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文化的研究综述

海洋文化研究的另一个领域就是以海洋旅游为研究对象(陈智勇,2009:陈展之,20009), 重点研究如何挖掘滨海旅游资源的海洋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海洋旅游的独特性和品牌效应, 最终实现海洋旅游的发展。胡卫伟和王湖滨(2006)对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与开发策略进行了研 究,高怡和袁书琪(2008)借鉴《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曲金良 (1999b)对当前海洋旅游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包括重“旅游经济”轻“旅游文化”,甚至 以“旅游经济”的理念替代“旅游文化”;二、在海洋历史文化遗迹作为人文旅游景点、景区的 开发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小金矿”、“小煤窑”式滥开发现象;三、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研 究,尚乏相关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与协同作战。他还呼吁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曲金良,2004; 2005)。剧秋麟和尹卫平(2008)更加明确的提出积极推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措 施。
曲金良(2008)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针对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港口与航路、 文化传承、遗产遗迹及其开发与保进行研究论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张伟,2008) 期刊开展了浙江浙江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海洋文化与区域社会变迁等相关领域渔文化、海洋民俗文化和海洋文学等八个方 面,论述了舟山群岛的海洋文化发展及特质等。徐晓望(1999)对海洋文化理论的定位做了一 些归纳介绍,并重点对闽台区域海洋文化、海洋经济、航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进行了 探讨。张开城(2009)分析了广东省海洋文化资源状况、广东省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把广东海洋文化产业与浙江海洋文化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广 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建议和对策。张开城(2008)对海洋文化产业相关内容进行了论述,并以舟 山、青岛等地为研究案例,研究了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具体策略。钟晓毅(2008)等著海洋文 化精神品格在广东改革开放30年经济繁荣、制度变革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作用。2007年12 月,国家海洋局组织召开了首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中国海洋文化论 文选编》一书,书中共收集相关论文80多篇,论述类容涉及到海洋文化的诸多方面。
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新生力量

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新生力量随着人们对于海洋经济的关注日益增加,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了新生力量。
海洋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中的海洋实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而影响力广泛,国际地位崇高。
海洋经济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海洋经济与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海洋经济是指利用海洋资源和开发海洋功能所创造的经济总量。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经济的新兴领域。
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世界上70%的地球表面被海洋覆盖,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利用将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 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海洋经济涉及领土、海洋、气象、环保等多个领域,要求国家有较高的综合实力才能勇于开发与利用。
3. 带动区域发展。
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利用将会促进我国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4. 增加就业机会。
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利用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海洋经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海洋工程、海洋渔业、海洋能源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但总体来说,我国的海洋经济仍面临着一些问题:1. 少数区域高度集中,低水平地带化现象严重。
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着明显的区域差异问题,少数区域高度集中,大部分地区缺乏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
2. 海洋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主要以传统渔业为主,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在我国的海洋经济中的占比较低。
3. 海洋法律法规不完善。
海洋经济的发展受到海洋法律法规的限制,目前我国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需加强。
4. 缺乏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加强人才培养、科研与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措施。
三、建设海洋强国的新生力量要建设海洋强国,必须依靠海洋经济的发展,积极开展海洋经济的创新。
中国的海洋文明趋势

中国的海洋文明趋势中国的海洋文明是指中国在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海洋战略的重点调整,中国的海洋文明正逐渐展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首先,中国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海洋生态补偿,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以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同时,中国加强海洋资源的科学调查和监测,加大海洋科研力度,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其次,中国加强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海洋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积极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一方面,中国加大对沿海地区和岛屿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另一方面,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海洋经济合作,推进海洋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海洋产业链的构建。
第三,中国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海洋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海洋力量的文化基础。
中国通过加强海洋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升,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加强对海洋历史、海洋文学、海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和保护,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丰富海洋文化产品供给。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文化交流,扩大海洋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海洋文明交流与互鉴。
第四,中国积极推动海洋治理和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和地区合作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中国加强与各国的海洋治理和合作,共同应对海洋问题和挑战。
中国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合作解决争议和分歧,在南海、东海等海洋争议的处理中积极寻求和平与稳定的解决方案。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海洋法治,加强海洋法规制定和执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和海洋权益,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和有效的海洋治理机制。
综上所述,中国的海洋文明正呈现出保护与利用并重、发展与合作并进、传承与创新共存、和平与法治并举的趋势。
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

