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_对_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_中囚徒困境结论的质疑

合集下载

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对《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囚徒困境结论的质疑

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对《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囚徒困境结论的质疑

各 显 理性 冲突” 。持 这 种 态 度 的 人 比 较 多 , 志 刚 等 ( 0 8 、 袁 2 0 ) 谢 与集 体理性 的矛 盾 。如果 两个 人都抵 赖 , 判刑 1年 , 然 比都 坦 白各 判 刑 8年 好 。 但 这 个 帕 累 托 改 进 办 不 到 , 为 因 识 予 (0 2 、 2 0 ) 肖条 军 (0 4 , 等 。 20)等 ( 抵 不 ( ) 囚 徒 困境 的 例 子 中 , 全 不 提 个 人 理 性 与 集 体 理 它不满足个人 理性要求 ,抵赖 , 赖 ) 是纳 什均 衡 。换 个 3在 完 即 性 的问题 持 这种态度 的人 比较多 , 贤裕 等 ( 0 8 、 汪 2 0 ) 赵耀 角 度 看 , 使 两 囚 徒 在 被 警 察 抓 住 之 前 建 立 一 个 攻 守 同 盟
本 文 摘 录 的 是 2 0 版 的 书 中 第 8 9页 的 原 文 。 0 4年 — 例 一 : 徒 困境 ( 表 1 。 囚 见 )
表 1 囚徒 困 境
囚犯 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能单 独 的进 行 理 性 选 择 , B也 只 能 单 独 的 进 行 理性 选 择 。 对 于 A 而 言 , 果 B坦 白 , 选 择 坦 白 的 支 付 为 一8 选 择 抵 赖 如 A , 的支付为 一1 , O 因而 A 会 选 择 坦 白 ; 果 B选 择 抵 赖 , 选 如 A 择 坦 白的支付 为 0 选择抵赖 的支付 为一1 因而 A还是会 选 , , 择 坦 白 。 由 以上 的 分 析 可 知 , 肯 定 会 选 择 坦 白 。 同 理 , A 对
N O 2, .1 2O11
现代商 贸工业 M o enBuies rd d s y d r s s T a eI ut n n r

“囚徒困境”的经济学意义

“囚徒困境”的经济学意义

“囚徒困境”的经济学意义作者:宋灿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6期宋灿(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囚徒困境”作为博弈论一个经典案例,常被运用来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反映了个体理性的存在导致集体理性的缺失及个体理性的内在矛盾。

其说明正是由于个体理性使然,在“利己”主义的基础上反而促进了社会利益增长的问题。

关键词:博弈论;“囚徒困境”;个人理性;集体理性中图分类号:F22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7-00-01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的“囚徒困境”模型“囚徒困境”主要讲述若甲、乙两名嫌疑犯罪名成立,甲、乙两人中至少得有一人供认犯罪。

若两人都抵赖,则各自被判一年有期徒刑;若两人都坦白,则各自被判八年有期徒刑;若是一个抵赖,一人坦白,则抵赖者被判十年有期徒刑,而坦白者当场释放。

在这个例证中,纳什均衡为(坦白,坦白),此时两人的得益分别为(-8,-8)。

然而,(抵赖,抵赖)才是帕累托最优的策略组合,两人最终得益分别为(-1,-1)。

该案例反映出了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之间的不一致,也反映出了个体理性导致集体理性的缺失。

二、重复的“囚徒困境”模型重复进行的“囚徒困境”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博弈,即博弈双方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而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的选择,一个博弈方可有多次选择,在不同阶段的多次行为之间还存在着内在联系。

用博弈树形式表达如图1所示。

在有限次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之下,甲、乙两人第一次博弈所形成的纳什均衡不会发生变化,而在无限次反复进行的此博弈中,双方的选择慢慢开始出现了变化。

当这些对抗被每个选择不同策略的参与者不断重复了很长时间之后,从个体主义出发的“利己”策略趋于减少,而比较“利他”的策略更多地被采用,最初的“利己”行为机制是可能转化为一种“利他”行为机制的。

这样,在循环进行的重复博弈过程中,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即若未来是重要的,而合作的策略取决于对方的策略。

