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临床路径
痉挛型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痉挛型脑瘫康复临床路径痉挛型脑瘫概述痉挛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脑瘫类型,是由大脑运动皮层损伤或异常引起的,主要特点是肌肉痉挛,常伴有肌肉僵直、肢体不协调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脑瘫对患者的运动、言语、认知等方面都有较大影响,需要长期、综合性的康复治疗。
康复临床路径康复临床路径是指在临床实践中,规划、评估、实施和管理康复治疗各环节的标准化程序。
在痉挛型脑瘫的康复治疗中,设计和实施科学、规范的康复临床路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病患负担,同时可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优化医疗质量等。
康复临床路径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病情和患者需求,同时也需要拥有专业的康复医疗团队和设备。
根据病情和患者需求,康复治疗可采用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多种方法。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主要包括主动手法、被动手法、康复器械等多种方法。
在使用这些方法之前,康复医疗团队需要进行细致的病史与体检,以及采用评估工具评估各项功能的受损程度。
主动手法主动手法包括运动训练、踏步、平衡训练等,需要康复团队设计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注重训练的持久性和连续性。
被动手法被动手法是一种医师或康复医疗人员通过手工助力或器械辅助进行肌肉伸展、关节牵引、松解等手法,目的是为了恢复或保持肌肉和关节的柔软度、运动幅度和平衡性。
康复器械康复器械是指可通过不同力度、角度、速度、方向等来改善功能的治疗器材。
如日常常见的平衡球、椅子、划船机等都可以成为康复器械。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是一种通过语言、声音、发音等手段训练患者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方法。
对于痉挛型脑瘫患者,此类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改善发音清晰度、提高语音流畅性、增加朗读、口头交流、语意理解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言语治疗实质上是一项逐渐渐进的个性化任务,需要与患者和家庭合作共同协作。
医师或康复人员不但需要进行语言评估,判断发音与语言流畅度是否正常,同时也需要评估患者的听觉和发声能力,并制订适合患者的康复治疗计划。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是一种全面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者训练来改进患者的身体机能、知觉与认知、心理与情感等方面。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脑瘫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运动障碍、姿势异常、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等,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为了提高脑瘫的诊疗水平,规范诊疗流程,特制定本诊疗常规。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1、详细询问患儿的出生史,包括胎龄、分娩方式、有无窒息、早产、低体重等情况。
2、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史,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的时间,以及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
3、询问家族史,有无遗传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二)体格检查1、一般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头围、心肺听诊等,了解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检查患儿的肌张力、肌力、反射、姿势、步态等。
观察患儿的自发运动、被动运动时的阻力,检查腱反射是否亢进或减弱,有无病理反射。
注意患儿的姿势是否异常,如头部后仰、上肢内旋、下肢交叉等。
3、其他检查:检查患儿的视力、听力、语言功能等,评估是否存在相关的障碍。
(三)辅助检查1、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有助于了解脑部的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良、脑积水、脑软化灶等。
2、脑电图检查: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儿,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癫痫的类型和诊断。
3、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评估神经肌肉的功能。
4、智力测试:常用的智力测试方法如韦氏智力量表等,可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
(四)诊断标准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治疗(一)康复治疗1、运动疗法:通过各种运动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一、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TCD 编码:BEZ180、BEZ1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编码:G8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及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临床常见证候:脾肾两亏证肝肾亏虚证肝强脾弱证痰瘀阻络证心脾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五迟、五软、五硬(TCD 编码:BEZ180、BEZ160)和脑性瘫痪(ICD-10 编码:G80.901)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脑电图检查、髋关节X线检查、听力筛查等。
(八)治疗方法1.推拿疗法2.针刺疗法3.灸疗4.中药熏洗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注射、经络导平等疗法6.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脾肾两亏证:健脾补肾,生肌壮骨。
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引导式教育
脑瘫肢体综合训练
普针/电针/灸法(视病情而定)
作业疗法(视病情而定)
手功能训练(视病情而定)
儿童站立架训练/电动起立床训练/斜板床训练/靠墙站立/独站/单脚站立
低频脉冲电治疗/电子生物反馈/蜡疗
脑循环
言语训练(视病情而定)
构音障碍训练(视病情而定)
上肢机器人训练
SET儿童悬吊装置
(15)表面肌电图检查
(16)跌倒风险评估
(17)心肺功能康复评定
(18)四肢感觉功能评定
(19)智力评定
(20)认知功能评定
(21)言语能力筛查(若有言语功能障碍,需行构音障碍评定,失语症检查,语音频谱分析,听理解检查,单词命名检查、发音障碍检查等)
(22)听力筛查
(23)吞咽功能评定
(24)手功能评定(利用计算机上肢功能评价系统对患儿手部功能进行检查,其中有速度、协调性以及动作完成的准确性等量化指标)
确定康复治疗方案
实施康复训练方案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病程记录(包括病情分析)
主
要
诊
疗
工
作(护士)
执行医嘱,观察患儿病情
脑瘫康复护理指导
心理护理和日常生活护理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脑瘫康复护理常规
一/二/三级护理(视病情)
饮食(普食/半流质/流质/禁食)
留陪伴
患儿基础用药医嘱
一般专项护理ADL指导
24小时脑电图检查(若患儿有癫痫病史)
髋关节X线检查(若怀疑有髋关节脱位)
骨密度测试(长期卧床或石膏固定后的患儿)
头颅CT或MRI(必要时)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脑瘫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G80。
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得高危因素;(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得早期症状;(3)有脑损伤得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她进行性疾病所致得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得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2。
鉴别诊断(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
这些疾病所致得中枢性瘫痪应与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得瘫痪有进行性加重得特点,结合各自得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她类型得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得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但前者得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
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得肌张力低下,随病情得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得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得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就是脑瘫痉挛型。
