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复习思考题2017.06
农学概论复习题(完全版)

绪论一、名词解释农业:是指人类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和经济条件,调整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人类生活所需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个部门的统称。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即是指人类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农学:广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类科学,包括农业基本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类科学,它涉及到作物学、园艺学、土壤学、植物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二、问答题1、农学概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农业的组成农业是由农业生物、农业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劳动三部分组成。
3、农业生产的实质是什么?•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传递的过程,包括初级生产(第一性生产)和次级生产(第二性生产)。
•初级生产的实质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是一个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及生物化学反应。
(光合反应)•次级生产是通过动物生产实现物质的转化,植物性蛋白到动物性蛋白。
4、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农业生产受生物学规律支配。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与季节性。
•农业生产具要连续性。
•农业生产是综合性生产。
5、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它既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特点,又具备很多人类改造、控制、调节、干扰甚至破坏所带来的新特点。
主要表现在:1.系统受人类的调控;2.系统自身稳定性差;3.系统净生产力较高;4.系统的开放性更强;5.系统受双规律支配。
6、农业的发展农业作为古老的产业,有上万年的发展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
7、农学的特点1. 系统的复杂性2. 技术的实用性3. 生产的连续性4. 作物生长的规律性5. 明显的季节性6. 严格的地域性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潜在肥力与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质地(土壤的颗粒组成)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质地分类(土壤颗粒组成分类)原生矿物:直接由熔岩凝结核结晶而形成的原始矿物,是岩石组成中原来含有的矿物。
农学概论复习题

农学概论复习题考《农学概论》复习重点1、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可将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饲料及绿肥)作物,(药用)作物。
2、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可将作物分为(C3 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3、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学名中第一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
4、禾谷类的生育时期大致可分为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七个时期。
5、作物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及(氧气)。
6、作物品质的主要类型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加工品质)。
7、对大多数粮食作物来说,除产品的外观品质外,判断其品质优劣的主要指标是(理化指标),具体体现在(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两个方面。
8、对大多数经济作物而言,评价品质优劣的标准通常不(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
9、影响作物的品质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栽培技术)。
10、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异交率在(5-40)%之间。
11、光合作用强度一般可用(光合速率)表示。
12、植物主要是利用(400-700nm)的可见光进行光合作用,其中(红光和橙光)利用最多,其次是蓝紫光。
13、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可分为(霜冻害)和(冷害)两种。
14、作物布局的原则有(作物生态适应性)(社会需求)(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15、农业资源大体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即()和()。
16、种子质量包括(品种质量)和(播种质量)两个方面。
17、要我国,一般将种子生产程序划分为(半致死剂量)(半致矮剂量))和(临界剂量))三个阶段。
18、在辐射诱变育种应用中,一般认为合适的剂量范围是()剂量和()剂量。
19、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育种)(杂交育种)和(杂交优势育种)(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20、在种子检验各项指标中,其中(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为必检指标。
华农农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第一章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2.试述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
4.谈谈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第二章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2.世界作物起源于哪些地理中心?3.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4.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5.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6.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7.简述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在世界及其中国的分布状况。
8.简述我国种植业区划的依据及其各大区的种植业特点。
第三章1.简述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
2.什么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者之间关系如何?3.简述作物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和解除措施。
4.简述作物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5.简述作物根、茎、叶的功能。
6.简述作物花的结构与花的分化发育过程。
7.什么是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8.简述作物的产量形成以及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9.什么是作物的源、库、流?源、库、流之间的关系如何?10.解释作物的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
