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ce over IP Training - SIP and MGCP Set-Up DO-410521-TM-A

合集下载

现代交换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现代交换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 2010 -- 2011年度第二学期)名称:现代交换技术综合实验题目:现代交换技术实验院系:电信系班级:通信0803班学号: 9学生:雷玉芬指导教师:鲍慧、项洪印、丽娟、智雄设计周数: 2周成绩:日期:2011 年 6月MGCP IAD 接入实验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了解MGCP IAD接入SoftX3000的数据的配置,并实现各用户之间的呼叫。

二、正文1.实验原理IAD是基于IP的VoIP(Voice over IP)/ FoIP(Fax over IP)的媒体接入网关。

可提供基于IP网络的高效、高质话音服务,为企业、小区、公司等提供小容量VoIP/FoIP解决方案。

IAD属于媒体接入层,是一种小容量的综合接入网关,提供语音和数据的综合接入能力。

在网络位置中更靠近最终用户,无专门的机房。

提供丰富的上行和下行接口,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下图是IAD典型的组网图:MGCP(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协议是一个分布式IP网关系统的部协议,用于控制来自外部呼叫控制单元的IP语音(VoIP)网关。

从本质上说MGCP是一个主/从协议,网关需要执行媒体网关控制器发出的命令。

IAD采用MGCP协议与SoftX3000对接典型组网如图所示:MGCP IAD对接实验程序流程与配置解释实验配置流程图如下:硬件配置是对设备进行相关信令、话音、控制信息、业务数据等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这好比我们要组装一台电脑,要把CPU、网卡、显示器等等一系列硬件通过一定的规则把电脑组装起来,但这样装起来的电脑是不能使用的,因为这样的电脑没有操作系统,没有加电,没有应用软件。

但是在使用电脑之前我们必须把这些硬件正确的装配起来。

硬件数据配置和本局数据配置是整个配置流程的最前端,只有完成了这两项配置工作,下面的协议配置、网关配置、业务数据配置等等才能生效。

硬件配置流程如下“数据配置是对呼叫源、段、计费方式等进行配置。

VOIP入门培训及实践训练课件

VOIP入门培训及实践训练课件
• 200 OK is a final Response and contains Marconi’s media information
• ACK completes threeway-handshake.
• BYE tears down session
SIP代理呼叫流程
• INVITE is sent to Proxy instead of to Heisenberg directly.
H248
• 測試環境說明:ONU 頁面配置VOIP參數項
H248的時候,我們現在的測試環境,註冊伺服器只能用測試網上的
softx3000華為軟交換. Ip地址為:172.24.242.251;端口號:2944 默認 MG註冊方式一般有3種:功能變數名稱/IP/MAC,通常是選擇 功能變數名稱方式註冊.全面測試的時候會驗證IP/MAC註 冊 終端:softx3000上終端默認是A開頭的,當然你可以根據自己 喜好在softx3000添加你要的終端標識如:hg,mgcp等. 小小注意項:現在測試用的softx3000的RTP是10000開頭的 ,如配置不符合註冊上了也打不通電話滴.如 RTP/10001;RTP10002 請參考下圖:
• 請求: INVITE、ACK、OPTIONS、BYE、 CANCEL、 REGISTER等。
• 回應: 1XX、2XX、3XX、4XX、5XX、 6XX等。 這個幾XX的有相關文檔進行說明。這裏就不寫了
SIP請求
主要方法: 抓包看,便於我們知道到底是哪個環節出問題 • INVITE: 表示請求用戶或服務加入一個會話 • ACK:用來確認客戶已經收到了一個對INVITE請求的最終
回應 • OPTIONS:用於查詢對方用戶代理的能力 • BYE:用於結束一個會話 • CANCEL:用於撤銷一個正在等待的請求 • REGISTER:用於將自己的地址資訊註冊到伺服器上

