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复习方案(山东专用)作业手册:11文言文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文言文阅读5 Word版含答案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文言文阅读5 Word版含答案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文言文阅读5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后赤壁赋(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霜露既.降既:既然B. 履.巉岩,披蒙茸履:登上C.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适:恰好D. 掠予舟而西.也西:向西飞去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今者.薄暮\此三者.,吾遗恨也B. 以.待子不时之需\还军霸上,以.待将军来C. 听其所止而休焉.。

\盘盘焉.,囷囷焉D. 揖予而.言\弃甲曳兵而.走12. 和“将归于临皋”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 秋以为期。

B. 惟尔马首是瞻。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文言文阅读题1.(安徽)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清]王世槙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

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

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

”长老惊异。

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

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

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

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

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

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

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

去几,谢病归。

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

盖纪实云。

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

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

”其雅揉如此。

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请碑传集》,有删节)⑴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晏坐终日晏:平静。

B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居:积储C 不接当事当事:权要D 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气度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皙次其别号也B 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吾其还也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C 予辈皆为赋诗D 馈问亟至,一无所受为武置酒设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⑶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

全优设计(山东专用)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从命题角度把握复习方向课件

全优设计(山东专用)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从命题角度把握复习方向课件

)(3分)
A.
B. C. D.
见其虚则进 置杯焉则胶 是故智者为之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蚓无爪牙之利 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关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项 ,都是顺承连词,那么,就;B项,介词,替/动词,给予;C项,助词,的/定语后置
的标志 ;D项,副词,才/副词,于是。 A
解析
关闭
答案
-8一 二 三 答题感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既受命专 斧钺之威 .
B.敢问其目 . D.白刃始合 . 目:条目 C.军皆定次 ,将乃就舍 . 合:交锋
专:独掌 次:次序
关闭 关闭
C项,次:驻扎。 C
解析 答案
-9一 二 三 答题感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6一 二 三 答题感受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 斧钺之威,臣不敢生 . 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 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 . 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 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 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 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 .
-14一 二 三 答题感受
参考译文: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军的方法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大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 见将军,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 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将军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用龟 甲占卜,选择吉日,向将军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 面向西站立;将军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 的上部,把钺柄交给将军,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 由将军处置。’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将军,宣告:‘从此, 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 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 大就拼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 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

2015年山东高考语文复习策略 古诗文部分

2015年山东高考语文复习策略  古诗文部分

2015年山东高考语文复习策略古诗文部分一、文言文1.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组词解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便成了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

(3)成语解词法。

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传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

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

(4)对文解词法。

也叫互文解词法。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

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

(5)活用解词法。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灵活运用,就叫作词类活用。

根据词类活用这一特殊用法,在碰到有活用现象的词语时,必须解释它活用后的意义。

(6)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

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2.虚词推断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3.归纳概括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

高考语文复习方案(广东专用)作业手册:11文言文阅读三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复习方案(广东专用)作业手册:11文言文阅读三 Word版含答案.doc

课时作业(十一)[文言文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22分)游虞山记沈德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

有土垤磈礧③,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伫,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

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删改)[注] ①榜人:船夫。

②椒:山顶。

③垤磈磊:垤,小土丘;磈礧,成堆的石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去:离开 B .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治:治理 C .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坼:裂开 D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识:体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辛丑秋,将之.江阴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 B.⎩⎪⎨⎪⎧龙不胜,破其.山而去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 C.⎩⎪⎨⎪⎧取径以.南,益露奇境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 D.⎩⎪⎨⎪⎧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B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C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D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行。

2015高考一二卷文言文、鉴赏、小阅读详解

2015高考一二卷文言文、鉴赏、小阅读详解

2015全国卷一 100张一、小阅读1、【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根据选文第2段:“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可见,宋代信用形式的新特点是多种形式并存,并不能得出这几种信用形式产生于宋代的结论。

另外,根据本段中“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可知,其他形式不一定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故A“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的表述不合文意。

B根据选文第2段“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可知,该项的表述正确。

C由选文第2段关于质、押的介绍,以及“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可知,该项的表述正确。

D由选文第2段末关于赊买赊卖的介绍可知,本项表述正确。

【答案】A2、【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由选文第1段和第3段中“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可知,该项符合原文意思。

B错解文意。

由选文第3段开头对宋代新型纸质信用工具的产生背景的介绍可知,选项中有关发行目的的表述正确,但“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与选文中“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明显不符。

C符合原文意思,根据选文第3段关于茶引、盐引的介绍可知。

D由选文第3段“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可知。

【答案】B3、【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能力。

A前半部分关于质库、解库的性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这从选文第2段关于质、押的介绍可知;后半部分“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的说法乍看起来在原文中缺乏依据,但是联系下文“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知,质、押两种形式唐代就有,因而经营质、押的机构质库、解库在唐代也就产生了。

