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萨克图郡王旗满族屯满族婚姻习俗研究

合集下载

新疆苏拉宫满族族际通婚及其文化影响研究

新疆苏拉宫满族族际通婚及其文化影响研究

新疆苏拉宫满族族际通婚及其文化影响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剧,族际通婚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普遍。

新疆苏拉宫地区作为多民族共存的地方之一,满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也在逐渐增加。

本文旨在研究新疆苏拉宫满族族际通婚的存在情况,并探讨这一现象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新疆苏拉宫满族族际通婚的背景和情况。

新疆苏拉宫地处中国的西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满族是苏拉宫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地域、历史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然而,随着人口流动和社会发展的快速改变,满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也越发频繁。

这种交流在婚姻领域尤为明显,有越来越多的满族人和其他民族的人通婚,形成了族际通婚现象。

满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现象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族际通婚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意识形态的融合。

随着婚姻的形成,两个不同民族的家庭成员之间必然发生文化交流,比如语言、饮食、宗教习俗等。

这种交流有助于打破民族之间的壁垒,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其次,满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还对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组织产生了积极影响。

族际通婚使得不同民族的人们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减少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对立。

这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伴随着族际通婚的增加,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通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文化冲突和矛盾。

由于满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双方在婚姻中可能面临许多困惑和不适应。

这要求双方互相尊重和包容,努力解决文化差异,以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其次,族际通婚还可能导致文化传统的消失和变异。

由于满族与其他民族的婚姻,子女往往会在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成长。

这样一来,传统的满族文化可能被其他文化所取代或淡化。

为了保留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满族人需要在族际通婚中寻找平衡,既能够接纳其他文化又能够保持本民族的特色。

综上所述,新疆苏拉宫满族族际通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

清朝对满洲与汉族婚姻的制度研究

清朝对满洲与汉族婚姻的制度研究

清朝对满洲与汉族婚姻的制度研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统治者为满洲族,统治者族群与本土汉族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因此,清朝对满洲与汉族婚姻的制度亦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清朝对满洲与汉族婚姻的制度研究,进一步了解清朝婚姻制度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清朝对满洲与汉族婚姻的制度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宗法制”。

宗法制是指婚姻选择以家族的利益为出发点,按照社会等级和家族地位来安排婚姻。

这种制度的实施使得满洲与汉族的婚姻被严格限制,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较少。

这也是满洲族群与本土汉族文化保持相对独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满洲与汉族婚姻制度中还存在着“与皇室婚姻”的特殊安排。

清朝统治者为满洲族,为了巩固满洲统治地位,清朝皇室通常会与汉族贵族进行联姻。

这种联姻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也是一种文化融合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清朝试图在政治与文化上实现满汉的统一。

除了以上特点,清朝还实行了一系列婚姻法律与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利益。

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大清皇朝满文正式禁止汉人与满洲通婚的旨意》。

该旨意规定,汉族禁止与满洲族通婚,在明确的法律规范下加强了对满洲与汉族婚姻的限制。

这一措施由于其强制性与正式性,使得满洲与汉族之间更加难以通婚。

然而,虽然清朝对满洲与汉族婚姻实行严格的限制,但实际上也存在一些例外。

特别是在满洲官僚阶层中,存在着一些与汉族的通婚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满洲官员需要与当地汉族贵族建立密切联系,以巩固满洲族群在统治地区的地位。

这种通婚事实上显示了清朝婚姻制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此外,清朝对满洲与汉族婚姻的制度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满洲族群具有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传统,而汉族则以农耕为主。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满汉两族生活习俗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婚姻制度的形成与实施。

例如,满洲族婚礼通常较为简单朴素,汉族婚礼则以热闹喜庆为主。

综上所述,清朝对满洲与汉族婚姻的制度研究揭示了一个多样而特殊的婚姻制度。

尽管存在满洲制度与汉族传统的差异,但满洲与汉族之间的婚姻并非完全禁止。

扎巴藏族母系制走婚习俗研究——《扎巴藏族——21世纪人类学母系制社会田野调查》关于婚姻的解读

扎巴藏族母系制走婚习俗研究——《扎巴藏族——21世纪人类学母系制社会田野调查》关于婚姻的解读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3—0024—05作者简介:徐铭,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四川成都610041道孚县扎巴区地处道孚县最南端,海拔2700米,距县城72公里。

