咳、咳嗽痰多的病症,单用时需加冰糖或白糖,多次少量饮服。

2.用于鼻渊。

本品又能治疗鼻渊流涕、鼻塞不通,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内服配辛夷花、苍耳子等药同用;外用配辛夷花、细辛、白芷等研末,取少量吹鼻。

3.用于疮疡肿痛,蛇咬伤,跌打损伤等病症。

石胡荽治疗疮痈、跌打损伤以及蛇咬伤之症,主要采用新鲜者打烂外敷,有解毒消肿作用。

【处方用名】鹅儿不食草、石胡荽(洗净,晒干用)【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

本品味辣,具有刺激性,内服用量不宜过大。

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鼻通宁(广州中药制药厂方):鹅儿不食草、辛夷花。

低鼻,治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感冒鼻塞。

化痰药之海藻和皂荚海藻《神农本草经》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Turn.)C.Ag.或羊栖菜S.fusiforme(Harv.)Setch.的藻体。

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

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风险识别及防范

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风险识别及防范

根和根茎: 细辛、大黄、虎杖、威 灵仙、山豆根、甘草、 人参、三七、羌活、藁 本、龙胆、丹参、茜草 、甘松、白前、白薇、 红景天、羌活、刺五加 、虎杖、南板蓝根、徐 长卿、高山辣根菜、麻 黄根、紫菀、蜘蛛香、 根茎和叶柄残基: 绵马贯众、紫萁贯众

鳞茎 根茎
心材
块茎
茎髓
藤茎
茎:紫苏梗、石斛、肉苁蓉、竹茹、铁皮石斛 藤茎:大血藤、鸡血藤、木通
10僵蚕大量石灰 11地龙腹部泥土未去除 12乳香、没药大量树皮、泥 沙等 13土鳖虫内脏中有大量泥沙 等 14酸枣仁滇枣仁 15菟丝子千穗谷、青葙子等
其他 一是把提取过的药渣处理(如染色)后再次流通使用,已发现的品种有天麻、厚朴、苍术 、延胡索、红花、黄柏、白芍、白术等。 二是不按炮制规范炮制: 如法半夏炮制未加甘草;姜半夏检不出生姜成分;黄柏、杜仲等未除去粗皮等;朱砂不 用水飞法,而直接粉碎成极细粉;制何首乌、熟地黄等炮制工艺复杂的饮片往往炮制 不到位;附子、制川乌等毒性饮片有炮制过度现象,此类饮片毒性成分即为有效成分 ,炮制过度虽然毒性降低了,但同时也导致有效成分减少。
块根: 何首乌、 太子参、 草乌、白 蔹、百部 、天冬、 麦冬、郁 金、地黄 、天葵子 、猫爪草
根茎: 干姜、土茯苓、山药 、山奈、千年建、川 芎、射干、片姜黄、 玉竹、石菖蒲、北豆 根、仙茅、白术、白 茅根、两头尖、岩白 菜、知母、金荞麦、 狗脊、胡黄连、骨碎 补、穿山龙、珠子参 、莪术、射干、高良 姜、粉萆薢、拳参、 黄山药、黄连、黄精 、菝葜、绵萆薢、藏 菖蒲、竹节参
基源混淆
618中药材中 药饮片
4个多科来源
144同科多属 来源
常见混淆品种
银花:山银花与金银花 贝母:土贝母、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浙贝 母、湖北贝母 柴胡:柴胡、滇柴胡、银柴胡 丹参:紫丹参、丹参 前胡:前胡、紫花前胡 木香:木香、川木香

土常山的功效与作用

土常山的功效与作用

土常山的功效与作用
我们知道中药材分很多种,土常山也是其中的一种。

要想土常山能正确科学的发挥作用需要掌握它的食用方法,因为不同的药材都是拥有着自己独有的营养和功效的。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别名】
腊莲、羊耳朵树、甜茶[叶]
【来源】
为虎耳草科绣球属植物