浅析“囚徒困境”与其启示

浅析“囚徒困境”与其启示

浅析“囚徒困境”与其启示作者:胡莎莎戴莹星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博弈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人们经常运用囚徒困境来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本文引入囚徒困境说明了腐败贪污受贿与公权力的滥用的原因,反驳了认为囚徒困境是因为利己这一假设,非理性因素也同样会导致囚徒困境,指出重复博弈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走出困境,并给出从囚徒之间附加可置信的威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和外部环境决定依存关系等三方面摆脱囚徒困境的方法及囚徒困境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囚徒困境个人理性集体理性激励机制可置信威胁一、引言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经典案例,我们常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公共物品提供不足,垄断行业价格同盟的破坏等,它是由美国学者图克在1950年提出的,以下是具体内容:两个嫌疑犯A,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受审。

警察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个都抵赖,各判一年;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十年。

囚徒困境的战略式表述如下:此例中纳什均衡是(坦白,坦白)。

若A坦白,B最佳选择是坦白,若A抵赖,B最佳选择也是坦白;反之A也一样。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导致集体理性的缺失。

虽然两人都抵赖比双方都坦白要好,但该帕累托最优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即使两人在被捉前建立了不坦白的协议也没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积极遵守它。

二、囚徒困境的缺陷(一)公共物品提供不足和公权力的滥用导致腐败。

在公共物品提供时若大家都出钱兴办公用事业,所有人的福利都会增加。

但我出钱你不出钱,我吃亏,而若你出钱我不出钱,我占便宜。

所以都不出钱,这使所有人的福利不能提高。

公权力的滥用导致腐败,腐败是社会的纳什均衡,例如在大型车队车由调度员派给司机,车队有好车也有失修的老车,调度员利用权力向司机收贿。

贿赂的司机得到好车,没有贿赂的得到老车。

调度员因此得到好处,但司机们作为一个整体,就算不行贿也得到同样一批车,成本却比不行贿大。

“囚徒困境”引发的思考经济学理论论文

“囚徒困境”引发的思考经济学理论论文

“囚徒困境”引发的思考经济学理论论文囚徒困境”博弈是图克(Tucker)19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博弈模型,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典型例子。

一、基本模型囚徒困境博弈的基本情况如下:警察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罪犯,但却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的罪行。

如果其中至少有一人供认犯罪,就能确认罪名成立。

为了得到所需的口供,警察将这两名罪犯分别关押以防止他们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并给他们同样的选择机会;如果他们两人都拒不认罪,则他们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徒刑;如果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认罪,则坦白者从轻认罪,立即释放,而另一人则将重判8年徒刑;如果两人同时坦白认罪,则他们将被各判5年监禁。

如果分别用-1、-5和-8 表示罪犯被判刑1年、5年和8年的得益,用0表示罪犯被立即释放的得益,则两囚徒的得益矩阵如下:囚徒2坦白不坦白囚徒1 坦白-5,-5 0,-8不坦白-8,0 -1,-1在上图中,“囚徒1”、“囚徒2”分别代表本博弈中的两个博弈方,也就是两个罪犯;他们各自都有“不坦白”和“坦白”两种可选择的策略;因为这两个囚徒被隔离开,其中任何一人在选择策略时都不可能知道另一人的选择是什么,因此不管他们决策的时间是否真正相同,我们都可以把他们的决策看作是同时做出的。

其中矩阵中第一个数字代表决策结果后囚徒1的得益,第二个数字代表决策结果后囚徒2的得益。

博弈的结果是:由于这两个囚徒之间不能串通,并且各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不会顾及同伙的利益,双方又都不敢相信或者说指望对方有合作精神,因此只能实现对他们都不理想的结果(各判5年),并且这个结果具有必然性,很难摆脱,因此这个博弈被称为“囚徒困境”。

[1]二、关于完全理性的思考囚徒困境博弈的一个假设是博弈方都是完全理性。

完全理性来源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即博弈方都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且有准确的判断选择能力,也不会“犯错误”。

以个体利益最大为目标被称为“个体理性”,有完美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不会犯选择行为的错误称为“完全理性”。

