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何以洞察人性》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合集下载

2019年松江区高考语文一模卷

2019年松江区高考语文一模卷

第一批2019年松江区高考语文一模卷(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座位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___,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登快阁》)(2)落花水香茅舍晚,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________]寿阳曲·远浦帆归》)(3)《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语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小王学花样滑冰十年终获大奖,同伴称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小明被评为“孝心少年”,颁奖词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新兵招募宣传文案中用“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来号召青年参军。

D.小马荣获“最佳辩手”,颁奖词中写道:“口若悬河,能言善辩”赞其出色辩才。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定的客观事实。

A.④①②③B.①②④③C.②①④③D.②③④①①不管是好是坏,是批判还是继承②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③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④其思想来由仍应追溯到先秦孔学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社会科学何以洞察人性熊易寒①既然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那么对于人性的判断就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直面的根—1—本性问题。

2022年高中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解析

2022年高中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解析

2022年高中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解析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人类长期生活,聚居、繁衍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村落并非伴随人类的起源而出现,它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

人类进化史表明,人类是从灵长类古猿进化来的,属于群居型动物。

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早期村落产生的两条线索:一是群居作为动物性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特别是到了智人阶段,人类为了有效降低单个个体的生存难度,形成了共同防御、共同发展的族群观念,因而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开始出现。

只是由于完全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为了获取食物,需要频繁迁徙,所以并未形成长期的、固定的、规模化的居住点。

二是由于生存的驱动,人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出大量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包括工具、器皿、衣物、建筑和制作它们的经验、技术,以及语言、制度、道德和原始信仰等。

由此,动物性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

距今一万年前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从迁徙流动生活逐步走向定居生活。

定居把人类固定在土地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又稳定了定居生活,于是有了早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从氏族进化为部落,部落又发展到部落联盟,并形成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政体。

由此,国家应运而生。

国家的出现,意味着跨地域、跨血缘、跨部落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建立。

国家要维系和巩固这种关系,其前提和基础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全面掌控。

因此,村落就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

先秦的“井田制”“授田制”,秦汉的“郡县制”“乡亭里制”都充分表明这一点。

秦汉时期国家对于村落的管控有所加强,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地形图》中名为“某某里”的有43处,均分散在山川地区,既说明村落的广泛存在,也表明其受到国家的行政管辖。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皇权不下县”,但从秦汉国家与村落的关系来看,国家权力显然下渗到了县以下的地方社会。

2025届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学术讨论常有助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与同事或与外行们讨论问题,可能在下列某一方面有所帮助。

别人可能提出有益的建议。

他很难直接指出摆脱困境的解决方法,因为他不可能比研究该问题的科学家拥有更多的专门知识。

但由于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他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提出新方法。

甚至外行有时也能提出有益的建议。

例如,采用琼脂作细菌学中的固体培养基就是柯赫的同事赫西的妻子建议的。

一个新设想可能由两三个人集中他们的知识或设想而产生,而他们中任何一个凭个人的知识都无法提出这样的新设想。

讨论是披露谬误的宝贵方法。

以错误知识或可疑推理为基础的设想,可以通过讨论得到纠正;同样,盲目的狂热可被遏制,并及时受到制止。

一个无法与同事谈论自己工作的、与世隔绝的科学家,常因追踪错误的线索而浪费时间。

开展讨论和交流观点往往使人振作,给人以激励和鼓舞。

特别在人们遇到困难,感到烦恼的时候。

我相信,讨论的最宝贵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摆脱那种已经形成了的、事实证明是无成效的思想习惯,也即是说,摆脱受条件限制的思考。

讨论必须在互相帮助、互相信任的气氛中进行,人们必须作出自觉的努力,以保持开放的、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胸襟。

参加讨论的人数通常以不超过六人为宜。

在这样规模的小组中,没有人会怯于承认对某些事物的无知,并从而纠正错误,因为在知识高度专门化的今天,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

自觉无知和学术诚实,对研究人员来说,是两个重要的品格。

自由讨论需要一种绝不因为是权威或受尊重的意见而有所拘束的气氛。

罗伯逊讲过生化学家洛布的故事:当课后一个学生问洛布问题时,他作了很有特点的回答:“我回答不出你的问题。

因为我自己还没有看过教科书的那一章。

不过你明天来的时候我已经看过了,我也许能够回答你。

高考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含解析

高考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含解析

高考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含解析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泛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中,“佛系”作为网络流行语不断被人们传播、加工,以自我调侃自我解嘲的方式成为人们的释压工具,也迅速发酵:佛系追星、佛系购物、佛系员工、佛系恋爱、佛系学生、佛系养姓。

