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明士人的颓废生活审美风格——以晚明士人任侈生活为中心
论晚明“狂怪”画风及其艺术精神

论晚明“狂怪”画风及其艺术精神作者:王启迪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03期【摘要】晚明(1506-1644)是一个动荡畸变的时代,市民阶层崛起,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处于转型中,时代审美由艺术审美走向生活审美,强调个体情感体验,尊重自我性灵的实现。
在思想领域中也出现了很多解放潮流(以李贽哲学为标志),极大地刺激了思想界和艺术界,导致晚明绘画作品极具原创力,风格多样,以追求尚奇、狂放、荒怪品味为主的“狂怪”画风在明末金陵文士的圈子中盛行起来。
“狂”,即狂放不羁(以徐渭为代表);“怪”,即奇诞荒怪(以陈洪绶为代表),晚明“狂怪”画风所彰显的艺术精神走向对个人精神的崇尚与张扬,显示出艺术革新与自由独创的精神面貌和对教条思想观念的强烈批判;晚明画家在艺术活动中所彰显的潇洒恣肆的狂态真性,在荒诞中对生命和永恒的不断思考,游戏自在的“意在身先”和对“丑”的审美秩序的探索,无一不表达了他们对道禅思想与心学思想的推崇和内心中对艺术真性、生命真实与心灵空明的追求,也正是这些观念彰显出晚明“狂怪”画风的独特精神内涵。
【关键词】晚明;“狂怪”画风;艺术精神【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一、晚明“狂怪”画风形成背景晚明是中国晚期绘画史上关键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之一,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对立的时代——政治局面动荡起伏,统治阶级的腐朽衰微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并存,这种社会状态导致文人思潮丰富且极具批判性,思想和艺术都走向极端:(一)在思想文化上自明中期心学萌芽后(明后期心学已成为哲学思想主流)出现了一股批判思潮(以王门狂禅代表人物李贽“童心说”为代表),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美学范畴,如“情”“趣”“灵气”“胆”等,中国文化由都市——市民产生“人欲”(即个人欲求,即“真心”)的思想新动向从理论上得到了肯定,市民阶层崛起,社会文化开始转型,时代审美由艺术审美走向生活审美,大众审美趣味成为主流,宣扬重视本能,重视自然,至情至性,坚持自己的主张与个性。
晚明士人生活心态与明亡历史的写照_以杨文骢及其诗文为中心的考察

次年龙友即以兵备副使 , 分巡常、 镇二府, 监 郑鸿逵、 郑彩军。旋擢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 , 兼 督沿海诸军。不过龙友只是一介书生 , 并不懂军 ∃ 241∃
事防务。虽 有郑氏领军 , 实难阻清 军渡江南 下。 史称其时清军以大筏置灯火, 夜放之中流 , 龙友即 命炮击 , 以为克敌 , 奏捷。 明季南略 !述: 二十七日 己卯, 龙潭驿 探马至 , 报 云: ∀ 敌编木为筏 , 乘风而下。 # 又一报云: ∀ 江中 一炮, 京口城去 四垛。 # 最后, 杨文骢令 箭至 云 : ∀ 江中有数筏 , 疑是敌兵, 因架炮城下, 火 从后发 , 震倒颓城半垛 。早发三炮, 江筏粉碎 矣。 #士英将前报二人捆打, 而重赏杨使。 自 是 , 报警 寂 然 ( 明 季 南 略 ! 卷 三 马 士 英 笞 驿
报 ! )。
又述: 初八日己 丑 % % 清兵 驻瓜洲 , 排 列江 岸 , 沿江窥渡 。惟总兵官郑鸿逵 、 郑彩一旅帅 水师击御之 。京口兵舡时到江中 , 而黄斌卿、 杨文骢兵列南岸, 隔江互发 , 炮声相应, 如戏 赛者已三日矣 ( 明季南略 !卷四 五月纪略 ! ) 。 次日清军即渡江列阵, 十三日即克南京。江防之 失 , 既可见士英的昏聩 , 亦可知龙友的无能。但龙 友毕竟出于对国家的忠诚 , 退守苏州 , 即拒绝清军 的招降。那时候 , 南京的官员多投降了清朝, 龙友 却是不肯降的一个。他袭杀清军派来苏州安抚的 降官鸿胪寺丞黄家。旋败退浙东, 附于唐王。 唐王避乱于镇江时, 曾与龙友交好。故唐王 立 , 龙友奉表称贺, 加之郑鸿逵数荐, 乃拜兵部右 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提督军务。而其子鼎卿则加 左都督、 太子太保。鼎卿的擢用 , 亦因与唐王故交 的关系。当初马士英迎立福王时 , 以鼎卿为其甥 故 , 曾命其前往, 得遇唐王于淮安。当时唐王避乱 南逃, 贫窘之甚。鼎卿颇予周给 , 是以定为布衣之 交。唐王自立于福州 , 龙友父子骤贵 , 但因士英的 关系, 仍难免舆论的诋诟。 