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之一

合集下载

端午节的深刻寓意

端午节的深刻寓意

端午节的深刻寓意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特色和魅力的一个,因其丰富的内涵而在民间流传至今。

与中秋节、春节并称中国三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深刻寓意来自于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民俗传承,包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精神。

一、纪念屈原和爱国精神传说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忠于自己的国家被当时的楚怀王所赶,最终跳入了汨罗江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食用屈原的身体,在江边撒满了粽子,用鞭炮震撼水中鱼虾。

这就是端午节的起源之一。

屈原身亡之后,百姓纷纷搬家离去,以示对这位爱国的先辈的怀念之情。

屈原的精神在民间一直被传承着,成为了爱国精神的典范。

二、驱邪避恶祛瘟疫端午节还有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战国时期楚国有一只凶猛的水怪,每年端午节都会从汨罗江里开始进攻百姓,百姓为了避免水怪的袭击,纷纷在粽子中加入艾叶、龙骨、麻草等,摆脱被恶鬼附身的命运。

因此,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挂菖蒲、赛龙舟等活动都是祛瘟避邪的习俗。

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并且在民间流传着祛病驱邪的典故。

三、饮食文化的特色展现端午节的另一个文化特色便是饮食文化的展现。

人们在这个日子里会吃被鲜黄色丝线包裹着的粽子,端午粽中限定了一些配料,如豆沙、咸鸭蛋、肉等等,颜色和口感各异。

因为这些特殊的配料,粽子的香味和口感不同于平常的食品,更体现了端午节的文化和传统色彩。

四、团圆思念的体现在中国传统的民俗中,端午节是重要的家庭联谊节日,在这一天,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分享着粽子,品尝着怀旧的滋味。

端午节的到来,让人们可以团圆、极大地缓解了生活中的孤独和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总体来看,端午节是富有深刻寓意和独特精神的传统节日,它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坚定的爱国精神、饮食文化和团圆思念。

人们通过这个节日,向着爱国、团结、健康、吉祥、和谐这些最基本的生命理念不断的奋斗和追求。

在这个传统节日的浸润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部分融合在了一起,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现代化社会中焕发出了光彩。

中国传统三大节日

中国传统三大节日

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

其中,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被视为中国的传统三大节日。

这些节日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祝福和传统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民团圆、向往和祈福的时刻,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被誉为“中国的新年”。

按照农历计算,春节通常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期间举行。

这个节日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也代表着辞旧迎新、欢庆丰收的意义。

春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除夕夜的年夜饭、放鞭炮和观赏烟花。

此外,人们还会贴春联、挂红灯笼、包饺子以及舞龙舞狮等活动,以表达对新一年的祝福和希望。

家人团聚是春节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无论距离多远,都会努力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度这个重要的时刻。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氛围的一个。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这一天。

中秋节的主要庆祝活动是赏月、吃月饼和赏灯。

赏月是中秋节的特色活动之一,人们会在此时团聚在一起,目睹月圆之美,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同时,中秋节也是吃月饼的重要时刻,月饼是中秋节必备食品之一。

不同地区和民族制作的月饼种类繁多,口味也各异,如传统的豆沙、蛋黄和五仁月饼,以及近年来流行的冰皮月饼和巧克力月饼。

赏灯是中秋节最具趣味性的一个活动,各种精美绚丽的灯笼点亮了城市和乡村,也点亮了人们的心灵。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的重要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和系艾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人们分成不同的队伍划龙舟比赛,欣赏比赛的过程充满了紧张和激情。

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粽子是用糯米制成,内含各种馅料,如肉、豆沙、蛋黄等。

这些馅料的选择随地域和口味而异,但无论如何,粽子都成为了人们赛龙舟之后的美食盛宴。

此外,为了驱邪避疫,人们还会在端午节期间系艾草于门窗上,并佩戴香囊。

端午节的南北差异

端午节的南北差异

端午节的南北差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日,与春节、中秋节并列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然而,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庆祝端午节的习俗,但是,南北方在庆祝端午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接下来,我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南北差异进行一番探讨。

