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填一填。

(33分)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跑道长200米,舞台的面积约80平方米,教室地面的面积是56平方米,乒乓球台的面积是418平方厘米,小芳家阳台的面积大约是8平方米,数学课本封面大小约4平方分米。

3.换算。

1500平方分米=15平方米,8平方分米=800平方厘米,60平方米=6000平方分米,700平方厘米=7平方分米,3000平方分米=30平方米,平方厘米=9平方米。

4.在括号里填上“>”“<”或“=”。

5平方米<平方厘米,2平方米<25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84平方米,600平方厘米<6平方分米,900平方厘米=9平方米,80平方分米<8平方米。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0平方分米,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

6.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分米,它的周长是32分米,面积是64平方分米。

7.一幅十字绣长28厘米,宽20厘米,它的周长是96厘米,面积是560平方厘米。

8.王叔叔每天早上绕着一个边长是30米的正方形草坪慢走5圈。

王叔叔每天慢走150米,这块正方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900平方米。

9.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面积填入括号里。

5平方米<8平方分米<600平方厘米<900平方分米。

二、判断。

(10分)1.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错误)2.长度单位比面积单位大。

(错误)3.正方形的边长增加2倍,它的面积增加4倍。

(正确)4.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周长公式是长+宽×2.(正确)5.两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不一定相等。

(错误)三、选一选。

(10分)1.如右图,甲、乙两部分的面积相比较,选A.甲>乙。

2.18厘米和18平方厘米无法比较。

(选C)3.王红沿着长是300米、宽是200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一圈,王红跑了500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5.3 教学课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5.3  教学课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我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 积,再除以每块地砖的 面积,就是……
我先分别算出客厅的长 和宽可以铺多少块地砖, 然后用乘法计算出……
地面面积: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地砖面积:3×3=9(平方分米)
地砖块数:1800÷9=200(块)
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沿长铺:60÷3=20(块) 沿宽铺:30÷3=10(块) 地砖块数:20×10=200(块)
墙报面积:18×12=216(平方分米)
花边总长:(18+12)×2 =30×2 =60(分米)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年级 | 下册
巩固应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年级 | 下册
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3米。墙上有一块黑板, 面积是3平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 多少平方米?
6×3=18(平方米)
第五单元 · 面积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年级 | 下册
情景引入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年级 | 下册
我们学习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长度单位:米 10 分米 10 厘米
面积单位:平方米 ? 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探索新知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年级 | 下册
下面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13×6=78(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78平方分米=7800平方厘米 答:它面积是78平方分米,合7800平方厘米。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年级 | 下册
巩固应用
观察周围物体表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先估计它们的面
积,再测量并计算。
谢谢观看!
第五单元 · 面积
解决问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年级 | 下册

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五单元知识点总结(保管好,勿丢)1.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千米) (米) (分米)、(厘米)、(毫米).2.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4.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光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5.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6.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7.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00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8.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9.背熟公式: 1、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 x 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面积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己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己知面积求宽:宽=面积÷长10.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上面的4个计算公式求周长和面积.归类: a、什么样的问题是求周长? (缝花边、围栅栏、围栏杆、池塘或花坛周围小路长度、国操场跑步的长度等等) b、什么样的问题是求面积?或与面积有关? (课本等封面大小、刷墙、花坛周围小路面积、给餐桌配玻璃、给课桌配桌布、酒水车酒到的地面、某物品占地面积、买玻璃、买镜子、买布、买地毯、铺地、裁手帕的等等)11.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的剪或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新的图形后的面积与周长.从一个图形中(通常是长方形)剪掉一个图形(最大的正方形等)求剪掉部分的面积或周长、求剩平部分的面积或周长.先画图,再标上所用数据,最后列式计算.12.刷墙的(有的中间有黑板、窗户等):用大面积-小面积.13.注意: 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 面积不一定相等;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测试题(含答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21分)1、长度单位有米、厘米、分米等;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等。

2、一张A4纸的面积约是600平方厘米。

3、电视屏幕的面积约是5000平方厘米。

4、黑板的面积约是6平方米。

5、一个人的课桌面的面积约是30平方分米。

6、一条围巾的长度是2米。

7、8平方米=8000平方分米,60米=6000厘米,平方分米=1平方米,6000平方厘米=0.6平方分米,500厘米=5分米,15平方分米=150平方厘米。

8、一个长方形的面积96平方分米,它的宽是8分米,长是12分米。

10、一个长方形,长35米,宽25米,它的面积是875平方米,周长是120米。

1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6米,它的面积是81平方米。

二、判断题。

(每题2分,共12分)1、1500平方分米的房间比20平方米的房间面积大。

√2、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也相等。

×3、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4、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是1分米。

√5、边长是20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4平方米(×)6、24厘米比25平方厘米小。

√三、大小比较,在〇里填上“>”“<”或“=”。

(6分)50平方厘米>5平方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3平方分米<600平方厘米,99平方分米>1平方米,1米+20分米>2米-60分米,1000平方分米>100平方米。

四、选择题。

(每题2分,共10分)1、下面(C)的面积接近4平方分米。

A.乒乓球台B.作业本纸C.粉笔盒的底面2、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进行比较。

(C)。

A.长方形面积大B.正方形面积大C.无法确定3、教室里的宣传栏,长是200厘米,宽是100厘米,面积是2000平方厘米。

数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

数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

数学三班级下第五单元教案数学三班级下第五单元教案5篇每个三班级数学教师都应当让学生学到知识,爱上学习,把握学习的方法,并终身受益。

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你知道如何写三班级数学教案?不妨和我们共享一下。

你是否在找正预备撰写“数学三班级下第五单元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数学三班级下第五单元教案篇1一、教材(一)内容:人教版学校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倍的生疏”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头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