其实,这种调侃倒也无妨。

特别是“90后”一代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年近而立之年,面对已经被上一代占据的差不多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面对别人优越的生活条件,面对自己的“初心”,只好在自信为底色的情绪中调侃戏谑。

虽然“佛系”的说法有着些许消极逃避、悲观失望的色彩,但它是强势生活下的弱势群体的心灵自我保护,不是绝对的悲观失望,也不同于灰色调较重的“丧文化”。

“丧文化”的符号是“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伤”。

“丧”是不想工作、情绪低落、欲望低下,一切皆空,无所执;而“佛系”是在看似“无执”中“有执”,是“只顾攀登莫问高”“只重过程,莫问结果”,以“无所谓”的态度降低了心理的期待值。

也不能把“佛系”青年等同于“垮掉的一代”。

虽然和“佛系”一样,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流行语如“葛优躺、宅文化、二次元、小确幸、屌丝”一度盛传,但是无须过度解读和过度担忧。

这不是青年一代的自暴自弃,而是负面情绪的自我消解。

“佛系”心态实际指向的是现实物质和精神满足状况与欲望之间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提出:幸福≡效用/欲望,幸福是效用(现实生活状况)和欲望(个人物质和精神欲求)之间的比值。

按照这一说法,幸福感的提升,与现实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和欲望的减少密切相关。

“佛系”看似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使“佛系”心态的一种可能的发展指向是无欲无求。

“佛系”心态发展的另一种积极发展指向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调适。

追求心灵的感悟和超越,积极乐观、豁达宽容、忧喜随缘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社会科学何以洞察人性(高中阅读2019)

社会科学何以洞察人性(高中阅读2019)

社会科学何以洞察人性熊易寒①既然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那么对于人性的判断就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

②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一般通过丰富细膩的个案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而文学艺术通过虚构和艺术加工将人类置于两难境地,借助灵与欲、善与恶的冲突来展现人性的伟大与卑微。

③不同于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以简洁为美,崇尚简化的逻辑,为了逻辑的周严和推理的方便,社会科学通常会将人性简化为经济理性,假定人类行为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出于价值中立的原则,社会科学研究者总是极力避免对研究对象进行道德评判,经济理性作为“超善恶”的禀赋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定虽然具有较强解释力,但现实世界也存在无数反例。

譬如,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搭便车者,很多时候也会为了公共利益或集体目标奋不顾身。

人类的利他行为似乎与自利行为并行不悖。

为此,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为这一假说增加了若干约束条件。

④我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类决策和行为的驱动作用不亚于理性。

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选择。

利益因素往往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心理、情感来影响人的行为。

在族群冲突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情感因素和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⑤法学与政治学学者唐纳徳·霍洛维茨认为,“对灭绝的恐惧”是族群冲突背后的群体心理,族群冲突有充满激情的、象征性的和忧虑的一面。

“不满”、“恐惧”和“仇恨”等心理驱动力存在相互增强的作用因为这些动机都暗含了“求变”的心态。

“不满”与“仇恨”反映了行动者因自身利益或荣誉的得失而寻求改变现状,“恐惧”则反映了行动者由于害怕潜在的损失(安全、地位)而试图改变现状。

⑥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难以呈现复杂人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科学的精致化和科学化。

现代的学术训练要求严谨的方法、小心的求证、充分的证据,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水准。

但同时,也让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趋向琐碎的主题,在我看来,思想与方法、创见与证据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社科类文本阅读真题

社科类文本阅读真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材料一:①对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学界争论颇多。

达尔文曾这样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

”科学的本质取决于研究方法。

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②首先,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采用实证方法,超脱了价值判断,以客观态度研究经济现象。

在十九世纪之前,经济学是以道德学说的面目出现的。

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等努力使经济学摆脱价值判断,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走上了科学化之路。

现在,实证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

其次,经济学成功的运用了教学工具以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经济学家把经济现象作为若干经济变量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运行规律。

最后,经济学在某种假设之下分析社会现象并得出结论,再用事实来检验结论,上述方法与自然科学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③现代经济学的历史仅二百余年,与典型的自然科学相比,它还是年轻而不成熟的,但他发现的许多规律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对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那些落后的社会科学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伽利略,而经济学却已经却已经历过自己的牛顿革命。

”④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材料二:①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因此经济学是科学的。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同心理学、历史学一样,经济学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其实,判断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先要弄清科学的特征。

一般而言,科学至少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研究态度力求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摆脱价值判断的干扰,三是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和逻辑推理。

