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玉》对外公开课教案
香玉学生案

《香玉》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小说的能力。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3、初步理解神鬼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一、导入二、作者、作品简介1、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予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蒲松龄长期在乡间作塾师。
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卉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2、《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
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3、《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4、《聊斋志异》的创作意图《聊斋自志》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曰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5、“花仙系列”概说《聊斋志异》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写人妖之恋、人鬼之亲的作品,那些由花妖狐鬼幻化而成女性形象,容貌艳丽,温柔多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婚姻的向往。
其中几篇写花仙的小说,包括写牡丹花的《香玉》《葛巾》,写菊花的《黄英》和写荷花的《荷花三娘子》等四篇,而《香玉》和《黄英》是其中不朽的杰作。
三、梳理文意,把握情节四、深入研读,质疑探究1、《香玉》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至深的爱情”呢?3、探讨: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局一般都是“大团圆”,哪怕无法“大团圆”,也来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化碟双飞”或“鸳鸯相向鸣”,但小说在结尾处却不这么处理,而是设计了一个凄婉的结局“一去而两殉之”,有人认为这个结局虽震撼人心,但有画蛇添足之嫌,你认为这样安排好不好?为什么?4、思考:蒲松龄是描绘妖鬼狐仙的高手,他笔下的香玉和绛雪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体现的?五、拓展阅读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1-3题。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香玉剧社号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香玉剧社号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2个生字,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质疑解题1、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自读提示,说说提示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1)读一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一说常香玉在抗美援朝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3)想一想课文赞扬了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默读,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上述你质疑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哪里没读懂?(1)思考后自由发言,概述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把没有读懂的语句,和上下文联系起来多读几遍,多读多想。
还不懂的,作上记号,有疑问的,把问题写在旁边。
四、细读课文,质疑交流1.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
2.重点学习“常香玉捐献飞机”这一部分(1)请你运用我们学过的“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找出描写常香玉在捐献飞机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句子。
(2)想一想,你从中了解到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3.交流。
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求发言者,先交代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再说说是怎么读书思考的,然后阐明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4、探究:说说你心目中的常香玉。
五、谈一谈:学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香玉》教案

《聊斋志异》之《香玉》教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小说的能力。
2、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文章。
3、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初步理解神鬼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难点:鉴赏神鬼小说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
——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女士《聊斋志异》的问世,为中国文学史上增添魅力四射的女性形象。
二、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 (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予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蒲松龄长期在乡间作塾师。
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三、《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
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虐、豪强的横行霸道、民生的痛苦无奈,在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比如《促织》通过成名一家为捉一头蟋蟀“以塞官责”而经历的种种悲欢离合,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席方平》则通过席方平魂赴地下,历尽曲折,为父伸冤的故事,写出了官吏的贪赃枉法和人民的痛苦无奈,虽然写的是幽冥,其实是现实的反映;《公孙夏》写王子的门客、与督抚有故交的公孙夏,劝说一位太学生行冥贿、图阴官的荒诞故事,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肮脏交易做了讽刺性的揭露。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4课《香玉》优秀教案

《聊斋志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香玉》和所给材料,综合概括《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2、试在课本和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刻画女性形象的方法和所塑形象的意义。
