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之真假话问题四大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真假推理.doc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真假推理.doc

在题干中给出若干个命题,命题可能是简单句,也可能是复合句;设问的真假限定,即只有一真、只有一假和多个真假等等。

二、解题思路一是找关系,就是在题干若干论断中,将矛盾关系、反对关系找出来,根据不同关系的不同真假特性确定限定条件中的为真或为假的命题所在范围,即通过找关系锁定真假范围。

二是看其余,就是在锁定完限定的真假范围之后,其余的真假也随之确定,从而在这些确定真假的论断中,找出与提问方式相关的确定信息,如果该信息为真,直接用于做推理,如果该信息为假,利用矛盾关系转化为真,从而选择出正确选项。

三、真假判别(一)矛盾关系矛盾关系,即非此即彼的关系,例如男与女。

怎么找矛盾关系呢?要想符合矛盾关系,必须满足主体相同,话题一致,例如李四是法官和李四不是法官;矛盾关系的特性是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接下来,就给小伙伴们介绍一下常考的矛盾关系。

1、A是......与A不是......例1:教师让四名学生每人去拿一只桌球,不论什么颜色。

学生拿了球后,教师发现唯一的一只白球被拿走了,问谁拿了白球。

甲说:我没有拿白球。

乙说:是丁拿的白球。

丙说:是乙拿的白球。

丁说:白球不是我拿的。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那么拿了白球的是( )。

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一步:找关系。

本题突破口为乙和丁之间的矛盾关系,两人的话必有一真和一假。

第二步:看其余。

本题只有一句为真,故甲和丙的话均为假话。

由甲和丙所说的话均为假可知,是甲拿的白球。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所有的S是P与有的S不是P,所有的S不是P与有的S是P例2:张三到某店买巧克力,店主领他看四个箱子,每个箱子上都写了句话。

第一个箱子:所有箱子中都有荔枝。

第二个箱子:本箱中有苹果。

第三个箱子:本箱中没有巧克力。

第四个箱子:有些箱子中没有荔枝。

店主对张三说:四句话中只有一句真话,您看巧克力在哪个箱子里? 请替张三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

A.巧克力在第一个箱子里B.巧克力在第二个箱子里C.巧克力在第三个箱子里D.巧克力在第四个箱子里解析:第一步:找关系。

2015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矛盾法巧解真假话问题

2015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矛盾法巧解真假话问题

2015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矛盾法巧解真假话问题在行测考试中会考察真假话问题。

那么什么是真假话问题呢?这类题型的描述一般是这样的:给出若干个人(如:甲、乙、丙、丁)分别说一些话,然后告诉我们题干中有几个是真的或有几个是假的,最后要求我们判断出到底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是假话?这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主要有矛盾法、上下反对法以及假设法。

下面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矛盾法。

矛盾法顾名思义就是题干中会出现一些矛盾,做题的时候主要根据题干中的矛盾来破解题目,是专门针对题干中出现了互为矛盾表达的题型。

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在题干所给的信息中一定有两种表述互为矛盾。

在这种题型中我们应用矛盾的意义:互为矛盾,一真一假,就能让题目引刃而解。

1.甲、乙、丙、丁四个小孩在院子里踢球,突然球飞到玻璃上,将玻璃砸碎了,房屋的主人走出来问这四个小孩是谁砸碎的。

甲说:“是丁干的”。

乙说:“不是我干的”。

丙说:“是甲干的”。

丁说:“甲是在诬陷我”。

已知他们当中有一个说假话,则说假话的是谁?A.甲B.乙C.丙D.丁中公解析:此题就是一道典型的运用矛盾法来解答的题目,在这四个人的叙述中,我们会发现甲与丁所说的话互为矛盾,既然互为矛盾,必定有一真一假。

又因为题干中告诉我们四人所说的话中只有一个为假,因此,这句假话一定在甲或是丁的叙述中,那么乙和丙说的话就一定是真话,乙说不是乙干的,丙说,是甲干的都是正确的,则最后我们能确定一定是甲干的,故选A项。

2.对某受害人的朋友进行侦查分析后,四个警员各自做出了如下推测:甲:“这五个人都有嫌疑”。

乙:“老陈不能逃脱干系,他有嫌疑”。

丙:“这五个人不都是有嫌疑的”。

丁:“这五个人中肯定有人作案”。

如果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推测正确,那么以下哪项为真?A. 甲推测正确,老陈有嫌疑。

