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师试题解析版后续提纲

合集下载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物理专题强化二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物理专题强化二

撞.
答案:(1)22.5 m (2)不能避免相撞
考点二
考点二 图像法在追及相遇问题中的应用 1.利用v-t图像分析追及相遇问题:在有些追及相遇情景中可根据 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v-t图像,再通过图像分析计算得出结果,这
样更直观、简捷.
2.若为x-t图像,图像相交即代表两物体相遇;若为a-t图像,可转 化为v-t图像进行分析.
考向1 x-t图像、v-t图像中的追及相遇问题 例3 [2024·山东泰安市联考]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 动的位移—时间(x-t)或速度—时间(v-t)图像,t1时刻两车恰好到达同一地 点.关于两车在t1~t2时间内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是x-t图像,则当甲车速度为零时,两车的距离最大 B.若是x-t图像,则甲、乙两车的速度相等时,两车间的距离最小 C.若是v-t图像,则两车间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 D.若是v-t图像,则两车间的距离不断增大
速直线运动,求: (1)t0的值;
答案:(1)3 s (2)2.75 m/s2
(2)刹车后,甲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至少多大?
例2 如图所示为某城市十字路口道路示
意图,道路为双向四车道,每个车道宽
度为2.4 m.某自行车从道路左侧车道线
沿 停 车 线 向 右 匀 速 行 驶 , 速 率 为 14.4
像的交点表示相遇,分析速度—时间图像时,应抓住速度相等时的
“面积”关系找位移关系.
例1 [2024·江西赣州统考]大雾天气,有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车道
上匀速行驶,甲车在后速度为v1=14 m/s,乙车在前速度为v2=10 m/s, 某时刻甲车车头与乙车车尾间的距离为L0=30.5 m,此时乙车突然以 大小为a0=1 m/s2的加速度刹车,经过时间t0甲车车头与乙车车尾间的 距离减为L=14 m,为了两车避免相撞,此时甲车也立即刹车做匀减

初二下物理复习提纲及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初二下物理复习提纲及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初⼆下物理复习提纲及期末复习题(含答案)初⼆下物理复习提纲(教科版)⼒的运动⼀、知识结构:1、⼒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

2、⼒产⽣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可以不接触)。

3、⼒的性质:物体间⼒的作⽤是相互的(相互作⽤⼒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等,⽅向相反,作⽤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时,施⼒物体同时也是受⼒物体,反之,受⼒物体同时也是施⼒物体。

4、⼒的作⽤效果:(课本P117)图8-2,图8-3,图8-4说明:⼒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图8-5,图8-6说明:⼒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向是否改变5、⼒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顿简称⽜,⽤N 表⽰。

⼒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的⼒⼤约1N。

6、⼒的测量:⑴测⼒计:测量⼒的⼤⼩的⼯具。

⑵分类:弹簧测⼒计、握⼒计。

⑶弹簧测⼒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成正⽐。

B、使⽤⽅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计上的⼒不许超过它的最⼤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容易观察的量显⽰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种思路。

这种科学⽅法称做“转换法”。

利⽤这种⽅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计、压强计等。

7、⼒的三要素:⼒的⼤⼩、⽅向、和作⽤点。

课本(P120)图8-12,8-13说明:⼒的作⽤效果与⼒的⽅向和⼒的作⽤点有关。

8、⼒的表⽰法:⑴⼒的图⽰:A、定义:⽤带箭头的线段把⼒的三要素表⽰出来的做法。

B:具体做法:沿⼒的⽅向画⼀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的⼤⼩,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的⽅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的作⽤点。

在图中附有标度。

⑵⼒的⽰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出⼒的⼤⼩,只表⽰出⼒的⽅向和作⽤点的简易图⽰叫⼒的⽰意图。

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试卷及答案解析

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B.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C. 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 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答案:D解析:A选项:液体很难被压缩,这主要是因为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当外界压力试图压缩液体时,分子间的斥力会抵抗这种压缩,而不是引力。