3、通过女性形象窥视作者对女性的审美,结合作者生平和社会背景推敲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1、结合《香玉》和所给材料,综合概括《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重点)2、试在课本和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刻画女性形象的方法和所塑形象的意义。
(重点、难点)3、通过女性形象窥视作者对女性的审美,结合作者生平和社会背景推敲作者的写作目的。
(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说到《聊斋》映入你脑中的是什么?(学生回答:鬼、狐狸等)那么,这些鬼怪精魄大多以什么形象示人?(学生:女的!)没错,《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就内容而言描写最多的就是“女性”。
今天,我们就从“女性”出发,窥一下《聊斋》中不可言说的欲望。
二、聊斋女性(筛选把握)师:请同学们结合《香玉》和导读材料中的内容,总结《聊斋》中女性形象的共同特征。
明确:年轻美丽,纯洁真挚、善解人意,举止大方,善良美好、勤劳持家,聪慧能干,大胆追爱分析:香玉“艳丽双绝”“袖裙飘拂,香风洋溢”婴宁“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聂小倩“有一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丽尤绝”侠女“秀曼都雅,世罕其匹”红玉“视之,美”这些角色一出场变收人心魄、给人以震撼。
《聊斋》中女鬼常十六七八早早夭折,死后保持着生前的美貌。
花妖狐精在外貌上更是各有千秋,姿色不凡。
绛雪“妾不能如香玉之热,但可少慰君寂寞耳”。
聂小倩“女微窥之”香玉“君汹汹似强寇,令人恐怖,不知君乃骚雅士,无妨相见”聂小倩“儿飘然一身,远父母兄弟。
蒙公子露覆,泽被发肤,愿执箕帚,以报高义”红玉“妾实狐。
适宵行,见儿啼谷口,抱养于秦。
孙喆香玉教学设计

《聊斋志异·香玉》教学设计孙喆一、导入蒲松龄在名著《聊斋志异》中用奇幻的笔法、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与众不同的世界。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1986年《聊斋志异》被搬上荧屏,拍成电视剧。
我们来欣赏电视剧主题曲:“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播放视频)“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这句话不仅是解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香玉》的钥匙,也是解读《聊斋志异》491篇作品的钥匙。
为何说“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课文,作一番巡礼和探讨吧。
二、复述文章情节(学生复述)黄姓书生在下清宫附近读书,白牡丹感其深情化作香玉与之相恋,后白牡丹被人掘走,书生悟出香玉乃花妖,终口励哭,临穴凭吊。
幸而有受香玉之嘱托的牡丹花姐姐耐冬绛雪时而与之作伴,一同哭悼。
花神感怀动容,使香玉复生。
黄生死而化为牡丹花下的一株赤芽,与爱人以花形团聚。
几年后,因赤芽不开花,小道士将它砍去,白牡丹和耐冬花也相继死去。
三、探究文章人物本文爱情故事很曲折,黄生、香玉、绛雪历经生死,感情深厚,最终却是一去两殉之的结局,令人叹惋!作者蒲松龄是如何评价这段故事的呢?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异史氏日”:这段文字中,大家觉得哪个字最关键?—情!不是普通的情,“情之至者”,用“至”来形容“情”,“至情”。
“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可爱”在至情之美。
香玉、黄生和绛雪的故事中,这种“至情”有很多表现,我们来探究文本,看看文中的人物身上哪些地方体现了至情,“至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学生讨论后分析)黄生:至情感天,以死为生(1)顾一口之隔,如千里之别。
(2)生始悟香玉乃花妖,怅惋不已……恨(遗憾)极,作哭花诗五十首(3)冷雨坐窗,苦怀香玉,辗转床头,泪凝枕席。
今对良友,益思艳妻。
久不哭香玉,卿能从我哭乎?(4)感动花神,诚可动天。
香玉教学设计

香玉教学设计《香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香玉》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学生能够分析《香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学生能够提高阅读和欣赏古代小说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香玉》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通过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分析《香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通过写作、表演、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提高阅读和欣赏古代小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爱情、友情、亲情等人类情感的理解和尊重之情。
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社会等人类存在的关注和思考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香玉》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分析《香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理解《香玉》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分析《香玉》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归纳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香玉》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讲授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 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香玉》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香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欣赏法通过组织学生欣赏《香玉》的电影、电视剧、戏曲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香玉》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欣赏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香玉》的电影、电视剧、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片段,让学生对《香玉》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提问学生:“你们看过《香玉》的电影、电视剧、戏曲等艺术形式吗?你们对《香玉》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什么了解?”2. 讲授新课讲解《香玉》的作者、创作背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香玉

《香玉》教学设计濉溪县临涣中学孙红秀教材学情分析《香玉》选自《聊斋志异》,而且属于《聊斋志异》中占篇幅最多的花狐故事。
课文较长,且是一篇文言文,这篇小说又是“中国小说欣赏”里的一篇,我想若只是就这篇讲这篇,高度不够,深度也没有。
我该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呢?至少学过这篇文章,他们能知道花狐故事这一类的特性;至少学过这篇文章,他们能懂得从哪些角度去鉴赏《聊斋志异》;至少学过这篇文章,他们能品味到蒲松龄“谈神说鬼”寄托的幽怀。
方向有了,这么长的文章该从哪下手呢?面面俱到,必然顾此失彼。
2014年10月20日下午,坐在教研室的会议室,窗外是凄风苦雨,我的目光凝聚在一个“异”上,忽然觉得《香玉》里的每一个字都如“斗”那么大,就这样,我用一个“异”串联了整篇,用“引人、感人、摄人、醉人”努力把教材的“欣赏”二字落到实处。
至于“言”的处理,坚守“字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在截取的文段中处理重点字词,不贪多,只求实。
