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地应力实测与巷道稳定性研究
地应力场对深井巷道围岩稳定的影响

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 1 巷 道 围岩应力 分 布特征分 析 . 巷 道与最 大水 平主应 力呈不 同夹角时 的围岩 应 力等 值线 分 布特征 见 图 1 。 从水 平 应力 等值线 可知 : 地应力 场 中 , 在 不论巷
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本次数 值 模 拟 计 算 是 以冬 瓜 山铜 矿 床 一7 0 3m 中段 首采地 段 ( 0 5 5 - 9线 ) 的实 际地 质 条件 为 基础 ,
趋增 大 。
45 直墙高 17 m。由于 一 3 m 中段埋深 于地 .m, .5 70 表下 80 故 巷 道所 受 垂 直 地 应 力 为 = 7 = 3m, H
董世华 , , 男 副部长 , 工程师 ,40 1 2 4 3 安徽省铜陵市。
() 1 当夹 角为 0时 , 道 两帮 、 底 板浅 部岩 层 。 巷 顶 都 出现卸 压 区 , 底板 浅 部 的极 小 范 围 内有 拉 应 力 在
存在 , 而在巷道两帮、 顶底板深部岩层出现压应力集 中, 再往深部应力逐渐降低 , 中程度减弱 ; 集 在拱基
4 2
维普资讯
董世华
周树 光 : 应力 场对深 井巷 道 围岩 稳 定的 影响 地
20 0 7年 8月第 8期
及 两基角 处也 出现压应 力集 中 , 基角 较深 处 , 在 出现
道轴 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夹角如何 , 巷道两帮、 底板 浅部 岩层 均处 于卸 压 区 , 道顶 板 、 巷 两基 角 浅部及 底
板深 部岩层 均 处 于应 力集 中 区 , 中顶板 中部 和 两 其 基角 浅部 应力 集 中 明显 , 板深 部 岩 层 应力 集 中较 底 轻微 。 随着 角 度 的增 大 , 道 四周 的应力 集 中值 也 巷
深井巷道围岩地应力分布规律测试及控制技术

深井巷道围岩地应力分布规律测试及控制技术近年来,深井巷道围岩塌陷事故频发,给煤矿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为了保证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和煤矿的正常生产,对于深井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的测试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测试方法和控制技术两方面探讨深井巷道围岩地应力分布规律测试及控制技术。
一、测试方法1、钻孔法钻孔法是最常用的测试深井巷道围岩地应力分布规律的方法。
通过在围岩中钻一定深度的孔洞,测定围岩中不同深度的应力值,从而得出围岩的应力分布规律。
钻孔法不仅测试精度高,而且速度快,对立即掌握围岩应力情况十分有利。
如果要求精度更高,还可以使用测微计、电测点等设备辅助测量。
2、红外线法红外线法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测试方法。
通过使用红外线扫描仪和热像仪来记录巷道围岩的温度分布,进而测定围岩中的热应力分布,从而推导得出围岩地应力分布规律。
该方法测试过程不需要人员进入巷道,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
但是,由于围岩的温度变化受到许多因素(如气流、地温、水温等)的干扰,该方法的测试精度相对较低。
3、衬砌变形法衬砌变形法是一种通过测定巷道内衬砌的变形情况,推导出围岩地应力分布规律的方法。
该方法依靠衬砌的弹性形变来估计围岩的应力状态。
