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二十四位上将的最终结局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中牺牲殉职位国民党将领上将人中将人,少将 精选人

抗日战争中牺牲殉职位国民党将领上将人中将人,少将 精选人

抗日战争中牺牲殉职的271位国民党将领(上将19人,中将81人,少将171人)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

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阶段。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中国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附:抗战中牺牲殉职的国民党将领名单,共271人国军上将(19人)=========1、佟麟阁上将,1937年7月于北平南苑阵亡2、赵登禹上将,1937年7月于北平南苑阵亡3、郝梦龄上将,1937年10月于忻口会战中阵亡4、饶国华上将,1937年11月于安徽广德自戕殉国5、刘湘上将,1938年1月于湖北汉口因病殉职6、王铭章上将,1938年3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7、蒋方震上将,1938年11月于广西宜山因病殉职8、张谞行上将,1939年3月于陕西西安遇敌机轰炸殉职9、陈安宝上将,1939年5月于南昌会战中阵亡10、廖磊上将,1939年10月于安徽因病殉职11、宋哲元上将,1940年4月于四川绵阳因病殉职12、张自忠上将,1940年5月于枣宜会战中阵亡13、唐淮源上将,1941年5月于中条山会战中自戕殉国14、周复上将,1943年2月于山东城顶山阵亡15、李家钰上将,1944年5月于豫湘桂会战中阵亡16、陈训泳上将,1944年因病殉职17、邹洪上将,1945年4月因伤殉国18、方振武上将,1941年遭暗杀殉职(另一说法:1945年因病殉职)19、陈季良上将,1945年于重庆因伤病殉职国军中将(81人)==========1、王凤阁中将,1937年4月于吉林通化被俘殉国2、黄梅兴中将,1937年8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3、蔡炳炎中将,1937年8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4、姜玉贞中将,1937年10月于山西崞县阵亡5、刘家麒中将,1937年10月于忻口会战中阵亡6、郑廷珍中将,1937年10月于忻口会战中阵亡7、庞汉桢中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8、秦霖中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9、朱耀华中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自戕殉国10、吴克仁中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1、吴继光中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2、夏国璋中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3、吴国璋中将,1937年11月26日于浙江湖州阵亡14、萧山令中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15、高致嵩中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16、司徒非中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17、赵锡章中将,1938年2月于山西阵亡18、张培梅中将,1938年2月于山西大宁自戕殉国19、刘震东中将,1938年2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20、谢升标中将,1938年3月于安徽广德阵亡21、陈钟书中将,1938年4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22、方叔洪中将,1938年4月于徐州会战中自戕殉国23、周元中将,1938年5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24、李必蕃中将,1938年5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25、黄启东中将,1938年5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26、陈德馨中将,1938年9月于武汉会战中阵亡27、税梯青中将,1938年9月于四川成都因病殉职28、范荩中将,1938年9月于武汉会战中阵亡29、陈芝馨中将,1938年10月于广州马口河船沉殉职30、江煌中将,1938年10月于武汉会战中阵亡31、朱炎晖中将,1938年11月于湖北金牛地区阵亡32、冯安邦中将,1938年11月于湖北襄阳阵亡33、郁仁治中将,1938年11月于山东肥城阵亡34、李国良中将,1939年3月于陕西西安遇敌机轰炸殉职35、王禹九中将,1939年3月于南昌会战中阵亡36、柳漱风中将,1939年3月于湖南桃源因车祸殉职37、唐聚五中将,1939年5月于河北迁安阵亡38、赵侗中将,1939年于河北阵亡39、马玉仁中将,1940年1月于江苏阵亡40、郑作民中将,1940年3月于桂南会战中阵亡41、罗启疆中将,1940年4月于长沙会战中因病殉职42、钟毅中将,1940年5月于枣宜会战中自戕殉国43、戴民权中将,1940年5月于河南遂平阵亡44、陈烈中将,1940年10月于广西靖西因病殉职45、俞星槎中将,1940年阵亡46、丁炳权中将,1940年于江西武宁因病殉职47、朱鸿勋中将,1941年初于湖北阵亡48、陈师洛中将,1941年2月于江苏淮阴阵亡49、蒋志英中将,1941年4月于浙江海门阵亡50、邢清忠中将,1941年春于中条山会战中因病殉职51、王竣中将,1941年5月于中条山会战中阵亡52、寸性奇中将,1941年5月于中条山会战自戕殉国53、陈中柱中将,1941年7月于江苏泰县阵亡54、金崇印中将,被俘后1941年7月于山西绛县殉国55、刘克信中将,1941年7月于中条山会战中阵亡56、章亮基中将,1941年8月于江西宜春遇敌机轰炸殉职57、武士敏中将,1941年9月于山西沁水阵亡58、李翰卿中将,1941年9月于第2次长沙会战中阵亡59、赖传湘中将,1941年9月于第2次长沙会战中阵亡60、石作衡中将,1941年9月于山西绛县阵亡61、朱世勤中将,1942年5月于山东单县阵亡62、戴安澜中将,1942年5月于滇缅会战中阵亡63、王凤山中将,1942年6月于山西临汾阵亡64、常恩多中将,1942年8月因病殉职65、王赓中将,1942年于埃及开罗因病殉职66、王立业中将,1943年2月于山西稷山阵亡67、黄维纲中将,1943年3月于湖北南漳因病殉职68、吕继周中将,1943年10月于甘肃临洮因病殉职69、彭士量中将,1943年11月于常德会战中阵亡70、许国璋中将,1943年11月于常德会战中自戕殉国71、孙明瑾中将,1943年12月于常德会战中阵亡72、柴意新中将,1943年12月于常德会战中阵亡73、韩文英中将,1944年4月于福建光泽因伤病殉职74、吕公良中将,1944 年5月于豫湘桂会战中阵亡75、王甲本中将,1944年9月于豫桂湘会战中阵亡76、陈济桓中将,1944年11月于豫湘桂会战中自戕殉国77、阚维雍中将,1944年11月于豫湘桂会战中自戕殉国78、李忍涛中将,1944年因飞机失事殉职79、洪行中将,1944年于滇西反攻中因车祸殉职80、高双成中将,1945年1月因伤病殉职81、齐学启中将,被俘后1945年于缅甸殉国国军少将(171人)==========1、杨特少将,1925年5月于山东济南阵亡2、滕久寿少将,1932年2月于淞沪抗战中阵亡3、韩家麟少将,1932年7月于黑龙江海伦阵亡4、王润波少将,1933年3月于长城抗战中阵亡5、曾邦宪少将,1937年7月于河北宛平阵亡6、眭宗熙少将,1937年8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7、张树桢少将,1937年8月于河北怀来阵亡8、张本禹少将,1937年8月于北京南口阵亡9、路景荣少将,1937年9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0、李友梅少将,1937年9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1、尉迟凤岗少将,1937年9月于河北涿州阵亡12、梁鉴堂少将,1937年9月于忻口会战中阵亡13、杨杰少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4、庞泰峰少将,1937年10月于河北宁晋自戕殉国15、秦庆武少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6、刘眉生少将,1937年10月于山西洪山阵亡17、宫惠民少将,1937年10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8、丘之纪少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19、吴桐岗少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20、邓玉琢少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21、朱之荣少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22、刘启文少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23、唐惠洽少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