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术中高热,原因是什么?

合集下载

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与合理治疗

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与合理治疗

整理课件
22
部分淋巴瘤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而以长 期发热为主要表现,诊断极为困难。应行X 线胸片、腹部B超或胸腹部CT扫描检查有 无纵隔或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肿 大,尤其是融合成团块。淋巴瘤在B超下多 表现为低回声型团块。
整理课件
23
CT扫描显示大多数淋巴结为均匀强化 密度,部分为均匀与不均匀密度并存,与 淋巴结结核呈花瓣状或多环状强化不同, 有一定的特征性。确诊有赖于淋巴结穿刺 病理学检查证实。
整理课件
11
肿瘤性疾病:随着CT、MRI等影像
学技术的发展,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约 占20%左右,其中以淋巴瘤所占比例最 高。
其 他:约占10%,包括肉芽肿性疾
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隐匿性血 肿、周期热、伪装热等。
整理课件
12
上述4类约囊括了80%~90%的FUO 病因,但是尽管在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医 院中,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诊治,并 且使用了现代医学仪器、分子生物学与生 物化学等诊断技术,仍有约10%的发热待 查患者始终不能查明原因,且这一比例仍 有不断升高的趋势。
整理课件
18
IE(感染性心内膜炎)作为FUO的常 见病因,近些年来临床表现有所变迁,多 不典型,有时造成诊断困难。主要表现在 基础心脏病中风湿性心脏病较过去明显减 少,先天性心脏病明显增多,特发性二尖 瓣脱垂及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也占有一定 比例,部分则无器质性心脏病;
整理课件
19
经皮肤、口腔感染者减少,而心脏导 管或手术作为诱因者较以往增多;皮肤病 变如Olser结节和Janeway结明显减少, 杵状指、脾肿大也较少见;致病菌中金黄 色葡萄球菌较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它可 见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 以及真菌等;

不明原因发热防治规范

不明原因发热防治规范

不明原因发热诊疗指南一、定义及分类不明原因发热(FUO)是指体温数次超过38.3℃,发热持续3周以上,经1周住院检查仍未确诊的发热。

根据疑似病因将不明原因发热分为:经典型、医源型、免疫缺陷型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各型不明原因发热的特点不同,要与不同疾病相鉴别,诊断程序也不相同。

另外应根据定义排除普通发热及自限性发热。

1.经典型经典型包括符合以往不明原因发热标准的病例,强调既往的健康人。

要求在医院检查至少3天,3次门诊检查或1周的全面系统的门诊检查,仍未明确发热原因者。

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恶性肿瘤、胶搏血管病。

2.医源型医源型是指住院至少24小时,数次发热,人院前未证实有明确感染源(尽管有可能被感染),至少观察3天而未明确发热原因。

病因包话细菌性静脉炎、肺栓塞、梭状芽抱杆菌小肠结肠炎、药源性发热。

经鼻食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窦炎也是可能的原因。

3.免疫缺陷型即中性粒细胞减少型是指反复发热,中性粒细胞不超过500个/ml3,观察3日仍未明确发热原因者。

发热多由条件性致病菌感染引起,这类患者大多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要考虑到真菌引起的隐性感染,如肝脾念珠菌病和曲毒病,而少见的单纯疙疹病毒感染,多伴有典型皮肤症状。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是指门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人反复发热超过4周或住院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人反复发热超过3天。

尽管急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是经典型不叫原因发热的重要病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也可导致条件性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患者的不明原因发热要与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如鸟一胞内复合分枝杆菌肺炎、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及巨细胞病毒。

在病因诊断中还要充分考虑地理因素。

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中,非感染因素较为少见,包括淋巴瘤、卡波西肉瘤及药源性发热。

二、鉴别诊断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关键在找出病因,临床上主要应鉴别四类疾病,即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可引起发热的疾病。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与处理主讲人:单连旭时间:2018-01-26地点:内三医生办公室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

