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8-2019年政治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卷10文化传承与创新新人教版必修3

单元质检卷十文化传承与创新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被誉为中国“村落保护第一人”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冯骥才表示,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
这告诉我们( ) ①要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②传统村落已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村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多样性④要优先开发传统村落,带动农村产业不断升级转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作家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
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
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
”这告诉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 )①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持其特有的建筑风格③注重城市气质与其物质载体协调发展④优先开发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精神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④承袭传统文化,把握文化发展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古城徽州改名“黄山市”近三十年,恢复原名的呼声一直不断,有人坚持“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也有人说“新地名也用习惯了,再改回去劳民伤财,没必要”。
对这场“复名”之争的正确认识是( )①考虑到时间短的地名不具有文化意义,应恢复旧名②既要关心文化价值,又要考虑经济和社会成本③应有对历史文化地名的保护意识④应让地名设置为经济发展让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记忆中的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夜话:仁爱亲情,长幼有序,礼数有方。
2018-2019年政治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课件:专题十考点3传统文化的继承

双项选择题 5.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 想的继承与发展。 “和为贵”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 念、生活方式仍有深刻影响。这主要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思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C.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 D.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
解析: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 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 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有深刻影 响,说明这种影响深远持久,B、D 两项符合题意。A 项 在材料中未体现;C 项说的是传统习俗,与题意无关。 答案:BD
B.传统思想 D.传统建筑
解析: 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和中国的 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的是传统思想,故 B 正确。 答案:B
3.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 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淡泊名利、洁 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 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蕴涵着传统思想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创新
考点
传统文化的继承
1.表现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建筑的继承、 传统文艺的继承、 传统思想的继承。 2.基本特征 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3.影响 (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 生活的变迁,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就能对 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 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例 3】 (2014 年 5 月· 广东学考单选Ⅰ)从文化继承 与发展角度看,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 ( ) 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继承 史包袱 ③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要全面而完整地 ④要丢掉这一历
高考政治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考

解析:ACD 材料中均未体现,不选;B 说法正确且 与题意相符,应选。 答案:B
3. (2012 年 6 月· 广东学考单选Ⅰ)我国历代志士仁人、 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 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外域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 展作出了贡献。这说明( )
①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②不同文 化在传播和交流中可以相互借鉴 ③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能促进文化的发展 ④各国文化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 展和进步
解析: A 观点错误,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不仅仅是网络;B 观点错误,传统媒体不会被取 代, 也不会消失;C 观点错误,பைடு நூலகம்错在唯一, 它是重要手段; D 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 D。 答案:D
4.在“中英文化交流年”期间,中英两国分别举办 了“英国文化季”和“中国文化季”活动。这不仅是推动 中英两国的传统和民族文化交流的盛事, 也是增进两国人 民的悠久和深厚友谊的大事。我国在中英文化交流中,应 该( ) A.平等交流、和睦相处,认同外来文化 B.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汲取外来文化 C.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维护文化多样性 D.取长补短、积极创新,弘扬传统文化
解析:我国在中英文化交流中,要做到求同存异、 相互借鉴,维护文化多样性,故 C 项符合题意;不能对 所有外来文化都“认同” ,A 项错误;我们要汲取国外文 化的有益成果,B 项说法不准确;D 项中的“弘扬传统文 化”与题意不符。 答案:C
双项选择题 5.目前,手机短信已成为最迅捷、最广泛、最有效 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它的最大特点 是( ) A.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 B.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 C.具有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 味无穷 D.超越时空限制,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具有 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2018-2019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专题:文化传承与创新(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举国上下同庆中秋节是()A.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中华民族身份的唯一标志C.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源泉D.体现了文化的区域性特征解析:“举国同庆中秋节”即庆祝民族节日,故A符合;BC说法错误;D 与题意无关。
答案:A2.由于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重庆、湖北等地的部分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等地安家落户,他们所到之处,对当地的文化变迁产生着极大影响。
这说明()A.人口迁徙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B.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商贸活动促进文化的发展D.经济活动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解析:部分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安家落户属于人口迁徙,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3.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
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有优秀文化,也有落后腐朽文化,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
所以②说法错误。
答案:C4.下列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④文化多样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故④说法错误,排除含④的项即可。
答案:A5.目前,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
英国人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再加少许冷牛奶。
美国人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浪费时间,因此他们常喝乌龙、绿茶等罐装冷饮茶。
俄罗斯人喜爱喝红茶,茶味浓厚。
日本茶文化同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方式多以喝清茶为主。
不同国家饮茶文化各有差异是因为()A.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和普遍规律B.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C.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D.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解析:A与题干要求无关;CD是文化差异的表现,故不符。
政治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业水平过关(十)一、单项选择题Ⅰ1.“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举国上下同庆中秋节是()A.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中华民族身份的唯一标志C.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源泉D.体现了文化的区域性特征解析:“举国同庆中秋节”即庆祝民族节日,故A符合;BC说法错误;D与题意无关。
答案:A2.由于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重庆、湖北等地的部分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等地安家落户,他们所到之处,对当地的文化变迁产生着极大影响。
这说明()A.人口迁徙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B.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商贸活动促进文化的发展D.经济活动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解析:部分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安家落户属于人口迁徙,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3.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
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有优秀文化,也有落后腐朽文化,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
所以②说法错误。
答案:C4.下列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④文化多样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故④说法错误,排除含④的项即可。
答案:A5.目前,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
英国人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再加少许冷牛奶。
美国人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浪费时间,因此他们常喝乌龙、绿茶等罐装冷饮茶。
俄罗斯人喜爱喝红茶,茶味浓厚。
日本茶文化同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方式多以喝清茶为主。
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教学设计)-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专用) (1)

