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进展论文

合集下载

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进展论文

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进展论文

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进展摘要南海是近年东南亚国家频繁发生摩擦的一个敏感地带,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域及丰富的矿产、渔业等资源。

为了更加全面了解南海及其资源分布情况,近年我国等许多科学家在南海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南海构造、地质、物理、化学、灾害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南海的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质灾害与资源含量及其分布来介绍南海区域海洋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南海资源丰富,对于我们国家发展有相当重要作用,我们应合理、有效、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关键词:南海、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资源、资源利用一、南海区域概况南海,又称南中国海,位于亚洲的东南部,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

南海北起23°37′N,南迄3°00′N;西自99°10′E,东至122°10′E,平均水深约1200m。

南海东邻台湾、菲律宾群岛,西界中南半岛,北靠华南大陆,南至加里曼岛,面积约350×104km2时,约为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经济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南海的周边被大陆和岛屿环抱,北部毗邻华南大陆;南至苏门答腊岛、邦加岛、勿里洞岛和加里曼丹岛;西起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东至台湾岛、吕宋岛、民都洛岛和巴拉望岛。

这些岛屿使南海与东海、太平洋及苏禄海、爪哇海和安达曼海等隔开,其间由十多个海峡沟通,主要有台湾海峡、吕宋海峡、卡拉维持海峡、民都洛海峡、巴拉巴克海峡、卡里马塔海峡、加斯帕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南海北部和西北部宽阔的陆架区通过水深约50m的台湾海峡与中国东海相连;中部通过水深约450m的民都洛海峡和深度约100m的巴拉巴克海峡与苏禄海沟通;东北部通过台湾岛和吕宋岛间的吕宋海峡与太平洋海水进行交换;南部和西南翼他陆架区域通过新加坡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连,同时还通过卡里马塔海峡和加斯帕海峡与爪哇海相通。

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有较宽的大陆架,中部为大陆坡和深海平原,大陆坡上又有海底高原和海槽、海沟等。

南海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考论文2000字

南海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考论文2000字

南海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考论文2000字南海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考论文2000字2016-12-26浏览:分享人:任怡馨手机版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作为传统的陆权国家,我国对海洋问题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海上形势日趋严峻:海上岛礁被占领、海域划界久拖不决、海洋资源被掠夺性开发。

因此,研究和探讨如何积极应对和妥善解决南海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如何加强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海上执法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请阅读以下文章内容南海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考论文,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南海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考论文2000字一: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频频对我发难,从国防部长盖茨到国务卿希拉里,我副总长马晓天和外交部长杨洁篪分别进行了针对性的反驳。

我们为他们在外交舞台上出色表现拍手叫好的同时,也在想,如果像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那样,靠三寸不烂之舌能把南海主权说回来,那就好了。

实际情况恐非如此,外交斡旋、玩外交辞令、打口水仗不能解决南海问题。

当然另一种极端情况,立马刺刀见红、你死我活也不见得是最佳策略。

诚然,这些文官武将口头上的争辩对下一步的行动是有利的,甚至可以说是外交斗争上的精彩乐章。

但是,冷静下来,现在真的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海上战略的时候了。

我认为,南海问题甚至我国整个海洋权益的解决最终还得海上实力说话。

一、南海海上权益斗争应该少说多做,加大对南海经济开发的力度,实实在在地提高我国的海上实力。

正如秉持马汉海权论的美国海军旗舰蓝岭号上的宣传册子说得那样,美国为什么要保持全球军事存在?因为美国国家利益全球存在。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和国务卿希拉里的发言与他们一贯奉行的全球到达、全球存在是一致的。

目前与他们打口水仗既解决不了问题又会引起东盟南沙声索国的疑虑,加大中国威胁论喧嚣声。

既然目前口头上解决不了南沙问题,武力解决的时机又不成熟,那就还不如少说多做,长远规划我国的海上实力建设,才能为今后彻底解决南海问题创造条件。

南海问题论文 (4)

南海问题论文 (4)

南海问题论文引言南海问题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一大热点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

