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分”的视点制约用法和话者指示词用法5页word文档

合集下载

表现手法Microsoft Word 文档

表现手法Microsoft Word 文档

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s第一人称指示语社交指示语

s第一人称指示语社交指示语

s第一人称指示语社交指示语【原创实用版】目录1.社交指示语的定义和作用2.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场景和特点3.第一人称指示语在社交中的重要性4.如何恰当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正文社交指示语是在人际交往中用来表示礼貌、尊重或指示对方进行某种行为的语言表达。

在社交场合中,恰当使用社交指示语有助于增进双方的友谊,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

而在众多社交指示语中,第一人称指示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第一人称指示语,即以“我”为主语的指示语,如“我建议”、“我想请问”等。

它在日常交际中被广泛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第一人称指示语体现了说话者的礼貌和尊重。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建议时,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能够降低对对方的压迫感,使对方更容易接受。

例如,在提出一个建议时,使用“我建议”而非“你应该”,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尊重和友好。

其次,第一人称指示语有助于保持对话的顺利进行。

在讨论问题时,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可以使话题更加聚焦,避免因为过于强调自己的观点而引起对方的反感。

例如,在询问对方一个问题时,使用“我想请问”而非“你知道吗”,能够让对方更加愿意回答问题。

然而,在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过于频繁地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

如果对话中过多地使用“我”,容易让对方产生反感,认为你过于自我中心。

2.在表达批评或反对意见时,尽量使用委婉的第一人称指示语。

例如,使用“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另一种方法”而非“你的方法不行”,能够减轻对对方的伤害。

3.注意语境和语气。

在不同的场合和对话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气和表达方式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总之,在社交场合中,恰当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有助于展现自己的礼貌和尊重,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

词语的用法归类

词语的用法归类

词语的用法归类在语言的使用中,词语是最基本的单位,它们承载着意义、传达着信息。

不同的词语在语法和语义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和用法。

本文将对词语的用法进行归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一、词性用法1.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它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补语等位置,用来指称或描述事物。

例如:“书本”、“家庭”、“爱情”。

2.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或存在的词语。

它可以用来构成谓语,表示主语的行为或状态。

动词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需要搭配宾语来完整表达意思。

例如:“跑”、“睡觉”、“喜欢”。

3.形容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达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等。

形容词通常出现在名词前面,起到描述或限定的作用。

例如:“红色的”、“美丽的”、“聪明的”。

4.副词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概念。

例如:“快速地”、“很好地”、“非常”。

5.代词代词用来替代名词,起到指代作用。

它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

例如:“我”、“这个”、“谁”、“一些”。

二、语法用法1.主语主语是一个句子中执行动作或承受动作的核心成分,通常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主语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谓语和其他成分的作用。

例如:“小明喜欢跑步”。

2.宾语宾语是及物动词的补充成分,接受动作的对象。

宾语通常由名词、代词或从句构成。

例如:“我看见一只猫”。

3.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语。

定语可以通过形容词、限定词、过去分词等来表达,用于描述名词的性质、特征、数量等。

例如:“蓝色的天空”、“五个苹果”。

4.状语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目的等概念,用来补充说明句子的情境或背景。

例如:“昨天在公园散步”。

三、语义用法1.同义词同义词指的是在表达意思上相近或相同的词语。

它们可以用来增加表达的丰富度,使文本更加生动。

例如:“高兴”和“快乐”、“大”和“巨大”。

2.反义词反义词是在表达意思上相反的词语。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指导之指示代词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指导之指示代词

学会“这”个字,提高五分不是事儿相信大家在做言语题目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些做题时间不够用的烦恼,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指示代词的用法,在大部分言语题型中都可以用的到,可以帮助我们又快又准的锁定正确答案。

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是指称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词,它有使语言简洁、经济的作用。

常见的标志词有:指代一般名词的“这”“这些”;指代处所名词的“这里”;指代时间名词的“这会”;指代谓词(动词、形容词)的“这样”。

以“这”字为核心的指示代词表示近指,以“那”字为核心的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在考试中前者居多;另外,”从此以后”“如此等等’也在考试中有所出现。

指示代词在三类题中有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概括类题中帮助我们锁定重点句。

1.概括类题最后一句在概括类题中,若指示代词出现在最后一句且指代前文所有内容,则最后一句为概括归纳的句子,是文段的重点句。

注意,是出现在最后一句且指代全文。

真题<例1>汪曾祺曾说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在的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

在他看来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文课学的是语言,但语言不是空壳,而是要承载各种各样的思想、哲学、伦理、道德的。