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1. 简介中国拥有庞大的海洋领域,自古以来海洋文化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中。
海洋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理念,更是对海洋资源的探索和开发的推动力。
本文将探讨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
2. 海洋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有关海洋的古籍、诗词和传说,如《山海经》、《岛夷志异》等。
这些文化传承成为海洋开发的重要背景。
3. 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海洋文化强调和谐、包容、勇敢和创新。
这些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和谐:海洋文化强调与海洋的和谐相处,把海洋视为人类的朋友而非敌人,倡导环保、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
•包容:海洋文化注重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包容性发展,推动海洋经济的共赢。
•勇敢:海洋文化以英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鼓励人们攀登海洋的高峰,积极参与海洋经济的创新和探索。
•创新:海洋文化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新的海洋科技和资源,推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
4. 海洋文化的影响4.1.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海洋文化中的和谐和包容精神,引导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国海洋经济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也注重海洋环境的保护。
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中国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2. 海洋旅游的发展海洋文化的勇敢和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国海洋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海岛、海滨城市和海洋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海洋旅游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中国海洋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4.3. 海洋科技的突破海洋文化中的勇敢和创新精神激发了人们对海洋科技的研究和突破。
中国海洋科技在深海勘探、海洋能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国海洋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持。
4.4. 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海洋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渔业、海洋交通、海洋工程、海洋药物等领域不断壮大。
海洋文化论文:海洋文化与海南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海洋文化论文:海洋文化与海南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思考摘要: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有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海南海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海南海洋文化文化产业发展乃至整个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深入挖掘区域海洋文化的内涵,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氛围,推进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提升海洋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海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产业;文化资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陆地可供开发资源的减少,世界各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
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理论、海洋战略等海洋文化因素,决定着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着竞争的成败。
然而,种种激烈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海洋文化的竞争。
对海南而言,建设国际旅游岛,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巨大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
但是,与广东、山东、江浙一带相比,海南海洋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还不够强,缺乏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在建设、开发和研究探索上还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化研究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一、海洋文化的定义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1]海洋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

什么是海洋文化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文化的起源。
人类活动与海洋息息相关,黑格尔曾对大海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作过这样的描述:“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他便是这样从一片巩固的陆地上,移到一片不稳定的海面上,随身带着他那人造的地盘———船———这个海上的天鹅,它以敏捷巧妙的工作,破浪而前,凌波以行……”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在与海洋资源的互动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关于海洋文化概念的定义,学术界历来都存在争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
综合所述,对海洋文化我们可以理解为:从广义上来讲,海洋文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缘于海洋而生成,与内陆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对于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物质的、社会的、行为的、精神的文明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与传统的大陆文化相比,海洋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它的最大特点是胸怀宽阔看世界。
海洋是流动变化的,有较大的自由度,给人的感觉从来都不会存有狭隘观念与保守思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洋的广阔与一望无际而表现出的大气和开放姿态,表明了海洋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所体现出的求同存异的精神,正是海洋文化的魅力所在。
同时,海洋文化还代表永不畏惧、永不停息,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海洋文化积极向上、敢闯敢试的真实写照。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精神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明显的。
“海兴国强民富,海衰国弱民穷”,海洋文化的兴衰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
我国是一个沿海国家,拥有辽阔的海疆海域和丰富的海洋国土资源。
在这片广袤的海域中,中华民族开创了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
关于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的建议干这行这么久了,今天就分享点关于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
首先呢,我觉得海洋经济要发展,科技创新是个大事。
我之前参与一个海洋养殖项目的时候,那技术真是跟不上,都是些老一套的办法。
就像我们还在用马车赶路的时候,别人都开上汽车了。
现在很多海洋产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太小,我感觉这得改。
比如说海洋能源开发,像潮汐能、风能这些,要是没有新技术的推动,根本没法跟传统能源竞争。
但是呢,创新不是说说就行的,这得靠专业的人才。
可是现在海洋领域的专业人才啊,真不好找。
高校培养的相关人才数量感觉不太够,而且很多还都被国外的一些机构给吸引走了。
这就像自己辛辛苦苦种的树,结果果子被别人摘了。
这该咋办呢?我觉得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强和高校的合作,给高校投资搞研发项目,然后优先录用这些项目培养出来的学生。
另一方面,国家也得给一些政策上的倾斜,比如说相关专业的奖学金可以提高点,吸引更多人报考。
哦对了还有,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也特别重要。
之前我见过一个小的渔业公司,为了短期赚钱,那网眼做得特别小,小鱼苗都全捞上来了。
这就是典型的杀鸡取卵啊。
海洋资源要是这么折腾下去,很快就枯竭了。
企业也好,渔民也好,都得明白这个理。
政府得加大监管的力度,定好严格的捕捞标准和处罚措施。
说到海洋旅游,我也有点想法。
现在很多沿海城市都搞海洋旅游,但就是没做出特色来。
到处都是千篇一律的沙滩、阳光、海浪。
我感觉可以深入挖掘下海洋文化内涵。
就像海南那边有些地方,把黎族文化和海洋结合起来搞旅游项目,就很有吸引力。
在海洋旅游设施建设方面,也别光想着高大上,有时候一些接地气的小创意反而更受欢迎。
比如在海边设一些平价的水上小屋出租,能让游客住得离海更近。
在海洋经济的市场推广这一块,我觉得也有不少问题。
很多好的海洋产品和项目,就因为推广不到位,一直火不起来。
就像我知道一个新的海洋环保产品,质量特别好,但就是没多少人知道。
这就得借鉴一些网红产品的推广模式,在社交媒体上多宣传,找一些有影响力的博主合作啥的。
大国崛起影片第一集观后感150字5篇