南海是一个地理位置重要的海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战略位置,因此成为多个国家之间的争议焦点。

本论文旨在探讨南海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以及各方的立场和解决途径,以期对南海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

背景南海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海域,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涵盖了众多岛屿、礁石和浅滩。

南海地区被誉为世界各大海洋中最为重要的海域之一,其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鱼类资源以及重要的海上航道。

然而,南海问题的产生源于对领土主权、海洋划界和资源开发权的争议。

产生原因南海问题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历史、法律和利益等诸多因素。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产生原因:1.历史因素:南海地区古代中国和其他周边国家的海上活动长期存在,并形成了一些历史性的争议。

不同国家对南海地区的历史纪录和定居点有不同的解读和主张,导致争议的继续存在。

2.领土主权争议:南海地区涉及涵盖了多个岛屿和岛礁,这些岛屿被多个国家声称拥有领土主权。

其中最著名的争议岛屿包括中国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越南的西沙群岛和东沙群岛,菲律宾的南沙群岛等。

3.海洋划界问题:南海地区的国家之间还存在着海洋划界问题,即如何划定各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各国根据不同的法律和国际公约提出了不同的划界主张,导致了争议的产生。

4.利益驱动:南海地区的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其中包括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渔业资源等。

各国在南海地区的资源探测、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着利益的争夺。

各方立场南海问题涉及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

以下是几个主要方的立场:1.中国:中国坚持自己拥有南海绝大部分岛屿的主权,并主张根据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原则划定海洋划界。

中国主张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南海争议,坚决反对任何一国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化行动。

2.越南:越南对南海地区拥有的岛屿主权主张与中国存在重叠,因此与中国之间存在比较激烈的争议。

越南主张通过国际法解决南海争议,反对任何一国在南海地区扩大势力和军事化。

南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南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南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南海地区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拥有众多珊瑚礁、鱼类和海洋生物。

这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对南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南海地区的珊瑚礁是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珊瑚礁是珍稀且脆弱的生态系统,为众多鱼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栖息地。

南海地区的珊瑚礁种类繁多,包括桶形珊瑚、脑珊瑚等。

对南海地区珊瑚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珊瑚礁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南海地区的鱼类资源也是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海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渔场之一,拥有众多重要的商业鱼类和观赏鱼类。

对南海地区鱼类资源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其种类、数量和分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和合理管理。

此外,南海地区还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南海地区的海洋生物包括海藻、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海洋哺乳动物等。

这些生物对于南海地区的生态平衡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通过对南海地区海洋生物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其物种组成的了解,推动海洋生活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南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南海地区的水域广阔且海洋环境复杂,导致研究难度较大。

其次,南海地区的资源开发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因此,加强南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至关重要。

为了加强南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南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收集和整理相关研究数据。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南海地区的物种组成和分布情况。

其次,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南海地区的科学研究。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和技术支持。

总之,南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南海地区珊瑚礁、鱼类和海洋生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南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应该成为科研和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科学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海洋科学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海洋科学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海洋科学是关于海洋的实验、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学科。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类对海洋资源利用的不断增加,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能源开发等方面,探讨目前海洋科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一、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环保领域热点问题。

海洋底部也是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之一,底栖生物、草食性生物等都是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

科学家们通过开展大量的陆地和海洋交互的综合研究,发现底栖生物如海绵等具有对厌氧细菌和有毒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蓝藻等海洋生物抑制海水中病原体和异物生长的作用,对海洋底部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是丰富的资源宝库,如海洋颗粒物、海洋有机物、海洋微生物等都是海洋资源的重要成分。

当前,科学家们正在着手研究开发海洋资源的可行性,如研究和利用海洋颗粒物的零排放技术、海洋抗氧化物提纯、海洋直接利用碳酸盐制备生物燃料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研究进展。

同时,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创新、高效的方式来保持可持续发展。

三、海洋能源开发海洋能源开发是解决能源危机和减少污染的重要领域之一。

利用海洋能源开发即利用海浪、潮汐等海洋能源,研究开发海洋太阳能、水力能、波能、温差能等科技。

当前,我国在海洋能源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高效、环保的海洋能源开发技术推广到各个市场领域。

