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课件:4-2-6求索真理的历程(共24张PPT)

合集下载

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特别提醒】 1.理解实践含义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
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2)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
11
知识点十 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实(践1)表现认:识人们对一个认识事物的正实确践认识往往要
经过从_____到______,再从______到 ______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原因
①主体因素:人们的认识要受具体实践水平及 主观条件的限制。
12
②客体因素: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
8
【易错提醒】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 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 认识的唯一来源。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 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因此,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 唯一途径。
9
知识点九、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客__观__性__: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 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 _一__个___。真理面前_人___人__平__等__。 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_条__件___和__范__围__,如果超出了这 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__谬__误__。
2.认识的无限性
(1)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 是永一无个止境
_______认__识_的_对的象过程。
(2)认原识因主:体___________是无限的变认化识着基的础物
质世界,作为___________的人类是世代延
续的,作为___________的社会实践是不断
发展的。

政治复习课件课时求索真理的历程-PPT精选文档

政治复习课件课时求索真理的历程-PPT精选文档
客观世界的活 动 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 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 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 辩证法的思想
元贝驾考 yuanbeijiakao 元贝驾考2019科目一 科目四 元贝驾考2019 ybjx/ 元贝模拟考试题 金手指考试 jszksw 金手指驾驶员考试 金手指驾校 jszjx 金手指科目一模拟考试 科目四模拟考 试 最新题库解答
考点1 │ 主干梳理
【特别提示】 全面理解实践的概念 (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 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 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 “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3)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 客观”的活动。
考点1 │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1.全面理解实践的三个特点
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 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 客观物质性 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③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 唯物主义的思想
考点1 │ 主干梳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 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②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__________ 直接经验 ,还是 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 __________,都是实践的产 间接经验 物。 【特别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不能说是重要来 源。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
课时35 │ 考纲考向概览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24页PPT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24页PPT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 பைடு நூலகம்的历程》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谢谢!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

方法:③④观点错误。
2.中国高铁在运营实践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说明高铁技 术还不完善和成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因为( )
①真理是客观的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实践的特 点和真理的本质决定的。真理本身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不能用真理来检验真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 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所以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铁在运营中出现了 安全事故,说明高铁技术要进一步完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中国高铁从高 速、降速、再到高速,体现了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上升性。
1.美国科研人员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 的
脱氧核糖核酸(DNA),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 的、名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体内。经过多次失败的尝 试后,最终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重新获得生命。此 举标志着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这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②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③认识是不断推翻已有真理的运动过程 ④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例】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 哲学上看这句话说明了(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方法】“行”是强调实践,“知”是强调认识,因此 这句话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选C。
1.中国高铁十余年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 新之路,但在运营中出现许多事故,为总结教训,确 保安全,中国高铁实施全面降速。其中京津城际、沪 杭两条高铁的时速由350公里调整到300公里;合宁、 合武等高铁时速由250公里调整到200公里。

高中一轮复习政治通用版课件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中一轮复习政治通用版课件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理知识体系
Contents
考点一 实践与认识 考点二 真理与认识过程
课时跟踪检测
考点一 实践与认识
[基本知识—理清楚]
1.识记——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
2.掌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 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 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 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大题增分专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 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 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 会相协调;要求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 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务艰 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 才能形成一种群体自觉和社会风尚。
们始终无法在实验中观测到这种粒子。中科院物理所研究
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利用光源同步辐射光束照射 TaAs 晶
体,使得外尔费米子第一次展现在科学家面前,外尔费米
子的发现有望解决当前电子器件小型化和多功能化所面临
的能耗问题。外尔费米子的发现佐证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①科学发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证实人们预言的真实性
②人类的认识水平是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精品PPT课件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精品PPT课件

⑶ 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 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 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 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 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 条件的产物。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 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示: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 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 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 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⑵能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 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 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 证法的思想
④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 所在。
实践观 认 识 真理 观
追求真理
本课知识概览
含义 特点
考点展示
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真理的特点,真理和谬误,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实践和认 识的辩证 关系
含义
特点
追求真理是一个 过程
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
考点一、实践概念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误区警示】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24页PPT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24页PPT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共16页)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共16页)
难点
1、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 (4点表现)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重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区别来源和途径)
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是否就得亲口尝一尝。 你会这么做吗?认识的来源有多少个?
实践的产物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如警察办案、演员表演、医 生治病,教师授课等
探究一:实践的3个特点
第一问:
1、2016年10月 17日科学家研制 发射“神舟十一 号” ,总飞行时 间长达33天。这 一实践活动有哪 些要素构成?
第二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问:
辩证唯物论
1、“神舟十一号” 发射“神舟十一号” 的成功发射是全体 科研人员共同努力 与燕子筑巢有何本 的结果,这说明实 质不同?这说明实 践具有什么特点? 践具有什么特点?
2.[江苏卷]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 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 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 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 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 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 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 和归宿。 (2)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 的意义 。
决定
反作用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知——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难点突破
• 3真理的特点 • 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 判断: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真理不具有客观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①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检验标准——社会实践。“真”是客观的,正确就是正确,它不以人 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为转移,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对同一对象为什么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 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所谓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属主观意识 ④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的不同的真理吗?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同一个层面),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 真理只有一个。
(4)实践是认识的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求】 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 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 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复习提问
•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性的关系原理及 方法论? • 3如何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观题分析
• 材料:2015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的货币金融环 境,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 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是防范通货膨胀,统筹 •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唯物论的 哪些道理?(16分)
(1) “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是说对同一事 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见解。这是由于人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是主体和 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 有客观性,而且具有 主观性和差别性。
重难突破
• 4认识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 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 或螺旋式上升。
的来源
实践是 认识的 基础 (2)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新问题、新要求,推动新的探索和研 究;新工具和新手段,推动认识的发 展;认识能力的提高,推动认识的不 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 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主观和客 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重难点突破
• 1实践的含义 • 判断: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重难点突破
•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 总结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 判断: • 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
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 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 获得认识的两条途径,都来源于实践。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真理不具有客观性。
(2)所谓真理的客观性,是指人的 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 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 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 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 并不等于否定真理是客观的。
于防范通货膨胀,遵循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按规律办事。(4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立法工 作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 出了新要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有必要在深入总结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立法法进行修改完善。 2015 年3
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继 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统筹考虑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的合理选 择。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4分)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继续实施稳健的 货币政策,有利于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 件。(4分)(或答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 选择性的原理也可)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 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求进,体现了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4分) (4)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求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 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按规律办事。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
哲理总结
原理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世界观 方法论
认识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同一事物 的反 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 与时俱进, 复性 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 开拓创新, 能完成。 【高考警示钟】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和贯彻科学发 在实践中认 展观,正确理解和贯彻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是 认识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 识和发现真 中学教学的核心,也是高考的主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是理 的无 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 理,在实践 解上述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限性 的过程。 中检验和发 (1)真理与谬误辩证统一、相互转化,不能把它们绝对对立 展真理。 起来,尤其应明确没有对谬误的理性分析、正确应对,就无法 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认识是一种 走向真理。 认识 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真 ( 2)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 的上 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升性 的统一、质变与量变的统一,要避免形而上学的错误。
和国立法法修正案 ( 草案 ) 》, 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为什
么要修改立法法?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立法工作 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对立法法进行修改完
善。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
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要
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立法法的修改既是对经济发
展新常态的反映,又对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积
极的推动作用。
必修四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自主学习
• 1实践的含义,特点? •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注意从两个角度分 析) • 3真理的含义、特点? • 4认识的过程?(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 5试着总结有关实践(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