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LED行业出现了哪些重要的技术

合集下载

不同浓度的Sm3+, Ce3+稀土离子单掺和双掺对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和发光性质以及Ce3+与Sm3+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浓度的Sm3+, Ce3+稀土离子单掺和双掺对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和发光性质以及Ce3+与Sm3+之间的相互作用

摘要本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ED用Ca3SiO4Br2: Sm3+, Ce3+荧光粉,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荧光光谱对合成的荧光粉进行了表征。

探讨了不同浓度的Sm3+, Ce3+稀土离子单掺和双掺对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和发光性质以及Ce3+与Sm3+之间的相互作用。

X-射线衍射谱表明少量的稀土离子掺杂不会改变基质的物相结构;荧光粉Ca3SiO4Br2: 0.02Sm3+, 0.01Ce3+在360 nm的激发光下发射出明亮的蓝紫色光,Ce3+→Sm3+有着比较显著的能量传递。

关键词:溶胶-凝胶;荧光粉;碱土溴硅酸盐;钐(Ⅲ);铈(Ⅲ)ABSTRACTIn this paper, Ca3SiO4Br2: Sm3+and Ce3+phosphors were synthesized by sol - gel method. The synthesized phospho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powder X - ray diffraction (PXRD)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he luminescent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Sm3+, Ce3+rare earth ion monodisperse and double doped phosphor were discuss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e3+ and Sm3+ was also discussed. X-ray diffraction spectra show that a small amount of rare earth ion doping does not change the phase structure of the matrix. Phosphor Ca3SiO4Br2: 0.02Sm3+,0.01Ce3+ emits bright blue-violet light at 360 nm excitation light, and Ce3+→ Sm3+ The energy transfer.Keywords: sol - gel; phosphor; alkaline earth bromosilicate; Sm3+; Ce3+目录第一章前言 (1)1.1 发光二极管综述 (1)1.2 稀土荧光粉的发光机理 (1)1.3 稀土荧光粉常见的制备方法 (2)1.3.1 高温固相法 (2)1.3.2 溶胶-凝胶法 (2)1.3.3 微波热合成法 (2)1.3.4 共沉淀合成法 (3)1.4溴硅酸钙的优点 (3)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3)1.5.1 本课题研究意义 (3)1.5.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第二章实验部分 (5)2.1 主要实验试剂 (5)2.2 主要实验仪器 (5)2.3 样品的制备 (6)2.3.1 样品溶胶-凝胶溶液的制备 (6)2.3.2 样品湿凝胶的干燥 (6)2.3.3 样品烧结 (7)2.4 样品测试 (7)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8)3.1 样品X射线衍射谱分析 (8)3.2 样品荧光光谱分析 (9)3.2.1 制备温度对Ca3SiO4Br2: 0.02Sm3+荧光粉发光强度的影响 (9)3.2.2 单掺双掺荧光光谱比较 (9)3.2.3Ce3+浓度对Ca3-x Ce x SiO4Br2发射强度的影响 (11)3.2.4Sm3+ 浓度对Ca3-x Sm x SiO4Br2发射强度的影响 (11)3.2.5Ce3+浓度对Ca2.98-x Ce x Sm0.020SiO4Br2发射强度的影响 (12)3.3CIE色坐标分析 (13)第四章结论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8)第一章前言1.1 发光二极管综述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它属于一种半导体元件,功能是将电能转换为光能。

3D技术

3D技术

主动式快门技术PK被动式偏振技术就3D技术本身而言,主要可以分为裸眼3D技术、主动式快门3D技术以及被动式偏振3D技术三种,而由于裸眼3D电视价格过于昂贵,因此多被用于商业领域。

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主动式快门3D技术和被动式偏振3D技术两者间有什么区别。

3D成像原理示意图目前的平板电视中,绝大多数3D电视都是采用的主动式快门3D技术,除了技术门槛和生产成本不高外,主动式快门3D技术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可以保证输出全高清1080P的3D 画面,这对于追求高画质的用户来说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主动式快门3D技术并非完美,由于受外观环境干扰较大,因此常会出现无法锁定3D信号的情况,这多少也影响了用户的使用。

被动式偏振3D技术原理比较简单,就是在显示屏幕上加入了一个偏光板,当偏振眼镜接收到两幅偏振方向不同的画面时,每只镜片会自动接收一个偏振方面的画面,然后在经过大脑合成立体影像。

