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间艺术研究有哪些(DOC)

合集下载

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DOC)

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DOC)

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DOC)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它是昌乐人民生活的一副历史风俗画,昌乐是齐文化的发源地,无论是风土人情与民间艺术都自成一格,别具风采,具有与异地迥然不同的地方特色。

它介绍了昌乐历代相沿的风俗、习俗、民情与丰富的民间艺术,以浓郁的感情色彩和乡土气息,凸现了昌乐人民日常生活的轨迹以及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的演变过程第一章民间艺术第一节说唱艺术1.茂腔(旧时称“肘股子戏”)茂腔是清末明初从诸城,安丘传入我县境内的,在昌乐东南、南部地区广为流传。

剧目内容多是反映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语言通俗易懂,唱腔淳朴动人,表演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阿陀镇、朱汉镇、红河镇、崔家庄乡、高崖镇等地都有业余子弟班。

1949年后大部分都改唱京剧、吕剧了。

继演下来的仅有亓家店子、王俊、西双庙、浴马沟等子弟班,他们排练的曲目有《西京》、《闯帐》、《金刀记》、《王定保借当》、《穆桂英挂帅》,《王汉喜借年》、《小姑贤》、《桂花庭》、《站月墙》等曲目。

2、河北梆子清末民初传入我县境内,1949年前消失。

清末在五图镇40余村合组戏班,主要演出《狮子楼》、《大登殿》、《翠屏山》、《杀狗劝妻》。

清宣统年间,马宋镇黎家建戏班,有30余人,演出《郭子仪上京》、《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白蛇传》。

民国初年,阿陀镇崖头成立梆子戏班,主要剧目有《狮子楼》、《王定保借当》、《钥匙记》等。

崔家庄河北梆子业余班成立于1924年,排演了《春秋配》、《陈三两爬堂》、《香山》等。

1950年改学京戏。

在朱汉镇,朱刘、等地也曾有河北梆子戏班。

3、吕戏(吕剧)清末,博兴、广饶的农民艺人在朱刘镇前牟村教唱吕剧,成立了业余吕剧班,是1949年以前县内唯一的吕剧班,曾演出小剧目《《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小姑贤》等。

1949年后,全县各乡镇都兴起了演唱吕剧的潮流,吕剧成为各业余剧团或文艺宣传队的当家剧种。

演出的剧目还有《李二嫂改嫁》、《都愿意》等,当时的业余爱好者数以万计。

(完整word版)陕西华阴老腔研究现状分析

(完整word版)陕西华阴老腔研究现状分析

陕西华阴老腔研究现状分析老腔是陕西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俗称“老腔影子”或“老腔皮影”,主要流布于陕西华阴一带。

老腔以其豪放激昂的唱腔风格,洒脱、自由的表演形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近些年,随着这一剧种一次次被搬上了影视剧、话剧、京剧舞台,特别是200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老腔、研究老腔。

然而,人们在惊叹这种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开始为其生存前途担忧。

老腔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的生存问题,比如传承人缺失、技艺退化问题等等。

因此,对老腔深入、全面、细致地研究能够为这一剧种生存与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本文试图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老腔艺术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已有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探讨解决办法,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能为传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已有研究梳理老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研究按时间先后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以后。

最早关于老腔皮影的文献是1960年发表于当时《陕西戏剧》的《老腔》一文,文章介绍了老腔表演所使用的各种乐器以及解放前、后老腔艺人所经历的不同命运。

将这个时期划作一个研究阶段有些牵强,因为这一时期的文献仅此一篇,且行文短小简单,更像是一个关于老腔的简介。

但尽管如此,人们却通过它首次认识了这门古老的民间剧种,在老腔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此后20年未有成果问世,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编撰工作的展开,老腔研究多年的沉寂才被打破,老腔作为其中的一个分卷开始了较为全面的搜集、整理和编写工作,老腔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尽管老腔最终没能被收录到《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中,但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直接促成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老腔分卷》油印本(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为《集成》油印本)的顺利完成。

毕业论文----传统民间扎染艺术探究-所有专业

毕业论文----传统民间扎染艺术探究-所有专业

传统民间扎染艺术探究目录首页 (1)目录 (2)摘要(中文) (3)摘要(英文) (4)前言 (5)一美丽富饶的传统民间扎染 (6)二丰富多彩的现代扎染艺术 (8)三扎染发展的广阔前景 (10)四扎染工艺的传承意义 (10)结束语 (11)参考资料 (12)后记 (13)摘要扎染,古称“绞撷”、“扎撷”或“撮撷”,所谓“撷”,指的是有花纹的丝织品,后来也泛指染色显花的织物和染色显花的技法。

