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198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刘爱红-山西省儿童医院

刘爱红-山西省儿童医院

刘爱红1、小儿急性中毒198例临床分析,韩桂兰,王永芳,刘爱红,李联水,卫原原,山西医药杂志,1996,第1-3期,97-982、脑瘫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智力残疾的关系,游石琼,刘爱红,董志云,梁英仪,山西医药杂志,1998,第1-6期,421-4233、误诊为脑性瘫痪35例临床分析,许荣花,刘爱红,梁秀清,董志文,现代康复杂志,1999,第2期,53-544、舒利迭吸入治疗儿童哮喘疗效观察,韩志英,刘爱红,实用妇幼卫生,2004,第3期,24-265、持续微量静脉滴注氨茶碱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刘爱红,郝粉英,山西医药杂志,2004,第4期,333-3346、舒利迭吸入治疗儿童哮喘疗效观察,韩志英,刘爱红,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第8期,627-6297、小儿慢性咳嗽84例误诊分析,刘晓丽,刘爱红,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第12期,931-9328、小儿副鼻窦支气管炎50例临床分析,刘爱红,王荟,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第3期,17-189、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哮喘80例临床分析,刘爱红,山西医药杂志,2005,第8期,673-67410、儿童纤维素性支气管炎5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刘爱红,韩志英,王勤学,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2007,第10期,778-77911、太原地区儿童医院获得性肺炎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研究,范炤,王素萍,赵启玉,韩志英,刘爱红,刘丽萍,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8,第8期,1079-108312、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刘奶花,刘爱红,刘丽平,范彧,张晓娟,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第4期,13、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误诊30例临床特征分析,刘丽平,韩志英,刘爱红,张俊艳,范彧,张晓娟,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第10期,1482-148414、儿童支气管扩张症12例临床分析[J]. 刘爱红,韩志英.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2):255-257.15、2012至2014年山西省儿童医院住院部肺炎链球菌分离株耐药性分析[J]. 葛玲丽,韩志英,刘爱红,朱镭,孟晋华. 中华儿科杂志.2017(2):109-114.16、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的疗效、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 梁新,郝粉英,刘爱红,李若玲, 山西省儿童医院, 全科护理, 2017, 第36期, 4524-4526。

脑瘫病例讨论总结范文

脑瘫病例讨论总结范文

一、背景近日,我院收治了一名脑瘫患儿,患者男,8岁,主因运动障碍、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入院。

现将本次病例讨论总结如下:二、病例介绍患者8岁,出生时足月顺产,出生后出现喂养困难,哭闹不止,3个月大时被发现头围较大,6个月大时出现运动发育迟缓,如抬头、翻身、坐等动作明显延迟。

1岁时被诊断为脑瘫,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

患儿入院时身高、体重、头围均低于同龄儿童。

三、病例讨论1. 病例特点(1)运动障碍:患儿存在明显的运动障碍,如肢体僵硬、肌肉痉挛、姿势异常等。

(2)智力低下:患儿智力发育迟缓,认知功能受损。

(3)语言障碍: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差,理解能力弱。

2. 病因分析(1)产前因素:母亲孕期有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等病史。

(2)产时因素:胎儿宫内缺氧,出生后窒息。

(3)产后因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败血症等。

3. 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病情,给予抗痉挛、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发育等药物治疗。

(2)康复治疗:针对患儿运动障碍、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等方面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3)心理支持:给予患儿家庭心理支持,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四、讨论结果1. 脑瘫病因复杂,需全面评估患儿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具有重要意义,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

4. 家长需积极配合治疗,关注患儿心理健康,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五、总结本次病例讨论,使我们对脑瘫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讨论,提高了我们诊治脑瘫患儿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脑瘫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脑性瘫痪综合征疾病研究报告

脑性瘫痪综合征疾病研究报告

脑性瘫痪综合征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脑瘫所属部位:头部就诊科室:儿科,神经内科病症体征:反应迟钝,体重增加,跖反射伸性,疲乏,无力疾病介绍:脑性瘫痪综合征是怎么回事?一个用于描述一系列以随意动作受损为特征的运动失调的术语,是由于产前发育异常或围产期或发生在五岁以前的产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性瘫痪不是一个诊断术语,而是用于鉴定有非进行性痉挛,共济失调,或无意识动作的儿童,大约0.1%~0.2%的儿童有CP综合征;1%以上的早产新生儿或那些小于胎龄儿受影响症状体征:CP在婴儿早期很少能确诊,到2岁时还没有表现出各个综合征的特征。

