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里大家炕上坐……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周《卖火柴的小女孩》丨人教新课标(PDF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周《卖火柴的小女孩》丨人教新课标(PDF含答案)

主题解说学法导航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她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和痛苦。

“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是小女孩所向往的地方,她希望得到温暖,食物和幸福。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这句话中有两个“幸福”。

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

《凡卡》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之后出现的幻觉,这里面不仅有实实在在的景物,也有作者丰富的想象。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这是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她看到的是火光,想象到的是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的大火炉,这就是由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接下来的几次擦燃火柴也都有类似的描写:“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

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这些都是虚景和实景的有机结合,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无限的遐想。

其实,虚实结合的写法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它与拟人不同,这里的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2 回延安

2 回延安
该歌曲是一首以陕甘民歌作为表现形式颂扬 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包括 音乐语言)生动地、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中央红军 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自此中国革命重心从 南方移到北方,延安成为革命的圣地 。现在我 们来学习著名作家贺敬之以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 歌——《回延安》。看看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给 作者留下怎样的温暖记忆?
比喻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排比 拟人 比喻
朗读第五部分: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从延安向全国扩展的大好的革命形势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 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 一杆杆枪 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千家万户 哎咳哎咳呦 把门开 哎咳哎咳呦 快把咱亲人迎进来 咿儿呀儿来吧呦 热腾腾的油糕哎咳哎咳呦 摆上桌 哎咳哎咳哟 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 咿儿呀儿来吧哟 围定亲人 哎咳哎咳哟 热炕上坐 哎咳哎咳哟 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 咿儿呀儿来吧哟 满天的乌云 哎咳哎咳哟 风吹散 咳哎咳哟 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晴呀晴了天 毛主席来了晴了天 晴呀晴了天 千里的那个雷声哟 万里的闪 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 红艳艳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 红艳艳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信天游
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 韵和特色。其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句式结构随情随 意非常特别。规定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 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 百上千节。陕北信天游艺术手法上多用起兴、比喻。

徐鲁《冬夜说书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徐鲁《冬夜说书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冬夜说书人徐鲁①我怀念,小时候在故乡山村漫长的冬夜里,那些走村串巷的说书人带给我们的温暖、欢乐和梦想。

那时,一进入腊月的门,所有的农活儿忙完了,村里的大人和小孩就开始盼望着,说书人快点来到。

②“说书人来了!说书人来了!”小孩子们会飞奔着把这个好消息瞬间传遍全村。

他们背着三弦琴、牛皮鼓,还有鼓板、鼓架和铺盖,用竹竿一人牵着一人排着队走来,正是我们盼望很久的说书人。

排在最后面的那少年是“瞎子小光”,他是我童年时代的好朋友。

这些说书人全是盲人。

没有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学会说书的,又是怎样互相认识然后组合在一起,走村串巷给大家说书。

③说书人一来,就在村头的孤身老人满大爷家住下了。

满大爷的小屋里是那么温暖,因为炕洞里整个冬天都生着牛粪火。

漫长的冬夜里,热热的土炕上,大人和小孩都喜欢挤在一起,听这些盲人说书。

鼓板一响,说书开始了。

鼓板声和笑声不断地飞出满大爷的小屋,整个小村都沉浸在快乐的气氛里。

孩子们都咧着缺了门牙的嘴巴,开心大笑着。

乡亲们一张张写满艰辛和沧桑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陶醉的笑容,有时候听到后半夜了还不愿意离开。

④小光和我一样大,当时也就十来岁。

每次到来,他都穿得干干净净的,崭新的夹袄里露出了雪白的衣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小光,你也看不见,为啥要把自己打扮得这么干净整齐呢?”我问小光。

他一边整理衣领,一边回答说:“我看不见,可乡亲们都看得见呀!”他整理衣领时,好像对着一面明亮的镜子。

我慢慢观察到,每位说书人,都穿戴得那么干净整洁,每一颗扣子都扣得整整齐齐,每个人的衣领都洗得干干净净。

⑤父亲告诉我,他们虽然看不见任何东西,但他们每一天都过得清清白白,他们是一些有尊严的人!⑥那时候我最喜欢小光和他的师父说“大刀史更新”那一段。

说这段时,小光给他的师父拉胡琴,过一会儿,小光又打起了鼓板。

他的鼓板打得又急又狠,再怎么想打瞌睡的小孩,也提起了精神。

⑦“小光,你教我学说书好不好?”我打心眼里羡慕小光,我也很想做一个说书人。

贾平凹《土炕》阅读练习及答案

贾平凹《土炕》阅读练习及答案

贾平凹《土炕》阅读练习及答案编者序该文档是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而成,希望同学下载后,能够帮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前言下载提示:为您提供阅读答案!阅读理解的意思是说先阅读一段文字,然后理解它的含义,并且总结出来。