一、食品方面的差异在南方,人们喜欢吃粽子,粽子的外面是用箬叶包裹,里面则包上糯米饭,再放上一些五花肉或豆沙等食材,口感咸香,人们常用红蒜和甜米酒搭配,享用一番。

南方人庆祝端午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就是喝雄黄酒,据说能够驱邪消灾,相信在南方人的信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北方在庆祝端午节的时候,则有着一种独特的食品,那就是爱吃馅饼。

这种馅饼是用牛油酥皮包裹着糖馅,口感甜蜜。

人们常常在庆祝端午节的时候,会与家人和朋友一起烘烤馅饼,然后品尝一番。

这两者的食品在口感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都有着各自的美味,不同的口味传承了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是各自地域文化的体现。

二、习俗方面的差异在南方,端午节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龙舟比赛。

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人们都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舟比赛,一般由一支龙舟队组成,由选手划桨和歌唱等形式来展开。

据说这种比赛的起源与屈原有关,人们听到屈原投江自杀后,要求村民拿出食物喂鱼,防止鱼来吃他的尸体。

后来,这个习俗就演变成了龙舟比赛。

而在北方,则有一种比较常见的习俗,那就是赛马。

赛马在北方的民间流传已久,它是一种过去用于骑兵作战和娱乐的活动。

这种比赛一般是安排在端午节期间,由一组选手组成,骑着马在沙地或者草地上飞快的奔跑,争夺胜利。

总的来说,南北方在庆祝端午节的方式和习俗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差异,这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人们的文化差异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这些差异不仅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也增强了人们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传承端午节的传统、弘扬端午节的习俗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端午节 百度百科

端午节 百度百科

端午节百度百科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百度百科作为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对于端午节的传统、来源、习俗、饮食等方面有着详细的介绍。

一、节日传统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传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认为是纪念民间英雄五虎上将。

而屈原和五虎上将成为端午节的两个主要源流,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多元文化。

二、节日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赛龙舟、挂菖蒲、吃粽子、佩香囊等。

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现象之一,这些习俗早已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节日饮食端午节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食,不同地方的传统口味也有所不同,如南方的甜粽子和北方的咸粽子。

除粽子外,赛龙舟时还需要吃饺子、面粉圆等成为必不可少的食品。

四、节日意义端午节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意义。

不仅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之丰富多彩,也是寄托了人民对故乡的深深感情和爱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思想智慧。

五、节日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化,端午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绎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互动性,而各大商家也纷纷借此机会推出各种各样的传统产品,促进了文化与商业的交流。

六、结语综上所述,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国人心中的一样深情史迹。

通过百度百科,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传统文化、现状发展等多重层面的内容。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不断推动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之美,也让这一民族传统节日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长盛不衰。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既古老又富有文化底蕴的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虽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和价值观依然深入人心。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传统,特整理了一些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等内容。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据史书记载,端午节最早是源于黄帝在战乱时期,他为了纪念在此前的战争中,死去的一位忠臣屈原,于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向江河中投食饭菜,以安抚其亡灵,并且还舞狮子来祭奠,后来演变成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习俗。

而屈原则成为了端午节的代表人物。

二、传统习俗1.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赛龙舟,这是一项古老的民间竞技运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赛龙舟是表达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的游戏,也是体现龙文化的一种方式。

2.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它味道独特,口感丰富。

粽子的做法各地有所不同,北方的大粽子以红枣、花生、糯米和猪肉为馅,中部地区的粽子则以咸肉、冬菇和小腊肠等为馅,而南方的粽子则以糯米、咸蛋黄及瘦肉为主,口味清香。

3.插艾叶: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艾叶,这是为了祛瘟疫,扶阳气,使人们以艾叶驱散邪气,保护身体的一种方式。

此外,还有挂菖蒲、打雄黄、穿五彩丝等习俗。

三、文化价值1.弘扬民族精神:端午节作为中国民间重要节日之一,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其龙舟文化、艾草文化等,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还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生命意识。

