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临床路径

脑瘫临床路径
脑瘫临床路径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G80.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7)与三体综合征相鉴别

又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根据其特殊面容及异常体征一般诊断不难。但有些病例新生儿时期症状不明显,只表现活动减少,面部无表情,对周围无兴趣,肌张力明显低下,肌力减弱,有时可误认为是脑瘫肌张力低下型,但本病膝反射减弱或难引出,这是与脑瘫明显的不同点,而且Moro反射(拥抱反射)减弱或引不出。确诊本病可查染色体。

(8)与先天性韧带松弛症相鉴别

本病主要表现为大运动发育落后,尤其是独自行走延缓,走不稳,易摔倒,上下楼费力。有时误认为是脑瘫,但本病主要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大,可过度伸展、屈曲、内旋或外旋,肌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不伴有智力低下或惊厥。有时有家族史。随年龄增大症状逐渐好转。

3.临床分型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

(1)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

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3)共济失调型

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4)其他类型:

a.强直型:主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腱反射不亢进。

b.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

C.震颤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与锥体外系受累有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

(四)标准住院日为30≤6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性瘫痪(ICD-10 编码:G80.901)。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

(3)颅脑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3、必须选做的评估表(如不能实施需注明原因)

(1)肌张力评价

(2)关节活动度评价

(3)肌力评价

(4)反射与自动反应评估

(5)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完成评价(GMFM88/FMFM)

(6)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

(7)全面综合评价

(七)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

2.康复训练:病情平稳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3.护理:

(八)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病程进入恢复期。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面瘫临床路径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 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 16 天至 6 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络证 风热袭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 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脑瘫的康复治疗word版

脑瘫的康复治疗 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基本与小儿脑瘫同义。 治疗的方法很多,下面广州海军医院脑瘫康复中心专家刘洪峰教授告诉您: 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新突破 一、“脑细胞激活疗法” “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中的“脑细胞激活疗法”通过特质的治疗发生体输出特定的负极性脚边磁场,直接通过露骨达到脑内较深层组织,作用于脑细胞和脑血管。扩张脑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供血供氧量,全面修复受损脑神经细胞,促进脑发育,改善脑萎缩,使流涎、语言不清、多动、智力低下等症状得到改善。 二、“脑细胞介入修复治疗” “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中的“脑细胞介入修复治疗”根据1治疗儿童脑瘫项IA脑瘫检查系统检查结果,针对性进行治疗,改善脑细胞的代谢环境,增加代谢酶活性,使受损的脑细胞代谢加快,增加损伤细胞的可复性,,干扰和抑制异常脑电,

脑磁的发生和传播,促进脑功能的恢复。迅速修复大脑受损脑细胞,促进新细胞再生。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能有效地解除痉挛降低肌张力,矫正畸形,恢复持重力线,以及因脑瘫引起的双腿交叉、足尖着地,马蹄足、足外翻、膝关节屈曲,肘关节屈曲、腕下垂、拇内收、手指屈曲、语言多动、流涎、弱智等症状。 “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优势:不手术、无副作用、费用低、疗程短、见效快、总有效率高达97.8%,治愈率86.8%; 治疗脑瘫最有效的方法——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 广州海军脑瘫康复治疗中心以“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 为治疗特色,在小儿脑瘫及功能神经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语言、视觉、听觉障碍,智力发育落后,手、足内、外翻畸形,剪刀、交叉畸形,马蹄足、仰趾足、爪状足、前足内敛、双髋内收畸形,手、脚、膝屈曲等畸形有确切的疗效,在短时间内恢复肢体功能。 【脑瘫援助基金】 2012年,由上级领导特批,为了切实帮助患病及特困脑瘫患儿,由中国健康协会,中国脑瘫康复协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广州海军医院联合发起的2012年海军医院脑瘫儿童爱心援助基金,现面向全国广大脑瘫患儿家庭朋友接受申请。该基金是海军医院领导特批基金,