据2006年统计,全区有32个行政村,共计943户,5733人。

在上扎巴区的仲尼、红顶、扎拖、亚卓乡,流行一种比较特殊的婚俗,即女方定居,男方访问,暮至晨离的婚俗。

扎巴藏族男女16岁以后,便可以参加男女之间的社交。

在生产劳动、节日、婚丧等活动中,男女都有寻访到“呷依”(意为“可爱的人”)的机会。

如果两厢情愿,男方晚上就可以去同女方共宿,天亮时离开。

扎巴藏族把这种行为称为“热作依兹”(意思是“去女人那里睡觉”),俗称走婚。

这种访问婚双方分别属于各自的母方家庭,参与母方家庭的生产生活,所生子女随母方。

这种婚俗是男不娶,女不嫁,具有多偶性,男女双方都不止一个呷依。

呷依关系的维持时间有长有短,建立与解除这种访问婚都比较随意。

但是,多数访问婚的双方在多偶中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长期呷依。

选择呷依时,男女一般不注重对方的经济条件。

访问婚前,男方通常不会给女方或女方家庭任何资助,女方或女方家庭也不计较。

这种几乎流行于整个扎巴区的访问婚习俗,引起了民族学者、历史学者的关注,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冯敏研究员对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的扎巴藏族进行了田野工作,写出了民族志专著《扎巴藏族———21世纪人类学母系制社会的田野调查》。

本文拟以此书为基础,对扎巴藏族婚姻从社会进化、社会结构功能及对待访问婚习俗的态度等方面作一解读。

一、扎巴藏族母系婚俗:社会进化方面的解释197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藏彝走廊”这个概念。

2003年他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藏彝走廊上……民族种类繁多,支系复第三卷杂,相互间密切接触和交融。

对这条走廊展开文献和实地田野考察,民族学、人类学、民族史学家能看到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和这历史的结晶,从而能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比较生动的认识。

清代满洲贵族的嫁妆

清代满洲贵族的嫁妆

清代满洲贵族的嫁妆清代满洲贵族的嫁妆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王朝,因此我们在讨论清代嫁妆问题时,不能不研究满族的嫁妆及其特点。

入关前,满族人的婚嫁仪式较为简略,嫁妆也相应简单,比如陪送一些鞣皮和锤打鹿筋的工具,以供妇女婚后从事家务劳动使用。

入关后,受汉文化的影响,满人的嫁妆也逐渐丰富起来,从衣物首饰到家具陈设无不具备,同时他们又保持了自己民族的一些陪嫁特色,很值得我们关注。

本章拟从满洲贵族的嫁妆人手,揭示清代满族的嫁妆特色及婚嫁习俗。

第一节皇族之嫁妆皇族为满洲贵族的最上层,其婚礼仪式也最为隆重和复杂,不同等次的皇族成员要相应举行不同规格的婚礼。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对于各类皇族成员的婚礼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包括:大婚、皇子成婚、皇孙成婚、皇曾孙成婚、皇元孙成婚、公主下嫁礼、亲王婚礼、世子郡王婚礼、贝勒婚礼、贝子婚礼,等等,可见清代国家对于皇族婚礼的重视程度。

但是,法令的规定多侧重于礼仪和等级方面,对于嫁妆并没有明确的、详细的规定。

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皇族盛大的婚礼中,女家陪送的嫁妆无疑同样的隆重、复杂。

一、皇后妆奁清代,仪式最为隆重、规模最为宏大的嫁妆当属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嫁妆。

皇后嫁妆的特点在于,它一方面要体现出帝王婚礼的九五至尊、无与伦比,另一方面又要体现出嫁妆本身所包含的实际功能(如婚后生活所需的实际用品等),如何将这两种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让筹备大婚的大臣们煞费苦心。

清朝共有四个皇帝在紫禁城举行了大婚典礼,分别为顺治、康熙、同治、光绪。

前两位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妆奁没有留下特别详细的记载,后两位皇帝则留有《大婚典礼红档》(以下简称《红档》),将有关大婚典礼的全部档案文件汇编成册。

这两份《红档》现皆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详细记录了朝廷内外筹备大婚典礼的全部过程,其中包括皇后妆奁的议定、筹办和妆奁清单,为我们研究清代皇后的嫁妆提供了宝贵而翔实的历史资料。