本文档主要对《土炕》进行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解析。

Download tips: To provide you with reading answ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means to read a paragraph first, then understand its meaning, and summarize it. This document mainly analyzes reading training and reference answers.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土炕贾平凹大娘住在陕北羊儿沟。

她娘家是关中人,十九岁时她嫁到这里。

丈夫姓王,比她小了三岁。

她觉得这地方不错,尤其是那土炕,在关中没有见过,她就感兴趣了。

土炕很大,占了整整后半个窑。

她提议把炕盘小,丈夫不同意,说将来要生儿育女。

她想:真有七八个儿女了,那炕下的鞋子会一摆一长溜呢,就又痴痴地笑。

土炕成了她的天地,她在上边纺线、纳鞋帮;在炕上摊开包袱,一有空闲,就翻弄那些各色布头、丝线;晚上在上边和丈夫说悄悄话。

她想:男人家走州过县,女人家就是要守住这块土炕。

这时候,日子不安宁起来。

这一天,一个掉队的女八路来到窑洞。

这女八路腰身很笨,她一眼看出有着身孕,就做汤烧水,让女八路坐在土炕上。

她说:“快上炕,咱们陕北,就是这风俗,家里人几辈睡一个炕哩。

”她让女八路睡在西边,让丈夫睡在东边,她在中间躺下,作了个界墙。

那女八路还是不肯睡下。

她只好推醒丈夫,让他睡到灶口前的脚地,说只许面朝外。

丈夫一夜没敢翻身。

她知道了这女八路叫龚娟,是个宣传员。

东北的炕上的故事

东北的炕上的故事

东北的炕上的故事
每到夏天,东北的炕就会令人难忘,它是东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炕上有许多让人欢笑、感动和振奋的故事,它们让我们更加了解东北人的家乡情怀。

炕上的故事,有哪些呢?
一个故事是关于年轻的春节的晚宴。

东北的炕上,早已经熟悉了每年的春节。

老一辈的东北人都遵循着传统,和亲人一起把家里收拾得无比整齐,准备好家宴。

孩子们最期待的是在广场上跳舞和玩游戏。

炕上上,晚上家人们围在一起,他们一边吃着上等的团圆饭,一边欢声笑语,一边说着年味十足的童话。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丰收节庆典。

东北各地都会举行庆典,这是一场欢乐的狂欢,展示出东北人的勤劳、勇敢和自立的态度。

人们会把自家的庄稼晒干,并堆成一座大磊,让人们把香味都吸收到体内,把幸福感也感受到。

炕上,大家一起把食物搬出来,面粉烤成酥饼,把山里的野菜做成美味的菜肴,把苹果、梨子、栗子等水果都切成小块,放在一起拌起来,把家里的特色菜做出来,大家一起分享,一家人围在炕上,用着陶土碗,用长筷子,吃着丰盛的家常菜。

此外,炕上还有更多美好的故事,比如迎新春除夕夜、家宴时,许多东北老人会用磨砂壶,把一碗芝麻汤和一碗米酒磨成泥,把它们熬成汤,让人们更加了解芝麻汤的营养价值,增强人们的文化知识和饮食知识。

还有家宴时,东北族的男人会把自己的衣服拆开缝起来,再用黑色服装穿上,表达他们的对传统的崇敬与尊重。

总之,炕上有许多让人细细回味的故事,她们是东北人家乡情怀的象征,她们反映了东北人的勤劳、热情、勇敢和自立的精神。

它们让我们记住了我们的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东北人的乡土情怀。

【六年级作文】家的冬天_2000字

【六年级作文】家的冬天_2000字

【六年级作文】家的冬天_2000字我的家是在北方的一个小村庄里,冬天来临时,整个家都变得非常温馨。

冬天,大雪纷飞,村子里一片银装素裹。

我和爸爸一同出去扫雪,我拿着小铁锹,跟着爸爸挖雪,搬雪,把我们家门前的道路打理得整整齐齐。

爸爸还会教我如何搭雪人,雪人的眼睛、鼻子、嘴巴都是用石头和胡萝卜做的,真是可爱极了。

搭完了雪人,我还会和爸爸一起在院子里打雪仗,然后用暖暖的烤火堆烤火,热乎乎的火堆,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

