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2007年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

合集下载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引言寒潮是指寒冷的空气团伴随着强烈冷空气南下,使局地气温急剧下降的一种天气现象。

寒潮活动对我国的农业、能源、交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1951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的特征,揭示其变化规律与趋势。

一、寒潮活动频率分析1951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共发生寒潮事件243次,年均发生次数为4.6次。

从时间分布上看,寒潮活动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且寒潮频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明显增加。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吻合,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

二、寒潮活动空间分布分析我国的寒潮活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

东北地区寒潮活动最为频繁,次之是华北地区。

这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有关。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最北部,气候寒冷,冷空气南下时容易形成寒潮。

而华北地区紧邻东北地区,气候也相对寒冷。

西北地区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由于地势和气候因素,也容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三、寒潮活动的季节分布寒潮活动的季节分布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冬季,尤其是11月至次年2月。

这与冷空气活动的季节特点相吻合,冬季是我国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和强烈的季节。

其中,1月份寒潮活动最为频繁,其次是12月份和2月份。

四、寒潮活动的时空变化寒潮的时空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寒潮活动呈现出南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北方地区寒潮活动频率较高,而南方地区寒潮活动频率较低。

其次,寒潮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

20世纪70年代以后,寒潮活动不再局限于东北和华北地区,而是向西部和南部地区扩展。

再次,寒潮活动的强度有所增强。

1951年至2006年期间,寒潮活动的最低气温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表明寒潮的寒冷性质有所增强。

五、寒潮活动的影响寒潮活动对我国的农业、能源、交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寒潮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

寒潮导致农作物冻害和牲畜禽类的死亡,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中国历年高温天气时间表格

中国历年高温天气时间表格

中国历年高温天气时间表格
以下是中国历年高温天气时间表:
年份 | 时间段 | 受影响地区
---|---|---
1995年 | 7月28日至8月7日 | 河南、山东、安徽等地
1997年 | 7月至8月 | 河南、湖北、广西、浙江等地
1999年 | 6月27日至7月11日 | 华南地区
2003年 | 7月至8月 | 湖南、江西、广西等地
2005年 | 7月至8月 | 江苏、山东、安徽等地
2006年 | 6月至8月 | 华南、西南地区
2007年 | 6月至9月 | 华南、西南地区
2010年 | 6月左右 | 华北地区
2011年 | 7月末至8月中旬 | 中东部地区
2013年 | 6月至8月 | 全国多地
2017年 | 7月至8月 | 河南、湖南等地
2018年 | 6月至7月 | 全国多地
尽管高温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应对。

比如在户外工作时注意防晒、避暑降温,少做一些剧烈运动,多饮水、多喝汤等。

同时,人类应该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为未来创造一个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

华北地区1951_2009年气温_降水变化特征_张一驰

华北地区1951_2009年气温_降水变化特征_张一驰
[1-3 ]
; 韦 志 刚 等 利用 1980 —1996 年 间 9 个 水 文 站 的月 流量 资
42 个气象站的月降水、 料、 气温资料, 用 EOF 分析 方 法 及高 桥 浩 一 郎 公 式 计算、 分析 了 气候 [4 ] ; 1958 — 1998 29 , 变化和水资源的关系 傅国斌等利用 年间 个站的月降水 日平均、 日 最 高、 multiGCMs 模拟等方 法 分析 了 气温、 日最低气温资料, 应用 Kendall 检验、 降 水 的年 际、 年代 际和未来变化
[7 ] 年代际振荡指数( PDOI) 的关系 ; 褚健婷等利用 海 河 流 域 国 家 气 象局 30 个 气 象 站 1958 —
收稿日期: 2010- 09- 25 ; 修订日期: 2011- 04- 22 。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研究计划( 2010CB428406 ) ; 国 家 科 技 支撑 计 划 ( 2006BAC08B0408 ) ; 国 家 自然 科学 基 金( 40901024 ) 。 mail: zhangych@ lreis. ac. cn 第一作者简介: 张一驰( 1978- ) , 男, 山西文水县人, 助研。E* 通信作者简介: 吴凯 ( 1939- ) , mail: wukai1939@ sina. com 男, 江苏盐城市人, 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E-
近 50 a 来, 华北地区由于人口 增 长和 工 农 业 生产 快速 发展, 水 资源 供 需 矛盾 越 来 越 尖
3 3 锐: 2008 年我国人 均 水 资源为 2 066 m , 而 华 北 地 区 仅 为 318 m , 其 中, 北 京、 天 津 更 少, 分 3 3 别为 202 m 和 156 m , 华北地区水资源匮乏及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早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