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理解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机制充分作用的前提下,个人的自私选择,会导致社会集体利益最大化。

然而现实真的如亚当·斯密所想的一样,个人理性会导致集体理性,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冲突的世界中吗?如果放在书面上,每个人都会堂而皇之的说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然而一旦放在哪个人的身上就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

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得到了与亚当斯密恰恰相反的结论,个人理性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往往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国民一家亲,而是集体非理性的产生。

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务;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务”。

这句话足够说明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实际上,囚徒困境正是个人理性冲突与集体理性冲突的经典情形。

当甲乙两名囚徒面对坦白与抵赖两种选择时,他们最终的选择都是坦白,因为坦白是甲乙两人的最佳选择。

然而在令一方面,如果两人都选择抵赖,各判1年,显然比都坦白要好,但是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这种选择不满足个人的理性需求,每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心理将于集体效用最大化产生冲突。

所谓个人理性就是个体人在给定约束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集体理性追求的是效率,稳定,公平公正。

同时集体是众多个体组成的,当集体利益不能包容个体利益时,个体利益之间往往会出现很大的矛盾,尤其是个体成员多到无法协调而导致获取对方信息代价太大,个体必然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选择互相不信任,导致决策的不合作。

上述解释也就是个体的理性最终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的原因。

现今社会中每个人都如囚徒困境中的两个人一样,不断努力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谁都不会愿意吃亏。

比如大学馆占座行为必然会导致早起、排队的现象发生,一个人占五六个座位甚至为座位打架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占座导致的结果就是个人理性得到最大化,然而当每个同学都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决策时,往往最遭殃的会是集体利益如自习效率低下,自习室资源浪费。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集团间的政治冲突取向与囚徒困境很相似。

在这种境况下,人类开始寻求解决囚徒困境的方式以促成合作,但这种合作因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机制显得相当脆弱。

在此种社会语境下,人类解决囚徒困境要求有一种强有力的机制保证合作持续进行。

法因有着国家暴力作为后盾,能及时规范博弈规则且不再产生任何社会成本,成为人类走出囚徒困境的必然选择。

博弈论里有个很有名的“囚徒困境”模型,说的是两个囚犯由于缺少指控的证据被分开来审问。

如果两个囚犯都招认了犯罪事实,就会分别被处以5年刑期;如果其中一个招认了另一个却没有,那么招认的无罪释放,不招认的处以10年刑期;而如果两个都不招认,则由于缺乏指控证据,只能分别处以6个月监禁。

对两个囚犯来说,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都选择不招,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囚犯无法知晓同伴的行为,则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只有选择招供,结果却形成了一个对两个囚犯整体来说并不是最优的选择。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实囚徒困境说明的就是:个体的理性选择往往带来的是集体的非理性选择。

画一个最简单的表格(没办法贴图,只有楼主自己先研究一下了,很简单的),很容易看出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

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A和B均坦白,A和B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B坦白A不坦白。

我们都知道,对于两名囚犯来说,均不坦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样两人都只判一年。

但事实上,A和B均坦白才是这个博弈的结果。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十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

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

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

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

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这个组合被称作纳什均衡。

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

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

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经济学中有个囚徒困境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有些书籍的作者会得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的结论。

通过的分析可以发现,上述结论值得怀疑。

标签:个人理性;集体理性;囚徒困境1 引言《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是张维迎教授的著作。

该书从1996年第一次出版到现在已有15年,2004年该书出了新的版本,2009年这个新版本第9次印刷。

此书在中国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般。

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这本书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的例子,根据这个例子,作者得出一个结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

这个结论在1996年的旧版本和2004年的新版本上都有,也就是说这个结论至少存在了15年。

关于囚徒困境的例子,主流经济学有如下三种观点:(1)指明囚徒困境中不存在理性的悖论,但是又没有加以详细的论证和说明。

持这种态度的人比较少,英国的肯·宾默尔是一个,其在《博弈论教程》这本书中有所说明。

(2)明说或者暗示在囚徒困境中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

持这种态度的人比较多,袁志刚等(2008)、谢识予(2002)、肖条军(2004),等等。

(3)在囚徒困境的例子中,完全不提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问题。

持这种态度的人比较多,汪贤裕等(2008)、赵耀华等(2010)、吴广谋等(2009),等等。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对于囚徒困境这个例子,现在主流的观点还是倾向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存在冲突”。

