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1
农学概论样题(一)

农学概论样题(一)一、名词解释1.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再生产出现了“高、高、低”、“高、低、高”和“低、低、低”3种不同类型。
每种类型的3个字分别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第1种类型主要出现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第2种类型出现在工业革命早期,第3种类型出现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
2.“高、低、高”类型: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早期。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饥荒、战乱的结束,人口死亡率开始降低,因而人口发展表现出高出生率(3.5%-4.5%)、低死亡率(2.0%-2.5%)和高增长率(1.0%-2.5%)的特点。
3.作物生产的三元结构:粮食发展战略的一种,即粮食-经济-饲料作物,发展优质的饲料作物,变“人畜共粮”为“人畜分粮”,提高粮食作物的综合利用效益。
4.作物的温度三基点:按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5.四碳作物:光合作用中最先形成的中间作物是带4个碳原子的草酰乙酸等双羧酸,称四碳作物。
有高粱、玉米、甘蔗等。
6.长日照植物: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的作物,称为长日照作物。
如小麦、大麦、油菜、蚕豆等冬季作物。
7.生育阶段: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称为作物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天数)为作物(全)生育期,全生育期可人为地划分为几个生育阶段或生育期。
8.发芽率:发芽率是指能发芽的种子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
9.营养生长:营养生长是指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进行营养生长的时期称为营养生长期或营养生长阶段。
10.经济系数: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11.选择育种:应用最高的品种选育方法,以品种内的自然变异为材料,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单株,从而获得新品种或改良原有品种的方法。
简单易行,收效较快。
12.基因工程:在基因水平上对遗传物质进行直接操纵、改组、重建,实现遗传性定向改造的技术。
(完整版)《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农学概论——精选推荐

农学概论农学概论⼀.栽培作物起源的研究意义1帮助我们建⽴“基因库”;2选育新品种;3有利于⼈为控制作物⽣长;4有利于研究⼈类的农耕⽂化。
⼆.栽培作物的地理起源中⼼①康多尔瑞⼠的植物学家,1883年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书,对477种栽培植物进⾏划分。
②⽡维洛夫前苏联植物学家,1926年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中⼼》⼀书,⽐较了30多万份作物品种。
提出遗传变异最丰富的地⽅为该物种起源中⼼。
③⽡维洛夫1935年⼜写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书。
在这本书中,他阐述了作物有8个起源中⼼。
④茹科夫斯基前苏联,1968年确⽴12个基因中⼼。
⑤泽⽂(瑞典)、茹可夫斯基(前苏联)1975年共同写就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检索》⼀书,指出作物有12个基因中⼼。
三.作物的12个基因中⼼(1975年):1、中国—⽇本起源中⼼中国基因中⼼是主要的、初⽣的。
⿉、稷、粟、⼤麦、荞麦、⼤⾖、裸燕麦等作物是以中国为初⽣基因中⼼;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之⼀。
⽇本基因中⼼为次⽣的。
2、印度⽀那—印度尼西亚起源中⼼(印度⽀那--英语Indochina)⽖哇稻、芋。
3、澳⼤利亚中⼼烟草。
4、印度斯坦中⼼稻、⽢蔗、绿⾖、豇⾖等。
5、中亚西亚中⼼⼩麦、豌⾖。
6、近东中⼼栽培⼩麦、⿊麦。
7、地中海中⼼燕麦、甜菜、亚⿇、三叶草、⽻扇⾖。
8、⾮洲中⼼⾼粱、棉、稻。
9、欧洲—西伯利亚中⼼甜菜(糖⽤、饲⽤)、苜蓿、三叶草10、南美洲中⼼马铃薯、花⽣、⽊薯、烟草、棉、苋菜。
11、中美洲—墨西哥中⼼⽢薯、⽟⽶、陆地棉。
12、北美洲中⼼向⽇葵、⽻扇⾖。
四、作物的传播(⼀)作物传播后代⽅式:1、借助⾃然⼒2、借助⾃⾝⼒3、借助动物的活动4、借助⼈类活动(⼆)作物的传播途径通过⼈类活动传播作物的途径有:陆路、海路、陆路与海路结合。
普通⼩麦:近东→欧洲→⾮洲→印度群岛→澳⼤利亚.栽培稻:云南⾼地→向东、南、西呈放射状传播。
⽟⽶:美洲→西班⽛→欧洲、⾮洲→⼟⽿其、伊朗和阿富汗→亚洲⽢薯:美洲→西班⽛→马尼拉、摩⿅加群岛→中国福建→中国⼴东五.作物的分类(⼀)、植物学分类⼀般采⽤双名法对植物进⾏分类,即按植物的科、属、种分类。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采取适合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
3、生长的规律性。
4、出产的连续性。
5、技术的实用性。
6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的重要物质。
4、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历程: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未来发展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6、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作物的起源:作物种是由野生植物种演变而来的,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随着人类长期栽培种植不断改进栽培技术,进行选择培育逐步演化驯化为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供人类利用的器官生长更加迅速,生物量成倍提高2、产品器官变大、收获指数和产品产量、品质不断提高;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3、种子休眠性减弱或休眠期缩短4、传播手段退化等。
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划分。
30年代,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瓦维洛夫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有8大起源中心,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
1968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他将瓦维洛夫确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
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修订了茹可夫斯基的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作物的传播:各种作物均有其传播后代的方式,传播动力有自然力、自身力、动物活动和人类活动等。
(完整word版)农学概论

饲料
1。2 人口增长的历史与趋势
人口再生产类型:
(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
(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低低)
我国人口的增长过程
解放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解放后-1974: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生长分化发育三者关系:生长是量变,是基础;分化是局部的质变;发育则是整体的内在质变,是在生长和分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变化。生长和分化又受发育的制约,某些部分的生长和分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发育质变后才能开始,不同的发育阶段有不同的数量和
