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语文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8寡人之于国也(附答案)

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弃甲曳.兵()供.养()数罟..不入洿.池()()()孝悌.() 庠.序()饿莩.()鸡豚.狗彘.之畜.()()()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河内凶.()(2)邻国之民不加少..()(3)数罟..不入洿池()(4)谨庠序..之教()(5)申之以孝悌.之义()(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7)非我也,岁.也()(8)斯.天下之民至焉()3.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_”,称其为“________”。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______篇,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4.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之有也。
(4)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1.yèɡōnɡcùɡǔwūtìxiánɡpiǎo tún zhìxù2.(1)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更少(3)细网(4)学校(5)敬爱兄长(6)制止、约束(7)年成(8)则、那么3.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7儒4.(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8寡人之于国也+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DISANDANYUAN8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B.王好战,请以战喻.喻:做比喻。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得罪。
项,“罪”,归咎、归罪。
2.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由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与之相似的君主的自称还有“孤”和“不谷”“不禄”。
C.“河内”“河东”的“河”都是指黄河,今天“河南”“河北”也大致是以黄河为分界线确定的政区。
D.“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
商代的叫“序”,周代的叫“庠”。
在本文中指的是学校教育。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河东凶亦然.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9.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10、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二、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三、词类活用1然而不王者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填然鼓之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四,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斧斤以时进山林2申之以孝悌之义3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5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劝学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2、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A.假如B.假装C.借助,利用D.假的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A.在那里B.什么C.助词D.代词“之”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3、“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⑥蟹六跪而二螯4、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子亦有不利焉C.朝济而夕没版焉D.将焉取之5、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6、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陋之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取之于.蓝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寒于.水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斗折蛇.行B.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二、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意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4蚓无爪牙之利三、一词多义,1.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2.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4.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先达德隆望尊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博闻强志初闻涕泪满衣裳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以勇气闻于诸侯扫后更闻香过秦论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音、义都正确的一组是A.蒙故业méng承接膏腴之地gāo yú肥沃B.履至尊lǚ实行振长策cè马鞭子C.瓮牖绳枢yǒu窗户鞭笞天下chí打D.制其弊bì疲惫逡巡jùn xún徘徊2、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两项是A.赢粮而景从;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C.振长策而御宇内; D.余威震于殊俗;E.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3、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B.北收要害之郡;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4、对下列加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因遗策:沿袭B、揭杆为旗:打开;C、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D、不爱珍器重宝:吝惜;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二、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的意义;1、因: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②蒙故业,因遗策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2、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4、致:①以致天下之士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5、及: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②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三、词类活用指出活用字的类型和意义1崤函之固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4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9陈涉瓮牖绳枢之子,10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1履至尊而制六合12外连横而斗诸侯13伏尸百万,流血漂橹14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15吞二周而亡诸侯16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17序八州而朝同列四、指出下列句子类型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4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7陈利兵而谁何;8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五、一词多义1 制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2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吞二周而亡诸侯河曲智叟亡以应3利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4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蒙故业,因遗策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6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师说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下列加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4.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5.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6.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 ③与④的“所以”不同B.①与②的“惑”相同, 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7.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或师焉,或不焉三、找出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意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小学而大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今之众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年十七,好古文四、写出句中词类活用词的用法和意义吾师道也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从而师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五、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不拘于时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而耻学于师..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六、一词多义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之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学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君将哀而生之乎蚓无爪牙之利吾欲之南海寡人之于国也答案一、选择题1、B2、D E3、A D4、B5、B、EG6、C7、D8、C9、D10、D二、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三、词类活用2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称王3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5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词作动词-----归罪 7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少、变多;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四、特殊句式状语后置斧斤以时进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判断句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劝学答案一、选择题1.C2.1C 2A 3B3.①c ②b ③f ④d ⑤f ⑥a4.B5B6A7 C 点拨:于:从/比;而:表并列/表转折;8、C 点拨:C.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其余三项是名词作状语;二、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意义;1“博学”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2“寄托”在本句中是“藏身”意;今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用心”在本句中是“因为用心”的意思,“用”,以,因为的意思;今天是集中注意力或怀着某种念头的意思;3“以为”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把……当作”;今义通常是“认为”的意思;4爪牙在句子中的意思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党羽,帮凶,是贬义词;三、一词多义,1.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以为妙绝极点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断绝2.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强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qiǎng,勉强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强盛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借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利用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3.