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8 诗词三首名师导航 粤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粤教版必修3 第4单元 第18课 诗词三首

粤教版必修3 第4单元 第18课 诗词三首

◎第14课《唐诗五首》◎第15课《蜀道难》◎第16课《琵琶行(并序)》◎第17课《宋词四首》◎第18课《诗词三首》◎第19课《元曲三首》第18课诗词三首本课话题——悲剧一、从课本中积累《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这种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二、从自然中积累爱斯基摩人捕猎狼的办法很特别,也很有效。

严冬季节,他们在锋利的刀刃上涂上一层新鲜的动物血。

等血冻住后,他们再往上涂第二层血。

再让血冻住,然后再涂……如此反复,很快刀刃就被冻血坨藏得严严实实了。

下一步,爱斯基摩人把血包裹住的尖刀反插在地上,刀把结实地扎在地里,刀尖朝上。

当狼顺着血腥味找到这样的尖刀时,它们会兴奋地舔食刀上新鲜的冻血。

在血腥味的刺激下,它们会越舔越快,越舔越用力。

狼这时已经根本感觉不到舌头被刀锋划开的疼痛。

在北极寒冷的夜晚里,狼完全不知道它正在舔食的其实是自己的鲜血。

它只是变得更加贪婪,舌头抽动得更快,血流得也更多,直到最后精疲力竭地倒在雪地上。

令人失去理智的,是外界的诱惑;而最终耗尽一个人精力的,却往往是他自己的贪欲。

狼的悲剧于此,人的悲剧又何尝不是如此。

三、从生活中积累湖北十堰郧县杨溪铺镇王小林,小学期间一直是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1994年,王小林从郧阳师专毕业后又到荆州师范学院读书。

姐姐为了供他读书辍学;就连父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瞒着他,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1995年,毕业后王小林被分配到郧县一所中专任教,由于不满学校的安排,他回到家乡。

在家期间,王小林因干活与母亲发生争吵,甚至将母亲打成骨折。

失望的母亲从此住到女儿家,一住就是14年。

14年间,王小林不做事也不做饭,想吃东西,就到别人家菜地里拔点儿菜。

2019-2020年高中语文18诗词三首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18诗词三首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18诗词三首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8 诗词三首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内容感知本课选了两首宋词和一首宋诗。

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宋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成就非常高,可以和唐诗相媲美,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流于后世,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宋代的诗继承和发展了唐诗,有其独特的成就。

《虞美人》一词通过不堪回首的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亡国的伤痛,以及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书愤》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基调悲愤但不绝望,有种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扬州慢》是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感慨今昔,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基础梳理一、字音识记姜夔.(kuí)初霁.(jì)荠.麦(jì)怆.然(chuàng)黍.离(shǔ)窥.伺(kuī)李煜.(yù)虞.美人(yú)玉砌.(qì)嗣.位(sì)那.知(nǎ)塞.上(sài)衰.鬓(shuāi)伯仲.(zhòng)二、重要词语1.一词多义2.词类活用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望,动词用作名词,视野)3.相关成语豆蔻年华: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三、文学常识1.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习称李后主。

李煜工书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是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

他的词大多表现伤今怀旧之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情率真自然,语言明净优美、凄婉动人,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18诗词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18诗词三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1.连线作者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后主。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他 的词大多表现伤今怀旧之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 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情率真自然,语言明净 优美、凄婉动人,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大多抒发爱国思想 和感情。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关山月》《示儿》《书愤》 等篇为后世传诵。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书法、音乐、诗 词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词,多是咏物、写 景、言情之作,风格清高典雅,讲求音律,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
学习目标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扬州慢》“空城”一词写出了什么内容? 提示: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 家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学习目标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春花秋月——往事 自然永恒不变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5.名句填空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东风月明——不堪回首 人事变化无常
《虞美人》 雕栏玉砌——改 物是人非

