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第一节:选择题1.农学的定义是什么?A)农学是研究针对农业相关问题的科学。

B)农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C)农学是研究土壤种植问题的科学。

D)农学是研究动物饲养和畜牧业的科学。

答案:A2.下列哪个不是农学研究的内容?A)农作物栽培学。

B)果树病虫害防治。

C)农业机械与设备使用。

D)农田水利与灌溉管理。

答案:C3.农学中的“耕作”是指什么?A)植物根系的生长。

B)土壤的翻耕与改良。

C)农作物的施肥与浇水。

D)种子的播种与收获。

答案:B4.以下哪个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A)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B)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C)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D)促进农民的增收与脱贫。

答案:D5.农业科技的发展对农业有哪些影响?A)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B)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D)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答案:A、B、C、D第二节:填空题6.农作物的主要有机元素是氮、磷和______。

答案:钾7.全球农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

答案:小麦8.我国农业主要分布在______地区。

答案:东部9.农田水利中常用的水源是______。

答案:江河湖泊10.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______。

答案:节约、保护、合理利用第三节:简答题11.请简要介绍一下农业科学的发展历程。

答案:农业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科学的研究内容也日益丰富和专业化。

最初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聚焦于土壤、植物和动物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科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现代农业科学通过跨学科合作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升农民收入。

12.请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并能够持续满足人类对食品和生物资源的需求。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doc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doc

农学概论复习资料复习材料(参考版)(一)一、名词解释(5对10个,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 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 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指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3、 光周期:光周期指白昼与黑夜时间长度的交替。

4、 光周期反应:指作物生育过程因光周期变化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现彖5、 活动温度:是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6、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Z 差7、 活动积温:是指作物全生长期内或某一发育吋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8、 有效积温:是指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所得的差数之和。

即有效温度的总和。

9、 作物的需水量(蒸腾系数):蒸腾系数指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1()、作物需水临界期:就是指作物一生屮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这一时期缺水或水分过多, 对作物生育和产量影响很大11、 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 栽培植物。

12、 生长:是指作物个休、器官、纽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 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來完成的13、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 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14、 “S”形生长过程:作物个体的生长、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以至作物的组织、 器官和细胞均经历前期主长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乂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

15、 作物生育期: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16、 作物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英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17、 作物营养生长:器官根、茎、叶的生长18、 作物生殖生长: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19、 生物产量: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农学概论重点摘要

农学概论重点摘要

第一章绪论1. 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科学特点:严格的地域性、明显的季节性、生长的规律性、生产的连续性、技术的实用性、系统的复杂性2.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3. 为什么说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农业生产大体上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4个发展阶段。

纵览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探索其形成演变的历史,对于深入认识作物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4. 作物生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经历了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5. 简述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世界作物生产的概况:品种改良、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设施栽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作物的生产概况:品种改良、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作物栽培技术、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生产条件的改善6.近50年来作物生产取得突飞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归功于现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7.试述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途径和趋势?作物生产发展目标:1生产率目标、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发展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作物信息技术、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可持续生产技术);发展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5由农场式向公园发展、6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 研究作物胡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研究作物起源,可使人类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现有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