此时清军已连克江南州县 , 南明鲁王监国绍 兴 , 唐王 自立于福州, 均僻处浙 东到福建沿海一 代。闽浙已成抗清的前线。顺治 三年 ( 1646) 衢 州告急 , 龙友与刘孔昭驰援。七月为清军所败 , 退 至浦城 , 被俘 , 与监纪孙临俱拒降被杀。余怀 板 桥杂记 !有葛嫩 传, 记秦淮名妓 葛嫩, 委身孙 临。 龙友以领兵抗清于闽浙, 临后受命监其军事, 兵败 被执, 并缚嫩。清 兵主将欲 犯之。嫩 大骂, 嚼舌 碎 , 含血喷其面。将手刃之。临见嫩抗节死, 乃大 笑曰: ∀ 孙三今日登仙矣 ! # 亦被杀。龙友 父子同 日殉难 ( 余怀: 板桥杂记 !中卷 丽品 ! ) 。 先师作 南 明史略 !时 , 不及龙友殉国事 , 恐 因篇幅之所限。顾诚先生名著 南明史 !、 南炳文 先生 南明史 ! 及美国学者司徒琳教授 南明史 ! 均不及此, 是龙友于其时真的并无可书之处, 抑或 其所为无关乎南明诸朝的存亡 ? 但清修 明史 !, ∃ 242∃
晚明文人的心灵困境与创作风格

晚明文人的心灵困境与创作风格一、背景介绍晚明时期(公元1368年至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晚明文人面临着独特的心灵困境和思想冲突,对于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心灵困境与思想冲突1.社会动荡引发的不安:晚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频繁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战乱、官僚腐败等问题。
这些社会现象使得文人们感到彷徨和失落。
2.形势压制下的个体自由:由于政治压力和权力斗争,晚明文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受到限制和打压,造成他们内心产生了巨大的自由度焦虑。
3.传统与现实的矛盾:晚明文人有着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坚守,但同时也无法回避现实社会面临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种矛盾中,文人们苦苦思索如何保持传统精神与同时迎接现实世界。
三、创作风格的变革与特点1.题材拓展:晚明文人将目光从过去的传统题材转向了更广泛的现实生活,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百态、民生疾苦以及政治腐败等问题。
这种转变使得作品更具有真实感和时代气息。
2.写意和抒情相结合:晚明文人在创作中注重个性化表达,借鉴写意画法,将抒发内心情感与表达自身价值观相结合。
他们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常常寄托着自己对社会命运和道德伦理的反思。
3.以诗为主体的创作形式:晚明时期,诗歌仍然是文人们最为擅长并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创作形式。
通过诗歌表达个体情感、批判社会现象并传递内心困境成为许多文人进行创作的主要方式。
四、代表性文人与其作品1.唐寅:唐寅是晚明时期的著名画家、文人与诗人,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关切,以及内心困境和个体自由的探索。
代表作有《鼠石图》等。
2.杨慎:杨慎是晚明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与小说家,他通过批判社会上的种种弊端,表达了对人性之美和传统文化价值的追求。
代表作有《世说新语注》等。
五、影响与意义1.晚明文人对于创作风格和题材的变革开拓了后世文人的视野,并且为后来清代文人奠定了基础。
值得学界关注和探讨的著述--对妥建清教授《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的学术批评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2020年7月第48卷第4期July,2020V ol.48,No.4值得学界关注和探讨的著述——对妥建清教授《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的学术批评*郑惠生(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汕头515041)摘要:妥建清教授撰写的《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一书,以丰厚的积累为根基、以思想的创新为动力、以不止于“目的便是演示晚清作家之革新能力”为目的、以“中国现代性”产生的自律论为立场、以“颓废审美”为焦点、以“对话-论辩”为主要方式,较充分地展现并深刻阐释了文学乃至审美维度上晚明的巨大变化。
