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间隙标准

合集下载

轴承间隙标准

轴承间隙标准
50
80
0
-1.5
+2.4
+1.0
gb
+2~+4
80
120
0
-2.0
+2.8(+3.5)
+1.2(+1.2)
gb
+4~+6
80
120
0
-1.5
+2.3
-1.2
Gd
0~3
120
180
0
-2.5
+4.0+(5.2)
gb
+4~+7
120
180
0
-2.5
+2.7
-1.4
Gd
0~3
180
260
0
-3.5
+3.0
轴承直径(mm)
径向间隙(mm)
轴向间隙(mm)
30以下
4D/1000
0.2
35~70
3.5D/1000
0.3
75~100
3D/1000
0.3
100以上
不超过0.3
0.3
注:D——轴承内径或轴颈直径
附表3
新轴承原始径向游隙标准
轴承公
称直径
(mm)
单列向心
球轴承
(丝)
单列向心
短圆柱滚子
轴承(丝)
双列球面
(丝)
配合
方式
轴颈与轴承内圈配合过盈值(轴径与轴承内径实际值之差)(丝)
轴承公称
外 径
轴承
外径
允许
公差(丝)
外壳端
盖允许
公差
(丝)
配合

轴承游隙标准

轴承游隙标准

轴承游隙标准轴承内部游隙(初始间隙)是指轴承安装在轴或壳体上之前的内部间隙量。

如下图所示,当内圈或外圈中的一个固定,另一个可以自由移动时,位移可以在轴向或径向发生,该位移量(径向或轴向)称为内部间隙,根据方向,称为径向游隙或轴向游隙。

当测量轴承的内部间隙时,向滚道施加轻微的测量负载,以便可以准确测量内部间隙,然而,此时,轴承在测量载荷下发生轻微弹性变形,间隙测量值(测量间隙)略大于真实间隙,必须补偿真实轴承间隙与弹性变形导致的增加量之间的差异,这些补偿值如下表所示。

一、游隙选择。

运行条件下轴承的内部间隙(有效间隙)通常小于安装和运行前相同轴承的初始间隙,这是由包括轴承配合、内外环之间的温差等因素造成的。

由于轴承的工作间隙会影响轴承寿命、发热、振动、噪声等,因此在选择最合适的轴承游隙时必须慎之又慎。

初始间隙和工作(有效)间隙之间的内部间隙差(过盈配合引起的间隙减少量,或由于内外环之间的温差引起的间隙变化)可以通过公式δff=δ-(δf+δ)计算,其中:δff代表有效内部间隙,单位毫米;δ代表轴承内部间隙,单位毫米;δf代表因干涉而减少的间隙量,单位毫米;δ代表内外环温差引起的间隙减少量,单位毫米。

当轴承以过盈配合安装在轴和壳体上时,内圈将膨胀,外圈将收缩,从而减少轴承的内部间隙,膨胀或收缩量取决于轴承的形状、轴或壳体的形状、各个零件的尺寸以及所用材料的类型。

差分的范围约为有效干扰的70%-90%,可以通过公式δf=(0.70~0.90)·Δdeff计算,其中:δf代表因干涉而减少的间隙量,单位毫米;Δdeff代表有效干扰,单位毫米。

在操作过程中,通常外圈比内圈或旋转部件的温度低5到10C,然而,如果壳体的冷却效果大,则轴连接到热源,或加热物质通过空心轴传导,内外圈之间的温差可能更大,因此,由于内外圈的胀差,内部间隙量进一步减少,可以通过公式δ=α·Δ·D计算,其中:δ代表由于热差而减少的间隙量,单位毫米;α代表轴承钢线膨胀系数12.5x10/°C;Δ代表内外环温差,单位°C;D代表外圈滚道直径,单位毫米。

轴承座与轴的间隙标准

轴承座与轴的间隙标准

轴承座与轴的间隙标准轴承座与轴的间隙是指安装在机械设备中的轴承座与轴之间的间隙大小。

这个间隙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机械设备的运行效果和寿命,因此在设计和安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

轴承座与轴的间隙标准一般由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来规定,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可能有不同的标准要求。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轴承座与轴的间隙标准。

1. 游隙配合:游隙配合是指轴承座与轴之间有一定的间隙,用于保证轴承在运转过程中能够正常工作。

游隙配合一般适用于低速、低精度的机械设备,如农机、传动装置等。

游隙配合的间隙大小一般为0.01mm到0.05mm。

2. 紧配合:紧配合是指轴承座与轴之间没有间隙,两者紧密贴合在一起。

紧配合适用于高速、高精度的机械设备,如汽车发动机、飞机发动机等。

紧配合的间隙大小一般为0mm到0.01mm。

3. 过盈配合:过盈配合是指轴承座的内径略大于轴的外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过盈量。