农学概论复习重点技巧归纳

农学概论复习重点技巧归纳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农学概论》复习重点(供2009夏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参考用)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陈进红第一章绪论1.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2.农学的特点3.作物生产的特点4.世界作物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5.我国作物生产面临的挑战6.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第三章作物起源、分类与分布1.作物起源中心2.广义的作物与狭义的作物3.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4.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5.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6.主要作物的分布及生产概况7.世界10大农区的特点8.我国种植业优势产品及其优势区域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1.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2.作物的温光反应、生长大周期、极性现象、顶端优势、根冠比、器官的同伸关系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4.种子的概念及种类,果实的类型5.单、双子叶植物茎生长的差异6.产量的概念、经济系数、产量构成因素7.禾谷类作物产量形成过程8.作物群体的概念、高产群体的特点、光能利用率、源、库、流的概念9.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10.作物品质,形态指标/理化指标,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加工品质11.影响作物品质形成的因素第五章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节技术1.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2.光补偿点/光饱和点、CO2补偿点/CO2饱和点、消光系数3.长日、短日照作物4.三基点温度、积温的概念、温动积温、有效积温、光温生产潜力;调节温度的农业技术措施5.水的生理生态作用、田间持水量、土壤萎蔫系数、作物需水量、蒸腾系数、需水临界期、水分利用效率、6.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7.农艺措施对CO2的影响8.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9.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10.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第六章种植制度1.种植制度及其功能2.衡量合理种植制度的标准3.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4.作物布局及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5.作物布局的作用、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6.我国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方向7.复种、复种指数,复种的意义,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8.间作、混作、套种及其效益表现、技术要求9.轮作与连作,复种连作与复种轮作,茬口、茬口特性10.轮作的作用11.连作障碍的原因及减轻连作危害的途径第七章种子繁育1.品种、良种的概念,品种的特性,品种的类型2.种子的概念与种类3.良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4.合理使用品种应注意的问题5.品种审定、品种保护6.品种改良方法7.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诱变育种、8.良种繁育的概念、良种繁育的任务9.品种退化的原因,防止品种退化的方法10.我国良种繁育的体系与繁育程序11.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第九章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1.寒潮、霜冻、冷害、连阴雨2.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危害3.防御寒潮的方法4.防御低温冷害的措施5.大气干旱、土壤干旱6.干热风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7.强对流天气灾害的防御措施第十章种植业发展展望1.种植业生产机械化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2.当前我国种植机械代化重点推广技术3.种植业生产设施化及其意义4.我国设施栽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5.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的意义6.种植业生产标准化的内容及发展趋势7.种植业生产智能化的主要技术体系8.种植业生产安全化的概念及紧迫性9.种植业生产安全化措施及发展方向10.种植业清洁生产的内涵及技术体系11实施种植业清洁生产在管理上应注意什么?考试形式、内容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内容覆盖:教材第1章,第3章--第7章,第9--第10章重点章节:第1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10章一、名词解释(10题,共40分)例题:混作(以教材的表述为准。

农学概论重点电子版

农学概论重点电子版

一.名词解释1.农业的概念2.经济系数3.叶面积指数4.中耕5.底肥6.生育期7.春化作用8.生物学产量9.经济产量10.经济系数11.冻害12.冷害13.蒸腾系数14.土壤相对含水量15.凋萎系数16.种植制度17.作物布局18.复种19.复种指数20.单作21.间作22.涝害23.渍害24.湿害二.判断题1.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2.一般早熟品种的单株生产力低于晚熟品种3.休眠时植物器官仍有微弱的呼吸以维持生命4.我国平均日照时数总的分布趋势是:东部少西部多,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5.如旱地土壤的含水量接近凋萎系数时,就应及时灌水6.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判断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之一三.简答题1.农业生产的本质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主要区别3.种子休眠的原因4.干旱引起作物死亡的原因5.提高作物抗旱性的措施6.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作用7.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意义8.作物布局的原则9.农学的特点四.论述题1.利用所学知识,概述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2.利用所学知识,以某一新的栽培模式为例制定其初步的研究、示范及推广方案3.论述温光反应特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五.选择题1.属于农业生产次级生产的是()A.种植业B.养殖业C. 加工业D.服务业2.属于农业生产初级生产的是()A.种植业B.养殖业C. 加工业D.服务业3.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是()A.水稻B.小麦C.玉米D.棉花4.我国作物总产量最大的作物是()A.水稻B.小麦C.玉米D.棉花5. 马铃薯起源于()A.南美洲B.非洲C.澳大利亚D.中国6. 玉米起源于()A.南美洲B.非洲C.澳大利亚D.墨西哥7. 生长环境适宜条件下,如果小麦主茎叶片数为7,则其第一次分蘖数为()A.2B.3C.4D.5E.68. 生长环境适宜条件下,如果小麦主茎叶片数为7,则其第二次分蘖数为()A.1B.2C.3D.49.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与()关系不密切A.不同种植制度B.不同品种C.不同生育期D.不同器官10.以下不属于作物的三基点温度的是()A.最低B.最适C.最高D.致死温度11.一年一熟的复种指数为(),一年两熟的复种指数为(),一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两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六.多项选择1.我国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A.品种改良B.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C.栽培技术改进D.病虫草害的防治E.生产条件的改善2.作物分类中的经济作物包括()A.纤维作物B.油料作物C.糖料作物D.嗜好作物3.作物分类中的粮食作物包括()A.和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C.薯类作物D.饲料作物4.属于三碳作物的有()A.棉花B.豆类C.烟草D.花生5.属于四碳作物的有()A.玉米B.高粱C.甘蔗D.烟草6.种子的构造包括()A.种皮B.胚C.胚乳D.胚芽7.种胚包括()A.胚芽B.胚轴C.胚根D.子叶8.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为()A.温度B.水分C.氧气D.光照9.一片完全叶的组成包括()A.叶片B.叶柄C.托叶D.叶环10.属于自花授粉的作物有()A.水稻B.小麦C.大豆D.花生E.芝麻F.烟草11.属于异花授粉的作物有()A.白菜型油菜B.大麻C.苎麻D.玉米12.常用的农业界限温度有()A.0℃B.5℃C.10℃D.15℃13.土壤有机质包括()A.新鲜有机质B.半分解有机质C.腐殖质D.简单有机化合物。

