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2011.12)

合集下载

华中农业大学通识课《农学概论》介绍

华中农业大学通识课《农学概论》介绍

第一章本书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农学正式形成一门科学是19世纪后期的事,它与施旺(T.Schwann)的细胞学说、李比希(J.F.Von Liebig )的矿质营养学说、达尔文(C.R.Darwin)的进化论和孟德尔( G.J.Mendel)发现的遗传规律等分不开。

农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因此农学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业。

农学的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世界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其原因有:品种改良;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设施栽培;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其次是玉米和油料作物;在作物信息技术中,以3S(GIS、GPS、R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为核心的精确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热门领域,必将对我国农作物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章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植物学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

例如小麦属禾本科,其学名为Triticum aestivum L.,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完整版)《农学概论》

(完整版)《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Agronom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

(二)能力目标: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在作物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作物的要求,提供适宜— 1 —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业务素质。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了解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了解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现代化概念、意义及措施等。

(二)理解作物生产共性的知识、基本的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技术措施。

(三)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及环境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加以调控,即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

掌握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布局、复种、间套混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

能在实际生产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知识点:农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知识点: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农学的性质和特点、农作物生产目标和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趋势。

重点:农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农学的特点思考题:— 2 —1、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当前如何认识我国农业及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华中农业大学通识课《农学概论》

华中农业大学通识课《农学概论》

第一章本书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农学正式形成一门科学是19世纪后期的事,它与施旺(T.Schwann)的细胞学说、李比希(J.F.Von Liebig )的矿质营养学说、达尔文(C.R.Darwin)的进化论和孟德尔(G.J.Mendel)发现的遗传规律等分不开。

农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因此农学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业。

农学的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世界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其原因有:品种改良;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设施栽培;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其次是玉米和油料作物;在作物信息技术中,以3S(GIS、GPS、R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为核心的精确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热门领域,必将对我国农作物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章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植物学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

例如小麦属禾本科,其学名为Triticum aestivum L.,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完整版)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完整版)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第六节作物与肥料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概念,了解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熟悉作物的需肥土壤肥力的概念,熟悉土壤的主要性质,了解我国主要低产田土壤的改良。
第六章作物生产技术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耕作技术和播种技术,熟悉育苗移栽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施肥技术和水分管理技术,了解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化控技术、作物收获与贮藏及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第二节作物与光照
要求学生掌握光照度及日照长度对作物的影响,了解太阳光谱成分对作物的影响。
第三节作物与温度
要求学生掌握温度对作物的影响,熟悉积温及无霜期的概念,了解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
第四节作物与水分
要求学生熟悉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了解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
第五节作物与空气
要求学生熟悉作物与二氧化碳及氧气的关系,了解其他气体及风速对作物的影响。
第六节水分管理技术
1合理灌溉
2节水农业技术
3旱地农业
4涝渍害的防治
第七节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1病害防治
2虫害防治
3草害防治
第八节化学调控技术
1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激素的种类与作用
3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九节收获与储藏
1收获
2收获物的初加工
3贮藏
第十节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1作物智能栽培学的形成和定义
第五节良种繁育
1品种审定与推广
2种子繁育体系
3种子检验
第四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第一节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
1作物的发育特性
2作物的发育阶段
3作物的生育期
第二节作物器官的形成
1种子形态与萌发
2营养器官的建成
3生殖器官的建成
4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农学概论是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农学基础知识的基石。

下面将就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要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农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农学的定义: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包括农作物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

2.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和开垦土地等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活动。

3. 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主要种植农作物)、畜牧业(养殖动物)和渔业(捕捞水产品)等。

二、农作物学1. 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

2.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播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3.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要求、水分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三、农业生态学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田内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包括农作物、土壤、水分、气候等要素的关系。

2. 农业生态技术:强调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等。

四、农业经济学1.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组织、农业市场等的关系。

2. 农业供求关系:讲述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供应、价格形成等。

3. 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和管理。

五、农村经济管理学1. 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所不同,包括自给自足、耕作方式、土地权益等。

2. 农村管理模式:介绍集体经济、村级自治等农村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六、农产品质量与安全1. 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包括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等。

2. 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包括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七、农田水利与灌溉1. 农田水利的作用: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包括灌溉、排水、蓄水等。

2. 灌溉技术:介绍农田灌溉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包括滴灌、喷灌等。

八、农机与农具1. 农机的分类:农机可以分为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

摘要:农学概论

摘要: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摘要第一章农业含义:人类通过哦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三个层次:大农业(广义);农业产业(中义);农业生产业(狭义)八个部门:农业生产业(包括:做物业,林木业,畜牧业,低等生物业等五个部分)农业工业:遇上中农业密切相关的工业:农用工业,农后工业,农村工业(乡村级工业)农用商业;农业金融(农业资金来源:政府财政支出,农户或农场经营利润,农业金融)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行政管理与政策农业生产的特点: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气候周期变化引起的波动性;市场周期变化引起的波动性(原因:农业生产分散,无法控制价格;生产周期性,制定计划后腰一定时间才能将产品投入市场;生产者一般根据当前价格与成本制定生产计划;农产品难以贮存在供求与市场变化时,计划赶不上变化)2: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地域性气候条件,生物种类具有明显地域性综合性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农业系统基本要素包括农业生物,环境,技术,经济社会要素;大农业有农业生产的八个部门组成;农业生产有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各农业行业由产前,产中,产后三环节综合组成;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3: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4:农产品的特殊性我国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现状:1: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发展速度较快2:种植业发展不稳,增长呈周期性变动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4: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较弱,农民急需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项目不起来趋势:1:优化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组合;2:集约化经营::需要建立一个低度消耗的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最重要的是节地,节水,其中最经济有效的投入是对科技的投入3:建立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4: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5: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主要标志: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农业现代化叫本质而言,概括为: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增强农业的物质技术;实现由小规模的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的社会化商品经济转变。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第一章绪论简答题:1.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