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这是因为海绵内部存在许多空隙,这些空隙被压缩了,而不是分子间的间隙被压缩。

分子间的间隙是微观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扫地时尘土飞扬,这是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所以C选项错误。

D选项: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当两块铅块紧压时,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到足够近,分子间的引力就会发挥作用,使两块铅块结合在一起。

所以D选项正确。

2、关于电流和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路中有电压,电路就一定有电流B. 电路中有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有电压C. 电路两端无电压,电路中就一定无电流D. 导体中有自由电荷,导体中就一定有电流答案:B;C解析:A选项:电路中有电压,但电路不一定有电流。

因为电流的产生除了需要电压外,还需要电路是通路。

如果电路中有断路或短路,即使有电压也不会有电流。

所以A 选项错误。

),电流的存在必然意味着电路两端B选项:电路中有电流,根据欧姆定律(I=UR存在电压。

所以B选项正确。

C选项:电路两端无电压,根据欧姆定律的逆推(如果I=0,则U=0),电路中就一定无电流。

因为电流是由电压驱动的,没有电压就不会有电流。

物理总复习提纲(人教版)解析

物理总复习提纲(人教版)解析

决战2012中考物理详细知识点集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五、声音的特性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 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 。

最新-物理师试题解析版第一部分(全)

最新-物理师试题解析版第一部分(全)

真题解析第一篇(钴-60)图1 钴60关系图谱总表今天是个令人鼓舞的日子,中国女排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刷新整个世界对她们的看法,她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进行整理真题,初步的扫了一下年份,虽然不是太详细,发现真的是比较散,之前似乎也没看见过整理的版本,以至于我看到题目却也不知道怎么去解析比较合理。

今天只是发个示范,预计下周末会对今天发的题目再进行一个详细的解析。

(暂定一周解析一类题目)这大概就是我以后进行解析的一种思路,如果大家觉得可以的话,就将钴60这一部分就作为真题解析的引导做第一篇吧。

从上面图表分析可知,看到钴60时候我们可以想到什么?1. 钴60是一种放射性核素,而且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核素(注意人工与天然的定义和分类),它释放的是γ射线,它可以作为医用放射源,用于钴60治疗机和伽玛刀。

2. 说到钴60,我们就应该知道放射性的一些基本常识:元素的表达方法、放射性衰变表达式、放射源表示的量(活度、比活度)、半衰期、射线能量、衰减和吸收规律(平方反比、指数衰减)、半价层、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照射量、比释动能、吸收剂量等。

3. 钴60治疗机发展历史、性能参数(如半影、最大百分深度剂量深度)、治疗技术等 4. 伽玛刀发展史、放射源个数、源焦距、定位精度、治疗病灶大小范围、QA 等图6 辐射来源分类一、知识点解析1.1根据辐射照射的来源:(1)天然本底辐射:由天然辐射源造成的辐射,是正常生活条件下,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最主要来源。

(2)人工辐射:医疗辐射为主要来源。

1.2根据照射方式来分:(1)外照射:辐射来自体外。

(2)内照射:放射性核素通过人们饮水、摄食和呼吸等方式进入人体内部,形成内照射。

2.人类受到照射的辐射源主要有两类: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

2.1天然辐射源主要有三类: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

(1)宇宙射线:来自外层空间,主要成分是高能质子和高能α粒子,称为初级宇宙辐射。

物理师试题解析版第二部分(真题部分)

物理师试题解析版第二部分(真题部分)

有关模体的历年真题(2014.6)模体是由下述哪一替代材料构成的模型 ( D )A、软组织B、水C、聚苯乙烯D、人体组织E、脂肪(2014.80)在水替代材料中测量剂量时,与水体模相比较,对吸收剂量测量的精度不应超过如下哪一水平,否则应改用较好的材料( B )A、0.5%B、1.0%C、1.5%D、2.0%E、2.5%(2012.65)水的质量密度为1.00,电子密度为3.34,有效原子序数为7.42,最适合替代的组织是( C )A、骨B、肺C、肌肉D、脂肪E、脑解析:根据知识点解析中ICRU 44号报告中的定义,结合图表给出的肌肉的质量密度1.04,电子密度为3.44,有效原子序数为7.64 。

