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期末试卷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期末试卷及答案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本题5小题,每空2分,共10分)1.旅游业:旅游业就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2.国家旅游组织:是指国家中为国家政府所承认,负责管理全国旅游事物的组织.3.市场细分:指将一个整体市场按照消费者的某种或某些特点分解或划分为不同的消费群的过程.4.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5.旅游交通:是一种为旅游者提供直接或间接交通服务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活动,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往返及在目的地各处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二、填空题(本题11小题,每空1分,共25分)6.根据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和旅游业务的具体情况分析,旅游业主要由《旅游学概论》期末试卷及答案姓名学号装订线1 / 7三大部分构成,即旅行社、旅游交通、住宿业及饭店,这三大部分也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7.从根本上讲,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性产业.8.在国外,旅行社按其业务类型分为:旅游批发经营商和旅游零售商.9.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有旅行距离、运输价格、旅行目的、旅行偏好和经验.10.国家政府介入旅游发展的动机有政治动机、经济动机、社会动机.11.我国的旅游组织基本上划分为旅游行政组织和旅游行业组织两大类.12.我国旅游行政组织包括国家旅游局、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旅游局、省级以下的地方旅游行政机构.13.旅游乘数是用以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系数.14.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5.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生态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居民旅游者的心理承载力.16.旅游的六要素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三、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表中相应题号处,本题20 Array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7.( B )是旅游活动的客体,也是一个国际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2 / 7A、旅游者B、旅游资源C、旅游业D、旅行社18.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与旅游有关的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是( C ).A、万国邮政联盟B、世界旅游组织C、联合国D、欧洲共同体19.世界上唯一全面涉及旅游事物的全球性政府间国际旅游组织是( A ).A、世界旅游组织B、国际航空运输协会D、世界卫生组织 D、万国邮政联盟20.全面认识影响旅游的主客观要素,对于发展旅游业特别是旅游业的( C )工作有一定实际意义.A、产品定位B、价格制定C、市场营销D、销售渠道21.旅游活动的媒介是( D ).A、旅游资源B、旅游交通C、旅游宣传D、旅游业22.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超过24小时的人,但不包括( B ).A、经商贸易的人B、就业移民的人C、短期进修的人D、探亲访友的人23.出游次数较频繁,对旅游价格不太敏感,要求服务水平较高的是( B ).A、消遣型旅游者B、差旅型旅游者C、家庭事务型旅游者D、自由组合型旅游者24.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 A ).A、吸引力因素B、多样性因素C、变化性因素D、季节性因素25.任何旅游地都会经历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旅游专用概念称其为旅游地的( A ).A、生命周期B、发展周期C、历史周期D、循环周期26.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A ).A、交通B、住宿C、基础设施D、娱乐设施27.世界旅游组织的总部设在( D ).3 / 7A、哈瓦那B、巴黎C、曼谷D、马德里28.旅游活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是( C ).A、先发展入境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B、先发展国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C、先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国际旅游D、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同步发展29.( C )具有运载能力大,票价低廉,在乘客心目中安全性强的特点.A、汽车B、飞机C、火车D、轮船30.旅游业是一个高度依托性的行业,下列对依托性表现描述不正确的是( B ).A、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依托B、高度依托于旅行社C、旅游业发展依托于国民经济D、旅游业依托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通力合作31.现代旅游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被用来作为教育、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形式和手段,这表明了现代旅游的( D ).A、综合性B、普及性C、群众性D、社会性32.利用交通为旅游者设计并串联若干旅游点和旅游城市的合理走向,旅游界称之为( D ).A、旅游项目B、旅游区C、旅游区域D、旅游路线33.下列哪项不是旅行社的主要业务( B ).A、产品开发设计B、旅游管理业务C、产品销售业务D、采购业务34.制定旅游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又要高于实际,并能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这表现了旅游政策的( D ).A、可行性B、协调性C、全面性D、预见性35.被人们称之为“风景名胜”出口的旅游业,较之其它行业创汇的特殊功能是( A ).4 / 7A、循环销售B、综合销售C、连锁销售 D.集团销售36.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是:( A ).A、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B、九寨沟国家森林公园C、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D、五指山国家森林公园四、简答题.(本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37.简答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答:(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2)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3)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4)增进国际了解,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5)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38.简述旅游产品具有的特点.