衬砌变形法能够实时监测巷道围岩变形,尤其在有活动性煤层的支护工程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控制技术1、钢丝网隧道衬砌支护技术钢丝网隧道衬砌支护技术首先在巷道壁上铺设钢筋网,然后注入混凝土,形成固定的隧道衬砌。
该技术能够承受较大的围岩应力,大幅度提高了巷道的承载能力。
2、岩石锚杆加固技术岩石锚杆加固技术是指将钢筋或钢板插入巷道围岩中,然后将锚杆和巷道围岩胶接固定。
该方法可承受恶劣环境下的巷道围岩应力,延长了巷道使用寿命。
3、压力释放技术压力释放技术是通过钻孔工程在巷道围岩中开凿孔洞,将压力释放到较低的地层,以实现围岩的松弛减压。
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巷道围岩应力,有效预防了围岩坍塌。
《岩土力学》2008年第9期被EI收录论文(52篇,收录率100%)

页码
23 7 23 3 0 — 1 23 4 2 3 8 1 — 1
23 9 2 3 2 1 — 2
23 3 23 8 2 — 2
23 9 2 3 4 2 — 3 2 3 5 23 0 3 — 4 2 3 1 23 9 4 — 4
23 O 2 3 4 5 一 5 23 5 23 8 5 — 5 2 3 9— 23 4 5 6 2 3 5— 23 2 6 7
庄艳峰,王 钊l I ,陈 轮
大跨度连拱隧道直中墙 受力现场监测分析 旧路 改建高速公路中地基强夯效应测试与工艺参 数分析 深部三维地应力实测与巷道 稳定性研究 软土基坑支护 中的锚拉桩结构设计 基于 S P U的软土最大剪切模量测试分析研 究 CT 高层建筑桩箱基础共 同作用现场测试分析 基于 L gsc回归模型的砂土液化概率评价 o ii t 表面波法确 定卵石土地基承载力模型研究
钢纤维混凝土深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在 AN YS中的实现 S 等截面桩与扩 底桩抗拔承载特性数值 分析研究
单螺旋空孔直 眼掏槽成腔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土坡等圆心角斜条分稳定性分析法
241 — 24 1 5 2 卿 启湘 ,王永和 ,赵 明华 24 2— 24 6 2 2 李宏艳 ,李风明 ,彭永伟 祝 介旺 ,柏 松,刘 恩聪 ,等 242 243 7— 2 3— 8 张 治军 ,饶锡保 ,王志军 ,等 243 243 24 9— 24 5 3 4 李 亮 ,迟世春 ,郑榕明 6— 0 陈炜韬 ,王 明年 ,魏龙海 ,等 244 245 24 1 24 6 5 — 5 王桂尧 ,胡振南 ,匡希龙 刘 方成 ,尚守平 ,王海东 24 7— 24 2 5 6 24 3 24 8 6 — 6 郭红仙 ,宋二祥 ,陈肇元 24 9— 24 5 6 7 蒋建平 24 6— 24 0 7 8 赵 明华 ,刘敦平 ,邹 新军 卢应发 ,陈高峰 ,罗先启,等 2481— 248 6 罗 伟 ,朱传云 ,祝启虎 24 7— 24 1 8 9 24 2— 24 7 9 9 李典庆 ,吴帅兵 ,周创兵 24 8 25 2 9 — 0 马小杰 ,张建 明,常小晓,等 吴振君 ,王 浩 ,王水林 ,等 2 5 3 25 7 0 — 0 0 4 闰静雅 ,张子新 ,黄宏伟,等 2 5 8— 251 5— 0 邹金锋 ,罗 恒 ,李 亮 ,等 2 51 252 2 5 1 25 6 2 — 2 王汉鹏 ,李术才 ,张强勇 2 3 蒋青青 ,李江腾 ,胡毅夫,等 2 5 7— 2 5 0 2 5 l 25 6 3 一 3 姜 小春 ,谢和平 ,周宏伟 2 5 7— 25 1 3 4 曾 胜 ,覃庆通 ,阳军生 25 2 25 6 4 — 4 吕国仁 ,崔新壮 4 5 张百红,韩立军 ,韩贵雷,等 2 5 7— 2 5 0 5 5 李俊才 ,岳颖锋 ,茅奇辉,等 2 5 1— 2 5 5 5 — 6 蔡国军,刘松玉 ,童立元,等 2 5 6 2 5 0 61 6 李成芳,吴德伦 ,邓小波 ,等 2 5 — 2 5 6 25 7 25 1 6 — 7 潘建平,孔宪京 ,邹德高 25 2 25 6 7 — 7 候兰杰,陈兴长 ,陈 慧 ,等 5 52 徐礼华,池 寅 ,李荣渝 ,等 2 77— 2 8 25 3 2 5 8 8 — 8 吴江斌,王卫东,黄绍铭 9 9 郑祥滨,璩世杰 ,范利华 ,等 2 58 — 2 5 4 25 5 25 8 9 — 9 董育烦,张发明,郭炳跃 ,等