(2012.67)对中、高能X(γ)射线,康普顿散射为主要相互作用形式。

模体的质量密度、厚度、原子序数之和及原子量之和,分别用ρ,T,Z,A表示。

模体的等效性是指( E )A、ρ相同B、Z相同C、A相同D、T×ρ×(Z/A)相同E、ρ×(Z/A)相同解析:电子密度,考的是电子密度与质量密度换算的计算方法。

(2012.98多选题)对于光子束,组织等效或水等效要求匹配的三个参数是A、质能吸收系数B、线性阻止本领C、线性散射本领D、质量阻止本领(原题为“质量组织本领”,估计为打印错误)E、质量散射本领(2010.23)关于组织替代材料的论述中,更为准确的描述是:与被替代的人体组织具有近似相同的 ( A )A、射线吸收和散射特性B、质量密度C、电子密度D、总线性衰减系数E、总质量衰减系数(2010.72)对于X(γ)射线,组织替代材料必须与组织具有相同的 ( C )A、反射系数B、吸收系数C、总线性衰减系数D、碰撞系数E、弹性系数有关放射源定义的历年真题(2013.26)在X(γ)射线射野剂量学中,放射源(s)一般是指放射源哪一平面中心 ( A )A、前表面B、中心表面C、后表面D、横截面E、矢状面有关平方反比定律的历年真题(2010.139)下列介质中,光子线的传播遵守平方反比定律的是( C )A、水B、有机玻璃C、空气B、固体水E、人体体模有关表面剂量的历年真题(2012.8)远距离放射治疗中,对表面剂量几乎没有影响的因素是( E )A、准直器的散射线B、均整块的散射线C、模体的反向散射线D、光子与射野挡块所产生的散射电子E、治疗机房的墙壁所产生的散射线(2011.54)光子线的表面剂量大小受能量和射野大小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能量越高,射野越小,表面剂量越高B、能量越高,射野越大,表面剂量越高C、能量越低,射野越小,表面剂量越高D、能量越低,射野越大,表面剂量越高E、能量影响相对较小,射野大小对表面剂量影响很大有关外照射光子源设备的历年真题(2010.143)实现光子线外照射的治疗机器主要包括( 参考答案A? )A、同位素、X射线机和直线加速器(这是原版真题,现在好多版本中同位素后的顿号掉了)B、60Co治疗机、直线加速器和模拟机C、同位素治疗机、X射线机和直线加速器D、60Co治疗机、X射线机和模拟机E、同位素的后装治疗机、X射线机和直线加速器解析:其实此条题目有点不严谨,所以我们只能用排除法选最佳答案。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物理2.3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物理2.3
答案:D
考向2 正交分解法 例4 [2024·山西大同模拟]2023年1月,央视新闻报道称,玉兔二号即
将迎来小伙伴,结束单打独斗的服役生涯,嫦娥七号将首次携带“飞
跃探测器”登月,其中探测器的结构形似蜘蛛,采用六足构型(如
图).对称分布的六条轻质“腿”与探测器主体通过铰链连接,当探
测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六条“腿”的上臂与竖直方向夹角均为θ,
考点一 受力分析 ●———【必备知识·自主落实】———● 1.受力分析的定义 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外力都找出 来,并画出受力__示__意_图___,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 2.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1)养成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受力分析的习惯. (2)涉及弹簧弹力时,要注意拉伸或压缩可能性分析. (3)分析摩擦力时要特别注意摩擦力的方向. (4)对于不能确定的力可以采用假设法分析.
考向1 合成法 例3 [2023·浙江6月]如图所示,水平面上固定两排平行的半圆柱体, 重为G的光滑圆柱体静置其上,a、b为相切点,∠aOb=90°,半径 Ob与重力的夹角为37°.已知sin 37°=0.6,cos 37°=0.8,则圆柱体 受到的支持力Fa、Fb大小为( ) A.Fa=0.6G,Fb=0.4G B.Fa=0.4G,Fb=0.6G C.Fa=0.8G,Fb=0.6G D.Fa=0.6G,Fb=0.8G
A.
3 9
B.
3 4
C.
3 2
D.
3 3
答案:D
考向3 整体法、隔离法解决静态平衡问题
例6 (多选)[2024·广东深圳质量检测]如图所示,质量M=3 kg的木块
套在固定的水平杆上,并用轻绳与小球相连.现用与水平方向成60°
角的力F拉着小球并带动木块一起向右匀速运动,F=10 3 N,运动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物理14.3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物理14.3