小儿脑瘫的入院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的入院诊疗规范 (一)首诊评定:小儿脑瘫的初次评定对于日后的康复治疗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采用北京GESELL量表评定法,与脑瘫患儿诊断检查的综合方法对儿童的粗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语言、个人社交等方面做出全面评定。 正常儿童发育量表: 年龄动作语言行为表现 初生全身无规律性动作能哭手心接触木棍,因反射作用而紧握 2个月直立时能抬头,扶坐时可 间歇勉强抬头 能微笑,发出和谐的喉音能注视活动的人或物 4个月扶髋部能坐,能捏着手中 物体,直立时能抬头大声发笑,咿呀作语能用手抓住面前的玩具,有时能抓住 一会 6个月会翻身,能手往前撑着坐, 扶着双臂可站直 能喃喃发出单调音节能拿起面前的玩具辨别人面生熟 8个月能爬,扶着东西站立,会 放下或扔掉手中的物体能喊爸爸、妈妈等复音, 并能重复大人的简单音 节 能玩弄成串的钥匙,并注意大人的行 动 12个月能自己站立,扶着一只手 可以走动能用较简单的词表达自 己的意思 能拿着笔乱画,能从包里拿玩具,自 己拿奶瓶等 15个月自己走得较好,能正确选 择玩具开始用字能正确指出身体各部位并开始自己吃 饭 18个月会上下爬梯子及台阶,拉开始用四五个字能画横线和圆圈,能堆方木成塔状,

玩具车走看小画书 2岁能跑、跳,眼、手能更协 调能说两三个字组成的话, 会用“我”、“我的”等 词 能自己吃饭,白天能约束自己大小便 3岁能将纸张叠好会说短的小歌谣照着画圆圈,玩积木,穿鞋认识画上 的东西 4岁能单腿跳跃认识三种颜色自己能扣衣扣能识别长短线 5岁能跳跃及快跑会唱歌、会用词,说出实 物用途,会读数 会画四方形,自己会穿衣脱衣 6-7岁能跳绳,作结绳手工说话流利学写字 (二)在诊断方面,根据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有CP等危险因素的(如缺氧,早产,窒息等)存在,出现了不正常的运动模式及姿势及时常伴有言语,感知,智力等障碍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一时性运动发育滞后,即可作初步诊断。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探索病因,并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三)评定前要了解脑瘫的分型。从分型中可以明了其病变部位大体在哪里。 1. 痉挛型早常见,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 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2. 手足徐动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 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小儿脑瘫的分型及表现

小儿脑瘫的分型及表现 (一)痉挛型:此型约占/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四肢瘫者上肢关节均呈屈曲性痉挛肩关节内收内旋肘腕指关节屈曲腕臂内旋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两上肢动作笨拙僵硬不协调两下肢僵直内收呈交叉状髋关节内旋踝关节跖屈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跟不能踩平走路时呈踮足剪刀样步态 有些患儿伴腰背肌痉挛而呈弓状反张的过度伸展状态痉挛症状常在患儿用力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由于关节痉挛自主运动十分困难严重者出现肌腱挛缩关节畸形此型患儿的深腱反射亢进根据患儿受累部位不同痉挛型又分下列数种: .双侧瘫:四肢受累双下肢较双上肢受累更严重 .四肢瘫:双侧上下肢的受累程度相仿 .双重偏瘫:四肢受累但上肢较下肢严重有些学者认为“双重(侧)偏瘫”的概念较模糊不必另列为一类可归入四肢瘫中 .偏瘫:指同一侧上下肢受累上肢常较下肢严重 .截瘫:仅为双下肢受累 .单肢瘫 .三肢瘫 (二)手足徐动型:患儿在静止时常出现缓慢的蠕动样无规律不能自控的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通常累及全身头控能力差面部常有怪异表情有时反复出现舌尖节律性伸出与缩回动作躯干和上肢的不自主动作较为突出入睡后异常动作消失此型可分为类: 高张力型:患儿肌张力增高十分明显因此肌张力波动幅度较小不自主动作相对不太明显常发生在身体的远端 低张力型:患儿的肌张力很低因此患儿肌张力高低之间的波动幅度大关节活动过度不自主动作也较突出 舞蹈型:患儿的肌张力一般较低时而波动的肌张力使患儿不易取得肢体的稳定性因而似呈舞蹈样动作 (三)肌张力低下型:此型患儿肌张力显著降低而呈软瘫状肌肉松软无力自主动作极少仰卧时四肢均外展外旋似呈仰翻的青蛙俯卧时头不能主动偏向一侧易致口鼻堵塞而发生窒息此型常为婴儿脑瘫的暂时阶段~岁后大多转变为其他类型如手足徐动型痉挛型等(四)强直型:此型少见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使其四肢被动运动时检查者可感觉其主动肌和拮抗肌有持续的阻力强度可随时变化如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腱反射正常常有严重智能低下 (五)共济失调型:此型也少见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协调性差步态蹒跚辨距不良平衡能力差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 (六)震颤型:此型最少见多为静止性震颤常有不随意的节律性交互活动 (七)混合型:患儿同时兼有以上某两种类型的症状以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的表现并存为多见

