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之机器与大工业(PPT 28页)

合集下载

13.1机器和大工业

13.1机器和大工业

此外,在大工业的发源地英国,水力的应用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就
已经很普遍。早在十七世纪,就有人试用一架水车来推动两盘上
磨,也就是两套磨。但是这时,传动机构规模的扩大同水力不足
发生了冲突,这也是促使人们更精确地去研究摩擦规律的原因之
一。同样,靠磨杆一推一拉来推动的磨,它的动力的作用是不均匀
某种现成的自然力的推动,如水车受落差水推动,风磨受风推动
等。传动机构由飞轮、转轴、齿轮、蜗轮、杆、绳索、皮带、联
结装置以及各种各样的附件组成。它调节运动,在必要时改变运
动的形式(例如把垂直运动变为圆形运动),把运动分配并传送到
工具机上。机构的这两个部分的作用,仅仅是把运动传给工具机,
命成为必要。一旦人不再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而只是作为动力
作用于工具机,人的肌肉充当动力的现象就成为偶然的了,人就可
以被风、水、蒸平等等代替了。当然,这种变更往往会使原来只以人
为动力而设计的机构发生重大的技术变化。今天,所有还必
须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机器,象缝纫机、制面包机等等,如果它们
的应用是普遍的,在地址选择上不太受地点条件的限制。瓦特的
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
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把它说成是
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他在说明书中指出的用途,有一些
(例如蒸汽锤)过了半个多世纪以后才被采用。但是他当时曾怀疑,
的,这又引出了飞轮(97)的理论和应用。飞轮后来在大工业中起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工业最初的科学要素和技术要素就是这样在
工场手工业时期发展起来的。阿克莱的环锭精纺机最初是用水推
动的。但使用水力作为主要动力有种种困难。水不能随意增高,在

刘敢同志《资本论》1-3卷讲稿

刘敢同志《资本论》1-3卷讲稿

1、《资本论》1卷的中心内容,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或称1卷研究对象)(1)资本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生产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科学抽象法要求总要撇开流通过程,从直接生产过程始。

(3)为说明直接生产过程,要从再生产过程抽象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从商品货币始2、《资本论》1卷由三大部分构成的体系:(1)导言:商品和货币(第一篇)(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二篇到第六篇)(3)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七篇)用符号表达的形式化为:1.W—W—G—W,G’=G+△G?商品W的内在矛盾运动—→W矛盾外化为W—W(简单价值形式)—→W—W再发展为W—G货币形式—→货币G形成W—G?G—W为环节的流通过程,即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从先买G—W后卖W’—G’,引出G′=G+△G,△G何来?2.——引出劳动力商品W被购买,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带入买卖之内的直接生产过程:W…P…W’。

展开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G—W…P…W’—G’资本总公式,(中心内容展开式,一卷就为此而写,一切全为此)3.—→资本的再生产运动形式:G—W…P…W’—G’,G—W…P…W’—G’,…—→展开G—W …P …W’—G’ ?剩余价值资本化为G’’(C+V+部分m—W’…P’…W’’—G’’?………3、特点(1)每一部分都和它物质内容生产力一发展分不开。

(2)着重揭示资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同时揭示资本生产力的规律。

(3)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以生产力发展为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生产力不断发展与获取更多的m矛盾,1、商品四对内在矛盾: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第一对矛盾)——商品二重性矛盾;商品生产中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第二对矛盾;商品包含着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第三对矛盾)——深层次矛盾商品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第四对矛盾)——根源性矛盾。

