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是初夏时节最富人情味的节日。
那么大家知道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吗年年过端午,但是你知道端午的来历,有哪些习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篇1一、端午节介绍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
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端午节 百度百科

端午节百度百科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百度百科作为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对于端午节的传统、来源、习俗、饮食等方面有着详细的介绍。
一、节日传统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传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认为是纪念民间英雄五虎上将。
而屈原和五虎上将成为端午节的两个主要源流,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多元文化。
二、节日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赛龙舟、挂菖蒲、吃粽子、佩香囊等。
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现象之一,这些习俗早已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节日饮食端午节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食,不同地方的传统口味也有所不同,如南方的甜粽子和北方的咸粽子。
除粽子外,赛龙舟时还需要吃饺子、面粉圆等成为必不可少的食品。
四、节日意义端午节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意义。
不仅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之丰富多彩,也是寄托了人民对故乡的深深感情和爱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思想智慧。
五、节日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化,端午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绎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互动性,而各大商家也纷纷借此机会推出各种各样的传统产品,促进了文化与商业的交流。
六、结语综上所述,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国人心中的一样深情史迹。
通过百度百科,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传统文化、现状发展等多重层面的内容。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不断推动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之美,也让这一民族传统节日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长盛不衰。
端午节是什么时候过的几月几日

端午节是什么时候过的几月几日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国家法定假日。
在农历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过节,因为这一天的“五”与“死”谐音,所以在端午节这天会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等等。
那么,端午节是什么时候过的几月几日呢?答案是,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过的,具体的阳历日期每年都不一样。
在这一天,人们会从早到晚地庆祝这个传统节日,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
那么,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呢?传说在古代,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因为忧国忧民,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身汨罗江中。
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百姓们便划龙舟,撒粽子,放爆竹,以示哀悼和纪念。
这就是端午节的起源,也是人们在这一天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端午节的三个重点:一、吃粽子端午节的粽子是中华传统美食之一,它是一种用粘米制成的菜肴,以竹叶包裹而成。
粽子的种类很多,有咸味的、甜味的,还有咸甜相间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寓意着追忆古人,缅怀历史。
同时,吃粽子也有驱邪避邪的作用。
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端午节是一个阴气最盛的日子,粽子能够驱除瘟疫,保佑家庭平安。
二、赛龙舟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就是赛龙舟了。
龙舟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船只,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寓意着团结合作和勇气顽强。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三、喝雄黄酒雄黄酒是一种传统的中药酒,它由雄黄、白酒和其他药材混合而成。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喝雄黄酒,以保佑身体健康和平安。
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端午节是一个阴气最盛的日子,雄黄酒可以驱邪避疫,保佑家庭平安。
综上所述,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人们在这一天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等,以表达对历史的追思和对生命的热爱。
希望在未来的端午节里,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这个节日更加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端午节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介绍:端午节端午节,也被称为“粽子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相约家族团聚,共同品尝粽子,同时也纪念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端午节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人们对于家庭团聚和友谊的追求,与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一、起源与传说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传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忠臣和伟大的爱国诗人。
由于他深受贵族集团排挤,最终被流放。
屈原流放后,以投河自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得知屈原身亡的消息后,邻国的人们纷纷划船救援,但未能找到屈原的尸体。
为了避免鱼虾虫蛇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纷纷倒入酒和米粒,以饲养鱼虾虫蛇,这就是现在人们吃粽子的传统。
二、粽子制作与品尝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也是人们在这一天最喜欢品尝的美食之一。
粽子的制作以糯米为主料,外包裹着竹叶,同时内里还能添加豆沙、肉馅、枣子等不同的馅料,味道各异。
粽子的制作步骤繁琐,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但无论是制作和品尝,都成为了人们团聚的载体和交流的媒介。
品尝粽子时,人们用刀子剖开粽子,散发出独特的香味。
不同地区的口味也有所不同,更加丰富了人们的节日体验。
三、龙舟竞渡龙舟是端午节另一个重要的元素,也是让人激动和欢快的项目之一。
龙舟竞渡起源于对屈原的悼念活动,如今已经演变成一项盛大的竞技活动。
龙舟通常是用木头制成,形状长而薄,船上装饰着五彩缤纷的龙头和龙尾。
比赛时,船上的划手齐心协力,按照队长的指挥,用力划动,让龙舟在水上迅速前进。
沿途观众们欢呼雀跃,为他们加油鼓劲。
这一活动不仅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也展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四、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除了吃粽子和龙舟竞渡外,端午节还有许多与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有关的活动。
人们会把一束艾叶挂在门口,这被认为能祛邪和驱蚊。
同时,还有一项受欢迎的游戏叫做“踏青”。
踏青是指人们在端午节时一起外出远足,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清新。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风俗习惯。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小编整理了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风俗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除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我国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传统节日

