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诗歌部分: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人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之一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新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1. “风雪”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精析】 诗歌中的“风雪”,是一种心理和情 感体验的载体, 传达的是诗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民族历 史和现实灾难的内心体验。
它一方面引起人们对饱受敌人欺凌残害的凄惨生活 的悲凉体验,一方面又营造出一片空寂旷远的审美空间, 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乃至绝望。 “风雪”还有飘摇 不定的自然特征,这既与中国当时生死存亡的时局相吻 合, 又与广大人民背井离乡、 四处漂流的生活状态相契合。
蓬 头垢 面( . .
答案:chá o xué ɡuō yì qiá o cuì nì nɡ lì quá n niè
2.辨形组词
篷( 蓬(
) ) ) ) )
垢( 诟( 殖( 植(
) ) ) )
域( 蜮(
) )
馑( 谨( 瑾(
二、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 1937 年 12 月的武汉。1937 年,这是一个值得 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 变,侵华的魔爪正伸向中国内地;国民党反动派不想着全 力抗日, 而是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 正义人士。诗人怀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来到当时有“抗 战中心”之称的武汉,却发现报国无门!权贵们依旧作威 作福,而自己的同胞却苟延残喘!
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 所承受的极其深重的灾难, 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 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 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 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 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
三、词语积累及运用 1.识记字音 巢穴 ( .. 憔悴 ( .. 蜷 缩( . )( )( ) ) ) 絮聒 ( . 泥泞 ( . 啮 啃( . ) ) ) 后裔 ( . 暴戾 ( . ) ) )( )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之一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之一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3bb9636e0242a8956aece429.png)
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之一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当寻求到了苦难的真实内涵,寻求到了非我莫属的精神美学,将会怎样呢?也许终于能够高踞于人类的一切苦难之上,去真正领受高原的慷慨馈赠,真正享有朗月繁星的高华,杲杲朝日的丰神,山川草野的壮丽。
到那时,帐篷也似皇宫,那领受者将如千年帝王。
美字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美文艾青:二十世纪的中华诗魂艾青吮吸农民保姆“大堰河”的乳汁长大,从小感染了“农民的忧郁”,他的艺术生命深深植根于祖国的大地。
他对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和时代的悲剧感受、理解和揭示得很深。
他“流着温热的眼泪,哭泣我们的世纪”。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总是在压迫下歌颂反抗,在苦难中歌颂斗争,在黑暗里歌颂光明。
在抗日战争前夜的“密云期”,他“在过深的怨愤里”渴望民族精神的奋起,发出了“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的热烈呼唤;当抗战一爆发,他就“拂去往日的忧郁”,激情地歌唱“复活的土地”;他高举“火把”,奔“向太阳”,发出“黎明的通知”,在一片欢呼声中,“伸张着两臂”,迎来了人民的胜利。
蒙冤归来之后,他在痛斥“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的十年浩劫的同时,仍动情地歌唱重新到来的《迷人的春天》和《光的赞歌》。
我们从他的全部作品中听到了历史的回声、人民的呼唤,看到了时代的惊涛骇浪、苦乐悲欢,感到了人类永不停息的对光明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获得一种深切的激励鼓舞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他的诗,是“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能“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他一生向往光明,追求光明,讴歌光明,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对象征着科学和真理,象征着智慧和理想,象征着人类的希望和未来,象征着时代发展趋势和历史前进方向的光明的歌颂。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仍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就这么八行,朴朴素素,自自然然,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甚至也不押韵,却是如此的明快、美妙而又耐人寻味。
《诗歌部分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0

• 艾青诗歌的代表作:
• 《大堰河——我的保姆》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我爱这土地》。 •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 • 《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 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1937年,这是一个 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 沟桥事变,侵华的魔爪正伸向中国内地;国民党反动 派不想着全力抗日,而是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 围剿着 中国的正义人士。诗人怀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 心来到当时有“抗战中心”之称的武汉,却发现报国无 门!权贵们依旧作威作福,而自己的同胞却苟延残喘! 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战争中 所承受的机其深重的灾难,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 生灵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 这场民族解放战争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 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 的内心,所以写下这首诗。
“雪”既写出了彼地的自然环境,指
现实中的降雪,是寒夜的生活写照, 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雪”指 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是诗人对时势 的一种高度概括。
“雪”从情感表达上成为诗歌感情 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 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从篇章结 构上是全诗结构的骨架,串连起多 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 雪夜的草原等。
家中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 了残暴的侵略战
三8
的家Hale Waihona Puke ”“像异邦人”。争使中国人民蒙
拥挤绝望的垦殖者失去了“家畜” 受的苦难。
四 10 和“田地”,颤抖着两臂向天乞
援。
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 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 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 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学年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PPT课件

文本 探究
2.《老马》这首诗并没有存心用老马去象征农民的命运,但为 什么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 旧社会的农民?