每到冬天,妈妈会在家里铺上厚实的地毯,让我们脚下有一个柔软又舒适的睡眠环境。

晚上,我们全家人会围坐在炕上,听着妈妈说与冬天有关的童谣。

在寒冷的冬夜里,妈妈的话语就如同一股暖流,让我们的心变得温暖。

冬天的家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暖气片。

我喜欢暖气片给我带来的温暖,冷冷的手放在暖气片上,顿时感到暖暖的热量传遍全身,暖和的不舒服。

有时候我会坐在暖气片旁边,看书做作业,一边享受着来自暖气片的热量,一边学习着。

冬天的晚上,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躺在柔软的床上,紧紧地抱在一起,感受家人间的温暖。

妈妈会给我讲很多有关冬天的故事,爸爸也会给我讲很多关于大自然的故事。

每当听完故事,我就会在温暖的被窝中轻轻地入睡,仿佛进入一个童话世界里。

冬天的家里,还有许多可口的美食。

妈妈会做一碗暖暖的糖水,我一吃下去,整个人都被冰冷的寒风感染到的寒意驱散得干干净净了。

妈妈还会做一些烤鱼、麻辣烫等冬天特有的美味,每当吃下这些美食,我觉得身体里都暖暖的,胃里也暖暖的。

冬天的家,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我喜欢的书房。

书房是我读书写字的地方,我会在这里度过很多温暖而有趣的时光。

书房的窗户是大大的,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窗户旁边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我可以在书中寻找知识的宝藏。

书房里还有一个大大的写字台,上面摆放着我的文具盒和作业本,我能感觉到我的学习动力和冬天一样温暖。

冬天的家里充满了温暖和幸福的味道,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我喜欢冬天的家,也感谢家人给予我的爱和陪伴。

倭瓜(外二篇)

倭瓜(外二篇)

