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篆刻与书画

合集下载

书法与篆刻的联系与关联

书法与篆刻的联系与关联

书法与篆刻的联系与关联作为传统文化的两大艺术形式,书法与篆刻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在技法上存在一定的联系,更在精神层面上有着深刻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书法与篆刻之间的联系与关联,以及它们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一、书法与篆刻的技法联系书法和篆刻在技法上有着共同之处。

首先,两者都需要借助特定的工具进行创作,书法用毛笔,篆刻用刀子。

不同的工具赋予了它们独特的表现力和风格。

其次,书法和篆刻都注重笔画的运用。

书法中的笔画需要流畅自然,富有节奏感,而篆刻中的刀法则需要准确有力,给人以稳健刚劲之感。

虽然手法有所不同,但都需要掌握好笔、刀的力度和角度,以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

此外,书法和篆刻都讲究构图的布局。

书法中需要注意字形的大小、位置、间距等因素,以使整篇作品的版面统一和谐;而篆刻则需要注意印章的布局和字体的选择,以塑造出独特的风格和气质。

二、书法与篆刻的精神关联除了技法上的联系,书法和篆刻之间还存在着深刻的精神关联。

首先,两者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文字的艺术表达,更是中国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篆刻则是中国印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权威和身份的象征。

其次,书法和篆刻都强调个性和表达。

书法作品需要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通过笔画的变化展示出独特的个性和风格;而篆刻作品通过篆刻刀的力度和线条的处理,体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和艺术追求。

此外,书法和篆刻都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尽管传统的书法和篆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它们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也得到了广泛尝试。

这种结合既体现了个体创作的特点,又延续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三、书法与篆刻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书法和篆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它们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书法和篆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传承书法和篆刻,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印以达心 书以适意——关于陈峰的书法与篆刻

印以达心  书以适意——关于陈峰的书法与篆刻

峰 的骨子里有一种激昂与豪迈 , 而这种工笔式 的
刻 法可 以肯 定是 表现不 了激 昂与豪 迈的 , 以 所 我觉 得真正能代表陈峰想法与追求的 是他耶一 路写意 的篆刻 , 他有一方印 , 印文叫 “ 自适吾 吾 意” 印文 妙, 表现他 的这种对于 自我 意态的 , 也
孟 海 研 究 》 编 辑 。 出 版 有 《 年 书 青 法艺 术家— — 陈峰 、《 陈峰 篆刻 选》 、 《 年 西 冷 -西湖 风 —— 陈峰 》 江 百 、《 流有 声—— 陈 峰篆 刻 作品 集》 等 。
术的要求 , 中国 人对于书画创 作技 术的要求 所
话其实与陈峰 的艺术追求是一致的。
陈峰 出道 颇早 , O 纪9 年 代初 , 便在 2世 O 他
第 四届 全国 中青 展中 获奖 , 这之 后的 许 多 在
年, 他并没有在 那 条入 展获奖 的道路 上再 进行
追求的是 “ 技进乎 道” 的境 界。 正是站在这样 的 评 价立场 上, 找觉 得对于 陈峰 的 篆刻还 有他 的 书画才有批 评的必要与可能。 陈峰 的篆刻有两种路数, 一种可 以称为 “ 工
掰 藓差 装

鬻 画印中读到。 对于 艺术, 我并不十分看重技术 因素 , 当然 没有技术 是不行的, 但技术并不是艺术最终极的 关怀 , 对于中国的书法与国 画、 篆刻 , 我觉 得它 们的价值并不在于 “ 写什么” 画 什 ’ “ 、“ 、 刻什


理 。 在他看 来, ” 茶之至 味在于清 , 而一清字乃 是 从 中得 来, 如果 我 没有理 解错 的话 , 在他
那种原 始冲动 或许更 多了些 , 而理 解也深 了许
的一 句 诗, 觉得甚 是有味 , 我 观照 陈峰的 书法

篆刻艺术的认识

篆刻艺术的认识

篆刻艺术的认识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书法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

篆刻艺术在中国历史悠久,起源于商代,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篆刻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篆刻艺术的意义和传承。