B. 丙推测正确,老陈没有嫌疑。

C. 丙推测正确,但老陈可能作案。

D. 丁推测正确,老陈有嫌疑。

中公解析:我们将题干的信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下表所示:我们会发现,在这些陈述中甲说的所有是与丙说的有些非明显构成了矛盾,既然构成矛盾,则题干中只有一个叙述是正确的,这个正确的就一定在甲与丙之间,那么乙与丁的表述都是错误的,则意味着陈没有嫌疑且所有人都没有作案,故最后选B项。

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

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

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欢迎阅读。

方法一:矛盾法。

矛盾关系是直言命题和复言命题的考点,这需要大家能够了解每种命题的矛盾关系及矛盾定义。

知识点:所有非与有些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

例题:某公司发生一起贪污案,在对所有可能涉案人员进行排查后,四位审计人员各有如下结论:甲:所有人都没有贪污。

乙:张经理没有贪污。

丙:这些涉案人员不都没有贪污。

丁:有的人没有贪污。

如果四位审计人员中只有一个人断定属实,那么下列哪项是真的?A.甲断定属实,张经理没有贪污B.丙断定属实,张经理没有贪污C.丙断定属实,张经理贪污了D.丁断定属实,张经理贪污了【答案】C。

解析:甲的话“所有人都没有贪污”和丙的话“这些涉案人员不都没有贪污”即“有些人贪污了”之间具有矛盾关系,二者必有一真一假。

所以,真话必在甲和丙之间,则乙的话和丁的话都是假话。

由乙的话假,可知张经理贪污了;由丁的话假,可知所有人都贪污了。

所以,丙的话一定真,而甲的话一定假。

故答案选C。

方法二:反对法。

反对关系是直言命题的考点。

知识点:所有是和所有非是反对关系,必有一假。

例题:英国驻深圳某银行共126名职员国籍情况的信息如下:(1)所有职员都是英国国籍。

(2)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

(3)行长或助理是英国国籍。

上述断定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一定是真的?A.有些职员是中国国籍B.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C.有些职员不是英国国籍D.有些职员是英国国籍【答案】D。

解析:(1)和(2)是上反对关系,不能同真,至少有一假。

已知结论只有一个是假的,所以(3)一定为真,进而可以推知(2)为假,(1)为真。

由此可推知D项为真。

方法三:代入排除法在解决真假话问题时,如果题干中没有矛盾关系及反对关系,但是题干限定了真话或者假话的个数;同时选项对应信息全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把选项带入题干的形式进行解题。

例题:宋江、林冲和武松各自买了一辆汽车,分别是宝马、奥迪和陆虎。

2015呼和浩特事业单位考试:常识判断高分的秘诀

2015呼和浩特事业单位考试:常识判断高分的秘诀

2015呼和浩特事业单位考试:常识判断高分的秘诀华图教研中心张斌事业单位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常识判断题一般为两种:一种是题干给出一个常识性的现象,备选项提供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四种原因,要求考生选出最合理的;另一种是单纯性的知识测查,要求考生对题目涉及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从备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

(1)排除法:如果考生细心的话,便能够发现排除法似乎适合于每一种题型。

在这里,常识判断题也不例外。

在考生解答客观题时,排除法便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之一,并且它也最适合于单项选择题。

在这部分题中,考生根据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知识,便会轻易的将最不适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掉。

甚至有些题可以直接将其他三项排除掉,选出正确答案。

如果选项中有自相矛盾的,立即排除一个。

(2)去同存异法:这种解题技巧适用于考生对题目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情况。

当考生在阅读完试题题干和所有选项后,如果发现选项中有内容或者特征大致相同的,就可以将其排除掉,并保留那些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判断,最终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

(3)第一印象法:有些试题,考生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读完试题及选项的瞬间,大脑便有这样的一个强烈的信号,此题选某项。

但静下来仔细考虑时,却又不知道为什么。

这种情况下,考生可以先用其他的方法进行解答。

如果仍不能找到合理的理由来确定正确选项,便可将第一印象的选项选出。

虽然这种选法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这样选出的答案往往是正确的。

(4)比较法:在解答单项选择题时,考生可以将各个选项同题目要求进行纵向比较,并根据各自同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5)猜测法: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是不可取的,因为它靠的是运气,正确率比较小。