本文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

2 书中原文本文摘录的是2004年版的书中第8-9页的原文。

这个例子的创造本身就部分地奠定了非合作博弈论的理论基础,并且它可以作为实际生活中许多现象的一个抽象概括。

几乎没有一本涉及博弈论的书不举到这个例子。

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受审讯。

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1年;如果其中一个坦白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刑10年。

道德领域“囚徒困境”解析

道德领域“囚徒困境”解析

道德领域“囚徒困境”解析庄三舵【专题名称】伦理学【专题号】B8 【复印期号】2007年01期【原文出处】《社科纵横》兰州2006年10期第141144页【作者简介】庄三舵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江苏常州213161 庄三舵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内容提要】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范例道德领域中也存在囚徒困境现象。

重复博弈、信息对称、道德奖惩可以帮助人们走出道德囚徒困境。

与道德囚徒困境相关的经济人和道德人、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可以走向统一而道德回报的真正实现是走出道德囚徒困境的关键。

【关键词】道德/囚徒困境/求解/相关问题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610—0141—04 一、道德领域中的“囚徒困境”现象分析“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理论分析模型它假设两个涉嫌共谋犯罪的嫌疑犯被捕后被关在相互隔离的牢房中。

他们面临的选择是或者坦白或者保持沉默。

他们被告知①如果某个嫌疑犯坦白而其同伙不坦白则坦白者可获自由而拒不坦白者要被判10年监禁②如果二人都坦白则二人都被判5年监禁③如果二人都不坦白则二人皆被判1年监禁。

甲乙坦白沉默坦白-5 0沉默-10 -1 在这种条件下两个囚徒怎样分析问题呢从甲的角度来看共有两种可能情况①当乙采取坦白的策略时如果甲坦白则要入狱5年如果甲不坦白沉默则要入狱10年。

因此甲应该选择坦白。

②当乙采取沉默的策略时如果甲也沉默则要入狱1年如果甲坦白则可获得自由。

因此甲应该选择坦白。

总之无论乙坦白还是沉默甲都以坦白为更佳对策。

很显然本推理对于乙也是适用的。

这样两个囚徒在“精心推理”之后都采取了坦白策略结局是两人都被判5 年徒刑。

这个“坦白——坦白”的组合中甲和乙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

这个推理中带有某种悖论性的因素如果甲、乙两个囚徒都采取沉默策略则二人都只被判1年徒刑显然要比二人都入狱5年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胡泽林(1985-),男,湖北鄂州人,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转型经济学。

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对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中囚徒困境结论的质疑胡泽林(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 要:经济学中有个囚徒困境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有些书籍的作者会得出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 的结论。

通过的分析可以发现,上述结论值得怀疑。

关键词:个人理性;集体理性;囚徒困境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198(2011)12 0212 021 引言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是张维迎教授的著作。

该书从1996年第一次出版到现在已有15年,2004年该书出了新的版本,2009年这个新版本第9次印刷。

此书在中国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般。

在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这本书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的例子,根据这个例子,作者得出一个结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

这个结论在1996年的旧版本和2004年的新版本上都有,也就是说这个结论至少存在了15年。

关于囚徒困境的例子,主流经济学有如下三种观点:(1)指明囚徒困境中不存在理性的悖论,但是又没有加以详细的论证和说明。

持这种态度的人比较少,英国的肯 宾默尔是一个,其在 博弈论教程 这本书中有所说明。

(2)明说或者暗示在囚徒困境中存在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 。

持这种态度的人比较多,袁志刚等(2008)、谢识予(2002)、肖条军(2004),等等。

(3)在囚徒困境的例子中,完全不提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问题。

持这种态度的人比较多,汪贤裕等(2008)、赵耀华等(2010)、吴广谋等(2009),等等。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对于囚徒困境这个例子,现在主流的观点还是倾向于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存在冲突 。