24、高志航空军少将,1937年11月于河南周家口机场殉职25、李伯蛟少将,1937年11月于淞沪会战中阵亡26、曾庆敏少将,1937年于淞沪会战中阵亡27、万全策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28、蓝运东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29、朱赤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30、易安华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31、姚中英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32、李兰池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33、李绍嘉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34、罗策群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35、黄纪福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36、韩宪元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37、华品章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38、陈节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39、刘国用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40、雷震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41、谢承瑞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42、蔡如柏少将,1937年12月于南京保卫战中阵亡43、赵渭滨少将,1938年3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44、邹绍孟少将,1938年3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45、范廷兰少将,1938年3月于河南修武阵亡46、陈纯一少将,1938年3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47、杨怀少将,1938年4月于江苏溧阳阵亡48、罗芳珪少将,1938年4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49、江帷仁少将,1938年4月于安徽蒙城阵亡50、吕晓韬少将,1938年4月于山西安泽阵亡51、刘桂五少将,1938年4月于绥远黄油干子阵亡52、严家训少将,1938年4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53、李友于少将,1938年4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54、扈先梅少将1938年4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55、朱家麒少将,1938年5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56、马骥德少将,1938年5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57、彭璋少将,1938年5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58、马威龙少将,1938年5月于河南兰考阵亡59、邓佐虞少将,1938年5月于徐州会战中阵亡60、陈蕴瑜少将,1938年5月于河南兰考阵亡61、毛麟义少将,1938年5月于河南开封阵亡62、傅忠贵少将,1938年9月于山东惠民阵亡63、梅一平海军少将,1938年9月于武汉会战中阵亡64、杨家骝少将,1938年9月于江西麒麟峰阵亡65、李秉君少将,1938年9月于武汉会战中阵亡66、毛岱钧少将,1938年9月于江西庐山阵亡67、雷忠少将,1938年10月于安徽霍邱阵亡68、钟芳峻少将,1938年10月于广东福田自戕殉国69、王锡山少将,1938年10月于武汉会战中阵亡70、李大中少将,1938年10月于武汉会战中阵亡71、王桢祥少将,1938年于武汉会战中阵亡72、蔡劭少将,1938年于武汉会战中阵亡73、田耘少将,1938年于武汉会战中阵亡74、邵令江少将,1938年11月于广州三水船沉殉职75、范筑先少将,1938年11月于山东聊城自戕殉国76、张镜远少将,1938年11月于湖南城陵矶自戕殉国77、徐积璋少将,1938年12月于山西闻喜阵亡78、周卓然少将,1938年于山西风陵渡阵亡79、李少初少将,1938年阵亡80、张廷玉少将,1938年于山西沁源遇敌机轰炸殉职81、胡文臣少将,1938年于江苏宿迁阵亡82、林英灿少将,1939年1月于广东清远阵亡83、卢尚秀少将,1939年1月于河北阵亡84、李树棠少将,1939年2月于山西太原自戕殉国85、王自衡少将,1939年3月于山东阵亡86、朱毅先少将,1939年3月于河南新乡阵亡87、龚选登少将,1939年3月于南昌会战中阵亡88、陈世藩少将,1939年8月于江西景德镇遇敌轰炸殉职89、武汉卿少将,1939年8月于河北安次阵亡90、马秉忠少将,1939年9月于河南淮阳阵亡91、邵一之少将,1939年11月于广西昆仑关阵亡92、韩炳宸少将,1939年11月于山东莱阳阵亡93、潘滨少将,1939年于江西广丰阵亡94、韦灿少将,1940年2月于桂南会战中阵亡95、吴赓恕少将,被俘后1940年3月于上海殉国96、袁聘之少将,1940年3月于河南宁陵阵亡97、张敬少将,1940年5月于枣宜会战中阵亡98、蓝挺少将,1940年6月于枣宜会战中阵亡99、田温其少将,1940年于枣宜会战中因伤病殉职100、夏杨寿先少将,1940年于河南安阳阵亡101、燕鼎九少将,1941年1月于河南汝南被俘殉国102、张雅韵少将,1941年3月于上高会战中阵亡103、艾亚春少将,1941年5月于中条山会战中阵亡104、梁希贤少将,1941年5月于中条山会战中自戕殉国105、陈文杞少将,1941年5月于中条山会战中阵亡106、李石安少将,1941年于中条山会战中被俘殉国107、杨生少将,1941年7月于江西南昌阵亡108、梅明章少将,1941年8月于安徽阵亡109、朱实夫少将,1941年9月于甘肃因伤病殉职110、刘世焱少将,1941年9月于第二次长沙会战中阵亡111、王儒钦少将,1941年9月于山西阵亡112、黄红少将,1941年9月于第二次长沙会战中阵亡113、程啸平少将,1941年于浙江绍兴阵亡114、李挺少将,1942年4月于浙江桐乡阵亡115、谢晋元少将,1942年4月于上海“孤军营”内殉国116、刘星南少将,1942年5月于山东单县阵亡117、郭子斌少将,1942年5月于山东潘庄阵亡118、胡义宾少将,1942年5月于滇缅会战中阵亡119、凌则民少将,1942年5月于滇缅会战中阵亡120、柳树人少将,1942年5月于滇缅会战中阵亡121、岑家焯少将,被俘后1942年6月于新加坡殉国122、袁福崇少将,1942年6月于浙赣会战中阵亡123、窦来庚少将,1942年8月于山东莒县自戕殉国124、张庆澍少将,1942年8月于山东莒县阵亡125、薛如兰少将,1942年10月于陕西阵亡126、黄光炎少将,1942年12月于广东乳源因车祸殉职127、闵季连少将,1942年于云南保山阵亡128、周致中少将,1943年2月于山东恩县阵亡129、张少舫少将,1943年2月于山东城顶山阵亡130、杨世立少将,1943年4月于山西垣曲阵亡131、陈涉藩少将,1943年5月于鄂西会战中阵亡132、高道先少将,1943年5月于山东被俘殉国133、江春炎少将,1943年7月于山东邹县阵亡134、李竹林少将,1943年夏于缅北滇西反攻中阵亡135、陈飞龙少将,1943年10月于安徽凤台阵亡136、黄德兴少将,1943年10月阵亡137、陶绍唐少将,1943年10月于湖南桃源阵亡138、张惠民少将,1943年12月于常德会战中阵亡139、董瀚少将,1943年因飞机失事于云南芒市阵亡140、陈范少将,1944年1月于缅北滇西反攻中阵亡141、张剑虹少将,1944年1月阵亡142、丁立群少将,1944年1月于江苏阵亡143、王成桂少将,1944年2月于重庆遇敌机空袭殉职144、曾万里海军少将,1944年4月于印度孟买殉职145、肖孝泽少将,1944年4月于豫中会战中阵亡146、黄永淮少将,1944年4月于豫中会战中被俘后自戕殉国147、杨尚武少将,1944年5月于豫中会战中阵亡148、李培芹少将,1944年5月于豫中会战中阵亡149、卢广伟少将,1944年5月于安徽颍上阵亡150、覃子斌少将,1944年5月于缅北滇西反攻中阵亡151、陈绍堂少将,1944年5月于豫中会战中阵亡152、周鼎铭少将,1944年5月于豫中会战中阵亡153、王家让少将,1944年5月于豫中会战中阵亡154、徐亚杰少将,1944年5月于湖南雪峰山阵亡155、张景南少将,1944年5月于山东邹平阵亡156、林谋盛少将,1944年6月于新加坡被俘殉国157、王剑岳少将,1944年6月于豫中会战中阵亡158、余子武少将,1944年8月于长衡会战中阵亡159、王寿廷海军少将,1944年9月于上海因伤病殉职160、易凤翔少将,1944年9月于桂柳会战中阵亡161、史蔚馥少将,1944年11月于桂柳会战中被俘殉国162、胡厚基少将,1944年11月于桂柳会战中阵亡163、吕旃蒙少将,1944年11月于桂柳会战中阵亡164、吴展少将,1944年11月于桂柳会战中阵亡165、李颐少将,1944年于缅北滇西反攻中阵亡166、王魁一少将,1945年2月于山东阵亡167、萧健九少将,1945年3月于山东临清阵亡168、王宇震少将,1945年5月于豫西鄂北会战中阵亡169、胡旭旰少将,1945年6月于浙江孝丰阵亡170、曹向经少将,1945年于湖南被俘殉国171、张治平少将,1945年于湖北阵亡。