脑瘫临床路径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G80.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针灸推拿科工作总结

针灸推拿科工作总结 (2014) 2014年,针灸推拿科在认真贯彻国家中医工作政策下,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全体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以利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4年在我科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业务工作取得显著进步。1-12月收治收治住院病人超过1000人次,总收入已突破800万元,针灸、推拿、理疗、体疗等总治疗人次达50000余人次。较去年均有20%以上显著增幅。床位使用率100%,床位周转率300%;中医临床路径病种入组率、完成率、疗效水平均达到相关要求,并及时对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严格执行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并及时进行优化、总结; 二、医疗业务工作管理 我科职工共20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1人。全体成员积极学习钻研医疗技术,提高医学医药业务素质,全科工作秩序协调,对就诊患者热情接待,精心诊治,医德、医风、执业行风良好,医疗技术过硬,我科在患者的心目中仍有很好的信誉,在诊治过程中,不仅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对不少疑难杂症也有独特的治疗经验。 三、安全生产,严防差错事故 1

我科在严格劳动纪律的基础上,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及查房、查对等医疗核心制度。对病患者的健康负责,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为了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我科加强学习政治思想及医院各种规章制度。职工经过政治思想学习,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院内规章制度。一年来,我科职工大部分能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分工安排,按时上下班,极少出现迟到、早退、跑班、脱岗现象。 五、人才培养及硬件建设 一年中选送1人到贵阳中医二附院院进修放血疗法;选送1人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进修学习;并积极申请派出人员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通过交流学习提高科室医务人员整体医疗水平,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更换陈旧设备,购置一批新设备,注意设备的使用及保养,保证设备的的顺畅运转。 六、不足之处及以后工作展望 不足之处: 1、由于硬件建设更新进度较慢,康复场地及器材极度缺乏,导致发展潜力不足!急须进一步不断完善、加强硬件建设,购进康复治疗设施及器材,提高中风后遗症等老年病的康复治疗及外伤截瘫、小儿脑瘫等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及能力,做大做强现代康复治疗业务。

脑瘫类型

肌张力不全 痉挛 徐动 强直 震颤 失调 小儿脑瘫有哪些最新分型 小儿脑瘫会出现很多异常的姿势,屈曲痉挛、伸展痉挛、舞蹈样、击剑样、挎筐样等,这些运动障碍的特点,可分为许多类型。 1. 小儿脑瘫按临床表现分型: (1)痉挛型:这一类型最常见,主要损伤部位是椎体系,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被动运动时有“折刀”样改变。关节运动运动范围变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由于屈肌张力肌张力表现为多变升高,多数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收、内旋模式。 可见上肢屈曲,手握拳,拇指内收,前臂内收旋前,肘关节屈曲。也有少数是上肢伸展痉挛。 下肢紧夹交叉呈剪刀姿势,下肢内收内旋,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过伸,踝关节内翻,足内翻(少数外翻),神经系统检查可见椎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巴彬斯基仍阳性。 (2)手足徐动型:这一类型主要损伤部位的是椎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动作不稳定,走路时摇晃不定,颈歪伸舌,手往后旋。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呈非对称性姿势,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展到全身,肌张力可变化,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恢复到运动前状况。 (3)强制型:这一类型较为少见,由椎体外系损伤所致。肢体僵硬,活动减少。做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 (4)共济失调型: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因此表现以平衡为主的小脑症状。可有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也可有轻度震颤。 (5)震颤型: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某部分,在一个平面内呈不随意的、节律性的摇动。