1.皇后妆奁的筹办皇后妆奁的筹办是一个非常繁复的过程,我们以同治帝大婚中皇后嫁妆的筹办过程为例、。

从《孝庄秘史》看满族的婚姻文化

从《孝庄秘史》看满族的婚姻文化

从《孝庄秘史》看满族的婚姻文化【概述】看完《孝庄秘史》这部电视剧后就对一个现象感到好奇,那就是皇太极的后宫中皇后和其中的两个嫔妃的关系非常特殊,那就是姑姑和侄女的关系,这是我搞不懂的地方,为什么姑姑和侄女能共同侍奉一个男人呢?这不是乱伦吗?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翻看了一些史书典籍和一些关于满族发展史,最终从满人的婚姻史中找到了答案。

这个答案为我提供了满族人的发展历程以及满族人的文明史过程,让我了解了满族在民族融合中如何平衡满汉关系的。

【关键词】努尔哈赤、皇太极、满族、入关前后清宫古装剧曾经是很火爆的霸占了各大卫视黄金时段,而且有一批女明星就是出演清宫剧而名噪一时,比如说现今很出名的女明星杨幂和刘诗诗都是出演了清宫古装剧的女一号,而且都是穿越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心间,清朝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满族,他们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统治中国的主人,那么这个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也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方面。

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由宁静主演的电视剧《孝庄秘史》,当时就感到好奇,为什么皇太极的后宫中能够有姑姑和侄女同时是这个皇帝的妃嫔?除去当时的政治斗争这个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存在吗?为什么到了顺治当皇帝后又有了孝庄皇太后下嫁小叔子多尔滚呢?这在封建社会制度中就属于乱伦,是被唾骂的对象,但是在满族这个少数民族中却好像是顺理成章的,那是为什么呢?这么多的为什么让我决定从满族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中去寻找答案。

据史书记载满族这个少数民族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肃慎人,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演变。

肃慎族系发展到汉、魏时期被称为挹娄人;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勿吉人;在隋朝被称为靺鞨人。

靺鞨人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分裂,分成了两股势力,一股势力被称为粟末靺鞨,这一支因为和汉族接壤由因为地理位置偏南所以最后成为了渤海国并在公元九百多年消失。

另一支靺鞨人被称为了黑水靺鞨,这一支保存了下来并在渤海国灭亡的同时在北宋、辽时期兴起,他们当时被称为女真族,这个民族成立了在历史上很有名的王国金国,历史上的“靖康之耻”就是金国把北宋灭亡了并俘虏了北宋的两任皇帝以及他们的后宫家眷。

清代光绪朝札萨克图王旗招垦开办蒙荒中的移民问题及蒙汉关系

清代光绪朝札萨克图王旗招垦开办蒙荒中的移民问题及蒙汉关系

清代光绪朝札萨克图王旗招垦开办蒙荒中的移民问题及蒙汉关系孙玉龙; 范立君【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36)006【总页数】5页(P120-124)【关键词】开办蒙荒; 移民; 蒙汉关系; 光绪朝; 清代【作者】孙玉龙; 范立君【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清代对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属地内实施封禁和蒙汉分治。

嘉庆五年(1800年)下旨可“接地养民”,“以资蒙古生计”,将处理郭尔罗斯前旗蒙荒开垦的原则和办法,载入《大清会典事例》等文献中,通告各蒙旗,宣告蒙地开始弛禁。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发布“变法”通告,开始在全国推行所谓新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又宣布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即彻底废弃原有对蒙封禁、禁垦蒙地的政策。

一、清代札萨克图王旗的移民情况蒙古族、世居东北的满族以及移民而来的汉族是清代居住在札萨克图王旗的主要民族。

顺治年间的《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以嘉庆五年(1800年)宣告蒙地开始弛禁为始,至道光年间,变封禁为放垦,允许关内百姓入东北开垦。

咸丰年间,开禁放垦,流民可以合法进关。

清代移民包括因蒙古王公私垦而引起的零星的移民和政府鼓励的大规模移民。

此前进入札萨克图王旗的汉族人口数量不多,仅仅能称作人口流入。

随着清代咸丰朝后开禁放垦,外来人口的大规模移入,此时的人口迁入才能称为移民,人口主要来自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政府移民的目的是移民垦荒,以恢复东北的经济;招徕民人,为移民实边、巩固政权。