“北洋三杰龙虎狗”分别是哪三位?他们结局如何

“北洋三杰龙虎狗”分别是哪三位?他们结局如何

[键入文字]“北洋三杰龙虎狗”分别是哪三位?他们结局如何一、北洋之龙:王士珍,凭借过人才智,得到袁世凯青睐,先后担任军政要职,直至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1917 年9 月1 日,孙中山出兵北伐,护法战争开始,王士珍赞成冯国璋的“和平统一”政策,时任大总统的段祺瑞被排斥,于11 月15 日辞职。

后王士珍被冯国璋任命为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

1930 年7 月1 日,王士珍因患肠癌,病逝于北平,终年70 岁。

二、北洋之虎:段祺瑞,20 岁考入北洋武备学堂,深受袁世凯倚重。

其人性格坚定,蛮横粗暴,令人生畏,在“府院之争”之时。

他表面拥护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实际”挟北洋以令总统”,是名副其实的“北洋虎”。

段祺瑞在历史上有“三造共和”之美誉,即致电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抵制袁世凯称帝。

段祺瑞曾多次组阁,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铁腕人物。

段祺瑞一生甘于清贫,在其任政府总理时,“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

三一八惨案后,段祺瑞被冯玉祥赶下台。

三、北洋之狗:冯国璋,是袁世凯倚重的两员大将之一,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选冯国璋为副总统,冯国璋不愿失去地盘,故在江苏就职,仍兼江苏督军。

1917 年7 月,张勋复辟,黎元洪进入外国使馆,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通电讨伐张勋。

冯国璋在与皖系政客交锋失利后,于1918 年8 月13 日,通电辞职。

于1919 年返回河间故里。

1939 年10 月,冯国璋抵北京,12 月28 日病逝,终年60 岁。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1。

北洋军阀吴佩孚死亡真相,李敖:别再骂他们了!

北洋军阀吴佩孚死亡真相,李敖:别再骂他们了!