分化类型,因此生长和分化是发育的特性。
营养生长:指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不定根:由茎、叶和较老的根上(甘薯块根)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
根系类型
直根系:由明显而发达的主根和大量侧根组成的根系。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根而由大小、粗细大体相似的根
(不定根为主)组成的根系。
3。1。2.3 茎的种类、形态和茎的生长
茎的种类: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缠绕茎、变态茎
分蘖节:禾谷类作物中位于地下部或接近地面的能产生分蘖的密集的茎节。
按界、门、纲、目、科、属、种次序分类。种是分类上的最基本单位.
学名由属名、种名及定名人姓氏或缩写组成(如Oryza stativa L。)。
2.2.2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一)根据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喜温作物:生长发育最低温度一般要求10℃以上的作物。
喜凉作物(耐寒作物):生长发育最低温度一般要求1-3℃以上的作物。
C4作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先形成的有机物为含四个碳原子(草酰乙酸:OAA)的作物。玉米、高梁、甘蔗、苋菜。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1.1农学的基本概念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农业生产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一个物质生产的过程。
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狭义的农业:种植业农业的主体是种植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人类生活姿料的重要来源。
“民以食为天”【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2、エ业原料的重要来源40%工业原料、70%轻T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3、出ロ创汇的重要物资。
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4、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依赖于种植业的发展。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实现作物生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产业化。
1.2农业的发展历程世界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阶段。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世界农业主要发生在中东、中美(玛雅文明)、南美(印加文化)等区域。
撂荒制:刀耕火种后不耕翻,土地板结,杂草丛生,人们不断丢弃原有耕地并重新开垦的耕作制度撂荒土地自然恢复,重新开垦需5-7年,人类年年迁徒。
西方起源于希腊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古代农业的标志: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古代农业,亦称为传统农业古代农业时间跨度:铁器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时期耕作制度由原始烧垦制一轮作制,精耕细作方法。
近代农业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时间约为100年近代农业可看作现代农业的阶段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各国农业資本主义化方式不同,英国“圈地运动标志近代农业结束,现代农业阶段开始现代农业时间:20世纪中叶-智能化和机械化的生产工具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1.3农学的含义农学的定义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
广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农学概论第一章 绪论1课件

2015年: 世界人口为72.5亿,我国13.5亿,占18.6%,居第一位。世界 耕地面积14.02×108hm2 (210.30亿亩),我国耕地面积为 1.35×108hm2 (20.25亿亩),占9.63%,居第四位 (人均耕地面积第 126位)。
历经2000余年而不衰, 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最辉煌的奇迹
(三)传统农具
耒耜(lei si)—木石犁—青铜犁—铁犁
神农执耜画像石
(山东嘉祥县武梁祠出土)
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农具
新石器时代的木柄骨耜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商周时期的 青铜制农具
汉代 铁制农具
(四)育种技术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五谷:黍、稷、菽(豆)、麦、稻或麻 六畜:马、牛、羊、鸡、犬、豕(猪)
第二节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一、世界农业简史
1. 农业起源与发展
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s thought to have emerged independentl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
农业生产:
厂房 原料 机器 产品 大自然 自然资源 生物 生物
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从农业自然资 源中转化出人类所需要的各种农畜产品, 包括吃、穿、用、住、烧的各种物质。
01农学概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物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显著提高了作物生 产的综合效益和生产水平。作物生产受土地、气候、技术和作物等多方面的 影响,表现为时空变异大、经验性和地域性强,定量化和规范化程度低。计 算机和信息技术可对复杂的作物生产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实现作物 生产的科学决策。因此作物信息技术必将有助于实现作物生产的模型化、知 识化和科学化。在作物信息技术中,以3S(GIS、GPS、RS)为核心的精 确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热门领域,必将对我 国农作物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
(2)优质高产高效技术
目前,我国的作物生产已由产量型向产量、质量、效益并 重型发展。作物生产除继续发展高产栽培技术外,还应加强优 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主要包括优化施肥技术、简化轻型栽培技术、设施栽培技 术、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优质专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化学 调控技术,这些技术将逐步走向标准化、机械化、安全化和智 能化。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作物分类与分布第三章作物生长与发育第四章作物与生态环境第五章水稻栽培第六章花生栽培第七章玉米栽培第八章甘蔗栽培主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农学的概念学习农学的性质了解农学的特点了解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熟悉粮食危机的解决途径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学习目标一农学的概念广义的农学