地应力研究现状以及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地应⼒研究现状以及在⼯程应⽤中存在的问题地应⼒研究现状以及在⼯程应⽤中存在的问题。
地应⼒存在於地壳中的应⼒。
⼴义上也指地球体内的应⼒。
它包括由地热﹑重⼒﹑地球⾃转速度变化及其他因素产⽣的应⼒。
地质⼒学认为﹐地壳内的应⼒活动是使地壳克服阻⼒﹑不断运动发展的原因﹔地壳各处发⽣的⼀切形变﹐如褶皱﹑断裂(见节理﹑断层)等都是地应⼒作⽤的结果。
通常﹐地壳内各点的应⼒状态不尽相同﹐并且应⼒随(地表以下)深度的增加⽽线性地增加。
由於所处的构造部位和地理位置不同﹐各处的应⼒增加的梯度也不相同。
地壳内各点的应⼒状态在空间分布的总合﹐称为地应⼒场。
与地质构造运动有关的地应⼒场﹐称为构造应⼒场。
通常指导致构造运\动的地应⼒场。
有⼈也将由於构造运动⽽产⽣的地应⼒场简称为构造应⼒场。
在地质⼒学中﹐构造应⼒场是指形成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的地应⼒场﹐包括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所展布的地区﹐连同它内部在形成这些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时的应⼒分布状况。
有多少类型的构造体系﹐就有多少种类的构造应⼒场。
⼀定型式的构造体系所代表的应变图像﹐反映了其构造应⼒场的特徵。
通过对构造应⼒场的分析研究﹐可以推演构造运\动的⽅式和⽅向﹐把各个⼤陆及地区运动的⽅式和⽅向综合起来﹐可以推断地壳运\动的⽅式和⽅向﹐进⽽探索地壳运动的起源。
存在於某⼀地质时期内的构造应⼒场称为古构造应⼒场。
现今存在的或正在活动的地应⼒场称为现今构造应⼒场。
现今构造应⼒场的研究﹐既要实地考察挽近地质时期﹐特别是第四纪以来﹐岩⽯﹑地层发⽣的构造变形以及地区的升降﹐也要⽤适当的仪器装置及其他⽅法﹐直接测量现今地应⼒的活动。
进⾏地应⼒测量时要根据活动的构造体系﹑活动的构造带(如地震带)和重⼤⼯程建设要求来布置测点﹐同时配合相应的地质⼯作。
地应⼒活动会产⽣或影响地质构造。
剧烈的地应⼒活动会引起地震。
地应⼒活动还可影响地壳内岩⽯﹑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因此﹐也可以利⽤这种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来分析地应⼒的活动情况。
煤矿深部巷道原始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1 4 1 .o 1 5 0 .o : 第 三 主应 力 为 水 平 应 力 , 其 值 大
/ J 、 为 1 1 . 6 1 1 . 8 MP a , 方 向为 1 6 4 . 7 。 ~1 8 0 . 9 。 。
测量编号 : Y Y一1 ; 岩体类型 : 灰岩 ; 弹 性模 量 :
l O 6 7 2 . 5 MP a; 泊 松 比: 0 . 2 8 1 。
实测 结果 可信 度 :在 6个 自由度 上 的相关 系数
为0 . 9 6 1
2 0 1 6年 第 4期
杨 凯: 煤矿深部巷道原始地 应力 测试与 分析
5 . 1 实 测 结 果
( 1 )Y Y 一 1 测 点原 岩应 力实 测结 果如 表 1 所列 。
3 测 试 方 法
采 用 应 力解 除法 . 在 岩体 中施 工 一 定 深 度 ( 扰 动 区以外 ) 的钻 孔 .将 应力 传感 器牢 固地 安装 在钻 孔
中. 然 后 打钻 套取 岩芯 实施 应力 解 除 , 并 在解 除 的过
为煤 1 2 , 厚0 . 1 0 . 2 n l 。现开采 深 度超 过 1 1 0 0 m.