记得李敖大师在北大演讲时,曾说过一句话:“你们不要再骂北洋军阀了,为什么呢?你们想想,他们能让追求进步、反对独裁的北大,一直存在于他们的心脏地区,这是需要很大的度量的!”仔细想一想,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里,那些军阀之中也不乏忧国忧民的铁汉子。

比如段祺瑞,一生清廉不收礼,当过四任总理,还当过国家元首,晚年生活窘迫,要靠救济生活,依旧严词拒绝日本人的威胁,拒不出任伪政府要职。

徐世昌宁愿病死,也不去日本人的医院看病,张作霖不与日本人合作惨遭炸死。

本文要说的是另一位,他就是吴佩孚。

吴佩孚在北洋军阀中算是一个晚辈,却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举足轻重的人物。

作为一个军阀,董必武对他的评价是:“以关、岳为标榜,失败时既不出国,也不进租界,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品格令人称道;为官数十年,拥兵数十万,统辖数省,却无私蓄、无田产,清廉难能可贵!”除了重情重义,廉洁自守之外,吴佩孚的爱国情怀也值得我们敬佩。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四处拉拢汉奸为其服务,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吴佩孚,自然也成为拉拢对象。

此时的吴佩孚已经被迫下野,而且也有东山再起之意。

日本人得知后,愿意给他提供10万支步枪,2千挺机枪,500门大炮,还有钱财百万,可吴佩孚压根就不理。

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投靠了日本人,成了一个大汉奸。

为了壮大声势,汪精卫想把吴佩孚也拉下水,甚至放出风来,只要吴佩孚肯合作,汪精卫愿意以在野党的身份,支持吴佩孚重新出山。

当汪精卫的说客陈中学找到吴佩孚时,吴佩孚拍着桌子大骂:“谁跟汪精卫合作,这个人一定是下贱!”在多次拒绝汪精卫和日本人荒木、土肥原、川本等人后,日本人意识到他跟张作霖一样,也是一块绊脚石,于是想方设法的要除掉他。

1939年11月24日,吃饺子的吴佩孚,被肉馅中的一个骨头渣刺破了牙龈,卡进了牙齿中,疼痛异常。

吴佩孚原本没当回事,可是几天之后竟然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只好去了一家日本医院治疗。

没想到仅仅数天后,吴佩孚就不治身亡。

北洋将官名录3

北洋将官名录3

北洋将官名录3北洋将官名录(3)1914年(民国三年)1月4日,赵钟奇,授陆军少将。

7日,朱庆澜,加陆军上将衔;林颖启,授海军中将。

9日,王桂林,给予陆军少将衔。

15日,殷鸿寿,授陆军中将;胡永奎,加陆军少将衔。

16日,梁萼联,授为陆军少将。

17日,段芝茂、郭邦柱,授陆军少将;唐铭盛,加陆军少将衔。

19日,姜梅龄,授陆军少将。

21日,萧慕何、龚光明、邓承拔、吴德振,授陆军少将;傅人杰,加陆军少将衔。

22日,王佐良,授陆军少将;陆荣棨,加陆军少将衔。

23日.宋文翙,追赠海军中将。

26日,赵会鹏,授陆军中将;赵福汇、刘跃龙,加陆军少将衔。

28日,王得胜、刘温玉,授陆军少将。

30日,苑尚品,授陆军中将;郑俊彦,授陆军少将并加陆军中将衔;阎庆璞,授陆军少将;颜得胜、李庭良、靳同明,加陆军少将衔。

31日,刘询、关忠和,授陆军中将;陈正仁、明羽林、齐宝善、傅崇恩,授陆军少将;王翰章、杨长义、曹景桐、岳曙云,加陆军少将衔。

2月6日,雷寿荣,加陆军中将衔。

9日,吴俊升,授陆军中将。

10日,李森,授陆军少将;吴攀桂,加陆军少将衔。

13日,张培梅,授陆军少将;卢焕,加陆军少将衔。

14日,陈铨、曹鼎钟、赵定国、杨发贵、陈宏萼,授陆军少将。

22日,马龙潭,加陆军中将衔。

24日,汤玉麟,授陆军少将;刘恩鸿、张作相、高皋言、张济元、靳云鹗,加陆军少将衔。

26日,张斯麐,加陆军中将衔。

28日,崔正午,加陆军中将衔。

3月1日,裴其勋,加陆军中将衔。

5日,崔振魁,授陆军少将。

10日,庾恩旸,加陆军中将衔。

12日,沈汪度、韩凤楼、张子贞,授陆军中将。

13日,喻洪启,加陆军中将衔。

16日,萧良臣,授陆军中将;郭人漳,授为陆军少将并加陆军中将衔。

21日,张培荣、上官建勋,加陆军少将衔。

23日,卢静远,授陆军少将。

24日,崔祥奎,授陆军中将;凌维琪,加陆军少将衔。

25日,穆特贲阿,授陆军少将。

27日,李辅京、李维桢,加陆军少将衔。

28日,段志超,授陆军少将。

北洋政府最高领导层更迭概况

北洋政府最高领导层更迭概况

北洋政府最高领导层更迭概况北洋政府最高领导层更迭概况<上>(我可是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理出来的。