一、篆刻艺术的意义篆刻艺术从历史上来看,是一种享有很高声誉的书法艺术。

它起源于印章制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从而涵盖了印章文化和文化价值。

篆刻艺术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含义。

在艺术表现方面,篆刻艺术以其精湛的技巧和卓越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而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含义方面,篆刻艺术传达了深厚的文化精神。

篆刻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历史以及精神传统。

通过篆刻艺术,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探究中国文化精神的底蕴和内涵。

二、篆刻艺术的传承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篆刻艺术仍然有着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篆刻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精神文化遗产。

它的传承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适应时代的需求。

篆刻艺术要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必须通过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去吸引社会新鲜的视野,吸引新的观众,使篆刻艺术在当代文化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2、传承优秀的传统。

篆刻艺术的传承必须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华,传承有价值、有代表性的篆刻家作品,将其与现代化相结合,使篆刻艺术保持以传统为根基的原生特色。

篆刻艺术家更可以通过创新的手法去传承和发展篆刻艺术,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传承。

三、篆刻艺术的展现在现代社会文化吸收速度日益加快的背景下,记录篆刻艺术的方式愈加多样,审美主张也更加个性化多变,篆刻艺术的展现形式也应更加丰富。

现代篆刻艺术家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篆刻技法制作印章,还可以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创作出全新的篆刻艺术作品。

篆刻艺术的展现形式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媒体传播,以及各种艺术展览、篆刻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篆刻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和京剧

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和京剧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书法和篆刻
1.中国书法的书体 我国书法的书体大体可以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
书、草书、行书五种。 (1)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总称,广义的篆书还包括甲骨
文、金文、石鼓文等。早在6000多年前,陶器刻画的符号 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形。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 产生了象形(图画)文字。 (2)隶书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化而成的一种字体,隶书变 篆书圆转的线条为方折,比篆书的笔画大为减少,几乎摆脱 了图案化笔画,变成符号化的线条。隶书形体扁平方折,工 整精巧,轻重顿挫富有变化,“蚕头燕尾”,便于书写,艺 术欣赏的价值也大大提高。这种书体流行于“徒隶”(下层办 公文的小官)之中,故称为“隶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书法和篆刻
(4)草书 草书自草篆而来,是隶书的草写体,起源于西汉, 称为“隶草”;东汉时盛行,称为“章草”。草书是按一定规 律将字的点画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 的乱写,它的艺术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 草两种。章草是隶书简易急就快写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 笔画带有隶书的笔意。东汉史游的《急就章》是著名的代表 作品。今草是楷书的快速写法,点画飞动,上下字之间笔画 痕迹往往牵连相通。今草的著名代表作品是晋代王羲之的 《十七帖》、唐代孙过庭的《书谱》等。唐代的张旭和怀素 两人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飞腾奔宕,数字相连,笔势连绵 回绕,字形变化繁多、夸张浪漫、难以辨认,成为“狂 草”(亦称“连绵书”),变成了纯书法的艺术品。狂草的代 表作品是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等。
2.山水画 山水画简称“山水”,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到五代、
北宋时,山水画已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简述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简述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简述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篆刻与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篆刻和书法都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艺术形式,而且它们都追求字体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然而,虽然它们有一些共同点,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篆刻和书法在字体的创作上有所不同。

篆刻是以刻刀在石头、印章等硬质材料上雕刻字体,创作出具有立体感的字体形状。

而书法则是以毛笔在纸上书写字体,创作出具有墨色和纸质感的字体形态。

由于刻刀和毛笔的不同特性,篆刻的字体多呈现出方正、刚劲的特点,而书法的字体则更加柔和、流畅。

篆刻和书法在创作目的上也有所区别。

篆刻主要用于制作印章和艺术品,它的目的是为了在印章上刻划出清晰、美观的字体,以便于印文的印制和传播。

而书法则更注重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它是一种表达情感、展现个人风格的艺术形式。

书法作品通常以悬挂、装裱的形式展示,以供欣赏和收藏。

篆刻和书法在技法上也有所区别。

篆刻注重的是刀法的运用和刀痕的处理,需要掌握不同刻刀的用法和力度,以及不同硬质材料的特性。

而书法则更注重毛笔的运笔和墨水的控制,需要掌握不同字体的结构和笔画的变化,以及墨水的稠度和水分的掌握。

尽管篆刻和书法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篆刻和书法都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它们都需要艺术家具备扎实的字学功底和审美素养。