对已知有高危险性的儿童应密切随访,包括各种证据,产伤,窒息,黄疸,脑膜炎,或新生儿期有惊厥,肌张力低下,肌张力高,反射抑制病史。

在特异的运动综合征表现出来以前,患儿表现运动发育停滞和婴儿期反射持续,反射性高以及肌张力的改变。

当诊断或原因不确定时,脑部的CT或MRI 可能有帮助。

(一)基本表现脑瘫以出生后非进行性运动发育异常为特征,一般都有以下4种表现。

1、运动发育落后和瘫痪肢体主动运动减少患儿不能完成相同年龄正常小儿应有的运动发育进程,包括竖颈、坐、站立、独走等粗大运动,以及手指的精细动作。

2、肌张力异常因不同临床类型而异,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瘫痪肢体松软,但仍可引出腱反射;而手足徐动型表现为变异性肌张力不全。

3、姿势异常受异常肌张力和原始反射消失不同情况影响,患儿可出现多种肢体异常姿势,并因此影响其正常运动功能的发挥。

体检中将患儿分别置于俯卧位、仰卧位、直立位、以及由仰卧牵拉成坐位时,即可发现瘫痪肢体的异常姿势和非正常体位。

4、反射异常多种原始反射消失延迟。

痉挛型脑瘫患儿腱反射活跃,可引出踝阵挛和阳性BABINSKI征。

(二)CP综合征四大临床类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以及混合型。

1、痉挛型综合征发生于大约70%的病例中。

痉挛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累引起的,可以较轻或严重影响运动功能。

脑瘫患儿98例临床康复疗效分析

脑瘫患儿98例临床康复疗效分析
疗法, 以促进患儿康复 。
注: ~ 岁 比较 , 与 6 ①P< . 5 0 0
4 参 考 文 献
3 讨 论
[ ] 袁海斌 , 1 张国勋 , 陶 [ ] 刘振翔 , 2 刘振玲 , 杜
莹, . 等 小儿脑瘫高危 因素与类 型 华, . 等 脑瘫婴儿早期诊 断的临床
脑 瘫的发生具 有复 杂性 和多样性 , 现在 一般 认为脑瘫 与 胎儿发 育环境 以及 遗传 因素相关 , 与产 前或 产后发生 疾病关 系不大 , 目前 对脑 瘫 病 因的研 究 已经 进 入胚 胎学 领 域” J 。 脑 瘫患儿 在婴儿 阶段 , 中枢神经 系统具有很强 的代偿 作用 , 其
的患儿采用此法。 1 2 5 语 言 疗 法 : 据 S~S 言 发 育 迟 缓 评 定 法 规 定 , 先 .. 根 语 首 评 定 患 儿 所 处 的 阶 段 , 后 制 定 相 应 的 0 练方 法 , 然 i l 主要 为 理 解
语言符号 、 手势符号 、 扩大词汇量 、 表达 、 交流 、 发音等训 练 , 这
力能力 , 但是对 于混 合型患儿 的治 疗效 果不如 上述几 种类 型
正常 ; ln 运动能力在 2 Mi i a 0d内提升 1 月龄以上 ; 肉张力 个 肌
好转 ; 头颅 C T无变化 、 干听觉诱 发 电位好转 ; 脑 ④无 效 : 有 所 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 用 S S 3 0软件进行 统计 分析 , . 应 P S1 . 计量
加至 3 n 随着 年龄 的增 长 , 0mi, 采用 的训练模 式慢慢加 强 , 如
年龄 < 6个月 的患儿以抚触为主 , 6个月 以上的患儿依次采用
翻身 、 立 、 站立等方式 ,次/ , 坐 爬 1 d5次/ ,2周 为 1 疗 程 。 周 1 个

脑性瘫痪的鉴别诊断

脑性瘫痪的鉴别诊断

动就有减少,到几个月后发现时易与脑性瘫痪的单肢瘫 混淆。
若表现为不完全瘫痪时应与脑性瘫痪的偏瘫或单瘫 相鉴别。臂丛神经麻痹是末梢性瘫,以肌张力低,被动 性亢进,肌力低下为其特征,易于与中枢性瘫痪的偏瘫、 单瘫鉴别。