可能存在疏忽,见谅)1912年3月13日唐绍仪受命组阁阁员如下:外交总长:陆征祥(胡惟德暂署)内务总长:赵秉钧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熊希龄司法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农林总长:宋教仁工商总长:陈其美(王正廷暂署)交通总长:唐绍仪兼署后有施肇基代理6月27日唐去职1912年6月27日袁世凯提名陆征祥组阁即“超然内阁”7月29日阁员敲定如下:内务总长:赵秉钧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周学熙司法总长:许世英教育总长:范源濂农林总长:陈振先工商总长:刘揆一交通总长:朱启钤9月22日陆辞职1912年8月20日赵秉钧代理总理1913年4 月30 日因“宋案”袁世凯给赵“15日假”段祺瑞代理总理,即“战时内阁”1913年8月熊希龄受命组阁,即“第一流人才内阁”9月11日袁世凯提交内阁名单如下:内务总长:朱启钤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熊希龄兼署司法总长:梁启超教育总长:汪大燮农林总长:陈振先工商总长:张謇交通总长:周自齐外交总长:孙宝琦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就任民国第一任大总统1914年2月熊希龄内阁解散1914年北洋政府废止国务院,设政事堂于总统府,徐世昌任国务卿,成员如下:内务:朱启钤陆军:段祺瑞(1915年5月改8改王士珍)海军:刘冠雄财政:周自齐(1915年4 月改周学熙)司法:章宗祥教育:汤化龙(1915年改张一麟)`农商:张謇(1915年改周自齐)交通:梁敦彦外交:孙宝琦(1915年1月,改陆征祥)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正式登上中华帝国皇帝的宝座,于民国五年即1916年1月1 日起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1916年3月22日政事堂宣布恢复中华民国1916年4月21日袁世凯恢复内阁制1916年6月6日内阁宣告“黎元洪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1916年6月29日黎元洪特任段祺瑞为内阁总理6月30日段祺瑞正式出面组阁,阁员如下:内务总长:许世英陆军总长:段祺瑞兼署海军总长:程壁光财政总长;陈锦涛司法总长:张耀曾教育总长:孙洪伊农商总长:张国淦工商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汪大燮外交总长:唐绍仪1916年10月31日国会正式选举冯国璋为副大总统1917年3月4日段祺瑞辞职出走3月6日段祺瑞复出1917年5月23日总统府免除段祺瑞职务5月25日黎元洪任伍廷芳代理国务总理,后遭免除,黎元洪又将国务总理一职交于前清遗臣李经羲1917年6月3日张勋入京6月24日李经羲正式组阁,阁员如下:内务总长:许世英陆军总长:王士珍海军总长:萨镇冰财政总长;李经羲兼署司法总长:任江庸教育总长:孙洪伊农商总长:李盛铎工商总长:张謇交通总长:龙建章1917年7月1日清室复辟,国号中华帝国,是年为宣统九年,特设内阁议政大臣,具体人员如下:阁丞:万绳拭胡嗣瑗内阁议政大臣:张勋王士珍张镇芳陈宝琛梁敦彦刘廷琛袁大化张镇芳外务部尚书:梁敦彦度支部尚书:张镇芳参谋部尚书:王士珍陆军部尚书:雷震春民政部尚书:朱家宝弼德院正副院长:徐世昌康有为1917年7月12日复辟拉下帷幕1917年7月3日北洋政府准予李经羲辞职,特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一周后冯国璋发布了代理大总统的就职通电7月17日段祺瑞公布内阁人员,阁员如下:内务总长:汤化龙陆军总长:段祺瑞兼署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梁启超(兼盐务署督办)司法总长:林长民教育总长:范源濂农商总长:张国淦(兼全国水利总裁)交通总长:曹汝霖外交总长:汪大燮8月6日冯国璋通电就任代理大总统1917年8月3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成立成员如下:海陆军大元帅:孙中山元帅:陆荣廷和唐继尧外交:伍廷芳财政:唐绍仪陆军:张开儒海军:程璧光内政:孙洪伊交通:胡汉民军政府参谋总长:李烈钧大元帅府秘书长:章太炎1917年11月19日冯国璋准予段祺瑞辞职,同时下令以汪大燮暂时代理国务总理,10天后汪大燮辞职,冯国璋改任王士珍署理国务总理,同时任命新内阁成员,阁员如下:内务总长:财政总长陆军总长:王士珍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王克敏司法总长:江庸教育总长:孙洪伊农商总长:田文烈交通总长:曹汝霖参谋总长:荫昌1918年2月20日王士珍称病请假,冯国璋以钱能训代理国务总理,3月9日王士珍化装出逃,至此王士珍内阁解散1918年3月23日北洋政府下令段祺瑞为内阁总理,阁员如下:内务总长:钱能训陆军总长:段芝贵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曹汝霖(兼署交通总长)司法总长:朱深教育总长:傅增湘农商总长:田文烈外交总长:陆征祥1918年9月4 日新国会选举徐世昌为中华民国第二届正式大总统,即“文治总统”10月10日徐世昌就职,并准予段祺瑞辞职,特任钱能训暂行代理国务总理12月14日18 日新国会以优势通过了“钱能训就任北洋政府内阁总理”一案。

民国十大军阀(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张勋、张宗昌、韩复榘、孙殿英DM

民国十大军阀(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张勋、张宗昌、韩复榘、孙殿英DM

民国十大军阀(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张勋、张宗昌、韩复榘、孙殿英DM民国十大军阀(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张勋、张宗昌、韩复榘、孙殿英、陈调元、范绍增、孙传芳)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

袁世凯死后,其以国务总理掌北洋政府实权,依附日本。

1920年被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打败下台。

1924年又被奉系及冯玉祥推为北京临时政府执政。

1926年被逐下台。

吴佩孚(1871-1939),北洋军阀直系首领。

山东蓬莱人,22岁考上秀才,次年到北京靠占卦算命糊口,1898年在天津投军。

1926年北伐战争中连遭惨败。

从此一蹶不振。

1932年回到北平曾通电声讨溥仪充当伪满傀儡,拒绝日伪拉他下水。

张作霖(1875-1928),奉天海城人。

早年是土匪。

1902年被收编。

袁世凯掌权后被任命为第二十七师师长。

1916年任奉天督军兼省长。

1918年任东三省巡阅使,为奉系军阀首领。

孙传芳。

字馨远。

山东历城人。

1908年毕业于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

其间加入同盟会。

1909年回国。

长期驻防湖北。

1923年率部入闽,任福建军务督理。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奉曹锟之命出兵援助齐燮元,夹击皖系卢永祥,占据浙江,任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督理,并乘机扩军。

1925年10月起兵驱逐苏皖等地奉系势力,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聘日本军官冈村宁次为高等军事顾问,开办联军军官学校,自兼校长,成为直系后期最有实力的军阀。