农学概论重点

农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农业:是采取各种措施,调控农业生物生命活动进程,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来获取人类生活所需产品的各种活动和各个部门的总称。

农业概论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持续生产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农业生产的特点1.土壤的基础性2.地域性3.季节性4.连续性第二章Two ways of classification:自然分类法,人为分类法。

作物:对人类有用、由人类栽培的植物.发芽出苗所需条件:内因有生命力充分成熟完成休眠Function of root system作用:固定,吸收,合成,运输,储存,分泌。

Function of leaf作用:光合,蒸腾,吸收leaf is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表皮叶肉叶脉Requirement for floral bud formation条件:营养,春化,光周期第三章生态因子作用方式:主要、次要作用,相互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作用时期。

Law of the minimum factor—crop growth is restricted by the minimum factor which is also called limiting factor.最小因子律Reward reduction law—the reward from a certain piece of land will increase as the increase of input to the land, whereas, the increasing degree will reduce as the increase of unit capital and work.报酬递减律Tolerance law—either too much or too little of the ecologic factor quantity will hinder the growth of crop, therefore there is a range to a certain crop for a certain factor, and the range is the tolerant scope of the crop to the factor.耐受律:同一作物对不同生态因子耐受范围不同,不同作物对同一生态因子耐受范围不同;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同一生态因子耐受范围不同;一个因子超出适宜范围会导致作物对另一个因子的耐受范围便窄;对主要生态因子适应范围较宽的作物分布范围较大;如果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种植在不同生态地区,这一作物就会形成不同生态类型。

农学概论复习题详解

农学概论复习题详解
20、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土地面积的比值。(p67)
21、种子净度:种子净度是指样品去掉杂质和废种子后,留下的好种子的质量占样品总质量的百分率。(p194)
22、顶端优势:作物顶芽生长占优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p74)
23、生物产量: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一般不包括根。(p74)
二、填空
1、在作物栽培学中,通常江大田作物分为3部分9个类别: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及绿肥作物。
2、按照作物的感温特性分类:可将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按照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将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和日中性作物。
3、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作物分布与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条件和社会需求因素等有关。
6、复种: 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p142)
7、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p143)
8、良种繁育:良种繁殖是指在保持品种种性的前提下,有计划、迅速的、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苗木的技术。(p176)
28、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p101)
29、积温: 积温是指作物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p103)
30、混作: (混种)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p149)
31、套作: (套种、串种)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转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p149)
12、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农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形成的统一体,具体讲就是以作物为中心的农田中,生物群落与其它生态环境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p16)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农学概论是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农学基础知识的基石。

下面将就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要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农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农学的定义: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包括农作物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

2.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和开垦土地等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活动。

3. 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主要种植农作物)、畜牧业(养殖动物)和渔业(捕捞水产品)等。