作物生产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生产周期长,与其他社会物质生长相比,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系统:由“作物 —环境—技术”子系统构成的 多层次开放性农田生态系统。
2、技术的实用性
农学是把自然科学及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技术和生产力 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解决作物生产中的实际生产问题,所研究形成的技术必 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生产的连续性
作物生产是一个长期的周年性社会产业。上 一茬作物与下一茬作物,上一年生产与下一 年生产,上一个生产周期与下一个生产周期, 都是紧密相连和互相制约的。因此,农学家 要有全面和长远的观点,做到前季为后季, 季季为全年,今年为明年,实现持续的高产 稳产。
5.技术的实用性
农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技术科学。着重将自 然科学及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 产技术和生产力。虽然农学也包括了一些应用 基础方面的内容,如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 和品质形成等生理生态规律,但它主要研究解 决作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所研究形成的技术 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 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农学概论》教材
《农学概论》教材是由我校 任主编、11所全国高校参编 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002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 版。 2005年该教材获得了中华农 业科教基金会优秀教材奖。
本课程安排
总学时:48 (3学分) 其中课堂讲授学时:36 实验学时:12 考核方法:实验占30%,理论考试占70%。
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目前,我国的工业产品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较还有一定差距,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还 较弱,而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额在国 家总出口额中有较大的比重。从今后的发展 趋势来看,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比重会有 所下降,但仍将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农学的历史
在人类300万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农业的历 史大约只有1万年。在出现农耕前的漫长岁月 里,人类依赖采集和渔猎为生。当“采树木之 实”远不能满足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时,为了 生存,人类逐步学会驯化植物和动物,摆脱了 完全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的方式,开始了农业 生产。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农业随着生产工 具、生产技术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断改进而不 断发展。
6.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复杂系统, 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既 是一个大的复杂系统,又是一个统一的综合体。 因此,农学必须用整体观点和系统方法,采用 多学科协作,运用多学科知识,采取综合措施, 全方位研究如何处理和协调各种因素的关系, 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发挥作物生产的总体效 益。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课程在我校的地位和作用
《农学概论》是我校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农 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是园艺、食品质量 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 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推荐选修课,也是学校其他非农学专 业的任意选修课。 本课程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而开设的。学校要 求,川农大的学生不论学什么专业,都要心系“三农”, 勤奋学习;毕业后,不论工作在城市,还是农村,心里 都要惦念着农业、农村和农民,在不同的岗位为服务 “三农”,振兴中华作贡献。
作物是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在与生态环境相适 应的长期进化中,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了显著 的季节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首先,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个体生命周期,如水 稻、玉米和棉花等为一年生,冬小麦、油菜为二 年生作物。其次,作物个体的生命周期有一定的 阶段性变化,是一个有序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 特定的环境条件,如水稻的短日高温特性就是一 个典型的例子。第三,作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 是紧密衔接的过程,既不能停顿中断,又不能颠 倒重来,因而具有不可逆性。
我国传统农业曾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对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正如国外 一些学者评论:“欧洲人还在用木犁的时候,这里就已经使用铁犁了。”
我国现存的古农书共有310多部,是古农书最多的 国家。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的《吕氏春秋》 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农学文献,汉代的 《汜胜之书》(公元前一世纪)是最早的作物栽 培专著,《齐民要术》(533~544,贾思勰)是我 国和世界现存最完整的古农书,明代徐光启的 《农政全书》(公元17世纪)是一部七十多万字的 农学巨著,堪称我国近古农业生产的一部百科全 书。
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作物生产是以高产、优质和高效为目标的。 高产、优质和高效三者的主次关系也会随社 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变化。可见,农学学科 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涉及了 社会因素。必须以系统学的观点来认识农学 和作物生产体系,综合应用和集成相关学科 的研究成果,才能推动我国作物生产的发展, 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们站在后稷雕像前,仰望这位开辟中国农耕文明先河的不语老者,思 绪滚滚:在历史的进程中,每个民族的发展都是在踏着前人的足迹前进, 在不断地创新中进步,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才成就了今天的人类文明。 今天的文明,发轫于昨天,光辉的未来,肇始于今天。正是这位“农官” 使中国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中国有了生存的根,发展的源,为 中华民族完成了从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过渡,开辟了中国农耕文化的 先河,为杨凌示范区作为中国的农业绿色硅谷的今天奠定了长足发展的 基础。