分辨率减半是偏振3D技术的原罪从优点方面来看,被动式偏振3D技术的色彩损失比较小,因此也容易为用户呈现真实的画面。

其次是被动式偏振3D技术是利用物理特性成像,所以不会受任何外部环境以及3D 眼镜间的干扰。

最后就是被动式偏振3D眼镜成本远远低于主动式快门3D眼镜,比较容易让消费者介绍。

被动式偏振3D技术也有它的缺点,首先是水平方向分辨率减半、亮度损失。

因偏光原理,这种技术会使画面水平方向分辨率减半,很难实现真正的全高清分辨率3D影像,同时画面亮度因偏振光原理受到损失,所以被动式偏振3D技术对显示设备的要求较高。

友达光电已经开始量产65吋偏光式3D液晶面板由此可见被动式偏振3D技术要想成为今后的主流,还需要在液晶面板和显示效果方面做更多的改进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 “不闪式IPS”3D硬屏及重点功能介绍在今年,LG推出了“不闪式IPS”3D硬屏,这一全新技术产品的亮相对于原有的3D电视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不闪式IPS”3D硬屏的出现也使偏光式3D电视成为了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那么“不闪式IPS”3D硬屏到底优势何在,下面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

led显示屏的发展历程

led显示屏的发展历程

led显示屏的发展历程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LED(发光二极管)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电显示技术开始快速发展并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

LED显示屏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阶段:LED显示屏在70年代初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数字钟表、电子手表以及简单的显示面板等小尺寸设备上。

这些早期的LED显示屏主要由红色的LED构成,其显示效果相对简单。

2. 单色LED显示屏阶段:随着LED技术的进一步发展,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单色LED显示屏。

这些显示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颜色的LED灯珠,常见的有红色、绿色和黄色。

单色LED显示屏因其稳定可靠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显示牌、室外广告牌等场合。

3. 双色LED显示屏阶段:90年代初,双色LED显示屏开始逐渐出现。

这种显示屏由红色和绿色的LED灯珠组成,可以通过控制两种颜色的亮灭程度来实现不同的颜色效果。

双色LED显示屏的出现使得显示效果更加丰富多彩,被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车站等场所。

4. 全彩LED显示屏阶段:2000年代初,全彩LED显示屏开始迅速发展。

全彩LED显示屏由红、绿、蓝三种LED灯珠组成,可以通过不同灯珠的亮灭来合成任意颜色。

全彩LED显示屏的出现使得画面更加细腻、丰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型舞台演出、体育赛事、室内外广告牌等场合。

5. 高清、室内外兼容性增强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LED 显示屏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目前的LED显示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亮度,可以呈现更真实、清晰的图像和视频。

同时,LED显示屏在室内外兼容性上也有了显著提高,可以适应各种环境下的展示需求。

总的来说,LED显示屏经历了从早期单色到双色再到全彩的发展过程,不断提升了显示效果和可靠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LED显示屏将继续在电子显示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实现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led光源发展历程

led光源发展历程

led光源发展历程LED光源是近年来光电子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独特的优势使其在照明、显示、通信、传感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将从LED光源的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详细介绍LED光源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LED,即Light Emitting Diode,是一种电子元件,具有以电能转化为光能的特性。

它的发明和发展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下面将分为三个阶段来介绍LED光源的发展。

1.早期实验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LED是通过锗和硒化镉等材料制成的,但由于材料质量差和工艺不完善,导致光效低下、颜色单一、寿命短等问题难以解决。

因此,早期LED只能作为实验元件使用,尚未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应用中。

2.初步应用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20世纪70年代,发明了GaAsP和GaP等材料的红外LED,实现了光效的显著提高。

此后,一系列新材料的研发成功,使得LED的颜色范围逐渐扩大。

1989年,日本的中村修二和赤崎勇共同发明了蓝光LED,为后期研发蓝光LED的白光LED奠定了基础。

3.现代化产业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蓝光LED的问世,LED作为一种高效、节能、寿命长的光源逐渐走向实用化。

1994年,日本企业日本电气(NEC)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种LED背光源,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照明。

1999年,被称为“发光二极管之父”的中村修二和美国的霍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蓝光LED的发明和应用上的贡献。

现在,LED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光源,广泛应用于照明、显示、通信、传感等领域,其市场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核心技术1.材料技术LED的材料技术是实现其高效能、长寿命和稳定发光的关键。