本文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

2 书中原文本文摘录的是2004年版的书中第8-9页的原文。

例一:囚徒困境(见表1)。

表1 囚徒困境囚犯B 坦白抵赖囚犯A坦白-8,-80,-10抵赖-10,0-1,-1这个例子的创造本身就部分地奠定了非合作博弈论的理论基础,并且它可以作为实际生活中许多现象的一个抽象概括。

几乎没有一本涉及博弈论的书不举到这个例子。

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受审讯。

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1年;如果其中一个坦白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刑10年。

表0.2给出囚徒困境的战略式表述。

这里,每个囚徒都有两种战略:坦白或抵赖。

表中每一格的两个数字代表对应战略组合下两个囚徒的支付,其中第一个数字是囚徒A 的支付,第二个数字为囚徒B 的支付。

战略形式又称标准形式,是博弈论的两种表述形式之一,它特别方便于静态博弈分析。

博弈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扩展式表述,我们后面会谈到。

在这个例子里,纳什均衡就是(坦白,坦白):给定B 坦白的情况下,A 的最优战略是坦白;同样,给定A 坦白的情况下,是B 的最优战略也是坦白。

事实上,这里(坦白,坦白)不仅是纳什均衡,而且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就是说,不论对方如何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坦白。

比如说,如果B 坦白,A 坦白的话被放出来,不坦白的话判1年,所以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B 坦白,A 坦白的话判8年,不坦白的话判10年,所以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

这样,坦白就是A 的占优战略。

同样,坦白也是B 的占优战略。

结果是,每个人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

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坦白各判刑8年好。

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抵赖,抵赖)不是纳什均衡。

换个角度看,即使两囚徒在被警察抓住之前建立一个攻守同盟(绝不坦白),这个攻守同盟也没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协定。

3 两点疑问为了将问题讲清楚,笔者需要不厌其烦的将囚徒困境的例子重新分析一遍。

从书中原文给出的条件可知,A 只能单独的进行理性选择,B 也只能单独的进行理性选择。

对于A 而言,如果B 坦白,A 选择坦白的支付为-8,选择抵赖的支付为-10,因而A 会选择坦白;如果B 选择抵赖,A 选择坦白的支付为0,选择抵赖的支付为-1,因而A 还是会选择坦白。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A 肯定会选择坦白。

同理,对于B 而言,B 也肯定会选择坦白。

因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A 肯定会选择坦白,B 也肯定会选择坦白。

(坦白,坦白)是A 单独作出理性选择,是B 单独作出理性选择的结果。

换句话说,A 肯定不会选择抵赖,B 也肯定不会选择抵赖。

其他的三种结果肯定不会发生。

这个结论对后文的分析极其重要。

3.1 疑问一:假定肯定不存在的条件为存在,可以吗书中先得出一个结论:坦白是A 的占优战略,坦白也是B 的占优战略。

(坦白,坦白)是占优战略均衡。

然后,又得出第二个结论: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212得出第二个结论之后,再说明得出第二个结论的原因: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坦白各判刑8年好。

笔者在此想问,这个 如果 可能存在吗?根据书中所给出的条件,A、B两人被关在不同的房间里受审讯。

因而,A肯定只能进行单独的选择,B肯定只能进行单独的选择。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A单独进行选择,肯定会选择坦白。

B单独进行选择,也肯定会选择坦白。

也就是说,A、B两个人肯定都不会选择抵赖。

这是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出的非常肯定的结果。

因而,得出第二个结论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的理由肯定不存在。

作者在书中也说道: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抵赖,抵赖)不是纳什均衡。

也就是说作者自己也否定了这个理由。

既然如此,笔者在此想问,书中得出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 这个结论的理由何在?或者应该这样问:先假设一个肯定不存在的条件为存在,然后根据这个条件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信吗?笔者认为,书中犯了一个逻辑上很隐蔽的错误,笔者将这个逻辑推理过程分为以下四步:(1)先得出一个结论。