【思路精析】 因为老马的形象塑造,诗人舍其形而传其神。着 重于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诗 人越是突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 压迫而不觉悟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 诅咒。
文本 探究
2.诗歌第三节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思路精析】 进一步指明“没有诗”的原因,用“不是…… 而是……”的转折句式和两个反复出现被动句式(“被谁”), 形象而含蓄地控诉了扼杀诗意、戕害诗人的现实处境。竖琴 敲碎,五线谱揉成草发,预示了美好的事物被损害被毁灭, 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的愤怒。
文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究
3.诗歌第四节中“谷粒”“蝗虫”这两个意象象征什么? 连用四个“愈”字,揭示了什么道理?
【思路精析】 “蝗虫”象征着当时的压迫残害诗意生活乃至 生命自由的反动势力——外来侵略者;“青色谷粒”则是代 表了善良的人民,象征着自由幸福和平的生活。连用四个 “愈”字,揭示了流血愈多也就憎恨愈深、反抗愈烈的生活 亦即斗争的辩证法。这就更进一步地突出了“憎恨”这一题 旨,升华了思想。
文本 探究
3.“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中“卷走车站” 有着怎样的表达作用?
【思路精析】 别离的场面可谓十分悲壮,“一阵阵告别的 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和首段中“一片手的海浪翻动”正 好呼应——前面是视觉,此处是听觉。通感的转移符合感情 的发展过程。
文本 探究
4.通过分析,你能找到诗中有哪些“幻觉意象”?“幻觉 意象”的组合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一句?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5单元苦难的琴音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练习含解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絮聒(絮叨)后裔(后代)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B.垢面(脸很脏)巢穴(本义是鸟兽藏身的地方)暴戾(粗暴乖张,残酷凶恶)C.戏弄(耍笑捉弄;拿人开心)蜷伏(弯着身体卧倒)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D.烽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垦殖(开垦荒地,进行生产)饥馑(饥荒)【解析】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
2.下列句子表述得体的一项是(C)A.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B.编辑部李老师郑重回一封信给该书作者,其中写道:“现将先生的大作付梓,以就正于读者。
”C.这次校庆承蒙贵集团慷慨解囊,鼎力相助,取得圆满成功,他日有托,本人定当投桃报李,全力相助。
D.李先生,请告诉我您的电话号码,以便我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向您见教。
【解析】A项,“抛砖引玉”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身上.B 项,“以就正于读者”只能用于自己的作品。
D项,“见教"是“指教我”的意思,“向您见教”不通.3.下列各诗句所涉及的传统节日,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⑤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
A.重阳节元宵节春节七夕节端午节B.春节重阳节元宵节冬至清明C.重阳节春节元宵节七夕节冬至D.元宵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解析】①诗句由“登高”可知为重阳节,②词句由“夜放花”可知为元宵节,③诗中由桃符可知为春联,④词句中有“鹊桥”可知是七夕节,⑤句由“粽”可知是端午节。
答案为A。
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题“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揭示了全诗的中心内容,“雪”是寒冷的,它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整个中国进入了严冬,表现了抗日战争的艰险,国民政府的腐败黑暗,人民的饥寒交迫,通向胜利的道路遥远。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单元风向标苦难原本是生命旅途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它是竖立在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一扇纸糊的门,你只要敢于捅破,前方的路便会很宽阔;它是蹲在成功门前的看家狗,怯弱的人逃得越急,它便追你越紧;它是火焰熊熊的炼狱,灵魂在苦难中涅槃,就显露出金子般的成色……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丰满;思想,总是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意志,总是在残酷和无情中坚强。
本单元的抒情诗歌都包孕着丰富微妙的人生体验和社会内涵,诗人通过自我感受与个性的张扬概括了民族、时代的苦难。
学习时,要充分感受诗人构思的深度与广度,学习诗人表达强烈情感的技巧以及语言表达方式。
知识和能力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特色,领会“苦难的琴音”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和暗示性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细读诗歌,理解诗歌中丰富微妙的人生体验和社会内涵。
1.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基本情绪。
本单元的诗歌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教学中,要有意引入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以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2.体会诗人抒发情感的手段、技巧。