1926年9月北伐军进入江西,亲赴九江战,阻挡北伐军东进,主力被歼后潜赴天津向张作霖求救,被任为安国军副司令,兼五省联军总司令。

1927年2月继续组织兵力阻止北伐,并镇压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

8月率残部渡江反扑,与蒋、桂军在南京龙潭一带激战五天后失败。

辫子大帅——张勋张勋(1854~1923年)字少轩,号松寿。

江西奉新县赤田镇赤田村人。

出生农家,8岁丧母,12岁丧父。

15岁入富家做牧童,后转书僮。

袁世凯时代所封官职爵位名录

袁世凯时代所封官职爵位名录

袁世凯时代所封官职爵位名录1914年5月袁世凯筹备帝制,设立参政院。

1915年夏袁世凯指使杨度等“筹安会六君子”鼓吹君主实较民主为优,公开策划恢复帝制,12月恢复帝制,改次年为洪宪元年,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改称大总统。

文章记录从筹备帝制起至袁世凯病逝所封授的人员167人。

由于资料不全,本人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1.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人,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副总统、参政院院长1915年12月15日册封武义亲王2.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备学堂,北洋三杰之一,1914年6月30日建威上将军,陆军总长兼管将军府事务,国务卿。

3. 张勋:(1854-1923)字绍轩,江西奉新人,辫帅。

1914年6月30日定武上将军,长江巡阅使;(支持复辟)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4. 张锡銮:(1843-1922)字金波,浙江杭州人,清监生。

1914年6月30日镇安上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节制吉林黑龙江军务); 1915年8月22日彰武上将军,(督理湖北军务);1915年12月22日振威上将军、一等伯爵、参政院参政。

5. 冯国璋:(1857-1919)字华甫,直隶河间人,北洋武备学堂,北洋三杰之一,1914年6月30日宣武上将军,(督理江苏军务)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6. 段芝贵:(1869-1925)字香岩,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备学堂。

1914年6月30日彰武上将军,(督理湖北军务);1915年8月22日镇安上将军,(督理东三省军务);(支持复辟)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7. 龙济光:(1876-1925)字紫丞,云南蒙自人,土司出身。

1914年6月30日振武上将军,(督理广东军务)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1916年1月28日加郡王衔,云南查办使8. 姜桂题:(1844-1922)安徽亳县人,清太子少保,赏黄马褂。

北洋军阀主要将领和地盘详细资料!

北洋军阀主要将领和地盘详细资料!

北洋军阀主要将领和地盘详细资料!北洋军阀:1、直系军阀(其地盘主要在直隶、湖北、江西、江苏):领袖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冯玉祥(先期)、孙传芳。

主要将领有:王占元、陆建章、孟恩远、李纯、陈光远、齐燮元、王承斌、萧耀南、方本仁、周荫人、孟昭月、陈调元;2、皖系军阀(地盘主要在北京、甘肃、陕西、山东、安徽、上海、浙江、福建):领袖段祺瑞。

主要将领有:徐树铮、张怀芝、倪嗣冲、段芝贵、吴光新、曲同丰、陈树藩、张广建、陆洪涛、杨善德、卢永祥、何丰林、李厚基(先皖后直);3、奉系军阀(地盘主要在黑龙江、吉林、奉天、热河、察哈尔、绥远):领袖张作霖。

元老:张景惠、张作相、汤玉麟、孙烈臣、吴俊升;新派:杨宇霆、五虎将(即姜登选、郭松龄、韩麟春、张宗昌、李景林)、褚玉璞、邢士廉、毕庶澄;西南军阀:1、滇系军阀(云南、贵州、四川南部):蔡锷、唐继尧{{联帅}}、龙云、卢汉;2、桂系军阀{{旧桂系}}(广西、广东、湖南南部):领袖陆荣廷。

主要将领有:陈炳焜、谭浩明、莫荣新、沈鸿英;张勋(定武军),以徐州为中心,势力遍及苏北、皖北部;阎锡山(晋系),1916年袁世凯死后投靠段祺瑞门下,遂开始掌握实权(最初仅有山西一地,1928年“二次北伐”后,势力遍及华北);杨增新(新疆),(1928年后,金树仁、盛世才相继其业);湘系主要有(湖南):谭延闿、汤芗铭、程潜、赵恒惕、唐生智(1928年后,鲁涤平、何键相继主政);川军主要有(四川):胡景伊、周骏、刘存厚、刘湘、田颂尧、邓锡侯、刘文辉;冯玉祥(后来的西北军,地盘主要在察哈尔、绥远、宁夏、甘肃、陕西、河南、山东),主要将领有: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刘郁芬、张维玺、孙良诚、鹿钟麟、韩复榘、孙连仲、石友三、吉鸿昌等;新桂系(广西):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粤系主要有(广东):龙济光、陈炯明、许崇智、李济深、陈铭枢、陈济棠;中央军(势力遍及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蒋中正;黔系(贵州):刘显世、袁祖铭、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陕军(陕西):领袖杨虎城,主要将领有:孙蔚如、冯钦哉、赵寿山、李兴中;西北马家(主要在甘肃、宁夏、青海)主要有:马麒、马麟、马福祥、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洋軍閥二十四位上將的最終結局建威上將軍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

祖父佩公少年時曾與劉銘傳販私鹽、因之結識,官至淮軍統領。

愛其孫,隨營伴讀。

稍長,迭遭變故,祖,父,母皆喪,生計窘迫,絕意科舉,投武幕,入北洋武備學堂炮兵科,以最優畢業,保送德國習軍事,返,任威海隨營教官,曆日清甲午之役。

小站練兵,得蔭昌保薦,出要職,軍中譽為“北洋之虎”。

辛亥,率師南討,暗有反正意,曾饋南帥黎氏以密函,中有:“杯酒話前塵,萬馬濤聲天際湧。

登臨懷故國,八公山色望中收”之句。

不數日,果有逼宮之齊電出,共和遂成。

民元後,曆陸軍部長多要職。

袁公去,攝大政,出國務總理。

及至丁巳復辟,討平之。

謂之再造共和。

此後謀南北統一,文倚安福國會,武編參邊二軍,聲勢日隆。

不意,曹,吳反,以清君側,誅小徐為號,發兵來攻,一戰而敗。

隱。

其後雖曾東山再起,出執政一職,又為馬二,俄狄所煽之暴民,匪黨所誣,迫去職,明心跡。

抗戰中,全大節,為國府迎於滬上,上親執以弟子禮。

以病薨,年七十有一。

宿敵吳氏挽之曰:“天下無公,正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

時局至此,皆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戰,憂時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勳”!鎮安上將軍張錫鑾,字金波,浙江錢塘人。