电信“我的e家”技术规范-终端综合管理系统v2.0

电信“我的e家”技术规范-终端综合管理系统v2.0

中中国国电电信信““我我的的e e 家家””技技术术规规范范 --终终端端综综合合管管理理系系统统技技术术规规范范((V V 22..00))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010年5月目录1范围 (1)2引用标准 (2)3缩略语 (3)4ITMS在业务网络中的位置 (5)5ITMS结构概述 (6)6ITMS功能模块 (8)6.1日常工作计划管理模块 (8)6.2网元管理模块 (9)6.2.1设备认证 (9)6.2.2状态监视 (9)6.2.3参数配置 (11)6.2.4软件升级 (11)6.2.5故障检测 (12)6.2.6告警 (12)6.2.7设备信息管理 (15)6.2.8版本/配置模板管理 (17)6.2.9业务代码管理 (19)6.2.10分组管理 (19)6.2.11中间件模块管理 (20)6.3系统管理模块 (20)6.3.1安全管理模块 (20)6.3.2日志管理 (24)6.3.3系统设备管理 (25)6.3.4报表管理 (26)6.4外部服务接口模块 (29)7系统运行流程 (30)7.1零接触自动配置流程 (30)7.1.1触发原因 (30)7.1.2系统功能前提 (30)7.1.3流程图示 (31)7.1.4流程描述 (31)7.1.5可扩展案例 (32)7.2批量设备升级流程 (33)7.2.1触发原因 (33)7.2.2系统功能前提 (33)7.2.3流程图示 (34)7.2.4流程描述 (34)7.2.5可扩展案例 (36)7.3批量设备业务配置流程 (36)7.3.1触发原因 (36)7.3.2系统功能前提 (36)7.3.3流程图示 (37)7.3.4流程描述 (37)7.3.5可扩展案例 (38)7.4单设备业务配置流程 (38)7.4.1触发原因 (38)7.4.2系统功能前提 (39)7.4.3流程图示 (39)7.4.4流程描述 (40)7.4.5可扩展案例 (41)7.5组状态监控流程 (41)7.5.1触发原因 (41)7.5.2系统功能前提 (41)7.5.3流程图示 (42)7.5.4流程描述 (42)7.5.5可扩展案例 (44)7.6故障诊断与定位流程 (44)7.6.1触发原因 (44)7.6.2系统功能前提 (44)7.6.3流程图示 (45)7.6.4流程描述 (45)7.6.5可扩展案例 (46)8系统可靠性要求 (47)8.1稳定性要求 (47)8.2备份、倒换和故障恢复要求 (47)9系统组网要求 (48)10系统软硬件要求 (49)10.1软件要求 (49)10.1.1总体要求 (49)10.1.2操作系统要求 (49)10.1.3应用软件要求 (50)10.1.4数据库要求 (50)10.2硬件要求 (51)10.2.1总体要求 (51)10.2.2主机系统要求 (52)10.2.3存储设备要求 (52)10.2.4备份设备要求 (53)11北向接口技术要求 (54)11.1北向接口概述 (54)11.2ITMS与BOSS系统接口定义 (55)11.2.1ITMS与BOSS系统接口描述图 (55)11.2.2ITMS与BOSS系统接口概述 (55)11.2.3业务发放接口 (56)11.2.4故障处理接口 (59)11.2.5设备管理接口 (61)11.3ITMS与E家终端综合报表系统接口定义 (62)11.3.1ITMS与e家终端综合报表系统接口概述 (62)11.3.2提供e家业务相关数据接口 (63)11.4ITMS与热点AP报表系统接口定义 (67)11.4.1ITMS与热点AP报表系统接口概述 (67)11.5ITMS与IPTV业务平台接口定义 (71)11.5.1ITMS与IPTV业务平台接口概述 (71)1 范围本标准定义了中国电信终端综合管理系统(以下简称ITMS)的总体功能要求、系统构架、模块功能、系统运行流程、软硬件要求、安全要求、性能要求及与其他相关系统或平台的接口要求。

VoIP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1)

VoIP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1)

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即IP上传送语音,简单地说,就是实现了语音在IP上的实时传送,为了有效地利用IP带宽资源,通常在传送之前先要对语音数据进行压缩处理。

真正的快速发展是在90年代以后,IP分组语音话音通信技术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实际应用。

1996年,ITU-T通过了著名的H.323协议,这一协议的推出,成为了VoIP的公共规范,极大地推动了VoIP的发展。

随后,1999年IETF完成了MGCP协议(RFC2705)和SIP协议 (RFC2543);2000年ITU-T和IETF共同推出了H.248/Megaco协议。

VoIP是通过语音分组实现的,在VoIP 中,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将语音信号封装成帧并储存在分组包中再进行传输。