因此,弘扬端午节文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促进社会友好: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一样,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庆祝这一节日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能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某一个节目,这不仅能够促进情感联系、增进友谊,还能够在舞龙舟、打鼓舞、插艾叶等活动中,提高个人的体力和协调能力,并增长知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端午节哪天开始放鞭炮

端午节哪天开始放鞭炮

端午节哪天开始放鞭炮
端午节哪天开始放鞭炮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的活动。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一系列传统风俗。

除此之外,放鞭炮也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端午节哪天开始放鞭炮呢?
首先,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放鞭炮的主要时间。

一般来说,端午节的前几天和后几天也会有人放鞭炮,但以五月初五为主。

在一些地方,人们甚至会在五月初四的晚上就开始放鞭炮,以祛除邪气、驱逐瘟疫、保家卫国。

其次,放鞭炮在不同地区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在南方,如江浙沪一带,端午节期间,人们会用爆竹和鞭炮来庆祝节日。

而在北方,如北京、天津等地,端午节期间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

在一些地方,由于环保和安全等原因,政府也禁止放鞭炮。

因此,放鞭炮的时间需要根据当地政策和风俗来决定。

最后,放鞭炮在端午节中的意义也不容忽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鞭炮有驱赶邪气、庆祝节日、增加欢乐气氛等寓意。

在端午节这个特殊
的日子里,放鞭炮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保护。

同时,放鞭炮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增进邻里之间感情的方式之一。

综上所述,端午节哪天开始放鞭炮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需要根据当地风俗和政策来决定。

但无论时间和地点如何,放鞭炮都是人们欢庆端午节的一种方式,同时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家庭的保护。

在放鞭炮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安全和环保,让端午节更加健康、快乐。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

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有着许多独特而精彩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重要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也是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在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中,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被认为是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

首先,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民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

春节通常在农历年的12月底至1月初期间庆祝,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的庆祝活动包括家族团聚、亲戚朋友间的互访、祭祖活动、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大扫除,以祈求新一年的吉祥和好运。

红色是春节最显眼的颜色,被认为能驱邪和招财。

除夕夜,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然后观看精美绝伦的烟花表演,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舞蹈、戏曲表演、灯谜游戏等娱乐活动,为节日增添了喜庆和温馨的氛围。

其次,中秋节是中国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庆祝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亲人们会团聚在一起,欣赏美丽的月亮,品尝美味的月饼,并相互赠送礼物,以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中秋节的主题是团圆和感恩,象征着人们对丰收的庆祝和对幸福生活的感激。

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传统活动是赏月。

在这一天晚上,人们会在露天地方观赏圆圆的明月,并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击鼓传花等。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些与传说和神话相关的特殊活动,例如嫦娥奔月的传说和捞月娘的故事。

中秋节被视为家人团聚和感恩的象征,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和喜爱的节日。

最后,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日庆祝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包括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艾草。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和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组成团队,划着装饰精美的龙舟,参加各种精彩激烈的龙舟竞赛。

这个活动既寓意着中国人民为了保护爱国主义精神而奋勇拼搏,又向古代农民抵抗瘟疫的英雄人物屈原致敬。

中国传统四大节日

中国传统四大节日

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中国传统四大节日,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重要节庆活动。

这些节日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也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向往。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大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一、春节春节,也叫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是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开始庆祝,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春节的由来与中国的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是中国人民向来年祈求丰收、祭祖、团圆的重要时刻。

在庆祝春节时,中国人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如贴年画、挂春联、撞钟敲鼓、舞龙舞狮等。

此外,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享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一方面,这象征着亲情的团圆和祖先的保佑;另一方面,这也是人们表达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祭祀节日,也是中国重要的法定节假日。

它在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这天,人们通常会祭扫祖先和烈士墓地,悼念逝去的亲人。

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是人们感念祖先,忠诚敬畏先人精神的表达。

在清明节,人们会去墓地扫墓,烧纸钱、烧香祭祀,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佑。

同时,也是人们欣赏春景、踏青赏花的好时机。

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青团、清明果等,它们是独特的风味,代表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三、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庆祝日期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古时候,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他是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