答:(1)无形性:是一种体验或者经历,这一特点决定了购买之前难以查验和客观评价;同时也暗示了如何使其有形化的必要性.(2)不可转移性:旅游产品在地点上的不可转移特;相关的设施和设备在所有权上的不可转移.(3)不可储存性,亦称不耐久性:一旦闲置,所造成的损失将无法追补. (4)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服务人员的言行举止乃至个人仪容都会对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产生影响,从而也决定了对服务质量行使控制的重要性.(5)总体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大多数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都是将该地多方面的旅游供给情况综合起来权衡.其中任何方面存在问题,都会影响到旅游者对该地的选择,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成功经营.5 / 76 / 739.简述我国旅游业国内旅游市场的基本特点. 答:①市场规模大,发展潜力足; ②短程旅游所占比重大; ③活动形式以散客为主; ④消费增长速度快.40.饭店业对旅游业的作用有哪些?答:(1)饭店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重要基地 (2)饭店是创造旅游收入重要部门 (3)饭店为提供社会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 (4)饭店是经济交流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41.你认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1)我国的地理位置距世界上大多数主要国际客源产生地较远;(2)距离主要客源国较远的旅游目的地最容易遭受经济危机和世界油价上涨的打击;(3)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质量问题; (4)市场宣传和海外促销工作有待改进.42.你认为旅游市场细分的意义有哪些? 参考答案:(1)有助于选定目标市场 (2)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3)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开展促销.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装订线《旅游学概论》期末试卷及答案43.阐述国家政府介入旅游业发展的手段?参考答案:一般而言,政府干预旅游发展的主要具体手段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需求管理手段,一类是供给管理手段.需求管理手段:(1)目的地宣传与促销.(2)为来访游客提供信息服务.分为三种情况:第一,为来访游客提供便利,以丰富其经历.第二,影响和控制游客的流向和流量,以防止交通拥挤和某些局部地区的人满为患.第三,影响来访游客的行为,以维护当地的旅游资源和避免不可接受的文化冲突.(3)通过控制价格去影响需求.这种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两大方面.(4)控制游客流入量.供给管理手段:(1)控制土地用途.这是控制旅游供给的最基本手段.各国政府大都有城市规划立法.通过制定土地区划以及采取强制性征购方法是政府推动旅游开发工作的常用手段.(2)对建筑物进行管制.这一手段常用以配合用地控制.管制的内容包括建筑物的规模、高度、形状和颜色以及停车场的安排.停车场的安排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3)市场管制.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法规对旅游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管制和规范.(4)实行特别征税.有些国家或地区对来访旅游者征收旅游税.(5)投资鼓励政策.大致分为三类:同减小投资额有关的优惠政策;同减小经营成本有关的优惠政策;同保证投资安全有关的政策.44.概述《旅游学概论》的主要内容,指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或章节)并分析对本部分内容(或章节)感兴趣的原因.7 / 7。
旅游学概论(全套课件333P)

二、旅游活动的特征
1、审美性 2、享受性 3、异地性 4、暂时性 5、综合性
第 四 节 旅 游 的 基 本 类 型
第四节
旅游的基本类型
一、旅游类型的划分标准 二、按地理范围划分的旅游类型 三、按活动内容划分的旅游类型
第 四 节 旅 游 的 基 本 类 型
一、旅游类型的划分标准 1、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内旅游 国际旅游 洲际旅游 环球旅游
2、按旅行距离划分
短程旅游 远程旅游
第 四 节 旅 游 的 基 本 类 型
3、按目的归属划分
消遣旅游 公务旅游 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VFR)
4、按组织形式划分
团体旅游 散客旅游 包价旅游 非包价旅游
5、按计价方式划分
第 四 节 旅 游 的 基 本 类 型
的旅游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 二 节 旅 游 的 本 质 与 社 会 属 性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社会属性
一、旅游的本质
1、旅游是人类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2、旅游是人类一种积极而健康的交往活动 3、旅游是人类一种以审美为特征的消闲活动
第 二 节 旅 游 的 本 质 与 社 会 属 性
第 一 节 旅 游 的 概 念
二、旅游概念的类型(Definitions of tourism given by different authors)
第 一 节 旅 游 的 概 念
第 一 节 旅 游 的 概 念
1. 旅游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 和文化的需求,或个人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 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强调旅游是人与人的交往 2.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 合。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旅游学概论》复习资料

《旅游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旅游学概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十九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第二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第三节现代旅游的兴起第二章认识旅游活动第一节旅游活动的界定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第三节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第四节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指标第三章旅游者第一节旅游者的界定第二节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因素第三节旅游者的类别第四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分类第三节旅游资源的特点第四节旅游资源的开发第五节旅游资源的保护第五章旅游业第一节旅游业概述第二节旅游业的产品第六章旅游业中的主要经营部门第一节旅行社业第二节饭店与住宿业第三节旅游交通第四节旅游景区(点)第七章政府调控与旅游组织第一节政府对旅游发展的干预第二节国家旅游组织第三节我国的旅游组织第四节国际旅游组织第八章旅游市场第一节旅游市场的概念第二节旅游市场细分第三节全球国际旅游市场状况第四节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第九章旅游的影响第一节旅游的经济影响第二节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第三节旅游的环境影响第四节可持续旅游发展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选择部分★考核知识点: 人类旅行需要的出现和旅行活动的历史发展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随着产品交换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之际,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由此产生。