父為四川駐防軍官。

幼即在軍中,習兵事,通戰陣。

稍長,又取監生。

軍中皆稱其智謀膽略,學識兼備。

綽號“快馬張”,任通化知縣、錦州鳳凰廳候補道。

曾曆日清甲午之役,後以東督錫鑾以事去職。

複任東邊道。

兼安東開埠局總辦。

任滿,升署度支司。

辛亥,授命西征,定三晉。

民元後,因懼東督趙氏仍戀故朝,兼之張,馮二將與張有早年招撫之誼,故調趙入京出清史館館閒職,而授張以鎮安上將軍,節制東三省軍務。

徐放湖北將軍。

洪憲改元,封一等伯,列名將軍府,兼參政院參政。

越年,主崩臣退,賦閑津門。

築網師園,以風月自娛。

民十年,病卒。

定武上將軍張勳,字少軒,江西奉新人。

少孤貧。

投效廣西軍,累保至參將。

日韓釁啟,隨毅軍防守奉天。

袁公練兵小站,充管帶。

庚子,防剿拳亂,敘功擢副將,賞壯勇巴圖魯。

兩宮回鑾,隨扈至京,諭留宿衛,日俄戰後,調奉天,節制三省防軍,賞黃馬褂。

旋命總統江防各軍,駐浦口,調江南提督。

武昌變起,與總督張人駿、將軍鐵良等籌戰守,江浙軍合攻江寧,糧援胥絕,乃退屯徐州。

人駿、鐵良走上海。

命勳為攝兩江總督,賞輕車都尉。

遜位詔下,並請優待皇室,保衛宮廷。

民元後,倡丁巳復辟,事敗,避入荷蘭使館。

旋赴津居,卒,年七十,諡忠武。

老友紹英挽曰:“宿望重兼圻,峻節不隨風會轉;孤忠依故國,大星竟隕海天寒!”宣武上將軍馮國璋,字華甫。

直隸河間人。

武備學堂畢業,留堂任教習,後投淮軍聶士成幕府。

曾曆甲午之役。

小站練兵,因此為人好滔滔不絕,群僚笑其為北洋之狗。

辛亥,率師南犯,揮北軍猛攻武漢,火燒漢口,既下漢陽,封男爵。

欲攻武昌,因袁欲反正,於三小時內連發七通電報召回。

改任清廷禁衛軍統領,察哈爾都統,反對南北議和。

時宗社黨擬遣其回前敵,接段軍,提控湖廣。

事不濟。

民元後,出掌兩江,失忠義,暗阻洪憲事。

段勢起,明授總統職,暗施調虎離山計,失兵柄,徐去職,卒於北平,年六十。

其人言大號空,子孫亦有染,孫鞏,出入於倡優之間,儼然伶人矣。

你想挑戰您的牌技嗎?你想邊玩邊賺錢嗎?休閒棋牌,家裏的棋牌室,現金退幣,讓你體會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彰武,鎮武上將軍段芝貴,字香岩,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備學堂出身,後留學日本。

返,任北洋新建陸軍講武堂教官。

善逢迎,由道員累遷至黑龍江署理巡撫。

後以袁故去職。

辛亥,隨袁複起,民元後,出武衛軍總司令,第一軍軍長,授彰武上將軍,署理湖北軍務。

繼與張錫鑾對調。

授鎮武上將軍,節制奉天、吉林、黑龍江軍務,兼奉天巡按使,上表勸進,洪憲成,封一等公。

其後與族弟結皖系,任段政府京畿警備總司令、陸軍總長,皖人呼之小段。

直皖戰起,臨陣失機,大敗。

去公職,隱。

年五十六,卒。

振武,隆武上將軍龍濟光,雲南蒙自人,滇南世襲土司,與陸榮廷有姻親之誼。

投廣西藩司張鳴岐麾下,張升兩廣總督,時廣東水師提督李淮跋扈,不受張命,因之,龍得援引,官至廣東提督,提三千濟軍入粵,以監水師。

辛亥,粵變,李降,張走,時局混沌,龍按兵百粵,初則靜觀其變,繼則遙受北命,期年間,竟出廣東巡按使,凜然封疆。

然黨人多不忿,欲屠龍,奮戰經年,龍終去職,年五十八,卒。

昭武上將軍薑桂題,字翰卿,安徽毫州人。

少投行伍,僧格林沁衛隊官出身。

後隨左宗棠剿回民,以功加提督銜,隸毅軍,授雲南臨元鎮總兵。

甲午役,潰走金州,革職留營,觀後效。

後應袁招入新建陸軍,統左翼。

曆屯泰安,青州、濰縣。

以功加太子少保銜,賞穿黃馬褂,加尚書銜,調直隸提督兼統武衛左軍。

辛亥,奉袁命,以毅軍換防京師,熱河,山海關等各處旗兵,助袁登位。

民元後,授熱河都統,陸軍上將、昭武上將軍。

其後久掌毅軍,洪憲,丁巳皆參與其事,調和於各派之間,然事皆不順。

暮年,出陸軍檢閱使閒職,年七十九,卒於京。

為人極護桑梓,凡亳州商賈無論良莠,即運煙土,但經熱河亦庇護之。

德威上將軍王士珍,字聘卿,直隸正定人。

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隨袁創北洋軍,任新軍督操營務處幫辦兼講武堂總教習、工兵營統帶。