VoIP主要是一种软件解决方案,但需要在路由器上加装语音接口卡或语音模块提供语音接口来实现。

目前,主要利用IP 电话网关来实现PSTN 和Internet 互通,同时PC到电话、电话到PC、电话到电话的技术已经成熟,话音的质量也大大得到改善,因此VoIP完全能够满足商用的要求。

2.1 基本原理传统的电话、传真业务,一般是通过接入电信局提供的PSTN 实现的。

这种类型的接入方式使用的是线路交换的方式,独占通信线路。

当使用长途业务时,费用很高,如图2所示。

图2 传统电话网络示意图而我们的VoIP应用是使用IP网络取代其中一部分的PSTN网络功能进行语音数据的传输,使用的是包交换技术。

下图3所示所示的就是基于H.232协议组构建的VoIP网络,在该架构中,总体框图如图?所示。

由图2可知,接入网络中的H.323系统的组成部件称为 H.323实体(entiy),它包括H.232终端、网关、网守、多点控制器(MC)、多点处理器(MP)和多点控制单元(MCU Muhipoint Control Unit)。

H323、SIP、MGCP三协议浅析

H323、SIP、MGCP三协议浅析

H323、H248(MGCP)、SIP三协议浅析一、相关协议说明1.H323协议H.323建议是ITU-T第16研究组(SG16)为多媒体会议系统而提出的一个建议书,并不是为IP电话专门提出的,因而它涉及的范围要远比IP电话宽。只要是IP电话,特别是电话到电话经由网关的这种IP电话工作方式,就可以采用H.323建议来完成它要求的工作,因而H.323建议被“借”过来作为IP 电话的标准。由于目前IP电话发展很快,而IP网的多媒体会议系统发展得相对比较慢,因而为了适应IP电话的应用,H.323也的确专为IP电话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如呼叫的快速建立过程)。对IP电话来说,它不只用H.323建议,而且用了一系列建议,其中有H.225、H.245、H.235、H.450和H.341等。只有H.323建议是“总体技术要求”,因而通常把这种方式的IP电话称为H.323IP电话。H.323建议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建议书,它提供了一种集中处理和管理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与电信网的管理方式是匹配的,这就是为什么电信网中使用的IP电话几乎无例外地都采用了基于H.323的IP电话工作模式。2.SIP协议SIP协议,即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是另一套IP电话的体系结构,是一个与H.323并列的协议。

它是一个工作在TCP/IP应用层的信令控制协议,用于创建、修改和终止一个会话。

这里所指的会话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既可以是传统的语音通信,也可以是视频、即使消息、在线游戏等,同时参与对话的实体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

SIP协议是一种基于文本的会话控制协议,它的消息都是由ASCII码组成的,因此易于阅读和理解。

SIP协议由IETF 组织研究并提交RFC,当前关于SIP协议的最新标准是RFC3261。

由于IETF阵营汇聚的都是互联网方面的专家,因此SIP在开发上自然借鉴了其他TCP/IP相关协议的模式,在消息格式、认证模式、媒体描述等方面都完全采用了已有的标准,这样无疑加快了SIP协议的推广,让大量具有TCP/IP 协议簇及应用开发经验的人可以迅速地接受SIP。

下一代网络核心控制协议SIP及其应用

下一代网络核心控制协议SIP及其应用

下一代网络核心控制协议SIP及其应用篇一:SIP能否成下一代网络主流SIP能否成下一代网络主流?—三种IP协议比较随着IP电话应用的普及,建立终端设备和网关的可扩展网络已成为业界面临的一大技术挑战。

目前IP电话技术已完美实现了对语音和传真信息的编码和传输,但仍需进一步发展为大型公司和服务提供平台的呼叫控制和地址管理技术。

因此,支持IP电话系统互通的多个协议已经出台。

常用的IP电话协议如H.323、MGCP和SIP的优缺点各异,谁能成为下一代网络的精神领袖呢?H.323:成熟但却无法包罗万象1996年H.323创建,并于1998年1月推出升级版本2。

H.323据称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标准,因为它本身由众多从属协议构成。

正因为如此,ITU可以通过使用许多现有的数据和通信标准如Q.931、G.711和G.723.1对H.323进行定义。

H.323最初由Intel和PictureTel提出,该协议定义了一种能灵活应用于多媒体电话会议设备的通信方式,并在IP栈上提供应用共享特性。

设计人员提出了适用于多种设备的标准,这些设备包括可视电话、台式电脑和大型多端口网关。

因此,H.323内容广泛,并提供了应用于不同设备的多种媒体类型和压缩技术。

H.323的核心优点在于其成熟性,这有助于诸多软件供应商开发性能稳定的设备,并且还有利于不同的供应商消除互操作性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市场上推出各种支持H.323标准的设备。

