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三首
三年级上册七言绝句古诗大全

三年级上册七言绝句古诗大全《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绝句三首杜甫古诗

绝句三首杜甫古诗绝句(唐)杜甫liǎng gè huáng lí míng cuì liǔ两个黄鹂鸣翠柳,yī háng bái lù shàng qīng tiān一行白鹭上青天。
chuāng hán xī lǐng qiān qiū xuě窗含西岭千秋雪,mén bó dōng wú wàn lǐ chuán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有《杜工部集》。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绝句简介】“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唐诗三百首》的五言绝句大全

《唐诗三百首》的五言绝句大全《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唐诗三百首》的五言绝句大全,欢迎大家阅读!1、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4、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6、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7、祖咏《终南望馀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8、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0、李白《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12、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3、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4、刘长卿《送灵澈》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5、刘长卿《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6、刘长卿《送上人》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7、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8、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19、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20、权德舆《玉台体》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21、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2、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七言绝句古诗100首

七言绝句古诗100首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8.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9. 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10. 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1.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 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 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4.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5.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6. 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7. 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18. 青楼怨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19. 出塞行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20. 重别李评事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唐诗三百首四言绝句

唐诗三百首四言绝句有哪些?
唐诗三百首四言绝句有如下:
一、蝉(虞世南)
垂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秋夜喜遇王处士(王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三、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四、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五、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六、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七、闺怨(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七言绝句大全100首

七言绝句大全100首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枫桥夜泊/夜泊枫江》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8.《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9.《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0.《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1.《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2.《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3.《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4.《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5.《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6.《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甫绝句三首

杜甫绝句三首一、《登高》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三、《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第一首《登高》表达了作者在思念心上人时的孤独与无奈,描绘了一幅画面:夜空中满月悬挂,但因思念心上人而显得失色。
当夜深人静,月亮清晰可见,众人都在仰望着,但是有一位思念心上人,不知道那个人是否也在牵挂着他。
整首词韵脉络流畅,透露出了作者愁怨无助的心境。
2. 第二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故乡、同乡、亲友的离别之情。
词中作者写道,世事瞬息万变,岁月荏苒一年一季,万物皆有生死离合之时,人生的旅途中,能留下的唯有人与事,因此我们必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作者通过这首词将自己的情感融化在故土的草木芳香中,将自己与草木融为一体,唱出了对故乡、同乡、亲友的热爱、留恋、怀念之情。
3. 第三首《春望》是杜甫诗歌中的一篇代表作之一。
这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流离失所的痛苦回忆,以及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词中,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邃的人生境界。
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痛苦和世态炎凉。
四、结语杜甫的《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春望》都是杜甫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
它们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欣赏,不论是从形式结构还是从思想表达上都充分体现了杜甫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感悟和阅读的空间。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绝句》人教部编版

沙暖睡鸳鸯
诗意: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新知讲解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赏析:“泥融”“沙暖”呼应“迟日”,用“飞”和 “睡”分别描摹燕子与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一 忙一闲,相映成趣。
新知讲解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赏析: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 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 雅致,浑然天成,给人别具一格的感受。
新知讲解
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芬 芳。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 双成对的鸳鸯。
新知讲解 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泥、燕子、沙、鸳鸯
新知讲解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在初春阳光的照耀下绚丽的春景,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新知讲解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赏析: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阳 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 物象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立体的春 景图。
新知讲解 这里指泥土变湿 软。
泥融飞燕子
诗意:燕子衔着湿润的春泥忙着筑巢。
新知讲解
一种鸟,常在水边 嬉戏,雄鸟与雌鸟 常结对生活。
课堂练习
此诗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前两句描绘了春 天的四种景物: 迟日 、 江山 、 春风 、 花草 。
此诗的后两句动静结合,既有 燕子 飞的动态描写, 又有 鸳鸯 睡的静态描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拓展提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下曲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释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译文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赏析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
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1]作者卢纶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旧唐书·卢简辞传》说卢简辞(卢纶之子)原籍范阳,后来徙家于蒲,未可信。
赵遴《因话录》卷三记其侄赵橹著《乡籍》一书,大夸河中人物之盛,以赵家为最著,说卢纶为赵家的女婿,卢纶的妻子为赵橹的姑姑,谈到外家敬氏,说“先世亦出自河中”。
据此可知,卢纶祖上也居河中,不会为范阳人。
而很可能因为范阳卢家为名族,便妄指范阳为卢纶祖籍。
从军行百科名片《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品鉴赏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
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
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
“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
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
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
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
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
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
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
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
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
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
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
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
“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2]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1、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2、绣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3、次第:按顺序。
4、一骑:指一人一马。
5、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题解】本诗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
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马从四川,广州给她运来。
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件事写成的。
【作者】杜牧,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因称杜樊川。
工诗、赋、古文。
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
也擅长创作咏史绝句。
《过华清宫》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过华清宫》同题作品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品评】首句“长安回望”四字极为重要。
长安是当时的国都,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
唐明皇时,骊山遍植花木如绵绣,故称绣岭。
用“绣成堆”写“一骑”遥望中的骊山总貌,很传神。
次句承“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
这时候,“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
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
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
前三句诗根本不提荔枝,压根儿不知道为什么要从长安回望骊山,不知道“山顶千门”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开,更不知道“一骑红尘”是干什么的、“妃子”为什么要“笑”,给读者留下一连串悬念。
最后一句,应该是解释悬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个否定句:“无人知是荔枝来。
”的确,卷风扬尘,“一骑”急驰华清宫千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谁都会认为那是飞送关于军国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设想那是为贵妃送荔枝!“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惊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
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