我国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传统节日我国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叫龙舟节、重五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间蕴含着许多传统的风俗和习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传统节日。
一、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节目之一,它是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竞技活动。
在端午节这一天,各地都会举行龙舟比赛,不仅是一场精彩的体育盛宴,更是一次展示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机会。
参赛的队伍都会穿着统一的衣服,脸上涂上厚厚的粉彩,手持龙舟划浆,挥舞着彩旗,比赛现场热闹非凡。
二、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之一,据说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包裹着叶子的粽子,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缅怀。
在北方,人们喜欢吃甜的粽子,将糖、枣、桂花等馅料加入糯米之中,有些地方还会在粽子中添加肉馅和豆沙馅等。
而在南方,人们则喜欢吃咸的粽子,将肉、蛋、笋、香菇等食材包裹在糯米中,形状和口味各不相同,但是都非常美味。
三、挂艾叶和赛龙舟除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风俗。
比如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上或者床头挂上艾叶,用来驱邪和驱蚊,因为艾叶有着清热解毒、驱蚊驱虫的作用。
同时,还有一种叫做“赛龙舟”的活动,虽然与龙舟竞渡类似,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赛龙舟起源于江南地区,意在祈求丰收和平安,属于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其中蕴含着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和习俗。
通过了解这些传统,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与价值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重五等,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与价值不仅体现在节日习俗上,更体现在民俗传承、国粹传播、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由屈原逐楚逢饿,于汨罗江投汨罗江而终,为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风貌而举行。
后来端午节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
二、节日风俗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习俗,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包粽子是端午节传统风俗之一,寓意着家人团圆和平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经典活动,象征着团结合作和互助精神。
挂艾草则是用艾草驱邪避灾,保佑家宅平安。
三、民俗传承端午节的习俗在中国历经千年传承,代代相传。
这种传承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家家户户包粽子、赛龙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四、国粹传播端午节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端午节活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一些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五、精神文化传承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丰富多彩的风俗,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传承。
从包粽子到赛龙舟,从挂艾草到扫房洁己,端午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文情怀。
总之,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文化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历史传承、民俗传承、国粹传播、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并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传统,让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
一、端午节的名称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正阳节、龙日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端午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将中国的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说法不一。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三、端午节风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2、端午食粽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3、饮雄黄酒
“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方都已进入梅雨
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滋生蚊蝇、害虫。
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都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
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是端午节的传统饮品。
4、吃麻花
酥脆可口的麻花,向来是端午节必备良品。
端午节是纪念历史上伟大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是不允许说晦气的话的,因此吃麻花是用来粘嘴的,麻花又称麻糖,也寓意我们的生活甜蜜美好。
5、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6、沐兰汤
沐兰汤,是中国节日端午节的一种卫生习俗。
首先一身着汉服的女性端着一盆艾叶水,人们排好队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在参加活动的人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驱除晦气。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7、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8、放风筝
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四、端午节诗词
1、《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3、《五月五日》【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4、《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5、《端阳采撷》【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6、《已酉端午》【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7、午日观竞渡【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8、《六幺令·天中节》【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9、《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