(2)再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

(3)说明得出上述这个结论的原因:假定一个肯定不存在的条件存在,然后与第一个结论进行比较。

(4)否定(3)中的不合理假定,但没否定由这个假定得出的结论,仍然默认这个结论的存在。

为了形象的说明上述逻辑的荒谬之处,笔者在此对比着举一个例子,如下表所示:逻辑步骤书中例子对应的例子1、先得出一个结论(坦白,坦白)是A、B单独选择的结果中国有13亿人口2、再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中国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3、说明得出上述结论的原因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判刑8年好如果世界上存在一个人口为15亿的国家,显然这个国家的人口超过中国4、否定上述不合理的假设,但仍然默认第二个结论的存在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做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抵赖,抵赖)不是纳什均衡上述 如果 有问题,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口为15亿的国家根据书中的逻辑,在对应的例子中,会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显然,这个结论很荒谬。

3.2 疑问二:集体不理性书中说: 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这就话只能理解为 个人理性而集体不理性 。

要集体不理性至少存在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存在集体;第二,集体做出选择。

先来考虑第二个前提条件 集体做出选择。

由书中所给的条件可知,A只能进行单独选择,B也只能进行单独选择。

坦白 是A单独选择的结果,也是B单独选择的结果。

因而,(坦白,坦白)是A单独选择和B单独选择的结果。

以上表述肯定没有问题。

那么,能不能说(坦白,坦白)是A、B这个集体的选择呢?如果不能,那就说明A、B这个集体没有做出选择,既然集体没有做出选择,那怎么知道,集体是 理性 还是 不理性 。

如果能,那说明以下两种表述是同一种意思:(1)(坦白,坦白)是A单独选择和B单独选择的结果。

(2)(坦白,坦白)是A、B这个集体的选择。

以上两种表述是同一种意思吗?在哲学中,有一个基本命题:整体由各部分组成,但不是各部分的简单加总。

就拿囚徒困境的例子来说吧,A单独理性选择的结果是坦白, B单独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坦白,因而A、B单独理性选择的结果是(坦白,坦白)。

而对于A、B这个集体来说,(抵赖,抵赖)严格优于(坦白,坦白),因而,A、B这个集体的理性选择肯定不是(坦白,坦白)。

也就是说,A、B这个集体的理性选择的结果不是A、B单独理性选择的结果。

因而,上述两种表述不能等同。

这也就说明(坦白,坦白)不是A、B这个集体的选择。

从而,也就不知道A、B这个集体是否理性。

再来考虑第一个前提条件 存在集体。

为了形象的说明是否存在集体,这里先举两个例子。

例一:甲、乙两个人关系很好,感情很好,二者选择结婚,并领取了结婚证。

这个时候,说甲、乙两人是夫妻,一点问题也没有。

后来,二人因为感情不和而闹离婚,并领取了离婚证。

这个时候,二人就不存在夫妻关系了,再说二人是夫妻,显然不适合了。

例二:抗日战争期间,尽管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存在战争,但由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首要敌人都是日本。

这个时候说国共在集体作战,没有什么问题。

现在条件变了,抗日战争胜利了,国民党向共产党开战,共产党被迫还击,内战爆发。

这个时候,再说国共在集体作战,就荒谬了。

从前面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由于条件变了,导致集体不复存在。

书中囚徒困境的例子也是一样。

两个囚犯在作案的时候,可以看做是一个集体,但是被抓住,并被关在不同的房间里之后,二者组成的集体就不复存在了。

既然不存在集体,也就不存在集体的选择,也就不知道集体是否理性。

4 结语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从囚徒困境这个例子中,得出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 的结论是很值得怀疑的。

本文认为,在囚徒困境的例子中,两个囚犯在作案的时候,可以看做是一个集体。

但是,当二者被抓住,并被关在不同的房间里受审讯时,二者所组成的集体就不复存在了。

因而,也就没有集体的选择,只有A单独的选择和B单独的选择。

(坦白,坦白)只是一个战略组合而已,只是将A单独选择和B单独选择的结果人为组合在一起得到的,而不是集体的选择。

因为不存在集体,也就不存在集体是否理性,也就不知道,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是否冲突。

参考文献[1](英)肯 宾默尔.博弈论教程[M] (中译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汪贤裕,肖玉明.博弈论及其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吴广谋,吕周洋.博弈论基础与应用[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4]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J]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袁志刚,陈钊,陆铭.微观经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