无论是篆刻还是书法,都要求艺术家具备准确的字体结构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以创作出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总的来说,篆刻和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在字体创作、创作目的和技法上存在差异,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篆刻和书法都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它们追求字体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

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

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篆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是由 ___的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摘要:篆刻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金石味”、以刀代笔、在仅有的“方寸天地”之内抒发文人的情怀、表现天地万物是篆刻艺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文章以清代篆刻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和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清代;代表人物篆刻艺术,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

因以 ___为主,故而又称印章艺术。

虽然历代有隶书入印、图形入印、楷书入印等,但在 ___选择中均没有成为制印的主流,因其印面多用篆书体,所以习称篆刻。

一、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国篆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自先秦古玺、秦汉印开始至今,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及风格流派。

然就其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繁荣、衰落、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

(一)印章艺术的发展自商代出现印章,在春秋战国时,因政治经济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发达,印章的用途也逐渐扩大。

到秦汉,印章艺术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

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组织的扩大,社会昌盛,官私印章的使用更为广泛,佩印成为普遍风气,从而促进印章工艺空前发展。

印章的文字、形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印文书体上,由体势趋于平正端和的小篆、摹印篆代替了六国文字,布局均衡严谨和富有装饰,并形成了多样的因势布白手法和构图形式,线条挺劲浑厚,气势雄强,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

秦汉时期还奠定了完整的官印制度。

(二)篆刻艺术的出现魏晋时期的印章风格多受汉代影响,到了唐宋时,篆法开始衰微。

魏晋以后因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功能,印篆中掺进了隶楷笔法,这种现象越到后来越严重,以致随意改动笔画,篆法错写比比皆是,所以,篆印艺术的衰微似乎也是历史使然。

不过唐宋时期的书画艺术逐渐发展起来,开始把印章用于书画。

书法题款与篆刻钤印——中国画款识探究

书法题款与篆刻钤印——中国画款识探究

云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明朝中期,“吴门画派”中文徵明、沈周、唐寅等书法落款和篆刻钤印更是炉火纯青。

到了清朝,诗书画印的相互搭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像吴昌硕在作画时就充分考虑为题款让位。

而当今中国画款识则发展以用朱砂等颜色的墨来题写,但国画因为本身色彩比较丰富,题款一般只能用黑色的墨来写。

其三,书法题款一般是行书或草书,楷书题款很少见;而国画题款趋于楷书或行书,狂草题款的很少。

三、国画款识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画起初并没有题跋落款之说。

唐宋时期的画几乎没有画款,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名画中的款印,大多是收藏者所题。

真正的诗书画印互为一体是在南宋末期到元朝初期,由杰出的画家、书法家赵孟开始的。

入元以后,有些文人雅士相聚,赏画之余赋诗作画,落款题跋才渐渐兴起,有人赏完画作即兴吟诗,更将诗写于画上,如倪云林、赵松雪、柯敬仲、黄子久等;有人喜欢在画后注明创作场所、画家籍贯和创作年月;有的作品是为馈赠所创作,于是画家题写谦辞等以示自己的人格涵养。

清朝的文艺家方薰说:“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

”宋代流传至今的画作虽然也有篆刻钤印、书法题款,但据考证,那些都不是书画家本人所为,而是画家创作之后由皇帝题字钤印,甚至有时还要加盖皇后的印章。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分析,汉朝的石刻题名是较潘天寿 小龙湫下一角纸本设色 107.8cm × 107.5cm1963 潘天寿纪念馆藏本图选自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家博物馆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丛书·潘天寿艺术》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早的画上题款范例,如魏晋南北朝的题字石刻,武梁祠中画像石的赞词颂语。

唐宋过后,花鸟画逐渐兴起,诗词更是盛行,于是诗书画印互为影响,有的画家把诗句题入画作,为画作点题,表达寓意。

据唐朝书画家、美术理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描述,画上用印开始于南朝的梁元帝。

元代的赵孟大量使用印章,一方面为了防伪(书画家不加盖印章,会影响其真实性);另一方面,印章与画作配合,形式更美,色彩更和谐。

简述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简述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简述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篆刻和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篆刻和书法都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