这种方法只有当考生运用其他方法均不能找到试题的正确答案时才可使用。

猜测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考生在这种试题上过分深究,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从而耗费过多时间并影响考生的情绪。

这种方法虽然是靠运气,有时也有一定的命中率。

行测判断推理:真假话问题分类及解题办法

行测判断推理:真假话问题分类及解题办法

行测判断推理:真假话问题分类及解题办法行测判断推理:真假话问题分类及解题办法分类一:矛盾关系的真假话问题这部分题目相对来说比较常考,具体解题方法就是:1.找矛盾,矛盾双方必然一真一假;2.绕开矛盾判断其它命题的真假性;3.回归矛盾进行判断。

【例题再现】在索莱岛上,有四个草屋,每个草屋的门上挂着一块牌子。

第一块牌子上写着:“有些草屋中没有食物。

”第二块牌子上写着:“该草屋中没有猎枪。

”第三块牌子上写着:“所有的草屋中都有食物。

”第四块牌子上写着:“该草屋中有草药。

,”索莱岛上的游客发现,四块牌子中只有一块牌子上写着真话。

由此可以推出:A.四个草屋中都有草药B.四个草屋中都有食物C.第三个草屋中有猎枪D.第四个草屋中没有草药【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

第一块牌子和第三块牌子上的话为矛盾关系,必为一真假,由四块牌子中只有块牌子上写着真话可得其余两块牌子上的话均为假,则第-个草星中有猎枪,第四个草屋中没有草药,第块和第=块牌子的真假情况不能确定。

故答案选D。

分类二:反对关系的真假话问题这部分题目具体解题方法就是:1.找上下反对关系;2.绕开反对关系判断其它命题的真假性;3.回归反对关系进行判断。

【例题再现】某商务宾馆前台的15名服务员,有如下三个判断1.有人会熟练地说英语2.有人不会熟练地说英语;3.新来的小刘不会熟练地说英语。

若这三个判断中只有一句为真,以下哪项也一定为真?A.15名服务员都会熟练地说英语B.15名服务员都不会熟练地说英语仅有一人会熟练地说英语D.仅有一人不会熟练地说英语【解析】第一句话“有些是”和第二句“有些非”为下反对,二者必有一真,根据题干只有一句为真,所以真话一定在第一二句,则第三句为假话,所以小刘会说英语,则第一句话有些是英语为真,第二句有些非为假,所以其矛盾所有是为真,故本题选A选项。

分类三:朴素逻辑的真假话问题这部分题目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几真几假的问题,并且不存在矛盾关系和上下反对关系,再具体解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假设,代入进行排除。

公务员考试真假话问题常用解题方法

公务员考试真假话问题常用解题方法

公务员考试真假话问题常用解题方法公务员考试逻辑推断中的真假话类问题并不简单,初入门者如坠云里雾里,经常不知从何入手。

接下来,本人为你分享公务员考试真假话问题常用解题方法。

真假话问题顾名思义,即材料中有些人说真话有些人说假话,根据各人的表述推断出最终的真实情况。

对于真假话类问题主要采用三种解题方式。

分别是矛盾法、突破口法和假设法。

公务员考试真假话问题常用解题方法一、矛盾法一般在命题类的真假话问题中,可以采用矛盾法解题,其主要题目特点是在众多的说法中能够找到矛盾关系,并且在题干条件中一般会说明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再根据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的特点,即可确定除矛盾关系之外的命题的真假性。

之后逐一推断各命题的真假。

【例1】:某公司招聘,甲乙丙丁四个人去参加面试,面试结束之后四人对结果进行预测如下:甲说:“我们四个人都能进公司”,乙说:“我不能进公司”丙说:“乙和我都不能进公司。

”丁说:“不会所有人都能进公司”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正确的,这两个人是:A. 甲和丙B.乙和丁C. 乙和丙D. 丙和丁【解析】四句话分别是甲:所有是,乙:“非乙”,丙:非乙、非丙,丁:并非所有是。

可知甲和丁互为矛盾,必然一真一假,题干中说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那么在乙和丙中也必然一真一假,设丙真,则非乙,非丙,那么乙也是真的。

此时有三句真话,不行,所以乙是真话,推出非乙。

那么甲说“所有是”就是假的,那么丁是真话,由此可知,预测正确的是乙和丁。

选B.公务员考试真假话问题常用解题方法二、突破口法一般在朴素逻辑中也会涉及到真假话问题,此类题目最大的特点是不存在矛盾关系,此时即可以在题干提及的信息中寻找突破点,作为解题的要点。