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声望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十五日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见识初闻涕泪满衣裳听说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上级听见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声望、声名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出名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过秦论答案一、选择题1、A2、C D3、A4、B揭:举起5、D例句中“斗”是动词的使动用法,D中“归”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中“善”为形容词用作动词,B中“箕畚”是名词作状语,C中“先”、“后”是形容词意动用法;二、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的意义;1、因1趁着2沿袭3就着2、延1引进、迎接2延续3、爱1吝啬2爱护4、致1招纳2获得5、及1等到2赶得上追得上三、词类活用指出活用字的类型和意义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崤函之固坚固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形势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词类活用之名词作动词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用绳系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得弱小名词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使动用法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使---------漂浮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削弱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四、指出下列句子类型1判断句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一夫作难而七庙隳3宾语前置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利兵而谁何;4介宾结构后置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五、一词多义1 制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服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制度、规模2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跑的士兵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3利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锋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形势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4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坚固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既、已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蒙故业,因遗策遗留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失之物6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计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师说答案一、选择题:1.B2.B3.C4.B5.B6、C.7、A.同为判断句;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⑵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三、学习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年十七,好古文..古:先秦两汉散文今:五四以前文言文统称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学习、或师焉,或不焉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2、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动词以……为羞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3、形容词作名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小.学而大.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五、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2、不拘于时被动句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4、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意为“难道……吗”六、一词多义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余嘉其能行古道他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猜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表感叹之郯子之徒这些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些古之学者的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无实义君将哀而生之乎作代词,指代自己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标志吾欲之南海作动词,“到”、“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河东凶亦然.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推荐-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专题08寡人之于国也(练)(提升版,含解析)

专题08 寡人之于国也(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弃甲曳.(yè)兵生拉硬拽.(zhuàì)不可胜.(shēng)食胜.(shèng)利B.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狼奔豕.(shǐ)突牲畜.(xù)C.衣.(yī)帛食肉庠.(xiáng)序涂有饿莩.(p¡ǎo)而不知发.(fā)D.孝悌.(dì)数.(cù)罟.(gǔ)数.(shù)见不鲜数.(shǔ)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中“畜”应读为chù;C项中“衣”应读作yì;D项中“悌.”应读作tì,“数见不鲜”应读shuò。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找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①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A.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B.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C.凶.相毕露D.凶.多吉少②例句:谷不可胜.食也()A.驴不胜.怒,蹄之B.此时无声胜.有声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答案】①B ②D【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8寡人之于国也+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DISANDANYUAN8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篇稳固提高随堂操练一、课内精读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 1~4 题。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 ,悉心焉耳矣。
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专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对曰 :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尔后止,或五十步尔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以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 ,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 ,谷不可以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以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以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以胜食 ,材木不可以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能够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 ,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但是不王者 ,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 :‘非我也 ,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1.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B.王好战 ,请以战喻喻 :做比喻。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频频陈说。
.D.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罪 :冒犯。
.分析 D 项 ,“罪”,归咎、归咎。
答案 D2.以下对文中有关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孟子》由战国期间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寡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与之相像的君主的自称还有“孤”和“不谷”“不禄”。
C. “河内”“河东”的“河”都是指黄河 ,今日“河南”“河北”也大概是以黄河为分界限确立的政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及答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及答案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美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
字体赏美文孟子的强势做人——坚守本心在孟子看来,低调做人,返璞归真,大智若愚,才是真正的强势人格。
社会从来都以它的强势引领着人们,只有用超常的性情和意志去抗拒世俗社会的复杂和丑陋的诱惑,坚守善良的本性,才能保持人的善性。
而这,就需要“仁”和“智”,二者之结合,才能达其极境即“圣”。
孟子曰:“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这种智慧,就是做人的智慧。
所以,强势人格绝不是盛气凌人,相反,强势人格需要的是低调做人。
有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他的存在让你感到压力,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他的言论让你感到渺小,他的财富让你感到愤怒;一句话,他的自我使别人无处藏身。
这不是强势人格,这是以强凌弱。
强势人格在坚持自强不息之时,同时也要坚守善良的本性。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隐”。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大隐”不同于“中隐”“小隐”,就在于“大隐”不依赖环境,“大隐”更多的依靠自我的坚守。
人在社会上生活,与动物一样,也有一个生存竞争的问题,因此,人也不可能一味地天真下去。
这就决定了本心退化之无奈。
但我以为我们应该感到幸运的是:人类社会毕竟不同于动物世界。
人类之间有竞争,却也有协调。
这个协调,有法律的力量,更有道德的感化;这种道德感,就是强势人格打造的“仁者爱人”,这就决定了人的本心不致消亡。
有句时髦的话: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抵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曳.兵(yè)数罟..(cù gǔ)洿.池(wū)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赈.济(zhèn)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罪:归咎,归罪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兵器、武器C.数.罟不入洿池数:多次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4.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河内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寡人之民不加.多加:增加B.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或.百步而后止或:也许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是:判断动词数.罟不入洿池数:密D.申.之以孝悌申:反复陈述然而..不王者然而:这样却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②寡人之于.国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填然鼓.之 B .树.之以桑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谨.庠序之教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 .申之以孝悌之义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谷不可胜食也 谷:粮食的统称B .数不入洿.池 洿:深 C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告诉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材木不可胜用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 斧斤以.时入山林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以其无礼于.晋 D.⎩⎪⎨⎪⎧申之以孝悌之.义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2.对选文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转粟的政策。
B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 .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 .孟子委婉地针砭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1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荒年 B .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 C .王好战,请以战喻.喻:比喻 D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哀悼 1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①则移其民于.河东②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②以.其无礼于晋 D.⎩⎪⎨⎪⎧ ①材木不可胜用也.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16.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
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 .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 .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 .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8~22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兽相食,且人恶.之恶:以……为凶恶B.长子死.焉死:为……而死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孝悌:孝顺父母,恭顺兄长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陷溺:使其陷到井里,淹在水里19.下面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B.①南辱于.楚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①夫.谁与王敌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①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②愿举国为.内臣20.下面各句全都属于孟子实行“仁政”措施的一项是( )①省刑罚②彼夺其民时③薄税敛④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⑤深耕易耨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2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