倭瓜(外二篇)倭瓜花喇叭状,很浓的黄色。

不分瓣的花好像都憨拙,所谓笨花样。

雄蕊插入雌蕊,授好粉,有些时日了,花蔫下去,小倭瓜长出。

小倭瓜长到秋末,长成老倭瓜,摘掉大人抱还不费力,小孩子抱个老倭瓜得边走边摇晃。

老倭瓜没人着急吃这口,就把几个老倭瓜放在房山子,屋后房檐底下也放。

几个老倭瓜很长时间没人理,自个儿呆着。

老倭瓜老皮老脸样儿,土褐色,也不能干呆,得有所酝酿。

搭倭瓜架找几个还算像样的木棒子,在菜园子墙外几下搭好。

绑几圈绳子,拧几股铁丝就成。

搭好倭瓜架,上面随手扔几个树枝子更好。

搭倭瓜架的地方恰巧长两棵不粗不细的树搭起倭瓜架来还会省事。

女人串门,下地干活,干活回来瞥见雌倭瓜花开得不大离儿了就满哪儿找雄倭瓜花。

掐下雄蕊插进雌蕊很不经意,随手就干了。

倭瓜花有的长在不好够处,女人招呼自己小孩子干这事。

小孩子爬上跳下,掐花插着玩很乐意干。

自家男人看见倭瓜长得有个头了才会注意,男人瞥见雌倭瓜花等在那儿,没心思去想花上坐不坐倭瓜的事。

男人对长得有个头的倭瓜没必要上心,倭瓜不是什么可口下酒菜。

老倭瓜在冬天有得一吃。

倭瓜切小块,瓤子扔了,倭瓜子炒熟吃吃个零嘴。

烀老倭瓜在冬天的晚上时候多。

晚上吃完饭,冬夜长,没什么营生偶尔能想到房山子屋檐底下的老倭瓜。

烀熟的老倭瓜吃着得甜。

老倭瓜没酝酿好或是什么都没能酝酿出来,吃不出老倭瓜的甜来甚至吃出臊味,老倭瓜非被抱怨不可。

倭瓜子油性足,多吃上头,个儿大嗑倭瓜子却过瘾。

倭瓜非得人去授粉不可。

蜂蝶身上沾那点儿粉不顶事。

掐下雄蕊插进雌蕊,这样授粉才踏实,授的粉才瓷实。

没瞅见过蜂蝶围倭瓜花转悠的。

授好粉,倭瓜坐住了,不多时日小倭瓜露头,再长大点无非还是生瓜蛋子,没吃头。

屯子一女人跟人嘀咕还没过门的儿媳妇,说给做倭瓜炖小鱼都不爱吃。

倭瓜长到半大做倭瓜炖小鱼正好,就是生瓜蛋子再往大长长,小嫩倭瓜炖小鱼最好。

小鱼是船钉子麦穗儿才好,都不用收拾,小倭瓜切成小块连同小鱼在锅里咕嘟,咕嘟出香味就差不多了。

高考小说阅读四大典型题型解读与训练

高考小说阅读四大典型题型解读与训练

2022届高考小说阅读四大典型题型解读与训练考点:1.周海亮《怕》2.冷清秋《万物复苏的季节》3.张承志《北望长城外》4.路遥《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5.胥得意《刺刀锋芒》【考点研究】一、考题类型1.开头社会环境描写赏析题(1) 循环答题法①环境角度——交代背景,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②手法角度——修辞,表现手法(对比)③人物角度——人物特点④读者角度——阅读兴趣,读者思考⑤主题角度——暗示人物命运(2)答题模式手法句(修辞,表现手法,结构)+材料句(社会背景,群体人物特点,主人公特点)+分析句(思想,情感)2.“人物描写+画线句”题赏析(1) 循环答题法①手法角度——对比,人物描写(四大描写,细节描写)②人物角度——人物形象特点(身份,道德,情感)③主题角度——暗示主题。

(2)答题模式手法句(对比,人物描写)+材料句(概括情节内容,人物特点)+分析句(观点,情感) (3)划线句内容类型——人物,景物,事件3.人物形象概括题(1) 循环答题法①人物角度——身份特长(才艺),品德修养(人品,反省精神),情感性格(常态性格,突发情绪)②情节角度——突发事件,题材(家庭亲情,脱贫扶贫,共同富裕,忧国忧民,红色革命,传统手艺文化传承,旧城改造,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守边生活……)③人的生活场景——工作,家庭,社会(国家)(2) 答题模式材料句(情节内容,人物特点,生活场景)+分析句(思想,情感)4.选材特点题赏析(1) 循环答题法①手法角度——以小见大②情节角度——平淡情节(日常生活)②人物角度——生活状态③主题角度——平淡情节反映深刻主题。

④材料特点——真实性,典型性(2)答题模式手法句(以小见大)+材料句(概括生活特点)+分析句(观点,情感)1.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铺垫;②北平政治形势危急与人们生活的悠闲形成对比,突出老百姓的麻木和随遇而安;③用寻常百姓的表现与下文孟樾等知识分子的表现作对比,突出知识分子的先觉;④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夜里大家炕上坐……作者:郗文倩来源:《博览群书》2019年第01期有一段时间,人们谈到中国古代诗歌,总觉得有个遗憾,那就是缺少长篇,放眼一看,大都是精炼的短章,寥寥数句。

相比而言,世界上很多民族古老的叙事长诗,洋洋洒洒,动辄数万言,甚至數十万言。

于是,就开始找原因,有的说是我们不擅长铺叙长诗,也有的说,汉语是单音节词为主,一音一字一词,单个字内涵容量大,所以也不需要那么长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诗经》中《七月》《氓》《生民》,包括后来的《离骚》《孔雀东南飞》等篇幅稍长的就显得很特殊,也珍贵,觉得可以拿出来与那些长诗“抗衡”了。

这种比较没什么错,但似乎意义也不大,因为诗的艺术价值肯定和长短没有必然联系。

而一个人或一个民族选择偏向某种表达方式,一定是这种方式是他喜欢的,驾轻就熟,是契合身心的。

其实,中国古代记史叙事的本事很早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记事之文和诗的成熟大抵先后同时,大概是长篇的、承担叙事的功能就由前者负载了去,而诗呢,那就“言志”吧。