外来的人口主要来自于两个渠道:一个是来自海路的山东移民。

因辽东半岛合山东半岛毗邻,清代有众多山东的汉族人口携家带眷乘船渡过渤海来到东北。

他们先在辽东半岛短暂休息,然后分路向北进发,进而有人进入蒙地。

满族说部中抢婚习俗的变迁

满族说部中抢婚习俗的变迁

《戏剧之家》2019年第03期 总第303期223文化天地《满族说部》是一部民间口传文学,记载了丰富的满族文化传统习俗,极具研究价值。

抢婚作为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在此部书中有充分体现,通过研究满族说部中的抢婚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满族的婚姻习俗变迁与社会制度演变。

将“抢婚”两字拆开来看,“抢”表明了这个仪式中的暴力因素,其最早是在违背一方意愿的情况下,用强迫性话语或手段进行。

“婚”则是抢夺的目的。

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分为强行抢婚和象征性抢婚。

强行抢婚出现较早,强迫性也是原始抢婚习俗中最鲜明的特性,抢婚可以被视作为结合两性关系,人们做出掠夺性及强迫性的行为。

而象征性抢婚出现时,此时的仪式已经弱化成了一个民俗符号,方式手段也与从前大不相同。

一、强行抢婚强行抢婚是指用暴力的手段违背一方意志与其结合两性关系,野蛮性与原始性较为突出。

《东海窝集传》讲述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夺权与战争,《恩切布库》讲述了天神阿布卡赫赫的侍女恩切布库女神来到人间,教野人生活常识,为他们立下婚规社约。

抢婚习俗在这两本书中都有所体现。

(一)原始生殖本能的驱动。

在《东海窝集传》中,为击败东海老女王的政权,男主人公丹楚带领自己的队伍到处寻求贤才,走到呼尔哈河时他们留宿在一位老人家中,三更天时看到老人的两个儿子绑着一个漂亮女子回到家中进行强暴。

丹楚一群人解救下女子后问这两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两人回答说是想要被抢来的女子给他们当媳妇。

在这个故事中虽然未有婚姻之实,但二人的行为是绑架掠夺女子,二人的目的是生殖,可以看出这是个典型的强行抢婚。

文献中记载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吐谷浑族中的婚姻习俗与其相似,“至于婚,贫不能备财者,辄盗女去。

”同时还有《金世宗•本纪》中记载渤海族的婚姻习俗,“男女婚娶多不以礼,必先攘窃以奔。

”[1](卷1《世纪》P.169)可以很明显看出当时东北地区的渤海国的婚俗是抢婚制,且带有野蛮的强暴性。

论清代满蒙联姻对喀喇沁地区的影响

论清代满蒙联姻对喀喇沁地区的影响

论清代满蒙联姻对喀喇沁地区的影响作者:闫芙蓉李博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9期闫芙蓉1,李博2(1.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2.赤峰市红山区文管所,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满蒙联姻是清朝统治者怀柔蒙古、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边疆民族政策之一,其目的在于以联姻促进满蒙联盟,用“姻好”巩固“盟好”,使蒙古王公成为为清朝直接服务的力量,这对清朝统一全国、巩固政权及治理边疆都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

赤峰的喀喇沁旗在清代既是关内通向关外的交通要道之一,又是满蒙交界的军政要地,故清朝对之非常重视。

清代满蒙联姻活动的频繁,对喀喇沁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促进喀喇沁地区满蒙汉各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融合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清朝;满蒙联姻;喀喇沁地区;影响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010-05在清代历史上,“满蒙联姻”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作为有清一代奉行不替的基本国策,这种联姻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家族间通婚的含义,而成为清朝统治者怀柔蒙古、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边疆民族政策之一。

1612年,努尔哈赤娶蒙古国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女,从此开始了满蒙联姻之先河。

后经过清太宗和顺治两朝的发展,到康乾时期趋于完善,乾隆后至清末成为既定国策,成为清朝统治者长期奉行的对蒙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

“据皇家的族谱《玉牒》记载,清朝的满蒙联姻长达300年(1612~1912),在这300年中,满蒙联姻共595次,其中嫁给蒙古的公主、格格达432人次,娶蒙古王公之女163人。

”①满蒙联姻实现了双方的互惠互利,而作为联姻的一方,蒙古部落所受的影响则更为深远,主要表现在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拟从政治、经济、文化这几个方面着眼,探讨清代满蒙联姻对赤峰喀喇沁地区的影响。