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人类最初的主动旅行外出,不是出于消遣性动机,而是出于现实的商贸目的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正如世界旅游组织在其研究报告中曾指出“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辟了旅行的通路”。
★考核知识点: 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产业革命对旅游活动发展所产生的推动性影响包括:(1)生活环境的变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2)工作性质的变化;(3)阶级关系的变化(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扩大了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4)运输条件的变化(蒸汽火车和轮船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交通条件)。
【2024版】旅游学概论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章绪论(3学时)第一讲(1学时)第一节关于《旅游学概论》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一)什么是旅游学?1、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世界:二战之前,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旅游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欧洲有着良好的旅游研究传统。
二战以后,原先繁荣的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北美地区。
◎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总体情况是研究历史短、队伍年轻、学科构成不完善,比较重视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基础理论研究,因此与国外的旅游研究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国外旅游学研究(1)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这是旅游学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演化特征。
(2)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
(3)从研究的领域来看,对国际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国内旅游的研究,对第三世界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发达国家旅游的研究。
国内旅游学研究(1)中国的旅游研究主流仍是“应用导向”和“热点导向”,它表明了旅游学术队伍的不成熟。
(2)与国外的旅游学术研究相比,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一定的差距。
(3)国外研究已深入到旅游现象的细部,而我国还停留在做大文章,框架宏大,内容平常,缺乏科学实证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上。
2、研究对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旅游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是极其复杂的,它包括:旅游作为一种人类经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旅游作为一种地理现象;旅游作为一种财源;旅游作为一种商业活动;旅游作为一种行业六个基本方面。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3、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旅游学是一门跨学科。
但是,目前的旅游学还不成熟,用衡量是否构成一个学科的标准去考察,它还有不完全具备的地方。
《旅游学概论》课件

《旅游学概论》课件
•
恩格尔系数
购买食物支出
恩格尔系数=-------×100%
收入
• 收入水平对旅游的影响
• 影响到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 • 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活动范围的选择 • 影响到旅游者对旅行方式、旅游活动内容的选择 • 影响到旅游者外出逗留的时间长短 • 影响到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旅游学概论》课件
3、下列人员不属于国内游客: (1)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以上领导; (2)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 (3)调遣的武装人员; (4)到基层锻炼的干部; (5)到外地学习的学生; (6)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 (7)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
《旅游学概论》课件
第二节 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
《旅游学概论》课件
我国政府对国际旅游者的统计规定
1、凡是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统称为 (来华)海外游客; 2、海外游客是指:来我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 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 教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3、按照海外游客在我国大陆停留时间的差别,将其划分 为两类:第一,海外旅游者,即在我国大陆旅游住宿设施 内停留至少一夜的海外游客(过夜游客);第二,海外一 日游游客,即未在我国大陆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而是当 日往返)的海外游客(不过夜游客);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全)

旅游学概论课后答案(全)旅游学概论资料一、名词解释1、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旅游学概论答案(全)

旅游学概论资料一、名词解释1、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驿站--是历代政府沿陆路和水路所设立的馆舍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送官方文书和国家物资,以及招待公务往来人员,供给宿舍、车马、船桥、人夫、米粮及饲料等等。
2、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3、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主要使用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和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2)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未能有效的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
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剩余物。