中义的农学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业生产、养殖业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

狭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

2.(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3.(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作物生产具有有序性(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论述分析题:1.在于不断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率,即提高作物单产和减少生产中的消耗。

(1)提高作物单产。

一是要增加投入改善作物的生活条件,缩小现实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

二是培育高产新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

三是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高作物的管理水平。

(2)减少生产中消耗。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名词解释1、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简答题1、大田作物(不包含园林学科领域)分为3部分9个类别。

(1)粮食作物:①禾谷类作物。

②豆类作物。

③薯类作物。

(2) 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

②油料作物。

③糖料作物。

④嗜好类作物。

⑤其他作物。

(3) 饲料及绿肥作物。

2、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等。

3、(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7)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8)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论述分析题1.(1)禾谷类作物主要有稻谷、麦类、玉米等。

亚洲的谷物面积占世界总谷物面积的47%~48%,欧、非、北美洲约占15%~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农学与作物生产
1、广义的农学 P1
2、中义的农学P1
3、狭义的农学P1
4、农学的性质P1-2
5、农学的地位P2-3
6、农学的特点P3-4
7、营养素P5
8、产能营养素P5
9、必需脂肪酸P8
10、必需氨基酸:P9
11、根据我国的实际,解决粮食危机的途径有哪些?P20-22
第二章种植业资源与农田生态系统
12、资源P24
13、种植业资源具体包括哪些P24-30
14、自然资源P24
15、社会资源P24
16、气候资源包括:P24-25
17、由于光热水资源的不同组合,在我国形成三个农业气候大区。

即:P27
18、土地资源P28
19、生物资源P29
20、社会资源P30
21、生态因子P30
22、生态因子分为哪五类?P30
23、生态因子作用机制P30-31
24、光补偿点:P32
25、光饱和点:P32
26、光周期反应(光周期现象)。

P32
27、根据大多数作物对光周期的不同反应,可将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和日中性作物三种类型。

P32
28、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一般有最适点、最低点和最高点三个指标,称为温度三基点。

P33
29、积温:P35
30、无霜期:P35
3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主要有冻害、冷害和霜害三种。

P35
32、冻害P35
33、冷害P35
3
109、远缘杂交。

P101
110、杂种优势。

P102
111、杂种优势的表现P103
112、杂种优势利用途径P103
113、诱变育种。

P105
114、诱变育种的特点P105
115、转基因技术在育种上的作用P108
116、品种审定。

P110
117、在我国,一般将种子生产程序划分为原原种、原种和良种三个阶段。

P111
118、种子发芽力。

发芽势。

发芽率。

P112
119、我国《种子法》规定,种子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

种子经营者必须先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凭种子经营许可证(它)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或者变更营业执照。

120、种子经营的特点P113
121、种子经营的基本原则P114
第六章作物种植原理与技术
122、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有哪些?P116
123、土壤耕作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改善作用有哪些?P116
124、基本耕作。

P117
125、少耕法。

P118
126、免耕法。

P118
127、生物养地。

其主要作用。

具体措施有:P119
128、种子处理的方法有哪些?P120
129、播种期的确定应根据:P121
130、种植密度的确定要根据:P122
131、作物的播种方式主要有:P123
132、作物生育中期的田间管理内容有哪些?P124
133、地膜覆盖的生态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P125
134、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P129
135、灌水定额,灌溉定额。

P129
136、灌水方法主要有:P130
137、作物施肥原则有:P131
138、影响施肥效果的因素有:P132
139、作物生产上一般把肥料分为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微生物肥料三种。

P132
140、杂草。

杂草的主要危害表现为:P133
141、害虫防治方法P135
142、作物病害防治方法:P137
143、生长调节剂对作物的作用:P138
144、如何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P139
145、人工控旺技术有哪些?P139-140
146、作物的收获方法有:P141
第七章农产品加工及其利用
147、农产品加工的意义有哪些?P145
148、特用玉米有等多种类型。

P158
149、油料加工基本工艺流程P161
第八章农作制度与区域农业发展
150、农作制度。

P168
151农作制的特性有:P169
152、中国农作制特征P170
153、种植制度P172
154、作物布局。

P173
155、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有哪些?P173
156、复种。

复种指数= P175
157、复种需要哪些条件?P176
158、间套作的概念。

P178
单作间作混作套作
159、边行优势是指作物的边行产量优于内行的现象。

边际效应指在间套作中相邻作物的边行产量不同于内行的现象。

P180
160、轮作。

连作。

P182
161、轮作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P182
162、根据作物耐连作程度的不同,可将作物分为三种类型:P184
163、农作制区域划分的原则P185
164、中国农业大学刘巽浩、陈阜等教授根据以上分区原则,以县为基本单位,通过分析研究,将我国农作制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41个二级区。

P185
165、区域农业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P194
166、区域农业发展的战备目标:P194
第九章农业现代化及其展望
167、农业。

P197
168、从农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

P197
169、现代农业的特征P197-198
170、作物生产现代化。

P207
171、作物生产现代化的特征P208
172、作物生产机械化。

P208
173、作物生产设施化的意义P209
174、作物生产安全化的措施和发展方向P213
175、生物质能源。

P214
176、依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将生物质分为五大类。

P214
177、生物质能源的特点P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