腊莲绣球
Hydrangea strigosa Rehd.,以


入药。

夏秋采集,晒干。

【性味】
辛、酸,凉。

有小毒。

【功能主治】
截疟退热,消积和中。

用于疟疾,食积不化,胸腹胀满。

【用法用量】
2~3钱。

【备注】
1)广西所用的土常山为山矾科山矾属植物

华山矾
Symplocos chinensis (Lour.)Druce的根;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出处】
《本草图经》
土常山的功效作用等已经在上文中有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土常山是否还有其它的疗效这个问题还需要大家进一步的去研究。

兰花参(寒草)

兰花参(寒草)

兰花参(寒草)兰花参拼音名:Lan Hua Shen英文名:Herb of Marginate Rockbell别名:土参,细叶沙参,金线吊葫芦,娃儿草,乳浆草,拐棍参,霸王草,一窝鸡,小绿细辛,罐罐草,蛇须草,沙参草,破石珠,鼓捶草,金线草,天蓬草,葫芦,寒草。

中药兰花参为桔梗科植物蓝花参的根或全草。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蓝花参,多年生草本。

长10~40厘米,有白色乳汁。

根细长,外面白色,细胡萝卜状,直径可达4毫米,长约10厘米。

茎自基部多分枝,直立或上升,无毛或下部疏被长硬毛。

叶互生;无柄或具长至7毫米的短柄;叶片常在茎下部密集,下部的匙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长1~3厘米,宽2~8毫米,边缘波状或具疏锯齿,或全缘,无毛或疏被长硬毛。

花梗极长,细而伸直,长可达15厘米;萼筒部倒卵状圆锥形,裂片三角状钻形;花冠钟状,蓝色,长5~8毫米,分裂达2/3,裂片倒卵状长圆形。

蒴果倒圆锥状或倒卵状圆锥形,有10条不明显的肋。

种子长圆形,黄棕色,光滑。

花,果期2~5月。

药材性状兰花参长10~30厘米。

根细长,稍扭曲,有的有分枝,长4~8厘米,直径0.3~0.5厘米。

表面棕褐色或淡棕黄色,具细纵纹,断面黄白。

茎丛生,纤细。

叶互生;无柄;叶片多皱缩,展开后呈条形或倒披针状匙形,长1~3厘米,宽0.2~0.4厘米;灰绿色或棕绿色。

花单生于枝顶,浅蓝紫色。

蒴果圆锥形,长约5毫米。

种子多数,细小。

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

药材鉴别理化鉴别:取粉末1克,加甲醇15毫升,振摇10分钟,滤过。

滤液置蒸发皿中于水浴上蒸干,加冰醋酸1毫升,倾出上清液于干燥的试管中,再沿管壁加入醋酸-浓硫酸(1:1)3滴,接界面呈棕色球,上层由蓝色变为污绿色。

(检查植物甾醇类)根横切面:木栓层色,由6~12余列木栓细胞组成。

皮层狭,薄壁细胞间有乳管成群散在,周围可见黄色分泌物;皮层狭,薄壁细胞间有乳管成群散在,周围可见黄色分泌物;皮层薄壁细胞中,可见较多的圆形团块状细胞内含物,直径15~25μm,内皮层不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吊兰
药材名称:
石吊兰
拼音名称:
SHIDIAOLAN
别名:
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小泽兰、岩豇豆、岩石茶、岩泽兰、岩石兰、巴
岩草、肺红草、瓜子草、石花、产后茶、山泽兰、石三七、石虎、岩参、石豇豆、石杨梅、岩头三七、岩条子、竹勿刺、员兰、地楷杷
科属:
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的全草。

产地:
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祛瘀通经。

主风湿痹痛;咳喘痰多;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
中成药:
共有8种中成药使用石吊兰:感清糖浆马兰感寒胶囊咳康含片岩果止咳液益肺
止咳胶囊复方岩连片石吊兰片兰花咳宁片复方岩连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服。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

注意:
《广西本草选编》:“孕妇忌服。


采收储藏:
8-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化学成份:
全草含石吊兰素,即内华达素(NEVADE-NSIN)。