二、农作物学1. 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

2.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播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3.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要求、水分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三、农业生态学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田内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包括农作物、土壤、水分、气候等要素的关系。

2. 农业生态技术:强调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等。

四、农业经济学1.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组织、农业市场等的关系。

2. 农业供求关系:讲述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供应、价格形成等。

3. 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和管理。

五、农村经济管理学1. 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所不同,包括自给自足、耕作方式、土地权益等。

2. 农村管理模式:介绍集体经济、村级自治等农村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六、农产品质量与安全1. 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包括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等。

2. 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包括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七、农田水利与灌溉1. 农田水利的作用: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包括灌溉、排水、蓄水等。

2. 灌溉技术:介绍农田灌溉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包括滴灌、喷灌等。

八、农机与农具1. 农机的分类:农机可以分为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1.生物性和社会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生产的连续性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1.根据温度要求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2.根据光照要求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①喜水耐劳:水稻②喜湿润:陆稻、燕麦、黄麻、烟草、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甘蔗、茶、柑桔、毛竹③中间水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④耐旱怕涝:甘薯、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蓖麻⑤耐旱耐涝:高粱、草木樨、田青、绿豆、黑豆4.根据播种期——春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5.根据播种密度:密植作物、中耕作物6.根据光照强度: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他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它既包括营养器官的生长,也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

发育:指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它的表现是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成。

(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三)春营养生长:萌发——发芽——出苗——三叶——分叶冬并进生长:起身——拔节——孕穗生殖生长:抽穗——开花——成熟冬小麦:出苗——分叶——越冬——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开花——成熟(蜡熟期)作物:出苗——分叶——拔节——孕穗——抽穗——开花——成熟棉花:出苗——现蕾——花铃——吐絮二.作物的生育和生育期1.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时间2.生育时期: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并以该时期始至下一时期的天数生育时期植株达到百分之十为“始期”;百分之五十为“盛期”三.作物产量的类型1.生物产量:(不包括根茎),即整个植株2.经济产量:单位面积上所获得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3.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效率,即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1、作物叶面积小2、光合效率低3、光合时间短(温室大棚)二、作物的营养阶段1、作物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数量上并不多,但在需求程度上却很迫切,此时若缺少该种养分,作物的生长发育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此时造成的损失,即使以后补施该种养分,也很难弥补。

2.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作物需要某种养分,绝对数量上要求最高,吸收速率上也最高。

此时使用肥料所起的作用最大,增产效率也最显著。

这一时期常常出现在作物生长的旺盛时期,其特点是,生长量大,需养分多。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二.组成:1、环境系统2.生物系统3.人为调控系统三.农业1生态系统结构概念——指农业生态系统构成的要素(植物、生物、微生物)以及这些要素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和能量、物质在各个要素间转移、循环的组织结构农业区划任务——揭示生产条件和农业布局的地域分异和分工规律农业区划特征——地域性、宏观性、长期性、综合性、超前性和战略性。

种植制度概念: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组成。

作物布局的原则1.社会需要是前提2.生态适应性是基础3.社会经济因素是重要条件4.作物布局的多样性与专业性5.作物的稳定性和相对性第三节种植模式一.种植模式概念:一地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于同一季节内或同一年内,在同一耕地上所形成的规范化种植。

二.种植模式类型1.单作一熟型2.单作多熟型3.多作一熟型4.多作多熟型三.复种指数:全年收获面积(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比,又称作种植指数。

他是衡量耕地复种高低的指标,套作是一种复种方式,而间混作不计入。

四.LER—土地当量比:(反映间作、套作、混作的土地利用效益),为了获得与间、套、混作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的总和。

五.复种增产作用1.有利于增加农作物面积和耕地作物的年产量2.有利于缓和粮、经、饲、果、菜等农作物争地的矛盾,促进全面增产3.有利于稳产六.复种增产的原因1.复种对光资源的集约利用2.对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3.对水资源集约利用4.对地力资源集约利用混作概念:在统一田地上,同植混作两种或两种作物以上生育期相似的作物种植方式间作概念:在统一耕地上,于统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在前期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其共生期大于全生育期1/2的种植方式。