过盈配合适用于需要提高轴承与轴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刚性的机械设备,如工程机械、重型设备等。

过盈配合的间隙大小一般为0.01mm到0.1mm。

除了以上常见的间隙标准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特殊处理的间隙标准,如高温环境下的间隙标准、低温环境下的间隙标准等。

这些特殊情况下的间隙标准一般由相关的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来规定。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轴承座与轴的间隙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和安装。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轴承座与轴之间的间隙问题,以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总之,轴承座与轴的间隙标准是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行和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有不同的间隙标准要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同时,在设计、安装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以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轴承间隙标准

轴承间隙标准
30
30
40
20
40
50
50
65
20
65
80
80
100
100
120
120
140
30
附表4
电动机轴承装配参考标准




轴承内径与轴配合方式及公差
轴承外径与外壳端盖配合方式及公差
轴承公称
内 径
(mm)
轴承内径允许公差(丝)
轴允许
公 差
(丝)
配合
方式
轴颈与轴承内圈配合过盈值(轴径与轴承内径实际值之差)(丝)
120
0
+
gb
+3~+5
80
120
0
+
Gd
0~3
120
180
0
+(+)
+(+)
gb
+4~+7
120
160
0
+
Gd
0~3
180
260
0
+
Gd
0~3
260
315
0
+
Gd
0~3
单列向心短圆柱滚子轴承
30
50
0
+
+
gb
+1~+3
50
80
0
+
+
gb
+2~+4
80
120
0
+(+)
+(+)
gb
+4~+6
80

轴承轴向窜动间隙标准

轴承轴向窜动间隙标准

轴承轴向窜动间隙标准轴承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机械零部件,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起到支撑和减小摩擦的作用。

而轴承轴向窜动间隙标准则是对轴承的一项重要技术要求,本文将就轴承轴向窜动间隙标准进行论述。

一、轴承轴向窜动间隙的概念与作用轴承轴向窜动间隙,顾名思义,指的是轴承在工作时沿轴向方向的移动量。

合适的轴向窜动间隙是保证轴承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适的间隙能够保证轴承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在轴向受力时能够良好地承受压力和振动,提高轴承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二、轴承轴向窜动间隙标准的确定要素确定轴承轴向窜动间隙标准需要考虑多个要素,如轴承类型、工作条件、负载等。

以下是影响轴向窜动间隙标准确定的主要要素。

1. 轴承类型:不同类型的轴承其轴向窜动间隙标准存在差异。

例如,深沟球轴承的间隙要求较小,而角接触球轴承的间隙要求相对较大。

2. 工作条件:工作条件的差异对轴向窜动间隙的要求也不同。

比如,高速运转的轴承需要更小的窜动间隙,以保证其在高速运转时的稳定性。

3. 负载:轴向负载的大小和方向也会对轴向窜动间隙标准进行影响。

根据负载的大小和方向,需要适当调整轴向窜动间隙的数值。

三、轴承轴向窜动间隙标准的测量方法为了准确测量轴承轴向窜动间隙,需要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测量方法:1. 传统测量方法:传统的测量方法是通过测量轴承在装配前后的轴向间隙变化来确定轴向窜动间隙的数值。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存在一定的误差。

2. 激光测量法:激光测量法利用激光测量仪器对轴承进行测量,可以获得比传统方法更准确的轴向窜动间隙数值。

3. 数字仿真方法:数字仿真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轴承进行模拟分析,可以得到轴向窜动间隙的数值。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预测轴承的工作性能。

四、轴承轴向窜动间隙标准的举例和讨论根据不同类型的轴承和具体的工况条件,轴承轴向窜动间隙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举例来说,对于直径较小的轴承,在大多数情况下,其轴向窜动间隙标准应小于 5 微米;而对于直径较大的轴承,其轴向窜动间隙标准通常为 10-20 微米。