因为H.323标准包容了Q.931呼叫控制协议,许多在现有ISDN电话技术上具有丰富经验的开发商对该呼叫控制模型也非常熟悉。

实际上,事件和参数通常能够直接通过H.323进入以前工作在ISDN下的应用系统。

在定义H.323时,设计人员是从终端设备的角度入手的,而非从现有PSTN的内部设备入手,因此H.323不能与SS7集成,或补充SS7必须提供的强大功能。

另外,H.323的扩展性在超大型应用中已证明确实存在问题。

设计人员在使用含有成千上万个端口的网关时发现,集中状态管理是瓶颈。

ResidentialGateway(家庭网关)

ResidentialGateway(家庭网关)

家庭网关Residential Gateway吕炜摘要:文章介绍了家庭网关作为家庭智能化设备互联并获得Internet服务地桥梁,具有良好地发展前景.通过家庭网关地软硬件结构分析和不同实现形式地介绍,阐述了家庭网关实现地关键技术与标准.要构建一个低成本、高质量地普及型家庭网关,网关设备必须具备协议一致、升级方便、操作简便、高稳定性等特点.关键词:家庭网关;数字家庭;路由器;闪联Abstract:The residential gateway can be used as a bridge to interconnect intelligent home systems and access the Internet, thus having great market potential.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architectures and implementation models of residential gateway,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key techniques and standards used to realize residential gateways. It is noted that a low-cost high-quality common type residential gateway shoul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sy upgrade and operation, high stability, and adopting open protocols.Key words:residential gateway。