目前主要采用的材料包括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如GaN、InGaN等)和有机材料(如聚合物材料等)。

其中,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由于具备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较低的能耗,已成为主流材料。

led灯珠发展史

led灯珠发展史

LED灯珠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可以直接将电能转换成光能。

它具有寿命长、能量效率高、耗能少、无污染等优点,因此在照明、显示、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是LED灯珠发展史的简要介绍:
1. 196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Nick Holonyak发明了第一个红色Gallium Arsenide Phosphide (GaAsP) LED。

2. 1971年:日本立发电子公司的Isamu Akasaki和Hiroshi Amano合作研制出了蓝色Gallium Nitride (GaN) LED。

3. 1987年:美国联合半导体公司(Joint Venture)的Shuji Nakamura成功制造出蓝色GaN LED。

4. 1994年:日本三菱化学公司的Hiroshi Amano和名古屋大学的Isamu Akasaki成功制造出高亮度蓝色GaN LED。

5. 1996年:德国欧司朗公司成功开发出白色LED。

6. 2000年:日本三洋电机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商业化的白光LED。

7. 2009年:美国飞利浦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款高亮度可调光白光LED。

8. 2012年:美国半导体公司Cree推出世界上第一款160lm/W的高效率LED灯珠。

9. 2014年:荷兰飞利浦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可调光、无线连接的智能LED灯泡。

10. 2019年:中国科学家张虹在石墨烯材料中发现了新型红色LED材料,将有望实现更高效、更节能的照明技术。

总的来说,LED灯珠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扩大,LED灯珠将会在更多领域中得到应用,并且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led照明发展历程

led照明发展历程

led照明发展历程1. 预LED照明时代:在LED照明技术出现之前,人们主要依赖传统的照明设备,如白炽灯泡、荧光灯等。

这些传统的照明设备存在能源浪费、寿命短、发热问题等。

2. LED照明技术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LED(Light Emitting Diode)技术开始出现。

最早的LED设备只能发出红色或绿色的光,且价格昂贵,应用范围有限。

3. LED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人员成功地开发出能够发出蓝光的LED,从而实现了RGB(红绿蓝)三基色完整的光谱。

这一突破为LED照明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4. 高亮度LED的问世:1990年代初,日本研究人员成功开发了高亮度LED,其亮度较之前的LED大幅提高,逐渐取代传统的照明设备成为一种可行的替代品。

5. LED照明的商业化应用:2000年代以后,随着LED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价格的下降和市场的需求增加,LED照明开始逐渐应用于商业和居住领域。

6. 热管理和散热技术的改进:由于LED发光产生的热量,需要进行有效的热管理和散热,以避免LED的寿命缩短。

为此,研究人员不断改进LED照明的散热技术,包括散热器的设计和材料的改良等。

7. 节能环保特点的凸显:相比传统的照明设备,LED照明具有更高的能效和更长的寿命。

LED照明的应用可以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打造绿色环保的照明环境。

8. 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LED照明也逐渐走向智能化。

通过连接传感器、网络和智能控制系统,LED照明可以实现智能调光、人体感应等功能,提高照明的舒适性和能效。

9. 全息投影和透明屏幕的应用:LED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使得LED照明逐渐应用于全息投影和透明屏幕等领域。

LED照明的高亮度和色彩鲜艳可以营造出更加震撼和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

10. 革命性的发展:LED照明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照明的领域,还涉及到农业、医疗、汽车、交通等领域。

品读2010中国LED照明产业之“虚”与“实”