巷道 围岩 发生 变 形 . 地 压显 现 明显
对应 力解 除数 据 、现场 率定 测试 参数 及其 他有 关 资
料 进行 了计 算 和分 析 。
5 地 应 力 测 量 结 果 及 分 析
表 3 原 岩应 力测 量 结 果
3 7
表 l YY一1测 点 原 岩 应 力 实测 结 果
( 1 )原 岩应力 场 的第 一 主 应力 为水 平 应力 , 其 值
大小 为 3 5 . 9~3 6 . 5 MP a , 方 向为 S W8 3 . 9 o 8 5 . 9 。 。 应力计的 1 2个 应 变 片 随解 除 时 间 的应 变变 化 曲线如 图 2所示 。 第 二主应 力值大小 为 1 4 . 5 l 4 . 7 MP a .方 向为
深井巷道围岩地应力分布规律测试及控制技术

深井巷道围岩地应力分布规律测试及控制技术【摘要】本测试采用理论分析、试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原岩应力实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陈蛮庄煤矿原岩应力分布规律及原岩应力与支护系统的关系。
【关键词】深井巷道;地应力;分布规律测试;控制技术0 工程概况根据原岩应力测点布置的基本原则,依据陈蛮庄煤矿井下的开拓布置情况,在现有巷道揭露范围内选择了四个测点进行原岩应力实测,编号分别为CMZSC-1、CMZSC-2、CMZSC-3、CMZSC-4,测点绝对深度941.7m。
实测表明最大水平应力方向与巷道掘进方向的夹角较大,最大水平应力对巷道稳定性影响较大。
根据实测的原岩应力,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探求原岩应力与锚杆支护强度的关系,为巷道支护提供科学依据。
支护系统的成功关键是锚杆支护参数设计要合理,支护参数包括锚杆长度、锚杆间排距、锚杆直径、锚杆型号等。
巷道围岩松散破碎范围是决定锚杆长度的重要因素,原则上讲,锚杆的长度应该足以锚固到松散破碎范围以外的一定深度。
1 支护系统数值模拟分析采用大型岩土类三维分析软件3D-FSM·DDM间接边界元数值系统对巷道开挖后,对采用不同支护方式巷道的围岩力学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具体数值计算模型及方案如下:根据原岩应力第一测点(CMZSC-1)的地质条件,建立测点周围西翼回风大巷的数值计算模型。
巷道断面为直墙半圆拱形,其形状尺寸断面净宽为4.0m,净高为3.6m。
方案1采用锚网喷支护(断面布设14根Φ18mm×1.8m锚杆),方案2采用锚网喷+锚索支护(断面布设14根Φ20mm×2.4m锚杆,同时增加3根Φ17.8mm×6.3m锚索)。
考虑到边界效应和计算速度因素,最终计算模型长度为20m,模型共有720个单元,378个节点。
方案1每个断面布设14根(Φ18mm×1.8m)锚杆,锚杆共有1680个单元,1960个节点;方案12每个断面布设14根(Φ20mm×2.4m)锚杆+3根(Φ17.8mm×6.3m)锚索,锚杆共有1680个单元,1960个节点,锚索有360个单元,480个节点。
应力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应力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于德文(山西煤炭运销集团蒲县昊兴嫄煤业有限公司,山西临汾041000)摘要: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和强度的不断加大,使得矿井所处的环境愈加复杂,且多处于“三高”条件下,其中高应力分布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和支护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在对矿井地应力分布情况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应力区内采动应力引起的应力集中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矿井的采掘工程部署、开采工艺选择与巷道支护方案设计等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思路。