與馮,段並稱三傑。

其人不好張揚,人謂之神龍見首不見尾,故稱之“北洋之龍”。

歷任練兵處軍學司止使,又兼第六鎮統制、署理陸軍部侍郎。

辛亥,袁氏起,充陸軍大臣。

民元後,隱居,受袁邀複出,獲陸軍上將銜,任陸軍總長。

袁崩,出段內閣參謀總長,代理國務總理,兼任陸軍總長。

其後以北洋元老的身分,多次居間調停直、皖、奉各系間的矛盾。

年六十九,卒。

一說其為暴卒,乃其女孫為張宗昌辱所致。

耀威上將軍陸榮廷,原名陸阿宋,廣西武鳴人。

家境赤貧,兩2歲喪父,五歲喪母,流落街頭,以割馬草為生。

後入三點會,縱橫清越邊界,專與法人為敵。

受招安,以功進廣西邊防督辦,保送日本士官學校深造。

賜號“提勇巴圖魯”。

亡父母亦皆封為“建威將軍”,“一品夫人”,然不思報效,卻與革黨相通,辛亥,反於西南。

繼沈秉坤為廣西都督,民元後,依違與孫袁之間,坐大於邊陲,及至國民政府削藩,方失勢,隱居滬上,年七十而卒。

熙威上將軍劉冠雄,字子英,又字資穎,福州人,父為箍桶匠,家貧如洗,投馬尾船政學堂,習水師。

績優,官送英國留學,習炮術。

返,供職海軍,曆甲午之役,戰後任“海天”艦管帶。

平步青雲之際,卻因艦隻觸礁獲罪,幸袁援手,方得免,遂入袁幕。

民元後,出海軍總長。

洪憲時,封二等公。

其後曆多屆內閣,曾為福建鎮撫使,閩粵海疆防禦使。

晚來隱居津門,年六十七,病卒。

虎威上將軍曹錕,字仲珊,河北天津人。

早年以販布為生,後入天津武備學堂。

隨軍入朝鮮,曆甲午役,戰後投袁世凱,升嫡系第三鎮統制。

辛亥,軍移駐京郊南苑,為袁禁衛。

民元後,任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

上書請求改變國體,授虎威上將軍,洪憲初,再封一等伯。

護國討袁軍興,率軍入川彈壓,與護國軍戰於敘瀘間,屢有斬獲。

及上崩,始退,調直隸督軍。

丁巳復辟,任西路討逆軍總司令,破之。

段繼位,互不容,時方南下漢口,率部入嶽州、占長沙、取衡陽。

遂與南軍通,主七省同盟,討段,討奉,皆勝,控北京政府。

以賄選手段為總統。

二次直奉戰起,馬二倒戈,被軟禁。

後獲釋,於洛陽與吳會,相顧涕泠。

晚年寓居天津,日軍入,許偽職,不受。

年七十六,卒。

國府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

英威上將軍李純,字秀山。

直隸天津人。

天津武備學堂畢業。

歷任北洋軍政司,督練公所教練處提調,陸軍第一鎮騎兵營管帶、標統,第六鎮第十一協統領等職。

辛亥,所部改編為混成協,隨馮國璋南下同革命軍作戰,旋任第六鎮統制。

民元後,隨馮南下,任江西都督。

及馮為段所挾,邀往京師,特調其為江蘇督軍,駐節金陵。

時與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並稱為直系之“長江三督***。

任上治工商主實業,恤民生。

然突以四十六歲壯年,暴卒而亡。

官檔謂其:因憂國憂民而自戕。

巷議其妾與馬弁私通,被李發現後,馬弁將李純擊斃,莫衷一是。

孚威上將軍吳佩孚,字子玉,山東蓬萊人。

傳其母有娠時,其父夢前明戚繼光,故以佩玉名之。

六歲喪父,失教誨,少無賴,染煙癮,兼以攬訟詞,圤卦詞為生。

後因事亡走他鄉。

投武衛軍,為戈什哈。

庚子軍潰,,複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習測繪科。

業成,入北洋第三鎮。

辛亥,擢炮兵管帶,移駐長辛店。

翌年,袁以湯鄉銘督湘,命曹部駐嶽州互為犄角。

湯慕其才,延攬之,為曹所覺,與人雲:“與若為他人用,不若吾自用之”。

遂連拔數級,出第六旅旅長。

至是,贊襄軍務,無役不予,戰必勝,攻必克。

及至,連敗皖,奉二師,天下震怖。

時方壽於洛陽,有聯謂之:“牧野鷹揚,百歲勳業才半紀;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

眼見江山唾手,不意馮二陣前倒戈,功虧一簣。

其後遊歷川,遼以詩酒自娛。

晚來,居北平,東師入,擬請出山,辭不受。

旋暴卒。

事聞,上親臨致祭,聯曰:“三呼渡河,宗澤壯心原未已。

一歌見志,文山正氣自常存”。

壯威,襄武上將軍王占元字子春,山東館陶人。

初讀私塾,稍長投身卒伍,選送北洋武備學堂第一期畢業。

歷任淮軍哨官,新建陸軍工程營隊官,第七營管帶,累升至新軍第三協協統。

辛亥,任北洋第二鎮統制。

民元後,繼任第二師長。

率部調湖北,晉壯威上將軍,授襄武上將軍,督理湖北軍務。

袁崩,任湖北督軍,兼省長,兩湖巡閱使。

因湖北境內多兵變,加之湘鄂戰起,鄂軍敗北,為吳子玉聯合湘軍驅逐。

匿居天津。

辦實業,置房產,興教育。

年六十九,病卒,歸葬館陶。

益威上將軍田中玉,字蘊山,直隸撫寧人。

北洋武備學堂出身。

曾任北洋第一鎮炮隊第一標統帶、兗州鎮總兵等職。

光緒三十四年,出東三省督練分所總參議。

民元後,歷任代理山東民政長、曹州鎮總兵、兗州鎮守使、陸軍第五師師長多職。

調京任陸軍部次長,轉年任察哈爾都統。

袁崩,歸魯,任山東督軍,兼省省長。

後去職,於天津寓居。

置房產,辦恒源祥紗廠。

年七十三,卒。

本文轉自奇趣網()詳細出處參考:/html/2007-05/959.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