本单元的诗歌都面向个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因而不仅具有历史生活场景的存真性,也把特定情境、细节和个体的想象力重新带入到诗歌的话语空间。
3.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思想、情感、比喻、意象的外壳,是诗意存在的家,也是诗歌阅读的唯一媒介。
诗人通过语言,把饱含情思的意象组织固定下来,读者也通过语言的阅读,引起对意象的联想和想象,进行理解和再创造。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渴望浴血重生。
只有多年被凌辱欺压的民族才懂得哀伤,忧郁与愤懑也能成为号召和力量,能把苦难喊出来是最幸福的事。
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泥泞而曲折的。
这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也是现实的严酷的存在,它强烈地震撼着诗人本来已经动荡的心灵,于是他整个身心的里里外外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意,于是诗人写下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
《苦难的琴音》教案

《苦难的琴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苦难的琴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素养。
4. 通过对文章主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2. 内容梳理:概括文章讲述的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如命运、坚持、希望等,分享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苦难的琴音》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 内容梳理:引导学生概括文章讲述的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梳理文章的主要情节。
4. 修辞手法分析:让学生找出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文章所表达的主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修辞手法分析:评价学生对文章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4. 主题感悟:收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评价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进步。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苦难的琴音》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文章背景的资料。
3. 参考读物: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读物,供学生拓展阅读。
4.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准备:提前熟悉课文内容,准备好朗读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2. 教学资源整理: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背景资料、参考读物和教学课件。
3. 讨论问题准备:针对文章主题和情节,准备一些引导性的讨论问题。
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老马/憎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雪白的墙:知识积淀:了解艾青、臧克H j 审美鉴< _ !文化资料助读•自主学习VVV 知识必备1. 比雪还要寒冷的诗__《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家乡浙江来到了武汉。
但在这 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 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 他感到异常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
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过着更为艰辛的日子。
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是泥泞而曲折的。
1937年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了这首浸润渗透着诗人深沉的忧郁、执着和真挚,以及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之情的诗歌。
2.沉郁的悲愤一一《老马》这首诗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
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
〃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
诗人捕捉这一常见的农村景象,用以象征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负荷和苦难历程,引人思考和关注。
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臧克家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
3 .向反动暴政开战的宣M 《憎恨》《憎恨》是绿原19岁时写成的,就像那刚刚灌浆结穗的谷粒,但诗人并没有沉溺在年轻人所常有的童话般的意境中,以他特有的敏感感受到了〃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一样的反动暴政诗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怎能不〃憎恨〃呢?于是诗人便以他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特有的勇气写下了这首诗。
4.特殊年代的〃特殊离别〃一一《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8年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