药理作用:
体外结核菌抑菌试验表明,石吊兰素(岩豆素)在200ΜG/ML浓度下有抗菌
作用。

原形态:
石吊兰常绿小灌木。

茎长7-30CM,有匍匐茎,常攀附于岩石上,不分枝或
少分枝,幼枝常具短毛。

叶对生或3-5叶轮生;有短柄,长1-5MM;叶生革质,形状弯化较大,线形、线状披针形、狭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 1.5-5.8CM,宽0.4-1.5(-2)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钝,宽楔形或的圆形,边缘在中部以上
或上部有少数牙齿或小齿,有时近全缘,两面无毛,侧脉不显。

花单生呀2-4
朵集生成聚伞花序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纤细;苞片小,披镖形;花萼5深裂,裂片线关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红以或带淡紫色条纹,长3.5-4.8CM,檐
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蕊2,花药相连退化雄蕊2;花盘杯状,4裂;雌蕊长2-3.4CM,内藏;子房线形,花柱短,柱头弯。

蒴果线形,长
5.5-9CM,宽2-3MM。

种子纺锤形,长不及1MM,先端具长毛。

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000M的丘陵、山地林中或阴处石岩上或树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茎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2-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有粗皱纹,节略膨大,节间长短不一,有叶痕及不定根,质脆易折,断面不整齐,黄
绿色。

叶轮生或对生,多已胶落,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圆形至条形,长12-
15MM,宽3-16MM,先端钝尖,叶上半部有疏锯齿,边缘反卷,厚革质;叶面草绿色,叶背黄绿色,主脉下陷,北面凸起。

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层木栓细胞组成。

木栓形成层明显。

皮层由
10数列细胞组成,靠近木栓形成层处有断续排列的纤维环,间有石细胞分布鞋,其层纹及孔沟明显,胞胞腔狭小,有的胞腔内含有棕色物质。

内皮层明显。


皮部连成环状;木质部导管类圆形或多角形,大小不等,单个散在或数个排成
单列。

髓部较宽广,细胞类圆形,壁落,薄壁细胞中充满圆形、卵形和椭圆形
的淀粉粒,直径9-28ΜM。

叶横切面:上表皮为1列长椭圆形细胞,其内方为2-3列大型上皮细胞,呈
椭圆形或类圆形,下表皮细胞较小,排列紧密,有气孔。

栅栏组织细胞1列,
栅状细胞形状上宽下狭,排列整齐。

主脉维管束外韧型。

木质部导管呈多边形,放射状排列,主脉下方近下表皮处有1-2列厚角细胞,其间可见稀疏散在的单
个纤维。

粉末特征:棕黄色或黄绿色。

①纤维锥形或梭形,长100-300ΜM,直径20-30ΜM,胞腔狭窄,壁厚,孔泡及层纹明显。

②石细胞长方形,胞腔大,具孔,沟。

③气孔为不定式。

④导管为梯形、螺纹。

⑤木栓细胞呈多边形,有细微的
疣状突起。

⑥淀粉粒众多,单个散在,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直径9-28ΜM,脐点及层纹不明显。

鉴别: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3G,加水50ML,煮沸30MIN,趁热滤过,滤液
蒸干,残潭加乙醇2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镁粉少量与盐酸5-6滴,溶液显
深红色。

(检查黄酮类成分)(2)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3G,加乙醇15ML,
回流15MIN,趁热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0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取石吊兰素
10MG,加乙醇10ML溶解作为对照品溶液。

分别吸取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15:1)展开。

日光下供试品在与对照品同一
位置上显同样色斑。

喷三氯化铝后颜色加深;在紫外光下照射10-15MIN,显紫红色荧光。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通肢节,治跌打,酒病。

2.《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养阴血。

治风湿气肿,头闷眼花,诸虚。

3.《分类草药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风除湿,跌打损伤。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5.《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治妇女血气病。

6.《四川中药志》:治妇女崩带,风湿痹痛,小儿疳疾及内伤喘咳。

7.《文山中草药》:清热燥湿,消肿止痛。

治菌痢,风湿疼痛,皮肤化脓性感染。

摘录:
《中华本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