粤教版语文高一粤教必修3 第四单元第18课诗词三首

粤教版语文高一粤教必修3 第四单元第18课诗词三首
(陆游《书愤》) ④念桥边红药,__年__年__知__为__谁__生________。
(姜夔《扬州慢》)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后 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
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 代之冠,世称__李__后__主__。其前半生豪华奢侈, 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亡国后,
姜夔(kuí)(1155—1209),南宋 文学家,精通音乐。字尧章, 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 江西波阳)人。因屡试不第, 一生未仕,乃往来鄂、赣、
皖、苏、闽间,出入仕宦家,与文人骚客交游。 死于杭州。诗初学黄庭坚,后改学晚唐,诗旨 清新,饶有韵味,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歌 曲》。
2.资料链接 花间词派:中国晚唐五代词派。五代后蜀赵崇 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 间集》(共10卷),这些词词风大体相近,后世 因而称之为花间派。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 家。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 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扬州慢
淳煕丙申
至 日,予 过维扬。夜雪
淳煕丙申年1176冬至那天,我经过扬州。夜雪
初 霁, 荠
麦 弥 望。入
之后刚刚天晴,放目远望,满眼都是荠菜和野麦。进入
其 城,则 四顾
萧条,寒
水 自 碧。
扬州城,环视四周,却一片萧条,清冷的河水空自流碧。
暮色渐起, 戍

悲吟。予
了? 往
春去秋来,岁月更替,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悠悠往
事 知 多少。
小楼昨 夜 又 东
事不知有多少。软禁我的小楼昨天夜里又吹进春
风,故 国不堪 回 首月明


风,不忍回望那依旧被明月照耀的故国山河。

高中语文 第18课 诗词三首第1课时同步教学 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18课 诗词三首第1课时同步教学 粤教版必修3

可编辑ppt
11
(2)《书愤》突出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诗中形象的对比, 并体会这些对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突出,昔日的浩气壮举与 今日的年迈衰颓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诸葛 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表现作者怀 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这也使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形 成波澜,冲击读者的心田,很容易引起共鸣。
可编辑ppt
7
(3)《扬州慢》 答案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会,在竹西亭美好的住
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
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
回去以后,荒废的池苑,高大的古树,至今还讨厌说起那
场战争。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在寒风中听到凄清的号角声,
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风流俊赏,才情过人,但面对疮痍满目的扬州,也难有风
流情怀,从而曲折表达了作者此刻难言的忧伤;化用“二
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进一步抒写景物
依旧,风光不再的哀痛。化用这些诗句,借用它们的意境,
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作者的故国之思,今
日之痛,也由此得以曲折可、编深辑p刻pt 地表达。
青楼薄幸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
可编辑ppt
6
(2)《书愤》 答案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 原,我积愤如山。二十五年前曾在瓜洲渡口打败金军,曾 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我白白地自 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誓言未实现)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 早已花白。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载以来谁又 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13
(2)作者在词中写道:“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
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第18课《诗词三首》 (粤教版必修3)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第18课《诗词三首》 (粤教版必修3)  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必修 3(粤教版)18诗词三首李煜词三首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浪淘沙令①帘外雨潺潺②,春意阑珊③。

罗衾不耐五更寒④。

梦里不知身是客⑤,一晌贪欢⑥。

独自莫凭栏⑦,无限江山⑧,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①浪淘沙令: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

④罗衾(qīn):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shǎng):一会儿,片刻。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⑦凭栏:靠着栏杆。

⑧江山:指南唐河山。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煜.(yù)雕栏玉砌.(qì)不堪.回首(kān) B.塞.上(sè) 镜中衰鬓.(bìn) 舞榭.歌台(xiè)C.戍.角(shù) 伯.仲间(bó) 黍.离之悲(sù)D.荠.麦(jì) 豆蔻.年华(kòu) 夜雪初霁.(qí)解析:B项,塞sài;C项,黍shǔ;D项,霁jì。

答案:A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衰鬓萧条瓜州雕栏玉砌B.淳熙荠麦暮色夜雪初霁C.解鞍窥江戍角豆寇词工D.怆然黍离悛赏不堪回首解析:A项,州—洲;C项,寇—蔻,D项,悛—俊。