怎么做人,如何对待父母兄弟姐妹,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民族国家和自己的劳动等,这些在语文课里是与语言并存的。

从这个意义来讲,语文教育必须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而诗歌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诗歌中包含丰富的思想、伦理和道德元素B.脱离内在思想的语文教育是空洞无物的C.必须重视诗歌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D.语文教育需要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步进行解析【答案】C【解析】概括类题,找重点句和主体词。

最后一句由指示代词“这个”引导,是概括归纳的句子,是重点。

它强调的主体是语文教育和诗歌,所以选择C选项。

<例2>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食物匮乏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首要威胁。

由于食物供应的不确定性和食物不能长期保存,人类一直过着饱一顿、饿几顿的生活,能够最大限度有效利用食物的个体具有生存优势。

语用学 指示语

语用学 指示语


下面这段幽默对话是因为打电话的人慌乱 中弄错了人称指示语才暴露了自己。
Voice on phone: John Smith is sick and can not attend class today. He requested me to notify you. Professor: All right. Who is this speaking? Voice on phone: This is my roommate.
Deictic usage
Deictic usage
2. Deictic uses and anaphoric uses Another use of deictics is known as anaphoric. In other words, deictics may be used nondeictically. 话语中的照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为话语指示 语的正确使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揭示 出话语指示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话语指示 语的照应o tell you is this the meeting will be put off till Saturday. 例句3中的指示代词this指的是 the meeting will be put off till saturday,其中指示代词this是替 代项, the meeting will be put off till saturday 是被替代项;例3中的指示语this的指代属预 指用法.

For example, 1.He hurt his leg yesterday.That's why he didn't come. 2.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从语法化中看日语指示词的诸相

从语法化中看日语指示词的诸相

从语法化中看日语指示词的诸相作者简介:李嫱,女,满族,1986-1,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温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日本语言文学,日语教育方面研究摘要:指示词作为传达情报的手段,经常会出现在文章或会话当中。

从指示词的用法来说,可以分为“现场指示”和“文脉指示”。

前者是以说话人眼前的事物为指示对象,是和空间距离有关的用法;后者是以谈话或文章提出的不在眼前的事物为指示对象,是和前言后语即文章的脉络有关的用法。

通常我们都是以说话者或听话者距所指物体距离的远近来判断指示词的使用。

但是日与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在『日本語文法の発想』一书中,从语法化的视点对指示词的独特解读,颠覆了目前学界对指示词两种用法的定义,提出了指示词的使用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认识这一主张。

本论将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中日两国语言中指示词的机能。

关键词:指示词;语法化;文脉指示;定表现化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森田良行在『日本語文法の発想』一书中,对于日语语法中的各种问题阐述了自己独特新颖的观点和见解。

特别是有关于指示词这一部分的解读,让笔者完全颠覆了到目前所学知识的高度和视野。

本论将结合森田的观点,从语法化的视点进行中日两国语言中指示词的分析比较,希望能让更多的日语学习者从不同角度更深一步了解日语指示词的诸相。

1.指示词的定义所谓指示词,是指示代名词、指示形容词、指示副词等的总称,依存某种状况对于某物或某场所进行指示的词语。

其体系如下表所示,由于形态上由「コ·ソ·ア·ド」开头,所以佐久间(1951)也把其称之为「コソアド」词。

「コ」系列是指说话者所处范围内所属人或物。

「ソ」系列是指说话者所处范围之外所属人或物,也就是和说话者相对立的听话者所处范围内所属人或物,以及当说话者把听话者以“我们”的形式纳入自己范围内时,距“我们”所处范围之外所属人或物。

应用文专用语言

应用文专用语言

应用文专用语言应用文专门用语1.称谓词即表示称谓关系的词第一人称:“本”、“我”,后面加上所代表的单位简称。

如:部、委、办、厅、局、厂或所等。

第二人称:“贵”、“你”,后面加上所代表的单位简称。

一般用于平行文或涉外公文。

第三人称:“该”,在应用文中使用广泛,可用于单指代人、位或事物。

如:“该厂”、“该部”、“该同志”、“该产品”等。

“该”字在文件中正确使用,可以使应用文简明、语气庄重。

2.领叙词领叙词是用以引出应用文撰写的根据、理由或应用文的具体内容的词。

常用的有:根据按照为了遵照敬悉惊悉……收悉……查为……特…………现……如下应用文的领叙词多用于文章开端,引出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指示的根据或事实根据,也有的用于文章中间,起前后过渡、衔接的作用。