专题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教学设计【考情考向分析】【思维体系构建】《哲学与文化》全书逻辑框架的大思路专题十体系构建【知识整合突破】议学情境:阅读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知识,完成下表。
议学提示:目录:考向一:继承发展中化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1、文化的内涵2、文化的特点3、文化的反作用突破提升:多角度把握文化的社会作用4、文化的功能突破提升:正确理解文化的功能(1)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优秀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化。
优秀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2)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影响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不同,只有积极向上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才能起到这些作用。
因此,应该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发展先进文化。
(3)不要过分夸大文化的功能,文化对于人和社会的作用并非具有决定性。
政治,经济决定文化。
(4)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
5、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突破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角度汇总7、中华民族精神突破提升: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的表现突破提升: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考向二: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1、文化民族性与文化多样性突破提升: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与联系突破提升: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包容性的关系2、(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
3、(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019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十文化传承与创新含最新2018高考真题课件

-6-
2.(2018全国Ⅱ· 20)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 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把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截至2016年底,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 医药合作协议达86个,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文化意 义在于 ( ) ①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转型升级 ②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世界影响 ③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 的价值导向 ④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创新
2014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把脉高考 2019 年 年 高考必 Ⅱ ⅡⅠⅡⅢⅠⅡ Ⅰ Ⅱ Ⅲ 高频考点:该专题命 Ⅰ卷 Ⅰ卷 Ⅲ卷 备 卷 卷卷卷卷卷卷 卷 卷 卷 题点较多,主要有:文 化的多样性与文化 命 文化 传播、 文化继承与发 题 多样 19、 展的关系、 影响文化 20 19 19 20 38(2) 角 性与 题 题 题题 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 题 度 文化 化创新的作用和途 1 传播 径
-7-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在于扩大中医药文化的 世界影响,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②④正确,故C项应选;本题材料只涉及文化 的交流问题,中医药文化的转型升级与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等观点不符合题 意,①③观点排除。
-8-
3.(2017全国Ⅱ· 19)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 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 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 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应该是社会制度;④错误,各民族的经济、 政治、历史、地理等的不同,导致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两国的红 色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两国文化有其共性又存在着差异,通过交流都能满足两国 民众的文化需求,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2024年新教材高中政治一轮复习专题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测评含解析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正确率: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行替代。
“文艺的作用不行替代”是因为( )A.确定的文化只能由确定的经济所确定B.文化能够赐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C.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D.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解析:确定的文化由确定的经济、政治所确定, A项错误;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重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B项正确;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C项错误;不同性质的文化的作用不同,先进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而落后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阻碍作用,D项错误。
答案:B2.2024年1月11日,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觉初评候选项目名单。
该遗址的挖掘成果表明河姆渡文化干脆来源于宁波沿海地区,把余姚和宁波的人文历史轴线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向前延长1 000多年。
材料表明( ) A.精神产品凝合在确定的物质载体之中B.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C.历史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D.历史文化促进当下和将来的发展解析:材料中强调遗址的挖掘成果表明河姆渡文化干脆来源于宁波沿海地区,表明精神产品凝合在确定的物质载体之中,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3.作为近代思想史开风气的人物,梁启超关于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言论成为治疗国民思想疾病的良药。
他指出:“思想者,事实之母也。
欲建立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
”“凡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
”该观点的合理性在于确定了( )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B.文化可以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干脆转化为物质力气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D.思想文化的旺盛确定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解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必需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气,B项中“干脆转化”的说法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水平过关(十)一、单项选择题Ⅰ1.“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举国上下同庆中秋节是( ) A.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中华民族身份的唯一标志C.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源泉D.体现了文化的区域性特征解析:“举国同庆中秋节”即庆祝民族节日,故A符合;BC说法错误;D与题意无关。
答案:A2.由于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重庆、湖北等地的部分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等地安家落户,他们所到之处,对当地的文化变迁产生着极大影响。
这说明( )A.人口迁徙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B.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商贸活动促进文化的发展D.经济活动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解析:部分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安家落户属于人口迁徙,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3.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
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有优秀文化,也有落后腐朽文化,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
所以②说法错误。
答案:C4.下列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文化多样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故④说法错误,排除含④的项即可。
答案:A5.目前,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
英国人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再加少许冷牛奶。
美国人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浪费时间,因此他们常喝乌龙、绿茶等罐装冷饮茶。
俄罗斯人喜爱喝红茶,茶味浓厚。
日本茶文化同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方式多以喝清茶为主。
不同国家饮茶文化各有差异是因为( )A.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和普遍规律B.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C.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D.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解析:A与题干要求无关;CD是文化差异的表现,故不符。