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

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

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

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准确定义1.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①发热史:包括发热起始时间、热程、热型和热度;②发热规律:是否伴有寒战,是否有节律性,是否总与其他特定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相伴随,是否有季节性;③疾病史:如结核病和与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疾病的病史;④特殊地区(疫区、牧区)定居或旅游史;⑤其他病史:如手术史、用药史和冶游史等。

这些病史对确诊大部分FUO病因非常有益,但某些医师经常会忽略病史的重要性,常泛泛地询问病史,或对患者提供的某些病史充耳不闻。

如果能对某些病史线索追根溯源,往往能够很快发现病因。

(二)认真、过细、彻底的体格检查:1.不放过任何可疑体征;2.不放过任何部位;3.需要引起重视一些重要的体征: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等4.容易被忽视的体征:口、咽、甲状腺,等2. 认真、详细、彻底的体格检查体检时需注意:①不能放过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一些易被忽视的部位,如口腔、咽喉、甲状腺和指(趾)端等;②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③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上述体征很可能为FUO的病因诊断提供线索。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神经性发热
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常伴随有头痛、失眠、焦 虑等症状。
06 不明原因发热的预防与注 意事项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
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增强心肺功能,提 高身体抵抗力。
进行力量训练
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抵抗病毒 和细菌感染。
保持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 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肿瘤性疾病
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常伴随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
药物热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等可引起发热,常伴随有皮疹、关节 痛等症状。Biblioteka 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中暑
由于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起的发热, 常伴随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引起的发热,常伴随 有心悸、多汗、消瘦等症状。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感染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
合理饮食
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在流行病高发期,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及早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
观察病情
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伴 随症状,如持续高热、 寒战、头痛等,及时就 医。
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不明原因发热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患者治疗,改
善患者预后。
定义和分类
定义
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时间长、热型不规则、伴随症状不明显或缺乏特异 性,且经过常规检查和初步治疗后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发热。
分类
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和病因,不明原因发热可分为急性发热、亚急性发热和慢 性发热。其中,急性发热病程在2周以内,亚急性发热病程在2周至3个月之间, 慢性发热病程超过3个月。

