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短文六则讲解
有关民俗范文

有关民俗范文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它包括了节日、习俗、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方方面面。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我国的一些传统民俗。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传统民俗,它们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中国人民迎接新年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之一。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走亲访友等等。
这些活动都是中国人民在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它们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了春节,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民俗,比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它们丰富多彩,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比如,在端午节,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这些活动都是中国人民在端午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它们代表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除了节日,中国的各个地方还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
比如,在西南地区的苗族地区,人们会进行踩月亮、唱芦笙等传统活动;在北方的农村,人们会举行赶庙会、过年画等传统习俗。
这些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都是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当今社会,传统民俗正在逐渐淡化,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民俗的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民俗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让传统民俗继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让传统民俗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介绍民风民俗作文

介绍民风民俗作文介绍民风民俗作文(通用3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介绍民风民俗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介绍民风民俗作文篇1中国各地,到处都是花样繁多的民风民俗,我最喜爱的,莫过于淄博周村的.花灯了。
周村花灯出名,芯子更出名,周村芯子少说也有二百五十年的历史了!有“双人、单人、车、拾、桌、多人”芯子灯等芯子。
其实所谓的“芯子”就是人们高高竖起一根铁棍,顶端座子上束站着一个女姐或男童,他们扮演各种人物造型。
在远处看,好像是站在灯芯子顶上,所以大家就叫这种活动叫芯子。
兴盛时,六七十台芯子上街,一走就数十里,前面锣鼓喧天,后边旗幡扇飘舞。
中间还有舞龙,滚狮,踩高跷,划旱船,跑驴,扑蝴蝶等各种好玩的,扮者如林,观者如云,热闹非凡。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济南的千佛山庙会了。
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上登山,站在“赏菊岗”上赏花。
自从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
千佛山盛产柿子,尤为以大盒柿著名,所以千佛山庙会又叫“柿子会”。
还有艺术团来表演,如流如潮啊。
怎么样,民俗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呢?介绍民风民俗作文篇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
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
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
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
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
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介绍民风民俗作文篇3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
介绍民间的风俗习惯作文范文(精选6篇)

介绍民间的风俗习惯作文介绍民间的风俗习惯作文范文(精选6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介绍民间的风俗习惯作文范文(精选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介绍民间的风俗习惯作文1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韩非子·诡使篇》。
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
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
《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
”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
《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
”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
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尊祖敬老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
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
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
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民俗文化我来讲范文

民俗文化我来讲范文在飞速变化的时代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优良的传统习俗渐渐失传,有的只剩下了表面形式,比如在网络上做做样子而已。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责任去珍惜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习俗。
这些传统习俗蕴含着美好、祥和的寓意。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送灶神、贴春联,晚上放鞭炮、守岁等等。
这些习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哲理呢?比如贴春联时,长辈们常常将“福”字倒贴,小孩子看到了便会兴高采烈地说:“福倒了!福倒了!” 其实,这象征着福气降临到每家每户。
团圆饭时,人们对餐桌上的菜品特别讲究。
全家人围坐在圆桌旁,各种美味佳肴摆满桌子,必不可少的是红烧鱼,有些地方还特意准备肉圆、饺子等,寓意着团聚和幸福。
这些优秀习俗使得节日更加充满乐趣。
每逢新年,最令我们开心的莫过于领压岁钱。
虽然压岁钱最初具有辟邪驱灾、祈求平安的含义,但在现代生活中,也多了些趣味性。
每到年底拜访亲友,平日里文静的我也会变得活泼起来。
来客时,我会静静问妈妈如何称呼他们,然后信心十足地走到他们跟前,微笑着一个个地道:“舅舅、舅妈,新年好!爷爷、奶奶,新年好!……” 说完之后,手里便装满了红包,悄悄数着其中的金额。
每年过完年,我都会得到一大笔压岁钱,这让我异常开心,几乎每夜都能笑着入眠。
这些传统习俗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比如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时代就已经流行起来。
因为这天没有宵禁,所以人们会举办通宵的灯会活动,包括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等。
街上灯火辉煌,人们围坐在一起,或者猜灯谜、欣赏表演、观赏烟花。
其中猜灯谜尤为流行,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灯笼上供人猜解。
这不仅可以启迪智慧,增添节日气氛,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具体体现,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些优秀习俗与现代快节奏生活相辅相成,为我们注入了更多乐趣,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习并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习俗,做一个真正热爱自己文化的中国人。
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通用27篇)