答案:B6.有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
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它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B.是片面的,它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C.是错误的,它没有看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D.是全面的,它客观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解析: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而没有看到消极作用,因而是片面的。
A、D两项错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传统文化的作用没有关系,排除C项。
答案:B7.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
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
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解析: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推陈出新,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进行文化创新,这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③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是对文化创新重要性的考查。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②的说法正相反,是错误的,不选。
答案:B9.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是( )A.印刷术的发明B.电子和网络的发展C.印刷媒体的推广D.报纸、杂志等的出现解析:依据教材可知,C符合题意。
答案:C10.“抬头看春晚,低头抢红包”,人们“点、按、戳、摇”各尽所能,“抢红包”成为狗年热词。
春节派红包的习俗始于压岁钱风俗,流传至今少说也有近千年历史了,原本是长者向幼者表达爱护祝福之意的红包,在狗年到来之际演变为“现象级”的公众行为。
这说明( )A.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C.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解析:春节派红包的习俗始于压岁钱风俗,在狗年到来之际演变为“现象级”的公众行为,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C 项符合题意。
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A项错误。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但不是根本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B项错误。
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11.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同时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大大加快。
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 )A.欢迎世界一切文化在中国的传播B.防止外域文化冲击中华文化的传统C.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决定作用D.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主动学习先进文化解析:我们欢迎世界一切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项说法错误;B项是封闭主义的表现,不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决定作用;D项说法正确。
答案:D12.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鉴赏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既极大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也为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广阔空间,这体现了科技进步( )A.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B.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要素C.能够推动文化的发展D.往往会催生社会变革解析:材料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化发展的影响,C项说法正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D项说法错误。
答案:C13.“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丧失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是没有前途的。
中华文化要进行创新,就必须(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立足实践,服务于实践 ④吸收人类一切文化成果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人类文化成果有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④说法错误,不选。
答案:B14.目前顶尖的设计师都倾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既展现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又弘扬了现代理念。
这说明文化发展应该( )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有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③发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解析: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其作用具有两重性,③观点错误;发展先进文化应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④说法错误;①②符合题意。
答案:A15.汉语作为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与国外“汉语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社会外语风潮蔓延,许多人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而写出的汉语文章却错误连篇,这与多年来中国忽视学生的汉语教育是分不开的。
对此( )①国家应加强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②我们应变革教育方式,以开放的心态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③我们应学会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和尊重④国家应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全面接受外来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②不选。
“汉语”不是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与题意不符,④不选。
①③正确,故选B项。
答案:B二、单项选择题Ⅱ16.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着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③要自觉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④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立足点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③解析: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①说法正确;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人们又享用着文化,感受文化的影响,③说法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②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立足点,④说法错误。
答案:D17.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诗赋、散文、楹联、书法以至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传统,成为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的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之一。
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解析:由与西方艺术风格不同可知,D符合题意。
答案:D18.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吴文化的创新品格,有助于促进吴地经济发展及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这主要说明( ) A.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B.文化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解析:题干主要强调文化创新对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意义,A、C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
答案:D19.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C.书本和实践都是文化创新的来源D.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创新解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故B正确;A不符合题意;CD说法错误。
答案:B20.每座历史建筑,年代不同,建筑材料、结构也有所不同。
杭州市文物保护部门为每一处历史建筑编撰了专属的《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使得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都能有的放矢,修旧如旧。
该做法能够( )①提高文物保护能力,保存城市的历史文脉 ②继承传统文化财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③丰富传统建筑内涵,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④批判继承历史文化,展现文化的博大精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杭州市保护历史建筑的措施能够提高文物保护能力,保存城市的历史文脉,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财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①②符合题意;杭州市保护历史建筑的措施是“修旧如旧”,这并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历史文化的批判继承,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A项。
答案:A21.《易经》把“六”定位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