品读2010中国LED照明产业之“虚”与“实”
体 照 明位 列 其 中 。 除 了 《 定 》 外 ,此 决
这些 政策直接 影响着 中国半导体照
f 关键N- j - V 技术设 备—— 海 内外厂商 同台竞技 MOC D
L. .
2 1 年 3 , 以2 i 0 0 月 O L元 的 总 资 产 规 模 挑 起 1 O L元 芜湖 光 电产 业 化 项 目的 三 i 2 电,开 始 通 过 定 向增 发 募集 资金 , 用 于 引进 1 0 0 台MO D设备 。 CV
{ 关键词一 ;
L. 政实—强体明 大启。 . 国“5半支与计入 策施z 导照科 划功 家  ̄”化持加投并 十_ - — 技 行
众所周知 ,2 1 年是半 导体照明产 00 业 发展不平凡 的一年 ,来 自国家 层面直 接 或间接 的支 持政策与市场 的红红火火 相 结合 ,使得2 1 年半 导体 照明产业 的 00 发展环境呈现利好的态势 。
措施 出台,支持我 国的半导体照 明产业
发展 。
2 1 年 是第 十二个五年计 划} 0 1
之 年 ,在 半 导 体 照 明 产 业 技 术 进 ±
2 1 年 8 国家 发 展 改革 委 办 公 00 月
用不断扩展 的基础上 ,国家层面 体照 明产业 发展 的支 持也在逐步± 可 以预见 ,政策环境将 会更加有 发展 。在 此 形 势下 ,把 握利 用 遇 ,发展强 大产业 ,应 是业界 的 向 。而政策 之实与虚将在 未来 的日
体 照 明相 关 高 新 技 术产 业 化 基 地 。
0 E 照 明关键 技术等重 点研究任务。 LD 除 了从技 术、产业发展 的角度考虑 外,本次项 目还将在实施过程 中探索体 制机制上 的创 新 ,着力探 索企业参 与建

led的发展历程

led的发展历程

led的发展历程LED(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作为一种半导体光源,具有高效能、长寿命、环保等优点,在照明、显示和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将介绍LED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LED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并开始研究和探索其性质和应用。

然而,由于材料科学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一直无法实现实用化生产。

1962年,美国General Electric公司员工Nick Holonyak Jr.成功研发出第一颗可见光LED,它所发出的光为红色,以砷化钍(GaAsP)材料为基础。

这一重大突破极大推动了LED的发展进程。

在1980年代,由于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技术的发展,LED的亮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红光LED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显示器和显示装置中。

1990年至2000年期间,LED技术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通过新型材料和封装工艺的引入,绿光和黄光LED得以实现,满足了更多应用领域的需求。

21世纪初,白光LED的研发成功,使得LED照明市场迎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白光LED利用荧光粉转换原理,将蓝光LED的光转换成白光,既提高了亮度,又扩大了光谱范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LED的亮度不断提升,能效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

LED的应用场景也不断扩大,包括智能手机屏幕背光、室内外照明、汽车照明、电视显示和室内种植等。

未来,LED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随着纳米材料、量子点技术等的问世,LED的色彩表现力和显示效果将进一步提升。

同时,更加环保、节能的LED产品将进一步推动照明行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LED行业出现了哪些重要的技术时间:2011-03-14 11:33 来源: 点击:185次LED是高技术含量的行业。

2010年,LED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涌现出一大批新技术。

新世纪LED网特选出10大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希望能给企业在2011年技术研发重点的制定和LED技术发展方向的预测作出指导和参考。

1、台湾发表世界首个无萤光粉白光LED照明灯LED是高技术含量的行业。

2010年,LED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涌现出一大批新技术。

新世纪LED网特选出10大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希望能给企业在2011年技术研发重点的制定和LED技术发展方向的预测作出指导和参考。

1、台湾发表世界首个无萤光粉白光LED照明灯萤光粉是放电发光材料中最重要的材料,是照明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无萤光粉照明灯是天方夜谭吗?且来看看:据台湾媒体报道,近日,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和馥珅光电公司发表世界首创LED白光照明技术产学合作成果。

云林科技大学表示,无萤光粉白光照明LED路灯,具无萤光粉、高演色性、低光衰等特色,是全球首量产无萤光粉(混光)照明产品,经长达9000小时连续常温点亮光衰约10%,证实完全不需要萤光粉条件下,LED灯组拥有至少10万小时寿命。

馥珅光电公司向云科大捐赠了17盏80W无萤光粉LED白光照明路灯,目前装置在云科大校园。

该LED路灯耗电量只有传统250W水银路灯的32%,并有更佳的光均匀度。

2、Philips Lumileds采用6寸晶圆量产LED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一直是企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这不,外延片的尺寸越来越大。

在这方面,Philips Lumileds走在了前列。

12月15日,Philips Lumileds宣布已领先同行业采用6吋(150 mm)晶圆量产LED芯片,每周可在较大基板上量产数百万颗氮化镓发光二极管。

Lumileds 表示6吋晶圆的LED产量为现有3吋晶圆的4倍。

Lumileds全球营运执行副总Matthijs Glastra指出,LED的快速普及将迫使竞争对手跟进采取类似策略。

Glastra表示Lumileds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良率,令对手望尘莫及。