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通用27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篇1林妈妈,我想对您说:"我爱您,您知道吗?”您知道吗?如果有人问我爱您到什么程度,我会好不犹豫地说:"比爱我母亲还多一倍。
”林妈妈,我知道您失去了金林哥哥心里有多难过,可我还是多么希望您能尽快忘了金林哥哥,尽早从悲痛中解脱出来。
您知道我们大家都为失去金林哥哥而伤心,可我们更关心活着的您哪!我们都希望您为自己着想,让笑容尽早爬上您的额头,我们都希望您常常微笑。
林妈妈,您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喜欢您吗?因为您的宽宏大量让我开了眼界,您的伴随让我的童年多姿多彩。
您的微笑、您纯朴的语言让我感受到不是亲人胜是亲人的爱。
林妈妈,您知道吗?您知道我有多么多么喜欢您吗?您是永远永远不会知道的。
因为我会永远永远把这份爱埋在心里,直到有一天,我有能力报答您,才会告诉您。
林妈妈,我最后还是想说:”我爱您。
”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篇2中国的版图上有56个少数民族,而每个民族的特色都是与众不同且别具特色。
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维吾尔族。
因为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并拥有悠久的。
维吾尔族目前有800多万人口,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了苗族,位居于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前五名。
维吾尔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例如家喻户晓的“新疆舞”,那婀娜的舞姿使人着迷,还有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等,这些都是闻名中外的。
还有维吾尔族位于我们“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新疆盛产葡萄,且新疆的葡萄汁多味甜,使葡萄成为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水果。
维吾尔族的人很喜欢跳舞,所以他们的舞蹈也分好几种,最常见的就是: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而伴舞的,当然也不下数十种。
民俗小作文解说词

民俗小作文解说词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便是家乡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它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也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
要说我们家乡最热闹的民俗活动,那非庙会莫属了。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村子里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庙会。
那一天,整个村子仿佛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天还没亮,我就被妈妈从被窝里拽了出来。
“赶紧起来,庙会可热闹了,去晚了就看不到好东西啦!”妈妈一边说着,一边给我穿上新衣服。
我揉着惺忪的睡眼,心里却充满了期待。
一出门,就看到街道上已经挤满了人。
大家都穿着鲜艳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有的手里拿着糖葫芦,有的拎着刚买的玩具,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着,嬉戏着,笑声回荡在整个街道。
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了庙会的中心——寺庙前的广场。
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各种摊位一字排开,卖小吃的、卖玩具的、卖手工艺品的,应有尽有。
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我首先被一个卖糖人的摊位吸引住了。
摊主是一位老爷爷,他的手艺可真是了得。
只见他舀起一勺糖浆,在案板上轻轻一甩,然后手腕灵活地转动着,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就出现在了眼前。
我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拍手叫好。
老爷爷笑着把糖人递给我,说:“小朋友,拿好了,别摔着。
”我小心翼翼地接过糖人,咬了一口,甜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心里也美滋滋的。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卖风筝的摊位前。
五颜六色的风筝挂满了架子,有蝴蝶的、有老鹰的、有金鱼的,每一个都那么漂亮。
我挑了一个老鹰风筝,想象着自己在田野里放风筝的情景,心里充满了憧憬。
逛完了摊位,我们来到了寺庙里。
寺庙里香烟缭绕,善男信女们在佛像前虔诚地祈祷着。
我也跟着妈妈拜了拜,心里默默地许下了一个愿望。
从寺庙里出来,广场上正在表演踩高跷。
演员们穿着鲜艳的服装,踩着高高的高跷,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
我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
突然,一个演员从高跷上跳了下来,向我走来。
民俗风情说明文5篇