【例2】:A、B、C、D四位漂亮女生,她们喜欢穿漂亮衣服,某天,她们穿的衣服颜色各不相同,有黄色、绿色、蓝色和红色四种。

在问道她们各自衣服的颜色时,A说:“B的衣服不是黄色的。

”B说:“C的衣服是绿色的。

”C说:“D的衣服不是蓝色的。

公务员考试行测:真假问题你别急 两个诀窍要牢记

公务员考试行测:真假问题你别急 两个诀窍要牢记

公务员考试行测:真假问题你别急两个诀窍要牢记1.矛盾法小伙伴们应该知道,如果两句话之间是矛盾的关系,那么二者中必有一真一假,这是矛盾的特性,矛盾法就是利用这一特性来解决真假话问题。

根据这个特性为大家创出了一套口诀:“一找二绕三回”,大家只要按照口诀来就能轻松搞定。

“一找”:寻找题干中互相矛盾的两句话,由矛盾特性可以知道,两句话中一定有一句是真话,一句是假话,至于谁真谁假,大家不用纠结;“二绕”:找到矛盾后,接下来我们就绕开这两句话,去看看题干中剩下的几句话,结合题干所给条件,确定其他句子的真假,从而得到相关结论;“三回”:将所得到的结论带回到矛盾的句子中,确定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演练一下吧:【例】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

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A.甲B.乙C.丙D.丁解析:依照矛盾法的操作步骤解题,一找:由题干知乙和丁为一对矛盾命题,二者必有一真一假。

二绕:绕开矛盾,由题干知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则甲与丙均为假命题,由甲为假知钱为甲捐。

三回:将该结论代入矛盾,可知乙说假话,丁说真话。

答案为A选项。

2.假设法当小伙伴们发现有些真假话问题,矛盾法解决不了的时候怎么办呢?别着急,大家可以采用假设法。

我们知道真假话问题之所以难,主要在于我们不知道题干所给的几句话究竟哪句是真哪句是假,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假设其中某一句话为真话,并以此为条件开始推理,看看推出来的结果是否能满足题干所给条件,若能则假设正确,反之则是假设错误,需要重新假设。

细心的小伙伴应该能发现,假设法最为关键的点在于,我们所选择的句子是否合适,若是合适,很快就能得到答案,否则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真假话问题解题技巧

真假话问题解题技巧

真假话问题解题技巧
1. 嘿,先别急着做题呀!你得观察题干关键词呢!比如说,“一
定”“可能”这些词,就像在黑暗中给你指出方向的明灯!比如这道题:甲说乙说谎,乙说丙说谎,丙说甲和乙都说谎,到底谁说的真话谁说的假话?这时候不抓住关键词怎么行呢!
2. 哎呀呀,大胆假设呀!不要怕错嘞!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先试试嘛!比如问小张、小李、小王谁偷吃了蛋糕,那就一个个假设过去,肯定能找到答案呀!
3. 注意矛盾关系呀!这可重要得很嘞!就如同在混乱中找到那根关键的线索!举个例子,甲说今天下雨,乙说今天不下雨,这不是明显的矛盾嘛!
4. 看看有没有反对关系哟!这就像是在迷雾中找到那一束特别的光!比如说,有的人说往左,有的人说往右,这其中就可能有文章嘞!就像这样的题:有人说红色好,有人说蓝色好,有人说两种都好。

5. 可别忽视了一真一假的情况呀!这就仿佛是隐藏在题中的小惊喜!比如已知只有一句话是真的,那就要好好分析分析啦!
6. 紧扣题干信息呀,千万别想当然嘞!这就像是要紧紧抓住救命稻草一样重要!要是脱离了题干,那不是白费力气嘛!像说小红在周一或者周二休息,你可别乱猜别的日子哦!
7. 多做练习呀,朋友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技巧呀!就像练功一样,练得多了才能厉害呀!多做几道真假话的题,你会发现越来越得心应手嘞!
我的观点结论:掌握这些真假话问题解题技巧,多练习多思考,就能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轻松应对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之真假话问题四大解题技巧
公务员行测考试中的真假话辨析问题,是指题干给出几个命题(至少三个),其中有真有假,多数以只有一真/一假/两真/两假的形式呈现,最终要求考生找出可以依据题干推断出来的结论。