近52年青岛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近52年青岛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近52年青岛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刘永哲;黄翠艳;姜雯;崔日鲜【摘要】利用青岛市1961年~2012年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Pettitt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青岛市年和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和突变情况。

近52年间,青岛市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12.72℃、16.23℃和10.04℃,且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时间序列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0.248℃/10a、0.266℃/10a和0.250℃/10a ,上升趋势均通过了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青岛市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时间序列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所有时间序列上升趋势通过了至少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春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较夏季和秋季更明显。

青岛市年、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所有时间序列中出现增大突变,其中,年、春季和冬季突变通过了至少0.01显著性水平检验,突变点主要集中在1985年~1988年,夏季和冬季突变通过了至少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突变点分别为1993年、1989年和1993年,秋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突变点则均为分别为1987年、1997年。

%In this study ,the variability of annual and seasonal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in Qingdao during the period 1961 ~ 2012 were examined . The methods of linear regression and Pettitt test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trends and change point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d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were12.72℃ ,16.23℃ and 10.04℃ ,respec tively during the past 52 years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exhibi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during 1961~2012 with the increasing rates of 0.248℃/decade ,0.266℃/decade and 0.250℃/decade ,respectively .On the seasonal time scale ,the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exhibited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at least the significance level of 0.05 during the past 52 years .More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in spring and winter were ob-served compared to summer and autumn season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upward shift were detected in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in year 1988 , 1987 and 1988 ,respectively .Also more significant upward shift were detected in the spring and winter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at least the significance level of 0.01 compared to summer and autumn seasons .【期刊名称】《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6页(P199-204)【关键词】气温;变化趋势;突变点;青岛【作者】刘永哲;黄翠艳;姜雯;崔日鲜【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山东即墨第一职业中专,山东青岛 266200;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青岛266109;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2+2由于人类活动,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地表属性的改变,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高,它又导致了全球和局地气候的明显变化。

近40 a来西安市区与郊县气温变化特征对比

近40 a来西安市区与郊县气温变化特征对比

近40 a来西安市区与郊县气温变化特征对比金丽娜;王建鹏;张弘【摘要】利用西安市区及郊县国家级一般气象站1971年12月至2011年11月的年、季、年代平均气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元回归线性拟合、距平分析、变异系数、冷(暖)冬期、突变检验等分析方法,分析总结近40 a来市区及郊县的气温变化特征:(1)市区及郊县的逐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市区增温速率高于郊县0.27℃/10 a;(2)市区逐年极端最高气温基本持平,逐年极端最低气温明显升高;(3)市区及郊县1990年代前升温缓慢,1990年代后升温迅速;(4)市区和郊县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主要来自春季和冬季升温的贡献;(5)市区及郊县冷冬基本都出现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暖冬均出现在1990年代末以后,且市区冬季气温距平上升率高于郊县;(6)郊县的突变时间早于市区.【期刊名称】《干旱气象》【年(卷),期】2013(031)004【总页数】6页(P720-725)【关键词】西安;市区和郊县;气温变化;对比分析【作者】金丽娜;王建鹏;张弘【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陕西省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5;陕西省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3.3+4引言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显著增温,各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

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 a(1956~2005年),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是增暖的,近100 a(1906~2005年)的年平均温度大约升高了0.78 ±0.27 ℃[1]。