(6)肌张力低下型:也叫软瘫型,这一类型自主运动减少,仰卧位时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抱起身体时类似面条状。本型常为脑瘫儿早期症状,以后多转为其它型。 (7)混合型:这一类型具有两种类型以上同时存在,以痉挛性和手足徐动型同时存在多见。 (8)无法分类型:有少数患儿表现复杂,难以用上述分型来分型。 2. 按瘫痪部位分型,单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双瘫、双重偏瘫、双下肢瘫。 小儿脑瘫可分为哪些类型 一、肌张力不全型小儿脑瘫 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渡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二、痉挛型小儿脑瘫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痉挛型脑瘫,挛性截瘫获四肢瘫痪。 三、共济失调型小儿脑瘫 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四、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小儿脑瘫的常见分类 ①弛缓型:一种以肌张力低下为主的小儿脑瘫的分类。 ②共济失调型:一种很少见的小孩脑瘫的分型,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意向震撼,这个小儿脑瘫的分类主要病变在小脑。 ③手足徐动型:这种小孩脑瘫的分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小儿脑瘫的分类之病理反对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④痉挛型:最常见的小孩脑瘫的分型,这种小儿脑瘫的分类表现为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⑤混合型: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的症状混合出现。按瘫痪部位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以四肢瘫和双瘫为多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审批稿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针灸科工作总结

2016年度针灸工作总结 2016年针灸科在认真贯彻国家中医工作政策下,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全体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巩固“二级甲等中医院”的成果,继续创新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以利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6年在我科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业务工作取得显著进步,规范了医疗流程,管理更加制度化,2016年0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住院病人余777人次,总收入已突破约300万元,门诊针灸、推拿、理疗等总治疗人次达6000余人次。圆满完成2016年工作计划。 二、医疗业务工作管理,我科职工共18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2人。全体成员积极学习钻研医疗技术,提高医学业务素质,全科工作秩序协调,对就诊患者热情接待,精心诊治,医德、医风、执业行风良好,医疗技术过硬,我科在患者的心目中仍有很好的信誉,在诊治过程中,不仅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对不少疑难杂症也有独特的治疗经验。 三、安全生产,严防差错事故 我科在严格劳动纪律的基础上,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及查房、查对等医疗核心制度。对病患者的健康负责,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为了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我科加强学习政治思想及医院各

种规章制度。职工经过政治思想学习,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院内规章制度。一年来,我科职工大部分能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分工安排,按时上下班,无迟到、早退、跑班、脱岗现象。 五、加强文化建设,强化思想教育,开创工作新局面。 在院办公室的支持下,我科积极筹备资料,制作了大量的针灸推拿图版,宣传和弘扬了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同时,通过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活动,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服务理念,把“患者至上”的工作宗旨,体现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六、改善硬件条件,营造安全舒适就医环境。 随着门诊人次的增多改善环境增添设备成了针灸科发展头等大事。为了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干净的就医环境,我科购进冰柜、微波炉为患者储存和加热中药汤剂,方便患者治疗,同时更换床单、被褥、增加治疗床,门诊、住院部针灸治疗室安装空调,面貌焕然一新,室内悬挂针灸穴位挂图、耳穴、足部放射挂图等,营造良好的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 七、规范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1、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工作人员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针灸科人员素质基础差,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科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同时坚持科室天天学习,科主任通过平时查房、病历质控发现医疗知识欠缺点,针对讲解学习,对一些特殊病