digital home。

router。

Intelligent Grouping and Resources Sharing (IGRS> Standardization Working Group家庭网关是位于现代家庭内部地一个网络设备,它地作用是使家庭用户连接到Internet,使位于家庭中地多种智能设备都能得到Internet地服务,或者使这些智能设备相互之间实现通信.简单地说,家庭网关是使家庭内部多种智能设备之间实现联网,以及从家庭内部到外部网络实现互联地一座桥梁.从技术角度说,家庭网关在家庭内部以及从内部到外部实现桥接/路由、协议转换、地址管理和转换,承担防火墙地职责,并提供可能地VoIP/Video over IP等业务.家庭网关可使多个设备共享Internet地连接,同时接受网络服务,包括:家庭内部设备(比如打印机>和媒体文件(比如视频、音乐>地共享、家庭内部网络(比如无线局域网>连接、防火墙(父母控制>、IP话音业务、IPTV/IP VOD等IP视频业务、远程健康跟踪、家庭保安、家庭自动化、远程抄表作业等服务;多种业务通过单一地网络实现,可简化网络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家庭网关发展地驱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宽带Internet接入和家庭网络[1]. 随着宽带接入地普及和家庭网络地兴起,家庭网关设备具有很大地潜在市场空间.无线SOHO路由器在北美已经比较流行,主要地设备供应商包括:D-link、Linksys、Netgear等.而许多芯片制造商也看到了这个市场,Intel、Conexant、TI、Broadcom、Motorola都纷纷推出他们地家庭网关芯片解决方案.据ABI(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预测,到2006年,家庭网关设备地全球年市场容量大约有71亿.1 家庭网关实现形式家庭网关可实现桥接/路由、协议转换、地址管理和转换、防火墙、VPN连接、QoS管理等功能,但家庭网关这些具体功能地实现还是存在不同地形式和特点.图1 给出了目前各种形式地家庭网关设备.表1列出了不同形式家庭网关地主要功能和代表产品.1.1 SOHO路由器网关 SOHO路由器一般通过以太网或USB连接到宽带modem,然后通过它实现家庭内部多个设备之间地Internet共享.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双设备地解决方案(SOHO路由器和宽带modem>,通过这个路由器可以组建起一个家庭网络(无论是WLAN或者有线地以太网>.1.2 cable网关 cable路由器网关是从cable modem发展而来,是在cable modem中集成了路由功能,增加了VPN等功能,从而以单个设备实现Internet地共享和家庭网络地组建.北美地Cable运营商正在推行一种Cable MTA(Multimedia Terminal Adapter>网关,它地特点是采用PacketCable地标准在cable上开展话音业务,称为voice over cable[2].根据实现方式地不同有两种MTA:EMTA(Embedded MTA>是把voice over cable地功能集成在cable modem设备地内部,是一种单设备地解决方案;SMTA(Standalone MTA>把voice over cable地功能模块于cable modem内,使MTA独立出来.voice over cable与传统voice over IP地不同是:基于PacketCable地voice over cable不仅定义了话音业务地呼叫信令,还规范了QoS、安全、运营等方面地内容,比VoIP更加全面.1.3 DSL网关把SOHO路由器、家庭网关、家庭网络(无线、有线>地功能集成到DSL modem地内部,就构成了一个单设备解决方案地DSL路由器家庭网关.若再把VoIP地功能集成进来,就能更进一步而成为DSL 综合接入家庭网关[3].1.4 数字机顶盒网关传统地机顶盒(STB>主要用来实现HDTV、内容保护、个人录像机、EPG等功能,结合Internet以后可以实现一些Internet地功能,比如基于TV地web浏览,email业务.传统STB从有线电缆、地面广播、卫星广播得到内容,随着宽带业务地发展,IP机顶盒也将从Internet得到内容,并通过家庭网络把内容发布到位于家庭中地其他设备进行播放.随着媒体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STB很可能成为家庭地媒体中心,成为一个集成STB、宽带modem、家庭网络hub和流媒体中心地多功能家庭网关设备.2 家庭网关结构2.1 硬件框架根据家庭网关地功能、性能和成本地不同要求,在硬件结构上可以有多种不同地形式:单芯片方案、单板方案、多设备方案.图2所示为一个单芯片SOC方案地硬件逻辑结构图:以上地单芯片SOC方案中,包含了一个RISC处理器及周边Memory,DMA控制器,以及各种家庭网络接口、宽带接入地接口和设备间地高速输入输出接口.各种接口电路可集成在SOC内部,也可采用外置地独立接口芯片来实现.现行家庭网络接口包括:传统以太网接口、home PNA、home Plug(电力线>、无线局域网、蓝牙;宽带接入地接口主要包括DSL、cable modem;设备间高速接口主要包括1394、USB.对于VoIP,一般采用DSP实现话音地编解码,并采用RISC实现VoIP信令处理.当然,话音地DSP也有内置和外置两种选择.VPN协议一般在RISC处理器用软件方式实现,不过为了在安全性方面有较高地性能,某些SOC在其内部集成了硬件地加解密引擎.以上家庭网关硬件结构主要是针对DSL IAD家庭网关(或者是Cable MTA网关>.