第3讲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考点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必备知识·自主落实】一、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1.________.2.热传递.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实质是能量守恒定律1.内容: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变化量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________与外界对它所做的功的和.2.表达式:ΔU=________.3.三、能量守恒定律1.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________,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________为其他形式,或者是从一个物体________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________.2.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它违背了________________.【关键能力·思维进阶】1.[2023·天津卷] 如图是爬山所带氧气瓶,氧气瓶里的气体容积质量不变,爬高过程中,温度减小,则气体()A.对外做功B.内能减小C.吸收热量D.压强不变2.(多选)如图,甲图实验1密封的桶装薯片从上海带到拉萨后盖子凸起.若两地温度相同,研究桶内的气体压强p和分子平均动能E k的变化情况.乙图实验2中中国制造的列车空气弹簧实现了欧洲高端铁路市场全覆盖,空气弹簧安装在列车车厢底部,可以起到有效减震、提升列车运行平稳性的作用.空气弹簧主要由活塞、气缸及密封在气缸内的一定质量气体构成.列车上下乘客及剧烈颠簸均会引起车厢震动.上下乘客时气缸内气体的体积变化较慢,气体与外界有充分的热交换;剧烈颠簸时气缸内气体的体积变化较快,气体与外界来不及热交换,外界温度恒定,气缸内气体视为理想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乙A.甲图实验1中桶内的气体压强p减小和分子平均动能E k减小B.甲图实验1中桶内的气体压强p减小和分子平均动能E k不变C.乙图实验2中剧烈颠簸造成气体压缩的过程中,空气弹簧内气体的内能增加D.乙图实验2中剧烈颠簸造成气体压缩的过程中,空气弹簧内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3.如图a,一台四冲程内燃机,活塞在压缩冲程某段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为0.1 m,这段过程活塞对气体的压力逐渐增大,其做的功相当于2×103N的恒力使活塞移动相同距离所做的功(图b甲).内燃机工作时汽缸温度高于环境温度,该过程中压缩气体传递给汽缸的热量为25 J.(1)求上述压缩过程中气体内能的变化量;(2)燃烧后的高压气体对活塞做功,气体推动活塞移动0.1 m,其做的功相当于9×103 N 的恒力使活塞移动相同距离所做的功(图b乙),该做功过程气体传递给汽缸的热量为30 J,求此做功过程气体内能的变化量.考点二热力学第一定律与图像的综合应用例 1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经过状态B变化到状态C再回到状态A,其V-T 图像如图所示.O、C、B三点在同一直线上,AB与纵轴平行,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B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打到容器壁上单位面积的分子数增多B.A→B过程中,气体吸收热量C.B→C过程中,气体放出的热量比外界对气体做的功多D.C→A过程中,速率大的分子数增多例 2 [2023·广东卷]在驻波声场的作用下,水中小气泡周围液体的压强会发生周期性变化,使小气泡周期性膨胀和收缩,气泡内的气体可视为质量不变的理想气体,其膨胀和收缩过程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p-V图像,气泡内气体先从压强为p0、体积为V0、温度为T0的状态A等温膨胀到体积为5V0、压强为p B的状态B,然后从状态B绝热收缩到体积为V0、压强为1.9p0、温度为T C的状态C,B到C的过程外界对气体做功为W.已知p0、V0、T0和W.求:(1)p B的表达式;(2)T C的表达式;(3)B到C的过程,气泡内气体的内能变化了多少?思维提升1.气体的状态变化可由图像直接判断或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C分析.T2.