脑瘫康复中心策划书

策划书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叶婉妮一、活动背景 脑瘫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在1~5‰ ,我国现有脑瘫患者600 万人以上,每年新增患儿约4~6万人。据统计,脑瘫在基本生活需要支持方面列残障的第三位,在致残原因方面列第五位,脑瘫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临床上脑瘫儿的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 (一)运动发育落后脑瘫儿都表现有程度不等的运动发育落后,抓握东西.手指的精细动作也落后于正常小儿。 (二)肌张力异常大多数痉挛型脑瘫儿,在新生儿期表现不同程度的肌张力低下。随着月龄增加,肌张力逐渐增高,表现为下肢伸直、内收,有时呈剪刀状。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两手经常呈握拳状。 (三)主动运动减少新生儿期表现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反应均差。3个月时下肢踢蹬动作明显减少或双腿同时踢蹬。偏瘫型脑瘫常表现为一侧活动减少。

(四)反射异常正常4个月小儿直立时,若向其左右倾斜,可出现保护性反射,头自动保持在正中位。而脑瘫儿童没有此等反射。 我们学校附近有一家脑瘫康复中心,里面有二十多个孩子,年龄都在十岁一下,有专门的医生帮助他们做一整天的康复活动,但也由于学习时间太少,所以需要我们志愿者去辅助他们的学习。教他们认字写字。多和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能像健康的孩子一样快乐的生活。 二、活动主题 植一份快乐,加油吧,我的小勇士们! 三、目的和意义 帮助脑瘫儿童学习,让未能就学的脑瘫孩子在一起过团体学习生活,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给脑瘫儿童的家长送去温暖和支持,通过患者父母间互相交流、医疗和心理专家咨询等方式帮助照顾者们更好地照顾这些脑瘫患儿,同时给照顾者们一个排解心理压力平台。关注脑瘫儿童家庭照顾者的生存现状、社会需求,引发社会大众和政府对脑瘫儿童及其家庭照顾者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提升脑瘫儿童及其家庭照顾者的公共服务以及生活质量。我们相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每个人被造都有上帝的特殊心意,值珍惜和重视。 四、活动前期 1、大家一起去脑瘫康复中心踩点,了解里面的情况。包括