全球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为此,我国学者从不同时空尺度广泛开展了气温增暖的研究。

左洪超等发现,1976~2000年全国平均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华北地区是增温最快、范围最大的地区之一[2]。

张楠等根据华北地区29个气象台站近57 a(1951~2007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对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夏季气温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一致性[3]。

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越 过 1 5E, 维 持 时 间 不 长 , 向 西 延 伸 并 不 明显 , 带 位 置 很 难 接 近 华 北 西 部 边 界 lOE, 置 偏 东 。华 北 雨 带 1。 但 且 雨 1。 位
发 生 的 年代 际 变 化 和 东 亚 地 区 大 气 环 流 以及 东 亚 夏 季 风 的 年 代 际 变 化 有 关 。 关 键 词 : 北 ;夏 季 降 水 ; 代 际 变 化 华 年
于华 北地 区 ,随后逐 渐 南 移 到 长 江 中下 游 地 区 ,形
非 常密 切 , NS ) 华北 夏 季 降水 的影 响确 实存 在 , E (对 但 华 北 夏 季 降 水 全 区 域 为 正 距 平 时 与 冬 季
北 太 平 洋 E O关 系 并 不 明显 口 根 据 华 北 地 区 NS 。
成 南 涝北 旱现 象 。赵平 等 利用 我 国地 面观 测 站 降
水资 料 以及欧 洲 中期数 值 预报 中心 的月平 均 再 分析
2 l 5 O 0 O O 5收 到 , 0 0 l 6收 到 再 改稿 。 2 1 -2 0
资 助项 日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0 0 0 6 4 9 5 5 )成 都 信 息 工 程 学 院科 研 金 ( 国 4 8 5 2 ,0 7 0 8 , KYTZ 0 0 2 KYTZ 0 0 6 2 11 , 210)
带年 代 际变化 的角 度来研 究华 北 夏季 降水 的年代 际 变 化原 因 , 对加 深 华 北 夏季 降水 年 代 际 变化 规 律 这
的认识 有重 要意 义 。
1 资 料 和 方 法
所 用 资料 包括 : 家气 象 信 息 中心 提供 的全 国 国
7 0个 测站 1 5 — 2 ( 4 9 1 () 逐 日降水 量 ;9 8 2 0 )6年 14 O6

2020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020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020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读图1,回答1~2题。

图11.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图中的哪些过程有关( )A.a、bB.a、cC.b、dD.b、c2.近年来,全球“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①全球海平面上升②两极地区及陆地高山上冰雪消融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④短期内,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 1.C 2.A第1题,全球“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逆辐射加剧的结果。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之后地面向外辐射能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可以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之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形成“温室效应”。

图中c表示大气向宇宙辐射能量,a表示地面辐射。

第2题,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交通工具向大气中排放的废弃物在强烈光照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短期内,全球“温室效应”加剧将导致大量冰川融化,会使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径流量增加。

湖水含盐量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和气候变化。

青海湖是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封闭湖泊。

图2为青海湖距今1.2万年来湖水含盐量变化过程图。

据此完成3~4题。

图23.青海湖1.2万年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A.3700年B.3900年C.6900年D.8300年4.距今2000年以来,青海湖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A.变暖变干为主B.变冷变干为主C.变暖变湿为主D.变冷变湿为主[解析] 3.D 4.A第3题,水位最低时,通常湖水的含盐量最高,读图即可确定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

第4题,距今2000年以来,青海湖湖水含盐量逐渐上升,说明湖泊水位下降,雨水补给减少,气候有变暖变干趋势。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图3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图35.下列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度增产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6.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则下列几个地区中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B.西亚C.北非D.中亚[解析] 5.B 6.B第5题,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是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

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简介

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简介

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简介华北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又称黄淮海平原,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华北盆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8—15℃,冬季寒冷干燥,农作物大多为一年两熟,北部部分地区两年三熟。

