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精编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武冈市邓元泰镇中学潘用江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对量筒的正确使用。
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2、实验重难点重点知识:(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2)会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
难点知识:如何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实验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
②、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③、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使学生学会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二、说教法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理规律。
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学生体验:实验桌上放着两个完全相同的铝块和铅块,你能用什么方法鉴别它们?(二)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方案提出猜想后,归纳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找出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
天平的使用方法在“质量”一节中已经学习过,本节课重点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先让学生观察量筒,通过自学、交流,初步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密度》说课稿范文模板10篇 密度说课稿范文模板教学重难点

《密度》说课稿范文模板10篇密度说课稿范文模板教学重难点下面是整理的《密度》说课稿10篇密度说课稿教学重难点,以供借鉴。
《密度》说课稿1各位老师好:我是阳光中学的一名物理教师宁二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密度》。
说的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将来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
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密度公式是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应注意强调公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和变形。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密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密度鉴别物质,计算质量和体积。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宜过高,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重点:(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
(2)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
难点:(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并更好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我采纳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概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
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量筒的使用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民勤六中许晓玲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
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实验步骤及实验误差产生原因,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教学环节一、课堂前置作业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2、利用课本说说规则固体密度测量,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学生自学演示排水法测量小石头体积的方法教学环节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1、设计实验方案首先学生分组按照不同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然后各组间交流所采用的实验方案。
根据交流结果分析实验方案的不同,分析实验误差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案:(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最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教学方法: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教具准备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二、新课教学[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投影]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二、测水的密度.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师]为什么呢?[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生]三次为宜.[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师]具体如何来测呢?[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师]怎样测呢?[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生]有.[师]怎么测呢?[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参考实验数据:ρ铁:7.9_103kg/m3ρ铝:2.7_103kg/m3ρ铜:8.9_103kg/m3 ρ花岗岩:2.6~2.8_103kg/m3ρ水:1.0_103kg/m3《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2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密度的测量难点:密度的测量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一)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活动:想想做做怎样使用量筒?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丈量物质的密度》讲课稿敬爱的各位领导:下午好!今日我讲课的题目是《丈量物质的密度》,下边我从教材剖析、教法、学法、教课过程、教课反省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1.教材剖析这是一节丈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易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经过这节课的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习和掌握天平易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能够经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达成实验。
让学生在前方经过一个比较单调的学习过程后,去体验一个完好的实验过程,这既让学生加深对密度是物质自己性质的理解,又让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育学生的研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突出了新的教课理念实现学生由接受性向研究式学习根本转变的过程,所以对实验活动的安排就特别重要。
该实验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实验,对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要进行复习,关于用量筒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的方法要进行指导,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赐予实时的纠正。
2.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习和掌握天平易量筒的使用;(2)经过实验进一步稳固物质密度的观点;过程目标:经过实验研究,经历研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丈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感情目标:培育学生谨慎的、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3.教课要点:丈量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4.教课难点:剖析丈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丈量次序的不一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二、说教法因为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这就需要指引学生先议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但因为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关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我直接给出,学生自己着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
所以本节课我采纳了议论与实验相联合的教课方法。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质量的丈量,天平的使用的基础长进行的。
关于刚才接触密度这个观点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观点的理解其实不透辟,学生的物理思想基本上还处在详细运算阶段,存在思想片面性和浅薄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课中再给学生增补必需的学习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1)

《测量物质的密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
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量筒的使用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
特别强调1ml=1cm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
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要测出物质的密度,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师生互答
(1)量筒的使用:(观察量筒)
师问:
1)量筒的单位标度,最大测量值,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2)使用量筒读数时,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
仔细看书回答问题)(先让学生用身边的量筒测量一下烧杯中一部分液体体积)
(2)如何利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启发学生回答
1)把不溶于水的,并能沉入水底的物体,可以利用量筒中的前后两次液体的体积差测出物体的体积。
(即排水法)
2)对于不沉入水的物体可以用针压到水中,求出两次液体的体积差,就是物质的体积。
(即针压法)
3、设计实验
综合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一组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杯;
(2)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总;
(3)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
(4)利用公式计算ρ=(M总-M杯)/V
二组实验步骤:
(1)用量筒测量一些盐水的体积V;
(2)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杯;
(3)把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总;
(4)利用公式ρ=(M总-M杯)/V计算密度。
三组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总;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量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剩;
(4)利用公式计算ρ=(M总-M剩)/V。
学生自己设计完实验步骤后,引导学生交流该组提出的实验步骤的方案,指出前两种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后,确定本次实验的合理步骤。
合理的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总;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量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剩;
(4)利用公式计算ρ=(M总-M剩)/V。
让学生按照讨论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所测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并通过计算得出盐水的密度。
再让学生分别按另外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认真准确的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实验结果,并作总结:
通过学生的三次测量,学生会发现,每次测量值都不一样,让学生再次讨论不一样的原因,以及哪一次比真实值大,哪一次比真实值小,找出原因。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预想到学生在设计实验步骤可能只有一种,但实际上课时,学生的实验方案有很多种,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对学生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我也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教师和他人的帮助主动获得的,只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而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上属于学生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测量盐水的密度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总;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量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剩;
(4)利用公式计算ρ=(M总-M剩)/V。
六、布置作业
从测盐水密度得到的启发,自行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来完成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测量的实验。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内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