小儿脑瘫治疗新进展

小儿脑瘫治疗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1-11-23T16:49:32.2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0期供稿作者:王学平[导读] 脑瘫病理基础的复杂性催生了治疗手段的综合性。 王学平(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 456750)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159-02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大脑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表现多样,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听觉和视觉障碍、行为异常等,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心身发育,若不能及时得到诊治极有可能造成患儿终身残疾,带来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以往此病属不治之症,无特殊方法,只能寄望于患儿的自然康复。因此,应积极探索小儿脑瘫的有效治疗方法,以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患儿的伤残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1 脑瘫的分类 1.1 痉挛型:肢体肌张力增高,主要有四肢,早期表现为握持反射增强,紧张性颈反射至生后6周仍可存在,内收肌更明显,上肢后伸外旋,下肢症状较重,双下肢伸直,内收内旋呈剪刀式交叉,脚跟悬空,脚尖着地,步态不稳。按失调的部位可以分为四肢瘫、偏瘫、肢瘫。 1.2 舞蹈型:患儿常有不自主的和无目的的运动,婴儿期肌张力较低,儿童期头颈常摇晃,头控能力差,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入睡后异常动作消失。 1.3 无力型:患儿四肢肌张力低下,肌肉松软无力,自主动作少。仰卧时四肢均外展、外旋,抬头困难。 1.4 共济失调型:患儿以稳定性、平衡性、协调能力差为主。 1.5 混合型:患儿同时有两种类型以上的症状,以痉挛型和舞蹈型的表现并存为多见。 2 小儿脑瘫的原因 ①脑缺血缺氧:在脑瘫患者中,40%是由窒息产伤所致,导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②母亲因素,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等; ③胎盘因素: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打结或脐带绕颈等;④脐带血流阻断:分娩过程异常或产程过长;⑤新生儿因素:新生儿窒息,心肺功能异常疾病;⑥核黄疸:为脑瘫病的重要原因;⑦由脑缺血缺氧引起40%患者大脑细胞损伤,如脑软化、脑萎缩、脑积水。⑧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等。⑨低体重儿<2500g。 3 西医疗法 3.1 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 3.2 手术治疗在脑瘫外科手术中,近年来有一个重大进展,就是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产生及不断改进。研究证明,痉挛性脑瘫是因为大脑皮质中的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失去了对脑干网状结构中抑制区的始动作用,使与抑制区相拮抗的界化区兴奋性增强,致使其所支配的肢体肌张力增高。在参与肢体痉挛的神经环路中,神经后根中的Iα纤维起主要作用,是导致痉挛的“祸根”。SPR手术就是密切结合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经过仪器测定,寻找出这类“祸根”,然后有选择地将其切断,彻底解除肢体的痉挛状态,降低过高的肌张力[4]。我国郑州大学脑瘫外科治疗中心主任高晓群教授改进了SPR微侵袭术式,减低了手术时间和损伤,但恢复更快。虽然SPR手术有这样明显的效果,但不是对所有脑瘫均有效,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严格的适应证,如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年龄在3岁以上的脑瘫患儿可以考虑进行,而且必须配合术后康复训练才有效果。 3.3 康复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受到青睐,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主流方法。康复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儿症状。结合针灸、推拿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4 讨论 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脑瘫病理基础的复杂性催生了治疗手段的综合性。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婴幼儿脑组织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的恢复和代偿能力。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对脑瘫患儿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脑损伤具有“不可逆性”,单一疗法往往效果有限,而本病治疗越早越好,故多种疗法的结合是必要的。但要结合患儿的性格、类型、年龄等特点,防止疗效降低或加重患儿父母的经济压力。3)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家长要持之以恒地予以配合。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而且患儿的部分训练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完成。4)脑瘫患儿的心理治疗也要重视,使患儿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作好准备,以便在配合治疗的基础上,将来更好地投入社会。参考文献 [1]姚军,倪仙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3例[J].现代中医药, 2007,27(3): 21. [2]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是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的一种疗育方法,由于现在脑瘫发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并且孩子的成长及家庭幸福有极大影响。因此人们对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也更加关注,脑瘫作业训练,针对每个不同表现的患儿,制定个体方案,一对一进行训练,使脑瘫患儿随著成长,理解自己的障碍和能力,养成自己对自身问题处理的能力,使之能回归到主流社会,与正常儿童一起成长。 一、流程 1、作业疗法的基本元素是病人、作业治疗师、作业内容和环境。作业内容是指治疗师根据病人的功能状况及个人兴趣等选择相关的作业训练内容。环境则是实施作业活动的场所。 2、作业疗法的流程从采取分析病人资料起(或接受康复医师的处方)一初期作业、活动的评定一制定治疗目标(康复评定会)一制定作业训练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作业训练)一中期评定会一作业修改(调整)治疗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一后期评定会(决定今后的治疗方针)。 二、小儿脑瘫作业治疗的评定内容 (一)、收集资料发育史、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现病史、用药情况等(病历). 在病房中的日常生活活动、交往及家人情况等(病房); 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掌握的小儿脑瘫患儿资料; 家庭及周边环境、房屋构造、幼儿园及学校情况; 主要看护人、母亲的养育态度;康复训练经历、作业疗法治疗目的等; 小儿脑瘫患儿家长对康复治疗的要求、希望; 小儿脑瘫患儿家庭经济状况。 (二)、一般发育 身高、体重及头围等一般发育指标。 (三)、运动功能 上肢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徒手肌力、握力、捏力)、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协调性、灵巧性、眼球运动、眼手协

