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主义研究

合集下载

情感何为情感研究的方法谱系和意义

情感何为情感研究的方法谱系和意义

情感何为情感研究的方法谱系和意义情感是指人类在不同情境下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

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研究是对人类情感的成因、表达、认知和调节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方法谱系和意义两个方面探讨情感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首先,情感研究的方法谱系主要包括心理学实验、脑成像和大数据挖掘等方法。

心理学实验是研究情感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和控制,可以观察和测量不同情感状态下的行为反应和躯体指标。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给被试者展示情感诱发材料(如图片、音频或视频片段)来激发不同情绪,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观察或生理测量等方式来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

脑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感的神经基础。

通过观察和比较激发不同情感状态下的大脑活动模式,可以揭示不同情感之间的区别和共性。

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研究者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海量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和预测。

通过挖掘用户在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和生活日记中发布的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可以深入了解人们在不同情感状态下的行为和态度。

其次,情感研究的方法谱系对于了解情感的形成机制和功能有重要意义。

情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个体差异、环境刺激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心理学实验可以研究情感的情境特异性和个体差异性。

例如,研究者可以探索不同情绪对认知加工和注意力分配的影响,以及个体在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方面的差异。

脑成像技术可以揭示情感的神经机制,例如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等区域在情感加工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感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

通过挖掘社交媒体上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可以揭示情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情感研究的意义在于对个体和社会的福祉产生积极影响。

个体的情感健康与身体健康、心理幸福和社交适应等密切相关。

了解情感的成因和调节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情感障碍。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近年来,情感已成为社会学中一个相对新颖的主题。

学者们对情感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也越来越多,情感社会学理论初见端倪。

事实上,许多古典社会学家与当代的社会学家在其理论建构中都曾提及情感。

比方迪尔凯姆曾分析过宗教式情感对团结的作用;韦伯的四种行动类型之一就是情感行动,他还指出科层制开展得越完善,就越容易去除所有个人的情感因素;在霍曼斯的理论中,情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戈夫曼也曾分析过互动中的“脸面”与羞耻感。

当然,这些社会学家对情感的分析是在其特定的研究背景下产生的,并未对情感做过系统的研究。

情感之所以在社会学的开展历史中处于边缘地位,笔者以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出于对情感的误解。

过去一般以为情感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冲动与本能的现象,因而往往被排除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之外,仅成为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哲学家独断的研究对象。

二是由于理性化的扩张。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理性化,是工具理性行动领域的不断扩展,因此社会学家把重点放在了对工具理性的组织与理性行动的研究上。

不可否认的是中世纪之后,学术传统上理性主义的盛行与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大举扩张,也对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对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20世纪中期之后,在心理学对情感研究的进展中出现了情感究竟是天生的还是习得的争论,认知取向与习得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受到外部世界或情境事件的影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学家研究情感的社会特征提供了依据。

同时,20世纪一些西方哲学思潮对理性的怀疑和有限界定逐渐引起了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开始反思理性行动的假设。

近30年来,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入了社会学家的研究视野。

社会学家逐渐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纯粹的工具理性所驱动的,情感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无法否认的。

他们从各自的理论传统出发,将其研究领域拓展到情感的主题上来,开展了自己的命题和假设。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情感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情感社会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情感社会学是指在社会学领域中研究感情、情感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

一、情感社会学研究现状情感社会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子学科。

现在,情感社会学的研究方向越来越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课题:1、情感和人际关系对健康的影响2、情感、性别和家庭结构的互动关系3、情感和教育机会的关系4、情感、种族差异和民族认同的互动关系5、情感、城市化及现代化的互动关系6、情感、政治和公民参与的关系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成为了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现代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使人们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相互交流,并实时地分享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这一新形态的社会互动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会。

二、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热点1、恐惧与仇恨恐惧和仇恨作为情感的一种,是人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仇恨和恐惧的情感经常被媒体和政治运动用来操纵公共的思考和行为。

因此,对于恐惧和仇恨的研究对于减轻文化差异、减少不尊重和减少种族歧视都非常重要。

2、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情感社会学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因为它们直接关心个人生活,它们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与人们的个人关系有关的变量,如健康、工作、社会支持、家庭、朋友和社交网络等。