扎染就是用针线等对织物进行缝或捆扎,染色而形成花纹图案。

扎然的目的是为了将不需染色的部分扎住以达到防染的目的。

由于扎染独特的防染技法,使之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由缝扎法可形成轮廓较清晰的纹样,由撮扎法可形成波纹、鱼鳞纹等,随意的捆扎、抓扎更是可以形成许多意想不到的纹样。

所以说,扎染的纹样自由,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以其特有的趣味形式酿出光和影、阴和阳的立体感; 具有皱纹的魅力、皮肤的感觉、生态学的肌理效果、特异的质感,散发着人情味的面料。

扎染是一种在人工制作过程中,随着心率运动而变化无穷的有趣而不规则的染色方法。

它不到最后工序就不知其效果如何的富有戏剧性的染色工艺。

扎染是在不明确的境界中,让协调和对抗延续的艺术。

以上从哲学、历史、艺术、技艺、制作、欣赏等多种角度道出了扎染所具有的特性,同时证明了扎染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的必然性和对人们的永久魅力。

关键词:扎染特性永久魅力AbstractFirm dye, thou call "wring Jie", "firm Jie" or"pinch Jie", so-called"Jie", of is the silk goods which have wood grain, afterwards also indicate generally dye to show flower of fabric and dye show flower of dye be use thread etc. carry on sew to the fabric or tie~up firm, dye but formation wood grain however of purpose is for won't need to be dye of part tie up fast to defend by attain to dye of firm dye to specially defend to dye a skill, make it formation abundant of visual sewing a firm method can formation the outline cleare r line kind, from pinch firm method can formation ripples, fish scale line...etc., at will tie~up firm, grasp firm is also can formation many unexpected line say, firm the lin e kind dye freedom, and have very strong of performance dint;It is with the stereoscopic feeling of its special light and shadow, Yin and sun of the interest form Niang; Have the skin texture effect of felling, ecology of the magic power, skin of crease, especially difference of texture, the noodles which send forth human interest dye is a sow in artificial creation process in, along with heart rate sport but variety endless of interesting but anomaly of dye not and till the last the work preface don't know how its effect is of full of dramatic of dye dye in not explicitly of the state, is the art which let to moderate and resist to from philosophy, history, art, technical skill, creation, appreciate etc. variety angle way firm dye the characteristic have, in the meantime certificate firm dye to take to have heavy cultural breathing of inevitability with to people of permanence magic power.Key words:Firm dye Characteristic Permanence magic power前言扎染起源于民间,在发展过程中又大都散落于民间,但千年以来,它顽强的成长,并延续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

传统手工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有哪些)

传统手工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有哪些)

传统手工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有哪些)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手工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文化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中华传统手艺都有哪些2、非遗文化有哪些手工艺3、传统手工艺有哪些?中华传统手艺都有哪些1、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

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

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中国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

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

3、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4、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

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

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

5、篆刻起源于殷商时代,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的结合,是用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

篆刻可分为周玺印、秦汉官印等多种。

非遗文化有哪些手工艺非遗文化有皮影、木偶、剪纸、年画、刺绣,皮影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工作可以为生活提供保障,更好生活则是工作的目的。

人如果不工作的话,生活不仅没有保障,还会碌碌无为,失去价值和乐趣。

民间工艺美术区域价值研究 (2)

民间工艺美术区域价值研究 (2)

民间工艺美术区域价值研究的ﻭﻭﻭﻭ一、民间工艺美术文化需要的客体表现—-甘肃剪纸分析(一)甘肃剪纸的风格分类ﻭ甘肃是民族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它也被人誉为“河岳之源,羲轩桑梓。

"是华夏始祖诞生的地方。

可以说,甘肃悠久的历史环境也对它的民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民间工艺美术,像甘肃剪纸、脸谱面具和皮影都是极具区域文化价值的甘肃地方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流传历史超过千年,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研究和发掘。