#大国崛起第一集观后感150字1《大国崛起》前言部分有这样的描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
阐述其发展历史,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大有裨益。
”这就对本书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大国崛起》一书以“九大国”的兴衰为主线,剖析其兴盛的背景和原因,并通过大国崛起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
全书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
在中国全力争取和平崛起,大国复兴的战略发展时期,此书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和时代性。
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崛起强盛的希望和激情,这也就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九大国家应运时代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崛起。
通过本书不难发现,本来西方大国的定义并不是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他们之间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第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以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第二,曾经经历_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三,就是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或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总之,《大国崛起》一书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启迪人们:崛起,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事物变化趋势,立足创造性地化解难题,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
进入二十世纪后,寻求摆脱危机的良策,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则是崛起的必然要求。
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08
海
洋文化是长三角区域海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长三角海洋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
生产力。
早在70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长三角沿海先民已经能够制造和利用舟楫开始海上航行,并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到所及之处。
自此,长三角沿海居民在这块辽阔的海域上挥洒着智慧与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世骇俗的历史文化奇迹。
从河姆渡人最原始状态的海洋捕捞与长距离的航海活动,到声名远扬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时庞大的船队,再到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的全线贯通,都充分展示了长三角区域的人民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智慧与能力。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海洋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突出表现为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山青水秀的海洋景观文化、精美独特的海洋盐业文化、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文化,还有富含海洋特色的渔业文化、港口文化、科教文化、体育文化、文物古迹、名人文化、文学艺术等。
长三角区域海洋文化虽历经数千年的演进、整合与重构,但其基本精神却一脉相承: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创新力,植根民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海洋文化的先进性将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海洋战略决策的方向,继而影响国民经济等综合力量的建设。
可以说,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
纵观国际舞台,滨海国家与地区竞相把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作为自己重大的发展战略。
根据《2009年美国海洋和沿海经济发展报告》,美国海洋产业中滨海旅游与娱乐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约占海洋经济就业总量的
75%,生产总值的51%。
目前,长三角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不相适应。
因此,“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区域各地政府部门、企业等要从科学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把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制定长三角区域海洋文化产业区域特征的战略性规划。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要注重发掘本区域海洋文化的特色,对现有简单、粗放、雷同的海洋文化产业项目进行资源整合。
当前,长三角各地应该围绕中央有关
文件精神,制定长三角区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将发展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理念、目标、战略定位、具体对策、路径选择、配套政策、重点项目和实施方法等充分体现出来。
二是发挥政府在区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以政府主导为特征的产业推动模式基本确立。
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协调功能,积极推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门类的协调,不同区域之间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保障海洋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体系,如制订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
资源保护法、文化投资法、文化市场管理
法等等;要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消除民资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的体制性障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投资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三是按照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
求,抓重点突破,培育产业品牌。
从各地实际出发,确定一批发展基础好、前景好的重点产业门类;组织实施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具有先导性的重大工程项目,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形成一批文化领军企业。
通过深入挖掘极具海洋特色的海商文化、
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渔业文化等文化遗产,重点推进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休闲体育业以及海洋文艺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努力将其培育成海洋文化强势品牌。
四是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吸纳和培育海洋文化产业人才。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懂文化、会管理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充分利用区域内高等院校密集的优势,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培养海洋文化产业领域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建立一批创业创新平台,完善涉海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引导人才资源向涉海企业流动,形成海洋产业人才高效汇聚、快速成长、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
苏勇军
■岱山县举行的海洋文化节沈磊摄
长三角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