气体的做功情况、内能变化及吸、放热关系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1)由体积变化分析气体做功的情况:体积膨胀,气体对外做功;气体被压缩,外界对气体做功.(2)由温度变化判断气体内能变化:温度升高,气体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气体内能减小.(3)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判断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4)在p-V图像中,图像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气体对外界或外界对气体整个过程中所做的功.考点三气体实验定律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综合应用例 3 (多选)[2023·山东卷]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初始温度为300 K,压强为1×105 Pa.经等容过程,该气体吸收400 J的热量后温度上升100 K;若经等压过程,需要吸收600 J 的热量才能使气体温度上升100 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初始状态下,气体的体积为6 LB.等压过程中,气体对外做功400 JC.等压过程中,气体体积增加了原体积的14D.两个过程中,气体的内能增加量都为400 J例4 [2023·浙江1月]某探究小组设计了一个报警装置,其原理如图所示.在竖直放置的圆柱形容器内用面积S=100 cm2、质量m=1 kg的活塞密封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能无摩擦滑动.开始时气体处于温度T A=300 K、活塞与容器底的距离h0=30 cm的状态A.环境温度升高时容器内气体被加热,活塞缓慢上升d=3 cm恰好到达容器内的卡口处,此时气体达到状态B.活塞保持不动,气体被继续加热至温度T C=363 K的状态C时触动报警器.从状态A到状态C的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了ΔU=158 J.取大气压p0=0.99×105 Pa,求气体(1)在状态B的温度;(2)在状态C的压强;(3)由状态A到状态C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例 5 [2024·浙江绍兴高三统考阶段练习]如图1所示,竖直玻璃管上端封闭、下端开口,总长L=68.8 cm,横截面积S=0.1 cm2,管内液柱的长度L0=7.6 cm,质量m=10 g,液柱密封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气体的长度L1=50 cm,气体温度T1=300 K.现将玻璃管缓慢转到水平位置,气体温度仍为T1,气体长度变为L2,如图2所示.然后对气体进行缓慢加热,使气体温度上升至T2=360 K,加热过程气体吸收热量Q,内能增加ΔU=0.23 J,气体长度变为L3,如图3所示.已知大气压强p0=1.0×105 Pa,玻璃管内壁光滑,重力加速度g =10 m/s2.(1)求气体长度L2;(2)求气体长度L3;(3)求加热过程气体吸收热量Q.思维提升气体实验定律与热力学定律的综合问题的求解思路考点四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必备知识·自主落实】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1)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不需要任何第三者介入,就能发生(2)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表述为“________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意义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________增大的方向进行.3.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原因是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关键能力·思维进阶】4.[2024·广东广州模拟预测]火热的6月即将到来,高三的同学们也进入高考最后的冲刺,教室里的空调为同学们提供了舒爽的环境,空调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空调的工作原理对应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制冷机B.空调的工作原理反映了热传导的方向性C.