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题-单位犯罪

合集下载

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有哪些

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有哪些

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有哪些单位犯罪是指单位作为犯罪主体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行为,不同于个人犯罪,它涉及的层次更复杂,更具有危害性和社会性。

而我国刑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范畴和种类。

接下来,本篇文章将重点阐述我国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种类及其构成要件。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单位犯罪是指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功能结构下,由企业、合作社、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队和国家机关等组织作为罪犯主体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单位犯罪的主体是由组织机构、职务人员、代表人员等构成,这些人员在单位内,以单位的名义和资产为代价,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单位犯罪的种类1. 正面犯罪正面犯罪是指单位以自己的名义或者代表人员名义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包括单位行贿、虚假广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

2. 间接犯罪间接犯罪是指单位在实施某些犯罪活动时虽然没有直接实施犯罪行为,但是其管理人员、代表人员参与其中,或者是单位组织和指挥下属人员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如单位职工故意伤害、侵犯商业秘密、非法占用农用地等。

3. 从属犯罪从属犯罪是指单位内的管理人员、代表人员以及其他员工在单位的授权下,为单位谋取经济利益或者实现其他目的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如贪污受贿、侵犯知识产权等。

4. 无意犯罪无意犯罪是指单位或者其职务人员在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疏忽大意,导致他人人身、财产或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例如生产事故、失火事故、污染环境等。

三、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1. 犯罪嫌疑单位存在单位犯罪的第一个必要要件是犯罪嫌疑单位的存在,其所指的是带有犯罪嫌疑的单位,而非已经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单位。

2. 职务人员或代表人员的参与在单位犯罪中,职务人员或代表人员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构成要件之一。

也就是说,单位是通过其职务人员或代表人员实施犯罪行为,而不是单位本身直接实施的。

3. 犯罪行为的实施在单位犯罪中,必须存在某种犯罪行为才能构成犯罪,这些犯罪行为以各种形式出现,包括行贿、虚假广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

刑法中的单位犯罪罪名有哪些

刑法中的单位犯罪罪名有哪些

刑法中的单位犯罪罪名有哪些单位犯罪是指由法人、企业、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以及其他非自然人的组织机构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公共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单位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往往比一般犯罪更大,因此法律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也更为严厉。

以下是常见的单位犯罪罪名。

一、单位行贿罪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行为人以贿赂的方式,通过向受贿者非法行为实施承诺、给予款物等手段,帮助单位实现其非法目的。

单位行贿罪主要表现为给予、承诺给予贿赂等,有时也包括行贿所受到的罪名。

二、单位受贿罪单位受贿罪是指单位的工作人员因职务活动而受受贿,使单位获得不利于公共利益的利益。

单位受贿行为包括单位工作人员接受受贿,被行贿人贿赂以影响单位业务决策等。

三、单位行贿、受贿罪单位行贿、受贿罪是指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实施行贿、受贿,使单位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单位行贿、受贿罪是对单位行贿罪和单位受贿罪的合并。

四、单位贪污罪单位贪污罪是指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贪污单位的财务资产,使单位受到经济利益损失。

单位贪污罪也包括盗销企业资产等行为。

五、单位渎职罪单位渎职罪是指单位工作人员违反职责,玩忽职守,给单位运行带来损失,从而有悖于其职务使命与工作目标。

单位渎职罪分为不同情形,如不履行职责、违反规定、滥用职权等。

六、单位犯罪嫌疑人罪单位犯罪嫌疑人罪是指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在单位内拥有一定权力和影响力、掌握一定财务资源的人员,在单位内涉嫌犯罪活动。

该罪名主要是在依法调查、处理企业犯罪行为时采用的。

七、单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单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单位为了获取利润,公然违反国家规定,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

单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往往涉及庞大的资金量和极高的社会风险,严重影响金融安全和公共利益。

八、单位传销罪单位传销罪是指单位以虚假宣传、大肆招商、组织推销等手段,诱导消费者入股和购买产品,实施非法募集资金的行为。

这种非法募集资金的行为,通常会采用串联多层次的方式,利用人际关系诱导消费者投资,以达到获得高额收益的目的。

单位犯罪的认定与界限

单位犯罪的认定与界限

一、单位犯罪的认定与界限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

自然人犯罪,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所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我国刑事立法中所规定的绝大多数犯罪是自然人犯罪。

二、单位犯罪基本特征单位犯罪是法定犯罪与传统的自然人犯罪有显著不同的特征。

其基本特征如下:1、单位犯罪的主体的法定性。

所谓的单位犯罪主体法定性具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单位犯罪主体范围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不是任何单位或者组织都可以作为单位犯罪主体构成单位犯罪的。

二是某一具体单位犯罪罪名的犯罪主体是法定的。

有的单位犯罪的主体法律规定必须是特定的,如刑法第387条规定的单位受贿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其他单位不能构成本罪的主体。

2、单位犯罪的意志的整体性。

单位意志不是单位内部某个成员的意志,也不是各个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单位领导集体或者代表单位整体利益的成员在领导、指挥、决策、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单位整体性的意志,即单位的整体意志。