Glastra说,6吋产能的上线将可使Lumileds每年生产数十亿颗LUXEON LED。

3、Verticle公司推出六边形LED芯片芯片一般是传统四边形或是三角形,竟然还有六边形的?让我们来看一看:Verticle 公司宣布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六边形 LED 芯片。

以其六边形外形命名的蜂窝型 LED 芯片是一个垂直结构芯片,专门为大功率LED应用所设计。

Yoo 公司执行总裁 Dr.Mike (M.C.) 指出,设计该芯片旨在比传统四边形或三角形LED结构晶体上制造更多的芯片以及更多光能效果。

据了解,六边形 LED芯片在成本、效率以及束剖面等方面都有众多优势。

蜂窝型™ 芯片第一个优势就是每个晶体上晶片数量极多;这是由于六边形是圆形晶体内部密封最好的。

一个晶体能生产的六边形芯片数量比生产出的同样尺寸的四边形或三角形芯片的数量多15%。

六边形芯片最后一个,但不是最次要的优势是其在封装之后的光能输出量。

蜂窝型™ 芯片所产生的束剖面非常接近光学设计中使用的圆形镜片的圆形切面。

但是,传统四边形或三角形芯片的束剖面在与圆形镜片结合时,往往会发生变化。

相比传统芯片来说,六边形芯片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却没有实现六边形芯片的量产。

主要原因是利用传统划割与切割技术进行芯片分离的难度很大。

但是,由Verticle 公司发明的化学芯片分离法比传统的芯片分离法更加快捷。

Verticle 公司发明的化学分离法是一种高度创新型芯片分割法,能够通过化学法蚀刻分界线,轻易地生产任意外形的芯片。

此外,通过此技术,Verticle 公司能同时处理许多晶体,其能处理的芯片分离量是利用传统芯片分离法处理芯片量的500多倍。

4、晶电推出光效170lm/W的暖白光LED随着LED的迅猛发展,LED发光效率总是越做越高。

晶元光电研发中心(Epistar Lab) 已成功地开发出多项技术,包括新一代的透明基板转换制程、可增加光子萃取率的细微结构与可提高电流分布均匀度等,使红光LED在波长610纳米下效率达174流明/瓦。

同时,在高压蓝光LED方面,当搭配有别于传统的波长转换材料之配方组合时,可验证出色温约2800K的暖白光其效率为170流明/瓦,演色性为88。

今日达成上述成果,不仅超越预定目标,亦持续领先同业。

晶元光电将持续开发更多先进的技术以提升产品的效能,与中下游客户共同携手将LED光源推展到照明市场上。

5、日本开发出无需电解电容器的LED照明用电源2010年7月21日,在“TECHNO FRONTIER 2010(电源系统展)”上,日本村田制作所展示了用于LED照明的数字电源电路。

输入输出电容器采用了该公司的积层陶瓷电容器(MLCC),可内置于直管型LED照明器具的管内。

与采用铝电解电容器时相比,除了可缩小了产品尺寸外,还能延长产品寿命。

输入电压支持AC100V以及200V两种。

参考展示ClearSodick生产的直管型LED照明产品。

管内内置了电源电路。

相当于40W荧光灯的产品的耗电量为19W,LED元件数量为204个。

此次展示的是村田制作所面向LED照明厂商Clear Sodick开发的电源模块。

目前还只面向ClearSodick供应,不过也在考虑面向其他公司销售事宜。

ClearSodick从事相当于20W、40W以及100W荧光灯的直管型LED照明业务,所有类型产品的电源模块可通用。

为了使LED照明获得恒定电流,采用了DSP微控制器。

开关频率约为200kHz.输出电容器采用了两个约5μF的MLCC.“一般情况下,该容量的MLCC无法完全吸收脉动电流,不过通过改进DSP侧的控制,不会感觉到照明器具的闪烁”(村田制作所)。

主电路采用非绝缘升降压型,没有设置PFC(功率因数改善)电路。

外形尺寸为180mm×19.4mm×6.5mmDSP微控制器备有美国微芯科技(Microchip Technology)的“dsPIC33FGS系列”和新日本无线的“NJU20010(Alligator)系列”两种。