此原理图中的Q1=Q2D.此原理图说明热量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5.(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箱能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因此不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B.自发的热传导是不可逆的C.可以通过给物体加热而使它运动起来,但不产生其他影响D.气体向真空膨胀具有方向性思维提升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第3讲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考点一必备知识·自主落实一、1.做功二、1.热量2.Q+W3.吸收增加放出减少三、1.产生转化转移保持不变2.能量守恒定律关键能力·思维进阶1.解析:由于爬山过程中气体体积不变,故气体不对外做功,故A错误;爬山过程中温度降低,则气体内能减小,故B正确;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ΔU=W+Q,爬山过程中气体不做功,但内能减小,故可知气体放出热量,故C错误;爬山过程中氧气瓶里的气体容积质量均不变,温度减小,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pV=C,可知气体压强减小,故DT错误.故选B.答案:B2.解析:根据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知,当温度相同时,体积变大则桶内的气体压强p减小,而温度是影响分子平均动能的唯一因素,则分子平均动能E k不变,A错误,B正确;剧烈颠簸造成气体压缩的过程中,因为时间很短,所以气体与外界来不及热交换,Q=0,外界对气体做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可得,空气弹簧内气体内能增加,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C正确,D错误.故选BC.答案:BC3.解析:(1)压缩过程活塞对气体做的功W1=F1l1=2×103×0.1 J=200 J气体内能的变化量ΔU1=W1+Q1=200 J-25 J=175 J.(2)气体膨胀过程中气体对外界所做的功W2=F2l2=-9×103×0.1 J=-900 J气体内能的变化量ΔU2=W2+Q2=-900 J-30 J=-930 J汽缸内气体在压缩过程中内能增加了175 J,在膨胀做功过程中气体内能减少了930 J.答案:(1)增加了175 J(2)减少了930 J考点二例1解析:A→B过程中,气体体积减小,温度不变,压强增大,单位时间内打到容器壁上单位面积的分子数增多,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A→B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不变,外界对气体做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放出热量,B项错误,符合题意;B→C 过程中,气体压强不变,体积减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放出热量,且放出热量比外界对气体做的功多,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A 过程中,温度升高,速率大的分子数增多,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B例2解析:(1)由题意可知从状态A到状态B,气体发生等温变化,由玻意耳定律有p0V0=p B·5V0解得p B=p05(2)解法一由题图可知,若从状态A沿虚线到状态C,则气体发生等容变化,由查理定律有p0 T0=1.9p0T C解得T C=1.9T0解法二气体从B到C的过程,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p B V B T B =p C V CT C已知p B=p05,V B=5V0,T B=T A=T0,p C=1.9p0,V C=V0解得T C=1.9T0(3)由题意可知从状态B到状态C,气体发生绝热收缩,吸放热Q=0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ΔU=Q+W=W故B到C的过程,气泡内气体的内能增加了W答案:(1)p05(2)1.9T0(3)增加了W考点三例3 解析:令理想气体的初始状态的压强、体积和温度分别为p 1=p 0,V 1=V 0,T 1=300 K等容过程为状态二p 2=?,V 2=V 1=V 0,T 2=400 K等压过程为状态三p 3=p 0,V 3=?,T 3=400 