11.简述生态环境对作物品质的影响?12.在作物生产中如何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来改善品质?第四章1.分别叙述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简述我国光能资源的特点及光能资源的利用。
3.何谓作物温度的三基点?极端温度对作物会产生何种危害?4.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的含义是什么?积温在作物生产上有什么作用?5.叙述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6.简述干旱、涝害、和水体污染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7.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8.叙述田间CO2的来源及分布、CO2浓度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9.简述温室效应、二氧化硫、氟化物和氮氧化物、臭氧和酸雨对作物的危害。
10.土壤质地有哪些主要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何?11.土壤酸碱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12.简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如何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西南大学级农经《农学概论》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答案1.怎样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双重风险”性?(区别与小农经济、工业及商业):“双重风险性”即自然和市场的风险:(1)多变的自然环境,致使农业生产面临着其他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2)市场供求状况与经济运行体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获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由农业实质来看发展农业(动植物生产)的3条基本途径?发展农业的三条基本途径:A :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物质、能量利用效率);B:增加物质、能量的投入(改变生产条件,化肥、灌溉、农药和新的生产资料投入);C:A、B同时使用,如“绿色革命”的成功。
3.农业与工业的区别?农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很长,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差别特别显著,农业的对象是生物,而生物要进行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外界环境多变而不稳定。
工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几乎为零,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较小,工业是对无生命的原料进行加工制作,生产环境稳定。
4.怎样理解在我国的国情条件下,农业生产结构、膳食结构的基本趋势与发展趋势?动植物性食品的区别?现代农业4大投入是什么?(与发展农业的3条基本途径结合理解,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特点是对工业化产品依赖性愈来愈强,对农业内部循环产物依赖性愈来愈弱。
)国情:中国人均占有耕地量少;人均水资源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土地减少。
农业生产结构基本趋势: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为辅。
发展趋势:种植业三元结构的逐步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例加大,农业产业化,加工业的发展:食品加工;农产品的非农用途化。
膳食结构基本趋势:以植物性食物(素食)为主,植物性蛋白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
发展趋势:新鲜的蔬菜、水果消费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人均口粮消费下降。
四大投入:现代农业的辅助能投入,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一)引进新品种和新的作物类型、畜禽等基因性投入,用于改善农业生物的遗传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转化能力。
农学概论复习题

农学概论复习题农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作物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亦即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质的变化。
2、生物产量:单位面积上作物一生积累的全部干物质量。
3、作物的营养品质:指作物产品中有益于人类健康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组成。
4、引种:是指从外地引进新作物、新品种(品系)及遗传材料。
5、蒸腾系数: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需消耗水分的克数。
6、灌溉定额:作物全生育期内,各次灌水量之和。
7、杂交育种:以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为亲本,通过有性杂交,经基因分离、重组创造异质后代群体,从中选择优良个体,并进一步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8、杂种优势:是指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在很多方面都比其亲本优越的现象。
9、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组合类型。
10、作物生产的“三元”结构:是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量比关系。
11、作物的温度“三基点”:是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凡在光合作用中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为带四个碳原子的草酰乙酸等双羧酸的作物,称为四碳作物。
13、长日照作物: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的作物。
14、生育阶段:据作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特征将作物的全生育期划分为几个时期,叫生育阶段。
15、发芽率:能发芽的种子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
16、营养生长:指作物以分化形成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时期。
17、经济系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率。
18、选择育种:是以品种内的自然变异为材料,据育种目标选择单株,从而获得新品种改良原有品种的方法。
19、基因工程:是对基因进行直接操纵,改组,重建,实现遗传性定向改造的技术。
20、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配合的比例。
21、壤性土:指物理性的粘粒含量在15%~40%的土壤。
2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计划或规划,即安排作物种植的种类。
面积,比例配置地点的一种作物生产部署。
中农大网络教育农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C.光谱成分
D.光合作用
E.光合速率
A;B;C
农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大田作物
B.农业
C.种植业
D. 园艺作物
a
农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经济社会科学间的为发展种植业服务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它的性质有()。
A.应用性
B.综合性
C.生态性
D.对象性
E.技术性
A;B;C
农学是于( )世纪后期正式成为一门科学的。
土壤质地
喜温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最低温度为__________℃左右,全生育期需要较高的积温。
10