调)、肌张力、姿势控制及反射等。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更衣、洗漱、如厕、洗 浴、移动、其他。 (五)、感知觉、认知及行为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行为评定、学习障碍评定及心理测验。心理测验主要对理解力、注意力、判断力、问题解决能力、概念形成、时间管理、情绪、自制力、自我概念等进行评定。 (六)、人际关系、社会生活技能两人之间的关系、集体中的人际关系、规则的遵守等,适应行为评定。 (七)、游戏日常游戏的方法与种类以及感兴趣的游戏。 (八)、辅助器具的使用情况采用矫形器的种类,使用矫形器前后的变化以及自助具的使用情况与种类。 三、确定小儿脑瘫患儿的治疗方法 (一)、促进运动发育 1、保持正常姿势,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立位。2) 促进上肢功能发育1{ 上肢粗大运动功能②手的精细运动功能} (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 1、进食训练 2、更衣训练 3、如厕训练 4、沐浴训练 5、交流等 (三)、促进感知觉认知功能。 (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五)、情绪的稳定和促通社会性 四、作业疗法的基础功能训练: 1. ROM 训练。 2、头部控制能力训练。 3.翻身能力训练。 4、坐位保持及平衡训练。 5.爬行能力训练。 6、手功能训练。 7、手眼协调性训练。

(完整版)小儿脑瘫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脑瘫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 脾肾两亏证、肝肾亏虚证、肝强脾弱证、痰瘀阻络证、心脾两虚证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 硬)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路径时限 病房标准住院日≦90天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五迟、五软、五硬和脑性瘫痪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脑电图检查,髋关节X线检查,听力筛查等 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 2、针刺疗法 3、灸疗 4、中药熏洗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注射、经络导平等疗法 6、辨证口服中药制剂(1)脾肾两亏证:健脾补肾、生肌壮骨(2)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强筋壮骨(3)肝强脾弱证:柔肝健脾、益气养血(4)痰瘀阻络证:涤痰开窍,活血通络(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7、康复训练:根

儿科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试行版)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1)小儿1~2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不会说话。 (2)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手臂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皮宽肌肉松软无力。 (3)肢体强硬而不柔,拘急挛缩。 (4)有孕期调护失宜、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及喂养不当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1)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证候诊断 1.脾肾两亏证:头项软弱,不能抬举或挺而不坚;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按压失于弹性,两足痿弱,骨软无力。面白,肢倦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或指纹淡。 2.肝肾亏虚证: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震颤,动作不协调。语言不利,或失听失明,或失聪。舌质淡。脉细软或指纹淡紫。 3.肝强脾弱证:自出生之后多卧少动,颈强不柔,肢体强直拘挛,强硬失用,或动作笨拙,肌肉瘦削。烦躁易怒,遇到外界刺激后加重,食少纳呆。舌质胖大或瘦薄,舌苔少或白腻。脉沉弦或细弱,指纹沉滞。 4.痰瘀阻络证:自出生后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关节强硬,肌肉软弱,动作不自主,或有癫痫发作。肌肤甲错,毛发枯槁,口流痰涎,吞咽困难。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滑沉。 5.心脾两虚型: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伴运动发育落后,发迟或发稀萎黄,四