(3)人类也曾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迁移活动,但这些活动都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是如何产生的?(1)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开始问世。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也因此而增多。
(2)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分工的扩大,产品交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3)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
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2)贸易经商旅行占据主导地位。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

2.战后旅游需求迅速扩大的主要“推动”因素
世界人口迅速增加――战后短短的20年 中,世界人口增加了44%,从而成为战后 旅游人数迅速增多的基础。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家庭收入增加,支付 能力提高。
二战前后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变化情况(%)
三、学习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旅游发展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特色的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发展旅游的政策为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学以致用 借鉴国际经验,同国际旅游学术研究中的共识性成果接轨
返回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第二节 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封建社会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 第四节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第五节 现代旅游 第六节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 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1997年以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返回
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旅游的概念 旅游活动的类型 旅游活动的性质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二、关于旅游学的定义
旅游学: 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
以及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 的科学。
“Tourism is a study of man away from his usual habitat, of the
industry which responds to his needs, and of the impacts that both he and the industry have on the host socio-cultural, economic,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s.” (Jafari, 197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案 编号1
2009--2010学年度 第 一 学期 系(部)工商管理 教研室 酒店管理 任课教师 李茹 课程名称 旅游学概论 授课章节:第一章(第1一4节)
授课班级 酒店专09 授课日期 10月9日
课 题 旅游的产生 时 数 2课时
教学目的 及要求 了解人类旅行及旅游活动的产生,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学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
教学重点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难 点 旅行与旅游的演进 教学方法 及教具 结合历史资料讲授分析
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图表等) 时间分配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原始社会早期的社会经济特点; 人类迁移活动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节 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技术、社会分工、交换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 20分
20分 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图表等) 时间分配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 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封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 第四节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旅游发展史上的铁路时代; 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20分
40分
作业及参考文献 P39,思考题 1、3; 课 后 小 结 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教研室主任(签字):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案 编号 2
2009--2010学年度 第 一 学期 系(部)工商管理 教研室 酒店管理 任课教师 李茹 课程名称 旅游学概论 授课章节:第一章(第5一7节)
授课班级 酒店专09 授课日期 10月16日
课 题 旅游的发展 时 数 2课时
教学目的 及要求 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进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营市场的变化及其演进原因
教学重点 现代我国旅游业经营市场的变化及原因 难 点 近代后经济及技术对旅游的影响 教学方法 及教具 结合案例讲授分析
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图表等) 时间分配 第五节 向现代旅游过渡期间的技术发展及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1、十八世纪中后期轮船火车的出现对旅游有推动作用; 2、早期铁路时代,汽车问世; 3、19世界末,内燃机技术问世——新的交通动力源; 4、1914年世界上最早的一架客机在美国开始运行; 5、20世纪20年代末,大型民航客机开始投入使用; 6、50年代中期,喷气式飞机开始用于民航。 第六节 二战后现代旅游迅速兴起的和发展的原因 一、 关于现代旅游的概念 二、 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 总体原因: 二战后,各国经济复苏。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 30分
20分 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图表等) 时间分配 (二) 具体原因: 第一、 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 第二、 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第三、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 第四、 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 第五、 战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都普遍加快。 第六、 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第七节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一、解放前旅游业的发展 二、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25分