民俗风情说明文5篇中国地界之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习惯,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各地民族风情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俗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响彻着蒙古族男儿的声音。
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每年六月初四开始。
“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
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
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
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
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
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
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射箭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
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
射箭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达慕大会一般举办7至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民俗风情——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时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民俗风情——苗族苗年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
介绍民俗200字

介绍民俗200字介绍民俗200字1一是我们江西特色饺子,我们每一次过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样的饺子,有绿豆饺子,有韭菜饺子,还有豆腐饺子,甚至还有辣椒饺子等让人目不暇接。
让人吃了还想要再吃一口。
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须要有鱼,有鱼了还不能吃。
有人会问不吃干嘛呢?因为我们江西人把鱼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鱼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没余了吗?二是抓周,抓周这个词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
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岁的人都要抓周。
先拿一个大一点的盆子,让那个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计算机,一些东西。
我们在门外打爆竹,那个小孩子开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长大以后肯定是一个学习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长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贪玩的一个人;要是抓到计算机的话他长大的工作一定是计算机。
我们趁他在抓的时候扔钱给他们,要是小孩子不拿钱的话,我们大人都把钱放到他的手上,因为我们都想要他长大以后做个有钱的人。
介绍民俗200字2凤眼珍珠是赣州龙南县的土特产,客家人把这道菜称为“精珠子”或“精珍珠”。
几乎所有客家人都喜欢这道菜,因为凤眼珍珠既可以当菜又可以当主食。
凤眼珍珠,又称珍珠粉,珍珠米。
是一种特色风味小吃,主要原材料是番薯粉。
为客家人的传统名菜,生产历史悠久,每逢年过节或请嘉宾时,都是筵席上的一道主菜。
据说,“凤眼珍珠”这个名字的来由,还有个小故事呢!后来钦差临走时,徐思庄特地送了一大袋凤眼珍珠让钦差带回京城,皇上品赏后,也爱不释口,凤眼珍珠成为历代贡品。
的确,凤眼珍珠是一道绝世的民间美食。
我也尤其爱吃,煮好的凤眼珍珠热气腾腾,幽香袭人。
食之口中,觉得柔中带韧,润滑可口,味美难喻,吃上几口,肠胃舒适,脑清目眀。
除外,凤眼珍珠汤还有滋补,清热,降压,醒脑,眀木的作用。
怎么样,口水流出来了吧!如果你来到龙南,可千万别忘了吃一碗凤眼珍珠汤哦!介绍民俗200字3台州人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今天是除夕的前一天,也是我们台州人自己的春晚的播放的日子,我们满怀期待地等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敬老”
“敬师”和“孝”的观念紧密联系。敬老,首先要敬重自 己的祖先、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对祖先亡灵的祭祀和对活 着的祖辈的赡养和尊敬。
“乡饮酒礼”。由地方官员主持,应邀赴宴的大多是当地 有声望的名流,尤其是老人为多。六十岁以上的人才有资 格坐着,年轻人只能在旁边站着侍候。老人面前的菜叶不 同,年纪越大,菜肴盘数越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复习巩固文言知识
一、解释划线字词含义
粲徙长安 粲至,年既幼弱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齐大饥 以待饿者而食之 蒙袂辑屦 左奉食,右执饮 从而谢焉 迁移 年少 赠给 荒年
把食物给人吃
用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 捧,拿
道歉 焉:于之,兼词
有一老父,衣褐。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穿 良殊大惊
很,甚
册
出一编书 有倾,父亦来
链接高考,语言得体类试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 语意连贯,表达得体,不超过30字。