在甘肃,民间剪纸艺术也有分类,比如陇地区部与西部山区的粗犷剪纸风格,形式极其简练,且题材多为飞禽走兽。

而中部平原地区则相对细腻,他们的剪纸风格趋于故事化,也包括了对四季花卉的描绘,风格更加华丽。

但无论在哪个地区,甘肃剪纸都会表达同一个主题,那就是民间习俗。

甘肃作为华夏古文明的发源地,风土人情较为深沉浑厚,人生礼仪和节气时令被甘肃人所看重,所以无论是婚嫁、做寿、丧葬等等人生大事,抑或是春节、端午、中秋这样的时令节日都会表现于工艺美术剪纸之中,展现了甘肃人对民间文化的挚爱和之情.从技法风格来看,甘肃民间剪纸也是被分为众多类别的,比如单色、套色、点染、拼贴、阳刻、阴刻、撕纸等等剪纸类型都有所传承和发扬.(二)甘肃剪纸的主体观念ﻭ甘肃民间剪纸的主体观念体现了甘肃当地的文化底蕴与人文风格。

比如说剪纸代表了甘肃人对生命的崇拜,因为剪纸是千百年前当地劳动人民群众在农耕劳作与游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文化成果,所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民间剪纸相当于一直记录着甘肃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当地人民对文化及环境的改造过程。

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所体现出的区域性文化价值正折射了甘肃地方人民对生命及生命延续的崇拜。

例如甘肃民间文化中愿意用剪纸来表现鹿和鹤这两种动物,当地人将它们解释为“候兽”与“候鸟”。

他们认为两种动物与太阳崇拜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就连其他剪纸作品中也有这两种动物的存在,比如“鹿头花"、“鹤牡丹"这样的剪纸作品就体现了甘肃人民对太阳和生命的赞美歌颂。

(完整版)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

(完整版)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联合国教料文组织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自燃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遗产保护中的特殊性和龍要性,进而将其提到了议事日程.并柱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S动。

菲物痕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牡界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 也是社会发理摄出的新课黒。

为了有效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联舍国鞍科文组织于19貯年11月通过了f人类门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h并于2000年4 月开始实施即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我作”项目。

2C03 10月17 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歳文化遗产公约汕使世界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际公约的保护・中国政府意识到现代化进程中抢敕与保护民旗民间传统文化的巫要性,积靱参与国际间的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天浊和加强国际间在1E物质立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眩界吝国的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方曲对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還产宥成效的工作,投入大绘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采取许參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 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得對加强和改进』中国政府討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止在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进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高潮。

国家加强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建设;“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①也取得一定成就;同时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全社会形成渓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

JC次,中国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机构。

确保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科学、有序地开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的非饬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由文化部门主倍上升为政府主导,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简介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简介

1、年画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像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这些并成为四大年画产地。

年画的题材包罗万象,总计画样,有两千多种,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

它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神仙与吉祥物这是年画的基本题材。

神仙是早期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它在年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吉祥物包括狮、虎、鹿、鹤、凤凰等瑞兽祥禽,莲花、牡丹等花卉,摇钱树、聚宝盆等虚构品,通过隐喻、象征或谐音等手法表示吉利祥瑞的意义,表达辟邪禳灾、迎福纳祥的主题。

(二)世俗生活民间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感受,表现现实生活。

这类题材在年画中少于其他题材。

世俗生活的题材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息劳作,节令风俗,时事趣闻等。

(三)娃娃美人这种题材在民间年画中占有很大比例,表达了人们早生贵子、夫妻和美的良好愿望。

(四)故事传说这一部分大多取材于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笔记小说以及戏曲等,其中戏曲题材比重最大。

这类年画常见的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白蛇传》、《牛郎织女》等。

人们往往通过这类题材增长了知识,并接受了传统的道德教育。

山东潍坊以杨家埠年画为代表。

炕头画是该地颇具特色的品种。

潍坊年画的特点是线条粗放,造型简括,色彩强烈,多用原色。

2、剪纸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

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

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并且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

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中国民间艺术有哪些

中国民间艺术有哪些

中国民间艺术(mínjiān yìshù)有哪些国民间艺术(yìsh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艺术瑰宝。

它们凸显出“中国范儿〞,不仅广受国际友人的欢送,也在中国人民的世代传承之下,不断(bùduàn)发挥出新的光辉。

1、琴棋书画(qín qí shū huà)在中国古代,弹琴(古琴)、弈棋(围棋)、书法(毛笔)、绘画(国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jìnéng),合称琴棋书画。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围棋是由中国首创,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水墨画也是中国独有。