篆刻是用刻刀在石头、砖头、木头等硬质材料上雕刻汉字,而书法是用毛笔在纸上书写汉字。

篆刻和书法都需要对汉字的结构、笔画和书写规范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才能够达到艺术的境界。

篆刻和书法都强调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和表达。

虽然篆刻和书法都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技法,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仍然可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篆刻家可以通过刀法的力度、线条的粗细、构图的布局等方面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书法家则可以通过毛笔的运用、字体的变化、布局的安排等方面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

篆刻和书法在技法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篆刻和书法都强调笔法的熟练和技巧的运用。

篆刻家需要熟悉刀法的使用,掌握不同刀法的特点和效果,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书法家则需要熟悉毛笔的运用,掌握不同笔画的书写规范和变化,才能够书写出流畅、美观的汉字。

篆刻和书法在审美追求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篆刻和书法都追求“神韵”,即在表现形式上追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篆刻家在雕刻汉字时,注重字形的准确和线条的流畅,追求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出汉字的力量和美感。

书法家在书写汉字时,注重字体的工整和布局的协调,追求在纸上展现出汉字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篆刻和书法密切相关,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形式。

篆刻和书法在技法、审美追求和艺术表达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各有特色。

篆刻和书法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内涵,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汉字的热爱和追求。

无论是篆刻还是书法,都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瑰宝,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篆刻与书画
作者:艾文馨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5期
摘要:篆刻与书法和绘画一样,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所以人们常把“诗书画印”并列相提,足以可见“四艺”之间的密切关系。

不仅是它们的外在表现形式,更重要是它们蕴含着深厚的内在精神联系。

一般来说,历代有成就的大艺术家、书画大师都是大学问家,书、画、印皆精,所谓“画外之功”正是如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画、印从独立发展走向了文人画中书画印完美的高度融合。

篆刻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之一。

可以将篆刻史划分成古代玺印的“实用”和篆刻“欣赏”两个历史阶段:自先秦到秦、汉、魏晋南北朝为古玺印的实用时期;自元代文人篆刻兴起直到现在为篆刻欣赏时期;唐、宋则是“实用时期”和“欣赏时期”这两个时期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

一、篆刻与书法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中,书法的地位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亦无法取而代之的。

印章在书法作品中的出现,使书法这种线条艺术变的更加完美。

中国篆刻是以书法字体为形式,结合镌刻印章的一种艺术。

方寸之中,红白之间创造美的结构和形式。

学习篆刻的同时也一定要认真的选择篆书碑贴。

篆刻章法讲究的是一个字或一组字在印面上的排列,复杂而多变,章法布局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

成套成组的篆刻创作作品,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出来篆刻家在章法上的功底,因此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

根据文字具体的笔画、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结构。

在书法的创作中,章法的布局也同样相当重要,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章法的构思与笔墨的结合。

书法章法和篆刻章法在创作过程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重视整体的布局,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疏或密等。

1、书法线条美在篆刻中的体现
蔡邕在《九势》中指出“下笔用力,肌肤之美。

”这里的“肌肤”指的就是线条美。

在篆刻中是通过用刀来表现线条的美感。

篆刻刀法中的切刀法,依靠刀角的起伏,将比较长的线条通过重复动作分段刻治。

在篆刻作品中表现为作品线条的刚劲雄厚,苍劲老辣。

书法线条最忌讳的就是软弱无力,轻浮华而不实,因为缺乏力度,就会显得无神。

同样的,篆刻中如果出现轻浮之笔,则形态神茂全失。

清代人笪重光在《书筏》中说:“将欲顺之,必故逆之。

将欲落之,必故起之。

将欲转之,必故折之。

将欲掣之,必故顿之。

将欲伸之,必故屈之。

将欲拔之,必故之。

将欲事之,必故拓之。

将欲行之,必故停之。

”对这种“缩而伸,郁而畅逆之”的线条力度的把握,不只是运用在书法中,更是运用在篆刻之中。

2、书法的用笔在篆刻中的体现
篆刻必先篆后刻,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

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

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印章是有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