可以说,在其目标领域里,难见有将如此开阔的视野、高度的思辨、清晰的表达和鲜明的个性四者熔铸成浑然一体的著述。
仅从“思想、继承、创新、规范、逻辑、风格”一样都不缺的这一点来讲,它就足以成为后学者的楷模,也可成为学术同行严格“自律”时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学术批评;颓废审美;中国现代性;学术价值;学术思想;学术创新;学术积累;学术出版DOI :10.13568/ki.issn1000-2820.2020.04.013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820(2020)04-0108-09妥建清教授撰写的《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一书,于201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可以说,该书的出版,不仅具有其目标领域的价值,而且还具有学术研究、学术出版方面的启发意义,很值得学界同仁关注和探讨。
在此,拟对其进行学术批评。
一、观点、材料、论证与结构单从书名中的颓废、审美、晚明与现代性等这几个关键词来看,便可知该书视域非常之宽广,属于跨学科研究的著述。
除晩明属于典型的历史分期概念外,颓废、审美和现代性等均可置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政治学乃至哲学等多维视野中来加以考察。
晚明士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小结: 总观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可以看出他的文学理想经历了从 最初的“美在生命”到逐步向现实因素过渡的过程,小说《边城》 表现出来的主题是一种美好得不存在的“完美世界”,里面的 人情事物都是含蓄、美丽的,甚至故事的悲剧与悲剧发生的原 因都是美丽的,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小说的文本中隐形出现了 城市的因素,出现了金钱崇拜的思想,现实的因素已经沁入作品。 而《长河》已经不是一部虚幻的美好的作品,沈从文的文学理 想已经转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已经转向了对湘西未来命 运的思索。 沈从文是现代化的反思者,是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坚守人 格底线、抗争恶劣文学生态环境,执着追求个体审美理想、生 命理想和人类共同美好生活远景的理想主义者,理解与梳理沈 从文的文学理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永恒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从文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12 月版,第 10 页 [2]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 年版, 第 128 页 [3] 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虞建华, 邵华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74 页 [4] 沈从文 :《湘行散记》,《沈从文散文选》,凌宇编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12 月版,第 148、174 一 175 页。 [5]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五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年 6 月第一版,第 228 页。 [6] 马云 :《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个性》,中央广播电视大 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97 页。