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重要病因

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重要病因
感染仍是FUO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根据近年我科不明原因长期发热110例临床分析显示,感染性疾病占FUO病因的52.7%,其中细菌性感染47例包括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腹腔脓肿等,而结核病占感染性疾病的46.6%,且以肺外结核居多(占结核病的2/3);其次CMV病毒和其它既往不常见的病原体如伯氏疏螺旋体和HIV、阿米巴和真菌等引起的感染也可表现为FUO,值得注意。
近年来结核病有增多趋势,尤其是老年人,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不典型。结核病,特别是肺外结核如深部淋巴结结核、肝结核、脾结核、泌尿生殖系统结核、血型播散性结核及脊柱结核临床表现复杂,在长期不明原因发热中占相当比重,应予重视。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细致的体检可能提供一定线索,抓住可疑阳性线索,一追到底是明确诊断的关键。结核病一般起病缓慢,以长期低热为主,每于午后或傍晚开始低热,次晨体温可降至正常;可伴乏力、盗汗及消瘦等症状。或无明显不适,但体温不稳,常于活动后出现低热。部分患者可有间歇性高热,或病情进展时出现高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尽管患者高热,但一般情况相对良好,有别于一般细菌性感染或恶性病变发热患者的消耗和极度衰弱。患者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γ-球蛋白比例增高,血沉常增快,结核菌素(PPD)试验可呈强阳性反应。然而,PPD试验阴性并不能排除结核,特别是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其早期X线胸片可正常,李龙芸等总结整理1953~1997年中华内科杂志124例发热病例的临床病理讨论报道,7例经尸检证实肺内有血型播散性肺结核者中有4例生前胸片正常,生前作肝活检常有助诊断。该组14例结核病患者,仅1例生前诊断与尸检相符,余13例均误诊,值得注意。肺结核及颈淋巴结核一般不难诊断,可经X线胸相、痰查抗酸杆菌及淋巴结活检确诊。脊柱结核好发于下胸腰椎,患者常诉腰痛或髋部疼痛,活动后加重,平卧位亦不减轻,下胸腰椎正侧位相可发现椎体呈楔形变,若阴性,高度疑及本病者应作下胸腰椎的CT扫描以助诊断。肝脾结核很难诊断,一般需要病理证实,试验性抗痨治疗很难短期奏效。临床上遇不明原因长期发热伴进行性肝脾肿大,持续性肝区疼痛、压痛者应警惕肝结核的可能性,如伴贫血,球蛋白增加,碱性磷酸酶增高及血沉增快者,应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必要时在腹腔镜直视下作活检。对经皮肝穿刺和(或)腹腔镜检查阴性不能确诊的肝占位,且患者一般状态较好、乙肝标记阴性者,应及早剖腹探查确诊。脾结核可以FUO及脾肿大为主要表现,发热伴左上腹不适者应作腹部B超或CT扫描,有时可发现脾内占位病变,因脾结核或脾型淋巴瘤单凭临床表现和影像学鉴别有一定困难,1~2个月试验性抗结核治疗亦难奏效,及时剖腹探查有帮助诊断的作用,脾肿大者尚有治疗意义。总之,FUO并腹内肿块者应及早剖腹探查。值得注意的是,结核病尚可有变态反应性表现,可有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或关节痛及下肢结节红斑和发热,水杨酸制剂无效,仔细检查或询问既往有无结核病史,胸片发现结核灶或PPD试验强阳性提示结核,给予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可奏效。无反应性结核常见于严重免疫抑制患者,可出现高热、骨髓抑制或类白血病反应,应予重视。对可疑患者应及早行肝、脾、淋巴结活检。

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与合理治疗_翁心华

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与合理治疗_翁心华

·讲座·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与合理治疗翁心华 陈澍 1961年,Petersdo rf和Beeso n首次提出了原因不明发热(或称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 n orig in,FU O)这一临床概念。

由于FU O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而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临床工作中,常有医师将长期发热诊断为F UO,这是不正确的。

经典的F UO是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

国外对特殊人群的F UO有着特别的定义:(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者:体温>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患者热程超过3d仍不能明确病因即可诊断。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500×106/L,体温> 38.3℃超过3d且培养阴性2d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的F UO。

(4)住院患者:因非感染性疾病而入院的患者,发热超过3d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 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

也有作者认为,可将体温>37.5℃,热程超过2周归入FU O的范畴。

但根据国内的情况及我们的经验,经典的F U 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由于发热待查的患者已经经过多种检查仍未能明确病因,且一般病程又较长,因此盲目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退热药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鲜见,这不但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且延误、干扰了疾病的正确诊治。

因此,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应积极的进行病因诊断。

事实上若能熟悉F UO的常见病因构成及特点、详细询问病史、详尽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绝大多数的发热病因是可以查明的。

已报道,可引起F UO的病因超过200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其疾病谱有所不同,特殊人群的F UO病因构成也有其特殊性。

大致来讲可分为以下4大类:1.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引起F UO最主要的病因,以细菌引起的占多数,病毒次之。

[不明原因发热] 不明原因发烧是癌症先

[不明原因发热] 不明原因发烧是癌症先

[不明原因发热] 不明原因发烧是癌症先不明缘由发热(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

FUO的定义; 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大多沿用1961年Petersderf和Beeson提出的定义,即发热3周以上,体温(肛温)>38.3℃,入院后1周仍无法明确诊断者。

定义3周以上是为了排解自限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规定1周以上住院时间是为了保证能完成相应的各项检查。

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研讨会将FUO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38.5℃,经具体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试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发热的病理生理(一)体温的调整:机体具有两种掌握体温的系统,一是所谓行为调整,一是自身调整(即反馈调整系统)。