轴承间隙标准

轴承间隙标准

附表1:轴颈椭圆度允许公差 新加工轴未经加工的旧轴轴承直径 (mm ) 高速 lOOOrpm 以上低速 1000rpm 以下 轴承直径 (mm )高速1000rpm 以上 低速 1000rpm以下 50~70 0.010.03 50~70 0.03 0.05 70~1500.020.0470~150 0.04 0.06附表2:滚动轴承最大允许磨损值轴承直径(mm )径向间隙(mm )轴向间隙(mm )30以下 4D/10000.2 35~70 3.5D/1000 0.3 75~100 3D/1000 0.3 100以上不超过0.30.3注:D ——轴承内径或轴颈直径附表3新轴承原始径向游隙标准轴承公 称直径 (mm 单列向心 球轴承 (丝) 单列向心 短圆柱滚子 轴承(丝) 双列球面 滚子轴承(丝)测量时 施加径 向负荷 (Mpa使用后 磨损允 许值 (丝) 超过 到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18 24 1.0 2.40.5 10 24 30 1.0 2.40.5 30 40 1.2 2.61.0 2040 50 1.2 2.9 2.0 5.51.050 65 1.3 3.3 2.5 6.51.0 2065 80 1.4 3.4 3.0 7.0 5.0 8.0 1.0 80 100 1.6 4.0 3.5 8.0 6.010.01.0 100 1202.0 4.6 4.0 9.01.5 1201402.35.34.510.01.530附表4电动机轴承装配参考标准轴承型式轴承内径与轴配合方式及公差轴承外径与外壳端盖配合方式及公差轴承公称内径(mr)轴承内径允许公差(丝)轴允许公差(丝)配合方式轴颈与轴承内圈配合过盈值(轴径与轴承内径实际值之差)(丝)轴承公称夕卜径轴承外径允许公差(丝)外壳端盖允许公差(丝)配合方式轴承外圈与外壳端盖孔配合间隙(丝)超过到超过到单列向心球轴承18-1.0+0.5-0.3gb + 1 〜+2 Gd18 30-1.0+0.5-0.3gb + 1 〜+2 18 30-0.9+1.6-0.7Gd 0〜3 30 50-1.2+1.2-0.2gb +2 〜+3 30 50-1.1+1.8-0.8Gd 0〜3 50 80-1.5+1.4-0.2gb +2 〜+3 50 80-1.3+2.0-1.0Gd 0〜380 120 0-2.0+1.6-0.3gb +3 〜+5 80 120 0-1.5+2.3-1.2Gd 0〜3 120 180-2.5+1.9 (+2.8 )+0.3 (+1.2 )gb +4 〜+7 120 160-2.5+2.7-1.4Gd 0〜3180 260-3.5+3.0-1.8Gd 0〜3260 315-3.5+3.5-1.8Gd 0〜3单列向心短圆柱滚子轴承30 50-1.2+2.0+0.9gb + 1 〜+350 80-1.5+2.4+1.0gb +2 〜+480 120 0-2.0+2.8 (+3.5 )+1.2 (+1.2 )gb +4 〜+6 80 120 0-1.5+2.3-1.2Gd 0〜3 120 180-2.5+4.0+ (5.2 )gb +4 〜+7 120 180 0-2.5+2.7-1.4Gd 0〜3180 260-3.5+3.0-1.6Gd 0〜3260 315 0-3.5+3.5-1.8Gd 0〜3双球滚子轴承0.5 100-1.5-2.0+3.5 (+1.0 )+3.0 (+1.2 )gb +3 〜+5 120 180-2.5+2.7 (+2.7 ) -1.4 ( 0 )Gd 0〜3。

nu1044轴承间隙标准

nu1044轴承间隙标准

nu1044轴承间隙标准
NU1044是一个圆柱滚子轴承的型号,它的轴承间隙标准遵循
国际标准ISO 6124-1。

根据这个标准,NU1044的轴承间隙可
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C1:这是最小的间隙等级,适用于高速旋转的应用,如电机、发动机等。

2. C2:适用于一般的工业应用,对轴承间隙要求不太严格的
场合。

3. C3:适用于长时间运转的应用,如风机、农机等,对轴承
间隙有一定要求。

4. C4:适用于高负荷和高温环境下的应用,如重型机械、冲
压机等。

5. C5:这是最大的间隙等级,适用于特殊情况下的应用,如
高温炉、冷冻机等。

具体选择哪个间隙等级,需要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和要求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工程师会根据轴承的转速、负荷、运行温度等参数来选择适当的间隙等级,以确保轴承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轴承的润滑和安装调整。

轴承间隙标准

轴承间隙标准

轴承间隙的大小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和轴承类型来确定。

一般来说,轴承间隙的标准范围如下:
1. 滑动轴承间隙:0.001~0.003毫米。

2. 滚动轴承间隙:一般为0.005~0.01毫米,极限值为0.02毫米。

3. 轴向间隙:一般为0.01~0.04毫米,极限值为0.08毫米。

4. 法兰盘轴向间隙:一般为0.1~0.3毫米,极限值为0.5毫米。

5. 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间隙:一般为0.02~0.2毫米,极限值为0.25毫米。