可《七月》是“言志”么?它讲述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毛诗序》说是“陈王业也”,铺陈了周代先民一年四季的生活,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价的更邪乎:“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

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这些评价,都是从它的叙事着眼的。

整首诗好像就是在回忆一个家族故事,踏实勤劳作,有苦也有乐,有易也有难,一年复一年。

曾经有一首流行歌曲,是这样唱的:冬夜里大家在炕上坐,看谁讲的故事多。

奶奶磕磕烟袋锅,总是她先说。

故事里有悲欢有离合,有新曲,有民歌。

包含多少善和恶,深深地埋在心窝。

《七月》大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据传,当年周人先祖公刘带领族人迁居于此,他们看到这里开阔的塬面,泾河支流汇聚于此,遂定居下来,《大雅·公刘》篇就讲到这段历史: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

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诗中颂道:忠厚我祖好公刘,沿着溪泉岸边走,广阔原野漫凝眸。

登上高冈放眼量,京师美景一望收。

京师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无俦,快快去把宫室修。

又说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说乐悠悠。

到《七月》产生的时期,当年创业者的后人们已经在这块土地上不知生活了多少年,一代一代,采摘、耕作、狩猎,祝祷、婚丧、燕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了稳定的民风民俗,“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虫鸟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飨也节”。

宋代王安石这样总结《七月》之义,虽稍有美化,也大致不差。

当年这位诗人大概只是想把这一年一年的故事讲出来,保留那些有价值的经验,顺带的,心中那些甚为亲切的风土人情也就一并呈现了出来。

没有刻意粉饰,但也一定是滤去了曾经的苦难和不幸。

所以人们看到的,就是一片承平。

因此,这首诗看似叙事,实则怀着深切的情感,娓娓道来,诗句的流出遂如风行水上,自然轻松,又亲切可感。

所以,人们评价它:既有序而又无序,既散漫而又整齐,仿佛在讲述一年中的故事,又仿佛这故事原本属于周而复始的一年又一年。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诗人以月令为兴,串联起一年中至为熟悉的生活。

这是《七月》的好。

诗人像是在讲故事,可这日常故事里哪有那些个大起大合,起承转合,更少有惊心动魄,更多的,只是平平常常,琐琐碎碎。

既如此,那以时间为线,用天时将这些细事串起来,就是最便宜妥帖的。

而这首章,就从眼下最当紧的说起吧。

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

”衣食,耕织,就是生活的主项,因此,这首章就有点概括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看这诗,颠倒错综,忽而冬,忽而春,忽而食瓜打枣,忽而采荼烹葵,看似散漫无章,但因有这月令牵着,放开,提束,横来,竖去,就自如得很。

孙扩说它“衣食为经,月令为纬,草木禽虫为色,横来竖去,无不如意,固是叙述忧勤,然即事感物,兴趣更自有余。

”有了线索,就万变不离其宗了。

当年这诗人一定是老熟的,不仅年长,一年年多少细事他都曾看在眼里,如今就在脑中闪回,更主要的,他也一定是位善于讲史唱曲的艺人,多少故事,信口而出,就有了节奏,讲着讲着,似乎就放松下来,一旦放松,色彩细节、情思感触就表露出来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暖日春阳,一派鲜翠流丽。

执筐的青春女子,行步于草木遮挡的蜿蜒小路,柔嫩的桑枝在空中舒展,白蒿遍地,鲜嫩可食。

女子或摘或采,走走停停,一番心事也被这春色触发。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伤悲”,《毛》传说是“春女思”,评价的很含蓄,其实不妨说就是“有女怀春”。

郝懿行曾记录自己夫妇间关于此句的一段对答:瑞玉问:“‘女心伤悲’应作何解?”余曰:恐是怀春之意。

《管子》亦云春女悲。

瑞玉曰:“非也。

所以伤悲,乃为女子有行,远父母故耳。

”对于这个分歧,郝氏说:“盖瑞玉性孝,故所言如此。

”其实,正如扬之水所言,“有女怀春”与“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正是一事之两面。

“伤悲”宛转写来,却不离女儿之心,一向不大谈性情的毛公,这一回倒是心明眼亮,觑得此中情致的。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隕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前面,诗人吟说女子怀春的细腻心理,大概看到围坐的听众都有点儿走神,所以,这两章,诗人又赶紧扯回时令,也把大家伙儿游荡的思绪带回来。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八月里芦花满汀洲。