后者是新日本无线2010年7月刚刚发布的产品。

所有电源模块的主电路几乎全部通用,不过采用新日本无线的DSP微控制器的电源模块为了具备更高的输出功率,增加了两个电感。

ClearSodick预定将这两种类型的电源模块分类使用。

6、首台国产LED芯片制造设备在佛山南海成功下线这条消息,对国内企业来说,一定特振奋:1月8日,由南海民企昭信集团自主研发制造的国内首台半导体照明芯片核心设备成功下线。

这意味着,国内长期依靠进口LED芯片制造设备的局面将被打破,填补了国内的核心技术空白。

受此影响,相关的LED产品价格也会大幅下降。

据了解,该设备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甚至还遭到国外的封锁。

据透露,该设备接下来进行了“闭关”4个月进行产品数据测试,随后进入量产阶段,估计5年内将达到10亿元以上的产值。

7、国内实现了SiC衬底上GaN LED的制备当前,绝大部分GaN基LED均采用价格相对低廉的蓝宝石为衬底材料制备。

然而,蓝宝石衬底与GaN材料有高达17%的晶格失配度,如此大的晶格失配造成了很高的位错密度,导致GaN LED中的非辐射复合中心增多,限制了其内量子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SiC衬底与GaN材料的晶格适配度只有3%,远小于蓝宝石衬底与GaN材料间的晶格适配度,因此在SiC衬底上外延生长的GaN材料的位错密度会更少,晶体质量会更高,同时SiC的热导率(4.2W/cm.K)远大于蓝宝石,有利于器件在大电流下工作。

但是SiC衬底的制备难度较高,外延生长GaN的成核也具有一定难度。

因此,SiC衬底上制备GaN LED的技术仅限于以美国CREE为代表的少数掌握SiC衬底制备技术的公司手中。

2010年上半年,山东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和山东大学联合设立的SiC衬底的制备及SiC衬底上的GaN-LED外延技术研发项目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内实现了SiC衬底上GaN LED的制备。

项目运作期间,山东大学在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利用5年多的时间成功突破了SiC单晶的生长和加工,目前3英寸SiC衬底已达到GaN LED外延时的“开盒即用”水平。

山东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借鉴其在蓝宝石衬底上外延GaN LED的丰富经验,通过优化MOCVD生长工艺,成功生长出了高质量的GaN材料,GaN 层厚度可达4um以上而不开裂。

GaN薄膜X-Ray测量的(002)和(102)半宽分别达到160s和190s,位错密度比蓝宝石衬底上外延生长的GaN低了接近1个数量级。

通过优化外延生长条件生产出高结晶质量的SiC衬底GaN外延片之后,我们通过理论模拟,优化设计了SiC LED管芯结构,并在工艺上先后解决了SiC LED 切割、欧姆接触及研磨等关键工艺。

目前,8×10mil规格芯片封装后光输出功率达到16mW@20mA以上,远高于相同管芯尺寸的蓝宝石衬底类产品指标12mW@20mA。

另外,由于SiC衬底具有较佳的热导率,以其为衬底制备的LED具有更好的饱和特性,更适合大电流密度工作。

山东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在SiC衬底上制备的蓝光LED的亮度达到了商品化的标准,并且超过了蓝宝石衬底,目前已经开始投向市场。

8、中科所研制出的LED灯光可无线上网LED灯发出的光线竟然可以连接宽带网络,是天方夜谭吗?可并非如此:目前中科院半导体研究对于半导体照明信息网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台笔记本电脑置于灯光的照射之下,没有网线连接,没有无线网卡,但流畅的网络视频仍在播放着……这是发生在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半导体照明与信息化示范馆内的一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光电系统实验室的段靖远博士指出,它的奥秘就在于天花板上蓝色的LED照明灯。

他介绍,网络信号正是通过灯光传输给电脑的。

通过这种方式,目前上网最大传输速率可以达到每秒2兆。

除了连接网络外,LED灯还能充当各种家用电器的指挥官。

该所的陈雄斌博士介绍,目前他们已实现了对多种电器的开关和调节的控制。

这两项技术也已分别在世博会的航空馆和沪上生态家馆进行了展示。

9、大陆AC-LED实现突破性进展当前,只有美国、韩国及台湾的三家公司拥有 AC-LED核心技术及第一代产品。

但2010年,在中国大陆,AC-LED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东营市加文光电有限公司与浪潮华光集团联合开发一种新型的交流驱动AC-LED技术,各项指标均已符合产业化要求,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AC-LED在大陆的研究空白。

现有的LED工作模式主要集中在低电压(2-4伏)及恆定直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