需要注意的是,轴承间隙的大小对于轴承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

如果间隙过小,会导致轴承过热、卡死或加速磨损;如果间隙过大,会导致轴承振动和噪音增大,影响轴承的正常使用。

因此,在安装和使用轴承时,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轴承间隙在合适的范围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
配合
方式
轴颈与轴承内圈配合过盈值(轴径与轴承内径实际值之差)(丝)
轴承公称
外 径
轴承
外径
允许
公差(丝)
外壳端
盖允许
公差
(丝)
配合
方式
轴承外圈与外壳端盖孔配合间隙(丝)
超过

超过








≤18
0
-1.0
+0.5
-0.3
gb
+1~+2
Gd
18
30
0
-1.0
+0.5
-0.3
gb
+1~+2
18
50
80
0
-1.5
+2.4
+1.0
gb
+2~+4
80
120
0
-2.0
+2.8(+3.5)
+1.2(+1.2)
gb
+4~+6
80
120
0
-1.5
+2.3
-1.2
Gd
0~3
120
180
0
-2.5
+4.0+(5.2)
gb
+4~+7
120
180
0
-2.5
+2.7
-1.4
Gd
0~3
180
260
0
-3.5
+3.0
轴承直径(mm)
径向间隙(mm)
轴向间隙(mm)
30以下
4D/1000
0.2
35~70
3.5D/1000
0.3
75~100
3D/1000
0.3
100以上
不超过0.3
0.3
注:D——轴承内径或轴颈直径
附表3
新轴承原始径向游隙标准
轴承公
称直径
(mm)
单列向心
球轴承
(丝)
单列向心
短圆柱滚子
轴承(丝)
双列球面
30
0
-0.9
+1.6
-0.7
Gd
0~3
30
50
0
-1.2
+1.2
-0.2
gb
+2~+3
30
50
0
-1.1
+1.8
-0.8
Gd
0~3
50
8gb
+2~+3
50
80
0
-1.3
+2.0
-1.0
Gd
0~3
80
120
0
-2.0
+1.6
-0.3
gb
+3~+5
80
120
0
-1.5
+2.3
-1.2
Gd
0~3
120
180
0
-2.5
+1.9(+2.8)
+0.3(+1.2)
gb
+4~+7
120
160
0
-2.5
+2.7
-1.4
Gd
0~3
180
260
0
-3.5
+3.0
-1.8
Gd
0~3
260
315
0
-3.5
+3.5
-1.8
Gd
0~3
单列向心短圆柱滚子轴承
30
50
0
-1.2
+2.0
+0.9
gb
+1~+3
-1.6
Gd
0~3
260
315
0
-3.5
+3.5
-1.8
Gd
0~3
双球滚子轴承
0.5
100
-1.5
-2.0
+3.5(+1.0)
+3.0(+1.2)
gb
+3~+5
120
180
0
-2.5
+2.7(+2.7)
-1.4( 0 )
Gd
0~3
滚子轴承
(丝)
测量时
施加径
向负荷(Mpa)
使用后磨损允许值(丝)
超过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18
24
1.0
2.4
0.5
10
24
30
1.0
2.4
0.5
30
40
1.2
2.6
1.0
20
40
50
1.2
2.9
2.0
5.5
1.0
50
65
1.3
3.3
2.5
6.5
1.0
20
65
80
1.4
3.4
3.0
7.0
5.0
8.0
1.0
80
100
1.6
4.0
3.5
8.0
6.0
10.0
1.0
100
120
2.0
4.6
4.0
9.0
1.5
120
140
2.3
5.3
4.5
10.0
1.5
30
附表4
电动机轴承装配参考标准




轴承内径与轴配合方式及公差
轴承外径与外壳端盖配合方式及公差
轴承公称
内 径
(mm)
轴承内径允许公差(丝)
轴允许
公 差
附表1:
轴颈椭圆度允许公差
新加工轴
未经加工的旧轴
轴承直径(mm)
高速1000rpm以上
低速
1000rpm以下
轴承直径(mm)
高速
1000rpm
以上
低速
1000rpm
以下
50~70
0.01
0.03
50~70
0.03
0.05
70~150
0.02
0.04
70~150
0.04
0.06
附表2:
滚动轴承最大允许磨损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