K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p 1V 1T 1=p 2V 2T 2=p 3V 3T 3解得p 2=43p 0,V 3=43V 0 体积增加了原来的13,C 错误; 等容过程中气体做功为零,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W +Q =400 J两个过程的初末温度相同即内能变化相同,因此内能增加都为400 J ,D 正确; 等压过程内能增加了400 J ,吸收热量为600 J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对外做功为200 J ,即做功的大小为W =p 0(43V 0-V 0)=200 J解得V 0=6 LA 正确,B 错误.故选AD.答案:AD例4 解析:(1)从状态A 到状态B ,封闭气体发生等压变化,由盖-吕萨克定律可得V A T A =VB T B其中V A =h 0S ,V B =(h 0+d )S解得T B =330 K(2)从状态A 到状态B ,活塞缓慢上升,则有p B S =p 0S +mg解得p B =1×105 Pa由状态B 到状态C ,封闭气体发生等容变化由查理定律可得p B T B =pC T C 解得p C =1.1×105 Pa(3)从状态A 到状态C 过程中,气体对外做功则W =-p B Sd =-30 J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ΔU =Q +W解得Q =188 J答案:(1)330 K (2)1.1×105 Pa (3)188 J例5 解析:(1)设玻璃管竖直放置时密封气体的压强为p 1,则p 1=p 0-mg S =0.9×105 Pa 玻璃管转到水平过程气体温度不变,由玻意耳定律p 1L 1S =p 0L 2S得L 2=45 cm(2)加热过程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由盖-吕萨克定律L 2S T 1=L 3S T 2得L 3=54 cm(3)设外界对气体做功W ,则W =-p 0S (L 3-L 2)=-0.09 J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Q +W得Q =0.32 J答案:(1)45 cm (2)54 cm (3)0.32 J考点四必备知识·自主落实1.(2)第二类2.无序性关键能力·思维进阶4.解析:空调的工作原理对应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制冷机,A错误;空调的工作原理反映了热传导的方向性,热量不能自发的从低温物体传导给高温物体,但在其他能力干预下,可以从低温物体传导给高温物体,B正确;此原理图中的Q1=Q2+W,C 错误;此原理图说明在外界干预下,热量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D错误.故选B.答案:B5.解析:有外界的帮助和影响,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仍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A错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自发的热传导是不可逆的,B正确;不可能通过给物体加热而使它运动起来但不产生其他影响,这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C错误;气体可自发地向真空容器膨胀,具有方向性,D正确.答案:B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师真题解析后续提纲
由于下午就要出去的缘故,所以可能后续的无法更新了,很是遗憾,残留的部分还有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放射生物学、辐射防护、基础物理,主要这几大部分了。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篇
这个请参见新版的书
第十二章:
(1)表12.2钴-60治疗机
每日监测;项目与指标;
每月监测:辐射野与光野的一致性、十字线的中心精度;
每年监测:中心轴剂量参数稳定性、所有附件因子稳定性、楔形因子稳定性、射野平坦度、等中心精度一致性、辐射野和灯光野的等中心一致性、床面下垂、床垂直移动
(注意有的单位是直径)
(2)表12.3医用加速器
全背
(3)表12.4 模拟定位机的质量项目
每日监测:激光灯;
每月检测:十字线的中心精度、辐射野与光野的一致性;
每年监测:机头、机架、床等中心旋转;机头、机架和床的等中心轴综合偏差;床面下垂;床的垂直移动;
(4)表12.5 CT
床位置记录、已知两点间距离、水的CT值、肺和骨CT值、重建的层面位置;
(5)表12.6 治疗计划系统
全背
(6)12.3.8节
(7)12.4治疗单的内容
(8)质控团队的人员(历年真题的多选题)
备注:胡老师的书也请参阅第12章补足。