小儿脑性瘫痪中西医研究进展-王佳

66 第23卷 第1期 2021 年 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23 No. 1 Jan .,2021 的应用,减少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在疾病治疗中起治本的作用。中土得镇,肺肾充养,脾、肺、肾气充足,则一身正气渐充,全身虚损得以改善。 5? 结语 肺间质纤维化慢性、迁延性的病程特点往往使机体气血阴阳,痰湿血瘀郁而生热化火,火伏阴络为肺间质纤维化的基本病机演变。在“火伏阴络”病机指导下,针对气络与血络不同的生理特点与肺脾不同的生理特性,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辨证采用不同的方法论治,往往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 黄丽娜,张伟.从毒损肺络辨治肺间质纤维化[ J ] .时珍国医 国药,2018,29 ( 5 ):1150-1151.[ 2 ] 田丽,刘学,张伟.从气虚血瘀论治肺纤维化[ J ] .长春中医药 大学学报,2019,35 ( 6 ):1217-1219.[ 3 ] 刘凌云.由中医“从化”理论谈体质辨证的重要性[ J ] .广州 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 ( 1 ):117-119.[ 4 ] 李经纬,区永欣.中医大辞典[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95. [ 5 ] 胡向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 D ] .济 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 6 ] 亓鹏浩.基于络病理论的中风“气络失调,血络不通,络伤 毒浸”病机刍议[ 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 ( 7 ):162-164.[ 7 ] 冉维正,陈志刚.从“久病入络”看络脉层次分类的必要性 [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 ( 7 ):883-884.[ 8 ] 吴以岭,魏聪,赵珊珊.气与气络学说探讨[ J ] .中医杂志, 2017,58 ( 21 ):1801-1807. [ 9 ] 张心月.血瘀贯穿间质性肺疾病始终探析[ J ] .中医研究,2013,26 ( 2 ):1.[ 10 ] 张伟,卢绪香.浅析“肺毒”[ J ] .中医学报,2012,27 ( 12 ):1556-1559.[ 11 ] 刘晓明,张伟.从毒、虚论述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J ]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 ( 4 ):306-308.[ 12 ] 朱振刚,张玉萱,刘超武,等.试论下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的应用[ J ] .天津中医药,2020,37 ( 4 ): 365-367.[ 13 ] 刘桂荣.中医各家学说[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8-108.[ 14 ] 田丽,张伟.从“络以通为用”论治肺间质纤维化[ J ] .中医杂志,2018,59 ( 19 ):1644-1646.[ 15 ] 张兰坤,过伟峰,肖婧,等.从叶天士“络以通为用”学说谈通 络药物的临床应用[ J ] .中医杂志,2014,55 ( 9 ):804-808. [ 16 ] 李斐然,王英,张伟.基于“肺络理论”探析虫类药在肺痹治疗中的应用[ J ] .四川中医,2019,37 ( 5 ):27-30.[ 17 ] 刘庆银,张伟.张伟教授运用风药经验[ J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 ( 5 ):932-934.[ 18 ] 黄丽娜,张伟.从“肺为血脏”探讨血瘀与肺间质纤维化关系[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 ( 9 ):3859-3861.[ 19 ] 徐年年,熊秀萍.缪希雍降气思想简介[ J ] .中医药导报,2016,22 ( 10 ):117-118.[ 20 ] 刘芬芬,羊维,黄琳,等.中医学对糖皮质激素主治功效的药性认识[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 ( 4 ):1268-1270. [ 21 ] 吴斌.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J ]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 ( 3 ):719-721.[ 22 ] 李燕村,刘庆银,张伟.健脾养阴法在结缔组织相关性间质性肺炎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J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 33 ( 3 ):393-395. 摘要:脑性瘫痪是导致儿童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不早发现、早治疗,可致患儿终身残疾和寿命缩短。单纯西 医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康复运动疗法等,但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治疗中的针灸、推拿、中药等疗法辨证施治调整人体气血功能,以求达到阴阳平衡,弥补了西医康复训练的不足。近几年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治疗小儿脑瘫取得显著疗效,可大大提高脑瘫患儿康复的可能性。该文拟整合近年来中西医对小儿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小儿脑瘫;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1) 01- 0066- 04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Infantile Cerebral Palsy WANG Jia 1,ZHANG Di 1,HUANG Chengcheng 1,LIU Lujia 2,WANG Youpeng 2, 3 (1.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01,Heilongjiang,China;3.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of Northern Medicine,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Cerebral pals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disability in children. If not detected early and treated early,it can lead to lifelong disability and shortened life span.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mainly uses drugs,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herapy,etc.,but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not satisfactory. Acupuncture,massag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therapies in th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gulate the Qi and bloo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and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Western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小儿脑性瘫痪中西医研究进展 王佳1,张迪1,黄程程1,刘璐佳2,王有鹏2, 3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基金项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2015xy03)作者简介:王佳(199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通讯作者:王有鹏(1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E-mail:wangyp8899@https://www.360docs.net/doc/3f4971815.html,。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1.01.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