研究表明,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与抗压能力、身体健康和个人成就密切相关。

3、情感传播情感传播研究也是情感社会学中的研究热点。

情感的传播可以通过大众媒体、社交网络、个人互动和非语言交互等各种方式进行。

了解情感传播的机制和交互关系,有助于预测社会情感的发展趋势。

三、情感社会学研究的趋势1、全球化情感社会学研究越来越关注全球化和多文化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发现自己与以前感觉陌生的文化和社会群体越来越接近。

探索人类情感的心理学研究

探索人类情感的心理学研究

探索人类情感的心理学研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情感一直是我们理解世界、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重要工具。

然而,情感的复杂性使得心理学家们长期以来都在探索其奥秘。

本文将探讨人类情感的心理学研究,揭示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和人际关系。

首先,情感的生物学基础是研究情感的关键。

情感与大脑的多个区域密切相关,特别是边缘系统和前额叶。

这些区域负责处理情感信息,使我们能够体验到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

此外,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内啡肽等化学物质也在情感体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情感的类型和强度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例如,某些文化可能更重视集体情感,而其他文化则强调个人情感。

此外,个体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和价值观也会影响他们对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情感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情感调节。

情感调节是指个体如何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有效的情感调节策略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实现个人目标。

例如,正念冥想、认知重构和情绪释放等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提高情感调节能力。

情感还与决策过程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情感状态可以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选择偏好和决策速度。

例如,当人们处于积极情感状态时,他们可能更愿意冒险;而在消极情感状态下,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保守的决策。

最后,情感在人际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感共鸣和情感表达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

通过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识别和回应他人的情感需求,我们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和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总之,情感心理学研究揭示了情感的生物学基础、类型、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以及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情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实现更健康、更和谐的生活。

研究情感的学科

研究情感的学科

研究情感的学科情感研究是一门涉及人类情感及其相关领域的学科。

情感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体验,涵盖了喜怒哀乐、爱恨情愁等各种情绪状态。

情感研究的目的是理解和解释人类情感的本质、起源、表达和影响,以及情感与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关系。

情感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心理学是情感研究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通过实验和调查研究,心理学家探索人类情感的心理机制、情绪表达和情感处理的过程。

心理学家还研究情感对认知、决策、社交交往等方面的影响。

神经科学也是情感研究的重要领域。

通过使用脑成像技术,神经科学家可以观察和分析大脑在不同情感状态下的活动模式,以及情感与大脑结构的关系。

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情感的生物学基础,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的本质。

社会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社会科学也对情感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学科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规范,揭示了情感与文化、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

例如,不同文化对于表达喜怒哀乐的方式和程度有着不同的规范,这反映了情感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除了以上学科,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艺术学等领域也在情感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语言学家研究情感词汇的语义特征和语用规律,探索语言对情感的表达和理解起到的作用。

计算机科学家开发情感分析算法,通过分析文本和语音中的情感信号,实现对情感的自动识别和分类。

艺术学家通过研究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探索艺术对情感的表达和激发的作用。

情感研究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提高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医学领域,情感研究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情感研究还在广告营销、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助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总结起来,情感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情感的本质、起源、表达和影响,以及情感与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关系。

“80后”女作家小说中的情感类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80后”女作家小说中的情感类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80后”女作家小说中的情感类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
“80后”作家是中国文坛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成长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大爆炸的时代,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冲击,情感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80后”作家表达情感、传达思想的主要方式。

因此,对“80后”作家小说中情感类型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80后”女作家小说中的情感类型,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为读者理解这一时代的年轻女性情感生活提供参考。

3.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采用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80后”女作家小说中出现的情感类型,例如爱情、友情、家庭关系、自我认同等,揭示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从而探讨这些情感类型对当代女性的影响和启示。

4.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80后”女作家小说中的情感类型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解读,为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也为青年女性的情感生活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此外,本研究将为我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探索人类情感的心理学研究

探索人类情感的心理学研究

探索人类情感的心理学研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情感一直是我们内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情感的本质、功能和表达方式,试图揭开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和人际关系。

情感不仅仅是简单的心理状态,它们是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复杂反应,涉及到认知、生理和行为等多个层面。

情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他们探讨了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然而,直到20世纪,心理学家才开始系统地研究情感,特别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例如,保罗·艾克曼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基本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惊讶、恐惧和厌恶。