一、清代喀喇沁地区的满蒙联姻状况清时的喀喇沁部是明朝时活动于赤峰地区的兀良哈三卫之一的朵颜兀良哈人和明中期东迁至此的蒙古右翼喀喇沁部融合而形成的新的部族,是漠南蒙古的一个部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扎萨克图郡王旗满族屯满族婚姻习俗研究札萨克图郡王旗满族屯满族自治乡属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以牧业为生产方式的满族自治乡。

这里的满族是清朝时期在实施政治联姻政策时随清朝公主来的随从陪嫁人户的后裔。

当地的蒙古族称他们为“满洲那喇”。

他们几百年来与当地的蒙古族杂居,融合后,有了以下明显的特点,而且与其他地方的满族有了差别。

具体说:一、在经济上,主要是以游牧业为主;二、在语言上,使用有少量满语词汇的蒙古语言;三、在生活上已具有了蒙古族生活特点。

从满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他们蒙古化的融合方式还未被深入发掘。

他们经济基础变化的原因在于科尔沁的民俗文化的变革,科尔沁蒙古族的传统习俗正处于丢失状态,但是位于满族屯的满族那喇仍然以牧业为主,较完整的保留着科尔沁蒙古族的传统文化。

所以研究满族屯的满族那喇民俗对科尔沁蒙古族的文化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婚俗是民族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涵盖了习俗、口头文学、物质、法制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的文化体系。

因此我们可从研究满族屯满族那喇的婚俗变迁中,了解掌握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变革、道德状况、民俗传承与变迁等。

此论文以绪论、主要部分(三章)、结论、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

在绪论部分中,明确叙述了研究内容,介绍了前人的研究情况,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以及学术意义。

第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满族屯满族那喇的来历。

关于他们的来历,在满族那喇中流传最广泛是的《萨木嘎琪琪格公主和诺日布仁钦郡王》的传说。

此传说中讲到札萨克图旗名叫诺日布仁钦的摔跤手娶回了
康熙皇帝的萨木嘎琪琪格公主。

她带来的随从是现在满族屯满族那喇的祖先。

研究他们的历史根源时我参考了《旧满洲档》、《满洲实录》等文献,以科尔沁蒙古族迁居到嫩河流域并和女真族联姻、札萨克图旗的成立并与满清六次联姻、康熙皇帝为去东北祭奠祖先经过科尔沁等历史事件为线索进行分析。

因此将满族屯满族那喇的来蒙古的时间,界定为满族入关之前。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研究了满族屯满族那喇的婚姻构造。

包括提亲、订婚、摆酒席、送礼礼节、定婚日、新郎穿戴礼节、掰断颈骨、迎接新娘、嫂子宴席、与新娘相识、欢送酒、新娘回娘家、共享杯中酒、探访新娘、女方亲戚短期接回新娘等具体事项。

这些都与科尔沁蒙古族的婚俗很相似。

但是,提亲方法和嫂子宴席等有些习俗有其各自的特点。

他们几百年来虽然和科尔沁蒙古族杂居,深受蒙古族文化影响,但是由于他们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地位,使得某些习俗与蒙古族习俗有区别。

第三部分,婚庆礼物和物质礼物是人们相互间用物质表达心意的方法。

无论是什么民族,都有相互间送礼的习俗。

就送礼的东西就有很多象征意义,数量也有其各自的意义。

对于婚庆,礼物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礼物不仅为新人组建新家奠定了经济基础,还表达了人们对新婚人家的蒸蒸日上的祝福。

婚庆礼物不仅只是男方准备,女方的父母也会为女儿准备嫁妆。

随着历史的发展,婚庆的礼物不仅在物质方面有了变化,而且在数量上面也有了变革。

例如:以前在送礼物前送马,而现在在送礼物前送钱。

过去满族那喇比较崇尚奇数,但是现在崇尚偶数。

除此之外,新郎新娘的装束
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这些都表明了人们的世界观等内心世界的变化。

总结,从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往往都是经济,政治较薄弱的民族被强大的民族所同化。

但是我们在这里研究的满族那喇正是与此相反的例子。

在满清时期,满族要比蒙古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略胜一筹,但是满族屯满族那喇因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与蒙古融合并且较深的吸收了蒙古族习俗。

在这种还没有丧失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形成了深受科尔沁蒙古族传统文化影响的社会群体。

他们在吸收蒙古族文化的时候将大部分照搬流传,其他部分是有选择性的吸收。

另一方面他们将自己民族的某些习俗传承下去,根据当地的蒙古族文化特点,融汇形成了与科尔沁习俗相近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民俗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