四、海洋生命科学海洋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心是研究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随着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在不同领域之间一些重要的交叉作用也被人们所关注。

如海洋生物与人用药产业的结合、海洋生物与食品产业的结合等领域。

通过对海洋生命科学的研究,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系列关于海洋开发利用的创新方案和技术。

在研究进展的同时,海洋科学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如海洋环境遥感探测、海洋生物科技、海洋工程、海洋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前景可期。

南海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概述

南海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概述

南海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概述
南海是一个以中国为主要国家的多国海洋,它是一个南方的大洋,广大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使南海成为全球海洋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海洋调查技术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南海的研究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海洋环流方面,南海的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主要研究南海的环流场,以及南海的热带季风和西太平洋风暴的影响。

研究发现,南海的热带季风是海洋环流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影响南海的海温、潮汐和沉淀物分布,而且还影响南海的海域环境。

在海洋环境方面,南海的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主要是研究南海的海域环境,包括海域水质、沉积物、海域植被等。

研究发现,在南海的主要水域,沉积物组成和性质受到季风和西太平洋风暴的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布受到水深、潮汐的影响,海域水质受到沉积物、植物等的影响。

此外,南海的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还包括研究南海的生物多样性,南海的生物多样性是南海的重要特征。

研究发现,南海的浮游植物分布和演替受到季风和西太平洋风暴的影响,鱼类群落的分布受到水深、水温、潮汐等因素的影响,海域动物群落的分布受到植物群落的影响。

从上述可以看出,南海的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海的气候变化、海洋环流、海洋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从而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南海的资源,保护南海的海洋生态系统。

与南海西边界流有关的区域海洋学进展

与南海西边界流有关的区域海洋学进展

与南海西边界流有关的区域海洋学进展的报告,600字
报告标题:南海西边界流海洋学进展
本报告旨在概述有关南海西边界流海洋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南海是一个复杂的海洋区域,由三个相互作用的水域组成,分别是南中国海、西沙群岛区域和南沙群岛区域,与此同时,它也拥有一个复杂的西边界流。

本报告将重点介绍2009年以来
对南海西边界流的最新研究工作。

2009年,研究人员确定了西边界流的三个主要流域,分别是
福建-台湾内海流、西沙内海流和南沙内海流。

研究表明,原
始西边界流交汇于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之间,其组成受相互作
用影响,如季风影响、台湾海峡内流和台湾海峡外流。

随后,2013年进行了另一项重要研究,即研究了台湾海峡以及福建-
台湾内海流对太平洋和南海流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台湾海峡以及福建-台湾内海的流量占比比例为27.2%和72.8%,其中大部分流量从台湾海峡进入南海。

此外,2017年,研究人员对台湾海峡的海流特征进行了深入
的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的海洋环境对于南海西边界流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台湾海峡具有独立的流域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台湾海峡内流,另一部分来源于西南性和台风影响。

此外,2018年,研究者还对南海
西边界流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每个季节中,西边界流的流量和流速都有显著的不同。

总结来看,近年来对南海西边界流海洋学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
的进步,阐明了该流域的特征,及其对南海流量及其海洋环境的影响。

未来,将继续加强对该流域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海洋学特征和生态环境。

南海的海洋科学研究和考古发现

南海的海洋科学研究和考古发现

南海的海洋科学研究和考古发现
南海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领土之一,一直吸引着海洋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在南海的海洋科学研究方面,涉及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等多个学科。

海洋地质方面,科学家通过海底地形测绘、岩石采样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手段,对南海的海底地壳构造和地质演化进行研究。

他们研究了南海的构造特征、地壳运动、地震活动等,为认识南海的地质背景和地壳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海洋生物方面,南海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科学家们对南海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他们通过深海考察、海洋生态调查和基因测序等手段,发现了许多新物种,并探索了南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海洋环境方面,南海是我国重要的渔场和海上交通要道,科学家们对南海的水质、海洋气象、海洋污染等进行了长期的监测和研究。