这些情感在不同文化中有着相似的面部表情,表明它们具有生物学基础。

情感的心理学研究还涉及到情感的调节机制,即我们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体验。

自我调节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情感,以适应社会环境和个人目标。

例如,有些人可能会通过积极思考来减轻负面情绪,而有些人则可能通过运动或艺术创作来表达和释放情感。

此外,情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研究表明,积极情感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而长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则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

因此,心理学家和医生都在探索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提高个体的情感福祉。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情感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神经成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大脑在情感体验中的反应,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情感的神经基础。

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情感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使得我们能够从社交媒体等渠道大规模地分析和理解人类情感。

总之,情感的心理学研究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领域,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也为改善个体和社会的情感福祉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情感的理解将更加全面,从而更好地利用情感的力量来促进人类的幸福和发展。

社科研究方法:情感研究

社科研究方法:情感研究

情感研究(Emotions Research)Martha Copp情感研究关注的是理解情感体验中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学过程,情感的社会建构(包括历史上的和跨文化的),社会生活中情感的作用,社会互动中情感的管理,以及情感在研究过程本身中的作用。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这个子领域的研究者在收集有关情感的资料时所使用的方法,与那些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其他分支使用的方法非常类似,包括社会调查、实验、田野研究和深度访谈等。

他们的分析中包含了各种定量和定性研究技术,其中一些研究路径值得特别注意。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在一些基于情感控制理论(affect control theory,ACT)(Heise,1987)的研究中,对情感的界定是:那些从行动中产生的,对在进行互动中的人们肯定或否定的身份定位(confirmed or di sconfirmed identities)。

当社会行动者接收到基于否定的社会定位引发的情感暗示时,可能会通过重新定义情境或他人的身份定位来作出反馈。

ACT的资料收集通常包括要求参与者给三个维度的概念打分,即评价(好与坏)、效能(强劲与虚弱)、活力(活跃与怠惰)。

——使用一种语义差别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

绝大多数使用ACT的分析都是定量的。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在定性的、基于田野和访谈的情感研究中,研究者认为社会行动者的情感呈现是在情境中发生的,因而研究者会记录参与者对感知到的情感的描述,这样的情感是无法仅凭单独的观察来推断的。

研究者同时也会记录那些从情感有关的互动中展露出来的结果。

那些将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技术应用于研究面对面沟通过程中的情感的研究者,可能会检查那些非常具体的交流。