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7-脑性瘫痪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脑性瘫痪)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2004)1.定义: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诊断条件(1)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3.临床分型(1)痉挛型(spastic):以锥体系受损为主;(2)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athetoid),舞蹈样动作(choreic),肌张力不全(dystonic),震颤(tremor)等;(3)共济失调型(ataxic):以小脑受损为主;(4)肌张力低下型(hypotonic):往往是其他类型的过渡形式;(5)混合型(mixed)。
4.按瘫痪部位(指痉挛型)分型(1)单瘫:单个肢体受累;(2)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3)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4)偏瘫:半侧肢体受累;(5)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儿童神经系统综合功能评定姓名:性别:年龄:岁月日联系电话:A 脊髄水平的反射1.手把握反射左( ),右( )2.足把握反射左( ),右( )3.磁石反射左( ),右( )4.支持反射左( ),右( )5.交叉伸展反射左( ),右( )6.安置反射左( ),右( )7.自动步行反射左( ),右( )8.吸吮反射 ( )9.觅食反射( )10.拥抱反射左( ),右( )11.Galant反射左( ),右( )12.上肢移位反射左( ),右( )13.足跖反射左( ),右( )B 脊髄、脑桥水平反射1. Landau反射( )2. 紧张性迷路反射(1)躯干四肢紧张性迷路反射( )(2)眼紧张性迷路反射( )3. 紧张性颈反射(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4.降落伞反射( )5.坐位平衡反射左( ),右( )C 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 )膝腱反射: ( )膝腱反射: ( )D 肌张力评定(改良 Ashworth)关节可动域: 腕掌屈角左()度,右()度;围巾征()腘角左()度,右()度;股角()度足背屈角左()度,右()度;蛙状肢位: (); W状上肢: ();摆动度: ()检查发现:检查结论:。
脑性瘫痪临床路径(naotan)

临床路径资料收集一、路径标准:1.路径名称:___脑性瘫痪_____2.路径对应第一诊断名称:____脑性瘫痪、发育迟缓等 __3.诊断编码:4.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标准1.本病种中医诊断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及《实用中医儿科学》(第二版)进行诊断。
(1)孕期调护失宜、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以及喂养不当史,或有家族史,父母为近亲结婚者。
(2)小儿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立迟;初生无发或少发,随年龄增长,仍稀疏难长为发迟;12个月时尚未出牙以及此后牙齿萌出过慢为齿迟;1~2岁还不会说话为语迟。
(3)小儿半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为头项软;吸吮、咀嚼无力,时流清涎为口软;手臂不能抓握上举,为手软;2岁以后还不能站立、行走为足软;皮肉松弛无力为肌肉软。
(4)五迟、五软不一定悉具,但见一、二症者可分别做出诊断。
临床还应根据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早期发现五迟五软的变化,不应等待生长发育迟缓症状显著后才作确诊和治疗。
(二)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长沙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会议讨论通过对《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
(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3)症状者婴儿期出现;(4)可以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5.标准住院日:__30 _天为1疗程,至临床痊愈或显效。
6.标准住院费用:_7000___元/月至 _10000_元/月。
7.适用对象:凡第一诊断符合临床路径病种诊断的应进入路径(除严重合并症外)。
二、总体诊疗情况:三、阶段诊疗情况:。
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性瘫痪的患儿。
一、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TCD 编码:BEZ180、BEZ160)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编码:G8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
(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及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
诊疗方案”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临床常见证候:脾肾两亏证肝肾亏虚证肝强脾弱证痰瘀阻络证心脾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
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五迟、五软、五硬(TCD 编码:BEZ180、BEZ160)和脑性瘫痪(ICD-10 编码:G80.901)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 或M RI)、脑电图检查、髋关节X线检查、听力筛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G80.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
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
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
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
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
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7)与三体综合征相鉴别
又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
根据其特殊面容及异常体征一般诊断不难。
但有些病例新生儿时期症状不明显,只表现活动减少,面部无表情,对周围无兴趣,肌张力明显低下,肌力减弱,有时可误认为是脑瘫肌张力低下型,但本病膝反射减弱或难引出,这是与脑瘫明显的不同点,而且Moro反射(拥抱反射)减弱或引不出。
确诊本病可查染色体。
(8)与先天性韧带松弛症相鉴别
本病主要表现为大运动发育落后,尤其是独自行走延缓,走不稳,易摔倒,上下楼费力。
有时误认为是脑瘫,但本病主要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大,可过度伸展、屈曲、内旋或外旋,肌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不伴有智力低下或惊厥。
有时有家族史。
随年龄增大症状逐渐好转。
3.临床分型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
(1)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
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
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
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
协同运动能力极差。
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
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
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
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
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
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
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
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
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
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3)共济失调型
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
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4)其他类型:
a.强直型:主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腱反射不亢进。
b.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
C.震颤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与锥体外系受累有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
(四)标准住院日为30≤6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性瘫痪(ICD-10 编码:G80.901)。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
(3)颅脑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3、必须选做的评估表(如不能实施需注明原因)
(1)肌张力评价
(2)关节活动度评价
(3)肌力评价
(4)反射与自动反应评估
(5)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完成评价(GMFM88/FMFM)
(6)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
(7)全面综合评价
(七)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
2.康复训练:病情平稳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3.护理:
(八)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病程进入恢复期。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