间混套增产的原因1.充分利用了空间和时间A.提高了种植密度增加叶面积系数B.充分利用光能C.延长光合时间D.改善CO2供应状况2.充分利用了不同作物间的有利因素3.利于抗灾保收。

4.复种条件:热量、水分、肥料、劳力、畜力和机械条件。

第五节轮作与连作轮作概念: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的作用:1.能合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2.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土壤肥力3.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4.利于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连作的弊端:1.长期连作可导致土壤感染病虫草害。

(化学)2.长期连作可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物理)3.使土壤中积累有害物质(生物)四.连作存在的原因(一)必要性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3.作物结构决定连作4.经济效益决定连作(棉花)五.作物分类(一)忌连作:马铃薯(茄科)、烟草、番茄、胡芦科西瓜及亚麻、甜菜(二)不耐连作:禾本科陆稻、大豆、蚕豆、菜豆、麻类大麻、黄麻、向日葵、辣椒(三)耐短期连作:甘薯、紫云英(四)耐连作:水稻、甘蔗、玉米、棉花(8年)、麦类六、消除连作危害的方法1.选择合适种类2.确定合理连作年限和合理轮作周期3.采用正确农业技术措施,减轻连作弊端七.有关概念茬口:作物在轮作过程中给与后作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茬地的泛称茬口特性:栽培某种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作物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品种与农业生产1.品种的概念: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经济和生态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

2.优良品种的作用A.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改进品质C.保证产量与品质的稳定D.扩大种植面积E.有利于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农业机械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作物育种一.杂交育种:同一物种内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中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

三.杂种优势利用: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切先于双亲的现象。

四.远缘杂交1.含义: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杂交,称为远缘杂交,其所产生后代称为远缘杂种。

五.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导作物种子器官,发生遗传变异,然后通过人工选择,从中挑选有利变异类型,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

第三节引种原则:1.纬度相同或相近2.纬度不同地区,要考虑品种对光照和温度要求3.纬度相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引种,注意温度这个生态条件。

4.当引入品种在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质情况等栽培条件与引入地区相近,引种容易成功。

5.为确定某一引种能否直接投入使用生产,必须通过实验来鉴定,当摸清该品种各方面的性能之后,再决定利用。

第四节种子技术品种的退化与混杂原因:1.机械混杂2.生物学混杂3.遗传性发生变化4.自然突变5.不正确的人工选择6.自然选择7.交配系统三.防止退化措施1.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2.建立严格的种子繁育体系,防止认为的机械混杂3.品种合理布局和合理搭配4.用原种及时兑新(或更换)繁殖期的种子5.利用低温低湿条件贮存原种农田土壤管理制度第一节土壤耕作一.土壤耕作的概念:是通过农机具有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5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三.土壤耕作作用1.松碎土壤目的:增加土壤孔隙度;加强通气性;扩大蓄水力。

2.翻转土壤目的:熟化土壤;翻埋粪肥,残茬;消灭病虫杂草。

3.混拌土肥目的:混拌土肥;创造均匀一致的耕层营养。

4.平整地面目的:减少蒸发,保墒,蓄水;保证播种质量,便于管理。

5.压紧土层目的:利用种子吸水萌发;便于保墒,提墒。

四.深松耕特点:1.上下土层较乱,松土层较厚。

2.能打破梨底层3.保水蓄水,防止水土流失,改良盐碱4.不能翻埋肥料,残茬和杂草,地面比较粗糙五.旋耕特点:1.碎土能力强,一次耕作达到耕松、搅拌、节地效果,节省劳动2.消灭杂草,疏松表土层,破板结效果十分良好3.使用范围广(水浇地和旱地均可使用)4.播种前旋耕深度布恩超过播种深度,否则不能保证播种质量,也不利于出苗。

六.少、免耕1.少耕:在传统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土壤耕作方法。

2.免耕:在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七.优缺点(少、免耕)1.优点:A.由于不耕翻残茬,秸秆或牧草覆盖,水蚀和风蚀明显减轻B.免耕不动土和覆盖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水土的作用C.通过秸秆覆盖,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