所以,琴棋书画表达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2、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的起源历史悠久。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拟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普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3、皮影戏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创造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开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剪纸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还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民间剪纸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桔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艺术研究有哪些?(DOC)山东民间剪纸: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

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

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

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

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

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

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山东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独具有审美功能,因此,民间的"伎俩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

那若断若连的线条和细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种凡人难以达到的绝妙。

山西民间刺绣山西省民间,是民间刺绣艺术品的生长地。

民间刺绣,在山西不独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

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

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

山西刺绣,以忻州、晋南地区的刺绣工艺品最有影响。

忻州刺绣忻州民间,刺绣在群众中颇为普遍。

代县一带,刺绣品有着严谨、华丽、雅致的特色;五台县境内以及附近城乡,刺绣风格呈现美厚端庄;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绣产品风格较为淳朴秀丽。

忻州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

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

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

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

"腕袖"(上衣袖口),通常情况下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

"领口",刺绣中大多是如意云,饰以花卉图案。

"裙子",是古今妇女常用的衣服,前后各一片,常常嵌边、绣花,而颜色多为黑、蓝、红色的底。

"上衣",绣花多在胸口,常用图案有鱼戏莲、牡丹花等。

"顶子",常在上面堆绣蝴蝶、莲花等图案。

"鞋"帮子上,多绣以蝶恋花、蟾宫折桂等图案。

"凉冠"是妇女夏天束发用的,常常以黑底绣花,甚为精致。

农村儿童的"兜肚",多是红色镶边的绣花,一般饰有莲生贵子、富贵长春等寓意吉祥、繁衍的图案。

也有绣五毒虫,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

男孩子身上的"围嘴",常绣有双虎对头、双狮对头、五福捧寿的图案。

女孩身上的" 围嘴" ,则绣以五蝶捧花、五莲坐子、五鱼戏莲等图案。

冬天护耳的耳套,以桃形较多,常绣有吉祥动物花鸟纹饰。

"童鞋",男孩多为老虎鞋、前为虎头、侧有虎足、后有虎尾,向上掀起。

在前面绣一绿色蟾蜍的名为蟾鞋,含有"蟾宫折桂金钱落地"的意念。

忻州乡村中,还有小猪鞋、小狗鞋等等,都与当地民情风俗有关。

女孩子的鞋子造型与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绣花图案取吉祥、欢快、饰以含有寓意的花鸟图案。

旧时婴儿满月时,亲友都要绣制童帽作为赠礼。

在这些刺绣中,赠男孩的以虎帽为多,分成单面虎、双面虎、狮虎合身等等。

而送给女婴戴的是莲花帽、女冠等刺绣品。

生活用品:忻州一带,常见的有枕头花、虎枕头。

虎枕头里又有双头虎、人面头虎、虎头鱼尾等,还有蛤蟆枕头。

这些枕头缝制精湛,纹饰、造型别致。

既是幼儿枕头,又是儿童玩具。

男女结婚时缝制的方型合枕,两头绣以鱼采莲,鱼征婚配性爱。

"砌花",是忻州一带妇女利用各种彩色碎布条布片依形连制的各种生活用品。

像垫子、书包、马搭等。

"鞋垫"常常作为未婚女青年赠送未婚夫的礼物,常绣有福海无边、事事如意、莲花童子等图案花纹。

"荷包",有装钱、装烟等不同用途。

一般情况下,"荷包"绣工都比较精细,常常作为男女订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给男子的信物。

"针敝",是供妇女插针使用的日用品。

常分为上、下两部分,有鱼、猪、虎、兔不同造型,也分外别致。

"粉线袋",是城乡农村妇女们剪裁衣服用的打线印工具,大多造型是动物,绣工一般也分外别致。

"钥匙套",是妇女外出时常常佩带在身上的日用品。

上面常常绣以各种图案,既有实用价值,又是随身佩带的饰物,绣工也多别致。

还有,每当传统节日时,忻州地界内的许多地方,也为孩子们绣制一些节日用品。

端午节,母亲为子女绣制佩于胸前背后的五谷"香袋"。

平时,还有人们绣制给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绣花、割花、砌花多种手法制作的坐饰物"坐垫";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轿、车上装饰的绣花"轿帘"、"车衣"等等。

祭献物品:这一类绣制品,常常用干祭扫礼仪的灵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帏、神龛帷幔等饰有龙凤仙鹤、福禄寿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绣物。