3.追叙词追叙词是用以引出被追叙事实的词。

如:业经前经均经即经复经迭经在使用时,要注意上述词语在表述次数和时态方面的差异,以便有选择地使用。

4.承转词又称过渡用语,即承接上文转入下文时使用的关联、过渡词语,有:为此据此故此鉴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总之5.祈请词又称期请词、请示词,用于向受文者表示请求与希望。

主要有:希即希敬希请望敬请烦请恳请希望要求使用祈请词的目的在于造成机关之间相互敬重、和谐与协作的气氛,从而建立正常的工作联系。

6.商洽词又称询问词,用于征询对方意见和反映,具有探询语气。

有:是否可行妥否当否是否妥当是否可以是否同意意见如何这类词语一般在公文的上行文、平行文中使用,在使用时要注意确有实际的针对性,即在确需征询对方的意见时使用。

7.受事词受事词即向对方表示感激、感谢时使用的词语。

如:蒙承蒙属于客套语,一般用于平行文或涉外的公文。

8.命令词命令词即表示命令或告诫语气的词语。

以引起受文者的高度注意。

如:表示命令语气的语词有:着着令特命责成令其着即表示告诫语气的词语有:切切毋违切实执行不得有误严格办理9.目的词目的词即直接交待行文目的的词语,以便受文者正确理解并加速办理。

学会审题 抓住常见指示语

学会审题 抓住常见指示语

学会审题抓住常见指示语在平常的考试和高考评卷中,笔者发现相当部分考生在文综问题上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题不清。

审题不清的关键因素就是对题目中常用词语的含义不求甚解。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审题和答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历史问答题中的常见词语做一番试解,仅供参考。

一、情况、状况题情况和状况都指情形,因此两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

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

如:简述美国对华援助状况(包括贷款和租借、关键年份援助增加),简述宋元时期中国四大发明外传情况(包括发明、外传经过与地区、作用影响等)。

二、变化、趋势题变化和趋势题是近年高考的常见题型,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情况,一般答成“从……到……”或“由……到……”。

如: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从分散到整合);10到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先进转为落后)。

趋势是指文物发展的动向,一般答成“不断……”。

如: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我国经济重心的趋势(不断南移),当今南北经济发展的趋势(差距不断扩大)等。

三、简述、综述、概述(括)题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答题不必过长。

如:简述晚清中美文化交流的史实,简要说明其积极作用(从洋务运动开始,先后多批学生到美国留学;许多人学成回国成为杰出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

在高考中综述题并不多见,更多采用简述作提示语,综述题一般属于综合题,要求叙述多个事件,材料相对分散,答题也须高度概括,难度相对较大。

如:综合叙述(综述)近代各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综述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革命主张。

概述(括)就是概括叙述,概述与综述基本相同,一般要把课文分散的知识、材料分散的观点加以总结归纳。

如: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结合材料概括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概括洛克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差异等等题目。

此类题目必须在对课文熟悉、看懂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不能照搬照抄,学生得分偏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分”的视点制约用法和话者指示词用法
1.视点制约用法的“自分”
1.1共感度和反身代名词的视点制约
共感度:话者对于名词句指示对象x的自我认同感称为共感,用E(x)表示,0E(花子)。

1句中的“?してくれた”同样表现了这句话是从接近太郎的视点的记述,E(太郎)>E(花子)。

因此,1句的视点没有矛盾,这个句子是恰当的。

但是2句中的“?してやった”是接近花子的视点的表述,E(花子)>E(太郎)。

这个表述和“自分”接近对象“太郎”的视点是相矛盾的。

因此,2句是不恰当的句子。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因为“自分”比同一领域中出现的任何事物都更表现出接近指示对象的视点,与“自分”出现在同一节中的其他视点表达形式(如补助动词等)不能与其发生矛盾。