前者是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实现,其调整机构包括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整中枢。

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兴奋时散热增艰?和冷觉感受器(兴奋时产热增艰?;体温调整中枢在下丘脑,目前生理学上多采纳调定点的学说来解释体温调整中枢对体温调整的功能活动。

(二)致热原与发热的机制据现有的资料表明,除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包括甲状腺危象)、猛烈酝动、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等状况导致的产热过多,或因广泛皮肤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所致的散热障碍造成的发热以及功能性低热外,其余缘由所致的发热皆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整中枢有关。

致热原(pyrogens)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特别上升的物质的总称,微量物质即可引起发热。

目前已知的致热原可概括为两类:1、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原胆脘醇酮,又名尿睾酮),炎症的某些内源性因子、尿酸结晶、博来霉素等,这一类致热原,不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故不能直接进入下丘脑作用于体温中枢,而是通过宿主的细胞产生所谓内源性致热原再作用于体温调整中枢,引起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病因诊断经验谈

“不明原因发热”病因诊断经验谈
想“管”的人多起来了 “管”的水平提高了 呼吸科医师?风湿科医师? 呼吸科医师?风湿科医师?肾内科医 血液科医师?肿瘤内科医师? 师?血液科医师?肿瘤内科医师? 其他内科医师? 其他内科医师?少插手为好 简评医生专科化的利与弊 感染科医师统管? 感染科医师统管?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三、FUO病因诊断对临床医生的要求 FUO病因诊断对临床医生的要求
1.系统掌握内外科学理论和临床基础知识; 1.系统掌握内外科学理论和临床基础知识; 系统掌握内外科学理论和临床基础知识 2.熟练掌握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技能; 2.熟练掌握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技能; 熟练掌握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技能 3.掌握各种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方法,尤 3.掌握各种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方法, 掌握各种肿瘤的定性 其要认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其要认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过程、特殊规律、特殊表现; 发展 过程、特殊规律、特殊表现; 4.熟练掌握风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4.熟练掌握风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熟练掌握风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四、FUO病因诊断的一般方法 FUO病因诊断的一般方法
(一)全面了解病史,尤其是可能为发热原因 全面了解病史, 提供线索的相关病史: 提供线索的相关病史:
1.发热史:热程、热型、热度; 1.发热史:热程、热型、热度; 发热史 2.发热规律 是否伴有寒战、是否有节律性、 发热规律: 2.发热规律:是否伴有寒战、是否有节律性、是 否总是与其他特定症状伴随(如皮疹、 否总是与其他特定症状伴随(如皮疹、关节 ),是否有季节性 是否有季节性; 痛),是否有季节性; 3.疾病史 结核病,免疫功能低下相关性疾病; 疾病史: 3.疾病史:结核病,免疫功能低下相关性疾病; 4.特殊地区定居或旅游史: 牧区; 4.特殊地区定居或旅游史:疟区 、牧区; 特殊地区定居或旅游史 5.其他 如手术史、用药史、冶游史,等等。 其他, 5.其他,如手术史、用药史、冶游史,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明原因术中高热,原因是什么?
最近科里病例讨论分析了一个特殊的病例,也希望医学界的同行们参与到讨论中,给出你的意见!
1.病史简介
患者男,23岁,因“间断性头痛5年,近1年加重伴有头晕及双侧视力下降”入院。

辅助检查:头部核磁平扫及增强(2015-07-:3):影像所见:双侧侧脑室之间、四脑室上方见团块状稍长及短T1、稍长及短T2异常信号,大小约8.2×6.2×5.4cm,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地图样强化,病灶周围见少许水肿信号。