在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是一项古老而有趣的竞技运动,人们组成队伍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另外,人们还会品尝粽子,这是一种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的传统美食。

端午节也是人们欣赏艾草、挂艾叶、佩香囊等传统民俗活动的时候。

四、中秋节中秋节,也称为月亮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庆祝日期在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的农耕文化和崇拜月亮有关。

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聚集在一起,赏月、吃月饼、赏桂花,共度团圆时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三大節日之一,其由來為楚國的忠臣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當地的百姓被屈原所感動,就用竹葉包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給魚吃,希望魚不要吃屈原的軀體。

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 滅。

但是屈原這位悲劇英雄還永遠活在楚國百姓的心中。

此教案期望透過教學活動,讓兒童對端午節的由來、習俗、活動,有更深入的了解。

附件(一):1.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由來,一定會讓大家聯想到的傳說之一,是詩人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提倡要團結其他國家,來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國,但是偏偏楚懷王聽信了小人的壞話,不肯聽從屈原的勸告,結果被騙到秦國,關了起來,最後病死在秦國。

繼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撥離間,誤信屈原有很多壞處,不但沒有聽從屈原明智的勸告,還把他從楚國放逐了。

心懷大志,一直為國家大事擔心的屈原,因為眼看著國難而無法拯救他的國家、無法實現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憂愁,常常獨自在江邊徘徊嘆息。

有一天,一位在江邊釣魚的漁夫問他為什麼這麼失意落魄,屈原嘆氣的說:「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

」心中的感嘆和無奈,在這兩句話中都說得很明白了。

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抱著砂石,投汨羅江自殺了。

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不約而同的趕到江邊,想來找尋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體。

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裏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

這就是划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屈原投汨羅江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五日。

大家為了懷念這位詩人、紀念他的愛國精神,並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與忠貞志士說的話;因此,在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都會舉行划龍船、包粽子的活動。

流傳到今天,大家都還記得這樣的傳說故事呢!2.紀念忠臣----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時候楚國人,楚平王殺了他的父親,他憤怒地投奔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完成霸業,並且攻陷楚國,把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裡出來,鞭打了三百下,以報殺父之仇。

吳王闔閭死後,他的兒子夫差十分專橫,根本不聽伍子胥「聯齊抗越」的正確主張,反而聽信太宰伯嚭的讒言,賜劍令他自盡,還把他的屍體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扔到錢塘江中。

據說伍子胥死後成為「波神」,江浙一帶的百姓每逢五日初五,都要舉行各種祭祀伍子胥的活動。

這個祭祀活動就是後來端午節種種風俗的起源。

3.紀念孝女----曹娥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嚎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鄉人受感動而祭拜。

附件二:1.掛菖蒲、艾草、榕枝有些地區,在端午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這固然是因為菖蒲和艾草的禳毒的功用。

不過,關於這項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

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妳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久就要攻進鄧州。

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妳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裡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

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

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菖蒲艾草。

為了遵守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

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因為菖蒲為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禮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除之氣」,葉片呈劍形,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

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

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炙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炙病,其驗。

是日採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石榴皮為常見的中藥。

2.吃粽子: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

3.划龍舟: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

他們不僅有「斷髮紋身」的風俗。

而且在每年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

其中的一項活動便是在擊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

繪圖騰為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競渡習俗的由來。

屈原投江民眾競相划船,為了救屈原;龍舟競渡現在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縣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划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臺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

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

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他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歷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繪有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

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從午後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贏。

4.戴香包:香包是一種吉祥的避邪物,用各色綢布製成囊狀,裡面放置香料,因而稱為香包。

舊時縫製香包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女紅,但現今民眾多向商販購買。

市售香包種類繁多,除了動物、花、鳥、還有流行的卡通造形,令人愛不釋手,每逢端午,各地都見民眾在販賣香包的攤子上選購各式香包。

5.飲午時水:取午時水是端午節的有趣習俗,而臺灣的「打午時水」的風俗,亦即汲取端午節中午的井水,據說有治病的療效;而最富傳奇色彩的就屬大甲鐵砧山的劍井,每年端午湧入許多求取午時水的人。