田野研究者和深度访谈研究者则与此不同,他们会发掘一系列的情境和条件,以便理解在与其他社会概念和过程相连接时情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社会概念和过程包括认知、感知、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群体动力学或社会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中的伦理学语句,从语言学、逻辑学和心 理学的综合层次分析了伦理学术语的意义、功能, 特征。这些伦理学的语言研究,是在情感主义发 展史上具有突破性的。
• 斯蒂文森情感主义缺陷
• 第一,试图以语言分析代替存在分析。从情感主义伦理思 想方法立场出发,似乎伦理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对道德语言 概念的分析、而不是对于以现实伦理关系、道德实践为内 容的存在的分析,试图以语言的形式逻辑代替生活实践这 一辩证逻辑。 • 第二、斯蒂文森正确地看到道德判断主要是表达性的,但 他却由此推论出对道德判断作理性论证本身是不可能的, 在伦理问题上发生分歧时,非理性的心理影响被看作是获 得一致的唯一手段。
3.2 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学的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思想一
伦理分歧与一致
思想二 伦理语言的两种意义
• 伦理分歧与一致 • 两种分歧:“信念的分歧”和“态度的分歧”。 • 信念分歧主要指诸如科学、历史、传记等方面的 事实或认知倾向。信念分歧产生在下面情形下: “一个人相信A是答案,另一个人则相信非A或某 种与A不相容的命题才是答案。并在讨论的过程中, 每一方都为自己的观点提出某种方式的论据,或 者是根据进一步的信息来修正其证据。”
情感主义研究
目录
• 一.概论
• 1.1 情感主义的定义 • 1.2 情感主义与直觉主义的区别
• 二.情感主义主要代表介绍
• • • • 2.1 情感主义形成阶段主要代表人物---伯兰特· 罗素 2.2 维也纳学派的发展 2.2.1 鲁道夫· 卡尔纳普 2.2.2 艾耶尔
• 三.情感主义大成者---查理斯·李斯勒·斯蒂文森
三.情感主义大成者 ---查理斯· 李斯勒· 史蒂文森
• 3.1 斯蒂文森(Charles Leslie Stevenson)介绍 • 美国现代著名伦理学家。曾先后在耶鲁大 学、纽海文大学和康涅狄格大学就学,获 文学学士学位。1933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 硕士学位。随后又在美国哈佛大学、英国 剑桥大学和美国麻省学院攻读,获哲学博 士学位。此后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在 哈佛、耶鲁、密西根大学教授哲学,直至 去世。史蒂文森的著作绝大多数是有关伦 理学的,是现代元伦理学派中少有的几位 正牌伦理学家之一。代表作是《伦理学与 语言》(1944),《事实与价值》 (1963,论文集)。
• 信念上的分析和态度上的分析的性质完全不同, 前者是信念的对立,涉及怎样如实描述和解释事 物的问题,对立双方不可能同真;后者是态度的 对立,涉及赞成或不赞成以及怎样通过人的努力 促成或阻止某事的问题,对立双方不可能都满意。 • 信念的分歧是引起道德争论的因素之一,而态度 的分歧则是伦理学争论的显著特征,是伦理学同 纯科学问题区分的根本标志。
1.2 情感主义与直觉主义的区别
• 情感主义伦理学与直觉主义伦理学的分歧在于: 二者虽然都坚持反规范伦理学的立场,把伦理学 纳入到一种语言逻辑分析的范围之内,但直觉主 义基本上并不否认伦理学作为一门知识的可能性, 甚至用直觉的方法来求得对伦理学知识的自明客 观性证明,是一种认识主义。情感主义者大多否 认伦理学具有科学知识的品格,主张用逻辑语言 分析和经验实证的方法取代“私人性”的日常语 言和直觉,是一种非认识主义。
3.4 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影响
• 斯蒂文森情感主义继承和发展
• 首先,斯蒂文森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自罗素以来的 情感主义理论,并取得了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前提。 他澄清了情感主义者本身的一些模糊说法,以消 除人们对该理论的误解。他认为许多人指责情感 理论消灭伦理学和道德是没有道理的。
• 其次,他对艾耶尔的某些基本观点作了修正。斯 蒂文森不同意毫无道理地拒斥伦理学,武断地认 定规范概念和命题没有意义,是假概念、假命题。 他在维特根斯坦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的研 究》思想转变的启发下,发展了一种所谓心理意 义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在于它所指称的对象, 也不在于它的证实方式,而在于使用语言的人的 心理上的倾向,“一个符号的意义必须用使用该 符号的人们的心理反应来定义”。
• 理性与非理性结合的伦理学分析方法
• 斯蒂文森认为,伦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对伦 理分歧与伦理一致的多重本性进行系统的 语言分析,以其解决人们的伦理分歧,求 得伦理一致。而规范伦理学使用的理性方 法不仅在理论上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在实践 中也没有决定性。采用独特的理性与非理 性方法结合来解决伦理分歧是他的理论独 有的特征。
3.3 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学的特征
• 以模式揭示善的情感意义
• “这是善的”其意义等于说:“我赞成这个 你也赞成吧!”(第一分析模型)
• 伦理判断影响听者的效用应理解为情感性的,而 非祈使性的。
• 调和的情感主义理论