然后再结合历年真题加以巩固,应该此篇没有太大问题。

放射生物学
1.能独立存在的最小原生质单位是细胞;
2.低和高LET的分界值在10keV/μm 左右;
3.Co-60 γ射线和高能X射线不属于高LET射线;
4.用两个时间过程来定义细胞的增殖周期:
◆有丝分裂期(M),发生分裂;
◆ DNA 合成期(S)。

M和G2期的细胞最放射敏感而晚S期细胞最耐受。

5.辐射的生物效应主要来自对DNA的损伤;
6.间接作用是指辐射与细胞内的其他分子或原子(主要是水,细胞成分的85%为水)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在细胞里自由基通过扩散损伤细胞内的关键靶。

7.辐射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损伤可分为三类:
◆ 致死损伤,不可逆,不能修复并导致细胞的死亡。

◆ 亚致死损伤,在数小时内可以修复(若再次亚致死损伤最终会导致致死损伤)。

◆ 潜在致死损伤,细胞被允许保持在非分裂状态时,损伤可受修复影响。

8.随机效应是一类发生概率随剂量的增高而升高,但受影响个体的严重性不取决于剂量(如癌的诱发、辐射致癌作用以及遗传效应)的效应。

9.全身照射的反应
反应由以下特定的放射综合症描述:
◆ 1Gy < 剂量< 10Gy:骨髓综合症。

◆ 10Gy < 剂量< 100Gy:胃肠综合症。

◆剂量 > 100Gy:中枢神经系统。

胎儿:受照射时胎儿所处的发育阶段以及所受的剂量。

10.细胞存活曲线描述细胞存活分数(即保持再繁殖完整性(克隆源细胞)的受照射细胞的比例)与吸收剂量之间的关系。

11.线性二次模型公式
S(D)是剂量 D 的细胞存活分数;
α是描述细胞存活曲线初斜率的常数;
β是细胞杀灭平方项的一个更小的常数。

α/β比值是指线性和平方项细胞杀灭相等时的剂量
12.已知有3种类型的剂量效应关系:
◆ 线性;
◆ 线性平方;
◆ S形。

(印象里是某一条最后一条多选题真题)
13.早反应组织的α/β比值大,低剂量α为主。

晚反应组织的α/β比值小,β对剂量的影响比早反应组织小。

分别在α/β=10(早反应组织)和α/β=3(晚反应组织)时,哺乳动物细胞的α和β项的细胞杀灭大致相等。

14.致死剂量,定义是:对动物或特定器官照射后使 50%动物死亡的照射剂量。

15.一条是肿瘤控制概率(TCP)(曲线 A),另一条是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 NTCP)(曲线 B)。

典型的优化放射治疗,TCP≥0.5,NTCP≤0.05。

16.治疗比通常是指,在特定的正常组织反应水平(通常为 0.05)TCP 和 NTCP 之比。

17.特别是低LET辐射,超过乏氧的细胞氧合越好生物效应也越大直至氧效应的饱和。

在乏氧和有氧条件下,产生相等生物效应所需的照射剂量之比,称为氧增强比(OER)。

OER = 乏氧条件下产生给定效应的剂量/有氧条件下产生相同效应的剂量
Χ射线和电子线的OER,在高剂量约为3;
18.RBE=产生给定效应所需标准辐射的剂量/ 产生相同效应所需的被测试辐射剂量
一般,RBE 随 LET 的升高而增大,在 LET≈200 keV/μm 时达到最大 RBE 3 - 8(取决于细胞杀灭的水平),此后因能量的超杀作用而下降。

19.放射治疗中使用的剂量率:
◆ 标准放疗和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HDR)为 1Gy/min;
◆ TBI 为 0.1Gy/min;
◆ 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LDR)为 0.01Gy/min.
20.5Rs
(1)放射敏感性;
(2)修复;
(3)再群体化;
(4)再分布;
(5)再氧合。

备注:注意4R理论。

22.现代标准分次放疗基本是每天治疗,每周 5 次,总治疗时间为数周。

超分割、加速分割和CHART。

(1)超分割使用每天大于 1 次的分割,每分次采用更小的剂量(< 1.8Gy),以降低晚期并发症从而可以实施较高的肿瘤总剂量。

(2)加速分割是减少总治疗时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治疗期间肿瘤细胞的再群体化。

(3)CHART(连续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是一种采用每天 3 次连续 12 天的实验性方案。

23.
放射防护剂:通过清除自由基产物而影响辐射的间接作用。

剂量修饰因子(DMF)的定义如下:
DMF= 使用放射防护剂产生某效应的剂量/无放射防护剂产生相等效应的剂量
放射增敏剂:一般对辐射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均有促进作用。

24.并行器官与串行器官并发症的问题
25.细胞分期的敏感性顺序
辐射防护篇
1.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防止随机性效应,避免确定性效应;
2.1996年,《用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的国际基本安全保护标准》发布。

3.ICRP辐射安全标准的辐射防护和安全原则:
实践必须是正当的;剂量限值不适用于医疗照射;防护和安全最优化
ALARA原则:防护的最优化原则
4.年剂量限值
参见新版书16章,表16.1
5.工作区域的几个分类
6.验收测试中的防护问题
基础知识篇
请对照真题和参考我以前发的肿瘤放射物理学图表版的前面内容。

另外部分真题我已经放在了第二篇解析的后面部分。

2016年9月23日15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