傳說鄭成功佔領臺灣時,部隊開至此,卻找不到水源,鄭成功便插劍入地,希望泉水湧現,拔劍後忽然山泉噴湧。

由於當時正是端午節午時,因此後便有數千民眾,年年在端午節上山求取午時水。

6.立蛋:傳說端午節中午,雞蛋可以直立,而立起雞蛋的人,未來一年會有好運兆。

7.飲(灑、點)雄黃酒: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將它調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黃酒,因端午節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仿效,飲雄黃酒或居家四周灑雄黃酒,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雖然說雄黃酒可消除疫病,但不可多喝,至於兒童無法喝酒,則可用手沾酒在額頭上點寫一「王」字,一樣有驅毒的功能。

8.懸掛鍾馗像:因為民間傳說鍾馗為抓鬼大帝,所以鍾馗像有避鬼的能力,據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與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

唐明皇問大鬼說:「你是什麼人?」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為面貌醜陋,應考時沒被錄取,我就自殺了。

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

」唐明皇醒後,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繪出鍾馗像來除邪。

原來鍾馗像在歲未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徵明還畫過「寒林鍾馗」,端午掛鍾馗像可能是到明未或清初才有的習俗,臺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9.送扇子:唐太宗以飛百賜給臣下,意思是鼓勵部下煽動清廉之風,以後相沿成習。

10.蹋百草(環境大掃除):主要集中在蚊蠅叢生處,因此有「蹋百草」(環境大掃除),慢慢演變成「鬥百草」的一些遊戲。

11.其他:每人身上掛些避邪除災的東西:大抵以五彩絲繫綁在手臂上;並互贈絲織品雜物,或作日、月、星晨、鳥、獸的形狀,如「長命縷」、「續命縷」、「辟兵繪」、「五色絲」、「朱索」等。

附件三(傳說故事:白蛇傳)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最家喻戶曉的莫過於「白蛇傳」的故事了。

過端午的那天早上,由千年修行白蛇精變成的白素貞,就對她的隨身丫環小青(另一隻修行較淺的青蛇精)說:「今天是端午,你趕緊到山上躲一躲吧!」因為民間的俗忌中,農曆五月是「毒月」、「惡月」,可能是因為天氣漸轉溼熱的緣故吧,許多蟲害頻繁,而五月五日又是九毒之首,因此在這一天,按習俗都要喝雄黃酒、戴香包、插菖蒲、艾草……,目的都是為了要驅邪避惡。

小青說:「姊姊,我們一起上山去吧!」小青與白素貞感情極好,私底下都以姊妹相稱。

白素貞:「別擔心,姊姊有千年的修行,不會有問題的。

要是我們倆都不在,相公回來後一定會起疑心的……」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多疑,白素貞覺得最近許仙總是刻意避著她。

小青走後不久,許仙不一會兒就回來了。

「娘子,快來!快來!我特別準備了美酒佳餚要與你一起過節呢!」許仙一進門就忙著將手中提回的酒菜準備上桌,並且一改這些日子以來的陰霾,非常殷勤熱絡的招呼著。

「小青呢?叫她也一起來吧!」許仙說。

白素貞:「小青啊,我讓她出去買東西了,這……這酒我不能喝的……」許仙:「為什麼不喝,這雄黃酒可以驅邪避惡的。

」白素貞:「相公,我不能喝啊……因為……因為,我已經有身孕了!」白素貞話一說完,只見許仙立刻抬起頭來,放下手邊的事,簡直是用衝的衝到白素貞的身邊。

「真的?你真的有身孕了嗎?」許仙興奮地說。

「是啊,我有身孕不能喝這酒的。

」白素貞說。

「不能喝雄黃酒啊?有身孕了?怎麼都沒有聽你說呢?」許仙的表情顯得有點奇怪,不像剛才那樣興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