教学目标1、抓住《聊斋志异》的“异”,体味文本情节之异、情感之异、人物之异、意境之异;2、抓住“异”,结合相关文段,深味蒲松龄在文中寄托的幽怀;教学重难点赏析、体味文本的“异”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导入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谁写的?写在哪的?二、“异”说《香玉》:引人、感人、摄人、醉人构离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的故事是如何安排的?(过渡语:一个故事两个主要人物,好下手。
三个主要人物,就有点错综复杂。
蒲松龄是如何安排他们的故事的?)结论:这篇小说情节双线并行,最后交叉。
故事几经波折,生而死,死而生,最后又共生死。
可谓清晰、曲折、离奇,实为聊斋一异!(过渡语:仔细读书的同学不难发现,《聊斋志异》的篇末都有“异史氏曰”四个字,“异史氏”是谁?)寄深情异史氏曰:“情之至者,鬼神可通。
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
《香玉》ppt教材课程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3
艺术特色鉴赏
浪漫主义手法运用
强烈的情感表达
通过夸张、想象等手法,将情感推向 极致,使观众深刻感受到剧中人物的 情感波动。
理想化的艺术形象
优美的诗意语言
运用诗化的语言,营造出梦幻般的意 境,增强艺术感染力。
塑造出超越现实的、具有理想美的人 物形象,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
象征主义元素解读
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化语言
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富 有诗意,通过细腻的环境 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来展 现情感世界。
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黄生与香玉、绛雪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 真挚爱情的赞美和对人生美好追求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 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体现了作者反封建的思想倾 向。
现实意义
作品所倡导的追求真爱、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 具有积极意义。它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人生价 值,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 珍惜生命,追求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
香玉
美丽、善良、多情的花妖 形象,与黄生相互爱慕, 最终得以修成正果。
绛雪
忠贞不渝、冷静理智的花 妖形象,对黄生和香玉都 表现出深厚的情谊。
独特写作风格探讨
浪漫主义色彩
作品充满奇幻的想象和夸 张的情感表达,展现出浓 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象征手法运用
牡丹象征富贵荣华,耐冬 象征坚韧不拔,通过花卉 的象征意义来寓言人生的 追求和选择。
讨论内容引导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方式, 提出具体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措施和建议。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
香玉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感受女性形象之“美”
2、体味人物之间的“至情”
3、了解创作主旨,“孤愤”如何理解,由“至情”和“女性美”的角度探究《香玉》所寄托的“幽情”
教学重难点:
对所寄“幽怀”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选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说聊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听歌曲《说聊斋》创设情境
二、导入1
我们听的歌曲题为《说聊斋》,今天我们一起说说《香玉》中的人与情,解一解作者的“幽怀”。
(板书:谈“情”说“人”解幽怀)
导入2《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三百多年间广为流传,曾被誉为“风行天下,万口传诵” 的“ 一代杰作”! ,形成“几乎家有其书”的气象。
那么《聊斋志异》为什么会如此受人欢迎?我们今天就来尝试探究一下其中原因。
三、品“美”文----解读文本
(一)情节之美——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过渡:读完了这篇文章后,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个字“美”,今天我想让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感受下这篇小说“美”在哪里。
让我们先进入小说的情节,看看这篇小说写了什么内容。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段落
开端(1):宫中读书,黄生邂逅二女郎
发展(2):香玉不测,绛雪为友伴黄生
再发展(3—4):至情感天,黄生细心护牡丹
高潮(5):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续缘
结局(6):眷眷情深,黄生二女共生死
2、情节很美,“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小说情节上的最大特点恰恰就是----“跌宕起伏”,请同学来说一说小说的情节为什么说是“跌宕起伏”的?(二)人物之美——性格鲜明,色彩特异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这篇小说的情节很美,其实文中的人物也是很美的,我们来一起说说文中的人物。
(板书:人)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几位?(黄生、香玉、绛雪)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男主人公黄生。
1、黄生——有文才,有至情
(1)黄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其实对黄生都有过自己的评价,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明确:“不知君骚雅士”;“不知君固至情人也。
”
(2)黄生有文才,有至情,不知道从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找并划出分别展现其文才和至情的描写)
2、香玉和绛雪
过渡:请找一找对二位女子的描写,并说一说,在作者的笔下,香玉和绛雪是怎样的女子?
(1)首先两位女子都是花妖,一个是牡丹花妖,一个是耐冬花妖,作为花妖,自然具有花地特点,花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美丽)我们来看看文中的香玉和绛雪美不美?
明确:首先外貌很美。
(板书:美)
(2)人美不仅美在外表,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内在美,我们来看看她们的内在美不美呢?(分组找对香玉和绛雪的直接及间接描写并结合情节,四人交流讨论,可以两人分别找,两人分别说)
明确:香玉:感情挚烈,温顺妩媚,爱情至上
绛雪:矜持庄重,友善清雅,友情至上
(三)情感之美----一往情深,生死相依
(1)故事中的三位人物性别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关系也不同,一个为妻,一个为友,但是三个人有一点是相同的,请问什么相同呢?
明确:对感情都非常真挚。
(板书:情)
(2)为什么这样说?(找同学谈一谈)
明确:香玉为爱而生,为爱而死,黄生为爱而生,三人最后相依而死,可谓都是“至情”之人。
香玉与黄生的爱情,生死不渝;绛雪与黄生和香玉的友情,至诚至真。
(板书:至)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了这篇文章的“美”之所在,情节美,人物美,而人物间真挚的感情更美。
三、明“幽”情----探讨主旨
1、为何要写“至情”?