关键词:煤炭资源;“三高”条件;采动应力;巷道;稳定性中图分类号:F4;TD323文献编制码:A文章编号:1008-0155(2019)15-0010-01煤矿地下开采过程中,强烈的矿山压力显现和动力灾害的发生是自然条件和工程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和强度的不断加大,使得矿井所处的环境愈加复杂,且多处于“三高”条件下,其中高应力分布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和支护具有重要影响o应构建矿井地应力分布基础上的巷道稳定性治理和支护优化方案,通过对不同应力区内釆动应力引起的应力集中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矿井的开采布局与巷道支护方案设计等提供理论基础,为煤矿安全高效生产供技术支撑。
1地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地应力円是引起采矿工程围岩、支护变形和破坏、矿压显现和矿井动力现象发生的根本作用力,在诸多影响釆矿工程稳定性的因素中,地应力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因素之一。
围岩中存在高地压是造成巷道底鼓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深部巷道底鼓的情况比浅部巷道多且严重。
地应力测量表明,我国煤矿的地应力场为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巷道位置密切相关。
相关研究表明,矿井最址平主应力方向对巷道稳定性具有影响。
将巷道轴线方位与最大主应力方位之间的夹角划分为三个区间,通常当巷道轴线与最大主应力方位夹角较小(0。
~30。
),在这一区间巷道稳定性受到最大主应力影响较小;当巷道轴线与最大主应力方位夹角中等(30。
地应力在深井巷道支护中的应用

巷道 布置的方 向性进行支护设计和实施 , 不仅提 高了支护效果 , 而且有效地保证 了巷道 安全 、 取得 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 词 陶二 煤 矿 地应 力 深 并 巷 道 锚 杆 支 护 中 图分 类 号 T 32 D 2 文献 标 识 码 B
1 地 应 力 测 试 结 果
5 .0 7 0
3 6 2. 9
应力的影响最 大 , 对巷 道稳 定最不 利 ; 最大水 平 主应
力方向与巷道轴 向成一定角度斜交 时 , 巷道一 侧出现
应力集 中而另 一侧应力 较低 , 顶底 板 的变形 会偏 向巷 道一侧 。因此 , 原岩应 力的方 向对 巷道变形与破坏 有 很大影响 , 在巷道布置及锚杆支护参数 设计时必须考 虑最大水平主应力 的作用 。
表 2 地 应 力 方 向及 大 小
孔 号 点 位 置 力 大 小 ( a 测 应 MP )
. 01 2 91 7.
由于原岩 主应力具有明显 的方 向性 ,因而 它对巷 道布置有重要影响。最大水 平主应力方 向对巷道 稳定
性 具 有 以下 影 响 :
方位( ) 。
2 3 6 6 . 7
倾 角( ) 。
—6 5 .8
最大水平主应力 方 向与巷 道轴 向平行 时 , 巷道受
水 平 主 应 力 的 影 响 最 小 , 顶 底 板 的稳 定 最 有 利 ; 对 最 大水平主应力 方 向与巷道轴 向垂直 时 , 巷道受水平 主
1
北大巷 0 - 2
o - 3  ̄l r
3
() 3 三个 测点应 力 状态 不 完全相 同, 与构 造部 这 位、 岩体结构 、 岩性分布有关。 () 4 铅直应 力 略小 于上覆 岩 体 的重量 , 主要 是 这 由于特殊 的构造形迹( 岩层倾 角较大 ) 所造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 部 地 应 力 实 测 与 巷 道 稳定 性 研 究
张 百 红 。 韩 立 军 ,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 江 苏 1 徐 州 2 10 ;.徐 州- 程 学 院 , 江 苏 徐 州 2 l0 208 2 T + 20 8)
【 摘 要】 初 始 地 应力 是地 下工程 围岩 稳定 与 支护结 构设 计 的一个 基 本 参 数. 山东唐 口煤 在 矿井 下 回风 石 门、 翼辅助 运 输 石 门不 同构 造部 位 的 三个 测点 采 用 空心 包体 应 力解 除 法 进行 了现 西
・4 ・ 1
维普资讯
里我 们设立 了一 个过渡 坐标 系 X 首先将 ( 转 换 为 ( . 坐标 旋转 为钻孑 倾 角 . yZ , P) P) 其 L 其关 系为
场 应 力实 测工 作 .测 点 的埋 深达 1 2  ̄ 1 3 m. 0 4 0 0 文章详 细介 绍 了三维 地 应 力及 其 主 应 力 的 计算 原