3、单位犯罪利益的整体性。

单位的利益即包括非法利益也包括合法利益。

关于单位犯罪谋取的利益是否包括合法利益这一问题上存在不同的争议。

有的认为,“单位犯罪是为本单位谋取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为本单位全体成员或多数成员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为单位谋取合法利益的行为,不可能成立任何犯罪”。

我们认为,单位的故意犯罪是在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支配下实施的危害行为,这时单位犯罪所谋取的利益自然具有非法性。

然而,单位的过失犯罪行为就不能一概而论。

在单位的过失犯罪中,有的引发犯罪的因素是基于谋取非法利益,如在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中施工单位为了偷工减料,造成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的,是属于谋取非法利益形成的单位过失犯罪;有的单位过失犯罪引发的犯罪因素并不是基于谋取非法利益,而是从事常规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履行常规的工作职责过程中发生的单位过失犯罪就不能理解为单位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

单位犯罪的名词解释

单位犯罪的名词解释

单位犯罪的名词解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单位犯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单位犯罪是指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其业务范围内违法犯罪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现象。

本文将围绕单位犯罪展开讨论,解释其含义、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单位犯罪的含义。

单位犯罪主要指的是代表一个法人实体或其他组织行为的犯罪行为。

与个人犯罪不同,单位犯罪通常涉及一系列组织成员之间的协作,其犯罪行为多数与其业务范围相关。

例如,一家公司通过财务欺诈、虚报资产等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便是典型的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单位犯罪往往需要有组织的计划和实施。

这是因为单位犯罪通常需要多人的协作和配合,包括组织内部各个岗位的人员。

其次,单位犯罪行为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与个人犯罪不同,单位犯罪的实施往往借助于组织结构和职权分工等制度,以此来掩盖犯罪行为。

再者,单位犯罪往往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犯罪行为可能逐渐演变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从而更难以被发现和阻止。

单位犯罪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单位犯罪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作为法人实体或组织,单位具有一定的社会权限和责任,违法犯罪行为将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损害市场秩序。

其次,单位犯罪对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财富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正竞争,还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影响社会福利的均等分配。

此外,单位犯罪还损害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信任。

单位犯罪行为通常涉及对公众利益的侵害,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运行和社会信任的基础。

为了有效应对单位犯罪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阻止单位犯罪的基本保障。

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相应的法律制度,能够为打击单位犯罪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也是关键。

通过加强执法力量的投入和提高执法效率,可以更好地打击单位犯罪,并加大对单位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

此外,加强对单位犯罪的监督和引导也是重要的。

单位犯罪的法律特征

单位犯罪的法律特征

单位犯罪的法律特征单位犯罪是指由单位或组织作为犯罪主体实施的犯罪行为。

单位犯罪具有一些明显的法律特征,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法律责任主体的特殊性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单位或组织,而不是个人。

单位犯罪的主体是一个法律实体,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并对犯罪行为负有独立的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单位犯罪行为一般由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负责人的罪责进行追究。

二、犯罪行为的组织性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相比,更具有组织性。

单位或组织作为犯罪主体,往往需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以实施犯罪行为。

同时,单位犯罪往往涉及多个人员之间的合作共谋,以达到共同实施犯罪的目的。

三、犯罪行为的关联性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相比,其犯罪行为往往涉及更广泛的社会关系。

单位犯罪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依托单位内部的资源、渠道和机构,通过单位对外活动进行犯罪行为,例如利用单位的名义进行合同诈骗、偷税漏税等行为。

四、犯罪行为目的的经济性单位犯罪行为通常以经济利益为目的。

单位或组织实施犯罪行为时,往往是为了获取或保护自身的利益,例如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实施商业犯罪,或者为了阻碍竞争而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

在单位犯罪中,经济利益往往是推动犯罪行为发生的主要动力。

五、法律责任的多元性单位犯罪的法律责任涉及多个方面。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单位犯罪行为往往需要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同时也需要追究主管人员的刑事责任。

单位犯罪行为可能给个人、单位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害,因此,对单位犯罪的法律责任要求更高,并可能导致更严厉的处罚。

六、法律责任的限定性单位犯罪的法律责任是相对个人犯罪而言,有一定的限定性。

单位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主要是以单位的刑事责任为主,对个人的刑事责任具有次要性。

单位犯罪行为对单位的刑事罪责的判断主要依据单位的行为,而对个人的罪责的判断主要依据个人的实施行为和责任。

总结起来,单位犯罪具有法律责任主体的特殊性、犯罪行为的组织性和关联性、犯罪行为目的的经济性、法律责任的多元性以及限定性等法律特征。

单位犯罪案件法律适用(3篇)

单位犯罪案件法律适用(3篇)

第1篇摘要单位犯罪是指单位为了谋取非法利益或者维护其合法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犯罪案件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对社会的危害性日益严重。