八、Rett综合征
Rett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发育的疾病,属于精 神医学的广泛发育障碍范畴。其特点是,临床上呈进行 性智力减退,孤独症行为,手的失用,刻板动作及共济 失调等,一般是只有女孩患病。
常。此期持续6~24个月。

第三期:去脑强直体征,对外周反应极少,颈强直,
肌张力增高。
脑脊液检查:蛋白质量可达150~200mg/dl。病人尿 中脑硫脂含量增多,血中芳基硫酸酯酶A的活性降低。


五、Canavan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属嗜苏丹脑白质营养不 良(sudanophilic leukodystrophy),多在婴儿的3~ 6个月时起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运动、智力发育落后、 肌张力显著减低,但逐渐出现肢体受触碰后的伸展性强 直痉挛,有巨颅和失明等症状。
精神迟滞与脑性瘫痪在相同病因情况下两者患病率有明
显差异的有五项,其余六项相同。

2002年在全国第七届小儿脑性瘫痪学术研讨会上,
经与会代表讨论认为,由于许多此类患儿经治疗可以成
为正常儿,所以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应命名为精神运动发 育落后。 目前我国此类患儿逐渐增多,与国外报道相同。 目前,有许多此类患儿被诊断为脑性瘫痪,虽然两者 治疗方案基本相同,但其中一部分精神发育迟滞儿经治 疗可以与正常儿无疑,所以过早下脑性瘫痪的结论会增

与脑性瘫痪鉴别的要点是不要把这类患儿关节的挛
缩误认为是肌肉痉挛。同时,应检查血生化的改变。

260例脑性瘫痪的病因诊断和临床分析

260例脑性瘫痪的病因诊断和临床分析
组 )4 10例 。 1 方法 . 2
碍和异 常姿势为 主要 临床表现的综合症 。2 %的脑瘫患儿无 5
法行走 , 部分合并癫痫 , 认知障碍 以及锥体外 系异常等 , 不仅
影 响患儿 的身心健康 , 也给 家庭 和社会 带来沉 重的精神及经 济负担 。 我科 自 2 0 0 2年 1 2 0 月~ 0 7年 1 月收治 2 0 6 例脑 瘫患 儿, 现对其病 因、 临床表 现及头 颅 C 、 T 神经系统 检查进 行分
杂志 ,0 5 1()5 - 2 2 0 ,71:1 5 .
0 5. .) 0 麻醉组( )术 中无 1 A组 , 例疼痛及人 流综 合征 出现 , 2例
发生呼 吸抑制 , 面罩 吸氧辅助呼 吸 3 s 0 后恢复 良好(p 2达 S0
10 . 中感觉 疼痛 、 0 %) B组 四肢 运动 、 冷 、 湿 血压 升高 、 心率增 快、 恶心 呕吐 、 呻吟者 达 5 例 , 8 远高 于 A组 6< . )差异有 o 0 s, o
关 键 词 : 产 儿 ; 月儿 ; 性 瘫 痪 早 足 脑
t J 脑性瘫痪是 指出生前至大脑发育 尚未成 熟期 , JL , 由于 各 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形成 , 以中枢性运 动功能障
2 0例患儿 中,8 6 10例来 自我院新 生儿科 高危儿 出院 后 随诊 中,0例来 自院外 已出现脑瘫 临床表现 的患儿 。其 中男 8 10例 , 9 。其 中早产儿组 ( 7 女 0例 甲组 )2 , 10例 足月儿组 ( 乙
析, 现报告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对两组 患儿 足月儿月龄 1 2个月 , 早产J - 正月龄 1 Lq  ̄ 2个
月时 , 分析其病因及早 期临床表现和头颅 C 征象 , T 对其高危 因素 、 临床表现 、 肌张力 、 身长 、 体重 、 围、 D 和 P I头颅 头 M I D,