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用笔、用字。

篆刻中的刀法是为了表现笔法,笔法通过刀法来体现。

两者各有特性,又相辅相成。

刀法在笔法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表现出笔法所不能表达的意趣。

毛笔在纸上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的线条,虽有力度的表现,但基本上是柔和的;而刻刀在石头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线条,基本上是刚硬的,外露的。

如果只注意刀法,忽略笔意,篆刻出来的作品势必板滞。

反过来说,如果只重视笔意,不注意刀法,过于修饰失真,也不可能求得书法上和篆刻上的意趣。

篆刻刀法主要是为笔法服务的,是表现章法、用字、笔法的工具与手段,刻印时应随章法、字法的体势而定。

《篆刻针度》在谈到笔法、刀法时说:“意既主笔,则笔必会意;笔既管刀,则刀必相笔。

如笔矫为转换,是笔不如意矣;如刀乱出破碎,是刀不依笔矣。

意超笔外,刀藏笔中始得。

”朱修能也说:“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者,逸品也;有刀锋而似锯牙燕尾者,外道也。

无刀锋而似铁线墨猪者,庸工也。

”一方印章中笔中有刀,刀中有笔,才浑成一体,生动有姿。

二、篆刻与绘画
印章与绘画关系密切。

一幅画上钤盖印章不仅在于证明作品的真伪.更重要的是为充实画面,增加整幅画的魅力。

绘画常常需要借助印章,作为整幅画作的组成部分。

或画龙点睛,或压稳重心.钤印得当,能起到笔墨起不到的作用。

画家常借用闲章来表明自己的志趣和艺术见解,富有意趣的文辞,含蓄精当的印文,与画面题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正所谓“闲章不闲”。

中国绘画用印是文人画的结晶,印又被称作为“金石”。

在元代以前的绘画,对于印章的使用大多不十分讲究,只是作为辨别真伪的凭证,一幅绘画作品中,即使不用印章也无伤大雅。

到了元代以后,文人画有了较大的发展,金石入画已然成风,尤其是以水墨大写意为主的画家,十分讲究布局,题款和钤印在绘画构图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印章不仅可以弥补构图的不足,而且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红与黑白的对比给整个画面增添光彩。

篆刻采用平面布白的形式,与绘画的布局要求一致。

并且根据画面和画风的需要,来考虑选用印章的大小、布局、用字、风格、阴阳文以及钤印的位置和印泥的选择,以使画面和谐统一,破除死板,避免平淡无奇,形成巧妙新颖的组合,形成黑白红三色相呼应。

甚至可以成为一个画家的风格。

比如潘天寿、吴昌硕、齐白石都是善于以印入画的大家,吴昌硕和齐白石还是篆刻大家。

画幅上的印章是起辅助作用的,所以选用的印章应尽可能的与画风相协调,比如工笔画上就不宜使用大刀阔斧的写意印。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六法”,即:“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除了“随类赋彩”之外.其余五点均适用于篆刻。

气韵是各不同艺术都要必备的;骨法用笔在篆刻中就是刀法;经营位置在篆刻中就是章法的安排,印文的疏密不仅要与选用的字体
风格谐调一致,更要与所刻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表现浓重的感情,布局就要紧凑,表现清空恬淡的感情,就要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广阔空间。

三、结尾
我国的绘画综合了诗文、书法、印章等艺术,形成我们民族绘画上的特殊风格。

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给中国画增添了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艺术形式,同时使中国画的思想感情和寓意更加豁达,使艺术趣味、艺术境界更加深远。

诗、书、画、印融会一体,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民族绘画的象征,成为民族风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国画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积淀着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完美艺术形式。

国画作品往往反映出写意的精神内核,而写意的结果,一方面扩展了作品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使得作品容易产生出一种不甚明确的艺术指向。

如此,就需要借助“书”、“印”诸种形式来完善作者的艺术指向,深化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篆刻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当它应用于书画艺术时,又成了书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于书法和绘画作品而言,所谓最好的印章,首先应该是最合适的,包括形式、内容、风格、大小,用字、甚至是印泥的选择等等诸多方面。

作为一名书法家或者画家,应该具备篆刻方面的修养。

比如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在书法、绘画、篆刻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他们在艺术上的成就实际上是书画印综合艺术修养的反应。

作者简介
艾文馨(1995.12--),女,汉族,籍贯:山东临沂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书法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