还有的,绣制送葬礼议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寿在"、"寿裤"上的刺绣,用料和绣工都甚为讲究。

晋南刺绣在山西南部的农村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头、喜帐、寿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

晋南民间刺绣,在临汾、运城两个地区的临猗县、万荣县、襄汾县、洪洞县、吉县、临汾市、运城市较为普遍。

这些地方的刺绣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像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是晋南民间刺绣的一般题材。

而瓜果蔬菜、飞禽走兽、山川风景、亭台楼阁等,更是生活中百见不厌的刺绣体裁。

晋南的民间刺绣,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以延续的。

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着刺绣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绣花在她们的成长中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

她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和技能,又在长辈的影响教导下,从模仿进而独立地去创造新的花样,形成了晋南民间刺绣的独特风格。

晋南民间刺绣的作者,很善于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

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品来。

晋南民间刺绣在表现方法上,取材范围很宽,而且造型生动、有些刺绣艺术品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

以晋南农村儿童头上戴的花帽子为例,这种帽子是根据儿童的年龄、节令的变换而设计的。

不独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绣工精细,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头都能晃动。

加之以刺绣和披肩,非常引人,是一件难得的民间工艺品。

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强烈的对比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黑等颜色作为底色,所绣的纹样则用淡雅的颜色,使绣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求得颜色的和谐。

晋南刺绣,在绣品中虽然只用几种颜色调配,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在刺绣针法的运用上,晋南民间刺绣主要用斜针、平针、散针绣和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针法,形成许多不同风格的绣品,反映了晋南农村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情趣。

晋南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地方色彩浓重,构图严谨,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山西民间木版画02月20日16:36 华夏经纬网以晋南临汾一带为中心的山西民间木版画,不但在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作为一种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的中介层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传播和丰富了民族文化,也强健和完善了自身的艺术形象,成为一颗光耀三晋的艺术明珠。

山西民间木版画历史悠久,宋山西绛州着名的画工杨威,以擅画《村田乐》而闻名京华,他的作品是汴梁城纸画市场的抢手货。

1127年金灭北宋,将从汴梁掳来的刻印工人迁到平阳,这里成为继汴梁之后的北方重要雕版中心。

其分布以临汾及西南的古平水县为中心,并扩及洪洞、赵城、襄汾、曲沃、稷山等地。

近代在甘肃发现的金《四美人图》及《义勇武安王位》就分别刻有"平阳姬家雕印"、"平阳徐家印"的字样,可见这里刻印年画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

明清时期山西晋南木版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特别是以戏曲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戏曲版画,在中国木版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戏曲版画题材中,又与当地地方戏曲蒲剧的主要曲目相吻合。

在表现方法*地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形成了晋南木版年画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

清道光、咸丰年间至本世纪初,晋南木版年画的制作和销售遍及城乡,作坊、画铺随处可见,仅绛州南关的益盛成,每年印销年画达十万份左右。

这些年画在形式上满足广大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如中堂、贡笺、条屏、三裁、拂尘纸、桌围、窗画、灯画、门画、历画、鱼缸、福字灯等应有尽有,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彩印艺术世界。

晋南木版画作为黄河流域民族文化的一枝,长期受历史文化、戏曲艺术、民俗风情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极有特色的造型体系风格。

黄河文化的粗犷豪放、地方戏曲的凝炼刚健,历史壁画的流畅舒雅,集中凝聚和形成了它在线条处理、造型格调、设色技巧以及题材选择上的艺术特征。

首先它在运用传统白描手法双勾铁线概括地进行形体组合,再经雕刻制作,使刀味木味与线条的刚健相统一,形成了别具韵味的艺术形象。

人物造型尺度与表现方法尺度相统一,不以形似为能,注重绘画意识的体现,真正以绘画语言传达情感。

在造型方法上,民间艺术随意洒脱的自由尺度结合戏曲艺术程式化脸谱,典型化动态,再经雕刻工艺的制约,使各个艺术形象充满了干练、典型、幽默的韵味,神态动态的极度夸张使不合比例的造型充满了艺术的合理性。

在构图方法上,严谨饱满简约的概括,充分吸收戏曲表演中舞台造型和调度的艺术感染力,并常常以全景式、半景式、特写式、连环式的方法随心所欲地表现对象,安排构图。

设色方法以分版套印和手绘晕染相结合,巧妙地利用黑色主版的主导地位,以透明度极高的品色红、绿、青、紫实施大强度对比和重叠,呈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