对于数字机顶盒网关,还有重要地一块是音频/视频解码模块,目前基本也有两种方案,其中之一是采用高性能地CPU(比如Intel地PC芯片组>实现软解压,这种方式地优点是灵活性比较好,对WM9、MPEG4等新地视频压缩算法地支持比较快,对新业务地支持能力也比较强,这种方案目前地缺点是成本比较高.另一种方案采用独立或内置(SOC内部>地音频/视频解码DSP模块,这种方案降低了成本,不过在灵活性方面有一定地损失.2.2 软件框架家庭网关地软件结构由如图3所示地模块组成,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固件层、OS层和应用程序层.固件层主要包括:诊断程序、调试程序、boot引导、操作系统地BSP;家庭网关一般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统,操作系统通过BSP支持cable modem、DSL modem、WLAN、以太网、home PNA、1394、USB等接口.常用地操作系统包括:linux、VxWorks、Nucleous等.2.3 技术标准家庭网关地应用程序栈实现了家庭网关地核心功能,这些应用程序栈主要包括以下功能组件:(1>基本网络通信协议栈:路由、桥接、地址管理(DNS、DHCP、NAT>、QoS管理(基于类地QoS、RSVP>、安全(VPN、IPSEC、firewall>、远程管理和系统管理(SNMP、远程软件升级管理、HTML UI、Upnp>.(2>voice over IP(H.323、SIP、MGCP>,voice over DSL(DSL论坛BLES>,voice over cable(PacketCable>地相关软件子系统.(3>音频/视频地流媒体传输(RTP、RTCP、SDP、RTSP>和服务方面地软件子系统.家庭地网关地软件模块均建立在相应地开放标准(IEEE、IETF RFCs、ITU>或行业规范(DSL/ATM论坛、Cablelabs PacketCable、UPnP论坛>之上,表2所示为家庭网关相应标准列表.3 家庭网关关键技术家庭网关设备是位于现代家庭中地一种新型设备,费用低廉.但要建设一个完善地家庭网关,却存在着不少挑战,以下分别进行说明.(1>低硬件成本.为了降低整机成本,CPU将运行在有限地FLASH和RAM空间,这就要求软件系统相对紧凑,优化并减少代码冗余.家庭网关地CPU性能一般都不是很高,所以在软件设计上,需要把数据通道和控制通道分开.由于数据通道地负载比较大,对这部分软件要进行严格地优化.另外,对于数据通道地某些复杂处理(比如加解密、音视频编解码等>,可以考虑采用独立硬件模块地方式降低对CPU性能地要求.(2>协议一致性和互操作性.家庭网关地地位是一个信息通信地桥梁,所以家庭网关与其他设备地互操作性是一个非常重要地指标.采用开放地协议是达到所有设备能够顺利通信地基础,但即使采用开放地协议,要保持设备间良好地互操作性仍然非常耗时、费力.对于某些标准组织地协议互操作性测试需要到其认可地互操作性实验室进行测试.(3>可升级地固件和软件.各种音频、视频地编解码算法还在不断地发展,各种新地业务形式还在不断地出现.所以家庭网关地固件和软件升级能力是运营商和用户节省投资地重要因素.同时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对这些固件和软件地远程升级将是非常必要地.(4>方便易用.家庭网关作为一个家用设备,要想广泛进入普通家庭,其易操作性必须能达到与其他家电设备如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相比拟地程度.这就要求家庭网关设备能尽量减少需要用户进行复杂操作和设置地环节,而且一旦用户设置有误,家庭网关设备能够提供一种简便操作来恢复到原来地设置.(5>IP地址管理.家庭网关是很多家庭智能设备共享Internet连接和服务地桥梁,而考虑到易用性,用户不可能对所有设备一个一个进行IP地址地设置,而且IPv4地地址空间也不允许每个家用设备都得到一个公共地址,所以家庭网关必须实现私有IP地址地自动分配(DHCP>,并实现公共IP地址和私有IP地址地地址转换(NAT>.但仅仅实现NAT还不够,因为某些应用层把IP地址嵌入到其应用层地内部,而NAT不能解读应用层内部地IP地址.所以针对这些应用层地进一步处理必须与NAT结合起来,这种进一步地处理叫ALG(Application Level Gateway>,家庭网关除NAT 以外,还要支持ALG.(6>服务质量保证.当多个设备,多个业务共享Internet连接地时候,必然会产生QoS地问题.所以不管采用那种QoS策略,家庭网关必须能够对多种业务地流进行分类,并依据分类结构进行不同地队列调度处理.(7>可靠性和稳定性.家庭网关设备是一个24小时工作地设备,所以该设备地可靠性和稳定性是非常重要地.可靠性和稳定性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从硬件地角度,除合理地设计外,还需要考虑低功耗,少发热,对环境不敏感,同时支持各种接口地热插拔.从软件地角度,必须采用高可靠性地操作系统,同时具有容错和故障自动恢复等功能.4 家庭网关发展趋势4.1 市场发展预测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也正在改变着传统地家庭生活和娱乐方式,随着家庭网络技术地成熟,必将在不久地将来兴起一场数字化、网络化家庭地革命.Internet服务和丰富地数字媒体将更快更好地渗入到每个家庭,并通过家庭网络传播到每个房间、每个设备,从而改变人们地生活和娱乐方式.图4是Parks Association对家庭网关地分类和预测.