本文旨在分析单位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探讨现行法律体系下单位犯罪案件的定罪、量刑以及刑罚执行等方面的法律适用,以期为司法实践中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单位犯罪作为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特殊犯罪形态,具有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特殊性。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适用法律处理单位犯罪案件,成为司法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单位犯罪的概念、法律特征、定罪标准、量刑原则以及刑罚执行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单位犯罪的概念与法律特征(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单位犯罪是指单位为了谋取非法利益或者维护其合法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单位犯罪具有以下特点:1. 犯罪主体是单位,而非自然人;2. 犯罪目的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或者维护单位合法利益;3. 犯罪行为具有单位意志性,即犯罪行为是单位意志的体现;4. 犯罪行为具有单位行为性,即犯罪行为是单位集体行为或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其他工作人员代表单位实施的行为。

(二)单位犯罪的法律特征1. 单位犯罪的主体特征: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

2. 单位犯罪的主观特征:单位犯罪具有故意或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

故意表现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表现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3. 单位犯罪的客观特征:单位犯罪表现为单位为了谋取非法利益或者维护其合法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三、单位犯罪案件的定罪标准(一)犯罪主体单位犯罪案件的犯罪主体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

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严格审查犯罪主体是否具备法人资格,避免将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或个人认定为犯罪主体。

2019广东事业单位法律知识考试:刑法知多少之单位犯罪

2019广东事业单位法律知识考试:刑法知多少之单位犯罪

2019广东事业单位法律知识考试刑法知多少之单位犯罪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单位犯罪的特征单位犯罪的特征都是从概念中衍生出来的,此部分的考点在于可能会简单考察概念匹配,要注意从主体、主观等方面来厘清选择最优选项。

1.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2.单位犯罪必须是在单位主体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3.单位犯罪必须由刑法分则或分则性条文明确规定。

公司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主体,指的是依法定程序设立,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是常见的单位犯罪的主体。

企业是指依法成立并具备一定的组织形式,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和是商业服务的经济组织;(eg.联想、海尔、中粮、腾讯等)事业单位是指依法或者行政命令成立、从事各种社会职能活动的组织,一般分为国家、集体、私营(eg.私营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三种。

机关广义上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政党等机关。

狭义上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一般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团体指各种群众社会团体组织(eg.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群众团体,社会公益团体,学术研究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宗教团体)。

该部分常见考法就是判断题和选择题,需要强调的首要特征就是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并不是单位各个成员的犯罪之和,也不是单位和单位成员之间的共同犯罪。

【例题演练】判断:单位犯罪就是单位主要负责人们的共同犯罪。

(×)单选:单位犯罪中,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是(C)。

A.单位主要负责人B.单位内部的全体成员C.单位D.实施该行为的该单位部门的部门负责人【答案】C。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条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故可排除A、B、D,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

三、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以双罚制(即对单位和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均处以刑罚)为主,以单罚制(即只处罚单位直接责任人员)为辅。

刑法对单位犯罪处罚原则是怎样

刑法对单位犯罪处罚原则是怎样

刑法对单位犯罪处罚原则是怎样1.独立责任原则:单位犯罪是指通过单位的组织形式进行犯罪活动的行为,单位本身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承担独立的刑事责任。

刑法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犯罪主体,即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直接责任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这些人员在单位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他们应当按照个人犯罪的情况予以追究和处罚。

2.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原则: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行为与行政管理部门相协调的原则。

对于单位犯罪行为,检察院可以提起公诉,法院可以判处刑罚;同时,行政管理部门也可以对该单位进行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之间需要协调衔接,确保单位犯罪行为得到全面的制裁和惩罚。

3.罚金制度与监管措施的结合原则:刑法规定了不同的单位犯罪行为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或者多种处罚方式的组合,其中罚金是最主要的一种处罚方式。

罚金制度可以对单位犯罪造成直接的经济打击,对单位进行警示和震慑。

同时,刑法还规定了其他的监管措施,如责令停产停业、责令改正、吊销许可证等,以确保单位在刑罚执行之后能够依法正常运营。

4.罚金数额的确定原则: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的罚金数额的确定原则。

根据单位犯罪的性质、后果、危害程度和单位的违法所得以及财务状况等因素,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单位犯罪的罚金数额。

罚金数额的确定应当符合公正、合理、适当的原则,既要充分考虑单位的违法所得,又要考虑单位的财务状况,避免对单位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

总的来说,刑法对单位犯罪处罚原则是要对单位犯罪行为予以独立的刑事责任,同时与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衔接,对单位进行行政处罚;采取罚金制度和其他监管措施的结合方式,对单位犯罪进行惩罚和监管;并根据单位犯罪的性质和单位的财务状况等因素,确定单位犯罪的罚金数额。

这些原则都旨在实现单位犯罪的打击、预防和整治,保护社会利益和公共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位犯罪
一、概念
单位犯罪,一般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队以单位名义实施的按照刑法规定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特征
1、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犯罪(不包括这些单位的内部下属机构及具体部门),即是单位本身的犯罪,而不是单位的各个成员的犯罪之集合。

2、单位犯罪必须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

单位名义表现为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的,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的。

3、单位犯罪是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为本单位全体成员谋取非法利益。

4、单位犯罪必须由刑法分则明文规定且予以处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