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的需水临界期是__________。
孕穗期~抽穗期
小麦需水临界期在____________。
孕穗至抽穗期
有机肥料的主要特点是来源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杂草的生物学特点有() 。
A.适应性强
B.拟态性强
C.种子生命力强、寿命长
D.生长繁茂
A;B;C
在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组织、器官所造成的伤害叫()。
A.冷害
B.冻害
C.旱灾
D.涝灾
B
在前季作物的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 )。
A.间作
B.混作
C.轮作
D.套作
D
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叫( )。
温度
在生产实践中确定合理的作物种植密度,应综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因素加以确定。
农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作物一生要灌溉多次,每次单位面积的灌水量称灌水定额,各次灌水定额的和称灌溉定额。
光温敏核不育系
在水稻、小麦等作物有逆其生态条件(光照长短、温度),种植则表现雄性不育,顺其生态条件要求种植又表现雄性可育,这样也好顺其生态条件种植来繁殖其种子。逆其生态条件种植作物杂交制种的母本。
缓效态养分
是一部分存在于矿物结构中较易释放的养分,如矿物水化云母晶格中的固定的k+等,不能为当季作物吸收。常作为速效性养分后备与补充。很快就会被利用。
纯合度
影响仓库害虫繁殖速度的因素是( )( )( )。
温度、湿度、空气
影响种子呼吸强度的因素有( )( )( )。
温度、水 分、通气条件
诱变育种,用来作诱变的物理因素有( )
紫外线、X射线、γ射线、β射线、α粒子、中子(热、慢、快、中能、超快中子等)、质子等
诱变植物发生变异的射线有( )。
x, y, ß, a粒子, 中子(热、慢、中、快),质子
《农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一、判断题
判断题
答案
(A╳B)╳C与(A╳C)╳B两种杂交方式中,每品种的遗传效应都是一样的
×
从世界角度看,随人口膨胀而来的粮食危机仍是大问题
√
大田作物生产的好坏不但影响人民生活、也影响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的提供
√
单倍体就是一倍体
×
单倍体育种的最大优点是育种时间短、选择准确率高
√
耕作层;梨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微生物肥料又称菌肥,分为()。
固氮菌肥,根瘤菌肥,抗生菌肥,磷细菌,钾细菌肥
我国育成的小麦品种大多是用一个当地推广品种和一个或几个国外( )品种杂交选育而成。
丰产类型
无籽西瓜是( )植物。
农学概论复习题详解

21、种子净度:种子净度是指样品去掉杂质和废种子后,留下的好种子的质量占样品总质量的百分率。(p194)
22、顶端优势:作物顶芽生长占优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p74)
23、生物产量: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一般不包括根。(p74)
二、填空
1、在作物栽培学中,通常江大田作物分为3部分9个类别: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及绿肥作物。
2、按照作物的感温特性分类:可将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按照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将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和日中性作物。
3、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作物分布与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条件和社会需求因素等有关。
6、复种: 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p142)
7、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p143)
8、良种繁育:良种繁殖是指在保持品种种性的前提下,有计划、迅速的、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苗木的技术。(p176)
28、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p101)
29、积温: 积温是指作物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p103)
30、混作: (混种)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p149)
31、套作: (套种、串种)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转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p149)
12、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农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形成的统一体,具体讲就是以作物为中心的农田中,生物群落与其它生态环境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p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种优势的表现为____、____、____。
生长势强;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
在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组织、器官所造成的伤害叫_______。
冻害
种子萌发需要的适宜环境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分、温度、氧气
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包括①____、②____和③____。
A.高产B.优质
C.稳定性好D.适应性强E.产量低
ABCD
全年收获作物的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为()。
A.叶面积指数B.收获指数
C.叶龄指数D.复种指数
D
确定播种期须考虑的因素有()。
A.品种特性B.种植制度
C.气候条件D.土壤湿度E.病虫害发生情况
ABCDE
土壤有效水的下限是()。
A.萎蔫系数B.田间持水量
长于
干旱可分为土壤干旱和____________。
大气干旱
经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____________。
春化作用
净光合速率为零时的光强称为__________。
光补偿点
某种土壤能保持最大数量的毛管悬着水的含水量,称为____ __。
田间持水量
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包括组分和组分两个部分。3.7
最适
三、名词解释
题干
答案
复种
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或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灌溉定额
作物生育期间需要进行多次灌水,每次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称为灌水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叫灌溉定额。
光周期现象
作物在发育的某一阶段,要求一定长短的昼夜交替才能开花结果,这种现象称为作物的光周期现象。
农作制度
(6)抑制土壤返盐、抑制杂草:由于地膜覆盖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量,从而减少了盐分随水上升并积聚于地表的数量,使耕层土壤盐分明显下降。地膜覆盖对杂草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简述粮食危机的解决途径。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A.保护耕地资源:强化耕地保护法制、建立农田保护政策的同时,开发开垦宜农荒地减少耕地损失;改造中低产田、开发高产田和保护生态环境。B.发展灌溉是旱区增加粮食生产和减少旱灾危害,通过各种节水技术将灌溉水利用率。
指在一个区域或生产经营单位内,自然和人工环境与各类农业生物组成的多种亚系统及其直接关联的产后升级元的稳定统一体。
生育期
指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时间。
生育时期
指作物一生中植株外部形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套作