华北平原大体在淮河以南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以北则属于暖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

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

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

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加而递减。

热量热量资源较丰,可供多种类型一年两熟种植。

≥0℃积温为4 100~5 400℃,≥10℃积温为3 700~4 700℃,不同类型冬小麦以及苹果、梨等温带果树可安全越冬。

≥0℃积温4 600等值线是冬小麦与早熟玉米两熟的热量界限。

≥0℃积温大于4 800℃的地区可以麦棉套种,大于5 200℃地区可麦棉复种。

气温黄淮地区年均温14~15℃,京、津一带降至11~12℃,南北相差3~4℃。

7月均温大部分地区26~28℃;1月均温黄、淮地区为0℃左右,京、津一带则为—5~—4℃。

全区0℃以上积温为4500~5500℃,10℃以上活动积温为3800~4900℃,无霜期190~220天。

平原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南部淮河流域800~1000毫米,黄河下游平原600~700毫米,京、津一带500~600毫米。

光照光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

本区年总辐射量为4 605~5 860兆焦耳/(米·年),年日照时数北部为2 800小时,南部为2 300小时左右。

7~8月光、热、水同季,作物增产潜力大。

9~10月光照足,有利于秋收作物灌浆和棉花的吐絮成熟。

降水降水量不够充沛,但集中于生长旺季,地区、季节、年际间差异大。

年降水量为500~900毫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张楠1 苗春生1 邵海燕1
(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4 ;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4 ) 摘 要: 利用 1 9 5 1 —2 0 0 7年月平均气温资料和 N C E P / N C A R1 9 5 1年 1月—2 0 0 7年 1 2月 5 0 0h P a 高度场再分析资料, 统计 近5 7a 华北地区 2 9个台站逐年夏季气温值, 运用 E O F 、 R E O F 、 趋势分析、 Mo r l e t 小波分析、 M -K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等对华 北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近5 7a 华北地区 2 9站平均气温的空间差异较大; 一致性特征是华北地 华北地区夏季气温 区夏季气温的最主要的空间模态, 在此基础上, 第 2种空间模态还显示出了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异; 可分为环渤海型、 南方型、 东北型及西部型 4个主要的空间分型; 近5 7a 来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各分区的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 8a 的周期; 2 0世纪 9 0年代前中期, 华北地区除 Ⅱ 区外, 其他三区均存在着一个突变点, 在突变点之后, 出 但都存在着一个准 1 现了 5个气温大值年, 即酷暑年。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酷暑成因: 从5 0 0h P a 环流场来看, 在欧亚中高纬地区, 存在显著的正负距 平相间的波列, 其中最大正距平中心位于蒙古地区, 说明东亚中纬度地区西风带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 有利于引导西太平洋副 热带高压北上, 造成华北夏季气温升高; 从我国华北地区汛期降水距平场来看, 汛期降水偏少, 也会导致华北夏季的酷暑天气。 关键词: 华北; 夏季气温; 空间分型; 酷暑年
的差异, 使得该区域内夏季气温在空间上存在较大 的差异。 3 1 . 2 异常空间特征及其空间分型 对华北地区 2 9个测站的夏季气温利用 E O F和 R E O F分 析, 其载荷向量( L V)和 旋 转 载 荷 向 量 ( R L V ) 能够较好地反映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空间异 常特 征 。 表1 列 出 了 前4 个旋转载荷向量的方差贡