引用材料:“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聊斋自志》
注:孤愤:韩非所著的书篇名。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做《孤愤》。
"司马贞索隐:"孤愤,愤孤直不容于时也。
"后以"孤愤"谓因孤高嫉俗而产生的愤慨之情。
学生看,过渡,在《聊斋自志》的这句话中,我们明确知道作者写作聊斋是有所“寄托”的。
问1.作者要寄托什么?寄托一种“孤愤”之情。
(孤单,悲愤)但是《香玉》主要写的是情之至,人之美,又是怎样寄托“孤愤”之情的呢?
(1)补充材料一:“蒲松龄的真实生活”——家徒四壁妇愁贫,一人在外情孤苦。
一生始终挣扎在贫困线上。
为了生计,做了45年的私塾先生,与妻子儿女长久分离,孤苦无依,再加上他本人性格耿介,交际范围狭小,所以朋友很少。
诗句:“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衰。
”——《偶感》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聊斋自志》
讨论1:从蒲松龄的生活境遇看,他为什么要赞颂“至情”?
明确:在孤独寂寞中,抒发自己个人对友情、爱情的渴望。
补充材料二:辛酸科举路漫漫,社会黑暗民生苦
❖康熙年间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继承明科举制度。
❖蒲松龄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一辈子用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19岁成秀才,72岁补为岁贡生,可谓饱受科举制度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之苦。
❖蒲松龄生于明末,成长并生活于清初,当时社会急剧动荡。
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清军的烧杀掳掠,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凋敝,田园荒芜,白骨蔽野,遍地疮痍。
在蒲松龄出生前后,他的家乡山东几乎年年发生水
旱蝗灾,以至于“人相食”,有些省区甚至“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讨论2:我们从材料可以看出蒲松龄的悲剧其实是由什么造成的?是他自己吗?蒲松龄少就以文才而出名,但是结果怎样?并且我们看到他所处的明末清初的社会又是怎样的社会?
明确:科举制度残害人的精神,而社会的黑暗又使民不聊生。
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渴求“至情”。
补充材料三:封建社会男女感情受到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
❖战国《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
❖《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
❖《礼记.曲礼》:“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
……女子,已嫁而反(返),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
❖明沈采《千金记》第十一出:“多谢客官。
自古道‘男女授受不亲’,侍奴家放在地下,客官自取。
”
讨论3:封建礼教下的男女能不能拥有文中黄生、香玉及绛雪间真挚的爱情及友情?(不能),封建礼教其实是对这种人间至情的一种限制与压抑,甚至是一种剿灭。
从这个角度理解,蒲松龄抒写“至情”又有什么更深的意蕴?
明确: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对真情扼杀的一种否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不满与反抗。
2、为何要把香玉和绛雪描写地如此美丽?
过渡:封建礼教是残忍的,它不仅扼杀真情,其实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更是扼杀了无数的美丽少女。
甚至在历史上包括在文学作品中都产生了很多丑化女性的现象,这更是对女性的一种亵渎。
比如,所谓“红颜祸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等说法,比如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刻意丑化,大家能不能举一些出来?(如,《水浒传》中的潘金莲,阎婆惜,即使是水浒中的女英雄也都是一些丑陋的形象,如孙二娘;《西游记》中的女妖精们大都残忍狡诈)但是《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是怎样的?(香玉、绛雪,美丽善良)(可适当拓展其他女性形象,看时间而定)作者是不是仅仅要表现女子的美丽善良呢?明确:《聊斋志异》中的女子大多都是美丽善良而又多情的,正是至善至美的化身,所以从这一个层次上说也代表着蒲松龄在黑暗现实中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并且赞美女性本身就是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
小结:在不当有“真情”的时代却偏要萌发“真情”,在女子深受压迫的时代却偏要为女子们唱出一曲曲赞歌,仅此而论,蒲松龄讴歌真情挚爱、讴歌至情至性的女子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与否定,而其情愈真,其人愈美,愈显出礼教迫害之不合理与残酷。
四、课堂小结
正像《说聊斋》中所唱,聊斋是这样一部“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奇书,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聊斋志异》中的一些篇目在我们现在读来与我们现在
的道德、思想会有其矛盾之处,但书中所塑造的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们,以及所包蕴的深层次的主旨还是值得我们不断欣赏不断探究的。
问: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自己的见解?可以大胆地说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有可以讨论,没有进入下一环节)
五、作业: “我”解其中味
请自读《王六郎》,写一篇鉴赏性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要求:有自己的见解,并能有理有据。
提示:可从情节、人物、主旨、艺术手法等方面探究。
板书设计:
谈“情”说“人”解幽怀
情之至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