双侧脑室及三脑室扩张,中线结构向左移位。

枕大池扩张。

临床诊断:双侧侧脑室占位性病变(胶质瘤可能性大);梗阻性脑积水2.术中突发心率增快
患者入室以后由于紧张等原因曾出现短暂的心动过速,之后恢复正常。

下午1点30分开始心率开始上升到100次/分,最高上升到150次/分。

此时心动过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我们开始怀疑可能是以下原因1.麻醉过浅2.钡石灰出现问题3.过敏
我们做了相应的处理:首先加深了麻醉,并且查看PetCO2及钡石灰,最后进行了查体(解释一下患者术中液体容量
并不欠缺,术中还进行了输血,出现心率增快后补液后也无反应,详细见麻醉单)但是心率并未下降反而一路向上!
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查体时又发现患者体温升高,体温测量后腋窝温度达40度,我们此时怀疑心率增快可能和体温增高有关,那体温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怀疑以下原因:恶性高热、感染性发热、中枢性发热、输液反应、保温过度。

①恶性高热
恶性高热是指在易感体质的患者中,由麻醉药物激发、骨骼肌代谢亢进所致的一种以骨骼肌强直、突发性高热和高代谢状态(3H)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本病例与恶性高热有不符之处:首先非敏感人群,其次无明显诱因(未使用吸入麻醉药及琥珀酰胆碱),也无肌肉痉挛,同时最重要的无明显CO2增高。

②感染性发热
感染一直都是引起发热最主要的病因,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产生并释放内源性。

病人术前白细胞正常,术后当晚急剧升高,见下图本病例与感染性发热不符之处:首先,术后感染多发生于术后3-4
天,本病人当晚白细胞增高考虑和术中大剂量使用激素有关(术中给予了20mg地塞米松主要由于瘤体较大,侵犯较深,术者害怕术中刺激引起水肿)
③中枢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

中枢性发热在发热的各种病因中较为少见,其表现及处置也与常见的各种感染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热不同。

一般认为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的前部和视前区( POAH) 。

POAH 有两种温度敏感神经元,即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并以热敏神经元为主。

POAH 受刺激时产生出汗、皮肤血管扩张,损坏时则引起高热。

引起中枢性发热的疾病以脑血管病、脑外伤及脑部手术侵袭较常见,也可见于脑部肿瘤、癫痫、酒精戒断和急性高颅压等。

中枢性发热的治疗:一般解热镇痛抗炎药效果不佳,通常采用氯丙嗪25~50mg,肌注或静滴,每日2次,儿童每次0.5~1mg/kg。

同时采用物理降温如冰帽、冰毯或冷敷。

效果不佳者可试用静脉滴注冷生理盐水(4~6℃)或冷甘露醇,据报道对中枢性高热有显著疗效。

本病例与中枢性发热不符之处:首先,从心率变化趋势推测体温上升是渐进的过程,并非突然上升。

其次,躯干和四肢温度未发现明显差别。

同时患者心率明显增快,并且
术后伴有白细胞增高。

④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是临床采用输液疗法时出现的各种非治疗效应, 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很多也较复杂, 主要表现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波动在38 ~42℃。

大多数反应发生在输液后10 min ~4 h之间。

输液反应与本病例不符之处:首先,体温升高时距输液开始时间>6小时。

其次虽然大剂量输入液体,但输入速度不快。

最后更换液体后体温未下降。

4.最后的处理
我们最后给予了丙帕他莫进行了降温,患者体温降到38.5度出室,术后病房常规进行了抗生素治疗,三天之后体温恢复正常。

5.本病例需要改进之处
长时间手术及预计术中可能有体温波动的手术应提前做好体温监测,尤其当发现体温升高时,应做鼻咽温或肛温监测而不是腋窝温监测。

其次,当怀疑是输液反应时应及时更换液体,及时留取输液器及液体标本,以便化验检查。

最后,当一般的解热镇痛药物效果不佳且怀疑是中枢性发热时,应该在物理降温的同时使用氯丙嗪。

专家讨论后多倾向于中枢性发热,但是其他几种发热的可
能也有人支持,读者你更支持哪种原因?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