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帮助广大考生梳理真假话问题的常用解题方法,主要包括矛盾法、反对法、假设法和排除法。

一、矛盾法
当题干的命题间存在矛盾关系时,可采用矛盾法解真假话问题。

它主要分为三步,可用六个字概括:一找二绕三回。

即第一步找到题干中存在的矛盾,第二步绕开矛盾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第三步回头判断矛盾真假。

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做到第二步即可找到答案,就不需要进行第三步。

例1:某慈善基金会收到一名没有署名的捐款,经多方调查得知,是林川、吴飞、郑傅、郭博四人中一人中捐的,但问他们时,林川说:“我没捐”。

郑傅说:“是吴飞捐的”。

吴飞说:“是郭博捐的”。

郭博说:“不是我捐的”。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下列哪项为真?
A. 林川说真话,是吴飞捐的
B. 林川说假话,是林川捐的
C. 吴飞说真话,是郭博捐的
D. 郑傅说假话,是郑傅捐的
中公解析:题干给出四句话,观察发现,吴和郭的话相矛盾,所以用矛盾法解题。

根据只有一真可知另外两句话为假,由林说假话可知钱是林捐的,故答案为B。

二、反对法
当题干涉及反对关系时,则需要用反对法解真假话问题。

它的步骤和矛盾法类似,只需将一找二绕三回中的矛盾全部替换成反对即可。

例2:某单位共有20名工作人员。

①有人是本科学历;②单位的负责人不是本科学历;
③有人不是本科学历。


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单位具有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的人数()
A.20个人都是本科学历
B.只有1个人是本科学历
C.20个人都不是本科学历
D.只有1个人不是本科学历
中公解析:题干给出三句话,观察发现没有矛盾,但是同时出现了互为下反对关系的“有些是”和“有些非”,可知①③至少一真,根据只有一真,可知②为假,所以单位负责人是本科学历。

再三回可知①真,③假。

最后由③假可知所有人都是本科学历。

故答案为A。

三、假设法
当题干的命题间没有关系的时候,在找到矛盾或反对关系后仍然不能确定其他命题的真假时,此时需要考虑用假设法来解题。

假设某句话为真或为假,由此得出结论,再判断结论是否违背题干。

如果违背题干,说明假设不成立;反之,则说明假设正确。

例3:一起盗窃案发生,经调查共有二人合伙作案。

警察逮逋了甲、乙、丙、丁四名嫌疑人,罪犯必是其中二人。

经询问,甲说:“丁是罪犯。

”乙说:“甲是罪犯。

”丙说:“我不是罪犯。

”丁说:“我也不是罪犯。

”经调查,四人中二人说了假话,二人说了真话。

则下列哪项可能为真()
A.甲、丁二人合伙作案
B.丙、丁二人合伙作案
C.甲、丙二人合伙作案
D.甲、乙二人合伙作案
中公解析:题干给出四句话,其中两真两假。

观察发现甲和丁互为矛盾,通过绕开矛盾判断其他,可确定乙和丙也是一真一假,此时需要用假设法解题。

假设乙说真话,则甲是罪犯;而丙为假话可知丙是罪犯,此时甲和丙合伙作案。

假设乙为假,可知甲不是罪犯;而丙为真话可知丙不是罪犯,此时乙和丁合伙作案。

这两种情况都符合题干,故答案为C。

四、排除法
当题干的命题较多,关系相对比较复杂,而此时的选项对应关系又足够全面时,可考虑用代入排除法解决问题。

即将每个选项代回题干,判断所得到信息是否符合所有条件,如果符合则确定为正确答案,反之则排除。

例4:甲、乙、丙三人来自学校足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

下列说法只有一种是对的。

(1)甲是足球队的;(2)乙不是足球队的;(3)丙不是篮球队的。

甲、乙、丙三人分别是哪一队的?
A.甲是足球队;乙是篮球队;丙是乒乓球队
B.甲是篮球队;乙是足球队;丙是乒乓球队
C.甲是乒乓球队;乙是足球队;丙是篮球队
D.甲是乒乓球队;乙是篮球队;丙是足球队
中公解析:题干给出的三句话没有关联性,而选项对应关系全面,可选择用代入排除法。

代入A项,(1)(2)(3)都真,违背题干,排除。

代入B项,(1)(2)假,(3)真,符合题干。

故答案为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