《长河》中沈从文对人性的思考更趋于理性化,一方面肯 定了湘西古朴的人性美,另一方面也对在现代文明包围下湘西 人民缺少应变能力的性格显示出忧虑。沈从文忧虑的是一个被 都市文明侵蚀后的乡村世界面貌的问题。他在《长河·题记》 中说:“问题在分析现实,所以忠忠实实和问题接触时,心中 不免痛苦,唯恐作品和读者对面,给读者也只是一个痛苦印象, 还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取得人事上的调和”。是这样一 种心态,《长河》便构成了一个既有都市丑恶又有乡村牧歌的 二元世界,《长河》是在写一个“过程”,不是如《边城》一样, 写乡村的过去,也不是在写乡村被破坏后的样子,因此,老水 手满满颇具象征意味的说:“新生活快要来了”,可是新生活 是什么呢?它会来吗?或者这个新生活并不仅仅代表着宋美龄 所提倡的“新生活”,却是代表着某种社会意义吧。而这种颇 具象征意义的东西,却被沈从文敏锐的抓住了,于是《长河》 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充满动态感。
晚明士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参考文献: 1.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4; 2. 罗筠筠:《灵与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学研究》,北京: 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 3. 李维桢:《大沁山房集》卷三六 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 4. 黄云眉:《明史考证》,上海:中华书局,1979-1986 年; 5. 陈继儒:《小窗幽记》,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年; 6. 费元禄:《晁菜馆清录》;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 年; 7. 文震亨著,海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年; 8. 计成:《园治·园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9. 陈继儒:《岩棲幽事》,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 年; 10. 张岱:《陶庵梦忆》,长沙:岳麓书社,1986 年; 11. 庄子:《庄子》,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1984 年; 12. 郭晓丽:《庄子艺术化人生的倡导者》,《内蒙古社 会科学》,2000 年。
晚明士人的时尚化行为管窥

晚明士人的时尚化行为管窥周国栋(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07)摘要:晚明时期由于新的经济与新的观念的兴起.在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与前代相比较有特色的生活方式.其中最让后人诟病的便是弥漫于晚明社会的性时尚:除此之外,漫游祖国大江南北的旅游时尚也是晚明文人生活中的一大亮点。
不管这两种生活方式有多么大的区别。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晚明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时尚化的新特征是对传统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的解构。
关键词:晚明行为时尚性旅游晚明被人称为“天崩地解”、“纲纪凌夷”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传统的社会礼法在此“王纲解纽”之际必然会失去其维护伦理纲常的约束力。
加之宋明理学又将其绝对化.其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出来.于是一些特立独行之人便在行为层面表现出异常之举.以此来反对传统礼法。
另外明代科举制获得空前的发展,特别是江浙一带盛况尤为空前,但每一年考中进士举人者毕竟是少数,大量落榜之人由于朝政混乱.于是渐失功名之心,很多人便醉心于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求田问舍在晚明不但不是文人耻笑的对象,而且更是众人追逐的目标,他们饮酒赋诗,博弈听戏,狎妓游玩,此等风气始于江浙但渐被大江南北士人阶层所接纳.遂成为有明一代末世之风尚。
在晚明人的生活行为中.最为突出而且最为后人所诟病的莫过于晚明的性时尚.晚明社会的性时尚是一种追求现实享乐的风气。