答案:B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了:完结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兄弟B.夜雪初霁.霁:雨、雪后初晴解鞍少.驻初程少:短时间C.淮左.名都左:西面杜郎俊.赏俊:卓越D.难赋.深情赋:陈述,述说纵豆蔻词工.工:工巧精美解析:C项,左:古时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诗词三首(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粤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诗词三首(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粤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十八)诗词三首(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粤教版课时跟踪检测〔十八〕诗词三首(时间:40分钟总分值:41分)一、文言根底专练(15分,选择题每题3分)1.对以下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昨夜东风..(春风) 雕栏玉砌.(石阶)B.自度.此曲(创制) 伯仲..之间(兄弟)C.荠麦弥望..(远望) 难赋.深情(陈述,述说)D.淮左名都.(都会) 予怀怆然..(悲伤的样子)解析:选C C项,弥望:满眼。

2.以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便纵.有千种风情纵.豆蔻词工A.{故国..神游 B...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C.{便胜却.人间无数却.上心头D.{自胡马窥江.去后独钓寒江.雪解析:选B B项,都解释为“纵使〞。

A项,国都/原来的地方;C项,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可是;D项,长江/江水。

3.以下关于古代诗词的判断,有错的一项为哪一项( )A.旧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的诗称近体诗或今体诗。

B.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乐府〞体制,自立新题,创作的诗称为“新乐府〞,如“三吏〞“三别〞等。

C.近体诗根据每首诗句的多少,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限定为八句,绝句限定为四句。

按字数分,律诗又分为“七律〞和“五律〞,绝句也分为“七绝〞和“五绝〞。

D.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

按字数分,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按段数分,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解析:选A 唐代以后的作者也写了不少古体诗。

4.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6分)(1)《书愤》中用,一联,抒发了作者感慨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情。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

(3)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答案:(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阅读理解专练(22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8课《诗词三首》word学案

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8课《诗词三首》word学案

语文科必修3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第18课《诗词三首》设计者:黄泽麟高班级姓名:座号:交印日期:【指导语】前面我们既品味了唐诗的独特,又欣赏了宋词的魅力,诗词者不同,所描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都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诗词三首来自三个不同的诗词人,可他们是个所要表达的感情却有着相似之处,那么究竟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习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理解诗歌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法、探究法,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

【重点难点】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自主学习】《虞美人》一、知识梳理。

①作者简介李煜(937—978),字,号钟隐,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其前半生豪华奢侈,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成就很高。

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李煜善于用的手法书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情,语言、。

③写作背景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封为违命侯,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二、协作探究(一)分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物特殊涵义吗?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8 诗词三首名师导航粤教版必修3内容感知本课选了两首宋词和一首宋诗。

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宋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成就非常高,可以和唐诗相媲美,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流于后世,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宋代的诗继承和发展了唐诗,有其独特的成就。

《虞美人》一词通过不堪回首的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亡国的伤痛,以及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书愤》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基调悲愤但不绝望,有种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扬州慢》是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感慨今昔,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基础梳理一、字音识记姜夔.(kuí)初霁.(jì)荠.麦(jì)怆.然(chuàng)黍.离(shǔ)窥.伺(kuī)李煜.(yù)虞.美人(yú)玉砌.(qì)嗣.位(sì)那.知(nǎ)塞.上(sài)衰.鬓(shuāi)伯仲.(zhòng)二、重要词语1.一词多义2.词类活用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望,动词用作名词,视野)3.相关成语豆蔻年华: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三、文学常识1.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习称李后主。

李煜工书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是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

他的词大多表现伤今怀旧之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情率真自然,语言明净优美、凄婉动人,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2.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大多数是抒发他的爱国思想和感情的。

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

3.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著名词人。

姜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书法、音乐、诗词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他的词多是咏物、写景、言情之作,风格清高典雅,讲求音律,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