表1 华北 4个分区的 P C贡献率与 R P C贡献率 序号 1 2 3 4 累积贡献率 / ( %) 5 0 8 2 1 8 2 1
P C贡献率 / ( %)5 3 1 1 6 2 7 8
R P C贡献率 / ( %) 2 1 1 2 2 6 1 9 3 1 9 1
收稿日期: 2 0 0 9- 0 3- 1 9 ; 修订日期: 2 0 0 9- 0 4- 2 0 。 作者简介: 张楠, 男, 1 9 8 5年生, 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尺度天气学, E m a i l : n a n z h a n g n a n z h a n g @1 6 3 . c o m。
第2 与环境学报 J O U R N A LO FME T E O R O L O G YA N DE N V I R O N ME N T
V o l . 2 5N o . 6 D e c e m b e r 2 0 0 9
1 9 5 1 —2 0 0 7年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
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 这一特征与亚洲上空大气环 流的年代际变化紧密相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7a年华北的夏季气温资料, 进行 E O F 上, 运用近 5 及R E O F分析, 通过对各个分区的分析, 来了解整个 华北地 区 的 夏 季 气 温 的 时 空 变 化 特 征; 再通过对 5 0 0h P a 位势高度场和华北汛期降水场的分析, 来初 探华北地区夏季出现高温天气的成因。
2 4
气象与环境学报
第2 5卷
分 析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分析, 并利用华北
江淮地区, 北部接近我国寒冷的东北地区, 地理位置
图1 华北地区 2 9个代表站的位序
图2 华北夏季气温的多年平均空间分布
地区夏季气温用 Ma n n-K e n d a l 方法 进行突变检 验。为探讨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与华北夏季气温的 关系, 本文还运用了相关分析方法。
2 资料与方法
本文所用资料为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 1 9 5 1年 1月—2 0 0 7年 1 2月月平均气温资料及月降水资料,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的 7 4项环流特 征量 资 料 中 的 西 太 平 洋 副 热 带 高 压 脊 线 指 数, N C E P / N C A R1 9 5 1年 1月—2 0 0 7年 1 2月 5 0 0h P a 高度场再分析资料。 —8月代表夏季, 文中所提及的夏季气 本文用 6 温, 是通过 对 某 站 某 年 6 —8月 的 气 温 求 平 均 而 得 到。文中所选取的代表站按图 1中标号依次为博克 图、 海拉尔、 图里河、 乌兰浩特、 通辽、 锡林浩特、 朱日 和、 多伦、 赤峰、 承德、 张家口、 呼和浩特、 包头、 北京、 天津、 石家庄、 德州、 邢台、 烟台、 青岛、 潍坊、 济南、 菏 泽、 郑州、 南阳、 信阳、 长治、 太原和临汾共 2 9个站,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河北、 山东、 河南和山西 4省及北京、 天津两市, 南北跨越 1 8个纬度, 东西跨 越1 2个经度。 本 文 研 究 异 常 的 时 空 特 征 分 析 采 用 E O F和 R E O F 方法, 计算方法见文献[ 1 0- 1 1 ] 。为分析华北 1 2 ] 地区夏季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 运用 Mo r l e t 小波 [
[ 5 ]
3 结果分析
3 . 1 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 3 1 . 1 平均分布特征 如图 2 所示, 近5 7a 华北地区各站夏季 平 均 气 温空间差异较大, 山东和河南地区的夏季气温( 每年 6 —8月平均气温) 最高, 为2 6℃以上, 包括的站点有 德州、 邢台、 济南、 菏泽、 郑州和南阳。内蒙古地区的 7a平均气温在 2 0℃ 以 夏季气温最低, 多数站点 5 下, 其中图里河站的多年平均值仅有1 4 7 6℃, 可见 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由于本区 南北相距 2 5 个纬度, 东西相距 3 0 个经度, 南部接近