当时上层社会的普遍投入对社会风气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各种史料看,明代早有禁妓法令。
但到明代中后期这些法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妓业十分发达。
如果说官员们由于政治的原因还有所顾忌的话,那么没有官职的士绅庶民则普遍地视狎妓为风流时尚.尤其扬州、杭州等地更是风流遍地。
张岱《陶庵梦忆》中记:嘉兴烟雨楼“湖多精舫,美人航之”,姑苏“虎丘八月半。
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无不鳞集”,扬州清明El“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成集”。
嘧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有一点钱的男人都可以买到女性的性服务”.⑦而文人雅士更以此为尚。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晚明士风随世风巨变,在审美上更是独具一格。
晚明时期,随着社会巨变,士人的生活与思想也悄然发生着转变。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如《春明梦余录》中记述嘉靖朝世象:曩者燕市夏屋楼观,重缕连铃,贵人造佛寺,渴泉飞山,佛身纯金,七宝鋈渥。
中人燕亭,水陆区殚,后轩美人曵缟纻,秣陵之縠袀於中单,秀水机杼不藉而靡,少年日夜歌吹,东西乐部倡家,楼阁通天,乳煎镂蛤,冬果春蔬,弃之如遗,赏赐动以千计,三正元会,酺乐灯火,奥若连山,状於六鳌,生花舞鸟,闭机其中,举火树者万万计,荆扬估船日夜集于大市。
楼阁寺庙,无不是于自然绝景处花重金打造,丝竹管弦连夜不绝、珍馐佳肴接续不停,而若是遇上盛会,更是灯火辉煌,几如白昼。
明《上元灯彩图》(局部)如此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使得造物与生活美学如荼蘼花开到极致,一方面又将人心与世风浸染进满缸铜臭。
而一向立于潮流鳌头的文人,在传统文化观念与社会背景风气的拉扯中,亦衍生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风尚。
晚明士人·恋物如张岱之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而晚明士人之癖,首个便是恋物。
物即长物,身外之物,晚明士人眼中的物并非阿堵物,但也确实需要庞大的财力支撑他们的恋物之癖。
他们眼中的物,多是文房用来清赏清供清用之物,广义上也包涵美人、戏曲等。
明唐寅《陶谷赠词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而在传统观念中,这实际上并非最被推崇的生活方式。
儒学向来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君子终极理想,倡导安贫乐道、强调内心修行。
《尚书》中便有规训:“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那为何晚明士人还如此眷恋长物?明《十八学士图·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沈春泽在《长物志》序中提到了长物对于士人的意义: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于耳、目之前,供我呼吸,罗天地琐杂碎细之物于几席之上,听我指挥,挟日用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之器,尊逾拱璧,享轻千金,以寄我之慷慨不平。
长物是与真韵、真才、真情等同之物,长物是士人精神寄托之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 晋] 郭象注 , [ 唐] 成玄英疏 : 《 知北游第 二十二》 , 《 南 华
真经注疏 》 , 中华书局 , 1 9 9 8年 。
③ 陈寅恪 :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 审查报告》 , 《 金 明馆 丛 稿二编》 , 三联书店 , 2 0 0 1 年, 第2 8 4— 2 8 5 页。
观念 的显现 已然代表中晚明中国思想 文化场域 的激 进性变化 。 ⑧ 其实 , 陆楫 此种 崇奢 思想 不但 被 吕坤 等人欲望合 理化 的理论 所证 明 , 更 为 晚 明士 人衣 、 食、 住、 行等方面 的任侈生活实践所检验。德 国社会
学家桑 巴特指 出, 奢侈 质 的规定 性在 于对优 质物 品
厶之 瓤I 2 0 1 3  ̄p j 5 期
圣人所斡旋 。即其规物所绳 , 近于矫拂 , 拂其人欲 自