其中,SOHO路由网关是一个独立地路由器设备,它一方面连接宽带接入modem,另一方面组建一个家庭地网络;宽带modem网关是在宽带modem地内部集成了家庭网关地功能(桥接、路由>,宽带modem网关地具体表现形式和组网结构就如上面所说地DSL路由器网关和cable路由器网关;多业务网关同时提供话音、视频和家庭网关地功能;专用家庭网关只提供某个专门地网关功能,比如家庭保安、自动化等.Parks Association在对家庭网关进行以上分类地基础上,对家庭网关地市场发展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家庭网关将从SOHO路由器网关和宽带modem网关,发展到STB网关、多业务网关,最后到全家庭网关.同时它预测了到2005年底,以媒体网关为主要功能,并包含了其他家庭网关功能地STB网关将占据所有家庭网关市场地53%.4.2 国际DLNA标准早在几年以前,Intel就提出“数字家庭”地概念[4].“数字家庭”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把PC域和CE域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PC强大地管理、存储和处理能力,并结合CE地舒适性和易用性.使数字化地媒体内容可以灵活方便地在众多地设备上进行分享,达到“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设备”地目标.并创造出多种多样地创新用例,以满足人们地需要,提高人们地生活质量.2003年上半年,英特尔就带领包括微软、索尼、飞利浦、富士通、Gateway、惠普、Intel(英特尔>、IBM、健伍、联想、Matsushita Electric(松下>、NEC CustomTechnica、诺基亚、三星、夏普、STMicroelectronics及Thomson等17家业界领先地消费电子、计算机和移动设备公司,发起并宣告“数字家庭工作组”(DHWG>正式成立.DHWG专门致力于简化网络消费电子、移动设备和个人电脑等设备间地数字内容共享,如数字音乐、数码照片和数字视频等.众多地工业标准自身并不能始终确保各种设备间地互操作,数字家庭工作组建立地互操作性框架和技术设计准则将为开发多品牌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指导,从而使它们彼此之间能够更好地配合工作.工作组地目标就是制订一套指导准则,并在未来12个月内开发出第一款符合该标准地产品.2004年,这个组织改名为“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LNA>,其目地一方面是把这个行业组织所覆盖地范围从家庭拓展到整个数字化生活地各个领域,另一方面也想表明,该组织地研究工作已经有了成果,不再是一个工作组,而是一个联盟.DLNA v1.0地标准已经制定完成,目前正在进行v2.0版本地制定工作.在v2.0版本中,主要集中在远程用户接口和数字传输内容保护方面.到2004年第四季度,符合DLNA标准地数字家庭产品将会大量面世.目前,基于英特尔架构地、内嵌有英特尔芯片组地“数字媒体适配器”等产品已经在市场上被使用.4.3 国内闪联标准“闪联”是由信息产业部主导,国内IT五巨头(联想、长城、海信、康佳、TCL>发起成立地“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化工作组”.工作组地任务是在信息技术领域内,通过开发IGRS(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协议,在有限范围网络域(有线、无线>内,支持多种信息设备、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之间地设备自动发现、动态组网、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从而提高这些设备间地互操作性和易用性,并创造出新地应用模式和丰富地应用.闪联地目标和技术策略实际上与DLNA是基本相同地,不同地是闪联是中国自己地行业联盟.在中国市场上推起一个属于自己地标准,并且使这个标准成为未来国际产业标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五巨头共同描绘地未来蓝图,一旦这个标准成为现实,那将意味着,所有信息设备之间将实现“互通互联”,不同企业地产品都将归纳于一个体系之下.通过这个标准,用户可以利用电视,方便地收看掌上电脑、手机、或者数码相机上地图片,实现双向式地互动,利用手机和音响地结合可以欣赏美妙音乐,利用电脑和手机地配合方便地实现诸如电话号码同步更新,在编辑收发短信地时候也完全可以借用身边计算机地键盘完成这个功能,而不用再登陆网站或用手机键盘实现这样一个发送过程,同时PDA产品与投影结合,以及计算机与打印机间地相互使用也都可以实现.闪联最终地愿景就是让用户摆脱具体物理环境和设备地约束,让计算无处不在,让信息随时、随地、随意可得.制定这样地标准地重大意义还在于,国内企业看到了新地市场和技术所带来地新机遇.通信、信息、娱乐等技术迅速成熟并开始融合,同时这种应用模式也是构成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框架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需要,因此,必要地技术规范对促进新地产业模式地形成和快速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地作用.2004年3月31日,闪联标准《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调服务协议标准1.0版》正式提交到信息产业部,行业标准即将出台.。