有时,当句子的动词无法表示接近“自分”指示对象,需要借助补助动词:
(3)太郎は花子が自分に送って寄こした小包を送り返してしまった。

(4)*太郎は花子が自分に送った小包を送り返してしまった。

“寄こす”要求视点接近与格宾语,即接近“自分”的指代对象太郎,这和上面的假说是吻合的。

都表示E(太郎)>E(花子)因此是恰当的。

但是,4句中的“送る”本身是无法表示接近与格宾语的视点的。

它表示E(花子)≥E(太郎)。

为了表示接近“自分”的指示对象太郎的视点,必须借助补助动词“来る”或“くれる”的帮助。

1.2反身代名词视点制约的条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同一领域”的含义。

即反身代名词视点制约的条件。

或者说是反身代名词的视点制约的适用范围。

反身代名词的适用范围:当“自分”用在所有格中时,是包含它的最小名词词组;或者是包含“自分”的最小节。

因为反身代名词可以分为直接反身代名词和间接反身代名词,笔者将分开进行说明:直接反身代名词中的“同一领域”指的是包括“自分”的名词词组“自分のX”。

如下例:
(5)通りがかりの人が、花子を、自分の?で、病院に?び?んでくれた。

这句话“自分”指“通りがかりの人”,但是不表示E(通)>E(花子)。

因为主句用了接近花子视点的表达“くれた”,即E(花子)>E(通)。

这里“自分の?”只表示E(通)>E(车),是对“通りがかりの人”的一种同感。

间接反身代名词中的“同一领域”是指在同一节中。

参考下面的例子:
(6)通りがかりの人が、花子を、自分がしていた自で病院に?んでくれた。

(7)太郎が自分の?のきく病院に、花子を、?れて行ってくれた。

6句中的“自分”指“通りがかりの人”,E(通)>E(花子)。

主句用了接近花子视点的表达“くれた”,E(花子)>E(通)。

但是“自分”的使用范围时在“自分がしていた自で”这个节中的,表示E(通)>0,
即对“通りがかりの人”的一种同感。

所以就整个句子而言,E(花子)>E (通)>0,是不矛盾的。

7句和6句一样,表示E(花子)>E(太郎)>0。

因此这两个句子都是恰当的。

2.话者指示词用法的“自分”
2.1发话当事人视点分层结构
发话当事人视点分层结构:说话者通常必须采用自己的视点,不能采用接近别人的视点。

即1=E(第一人称)>E(第二、三人称)。

反身代名词的视点制约是从话语分析法的视点角度规定和解释了反
身代名词的用法。

但是存在着这一制约解释不了的现象,这里我们引用久野?举的例子:
(8)太郎は、自分が?より勉?できないことをずいぶん?にしているらしい。

(9)太郎は、?が自分を?したことをまだ恨んでいる。

如果用视点制约原则观察上面的句子,句子的视点应该接近“自分”的指代词太郎,但是发话当事人视点分层结构要求E(?)>E(自分=太郎)的。

这就出现了矛盾。

但是认为8、9句是恰当的人不在少数。

因此这一现象就需要视点制约理论以外的别的理论来解释,即话者指示词的用法。

2.2“自分”的话者指示词用法
“自分”的话者指示词用法:在表示发话、思考、意识的动词的节中的“自分”,具有指示发话人、思考、意识的体验者的功能。

我们用这一理论再来看一下例句8、9。

例句8中,因为“自分”属于“?にしている”这个节,所以“自分”表示“在意”这个意识的主
体――太郎。

这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广义上的间接叙述法,其实是间接叙述了“?が君より勉?できない”这句话。

同理,例句9是间接叙述了“君が?を?した”。

同样具有这种用法的还有“知る”“忘れる”“思い?む”等。

3.视点制约的“自分”和话者指示词的“自分”的对比
首先,只有当主句动词表示说话、思考、意识的动作时,即符合广义上的间接叙述法的用法时,“自分”才能用作话者指示词。

但是在世界语言中,话者指示词的用法比视点制约的用法更广泛。

另外一个重要区别是:一般情况下,视点制约的“自分”不能指示单纯被动句的“に”标记的行动主体。

如:
(9)花子は太郎に自分の家で?された。

(10)花子は太郎に自分の手?を担当した医者を?介された。

句法上的制约要求这两句话中的“自分”的先行词必须是主语“花子”。

但是这个句法制约不适用于话者指示词用法的“自分”。

如下例:(11)花子は太郎に自分の家に直ぐ来てくれと?まれた。

这里的“自分”指的是太郎。

因为这里“自分”是话者指示词的用法。

“と”前可以看成是间接引语。

即:太郎は花子を「?の家に直ぐ来てくれ」と?んだ。

结论:
当反身代名词“自分”用作视点表达的时候,“自分”比同一节中出现的任何事物都更表现出接近指示对象的视点。

因此,与“自分”出现在同一节中的其他视点表达形式,如补助动词等不能与其发生矛盾。

如果主
句动词本身无法体现出接近指示对象的视点的话,应使用补助动词协助保持视点上的统一性。

当“自分”是话者指示词用法时,在表示发话、思考、意识的动词的节中的“自分”,具有指示发话人、思考、意识的体验者的功能。

这种用法是把句子看出是广义上的间接引语来解释句子中“自分”指示对象的。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