一位诗人在某学校给学生作有关诗歌创作的学术报告, 准备朗诵一首诗时,发现诗作放在了学生的课桌上,于是走 下讲台去拿。他在上阶梯教室的台阶时,不小心摔倒了,学 生们顿时愣住了,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他身上。诗人站起 来稳住身体,指着台阶对学生们说:________________ 。 这一机智而又富于哲理的话语,不仅为诗人解除了尴尬,而 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在传统社会里,老师的概念比今天要宽泛。古代包括两 类人:一是为帝王出谋划策的军师、高参,比如伊尹、 姜太公、周公旦、管仲、范蠡等。二是在手工业、商业、 医药业、戏曲杂艺、武术宗教等向弟子传授技艺的人
尊师礼俗:拜师、敬师、报师、祭师。
拜师礼中的“束脩礼”和“释菜礼”。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就是十条干肉。束脩里一直沿袭到明清。 《通典》载唐代的学生入州、县学校,就要缴纳帛一匹、酒一壶, 干肉五条,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并有一定的礼节。 《明会要 先师孔子》:古者,士见师,以菜为贽”‘ 敬师:称呼——师父,恩师,再生父母 行为上——作揖行礼,起立回答,提问举手, 老师坐着,学生侍立一旁;路上相遇,趋行敬礼; 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
答: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作 诗(学习、工作等)也如此。
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 表述有不妥之处。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5分)
①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②今天我为
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
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 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 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 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 坏。”(快,指放肆的意思)
3、荀子把“天地君亲师”相提并论。把尊师提到国家 兴亡的高度上去认识,不能不说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旦日,视其书 常习诵读之
一会儿
第二天 温习
二 词类活用
蔡邕见而奇之
意动,认为他才能出众
名词做动词,穿鞋 为动,为我穿鞋 名词做动词,注视 形容词的意动,认为这奇怪
闻粲在门,倒屣相迎
父曰:“履我”
良殊大惊,随目之
良因怪之
良因异之,常习诵之
形容词的意动
三、特殊句式
邕曰:“此王公孙也”
黔敖为食于路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判断句 状语后置 省略句
企业为什么会看重这个小小的细节呢 ?
因为一个人的教养体现于细节, 细节展 现一个人的素质。可以说礼仪无小节,用 人单位正是由小节来考察一个人的人品与 教养。
爱幼——倒屣相迎
同辈间的尊重——嗟来之食
尊师——程门立雪
敬老——圯上老人
尊师——程门立雪
1、《尚书 泰誓》云: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2、《荀子· 礼论》中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
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 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⑧去年连战先生曾来这里拜谒, ⑨表达了对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⑩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 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⑾瞻仰中山先生的陵寝,⑿重温
先生的教诲吧!
【答案】:①处改为“朋友们”或“同学们”。 ⑦处 与⑥处对调,或⑥处与⑤处对调。 ⑩处删去“故地重 游”,或将其改换为合适的词语。
事例:
பைடு நூலகம்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管理人 员介绍了他们公司在2004年招收应届大学 毕业生时,就是由于一个细节录用了一名 学生。那天,西门子在总部的一个办公室 进行集体面试,因为办公室的门需要打卡 才能进入,在大家进入的时候,这位北京 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始终站在门里 面,主动帮助每一个人开门。他一直坚持 到最后一个人走进了门才放手,他所服务 的人中有一些就是来挑选新员工的部门经 理。结果,当他最后出现在面试考场时, 好几个部门经理对他都有很好的印象。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 ——礼仪习俗
短文六则
讲礼仪是做人的关键,成功的基石。
1990年,美国Syracuse大学管理 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幸福》杂志所列 的100家大公司的高级执行经理和人事 主管同时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 显示,英国93%和美国96%的公司经 理一致认为礼仪和个人形象显示对于 获得成功非常重要。
作业: 1 将文言知识总结到摘抄本上。
2课下讨论:对待古代礼俗,如何辩 证看待,并将其发扬光大?
再 见
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判断句 古城山下黄石即矣。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
判断句
被动句
敬老——圯上老人
1 谈谈你所知道的张良。 2 梳理思路,回答以下几个 问题。
①文章叙述了张良和老人之间 哪两件事?
②在为老人“取履”过程中张 良的变化?表明什么?
③相见的次数及时间?
④老人的目的?这个情节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