然 之私 , 而顺其 天理 自然 之公 。故 虽有倔 强锢蔽 之 是“自然” 。由之 , “ 自然 ” 之义含发 生质变 。而晚 明 此种对“ 私” 与“ 欲” 的肯断性评价 , 已然标 志着彼 时
形 成的规 律 , 给 予 新 儒 学极 高 的评 价 , 陈 氏认 为 : “ 其 真能 于思 想史上 自成 系统 , 有所创获者 , 必须一 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 , 一方 面不忘 本来 民族之 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 成之态度 , 乃道教之真精神 , 新儒家之 旧途径 , 而二千 年吾 民族 与他 民族 思想接 触史之所昭示 者也 。 ” ⑧ 此 种学术 思想相 互之 间“ 影 响的焦虑” , 致使 “自然 ” 之说非 止 于道家 一 系。就 宋代理学而言 , 其从宇宙论 向伦理学转 向的过程 中, 就 曾赋予“ 自然” 伦理本体的意义 , 即“ 天理 ” 自当如 此, 如朱熹所 言 “ 父子 欲其 亲 、 君 臣欲其 义 ” 的伦理 道德 “ 自会 如 此 , 不待 欲 也 ” 。 ④ 在此, 朱 熹 所 谓 的 “ 自然 ” 本是 伦 理 道德 本 体 的正 当性称 谓 , 其 指认
④ [ 宋] 黎靖德编 : 《 朱 子语 类 》 卷六, 王星 贤点 校 , 中华 书 局, 2 0 0 7年 , 第8 1页。 ⑤ [日] 沟 口雄三 : 《 中国前 近代思想的演变》, 索介 然 、 龚颖 译, 中华书局 , 2 0 0 5年 , 第2 8页。
人欲未 曾使 用 “自然 ” 给 予肯 定性 的评价 。直至 中 晚明 , 王 阳明“ 心 即理 ” 的核 心观念经 其后学 的阐释
“ 天理 ” 乃是人伦之“ 应然” , 而对宋明理学所否 思的
的使 用 , 此 种 精 制 即是 对 其普 适 用 途 加工 的再 加
工。 ⑨ 克里斯托弗 ・ 贝利 ( C h r i s t o p h e r B e r r y ) 亦指 出
① [ 明] 吕坤、 洪应 明: 《 治道》, 《 呻吟语》 卷五 , 《 呻吟语 ・菜 根谈》, 吴承 学 、 李 光摩 校注 , 上 海古 籍 出版社 , 2 0 0 0年, 第 3 2 1
一
⑥ 陆辑 《 蒹葭堂杂著摘抄》 中曾为奢侈 翻案 , 揭示奢 侈的积 极作用。参 见[ 明] 陆辑 : 《 蒹葭堂 杂著摘抄 》 , 收入沈节 甫( 一五 三三——一六 0 一 年) 所 编《 国朝 纪录汇 编》 ( 万历 刊本 ) 第二 0
四卷——二一四卷 , 台北 : 艺文印书馆《 百部丛书集成》 影 印本 。
日益 趋向感性化 , 此前 的伦 理 即为心理转 化 为此时
的心 理则 为伦理 , 人欲 的合法 性 已然 昭然若 揭 。而 嗣后 吕坤所谓 “ 人 欲 自然之 私” 将“ 人欲 ” 视 之为 自 然 意义上的本来 , 赋予人 欲的正 面价值 , 从 而消解 了 宋明宰制的新儒 学极化 意义 上 “ 天理 ” 与“ 人 欲” 的 对立 。其不 是以“ 人欲” 否定 “ 天理 ” , 而是妥协性 的
有 重要影 响的新 儒学。陈寅恪 曾总结 中国学术思想
然……” , ⑥已被 中国学者傅 衣凌 与美 国学者杨联隍 重新发现而阐释。傅衣 凌指认此种崇奢思想不仅与
晚明资本 主义萌芽相适应 , 而且 已然是 中 国启 蒙思
想的表征 , 从 而在确认寻绎 中国 自身现代 性 的有 效
性;
者从 中国经济史 的维度指 出 , 此种奢 侈消费
人, 莫不憬 悟而驯服 , 则圣 人触其 自然 之私 , 而 鼓其
自然之情 也 。 ” ①吕坤在 此 明确 承认 人欲 的正 当性 , 就 中国思想史上 的意义而言之 , 其 以人欲 “自然” 之 论重释宰制。
儒学 的根本性变革 。 ⑤ 此种 自然本体意义 上 的欲 望再 发现 , 推 动着 晚 明士人对崇奢思想与任侈生活 的肯定与认同 。此前 1 5 世纪 中下 叶陆楫 的崇奢言论 , “ 论治者类欲禁奢 , 以为财节 则民可 与富也 。噫先正有言 : 天地生财 , 止
家俭则 一家或可免 于贫。至 于统论天下之事则不
如此 , 即是 强调事物符合 自身规律性 的存在状态 , 如 郭象 注《 庄子》 所言“ 明物 之 自然 , 非 有使 然也 ” , ② 郭 氏在此强调事 物存在 的 自性特 质 , 指 出其并 非有 赖 于外在他 者的力量而存在 。中国思想文化历经西 汉 以来儒 、 释、 道 思想 的相 互影 响 , 自宋代 始形 成具
有 此数 。彼有所损 , 彼有所益 , 吾未见奢之足 以贫天
追溯 “ 自然 ” 一词 于 中 国思 想 文化场 域 的播撒
踪迹 , 自老 子 以降其 常 常成 为道 家论 述 的关 键 词。
一
下 也。 自一人言 之 , 一人 或可免 于贫 ; 自一家 言之 ,
一
般 意义上 而言 , 老庄道家所说 的“ 自然 ” 意为 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