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

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

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观看、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擅长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爱好,培育他们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教法:依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接受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沟通等教学手段,创设肯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猎取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沟通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简洁建立表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的认识1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的认识1

A.1平方米
B.4平方米
C.16平方米
下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每个图形的 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周长:( 18厘米 面积:( 8平方厘米
) ( 12厘米 ) ) ( 8平方厘米 )
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小华刚搬了新房,面积有100( 平方米 ), 小华的卧室有9( 平方米 )。小华可高兴了, 爸爸还给他买了桌面面积为50(平方分米 )的 书桌和占地3( 平方米 )的床。
小明身高128( 厘米 )
小华腰围6( 分米 )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平方米 )
填空。 1.边长是(1米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2.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12 )平方厘米。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 平方分米 )和 (平方厘米 )。
巩固练习
下面的三个图形中,假设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
方厘米,请写出下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边长为1厘 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 方厘米。
周长: 13厘米 面积: 8平方厘米
24厘米 11平方厘米
24厘米 11平方厘米
在方格纸上画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使它们的周长 都相等,然后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你能发现什么?
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1厘米
是1平方厘米?
手指甲的面积接 近1平方厘米。
探究新知
3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²)、 平方分米(dm²)、平方米(m²)。
试着用手比 出1平方分 米的大小。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分米。 我们身边哪些物
体一个面的面积
大约是1平方分
米?
20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课题分一分(一)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地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能正确的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导学过程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课题分一分(一)课时第二课时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地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能正确的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导学过程一、预习互测:1.请你将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

折一折2、请你将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折一折3、把自己准备的图形平均分。

二.交流质疑小组交流,把()平均分成()份。

三.合作探究认识1/4、2/4、3/4、4/4。

动手操作,并写出结果。

(1)把手中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

(2)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3)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

涂色的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4)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

涂色的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5)如果我把整张纸都涂上颜色,那么应该用几分之几表示呢?(6)4/4。

4/4也就是这1张纸,所以还可以用()来表示。

四.展示交流先小组交流结果,然后全汇报。

小结:像1/2、1/4、2/4、3/4……都是利用平均分得到的数,这就是分数。

五.点题精炼1.出示书本第54页的说一说。

2.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这三幅表示什么意思?3、练习书本上55页。

第1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第2题.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第3题.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吗?如果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第3课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第3课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要求,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继而推广到正方形。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 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 形长的厘米数与宽的厘米数的乘积。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属一般,根据学 生的特点以及需要,我把本段教材中与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的相关 知识提前到前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牢固掌握长方形与正方 形面积知识为重点,适当放入略有发展性的习题。
学法: 1、自主发现法。 2、小组合作交流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 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环节二、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1、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 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 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 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教师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会了面积的计算,你们想知道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吗?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 下封面的面积再动手计算一下。 环节三、巩固练习 1.把表格补充完整。 名称 长 宽 周长 面积 长方形 8厘米 7厘米 9米 24米 正方形 边长5分米 2.从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 米? 环节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教材简介: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3,200×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每位乘积不满十)(43×2),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一、教学目标: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

二、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三、教学建议:1、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4、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四、课时安排:9课时口算乘法第1课时教学内容: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教学重点: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口算下面各题:40×4 60×5 30×3 300×7 200×812×4 24×2 13×3 32×3 11×5 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板书:口算乘法二、新课1、提出问题(1)仔细观察例1图(2)请学生提出问题。

2、探讨口算方法。

教学例11、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1)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2)怎么解决?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300×10 60×10(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

(同桌交流口算方法)(5)指名汇报口算方法: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

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5、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课题写完整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

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练习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请学生谈收获。

第2课时教学内容:59页例2(估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学习重点、难点: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下面各题: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12×400 240×2 130×3 30×3 11×50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32 18 687 295 358 42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198×4 305×6 485×3 182×5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2、出示P59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3、提出问题:(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

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4、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出算式:18×22 22×18(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方法二:18≈20 22×20 = 440方法三:22≈20 18×20 = 360(4)比较、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

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练习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

四、总结请学生谈收获。

笔算乘法第1课时教学内容:63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学习重点、难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学会乘法笔算。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星期天妈妈带着小丽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3、请你帮小丽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钱?4、怎样才能知道谁估得最精确,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探讨计算方法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

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24×10 = 24024×2 = 48240 + 48 = 288方法二: 2 4× 1 2……24×2的积2 4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

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

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四、总结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

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2课时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五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口算练习:60×20 80×20 60×40 300×70 30×8012×40 330×2 240×2 60×3 33×303、笔算:练习十五第2题:39×11 31×31 23×3322×24 12×41 21×32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

讲评。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4、正误辩析: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三、综合练习: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四、学习总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第3课时教学内容: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了解围棋,认识棋盘。

2、你能根据这个棋盘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请你用一个算式来表示。

二、探讨计算方法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

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四、总结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

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4课时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六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12×40 44×20 230×2 70×3 11×400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23×31 33×31 43×12 11×2523×34 54×13 39×27 17×28(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