VoIP全面详解

VoIP全面详解

VoIP全面详解一、VoIP定义V oIP即V oice Over IP,是把话音或传真转换成数据,然后与数据一起共享同一个IP网络(Internet互联网)。

由于话音和传真在Internet上免费搭乘了"顺风车",所以点对点(网关---网关)国际或国内长途通讯是完全免费的。

IP网络可以是Internet、IPLC(国际专线)、无线网络等,只要是采用IP协议( Internet Protocol ) 就[被屏蔽广告]可以了。

VoIP系统就是把传统的电话网与互联网组合搭配在一起。

二、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995年以色列V ocalTec公司所推出的Internet Phone,不但是VoIP网络电话的开端,也揭开了电信IP化的序幕。

人们从此不但可以享受到更便宜、甚至完全免费的通话及多媒体增值服务,电信业的服务内容及面貌也为之剧变。

2.1 实现形式一开始的网络电话是以软件的形式呈现,同时仅限于PC to PC间的通话,换句话说,人们只要分别在两端不同的PC上,安装网络电话软件,即可经由IP网络进行对话。

随着宽频普及与相关网络技术的演进,网络电话也由单纯PC to PC的通话形式,发展出IP to PSTN(公共开关电话网络)、PSTN to IP、PSTN to PSTN及IP to IP等各种形式,当然他们的共通点,就是以IP网络为传输媒介,如此一来,电信业长久以PSTN电路交换网网络为传输媒介的惯例及独占性也逐渐被打破。

2..2VoIP的原理、架构及要求由Voice over IP的字面意义,可以直译为透过IP网络传输的语音讯号或影像讯号,所以VoIP就是一种可以在IP网络上互传模拟音讯或视讯的一种技术。

简单地说,它是藉由一连串的转码、编码、压缩、打包等程序,好让该语音数据可以在IP网络上传输到目的端,然后再经由相反的程序,还原成原来的语音讯号以供接听者接收。

进一步来说,V oIP大致透过5道程序来互传语音讯号:(1)语音—数据转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ining – Voice over IP
1. Hands-On - Setting up VoIP configurations in Lab
Physical VoIP Network:
Introduction
The two common VoIP configurations are SIP and MGCP. The sample set-up in the VoIP Demonstration Room can use both, having similar physical network properties.
a. SIP Proxy Server
The SIP Proxy Server currently in use is the SIP Exchange Router (SER) with Linux RedHat 9.0. We have also tested using SER with RedHat 7 and 8, and the MS Windows-based Brekeke OnDO SIP Server. Paragraph 8 of DO-406249-TC Issue 1 contain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onfiguration, but for convenience, they are produced here:
b. MGCP Proxy Server
We currently use the MediaMind MGCP Server. Paragraph 7 of DO-406249-TC Issue 1 refers. To configure, use the following commands produced here for your convenience.
2. Hands-On - Voice Quality Tests
Malden Digital Speech Level Analyser – Background Information
Voice quality is measured using a unit known as a ‘Malden Digital Speech Level Analyser’. Processes compare the original and received signal and determine Mean Opinion Score (MOS) predictions on a scale of 1-5. The linguistically motivated artificial speech signal contains a representative selection of sounds put together in legal strings to provide a brief speech signal that does not contain the redundancy of real speech. Note: Detailed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stallation instructions can be found in the User Manual at /downloads.htm.
Table 1. MOS –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DSLA QuickStart Example
Start the DSLA software and select View Channel A and View Channel B. Ignore any error messages relating to hardware not being attached.
We will be using QuickStart American Telephone-Telephone files, so need to select the filepaths. Select View, PAMS, and navigate to the dsla\quick start\american\telephone-telephone.sch files for both inputs. Click OK.
We now need to create a schedule of events – the QuickStart program has provided us with the reference data as shown in the A to B and B to A events listed.
Note that Telephone A is going to call Telephone B. Telephone B will not return a call to A (although the traffic will pass in both directions).
From the Schedule module, select A calls B. Notice how some parameters appear in both Channel A and Channel B events boxes. These have been set to default settings, which we need to adjust slightly for our system to work.
Change the DTMF Sequence to read 7301 and change the Output level to 0.00 dBm. Select Apply and Close.
Ensure that:
Channel A is connected to one voice unit, and Channel B is connected to the other unit which is configured to respond to DTMF 7301.
Either earphones or speakers are connected to the DSLA unit.
Bring the Scheduler window into view again, and place the cursor over Telephone A - Telephone B in the list and single click the mouse. Now click the Play button.
You can observe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test by listening to the transmitted reference data through the earphones or loudspeaker. The following dialogue box appears and shows the progress through the particular test element:
Following completion of each test a report is made to the user displaying the Listening Effort and Listening Quality results. If this is not visible, select View, PAMS.
You will also note that the Reference Surface (transmitted) waveforms and Degraded Surface (received) waveforms are visible in graphical form. The third graph represe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ference and Degraded Surfa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