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与大工业.pptx

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与大工业.pptx

原料 机器 工资 雇用工 排挤工 游离 价值 价值 价值 人数 人数 资本
手工 3000 0
3000 100
机器 3000 1000 1500 50
50
500
在第二种情况下,游离出的 500镑资本只能雇用16人,而不是 50人。况且,如果500镑要转化为 资本,其中必须要有一部分用于购 买不变资本。所以,500镑所能雇 用的工人人数更少。
6-8节的主要内容、结构、思想
第十三章阐述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及其社会 后果。本章共有十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至二节: 机器生产力及其资本主义应用;
2、第三至七节: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工人的影响;
3、第八至十节: 机器的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变革等等。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 器的使用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人的劳动, 而是“像其他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法 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 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延长他无 偿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 剩余价值的手段。”
本章中心说明,机器是如何成为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如何加强和扩 大了剩余价值生产。
第六节: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
得到补偿的理论
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主要 内容
当时庸俗经济学家宣扬的一种“理
主 论”,他们断言:所有排挤工人的机 要 器,总是同时地而且必然地游离出相
应的资本,去如数雇用这些被排挤的 工人。
重要段落、语句
【P506,第6段,第一行起】
“金额1500镑的生活资料,从来没 有作为资本同被解雇的工人对立过。 作为资本同他们对立的,是现在转 化为机器的1500镑。”
【P507,第七段,倒数第4行起】 “这些因为分工而 变得畸形的可怜的 人,离开他们原来 的劳动范围就不值 钱了,只能在少数 低级的因而始终是 人员充斥和工资微 薄的劳动部门去找 出路。”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4-13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4-13
“电流作用范围内的磁针偏离规律,或电流绕铁通 过而使铁磁化的规律一经发现,就不费分文了。” (Ⅰ444)
2021/4/20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19
2.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如果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 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 了然的,那么生产力的这种提高并不是靠增加另一方 面的劳动消耗换来的,这一点却决不是同样一目了然 的。”(Ⅰ444)这就是说,自然力的作用并未消耗 劳动,因而也就不形成价值。根据这个原理,庸俗经 济学家鼓吹的土地要按“贡献”取得收入,只不过是 为以土地私有权垄断为条件的剥削行为进行辩护。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16
2.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2021/4/20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17
2.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机器是不变资本,它在生产中按照消耗程度把自 身价值转移到产品去。马克思在这里考察机器价值转 移的特殊规律,以及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不同要求 所设定的机器使用界限。
一、区分自然力与使用自然力的手段在价值形成中 的作用
2021/4/20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5
1.机器的发展
为了研究机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使用,马 克思首先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生产力层面对机 器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思想:
1.工具机是工业革命的起点。按照马克思时代生产 力发展状况,“所有发达的机器都由三个本质上不同 的部分组成: 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 (Ⅰ429)“工具机,是18 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在 今天,每当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 时,工具机也还是起点。”(Ⅰ429)
2021/4/20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试题及答案(刘明远)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试题及答案(刘明远)

《资本论》复习题及答案31、结合货币形式的最新发展,说明货币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原因。

答: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冲突开展的产物,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别商品。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需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受了简洁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终开展成为货币形式。

这一开展过程,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不断克服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而开展的。

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具有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货币形式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最终形式。

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开展的产物,是交换开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冲突开展的结果。

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受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几个阶段。

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开展与开展、随着经济开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开展演化。

如从货币本质动身,把货币定义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别商品〞。

从货币的形式动身,把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从价值角度认为“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

从生产关系动身,“货币是隐匿在物后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货币的产生和开展取决于人类生产力的开展。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2)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即由抽象性的劳动所凝结。

劳动价值论把价值定义为一种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能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提到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

《资本论》“机器”章中的科学文化观

《资本论》“机器”章中的科学文化观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培优基金项目资助”“Sponsored by Research Fund for Excellent Dissertation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

【作者简介】夏庆(1992-),男,河南南阳人,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

《资本论》“机器”章中的科学文化观夏庆(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0)从古至今对文化的定义已不计其数,有的学者从一般意义上定义文化概念,有的则从某一特定领域去界定:既有从时间、空间等维度去解释文化,也有从思想、社会实践等方面诠释文化概念。

大致都是从文化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和形而下的物质层面进行整体性概括,不管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恰恰都与科学息息相关。

由是观之,科学在文化的价值生成、发展、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文化推动着人类进步和社会整体发展,是一个国家、民族创造力、凝聚力的源泉,促使人类走向真善美的至高自由境界。

人类一定的生产、生产生活方式体现着文化的本质,而“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和重要构成要素,是人类的诸多亚文化之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中,分别从经济、科技、社会、人文等层面透析了整体性科学文化观。

一、社会劳动实践中的科学文化广义的文化可定义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自由的实现。

劳动实践既包括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劳动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还包含理论知识成果革新、科学技术创新从而转化为生产力的劳动;劳动不仅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肢体活动,还包括运用大脑进行精神活动发明机器、工具的过程。