1.严格的地域性
因不同地区的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 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再加上社会经济、生产 条件、技术水平和作物种类的差异,从而构成 了作物生产的地域性。因此,作物生产必须根 据各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选择适合该地的作 物、品种及相应的技术措施,使作物、环境、 措施达到最佳配合,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
主要参考书
1、《作物学通论》曹卫星 高教出版社 2001年
2、《农学概论》李建民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年
3、《作物栽培学各论》孙晓辉 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2年 4、《作物育种学》张天真等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 5、《植物生理学》潘瑞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本课程主要内容
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 态学科
人口、粮食、能源和环境是人类发展中难于解 决的大问题。作物生产一方面既是人类粮食安 全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消耗资源,带来生态 失衡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农学研究和 作物生产发展中必须牢固树立生态平衡意识, 兼顾生产力增长、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安全, 实现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学的特点
农业生产是以动物和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 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 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因此,农业生产必 须注重协调生物、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这三方 面的作用和关系。 作物生产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受自然条件 的影响较大,生产的周期较长,与其他社会物 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农学的性质
农学是以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农学的性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种植业。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生产是人类利用植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来取得产品的产业, 与工业生产是不同的。工业生产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劳动过 程,其对象与条件都比较稳定,工作秩序和劳动程序都可以事先安 排,只要照章操作,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保证。而作物生产不仅 取决于农业系统的社会条件,更取决于作物生产的自然环境条件, 如土壤、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等。因此,作物生产是与社会经 济水平和农业资源环境紧密相连的应用性科学。
在《诗经· 大雅· 生民》中叙述了周族先祖弃从事农作(即所谓“后 稷教稼”)的神话了的历史。后稷的名字叫“弃”,传说出生时母 亲因他长相怪异,就抛弃了他,后来又抱回抚养,因此取名叫 “弃”。弃在幼年时,就巍然而有巨人之趣。玩耍时他喜好植麻种 豆,麻豆茁壮。长大成人,即热心于农耕。他因地制宜,在适合种 植五谷的地方,播种收获。黎民都仿效着去耕作。尧帝得知此事, 举荐为农师。因为有功,舜帝以邰(地名,即现在的杨凌示范区) 作为弃的封地,号称后稷。从此,邰国成为中华农耕文明发祥之地, 肇始关中之兴,惠泽华夏民族。数千年来,这里放射出遥远而灿烂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目前,我国约40%工业原料、70%轻工业原料来源 于农业生产。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和人民消费结 构的变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产值在工业 产值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有些轻工业,如制 糖、卷烟、造纸、食品等工业的原料只能来源于 农业生产,所以农产品在我国工业原料中占较大 比重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本课程所介绍的农学(agronomy)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 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即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 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 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二、农学的性质与特点
《齐民要术》中总结出“顺天时,量地利, 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的农业生产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不仅对 我国历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还流 传到国外,对各国作物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 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农耕始祖后稷
(4300年前) (后,对有成就的人的尊称;稷,一种谷类植物)
三、作物生产的地位
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 决吃穿问题,而解决吃穿问题主要 靠农作物生产。古人曰:“一日不 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西 汉晁错),“人之情不能无衣食, 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淮南子》。 可见农作物生产是人类生存之本, 衣食之源。因此,农业是世界上最 根本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
2.明显的季节性
作物生产是依赖于大自然的社会产业。而一年 四季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的状况是不同的, 所以作物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 由于作物的季节性很强,生产上误了农时,轻 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因此,必须合理掌握 农时季节,使作物的生长期与最佳环境条件同 步。
3.生长的规律性
农业生产发展经历的4个阶段 古代农业 阶段 原始农业
近代农业
现代农业
时间 约1万年前至公元 公元前500年至 始于产业革命而止 指第二次世界大 前500年;历 1800年;历时 于20世纪中期, 战以来的农业。 时约7500年。 约2300年。 历时约15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