理, 并根 据 矿 区实测 地应 力 资料 , 分析 了矿 井地 应 力大 小、 向变化和 分 布特 征 , 而获 得 了该 矿 区 方 进 地 应 力的定 性及 定 量资 料 , 初 步分析 了地应 力对 巷道 稳定 性 的影 响 , 还 为巷道 的支 护结 构设 计 工作
规 律及 其与地 质 构造 的关 系 , 以寻 找 一 经济 有效 的支护方 法 .这 对深 部 开采 与 支护 具有 重大 意 义. 种
1 三 维 地应 力 计 算 原 理
应 力解 除技 术是 实 现地应 力扰动 , 开展 实 测最通 用 的方 法… , 是通 过 取芯 把 , 围岩 体施 加 给 它 的应 力场 I 吉 j 内 隔离 开来 的方 法 :1 自岩 面 用钻 机 钻进应 力解 除孔 ( 称 大孑 ) 至不受 除 钻 孑 以外 的 其他 工 程 影 响 的位 () 俗 L, L 置 , 头 直径 1 0 钻 3 mm; 2 磨 平 大孑 孔 底后 , 同心地 钻 进 小 直径 孔 穿过 待 测 点 ( () L 再 该孔 为测 量 用 孔 , 头 直径 钻 为 3 rm) ( ) 6 a ; 3 在测 量小 孔 内 , 安装 环 氧树 脂 j 轴应 变 计 ;4 一般 经 过 2 时 , () 4小 待环 氧树 脂 固化后 , 芯作 套 应 力 解 除 , 时 进 行 数 据 采 集 . 项 E 现 场 钡 量 中 , 用 的 仪 器 是 澳 大 利 亚 制 造 的 野 外 型 便 携 式 同 本 l 0 采
与大 地 坐标 XY Z的关 系用 9个方 向余 弦值 可 以完全 确定 . 地J 力实 测 中 , 般 钻孔 与大 地 坐标 系轴 总 会 一
成某 一角 度 ( 角或 俯 角 )设 、 z为钻 孔 坐标 系 , 该 坐系下 的地 应 力是 实 测地应 力 . 为 仰 . T y 在 记
( :一 ( ,’ , P , , P) P 』 尸 , P P ) . () 1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9期 l
V0 _2 . 9 l 1 NO
徐
9月
SEP. 20 06
J u n l ) Xu h uI si t fTe h oo y o r a ( z o n tt eo c n lg f u
DA T八T AKE 自动数 据采 集 系统. R
1 1 地应 力大 小和 方 向 .
设 地 下某 一 点 的 地应 力 各 分量 为 , , P , , , , 为 ( , 的 主威 力 大 小 为 P ,’, 。 ’ P , , P z 』 z 』) 它 』 P , 。
式 中 : ~ P 』 表 示地 应 力的六 个 分量 : 标一 个 字母 的应 力 分量 为 正应 力 , 下 二个 字母 的应 力分 量 表 示
剪应 力 分 量. 方便计 取 , 为水 平 孔径 方 向 , 为 z轴 轴与 钻孔 轴 线重 合 . 只要我 们 能 够 由钻 孔 的应 力实 测 中得
到 (j … 的全 部分 量 , 过 两 次坐标 转换 不难 求得 ( 的最终 结 果 , 由此得 到 主应 力 的大 小 和方 . , ) 通 P) 并 这
收 稿 日 期 :00 . 3— 2 60 1 2
作 者 简 介 ; 百 红 ( 7一 , , 苏 徐 州 人 , 师 , 士 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岩 土 加 固研 究 张 1 4) 男 江 9 讲 硕 主 韩 立 军 ( 6 , . 苏盐 城 人 , 授 。 士 生 导 师 . 要 从 事 岩 土 加 固研 究 1 5) 男 江 9 教 博 主
要硐 室 和苍道 施 工后进 行 百 门掘进 期 间 , 前施 1完 成 的硐室 和巷 道相 继 发生 严 重破 坏 .其 表现 为 : 室和 先 二 硐
巷 道 四周开裂 、 变形 , 帮和顶 底板 收敛 剧 烈 , 窀 和巷 道在短 期 内大 部分 丧失 安 全使 川功 能 , 川传 统 的经 两 硐 利 验 类 比法 来进 行 巷道 的 没计 、 工和 指 导 产 已失去 作 用 , 施 因此 , 须 l解 和 研究 地 应 力 的 大小 、 必 r 方 、 分布
提 供 可靠依 据. 【 键词 】 深 井 ; 应 力测 量 ;分布 特征 ;围岩稳定 性 关 地
【 中图分 类号 】 TU4 7 【 献标 识码 】A 【 5 文 文章编 号】
淄 博煤 业集 团公 司唐 【煤 矿位 于 I 东济 宁市 两北 部 , 底 车场 水 平埋 深 约 l 3 柞完 成 井底 车场 主 J I I 井 0 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