在恩格斯看来:“劳动包括资本,并且除资本之外还包括经济学家没有想到的第三要素,我指的是简单劳动这一肉体要素意外的发明和思想这一精神要素”,因此,从这些层面来讲,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自由实现过程中,社会劳动实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劳动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

浅议机器与大工业

浅议机器与大工业

浅议机器大工业蒋娅娜(2009级高师班)一、机器大工业的概念及其发展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成熟或典型形态,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是由个体生产向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过渡的形式。

机器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使商品便宜、缩短工作日、发展科学文化的强有力的手段。

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却把应用机器当作是延长劳动日,增加劳动强度,破坏工人家庭,使工人一家都成为他的剥削对象的野蛮手段。

机器不仅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而且也被用于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谈到机器大工业(工厂工业)时,首先应当肯定,它的科学概念同这个术语通常的涵义完全不一样。

我国官方统计和一般书刊都认为,任何有相当数量雇佣工人的相当大的工业企业就是工厂。

而马克思的理论,只是把工业中资本主义的一定阶段即最高阶段叫做大机器工业(工厂工业)。

这个阶段主要的和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在生产中使用机器体系。

从手工工场向工厂过渡,标志着技术的根本变革,这一变革推翻了几百年积累起来的工匠手艺,随着这个技术变革而来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最剧烈的破坏,各个生产参加者集团之间的彻底分裂,与传统的完全决裂,资本主义一切阴暗面的加剧和扩大,以及资本主义使劳动大量社会化。

因而,大机器工业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峰,是它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的最高峰。

机器和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技术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资本主义比过去的社会创造了空前未有的高度生产力。

但是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工人的负担,而是为了剥削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劳动完全隶属于资本,工人所受的压迫与剥削日益深重,工人阶级在这个过程中对资产阶级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经过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

资本家在生产中广泛采用机器的结果,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单位商品的劳动耗费大大减少,因而商品价值大大较低。

资本主义正是凭借着机器生产的这种优越条件,彻底战胜了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而使自己变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