他们关注南海的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和管理建议。

此外,在南海的海洋考古方面,科学家们通过潜水、水下考古等技术手段,发现了大量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址和文物。

他们研究南海的古代航道、海上贸易等历史问题,为认识南海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证据。

总的来说,南海的海洋科学研究和考古发现为我们认识和保护南海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未来,科学家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南海,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为南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进展摘要南海是近年东南亚国家频繁发生摩擦的一个敏感地带,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域及丰富的矿产、渔业等资源。

为了更加全面了解南海及其资源分布情况,近年我国等许多科学家在南海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南海构造、地质、物理、化学、灾害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南海的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质灾害与资源含量及其分布来介绍南海区域海洋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南海资源丰富,对于我们国家发展有相当重要作用,我们应合理、有效、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关键词:南海、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资源、资源利用一、南海区域概况南海,又称南中国海,位于亚洲的东南部,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

南海北起23°37′N,南迄3°00′N;西自99°10′E,东至122°10′E,平均水深约1200m。

南海东邻台湾、菲律宾群岛,西界中南半岛,北靠华南大陆,南至加里曼岛,面积约350×104km2时,约为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经济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南海的周边被大陆和岛屿环抱,北部毗邻华南大陆;南至苏门答腊岛、邦加岛、勿里洞岛和加里曼丹岛;西起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东至台湾岛、吕宋岛、民都洛岛和巴拉望岛。

这些岛屿使南海与东海、太平洋及苏禄海、爪哇海和安达曼海等隔开,其间由十多个海峡沟通,主要有台湾海峡、吕宋海峡、卡拉维持海峡、民都洛海峡、巴拉巴克海峡、卡里马塔海峡、加斯帕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南海北部和西北部宽阔的陆架区通过水深约50m的台湾海峡与中国东海相连;中部通过水深约450m的民都洛海峡和深度约100m的巴拉巴克海峡与苏禄海沟通;东北部通过台湾岛和吕宋岛间的吕宋海峡与太平洋海水进行交换;南部和西南翼他陆架区域通过新加坡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连,同时还通过卡里马塔海峡和加斯帕海峡与爪哇海相通。

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有较宽的大陆架,中部为大陆坡和深海平原,大陆坡上又有海底高原和海槽、海沟等。

大致可以分成六个地形区,即南海中央海盆,东部海沟、海槽和岛架,南沙海底高原,东沙、中沙、西沙台阶陆坡,西部、北部大陆架和西南部大陆架。

图1 南海区域位置图二、南海区域海洋物理南海从赤道一直向北延伸至中国南部海岸,位于亚洲东南部季风地带,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气候,仅北部沿海属亚热带气候。

因南海处于低纬度区,终年气温很高。

1月份近海面平均气温,在20°N以南大都在20℃以上,其中南部在25~27℃,中部在22~25℃,北部在12~ 18℃。

7月份平均气温在27一28℃以上,且分布比较均匀。

南海北部大陆沿岸海区,年气温差在10℃以上,而南部海区年气温差仅1一2℃。

季风盛行是南海气候最显著持点之一。

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为东北季风期,海面平均风力4~5级,常有干燥冷空气侵入。

5月至9月为西南季风盛行期,偏南风扩展到整个南海,平均风力大多为3一4级,气候相对温暖潮湿,其他月份为季风转换期。

南海常刮6级以上的大风。

导致大风的形成,除台风、热带低压外,还有由热雷暴、寒潮等引起的强风。

南海降雨的基本特点是:雨量丰沛,干湿季分明,年际变化大,多阵雨。

南海大部分海区年降雨量在1500一2000mrn 之间。

少雨区位于南海东北部和海南岛西部沿海,最南部海区年降雨量在2500mm以上。

夏秋季降雨多,为湿季;冬春季降雨少,为干季。

南海海域宽阔深邃,又处于典型的季风区,海底地形为菱形海盆,其纵轴与季风走向一致,利于漂流的发展,海区南北两端及东侧均有海峡与其它海域相通,南海海流受季风、海底地形和外部海域流场影响,形成独特的流场状况。