在前季作物的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套作。
田间持水量
(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的诸多因素中,肥料的贡献率要占到30%~60%,目前大多数国家农田施肥均以化肥为主。施入农田的化肥因施用技术不同及多种原因,利用率存在很大差异,发达国家一般在50%~60%之间,发展中国家在30%左右。因此,提高化肥利用率是许多国家多年来的研究重点。
(3)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灌溉面积占世界总耕地的比例为17.5%,生产的作物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地面灌溉的用水效率差异很大,发达国家为5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仅为25%左右。由于水资源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很匮乏,节约用水以扩大现有灌溉面积、改善灌溉设施以增加灌溉效益和防止盐渍化等为发展重点。
C.毛细管悬着水消失D.蒸腾系数
A
喜温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最低温度为()左右,全生育期需要较()的积温。
A.10℃,高
B.1~3℃,低
C.15℃,高
D.5℃,低
A
下列作物根系属于须根系的是()。
A.大豆B.玉米
C.茄子D.马铃薯
B
下列作物中,属于喜凉作物的是()。
A.花生B.水稻
C.青稞D烟草
C
下列作物种子中具有胚乳的是()。
(4)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养分分解:地膜覆盖后,土壤温度升高、墒情好,促进了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从而使微生物数量大大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均有下降趋势。因此覆膜栽培必须重视增施有机肥,补充土壤有机养分,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5)增强田间光照强度:地膜本身及膜下附着的水珠能反射太阳光线,增加了反射光的光照强度,使植株中下部叶片光照增强,增加了群体内光强。
简述地膜覆盖的生态效应。
(1)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温效应:第一,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从而减少了由于水分蒸发造成的土体热量的消耗。第二,阻碍近地层空间的热量交换,由膜内向外的地面辐射减少,净辐射增加,从而升高了膜内的温度。
(2)地膜覆盖的保墒作用:地膜覆盖的阻隔作用,使土壤水分垂直蒸发受到阻挡,土壤水分的蒸发速度相对减缓,总蒸发量大辐度下降,使土壤水分能在较长时间内贮存于土壤中,达到良好的保墒效果。
作物布局
_____肥有称农家肥,是农村中就地取材、就地积存的自然肥料的总称。
有机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播种前种子处理技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晒种、消毒、包衣、浸种催芽
长日照作物要求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_________某个临界日长,才能开花。
植物吸收
土壤有效水的下限是____________。
萎蔫系数
土壤中各粒级土粒配合的比例,或各粒级土粒在土壤重量中所占的百分数,称为___________。
土壤质地
小麦需水临界期在____________。
孕穗至抽穗期
有机肥料的主要特点是来源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胚的后熟;硬实引起休眠;种子或果实中含有某种抑制发芽的物质
作物光合速率随CO2浓度提高而增加,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此时的CO2浓度即为。
CO2补偿点
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氮、磷、钾
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包括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_________温度。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包括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作物单产两个方面。复种指数每提高1%,可增加作物播种面积9.33×105hm2。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增产潜力提高作物单产,除了改造中低产田、开发高产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和优化施肥技术等方面外,增加叶面积指数和收获指数、提高生物量、培育生态理想型植物、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等适用技术。
杂种优势
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某些性状有由于双亲的现象较杂种优势。
四、简述题
题干
答案
比较世界和中国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主要增产措施。
世界及我国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主要有赖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在以下6个方面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品种改良世界主要作物新品种的培育着重于高产、优质和高抗,特别是在矮秆、抗性和品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在品种改良的过程中,遗传育种技术也有了较大的突破,包括由单倍体育成优良品种、植物幼胚离体培养、体细胞杂交和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发展迅速及一些作物的茎尖试管苗和脱毒种苗繁殖技术在良种繁殖上取得显著效益。
CDE
禾谷类作物单位面积穗数是由株数和单株成穗数决定,播种密度和播种质量决定株数,()是成穗数的决定阶段。
A.分蘖期
B.拔节期
C.孕穗期
D.开花期
A
农学的研究对象是()。
A.大田作物B.农业
C.种植业D.园艺作物
a
农学是于()世纪后期正式成为一门科学的。
A.17 B.18 C.19 D.20
C
品种改良的目标有()。
A.油菜
B.大豆
C.棉花
D.玉米
D
下列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A.大豆B.油菜C.黄麻D.烟草
B
小麦需水临界期在()。
A.拔节期B.孕穗至抽穗期
C.灌浆期D.成熟期
B
选配优良组合最需注意的是()。
A.双亲一般合力要高B.双亲产量都要高
C.双亲长期要接近D.以上全不对
A
要取得引种成功必须()。
A.同纬度间B.同海拔高度
C.形态成熟,生理未成熟
D.形态和生理均成熟
D
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被称为()。
A.温度反应特性
B.光照反应特性
C.温光反应特性
D.温度日照反应特性
C
二、填空题
题干
答案
_______全年收获作物的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
________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A.76℃
B.8℃
C.55℃
D.48℃
C
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特点,下列作物属四碳作物的是()。
A.玉米
B.水稻
C.棉花
D.高粱
E.大豆
aD
关于作物需水临界期,描述正确的是()。
A.是作物需水最多的时期
B.此期缺水造成的损失不可弥补
C.是作物开始需水的时期
D.往往是作物性细胞形成期
E.是作物需水最迫切的时期
(3)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地膜覆盖期间土壤表层避免或减缓了雨水和灌溉水的冲击和淋洗,同时因中耕、除草等田间作业次数的减少,避免了人畜的碾压和践踏,从而使土壤结构仍保持播前土壤整地时良好的松软状态。此外,由于膜下地温的变化,膜内水汽不断发生胀缩运动,使土粒间空隙变大,土壤变得疏松透气,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
A.生长势强B.产量高
C.抗逆性强D.适应范围广E.优质
AB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叫()。
A.间作B.混作C.复种D.套作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