《社会科学何以洞察人性》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社会科学何以洞察人性》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社会科学何以洞察人性熊易寒①既然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那么对于人性的判断就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

②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一般通过丰富细膩的个案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而文学艺术通过虚构和艺术加工将人类置于两难境地,借助灵与欲、善与恶的冲突来展现人性的伟大与卑微。

③不同于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以简洁为美,崇尚简化的逻辑,为了逻辑的周严和推理的方便,社会科学通常会将人性简化为经济理性,假定人类行为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出于价值中立的原则,社会科学研究者总是极力避免对研究对象进行道德评判,经济理性作为“超善恶”的禀赋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定虽然具有较强解释力,但现实世界也存在无数反例。

譬如,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搭便车者,很多时候也会为了公共利益或集体目标奋不顾身。

人类的利他行为似乎与自利行为并行不悖。

为此,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为这一假说增加了若干约束条件。

④我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类决策和行为的驱动作用不亚于理性。

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选择。

利益因素往往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心理、情感来影响人的行为。

在族群冲突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情感因素和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⑤法学与政治学学者唐纳徳·霍洛维茨认为,“对灭绝的恐惧”是族群冲突背后的群体心理,族群冲突有充满激情的、象征性的和忧虑的一面。

“不满”、“恐惧”和“仇恨”等心理驱动力存在相互增强的作用因为这些动机都暗含了“求变”的心态。

“不满”与“仇恨”反映了行动者因自身利益或荣誉的得失而寻求改变现状,“恐惧”则反映了行动者由于害怕潜在的损失(安全、地位)而试图改变现状。

⑥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难以呈现复杂人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科学的精致化和科学化。

现代的学术训练要求严谨的方法、小心的求证、充分的证据,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水准。

但同时,也让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趋向琐碎的主题,在我看来,思想与方法、创见与证据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高考语文语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语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语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答案一、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安慰剂就是没有有效药物(食品、化学)成分的一种制剂,对于病人和受试者只起一种心理作用。

安慰剂有没有作用,作用有多大,能不能对病人使用安慰剂,怎样使用等,便涉及到对人道和是否合乎生命伦理的评价。

医学和心理学的试验和临床结果表明,安慰剂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使其心态平和,衣食起居正常,从而调动身体潜在的免疫功能,抗御病魔。

使用安慰剂争论的焦点是,安慰剂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是虚拟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给人一种假的第二信号的作用,这种没有实质内容的刺激当然无论怎样也不可能起到与真正药物相同的作用。

所以,在临床治疗中一般这是在各种药物和治疗手段都不起作用后,才使用安慰剂,对病人说只是一种最新最好的药物,起到调节心理稳定情绪的作用。

使用安慰剂是为了试验一种药物是否管用。

但是当安慰剂并不能治疗疾病而病人的病情在恶化时,是否还使用安慰剂,这就涉及科学试验第一还是人的生命安全第一的问题。

②从2000年初到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和上海几家医院对病人进行了一种治疗心衰的药物——达利全的疗效试验,其中就涉及到对一些病人使用安慰剂。

所有病人都是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后才进行双盲试验的。

试验分为服用达利全的治疗组和服用传统药物的对照组。

但是在试验进行到一大半时出现了另一种结果,治疗组的死亡率比对照组的死亡率降低了35%。

这时就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到了研究人员面前,继续试验,当然能获得达利全这一药物的所有基本数据和疗效结论,为以后大规模投入临床使用获得详实的指标。

但也就意味着对照组的病人不能获得有效治疗的机会,最后产生更多的死亡。

而停止试验则可以挽救病人生命,但却得不到这一药物的完整试验资料。

在生命和健康重要还是获得技术和知识重要面前,指导北京和上海各家医院进行药物试验的临床伦理委员会经过几年讨论后,最后作出了符合伦理的选择,终止试验,让对照组病人也服用疗效好的达利全,以挽救病人生命和保证病人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
社会科学何以洞察人性
熊易寒
%1既然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那么对于人性的判断就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直而的根本性问题。

%1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一般通过丰富细腻的个案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而文学艺术通过虚构和艺术加工将人类置于两难境地,借助灵与欲、善与恶的冲突来展现人性的伟大与卑微。

%1不同于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以简洁为美,崇尚简化的逻辑,为了逻辑的周严和推理的方便,社会科学通常会将人性简化为经济理性,假定人类行为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出于价值中立的原则,社会科学研究者总是极力避免对研究对象进行道德评判,经济理性作为“超善恶”的禀赋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定虽然具有较强解释力,但现实世界也存在无数反例。

譬如,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搭便车者,很多时候也会为了公共利益或集体目标奋不顾身。