南海表层海流主要由漂流、南海暖流、黑潮南海分支、沿岸流和不同尺度的水平环流所组成(如图2)。

南海深层流主要由南海暖流、黑潮南海分支、广东沿岸流、越南沿岸流和东部沿岸流,以及大小不等的水平密度环流所组成(如图3)。

图2 南海表层流图3 南海深层流三、南海区域海洋化学南海作为一个边缘海,其海水主要由三大水系组成,一是由江河径流冲淡而成的沿岸低盐水,主要在封闭的西部和北部,集水面积约相当于南海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些注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红河、泥公河、泪南河等,为南海汇集了大量的淡水和泥沙量;二是东北部由西北太平洋经巴十海峡流入南海的高盐水:二是在西南季风期间,主要经卡里马塔海峡来自爪哇海、翼他陆架的赤道表层低盐水。

海底沉积物的化学成分含硅、铝、铁、钙、钾、钠等元素, 还有硫、磷、锰、铜、锌等微量元素, 它们以矿物或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土中。

海底中心的易溶盐则解离为离子,一部分与粘粒表面的电荷作用成为反离子层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部分离子则进入粘粒土扩散层。

表层水溶解氧含量的分布与变化主要受水温所控制。

夏季南北温差小,氧含量的平面分布都相当均匀,冬季水温呈现南高北低,氧含量侧呈现北高南低,随深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从300m开始急剧下降到一低氧层(水深500—1000m)后又逐渐回升。

在水体中随着水深的增加,特别是在75m 至300m之间,磷酸盐、硅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迅速增加,这是因为死亡的浮游生物的尸体在缓慢下沉过程中受到氧化分解而使磷、硅和氮回归到海水中去。

300m以深,磷酸盐和硝酸盐以较缓慢的速度继续随深度而增加,至500-1000m以后,其含量随深度而增加的变化很小,这说明含磷和氮的有机质的氧化分解已基本上完成。

但硅酸盐的含量仍以原来的速率继续随深度而迅速增加,到1200-1500m之后,才荃本上保持不变,这是因为浮游生物对这些营养盐的用途不同所致。

四、南海区域海洋生物南海纵跨热带与亚热带,自然环境较为复杂,水温较高,盐度大,透明度高,污损生物种类多,主要是蔓足类、软体动物、苔藓动物、环节动物、腔肠动物、被囊动物和藻类,生长迅速,且全年都可附着,是我国污损生物生态调查研究的重点海区之一。

无柄蔓足类在沿岸水域的污损生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其附着量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下降;而有柄蔓足类则在距岸较远的近海水域占优势,其附着量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上升。

群落垂直分带明显,分布广,潮上带至潮下带生物种类和附着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海面附近水层生物附着量达到最大。

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会随季节发生变化,总体趋势为夏秋季高于冬春季。

南海海域生态多样性对鱼类生物学多样性与渔业资源的分布态势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其复杂的地形、底质对于造就南海鱼类生物多样性更是不可或缺。

南海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常年的高温是孕育生物高度多样性的主要条件之一,而该区海洋水文和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则是增添高度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分析证明,南海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海洋鱼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之一。

就南海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鱼类生态地理分布类型而言,也可将本海区鱼类分为环热带种( Circumtropicspecies) 、区域性暖水种( Warm water species)或适广温暖水种( Eurythermal warm-water species)。

其中区域暖水种尚可细分为3 个亚类型:印度---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分布种、印度---西太平洋区分布种和仅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的暖水鱼种。

五、南海区域海洋地质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交接处,属大洋型地壳构造域与大陆型地壳构造域之间的过渡型地壳构造域,其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边缘陆区以华南大陆和中南半岛地质比较古老,而台湾和菲律宾群岛却是年青的岛弧。