《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里,实行分工协作。
•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 1、混成的工场手工业,指产品由许多零件机械地
组成的工场手工业。如马车制作。 • 2、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指产品经过一系列有机程
序的操作而完成的工场手工业。如制作针。
• (二)工场手工业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 1、工场手工业使劳动专业化,便于工人积累劳动
• (四)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的联系和区别
• 联系:无论社会内部分工还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 工一样,都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
• 社会内部分工的两个相反的起点:
• 1、一个是原来独立的东西丧失了独立,这是指原 来互不依赖的独立公社,后来因为产品交换的发 展,产生了相互依赖的社会分工。
• 2、原来不独立的东西获得了独立,这是指原来公 社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不同所产生的相互依赖的 自然分工,后来由于交换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 独立的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工。
• 魁奈问题——为什么一心只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 家,却又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
• 答: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生产力的 提高既能使商品便宜又能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 值提高。
• 结论: •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而节省
劳动,其目的绝对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而是要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 资本家阶级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力,从 而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绝不是对劳动者有利, 而是为了更深入地剥削劳动者。
二、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 (一)什么叫做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 协作——许多劳动者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
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 同劳动。 • 简单协作——如果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从事协作的 劳动者之间没有劳动分工,就叫做简单协作。 • 资本主义简单协作——较多工人在同一时间、同 一空间,为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 下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通过严密分析,批判所谓被 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谬论。
LOGO
容 第六节包括18段,主要 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六节的分段
第一部分【1-10】:
批判所谓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谬论
第二部分【11-18】:
某些部门采用机器,会引起另一些部门增加 劳动的需要量,但这同“补偿论”毫无共同 之处。
重要段落、语句
“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可分离的矛盾和对 抗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 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 的! ”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 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 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 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 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 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 要救济的贫民,如此等等。”
6-8节的主要内容、结构、思想
第十三章阐述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及其社会 后果。本章共有十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至二节: 机器生产力及其资本主义应用;
2、第三至七节: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工人的影响;
3、第八至十节: 机器的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变革等等。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 器的使用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人的劳动, 而是“像其他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法 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 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延长他无 偿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 剩余价值的手段。”
本章中心说明,机器是如何成为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如何加强和扩 大了剩余价值生产。
第六节: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
得到补偿的理论
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主要 内容
当时庸俗经济学家宣扬的一种“理
主 论”,他们断言:所有排挤工人的机 要 器,总是同时地而且必然地游离出相应的源自本,去如数雇用这些被排挤的 工人。
第七节
1 第七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2 1-6节:工人就业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不
仅相对减少,还可能绝对减少;
3 6-23节: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造成工人就业的不稳定状态。
★ 重点语句
P515,第2段,第一行起:有些例
子(例如英国精梳毛纺织厂和丝纺织厂) 已经表明,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上,在 工厂部门极度扩展的同时,所使用的工 人人数不仅可能相对地减少,而且可能 绝对地减少。
★马克思指出了机器一般应用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 的不同后果。
P108 第8段
第七节: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
被排斥和吸引
第七节
主主 要要 内内 容容
批判所谓在机器大工业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 之后,就业的工人最终是增加而不是减少的 谬论,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给工人 带来的苦难。
本节通过批判资产阶级学者为资本主义使用机器所作的辩 护,阐述了由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发展的周期性而使工人 受到的排斥和吸引。并用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材料, 证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使工人在就业上和生活上的无保障 和极端贫困是工人阶级不可避免的命运。
P517,第5段,第一行起:尽管机
器生产实际地排挤和潜在地代替了大量 工人,但随着机器生产本身的发展(这 种发展表现为同种工厂数目的增多或现 有工厂规模的扩大),工厂工人的人数 最终可以比被他们排挤的工场手工业工 人或手工业工人的人数多。
P517,第5段,倒数第5行:可见,
就业工人人数的相对减少和绝对增加是 并行不悖的。
原料 机器 工资 雇用工 排挤工 游离 价值 价值 价值 人数 人数 资本
手工 3000 0
3000 100
机器 3000 1000 1500 50
50
500
在第二种情况下,游离出的 500镑资本只能雇用16人,而不是 50人。况且,如果500镑要转化为 资本,其中必须要有一部分用于购 买不变资本。所以,500镑所能雇 用的工人人数更少。
重要段落、语句
【P506,第6段,第一行起】
“金额1500镑的生活资料,从来没 有作为资本同被解雇的工人对立过。 作为资本同他们对立的,是现在转 化为机器的1500镑。”
【P507,第七段,倒数第4行起】 “这些因为分工而 变得畸形的可怜的 人,离开他们原来 的劳动范围就不值 钱了,只能在少数 低级的因而始终是 人员充斥和工资微 薄的劳动部门去找 出路。”
P519,第7段,第一行起
P522,第9段, 第一行起
工厂制度的巨大的跳跃式的扩展能力和它对世界 市场的依赖,必然造成热病似的生产,并随之造成市 场商品充斥,而当市场收缩时,就出现瘫痪状态。由 于工业循环的这种周期变换,机器生产使工人在就业 上并从而在生活上遭遇的无保障和不稳定状态,已成 为正常的现象。
这就说明“补偿论”是错误的。
“游离补偿”理论:
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庸俗的理论。资 本主义生产由于采用新机器或者是扩大旧机器, 一部分可变资本转变为不变资本,这是“束缚” 资本并从而“游离”工人的活动,而一些资本主 义的辩护士们却相反地把这种活动说成是为工人 游离资本。“游离补偿”理论认为,被一个劳动 部门排挤出去的工人会在另外一些部门找到工作。
重点段落、语句
一旦工厂制度达到一定的广度和一定的成熟程度,特别 是一旦…..一旦….,总之,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 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然地跳 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只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
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轧棉机使棉花 生产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 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
机器游离出工人,但不游离出雇用原有数量工人的资本 P504-505
手工 生产
机器 生产
原料价值: 机器价 工资价值: 雇用工人 排挤工人 游离资本

值:镑 镑



3000
0
3000
100
3000 1500 1500
50
50
0
添加 内容
添加 内容
如果机器价值少于所代替的工人的工资 总额: (单位:镑、人)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生产
思政三班: 杨士燕 马玉龙 王照维 程 瑞
目录
contents
1
6-8节在第十三章中的主要内容、结构、思想
2
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3
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
4
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6-8节在第十三章中的结构、
主要内容、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