三月里桑树要整枝,拿起刀锯和斧头。

七月里伯劳成对鸣,八月里织布不停手。

四月里王瓜抽了穗儿,五月里知了叫不休。

八月里家家庆丰收,十月里黄叶坠枝头。

十一月里打獾狗,猎得狐狸,为那公子做轻裘。

十二月农闲人欢聚,咱就围猎一场,练练武功。

人们喜欢《七月》,说里面有月令,有农书,也用心考证,这月令究竟用的是夏历?是殷历?还是周历?或者就是一诗用三历?其实,这里的月份看似写实,读者倒不必拘泥。

从诗歌的角度看,读者感受到的,其实是这月令所牵扯的人事,所勾连的自然物象。

在古人眼里,时间坐标都不是形而上的、数字的,而是和自然中花鸟草木的生长繁衍密切相关,与播种、采摘、狩猎、劳作联系在一起,可观可感,有温度,可触摸,是很细腻的,这是中国传统表述时间的方式。

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这种特点,比如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的是温度的变化;雨水、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雨雪寒凉的天气现象。

清明,是来自东南的暖风,《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 谷雨、小满、芒种,反映的是谷物播种、籽粒渐见饱满以及抢收归仓的进程。

最生动的就是惊蛰,动物入冬时藏伏土中,不饮不食,是为“蛰”,而“惊蛰”即春雷惊醒它们的日子,这时天气转暖,要春耕了。

《七月》的时令就是带着这种温度。

接下来,主角突然变了,诗人吟唱诵说,露出俏皮,让虫儿进入画面中央: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朱熹认为这里说到的斯螽、莎鸡、蟋蟀是一物异名,《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

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

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

”虫儿跳跃动股,振翅而鸣,入夜不寐,宵行夜征,这些描述,不仅笔墨工细,还绘影绘声。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小小虫儿,衔着时令的游丝,退呀,退呀,终于“入我床下”。

暑则在野,寒则依人,可喜乎?可爱乎?心疼乎?如此细腻敏感,如此朴拙真纯,这是《七月》里的“金句”。

接下来两章,诗人吟诵的节奏密集起来: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一句句诗,就是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闪回”。

这种密集,更多的是因为所述时节,正是各种植物快速生长、打籽结实的时候,这就是所谓“农忙”。

古人日常蔬食,部分来自种植,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野外采摘,故对各类植物如数家珍。

为了获得自然的馈赠,人们踩着时间的脚步采集、捡拾、挖掘、种植,收获,古老的时令、古老的物候都包含着人们对自然的敬意和情感。

六月食郁(郁李)及薁(野葡萄);七月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八月剥(音扑,敲打)枣;十月获稻,酿制春酒,祈祷长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葫芦);九月叔(捡拾)苴(麻子);采荼(苦菜)薪樗(砍伐臭椿以作柴薪),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粮食刚刚进仓,又得营造公房。

白天野外割茅草,夜里搓绳忙不休。

急忙上房修屋顶,忙到春来,又要播种到田畴。

这是一年中最为密集的劳作,最为辛苦。

故《诗集传》引吕氏云:“此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抬冰窖里藏。

二月里取冰来上祭,献上韭菜与羔羊。

九月里下霜天气凉,十月里清扫打谷场。

捧起两尊酒,杀上一只羊。

登上公堂同聚会,牛角杯儿举头上,祝一声:万寿无疆!劳作,辛苦,忙碌,烦难,在岁尾的庆典和节日里,这些都成了过去。

举觞而饮,微醺间,有点感慨,有些感伤,但更多的是乐天知命,是憨朴,是满足,是宽宏。

陆游《游山西村》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内在的诗情都是相通的。

《七月》出自《豳风》,本就是豳地的民歌。

乐官将之整理配乐,进入“诗三百”。

我们几乎已经不可能知道这首诗原先是怎样吟咏唱诵的。

人们常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但早期的诗都不是先成于文字的,而是或歌或唱,或诵或吟,随意拍击身边的器物,打着节奏,率性而出。

直到汉代,人们兴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歌以咏志,都是很常见的。

这倒和如今很多少数民族的风俗颇有相像处。

比如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

他们有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状物抒情,赞美家乡,节奏悠长、徐缓、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