25分 作业及参考文献 P39,思考题:6,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课 后 小 结 本部分内容重在对历史的分析中让学生熟悉相关的历史史料。 教研室主任(签字):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案 编号 3
2009--2010学年度 第 一 学期 系(部)工商管理 教研室酒店管理 任课教师 李茹 课程名称 旅游学概论 授课章节:第二章(第1一3节)
授课班级 酒店专09 授课日期 10月23日
课 题 旅游的概念、旅游活动的类型、性质 时 数 2课时
教学目的 及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旅游活动的界定以及作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概念,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学会分析旅游活动的性质。
教学重点 旅游活动的概念及类型 难 点 旅游的概念 教学方法 及教具 结合案例讲授分析
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图表等) 时间分配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一、 旅游定义的类型:理论性定义(概念性定义); 技术性定义(实务性定义)。 二、 作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之定义 主要介绍七种定义,其中重点突出“艾思特定义” 指导学生在所列举的概念性定义中,分析每一种定义表述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15分
30分 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图表等) 时间分配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 划分标准:1、按地理范围划分; 2、按旅行距离划分; 3、按外出旅游的目的归属划分; 4、按组织形式划分; 5、按计价方式划分; 6、按费用来源划分; 7、按旅行方式划分; 8、按活动内容划分。 二、 国际旅游 三、 国内旅游 四、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1、消费程度方面; 2、逗留时间方面; 3、便利程度方面; 4、经济作用方面;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性质 一、 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1、 人员交往:旅游者与旅游者的交往; 旅游者与东道主的交往。 2、 文化交流——东道国与客源国之间的文化渗透。 3、 需求与供给——经济现象; 4、 国际交往——民间外交。 二、 旅游活动的性质 社会文化范畴的活动:闲暇活休闲活动;解脱紧张的手段;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 25分
15分 15分 作业及参考文献 P75,思考题:1、3 课 后 小 结 定义介绍,不必全面,重点突出“艾思特定义”;旅游活动类型划分可逐一介绍,并强调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之间的差别; 扼要说明旅游活动的“综合体现”这一特性。
教研室主任(签字):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案 编号4
2009--2010学年度 第 一 学期 系(部)工商管理 教研室 酒店管理 任课教师 李茹 课程名称 旅游学概论 授课章节:第二章(第4一5节)
授课班级 酒店专09 授课日期 10月30日
课 题 旅游活动的特点,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指标 时 数 2课时
教学目的 及要求 通过本部分内容学习,了解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熟悉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统计方法。
教学重点 旅游活动的特点 难 点 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教学方法 及教具 结合案例讲授分析
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图表等) 时间分配 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特点 一、 普及性(表现为两大特点)
1、 大众旅游(双重含义):首先是指旅游活动的平民化; 其次是指旅游活动的规化; 2、 奖励旅游(另外一种普及的动因) 介绍奖励旅游的发展 二、 持续性(旅游增长) 从总体的局势看旅游增长,而不是从局部看。 30分
15分 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图表等) 时间分配 三、 地理的集中性:国际旅游的集中; 区域旅游的集中;
四、 季节性: 1、 季节性形成的原因:旅游目的地原因; 客源第原因; 2、对目的地旅游管理部门而言应采取的对策; 第五节 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指标 一、 旅游者人数; 二、 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 三、 人均停留天数; 四、 各种指标常用的统计方法 25分
30分
作业及参考文献 P75,思考题:6、9、10、11、12 课 后 小 结 旅游活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可重点分析,旅游活动状况指标的统计方法只作为了解内容,扼要介绍。
教研室主任(签字):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案 编号 5
2009--2010学年度 第 一 学期 系(部)工商管理 教研室 酒店管理 任课教师 李茹 课程名称 旅游学概论 授课章节:第三章(第1一2节)
授课班级 酒店专09 授课日期 11月6日
课 题 旅游者基本概念,旅游需求因素分析 时 数 2课时
教学目的 及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我国旅游统计中游客范围的划定和解释,熟悉国内外旅游统计口径的异同,掌握影响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及认识意义。
教学重点 决定个人旅游的客观因素
难 点 我国旅游统计口径 教学方法 及教具 结合案例讲授分析
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图表等) 时间分配 第一节 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一、 国际联盟的解释 应列入来访旅游者统计的人员范围;
不能列入来访旅游者统计的人员范围; 二、 罗马会议定义 “游客”分为两类:1、(过夜)旅游者
2、短程旅游者 这一定义的基本特点:第1——第4。(Page81) 20分 20分 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图表等) 时间分配 三、 我国的统计口径 (一) 对海外游客的界定; (二) 海外游客的分类:1、海外旅游者; 2、海外一日游游客; (三) 海外游客中不包括的下列人员: 1——8种情形。 四、 国内旅游者的界定 有三种情形不能列为旅游。 五、 我国国内旅游统计中的界定 国内游客分为两类:1、国内旅游者; 2、国内一日游游客; 1——7种情形不在国内游客统计之列。 第二节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一、 足够的可随意支配收入; 二、 足够的闲暇时间; 三、 其他客观因素。 30分
30分 作业及参考文献 P114,思考题:1、4 课 后 小 结 对旅游者基本概念的讲述不必过细,可通过学生自学来完成。对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应着重分析讲述。
教研室主任(签字):