人类的利他行为似乎与自利行为并行不悖。

为此,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为这一假说增加了若干约束条件。

%1我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类决策和行为的驱动作用不亚于理性。

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选择。

利益因素往往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心理、情感来影响人的行为。

在族群冲突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情感因素和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1法学与政治学学者唐纳德-霍洛维茨认为,“对灭绝的恐惧”是族群冲突背后的群体心理,族群冲突有充满激情的、象征性的和忧虑的一面。

“不满”、“恐惧”和“仇恨”等心理驱动力存在相互增强的作用因为这些动机都暗含了“求变”的心态。

“不满”与“仇恨” 反映了行动者因自身利益或荣誉的得失而寻求改变现状,“恐惧”则反映了行动者由于害怕潜在的损失(安全、地位)而试图改变现状。

%1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难以呈现复杂人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科学的精致化和科学化。

现代的学术训练要求严谨的方法、小心的求证、充分的证据,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水准。

但同时,也让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趋向琐碎的主题,在我看来,思想与方法、创
见与证据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有思想、有创见,同时逻辑周严、证据充分的研究,
自是上上之选。

既无思想、又无证据的陈词滥调,则与学术垃圾无异。

此外,还有两类学术作
品介乎二者之间。

%1一种有证据无思想,我称之为“精致的平庸”。

这一类研究在方法和技术层而可圈可
点,符合现代学术规范,但是选题往往较为琐碎,用一套精致的方法论证了一个不重要的问题
或者重复了他人的学木发现缺乏原创性的理论贡献。

另一种有思想无证据,我称之为“自负的
深刻” C美国社会运动家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一书就是典型。

作者属
于在工人运动中自学成才的“工人思想家”,虽然没有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但长期的斗争经
验和极其敏感的个性,让他对人性的本质洞若观火。

在这本书当中充满智的顿悟和洞见俯拾皆
是。

虽然这种蒙田式的警句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但却可以轻易打动像我这样的专业读者。

%1相比之下,我个人更为欣赏自负的深刻,因为它富有启发性,可以发展为理论假说, 经
由数据检验之后形成实证性的理论。

而精致的平庸很少带给我们新东西,他们总是在重复我们
己知的事情,或者说出我们不想知道的事情
%1社会科学家要真正地理解人性、揭示人性,一方而,需要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严格
的学术训练这是我们区别于一般观察者的地方;另一方而,也要倚重感性认识,重视自己的直
觉和体悟,而不是过度地依赖数据和技术,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洞见。

(有删改)
3.第③段画线的词语“价值中立”在文中是指o (2分)
4.用第④段中有关“心理因素”的观点,对第⑤段“族群冲突”这一事例加以分析。

(4分)
5.下列对“自负的深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负的深刻”在思想与方法、创见与证据之间未能找到平衡点。

B.美国社会运动家埃里克-霍弗是“自负的深刻”类的典型代表
C.与“精致的平庸”相比,“自负的深刻”更能轻易地打动读者。

D.“自负的深刻”类的理论富有启发性,最终发展成实证性的理论
6.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o (3
A.人文学科呈现的是具体的人,而社会科学更多地涉及抽象的人。

B.人类的利他行为证明社会科学中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说的正确性。

C.注意研究情感因素和心理过程通常来说是可以准确地测量人性。

D.一般观察者如果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也能真正理解和揭示人性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4分)
答案:
二阅读70分
(16分)3. (2分)不对研究对象进行道德评判。

(“超善恶的禀赋”给1分)
(4分)答案示例:在“族群冲突背后的群体心理”这一事例中,“不满”、“恐惧”和“仇恨”等是心理因素;自身利益或荣誉的得失(或安全、地位等)是利益因素;由于害怕利益的损失而试图改变现状的心态,是通过不满与仇恨的心理和情感因素表现出来,这些心理因素存在相互增强的作用,引起族群冲突。

评分说明:①准确识别心理要素;②准确识别利益要素;
③正确分析心理、利益的关系;④正确得出对人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1点1分。

5.(3 分)A
6.(3 分)A
7.(4分)答案示例:本文先给出讨论对象,再通过与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的比较,得出社会科学的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定及其存在的反例,在此基础上提出“心理因素对人类决策和行为的驱动作用不亚于理性”这一观点,并用族群冲突的例子加以论证。

然后指出精致化和科学化是社会科学难以呈现复杂人性的原因,从对精致的平庸和自负的深刻的比较中,得出社会科学研究人性要在借助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倚重感性认识的结论。

评分说明:给出讨论对象,1分;明确讨论对象,1分;展开论证,得出三个观点,2分;得出结论,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