2015年高考语文(山东语文)WORD版

2015年高考语文(山东语文)WORD版

绝密★启用前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臵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安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与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臵,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II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㈠㈡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I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饯.别(jiàn)晦.涩(huì)铁栅.栏(zhà)浑身解.数(xiâ)B..扒.手(pá)吱.声(zī)和.稀泥(hã)步履蹒.跚(pán)C.蓄.养(xù)寒噤.(jìn)露.马脚(lîu)扪.心自问(mân)D.顺遂.(suí)什.锦(shǐ)蒸馏.水(liú)兵不血.刃(xuâ)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依稀澎涨戈壁滩云蒸霞蔚B.涵盖阴霾捉谜藏烘云托月C.贻误函道交际舞寥若晨星D.吆喝绪论擦边球名门旺族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国庆节移至,一座“天安门模型”摆在广场上。

“天安门”前花团锦蔟,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争相与“天安门”合影留念。

B.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想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11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原卷版) Word版缺答案]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11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原卷版) Word版缺答案]

一、(14届湖北黄冈高三4月统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待漏院①记宋〃王禹偁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是知君逸于上,臣势于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②至房、魏可数也。

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③銮声。

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④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

九门既启,四聪甚迩。

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玩器,何以取之。

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⑤,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

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待漏院:古代朝臣晨集等待召见的地方。

②咎(gāo):通‚皋‛,即皋陶(yáo),相传曾被舜选为掌管刑法的官。

夔:尧舜时的乐官。

③哕哕(huì):象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

④眚(shěng):愿意为日食或月食,后引申为灾异。

⑤慆慆:纷乱不息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十一)[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22分)李清时,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从孙。

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十四年,授浙江嘉兴知府。

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别辟道行民舟,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上通吴江平望,下达杭州坝子门,号为副河。

丁父忧,去官。

服除,授山东兖州知府。

二十二年,擢运河道。

二十六年,河决孙家集,运河由夏镇至南阳两堤俱溃,清时督修筑。

议者或拟用椿埽,费以六十万计;或拟建石堤,费以三百万计。

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用其法,以河东、西两岸皆水,得土难,令以石垒两旁,积葑①其中,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②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

曹县溢,水泻入微山湖,出韩庄湖口,闸隘,水不得泄,令于闸北毁石堤,掘地深之以泄水。

事上闻,上命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

清时请减低为一丈,令湖水落至丈,乃闭闸蓄水。

泗水经兖州西流入府河,济宁城东旧有杨家坝,遏水使入马场湖,蓄以.济运,遇伏秋水涨不能泄,淹民田,令改坝为闸,视水盛衰为启闭。

汶水分流入蜀山、马踏两湖,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

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以为节宣③,并减低何家坝,使汶水南弱.而北增。

二十九年,调江南淮徐道。

三十年,擢河东河道总督,赐其母大缎、貂皮。

清时以河堤岁修,司其事者每不度形势,过高糜.帑,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乃饬所司当水涨各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

迨伏秋水发,耿家寨(称十四堡)免。

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

三十一年,运河东岸漫口,自请议处,原之。

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

高苑、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

遽疾作,乞解任,不许。

三十三年,卒。

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穷源竟委。

每乘小舟出入荒陂丛泽、支流断港中,或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乃见诸建置。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一十二》)[注] ①葑:芜菁,又名蔓菁。

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

②帑:国库中的钱币。

③节宣:节制和排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属:连接B.使汶水南弱.而北增弱:减少C .过高糜.帑 糜:消耗 D .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 相: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B.⎩⎪⎨⎪⎧①遏水使入马场湖,蓄以.济运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C.⎩⎪⎨⎪⎧①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因.参用其法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李清时善于治水的一项是( )①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 ②令以石垒两旁,积葑其中 ③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 ④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 ⑤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 ⑥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A .①②⑤B .①③④C .②④⑥D .③⑤⑥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乾隆皇帝南巡时,有人建议重新挖掘一条水道,便于船只通行,而李清时打通原有水道,改造出一条“副河”。

B .李清时小时候在海边看见修堤拦海造田的人先在海水中投入石块,潮水退后,用木桩拦住,然后在石块上填土,以此来造田,这给他治水以很大的启发。

C .曹县发大水时,水流入微山湖,又从韩庄的湖口流出;而这里的闸口狭窄,水流受阻,李清时下令毁掉北面的堤坝,挖沟排水。

D .李清时在任河东河道总督时,运河东岸曾经决口,他主动请求前往治理,广泛征求意见,采取得力措施,使大堤恢复了原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乃饬所司当水涨各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22分)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稍从之。

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财有馀,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

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

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

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

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

十八年,衡病革。

已而卒,年七十三。

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

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

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有删改)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 体:体验B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端正C .人有所遗. 遗:遗留D .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 领:兼任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C.⎩⎪⎨⎪⎧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的努力的一项是()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④必正言不少让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⑥课诵少暇,即习礼A .①②⑥B .①③⑤C .②③⑥D .②④⑤9.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许衡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读书是为了做官”的不以为然的态度,他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给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

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要求严格,又爱之如子。

后来当他因病去世时,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作业(十一)1.D[解析] 相:观察,察看。

2.B[解析] B.都为连词,表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