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诫子书》教案资料讲解
15[教学设计]诫子书(第1课时)
![15[教学设计]诫子书(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194bbc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b.png)
第15课 诫子书(第1课时)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诸葛亮,疏通全文,理解文意。
1.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疏通文意。
展示课件中的词语、歇后语和诗句,让学生说说写的是历史上的哪个人物。
让学生自由分享诸葛亮的其他故事,由此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诸葛亮的相关信息,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者简介作为补充。
教师可再讲述几个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由学生讲述所知道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设计意图】了解诸葛亮生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慈父之心。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书”的文体常识,教师稍作讲解,学生简单了解。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三、诵读课文【活动内容】听课文范读,注意文章的停顿处,可根据范读音频在课本上做标记。
自由朗读,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做出的标记,读准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培养文言文语感。
四、疏通文意【活动内容】学生自主归纳文中的重难点词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
朗读课文,朗读的时候注意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结合归纳的文言知识,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把握大意,理解文意。
五、文本研读【活动内容】出示课件问题: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什么?学生思考,可自荐发表看法,教师做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诸葛亮的写作意图,感受诸葛亮的慈父之心。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诫子书初中课文讲解教案

诫子书初中课文讲解教案知识与技能:1.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字词。
2. 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诫子书的教育意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 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育思想。
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诫子书的教育意义。
2. 难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字词,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曾经收到过父母的劝告吗?他们都是如何劝告你们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代父亲的劝诫之作——《诫子书》。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教育思想。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关爱子女、期望子女成才的心情。
4.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教育思想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扩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诫子书的教育意义。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并选择一篇类似的古代散文进行自主学习。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诫子书》课文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
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
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2、总结交流: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设计(通用6篇)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设计(通用6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育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留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学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才智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日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训诲。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留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澹泊::淫慢:险躁:穷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精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沟通,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
老师赐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品读课文,领悟深意。
本环节老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创设更多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这是一封诸葛亮给儿子的信,教导他要修身养性,勤学苦练。这篇文章体现了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观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很大的启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例子。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告诉我们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4.提高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诫子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劝诫朋友或家人改正错误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诸葛亮如何教育子女的奥秘。
-课文内容解读:分析诸葛亮提出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观点,引导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口语交际能力:模拟诸葛亮教育子女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是一大难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1.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准确理解《诫子书》的文意,掌握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课文内容解读:领悟诸葛亮的教育观念,提炼出有益于学生成长的道理。
《诫子书》教案最佳教案设计

《诫子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做到对文章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2.弄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②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2.难点: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课文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
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文章概括了诸葛亮做人治学的经验,从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3.注音夫.君子之行(fú)淫.慢则不能励精(yín)遂.成枯落(suì)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提示:(1)朗读时要字正腔圆。
“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第15课《诫子书》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言特点:分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中的对偶结构,以及它如何使句子更加韵律和谐,增强语势。
-生字词学习:以“谦”字为例,讲解其在文中的含义(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举例说明其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不少有关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好想法。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静”与“俭”这两个重点概念。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忙碌和物质丰富的今天,做到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节俭。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对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理解,学生可能会感到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或情境来帮助学生具体化这些概念。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知道对偶、排比是什么,但不知道如何在写作中恰当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实例生字词的记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记忆游戏或者通过故事来帮助学生记忆,同时通过造句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字词的运用能力。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尝试让学生来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这样既能检验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针对学生们的疑问,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答,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涵。
15 诫子书——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5 诫子书【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文言文,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2.教学难点: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提升古典文学素养。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诸葛亮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厘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出示课件2)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去看看吧。
教师板书课题:15 诫子书(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本课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5)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
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
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
有《诸葛亮集》。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诫子书》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脉络,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过程。
3、通过品读课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资料助读法、品读赏析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阅读诗歌《蜀相》,猜猜他是谁?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赤壁之战、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二、走近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
诸葛亮54岁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夫(fú)淡泊(bó)淫(yín)慢遂(suì)庐(l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四、解释字词:从注释中划出下列词语及其解释:诫、书、夫、静、淡泊、明志、致远、广才、淫慢、励精、险躁、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枯落、多不接世、穷庐、将复何及补充解释:(1)子:品德高尚的人。
⑵行:操守、品德。
三人行:同行。
(3)以:用。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背诵以上解释。
五、翻译课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要想有)才干就必须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年华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就凋落、衰残,成了枯枝落叶,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屋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六、理解文意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生活节俭,修身养性,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
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A.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治学、修身——静(正)躁(反)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A、要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要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要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也就是志、学、才。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修身,以志成学,以学广才,它们是互相联系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所以造就人才,必须从“静”和“俭”的修养开始。
5、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
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说说你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
(课文后第二题)(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明确:(1)这句话的核心是“静”,因为屏除杂念和干扰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生活中,我们只有内心沉静,才会看淡名利,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2)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内心恬淡,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平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告诉我们:守得住淡泊,耐得住宁静,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2、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课文后第三题)文中提到“志”的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志与学的关系:人首先要坚定自己的志向,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些志向、理想,才能保证自己会去学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干,才能学业有成。
二、拓展延伸:为本文补充论据1、道理论据淡泊: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惜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鲁迅•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2、事实论据:(1)立志:毛泽东:从小立有远大志向:立志救国、献身革命,最终缔造新中国。
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令世人敬仰的人。
(2)治学:车胤囊萤、孙康映雪、范仲淹苦学成才。
(3)宁静:居里夫人淡泊名利,追求宁静,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精心研究,最终发现了镭,获得诺贝尔奖。
诸葛亮告诫我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你能为本文的观点补充一个论据吗?居里夫妇的居室里简单到只有两把椅子,他们自己刚好每人一把。
因为担心来访的客人在舒服的座位上逗留过久会占用她宝贵的研究时间。
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
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颁给她的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做玩具,她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这是因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她能在科学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宁静的反面论据:薛谭学讴(ōu,唱歌),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
就是“躁”的最好例证。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唱着慷慨雄壮的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
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惜时: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
“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
”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
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三、作业: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