20例脑性瘫痪儿童早期冶疗的临床分析

20例脑性瘫痪儿童早期冶疗的临床分析

[] Rt 2 oh—KenrM, g e P,ah n e 1R ai tr ds lie Wanr B B tmanD, t . epr oy i a a — t s n rmei ert r aisa e eaensci [ ] S i r ss do na a be f r sra etn J . ws e y n e b t c o s
【 关键词 】 脑性之瘫痪; 早期治疗;oa 疗法 Vj 诱导 t
[ 中图分类号 ] R 4 . 723
1 资 料 及 方 法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06 (08 1 3 9 2 0 ) 5—16 0 7 3— 1
条件 。( ) 3 有效 : 四项 中二项 以上 有所 改善。 ( ) 4 无效 : 治 经 2 0例均经临床确诊 , 中男 1 , 8例 。 其 2例 女 疗一个疗程 四项 均无 明显改善 。
动 , 而达 到 治 疗 目的 。治 疗 选 用 V j 从 ot 的 反 射 性 俯 爬 R a法

2 0例脑瘫 中治愈 2例 占 1% , 1 0 为 0个月以 内轻度脑瘫 , 智力反应好 。显 效 1 4例 占 7 % 。有 效 3例 占 1% 。无效 1 0 5 例, 为重度脑瘫未坚持 治疗 者。
( 3 > I 9周 ) 或临产有宫缩 时进行 。对 于剖宫产 儿均应 作为 高 危 新生儿对 待 , 生儿 出生 2 新 4小 时 内, 密 切 观察 病 情 变 应 化 , 时发现 呼 吸系统并 发症 的发 生 , 诊 断 , 治疗 , 及 早 早 努力
降低新生儿并发症 发病率及死亡率 。
3 结 果
1 1 临床 资料 .
年龄 5个月 一1岁半。2 0例均作 C T及智 力测验 ( e e ) 其 G Sl , 1 中C T异 常 1 。智力 检 查 D 7 5例 Q 0以上 5例 ,6—6 5 9共 8 例 ,5— 5共 5例 ,0—3 3 5 2 4共 2例。病 因: 早产 8例 占4 % , 0 颅 内出血 7例 占 3 % , 5 窒息 5例 占 2 % 。 0 12 治疗方法 . 治疗 主要 采 用 V j ot 导疗 法 , o a法是 a诱 Vj t 西德学者 V j 博 士在 总结 前人 经验 的基 础上 发展 起来 的, ot a 是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 的压迫刺激 , 导产 生全身性 的反射 诱 性 运 动 的一 种 疗 法 … 。V j 法 的 基 本 原 理 是 利 用 对 诱 发 带 oa t 的压迫刺激 , 导产生 反射 性运 动 , 诱 通过 这种 运动 反复 规则 地出现 , 来促进 正常反 射通 路形 成 , 抑制 异常 反射 通路 和运

脑性瘫痪317例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参考模板

脑性瘫痪317例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参考模板

脑性瘫痪317例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作者:周红玲,董小丽,孔勉,余志华,余亚平[摘要]目的分析脑瘫的高危因素及相关因素,为防治脑瘫提供参考。

方法对317例脑瘫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17例脑瘫中城市患儿是农村患儿的2.56倍,农村男性是农村女性的3.45倍;常见高危因素为:(1)早产;(2)窒息;(3)低体重;(4)黄疸重和(或)延迟;(5)多胎。

有1种或1种以上高危因素的占90.22%,高危因素多,中重度脑瘫发生率有增多的趋势;发现异常平均年龄在1岁前,但初诊平均年龄在1岁以后,正规康复平均年龄远远超过了初诊年龄,农村均较城市为晚;脑瘫分型以痉挛为主占74.44%,伴随症状以智力低下、语言障碍为主。

颅脑CT、头颅核磁共振、脑电图检查有较高的阳性率。

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早产低体重,防止新生儿窒息发生,以及减少一切有损新生儿的因素,都是预防脑性瘫痪发生的重要环节;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应随访观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避免或减轻脑瘫残疾。

[关键词]脑性瘫痪;高危因素;早期诊断;早期康复小儿脑性瘫痪是小儿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我国六省(区)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率及临床类型的调查分析报道患病率为1.92‰[1],是小儿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了解导致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为尽早对脑瘫患儿进行诊断及治疗,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对317例脑瘫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本组317例均来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在我院儿童康复中心门诊、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有完整的病历记录。

1.2 诊断及分型标准依据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制定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2]。

1.3 方法分别对脑瘫患儿一般资料、高危因素、早期症状、初诊年龄、发现异常年龄、合并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2.1 性别与地域本组317例中男207例,女110例;男性中城市140例,农村67例;女性中城市88例,农村22例;农村中男∶女=3.45∶1,城市中男∶女=1.59∶1;城市∶农村=2.56∶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