中生代以来,南海经历了板块的俯冲、碰撞、挤压、走滑等一系列构造作用,形成了菱形的海盆及四条各具特点的构造边缘,即北部拉张带、南缘挤压带、西缘剪切带、东缘消亡带。

南海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具有多样性。

在粤、闽、桂陆地以地壳重熔的S型花岗岩为主,而沿海地区及岛弧地区的花岗岩则以I型为主,浆岩的成因系列属于慢源型。

在洋侧,由于特提斯---库拉洋板块的俯冲消减,在消减带内形成一系列冷侵位的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复理石及上覆板片中岩石形成的混杂堆积。

由于陆内裂解和洋侧俯冲,南海及周围地区与东亚大陆边缘一起开始岩浆活动的一个新阶段,形成陆缘张裂,海底扩张与岛弧海沟有关的岩浆活动序列。

在南海的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几个次海盆,在大洋沉积层之下,为大洋玄武岩。

在中央海旋断裂带,是印支块体和南海块体的边缘断裂。

对南海的形成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岩浆岩主要有以下特征:(1)岩浆岩分布极为广泛,并成带展布,且具有阶段性;(2)燕山期的花岗岩类、中酸性的火山岩类和晚期的晶洞钾长花岗岩类,具有“三位一体”的特征。

南海沉积物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特征。

其中内陆架海底土有砂、粉砂、淤泥,总体变化有规律,以渐变为主;外陆架海底土多为冰期低海面时期沉积,形成时代老,土体组分粗,为较好的土体。

大陆架、深海平原海底土体多为生物软泥、深海粘土,为近代沉积的未经压实的土体。

南海表层沉积物大致分为陆源物质沉积作用区,生源物质沉积作用区,火山源物质沉积作用区。

陆源物质沉积作用区,包括了陆架粗粒碎屑沉积区和陆坡---海盆粘土吸附细粒沉积区,主要分布于西北部陆架、陆坡,东北部台湾浅滩以南吕宋岛以西至中央海盆,以及中南半岛中东部和加里曼丹岛西北部区域。

生源物质沉积作用区主要分布在南沙群岛海域及巴拉望岛以西岛礁区。

火山源物质沉积作用区主要分布中央深海盆东部。

六、南海区域海洋地质灾害南海位处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 特别是它的东部频临西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新构造活动十分强烈。

一些地震活动可直接引起地质灾害, 或间接地引发滑塌、沙土液化、海啸等灾害。

南海陆架区由于第四纪气候性海平面升降幅度达150~160m , 普遍造成陆架地貌的新老叠置, 埋藏古河道、埋藏礁岩、凸凹地、沼在, 使浅层灾害地质体复杂化。

南海处于东亚季风和热带气旋活动区, 气象水文条件十分复杂,很多水动力条件导致底质的不稳定性, 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

这些南海复杂地质环境,导致地质灾害类型繁多,根据南海不同区域特征,可化为若干区域(如表1,图4)。

表1 南海地质灾害分区I 海岸带灾害地质区;I1 华南海岸带灾害地质亚区;II 陆架灾害地质区;II1粤台陆架灾害地质亚区;II2桂琼陆架灾害地质亚区;II3曾母陆架灾害地质亚区;III 陆(岛)坡灾害地质亚区;III1北部陆坡灾害地质亚区;III2西部与南部陆坡灾害地质亚区;III3东部岛坡灾害地质亚区;IV海盆灾害地质区图4 南海地质灾害分区图七、南海区域海洋资源南海是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之一”。

据估计,这里的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200亿t油当量;还有丰富的矿物资源,含有锰、铁、铜、钴等35种金属和稀有金属锰结核;盛产各种海产品,有海洋生物2850多种。

目前,南海成为周边各国关注的热点。

南海在早白垩世末、始新世末和中中新世末发生过 3 次构造运动, 对陆坡区地质构造演化起了重要作用,尤以中中新统之下沉积盖层断裂构造发育,有些断裂自基底断至海底,既控制着陡坡地形的形成,又有利于烃气向上远距离输送;而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活动趋于平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