布, 华北地区南部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 等值线 大于 0 6区域内构成华北地区南部的一个局部变化 区域。 图4 c ) , 包括站点: 博克图、 海拉 Ⅲ区。东北型( 尔、 图里河、 乌兰浩特、 通辽和锡林浩特。旋转载荷 向量大值区集中在华北地区东北部, 等值线呈向南 逐渐增大的空间分布, 华北地区东北部具有很好的 0 6区域内构成华北地 一致性。因此, 等值线小于 - 区东北部的一个局地变化区域。 图4 d ) , 包 括 站 点: 朱 日 和、 多 Ⅳ区。西部 型 ( 伦、 张家口、 呼 和 浩 特、 石 家 庄、 德 州、 邢 台 和 太 原。 旋转载荷向量大值区集中在华北地区西部( 包括河 北省西 北 部、 山西北部以及内蒙古的部分中部地 区) , 等值线呈向东有逐渐减小的空间分布特征, 华 北地区西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 等值线大于 0 6的区域内构成了华北地区西部的局地变化区域。 综上所述, 华北地区夏季的气温特征有 4个主 要的空间分型, 分别为环渤海型、 南方型、 东北型和 西部型。
+ 中图分类号: P 4 6 8 0 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5 0 3 X ( 2 0 0 9 ) 0 6- 0 0 2 3- 0 6
1 引言
2 0世纪 8 0年代以来,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 这不 仅引起气象学家的注意, 政府部门及公众对气候变 化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对于这一问题, 各国学者从 不同角度作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 果。I P C C于 2 0 0 7年 2月公布第四次评价报告: 对近 1 0 0a ( 1 9 0 6 —2 0 0 5年) 全球气温变化事实作出评 1 ] 估[ , 认为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0 7 4℃, 过去 5 0a 中, 0 0a 和1 3 0 0a 中的最高值。丁一 平均气温是过去 5 2 ] 汇等 [ 研究表明: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 近1 0 0a 来中 5 — 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 升温幅度约为 0 0 8℃, 比同期全球升温幅度平均值( 0 6℃ ± 3 ] 0 2℃) 略 高。赵 宗 慈 等 [ 预 估: 中国年平均气温 2 0 0 6 —2 0 2 5年的 2 0a 将继续变暖 0 5 5℃。 我国气温变化十分复杂, 其季节性和区域性特 征十分明显, 华北地区的气温变化也有其自身的特 点。华北地区资源丰富, 人口众多, 经济发达, 是我 国小麦、 棉花等农作物的主产区之一, 也是首都北京 所在地,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 对该地区近 5 0a 来气温变化事实作出诊断分析, 对今后提高该地区 气温预测的准确性是很有必要的。过去研究华北地 0 0a 来中国的 区气温变化的文章很多, 但是由于近 1 [ 4 ] 增温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 , 所以前人的文章多 5 - 7 ] 8 ] 或是研究局地的 [ , 但是由于近 是研究冬季的 [ 年来, 华北的酷暑同样引人注目, 影响了人们的经济 9 ] 和生活。王作东等 [ 研究指出: 中国夏季气温变化
第 6期
张楠等: 1 9 5 1 —2 0 0 7年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
2 5
向量一致性分布的基础上, 仍存在南北差异。 从方差贡献看, 前两个模态明显偏大, 同时总贡 0 %, 因此它们是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分布 献率接近 7 特征的两个最主要空间异常模态。由这两个模态可 以看出, 整个华北地区在载荷向量一致性分布的基 础上, 还存在着南北差异。 为进一步了解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特 征, 本文对前 4个主成分及对应的载荷向量进行了 旋转, 得到了 4个主要的空间分区模态( 图3 ) 。图 3 中阴影区为旋转载荷向量绝对值大于 0 6的区域。 图4 a ) , 包 括 站 点: 赤 峰、 承 Ⅰ 区。环 渤 海 型 ( 德、 张家口、 包头、 北京和天津。旋转载荷向量大值 区集中在环渤海地区, 中心值为 + 0 8 , 等值线呈向 四周逐渐减小的空间分布, 环渤海地区具有很好的 一致性。因此, 第一特征向量构成环渤海地区的局 地变化区域。 图4 b ) , 包括站点: 烟台、 青岛、 Ⅱ区。南方型( 潍坊、 济南、 菏泽、 郑州、 南阳、 信阳、 长治和临汾。旋 转载荷向量大值区集中在华北地区南部( 山东、 山西 南部和河南北部) , 等值线呈向北逐渐减小的空间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