4.意境意境,是指诗歌描写某种事物时所表现出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境”指诗所描写的客观景物。

意境的构成要素是情(或意)和景(或物)。

要体会诗歌的意境,就须先了解诗歌情与景的三种融合方式:情景交融、融情入景和因情生景。

情景交融,是情与景的高度统一。

如《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与外物已融为一体,难分彼此。

融情入景,是指情已巧妙地融入景中,表面看,见景不见情,实则景中已蕴涵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表面上描写诗人旅途所见的六种秋景,实际上景物蕴涵着诗人流落天涯的羁旅愁怀。

因情生景,是指景因情而产生,其特点是先有情,后有景。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即由离情想到别后的凄凉景象。

四、名篇名句李煜词名句集录: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2.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乌夜啼》)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4.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子夜歌》)5.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望江南》)6.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清平乐》)7.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浪淘沙》)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剖析:这是全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的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诘问: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极为贴切形象,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九个字,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剖析:这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对此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军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另外,从艺术手法上分析,这两句也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两句十四个字里没有一个动词,全是由名词组成,而所创造的意境却深远、辽阔。

具有这样艺术特色的诗句再如柳永的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马致远的散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但这些都没有陆游的这两句的境界开阔。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剖析:“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

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道济在临死前悲愤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

这里诗人陆游也自比为“塞上长城”,这也是他毕生的抱负。

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

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以战略家自负,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

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表现的是诗人的一腔报国之心,但更主要的是作者报国无门的苦闷。

4.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剖析:当年杜牧应牛僧孺之辟,在淮南节度府任事。

跟韩判官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过不少风情缱绻的艳诗。

流传最广的名句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蔲梢头二月初”(《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即使像杜牧那样浪漫的才子,也将难以为情,再也没有心思去写儿女情长了。

无论是以“豆蔻”为喻也罢,或用“青楼”指代也罢,都在隐晦曲折地反映文士狎妓的轻薄行径。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的产物,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

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却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白石在这里,是用假设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来衬托扬州的荒凉。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带有作者自况的意味,比之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剖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在中晚唐系冶游之所,特别是在三五之夜,那里有玉人吹箫,分外雅致。

“波心荡,冷月无声。

”月亮,原就“无声”,初无冷暖之别。

但词人借助艺术欣赏方面的通感,“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四十九)。

不用说,这里的“冷”和“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同样出于词人主观感情的联想,同样是作者移情及物的结果。

于“冷月无声”的前头,加上“波心荡”三字,静中见动,越发显示出往昔的“佳丽地”,如今已是繁华衰歇,阒寂无闻,荒凉已极!二、重点语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剖析: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多数人看来是美好的。

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意乱,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回首往昔,原来身为国君,现在沦为阶下囚,设身处地地想想,“春花秋月”仍在,而昔日自己的江山已经不在,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倦春花秋月之无穷无尽,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

“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往事”自然是指词人在江南南唐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词人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

“又东风”表明他降宋后又过一年。

另外,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

毫无疑问,感慨的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的一隅,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春风又一次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此句中,词人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痛。

结构图解审美鉴赏李煜《虞美人》的艺术美《虞美人》是李煜后期的代表作,艺术境界也是最高的。

这首词感情真切,语调谐婉,意境鲜明,比喻贴切,艺术成就非凡。

1.跌宕起伏的笔法词的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的景物,是实景。

接着是自叹:“往事知多少。

”表明作者已经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了,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

”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什么样子。

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

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这是作者想像中的故国图景,颇有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最后这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这样的愁情是何等地真实而深沉啊!整首词这样虚实结合,起伏跌宕,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

2.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首先,作者把时间形象化了,没有用抽象的“岁月”,而是用“春花秋月”来写,这样就形象可感了。

作者不说春天来了,而说“又东风”,这样就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感觉。

尤其是这首词的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

这种写法,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3.巧用比喻与象征等修辞手法词一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用“春花秋月”象征良辰美景,赏心悦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