• 斯蒂文森从元伦理学立场出发,坚持自摩尔、维 特根斯坦以来的元伦理学的观点,认为元伦理学 是最重要的,它为规范伦理学提供了“工具“。 • 其次,斯蒂文森认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 范伦理学问题构成了伦理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斯蒂文森并不赞成早期的现代情感主义拒斥规范 伦理学的观点。他认为,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 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元伦理学关于意义与 方法的分析离不开人们的日常行为,而斯蒂文森 的研究正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言分析入 手,从而调和了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的对立。
• 还存在另一种分歧,“它们包含着一种对立面, 有时是暂时的、缓和的,有时是强烈的。它们不 属于信念,而是属于态度——这就是说属于一种 相反的目的、抱负、要求、偏爱、欲望等”,这 就是“态度的分歧”。信念的分歧表现为人们在 认识观念和判断确信上的分歧,而态度的分歧则 显露出人们在价值判断中的感情、倾向、偏好和 欲望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分歧更多地存在于道德 领域。
• • • • 3.1 斯蒂文森介绍 3.2 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学的主要思想 3.3 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学的特征 3.4 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影响
一.概论
• 1.1 情感主义的定义 • 情感主义伦理学是现代西方元伦理学的典型理论 形式之一。它的理论宗旨在于,把伦理学当作一 种非事实描述的情感、态度或信念的表达,认为 它不具备逻辑与科学那样的普遍确定性和逻辑必 然性。因此,伦理学的命令不属于科学命题的范 围;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伦理学命题是事实的陈 述,那么它既不具备命令的意味,也不可能提供 普遍的行为规范。因为科学只提供真理,不提供 行为命令。所以,伦理学不具备科学性、知识性 和规范性特征。反自然主义、非认识主义和反规 范性是情感主义元伦理学的基本特点所在。
2.2 维也纳学派的发展
• 1.鲁道夫· 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
• 卡尔纳普是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极端主张者。为了 论证伦理学理论研究的非科学性,卡尔纳普提出了 两个方面的说明: • 首先,从伦理学的规范性特征来看,它不可能表述任 何可以证明的经验事实,而只能表达个人的情感、 愿望和心理。 • 其次,卡尔纳普进一步从对语言功能的具体分析中, 否定了伦理学作为科学知识的可能性。他认为,语 言有两种作用,其一是表达的作用;其二是表述或描 述的作用。 • 卡尔纳普认为,许多语言只有一种表达的作用而没 有表述的作用,而具有表达功能的语言只能抒发情 感、表达意愿,没有断定的意义,因而这种语言表达 “不含有知识”,伦理学命题只有表达的功能而 没有描述的功能,因而不能被当作知识。
二.情感主义主要代表介绍
• 2.1 情感主义形成阶段主要代表人物 • 伯兰特· 罗素(Bertrand Russell)
• 在罗素看来,价值问题不能诉诸于逻辑分析,而是科学 以外的事情,价值本身并不具备客观实在性,它不过是 人们欲望和情感的表达而已。他把真假的科学问题与 善恶的价值问题完全割裂,从而把伦理学从科学的王 国中驱逐出去。 • 罗素说:“严格地说,我认为并不存在道德知识这样一 种东西。”在他看来,伦理学只是一种关于目的的价 值研究,而价值又植根于个人的主观情感和欲望,因此, 伦理学只能是情感的。至于达到目的的手段,当然需 要科学研究,但那已经超出了伦理学所容纳的范围。 制定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探索这种准则体系的逻辑结构, 不是伦理学本身所能企及的。 • 因此,罗素反对建立什么绝对的道德标准,在他看来, 既然道德只是个人欲望与情感的表达,那么,一个必然 的逻辑结论就是:“在个人的欲望之外,并不存在道德 标准。”道德只是相对的,在主观情感的基础上不可 能建立普遍绝对的价值判断标准。
• 第三、试图以概念的确定性解决实践中的善恶冲突。尽管 保持概念的确定性、消除概念的歧义性对于道德认知极为 重要,但是,问题却在于:道德语言分析只是解决道德概 念的确定性与同一性问题,它并不能解决实践中的善恶问 题。 • 第四、斯蒂文森的理论虽然在形式上使原有的情感理论的 一些难题获得了解释,但并没有根除这种理论固有的矛盾。 比如科学与道德的关系、知识命题与价值命题的矛盾和同 一等。
伦理语言的两种意义
• 语言的功能有两种:描述性和能动性(或动态性 dynamic) 。 • 由于存在两种不同的使用语言的目的,因而伦理 学的语言相应地也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即影响 认知倾向的“描述意义”,以及影响感情和态度 倾向的“情感意义”。此外,伦理语言还有一种 “混杂的意义”。这种意义是语言的描述意义与 情感意义的混合,它常导致我们分析语言意义的 困难。
2.艾耶尔(Alfred Jules Ayer )
• 艾耶尔的逻辑经验主义立场决定了要想解释伦理 学陈述的功能,就必须设想伦理学陈述并不陈述 任何事实,它们所具有的是某种非描述性功能;艾 耶尔的策略正是如此,他认为伦理学陈述具有的 功能是情感性的,虽然伦理学陈述不具有描述意 义,但具有情感意义。 • 具体来说,伦理学陈述的功能是表达说话者的情 感或态度,并易于唤起听话者相似的情感和态度, 艾耶尔特别强调了他的观点与主观论的区别。主 观论认为伦理学陈述描述了说话者的态度,因而 这样的陈述是或真或假的,而艾耶尔则认为伦理 学陈述表达了说话者的态度,这样的陈述无所谓 真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