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62-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可编辑含答案

g062-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可编辑含答案
g062-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可编辑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泸西一中2018届高三2月份考试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

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在这里,他批评的是( )

A.泛滥的直接民主B.虚假的人民主权

C.坐庄式的轮番而治D.随意的官员选举

2.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

取得“历史的进步”是( )

A.中国人民革命力量壮大,国际地位提高

B.中国国民党“围剿”共产党的计划破产

C.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直追世界强国

D.中国赢得民族独立,社会性质改变

3.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

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4.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

斯人( )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5.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 )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6.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空白应为()

A.秋收起义、八七会议B.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D.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7.下表为小明整理的“政治文明成就表”,其中①②应分别填入( )

A.代议制、古代罗马陪审法庭

B.立法机构、英国议会

C.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D.资本主义法制建设、苏联最高苏维埃

8.“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 )

A.《开罗宣言》B.《大西洋宪章》C.《联合国宪章》D.《马歇尔计划》

9.1958年9月,阿登纳与戴高乐进行首次会晤。两人的会谈公报宣布:法德“必须一劳永逸地消除以往的敌意”,强调“法德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该公报( )

①揭开法德和解的序幕②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③为欧洲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④强调法德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10.1517年,德国威登堡大教堂门口张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 A.宗教的虚伪B.灵魂自救的途径

C.权力的产生D.生命的起源

11.“英国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当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该项改革的意义包括( )

①令行政权逐步转移至内阁手中②让民主主体扩大至普通公民

③以和平方式削弱贵族保守势力④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更多政治权利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

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25分).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二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一一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

(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三幅图片反映了欧洲社会怎样的历史现象?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材料二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口口,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1)指出材料一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苏格拉底用抽签的方法选举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是对泛滥的直接民主的批判,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范围,故B项错误;坐庄式的轮番而治是泛滥的直接民主表现,故C项错误;材料批判官员选举用抽签的方法,而不是随意,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对于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恩格斯的出发点应该是世界上,国共之间的冲突是国内的,故B项错误;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直追世界强国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基本结束,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使得……老百姓,都能……生活”可知张謇较为关注民生,倡导发展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故C项正确,B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救亡图存,故A项错误;儒家倡导“重利轻义”,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据表中数据变动可知,俄罗斯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仍在进行中,故①正确;据图表可知不同意见所占比重均不小,这表明俄罗斯人对这段历史分歧很大,故②错误;从图表中可知很多人关注这段历史“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时期”,这些内容构成了昔日苏联大国荣光,故表明俄罗斯人依然怀有大国情结,故③正确;据图表可知俄罗斯人关注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历史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而非仅仅经济,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注意材料的内容的分析,不愿意让人看出自己是女工,是学徒的时候,别人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他们,可见陈述者扔未摆脱社会偏见。

6.【答案】C

【解析】秋收起义不是革命方式变化的开始,故A项错误;长征的胜利与中央领导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故C项正确;八七会议做出了武装反抗的决策,却不是武装起义的开始,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中共中央领导并未变化,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雅典公民大会属于古希腊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内容,而非代议制(间接民主),故A项错误;美国制宪会议通过了1787年宪法,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1875年宪法,应为立法机构而非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美国、法国最高行政机构应为总统及政府,故C项错误;苏联最高苏维埃属于无产阶级政权,表明俄国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外国势力”指的是苏联,苏联控制东欧,美国控制西欧。此材料站在西方的立场上,抨击苏联对东欧的影响,说明美苏冷战已经形成,选D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表明美国在经济上援助控制西欧,对抗东欧的企图。

9.【答案】C

【解析】“法德必须一劳永逸地消除以往的敌意” “法德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可以得出②③正确;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公布了“舒曼计划”,建议把德国与法国的煤炭与钢铁生产融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德法共同的超国家机构来管理两国相关行业的生产,由此推动了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还揭开了法德和解的序幕法德和解的序幕,故①错误;“用一个声音说话”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10.【答案】B

【解析】《九十五条论纲》指出,人的灵魂的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而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故B项符合题意。

11.【答案】D

【解析】题干主要讲述的是选举权变化,没有涉及行政权,故①错误;题干涉及富农、工业资产阶级,而不是普通公民,故②错误;题干所述变化是通过改革进行的,故③正确;由材料可知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2.【答案】D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不是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B项错误;C项是在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故C项错误;“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而西域大体就是现在的中亚,因此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D项正确。

13.【答案】(1)国际: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20世纪30年代前期罗斯福新政效果不明显;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

国内: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渐摆脱危机;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共合作抗日;二战期间美苏成为反法西斯盟友;美国对中国抗日的支持。

(3)消失的原因:二战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包围政策;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

成为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新时期中国史学界研究水平的提高。

【解析】(1)据材料一“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可以从中看出作者是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作参照。根据材料一“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可以知道作者发现罗斯福初期的措施没什么显著效果,进而对新政不抱希望。结合所学知识,国际背景可以从经济危机的影响(生产力、社会关系、国际局势)、新政初期的效果、苏联建设成就的对比等角度归纳;国内背景可以从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角度归纳。

(2)根据材料二“……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指出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可以看出国民党政府对罗斯福的重视,可以看出中共认可罗斯福新政对解决危机和安定人民的作用,结合所学,可以从缓解危机、缓和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国共二次合作、美苏盟友、中美同盟等角度进行归纳。

(3)第一小问消失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冷战政策、美国对中国的敌视、中苏关系、中国的外交原则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学习的原因,结合所学,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学术研究方面的“双百”方针、对外开放拓宽视野、中美建交等角度归纳。

14.【答案】(2)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3)进步: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4)因素: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

【解析】(2)第一小问材料二中“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人们追求西方式生活时尚;第二小问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和思想文化的传入导致中国民众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洋气”出现。(3)材料二中19世纪后期,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民众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材料三中20世纪末,“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中国文化也在影响世界,更加自信的融入世界。(4)从内部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改变,外部的西方经济文化的冲击等方面分析。

15.【答案】(1)图1反映的是天主教的特殊地位和腐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图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